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18cb5cf01dc281e53af0ca.png)
第一章社会学导论单选题:1.法国著名社会学家(B)是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实证主义传统的集大成者。
A.孔德B.涂尔干C.韦伯D.马克思2.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C)探讨了理性资本主义如何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兴起的问题。
A.涂尔干B.孔德C.韦伯D.马克思3.帕森斯是(D )的代表人物。
A.社会互动理论B.社会冲突理论C.社会交换理论D.结构功能主义理论4.在中国现代早期著名思想家中,对社会学贡献最大的是(C)。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章太炎多项选择题:1.公认的社会学理论的三大奠基人是(BCD)。
A.孔德B.马克思C.涂尔干D.韦伯2.从研究目的来看,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BD )。
A.定性研究B.描述性研究C.定量研究D.解释性研究3.社会学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包括()。
A.问卷法B.观察法C.访谈法D.实验法第二章社会化单选题:1.晚辈向长辈传授知识被称为()。
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3.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已不再适用,需要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过程被称为()A.继续社会化B.逆向社会化C.再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4.()的思想是由库利提出的。
A.情境定义B.符号互动理论C.镜中我D.印象管理理论多项选择题:1.社会化的机构包括()。
A.家庭B.学校C.工作组织D.大众传媒2.社会化的类型包括()。
A.初始社会化B.预期社会化C.再社会化D.逆向社会化3.以下属于角色失调现象的有()。
A.角色中断B.角色认同C.角色冲突D.角色失败4.米德认为自我包括()。
A.本我B.主我C.客我D.超我名词解释:1.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在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
2022秋期版国开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二(作业练习2)试题及答案
![2022秋期版国开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二(作业练习2)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fc67e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b.png)
[2022秋期版]国开电大专科《社会学概论》形考任务二(作业练习2)锹墓及拳案一、草项透靠题题库按照世界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属于正常状态。
[答案]超过0.4被公认为是社会学的主要思想奠基人和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答案]马克斯•韦伯的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主要研究对象是政体和法律制度,但实际上,他对制度的分析是与对社会结构的分析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孟德斯鸠的中心论点是批判“科技理性”对人类的控制,他严厉批评科技理性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坏影响,并指出实证论者以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研究的典范和对客观世界是独立于人的存在的强调。
[答案]哈贝马斯根据维系群体成员的关系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社会群体划分为()« [答案]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与业缘群体角色借用”理论是()提出的。
[答案]米德较少带有政治色彩,几乎不直接触及社会结构的社会运动是()。
[答案]表意运动阶层固化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答案]社会流动比较通畅具有极鲜明的政治色彩。
[答案]亚洲型城市科层制是社会学家()提出的?[答案]韦伯连续出版了《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
[答案]孔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第一批研究生教育、第一个专业学会和期刊,都出现在()。
[答案]美国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是依据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和经济学的功利主义理论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视为一种计算得失的理性行为的理论。
[答案]社会交换理论是经济制度的调节方式。
[答案]市场和计划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答案]社会事实由一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属于(),这种家庭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家庭的主要类型。
[答案]核心家庭在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属于()。
[答案]畸变现象中国属于典型的()国家。
[答案]后发外生型资本主义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全球性影响,正是由于它是一种经济秩序,而不是一种政治秩序”,持这一观点的理论是()。
社会学概论第三讲社会与结构
![社会学概论第三讲社会与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16ad631414791711cc7917c4.png)
现代社会
复杂 自致 正式 未来、世俗 个性 复杂、机器 迅速 普遍性
四、关于社会的理论视角
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p.121) 孔德 A 社会动力学 主要关注社会进步与社会变迁,将人类思维演化的阶段与社 会发展的阶段相相应;并构建了各种知识学科的高级等级体系。
人类思维观念的几 种理论状态 神学状态 或虚拟状态 形而上学或抽象状 态 科学或 实证状态
结构的功能:1)效率需要;2)限制个人自由
“我是谁?”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1、身份/地位(status) 身份/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 确定的社会位置。
身份地位携带的社会结构信息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作为个人努力的结果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以出生为基础 首要身份(master status):决定人的总的社会地 位的 敏
本章内容
一、社会结构的含义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 三、社会的类型 四、关于社会的理论视角 五、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
一、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是指一个群 体或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例如,学校相对稳定的性质便是它是社会结构; 校园内的冲突或越轨行为有模式化和可预期性也是 结构化的
特点:本质保守,强调共享价值观,社会各 部 分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强调秩序、稳定
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
社会各个部分并不总是为整体利益而协作;社会总 是出于对稀有资源的争夺状态中;社会秩序通过强权来 维持而非共享价值观的“粘合”。 -马克思主义冲突论:强调经济力量的重要性 -达伦多夫:为权力而斗争而非经济资源 -米尔斯:“人民”与“大利益集团”的对立;权力 精英模糊与大众的界限;既得利益者与被剥夺者之间的 争斗导致社会变迁 功能主义vs.冲突论:社会合作分工vs. 社会冲突、紧张
社会历史发展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4b448f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a1.png)
社会历史发展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断推动力量。
它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改变而发生着不同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历史的背景和历史进程对人们的影响。
一、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
古代社会以狩猎、采集和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宗教和神权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城邦国家和帝国的兴起是当时的代表。
中世纪是封建社会主义的时期,以农业为基础,城市、市场日渐成形,大封建主阶层和教会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近代则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时期,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工农业生产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普遍,社会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长足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影响,而且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也必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主要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运转规律,以及在这些规律指导下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内容和理论框架。
早期的社会学思想主要围绕着进化论、功能主义和社会冲突等方面展开讨论。
而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学流派——符号交互主义,它强调人们的意义构建和相互作用,社会秩序是在交往中被建立和维持的。
1950年代,随着结构、功利和制度主义的兴起,新制度主义、网络理论等新的理论体系也逐渐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学理论已经从简单的描述社会现象和结构,发展到理解和解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
尤其是当前全球化、多元文化、信息化和经济危机等背景,让社会学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挑战,社会学理论也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三、社会历史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学理论形成和演变的重要动力。
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地推动着社会学的理论扩展和修正。
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fb711d5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1.png)
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通过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深入分析和理解社会的演变过程。
社会结构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各种组织、角色和互动的总体布局,而社会变革则是指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制度的变迁。
本文将以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一、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结构对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例如不同阶层的人在社会中所拥有的资源和权力差异。
其次,社会结构也决定了社会中的社会组织和机构,例如政府、学校、家庭等,这些组织和机构对个体和社会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社会结构还决定了社会中的社会关系和互动模式,例如亲属关系、友谊关系、劳动关系等,这些关系和互动模式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社会变革的原因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过程,其原因有多样性。
首先,经济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会引发社会中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治权力的更迭、政治体制的调整和政治意识的觉醒,都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引发社会变革。
此外,文化因素、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科技进步等都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原因。
三、社会变革的理论社会学家对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社会变革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理论关注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变革实质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功能主义社会变革理论强调社会中各个部分的相互依存和互补,认为社会变革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平衡。
社会行动理论则强调个体的行为和选择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认为社会变革是个体行动的结果。
社会变革理论的多样性和综合性,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的变革过程提供了多个角度和视野。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955a117b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5.png)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1. 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其包括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因此社会学与对应的地区和国家的社会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作为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社会,对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研究素材。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以及社会问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
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首先,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中国社会的职业结构、阶级结构和地区差异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其次,中国社会的社会结构依然存在一些传统的特点,如家庭的重要性、尊重长辈、礼仪等。
这些传统的社会结构特点在中国社会的不同地区和群体中表现不同,但是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
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在经济改革开放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中。
社会变迁不仅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贫困、社会保障问题等;经济改革开放使得城乡差距加大,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等。
因此,社会学研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趋势、原因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4. 社会问题中国社会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如教育不公、社会不公平、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
这些社会问题是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所带来的,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通过对这些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
例如,通过社会学的研究,可以分析教育不公的原因,提出改进教育体制的建议,以实现更加公平和平等的教育机会。
5. 结论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密切相关,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历代的社会结构变更是怎样的
![什么是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历代的社会结构变更是怎样的](https://img.taocdn.com/s3/m/af0f2e6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b.png)
什么是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历代的社会结构变更是怎样的什么是社会结构,中国古代历代的社会结构变更是怎样的社会结构(社会学术语)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
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广义地讲,它可以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多方面的结构状况,狭义地讲,在社会学中主要是指社会阶层结构。
但是,在欧美社会理论语境中,社会结构常常还在更加抽象的层次上使用,用来指独立于有主动性的人并对人有制约的外部整体环境,经常与“能动性”对立使用。
一定意义上,这种对立类似于“社会VS个人”的对立。
社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及各阶段主要特征社会结构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观察社会,便可得出不同的社会结构模式。
西周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从西周初到春秋初为第一阶段,春秋战国为第二阶段,秦汉魏晋南北朝为第三阶段,隋唐五代为第四阶段,宋元明清(至鸦片战争)为第五阶段。
现依次叙述如下。
1.关于第一阶段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我们用“天下”.“国”、“家”这三个基本概念来描述。
在周代,所谓天下,是指由臣服于周的所有诸侯国构成的社会共同体。
所谓“国”,就是指周代诸侯国。
所谓“家”,是指“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传》桓公二年)之家,即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民人,在卿大夫统理下构成的一种如同国中之国的社会共同体。
我们认为,正是这三种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即天下与国、国与国、国与家、家与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这一时期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形式。
在春秋以前,家、国、天*** 系结构大体平衡稳定。
基本上是家与家相安,国与国相安,家听命于国,国听命于周室。
所以,我们可以称这一时期为平衡期。
2.自春秋始,国与国、家与家竞争加剧,兼并战争日益频繁,社会进人了一个大变动时期。
这种变动,不是一般的动荡,不是单纯的改朝换代。
这是周代家、国、天下结构体系被打破、被改造、被更新的过程。
社会学对社会变迁的解释
![社会学对社会变迁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a3b534d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6.png)
社会学对社会变迁的解释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探讨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社会价值观念发生较大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如何解释社会变迁,并探讨其中的几个主要理论。
一、功能主义理论功能主义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范式,它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根据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的一种适应方式。
社会机构和社会规范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而存在的,当这些机构和规范不再满足人们的需要时,社会就会发生变迁。
变迁可以通过重新分配资源、重构社会制度来完成。
二、冲突理论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变迁是由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引起的。
社会中的不平等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了阶级对立和社会冲突,最终促使了社会的变迁。
冲突理论也强调社会变迁是阶级之间的斗争结果,社会变迁常常是不平等的。
三、符号交互主义理论符号交互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意义构建。
根据这一理论,社会变迁是由于人们对行为和符号的重新解释而发生的。
人们根据他们与他人的互动经验来赋予符号新的含义,从而改变了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是由于人们对社会现象的重新定义和解读所引起的。
四、结构功能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结合了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的观点。
它认为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的一种调整过程。
社会变迁既包括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的改变,也包括社会机制的调整和重构。
社会机制的调整通常是由社会冲突和社会需求的改变推动的。
综上所述,社会学提供了多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社会变迁。
不同的理论强调不同的因素和机制对社会变迁的作用。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冲突理论强调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斗争,符号交互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意义构建,结构功能理论则综合了功能主义理论和冲突理论的观点。
这些理论都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对于社会学研究者和社会变迁的参与者来说,理解这些理论对于把握社会变迁的动态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秩序·变迁·和谐——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
![秩序·变迁·和谐——社会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结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a4fe613bb90d6c85ec3ac6fc.png)
・
中 国 自文 革后 恢 复 重 建 至今 不 到 三 十 年 的成 长 历 程 。
1 ・ 5
维普资讯
普通人 的推动下 , 断从社会 的进步 和发展 中汲取 养料 , 不 已经从 人类知识 的边缘 逐渐转移 到现 代社会 科学这一庞 大知识体 系的 中心①。无论是 “ 关于社会 现象根本 律则 的实证 研究 ” 的社 会 学 ( 德 ) 还 是 以社 会 事 实 (oi at) 研 究 对 象 的 社 会 学 ( 米 尔 ・ 尔 凯 姆 E i 孔 , sca fc 为 l s 埃 迪 ml e D rhi , uke m) 抑或作 为现 代工业社 会 的产 儿 , “ 代性 ” m dri ) 生 , 而 以研 究 现代 性 与 现 ( oe t 共 ny 从
“ 变”“ 机”“ 骤 、危 、 尚武 ” 等社 会无序 冲突 的深刻 反思 , 以至 于“ 会变 革 和经 济发 展 问题 被 看 社
作 是现代 社会学 的两个重 要究 的传 统 社
自13 年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 ・ 88 孔德( uut C me 在其《 A gs o t e ) 实证哲学教程》 第 四卷) ( 中
至于有 学者指 出 , 中华 民族在这 一段 时间里 所创 造 的物质 财 富几 乎超 过 了 过 去一百 年 所创 造 的财 富的总和 。与此 同时 , 原有 的社会 秩序 和利益 分配格 局在这 一进程 中被 不 同程 度地打乱 、 重 组甚 至瓦解 , 深刻植 入渗透经 济 、 并 政治 、 社会 、 化 生活 、 文 价值 观 念等 各 个领 域 。这一 与改
会转 型 中的更替 与演 变 , 如社会 结构 的分 化 、 分层 与 流动 , 国城 乡二 元 结构 的松 动 中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4ef6822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8.png)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学第一章:社会变迁的定义和意义社会变迁是指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改变,包括人口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变化。
社会变迁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它是由历史、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引起的,同时也反过来影响着这些因素。
社会变迁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社会变迁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历程和规律,预测未来社会的方向和趋势,并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第二章: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回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其社会变迁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封建领主和农民阶层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一时期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差距,社会动荡和战争不断发生。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更加迅速。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变得非常脆弱。
中国逐渐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社会阶层结构的根本变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步开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力量的重组使得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中国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人口的数量、结构、年龄和性别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章:中国社会变迁的现状和趋势当前,中国社会的变迁正在经历着一个新的时期。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城市化和中高收入阶层的迅速增长方面。
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也从传统的农民和工人阶层扩大到了新的知识产业和服务业等高科技领域的新兴阶层。
这些新兴的阶层拥有更高的教育程度、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
此外,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也在迅速增加。
同时,中国的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也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当今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当今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6bc5b1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af.png)
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建华方炳鸽 2010-04-02 19:14:03当前,社会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和谐社会研究、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研究、社会建设与社会质量研究。
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研究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研究历来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
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现代化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急剧变化,新的社会利益关系格局也逐步形成。
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和利益的分化会不会导致社会不同群体的对立和冲突,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学界关于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分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研究一般社会学的理论从古典学者那里开始,一直研究有限的几个基本问题:社会秩序是如何维持的?部的和外部的变迁是如何实现的?社会成员如何为其生存和人类再生产获取资源?社会变迁理论就试图研究并确定社会的部与外部变迁,社会变迁的实体、动力、规律、单元、层面,社会变迁的初始动因、基本前提、一般形式、实际过程、具体途径等。
社会变迁理论还试图研究、确定社会变迁的维度,如速度、深度、方向和可控制性,以与能够改变原有制度的外部和部的变革力量,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联。
近几年,学界对这一问题关注较多的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国家和区域发展、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增长收益的分享、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等。
一些中青年学者还从新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如从社会分化与整合的角度、非常规行动视域、社会化小生产理论框架建构等研究分析了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问题。
2、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的特有机制对这一论题的探讨,相关研究在理论取向和解释逻辑上呈现出基于不同学术式背景的差异。
学者强引入国家政策变量分析它对分层机制的作用,认为影响社会分层的具体机制有三个层次,依次是“基调理论”、“大的政策原则”、落实具体的政策。
路路认为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导致社会阶层结构的变革,由“决定性”转向“交易性”。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本)终极模考-答案.docx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本)终极模考-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96b1c73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b3.png)
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本)终极模考-答案.docx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学概论(本)终极模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题目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 孟德斯鸠B. 马克思C. 托克维尔D. 孔德正确答案是:托克维尔题目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 角色失败B. 角色冲突C. 角色不清D. 角色中断正确答案是:角色冲突题目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 关系的协调程度B. 关系建立的基础C. 关系的规范化程度D. 关系的密切程度正确答案是:关系建立的基础题目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 从属关系B. 归属感C. 互动关系D. 结构特征正确答案是:归属感题目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 显功能B. 正功能C. 反功能D. 潜功能正确答案是:反功能题目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 逆城市化B. 城乡二元结构C. 城市贫民化D. 城乡融合正确答案是:逆城市化题目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
这种变动称为()。
2A. 开放性社会结构B. 非结构性流动C. 社会变迁D. 结构性流动正确答案是:结构性流动题目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 社会解组论B. 冲突论C. 偏差行为理论D. 社会建构论正确答案是:冲突论题目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 表意人群B. 偶合人群C. 行动人群D. 常规人群正确答案是:表意人群题目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 畸变B. 脱节C. 失衡D. 错位正确答案是:畸变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6分)题目11、社会化的类型包括()。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结构变迁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结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e17130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4.png)
如何看待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你如何看待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等诸多方面。
一、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人口结构转变一是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
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
本世纪伊始,我国用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才完成的向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人口转变过程,实现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的则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老年人口比例迅速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二是当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但必须关注少儿人口的持续性缩减可能导致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
与中国人口老龄化发生相伴随的,是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现象。
目前我国高龄老人每年增长率约为4.5%,相当于总人口平均增长率的6倍。
三是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性别比总体上基本平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后期,出生人口性别比越来越大。
(二)家庭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规模小型化是中国家庭结构变化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核心家庭虽占有绝对多数,但是比例下降;小家庭式样愈益多样化。
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家庭规模小型化的速度加快,户均人口规模下降趋势明显。
二是家庭类型多样化: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传统的家庭类型仍然占有绝对地位,但是由于人们婚恋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和城乡人口流动的增加,中国家庭类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528b415c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5.png)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学科,以其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迁的深入探索,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方法。
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探索和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主要受外国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如西方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等。
在这一阶段,社会学主要被视为一种外来学科,缺乏本土化的特色。
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变化,社会学研究开始关注中国的社会现实,并试图使用相关理论来解释和理解这些现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1949年至1980年期间,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学研究成为了一种以政治社会学为主导的学科,主要关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社会学研究主要以党的路线为指导,并与实际国情相结合,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观点。
19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学科交叉的特点,社会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
同时,中国社会学也开始吸收和借鉴西方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社会学研究主要关注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和社会问题等方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当前,中国社会学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多元化,社会问题也日益复杂化,社会学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中国社会学学科体系逐渐完善,不仅在大学设立了社会学专业,还出现了一批专业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
同时,国内社会学研究也越来越融入国际社会学界,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和合作,提升了中国社会学的国际影响力。
总体而言,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引进到开展本土研究和创新的过程,逐步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不仅反映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需要,也为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中国的社会学与社会变迁
![中国的社会学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fea9125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c.png)
中国的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行动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也影响了社会学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社会学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中国社会学的起源及发展中国的社会学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学者开始受到西方社会学思想的影响,如康德、马克思和韦伯的著作。
在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学研究逐渐兴起,并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的影响,如马克思主义、功能主义和符号交换论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学教育开始规范化,社会学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相继建立。
此后,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不断引进和发展,丰富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二、中国社会变迁的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教育扩张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家庭结构、职业选择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这些社会变迁对中国的社会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变革的学科,需要深入分析和理解中国的社会变迁,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三、中国社会学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中国的社会学学者在社会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探讨,为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深入的理解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研究领域和成果:1. 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性:社会学学者研究了中国社会的等级结构、阶层分化和社会流动性等问题。
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分层特点和社会流动的机制,为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 家庭与性别: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学学者研究了中国家庭的演变和性别关系的变化。
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揭示了中国家庭和性别关系的新特点,为家庭政策和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 城市化与社会空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社会学学者研究了城市社会的产生和演变。
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
![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ddb938ca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4.png)
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揭示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是指在中国自主研究和发展的关于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
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源远流长,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
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学研究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为改善社会发展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学界的学者们的不懈努力。
他们以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逐渐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这一体系以“人类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要参考框架,注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的演变、社会发展的路径等方面。
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还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关注改善中国社会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的路径。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同时,他们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调研、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的推动,为中国社会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在国际社会学界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社会学学者们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同行共同探讨社会学理论问题、比较社会学研究等,提升了中国社会学的学术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总而言之,中国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国社会学学者们在适应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秉持人类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致力于深入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大学社会学教案: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
![大学社会学教案: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087c424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c.png)
大学社会学教案: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引言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着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结构以及其中发生的社会变迁。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组织和机构的组成和关系,而社会变迁则是指社会结构在时间中的演化和变化。
本教案将探讨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定义什么是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组织和机构的组成和关系,包括家庭、学校、政府、经济机构等。
它是由一系列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构成的。
这些角色、规范和关系共同塑造了社会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和社会行为准则。
社会结构的要素社会结构的要素包括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关系。
•社会角色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
比如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等。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预期和规定。
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
比如尊敬长辈、遵守法律等。
•社会关系是指个体之间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方式。
比如亲属关系和朋友关系。
社会结构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社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变迁,而社会变迁又会对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比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引发了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
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社会结构对个体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结构决定了个体的角色和地位,进而塑造了个体的社会身份和认同感。
比如,一个人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社会角色就是农民,他也会在社会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社会结构也决定了个体的机会和资源的分配。
在某些社会结构中,资源的分配是不平等的,导致一部分人的机会较少,而另一部分人的机会更多。
这种不平等的资源分配会影响到个体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最后,社会结构还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交往方式。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中,人们的行为和交往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转型](https://img.taocdn.com/s3/m/83242fd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3.png)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社会转型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快速崛起的国家,近年来其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然而,这种变化在社会层面上也在持续发生着,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转型。
社会学家指出,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些问题。
一、经济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它走向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远远超过了以前的预期。
这个过程中,中国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种经济转型在短时间内就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此外,中国的个人财富也得到了迅速的增长,这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地位。
二、政治转型中国的政治结构也在逐渐进行着转型。
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单一政党专制。
然而,近年来已经明显地出现了更多的公开讨论,民意表达和人民参与。
此外,中国的领导人也一直在积极地努力推动政治改革。
政治转型是在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关键领域之一。
三、文化转型中国的文化转型是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领域之一。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厚,然而,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这种变迁包括了中国青年人在工作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财富的转移,以及对消费和娱乐方式的不断追求。
这些文化转型是中国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转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变化的核心因素之一,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改变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文化。
此外,中国的社会结构和阶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以前知识分子,教育、科研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是社会的主要驱动力,但现在这个局面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外,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中国社会处于快速崛起和快速转型之中。
虽然变化带来了诸多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社会学家认为,要掌握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可能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个方面发生的问题,我们需要扩大对这些领域的研究,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的转型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措施以迎接挑战。
社会学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
![社会学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7612ed1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b.png)
社会学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的学科,通过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等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变革趋势。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和组织形式。
社会结构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运行方式和稳定性。
而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发展的结果,是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
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相互作用,既受制于社会结构的制约,又可以通过社会变迁来改变和重构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变迁性正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社会变迁不仅改变了社会结构的形态,也会影响着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发展方向。
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社会结构由不同的要素组成,包括人口、家庭、社会阶层、社会组织等。
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社会的结构。
1. 人口:人口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等因素会直接影响社会结构的形成和演变。
2. 家庭:家庭是社会结构中最小的单位。
它是个体成长和社会交往的场所,也是价值观传承和社会秩序维系的基石。
家庭结构的变化会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3. 社会阶层:社会阶层是指在社会结构中相对稳定的群体。
社会阶层包括贫富差距、职业地位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
社会阶层的变化会引发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变迁的发生。
4.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各种组织形式。
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它们协调社会关系和推动社会变迁。
三、社会变迁的影响社会变迁对社会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既可以带来积极的变革,也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 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转型。
经济发展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等现象将直接影响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2. 文化变迁:社会变迁还伴随着文化内涵的转变。
人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认同等都会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从而推动社会结构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总第120期)黑龙江社会科学H e il o ng ji a ng Soc i a l Sciences N o 3,2010G enera.l N o .120 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学的理论回应刘仲翔(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以及国家、市场和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
社会学对这种巨变作出了及时的理论回应,对于人们理解和掌握这种社会结构变迁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转型;身份制;单位制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0)03-0137-05收稿日期:2010-03-17作者简介:刘仲翔(1973-),男,湖南怀化人,编辑,社会学博士,从事社会学理论和医学社会学研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各项体制改革进入了加速时期,尤其是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社会转型进入了加速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以及国家 市场 社会合理化格局的形成。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对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表现出足够的理论自觉,对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作出了独特的理论回应。
一、身份制的合理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我国的社会转型明显加快。
社会转型对身份制造成了很大冲击,身份制得到了合理化的改革。
由于经济建设成为各项工作的中心,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色彩开始淡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地主、富农分子摘帽,为错划的右派平反以及为!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受害者落实政策、平反昭雪无疑纠正了经济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倾向。
与此相连,政审制度虽然还存在,但范围缩小了,且更加注重人们的现实表现,而不是其阶级身份和家庭出生。
这意味着阶级身份系列已丧失了它赖以维系的条件。
社会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们评价一个人不再将其家庭出生放在首要位置,而是着眼于他的能力和成就。
因此,原有的阶级身份系列在城乡社会日益弱化,并趋于消灭。
以!大包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有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导致了国家对生活资源的松动。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又相继出现了可以自由流动的资源。
这又导致了与生活资源的分配密切相连的户籍制度与票证制度的日益松动。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中计划外经济的发展,则使大批农民有了进城改变自己身份的机会。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乡镇,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
维系城乡居民身份的前提条件日益减弱,导致城乡居民身份界限逐渐模糊和松动。
城市中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创造了大量体制外的新的就业岗位。
这些就业岗位也意味着多种新的职业身份,而这些身份是原有的干部与工人两大身份系列都无法涵盖的。
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在利益驱使下流向体制外这些新的就业岗位,模糊了原有的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并发展出一种用体制外的职业身份系列来包容体制内的干部与工人身份系列的趋势[1]。
随着体制外力量的增强,所有制身份也日益弱化,社会上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被概括为新阶层,社会新阶层在整个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分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社会的身份类别划分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种新的、具有自治性和可变性、以职业身份为标志的身份系列取代以往的城乡各种身份系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确立和快速发展,目前,原有的干部、工人身份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速,大量农村人口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或者通过离土不离乡在乡镇企业中实现了就业,或者通过地域的流动,在城市中实现了就业,城乡居民身份之间的刚性壁垒也正被逐渐打破,身份制已经没有原来那么重要。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可以预见的是,我国人口的流动也会越来越快,这种社会流动的快速发展必将进一步促使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二、单位制的社会化改革单位制的经济基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家不再垄断几乎全部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体制外出现了自由流动的资源和自由活动的空间。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经济体制和社会调控体制的变革,单位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如下的重要变化:单位角色的职能化,且事业单位的政治职能在减弱,专业职能在上升;单位的利益独立化,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利益主体,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位责任具体化和内向化,且对企业职工的责任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责任大大上升,而对政府指令的责任减少,正在从!管理型单位∀向!利益型单位∀转变[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导致整个国家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导致了国家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配置的主体,个人和单位可以从社会和市场获得资源。
整个控制逻辑发生变化,国家给予基本单位更大的自主权,鼓励它们积极主动地创造和获得资源,同时努力把资源分配方式逐渐转变为社会分配,或者转变为市场分配。
资源总量的扩大和单位自主性的增强是单位制变革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促成了社会调控的新机制。
社会和市场成为人们获得资源的重要渠道。
在放权和搞活的政策推动下,大一统的单位制已经松动,各级单位均掌握了较大的自主权来获得资源。
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单位,无论事业单位还是其他单位,获得资源的方式已经多样化,国家提供资源只是其中之一。
在体制改革的框架中,社会或市场对企业来说是主要的资源渠道,这样的变革结果是,单位和个人生存的基本资源从国家完全垄断发展到由国家和社会双重提供,个人的生存资源大大扩展,为个人和单位分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多种所有制结构的成长,打破了单位制一统天下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从业人员也不断增加,成为社会结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时至今日,已经成社会结构中的新阶层,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正是推动单位制改革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经济领域多种所有制成长的同时,社会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推动着单位制的变迁。
随着改革的深入,新组织形态也开始萌生,民间社会组织化程度加强,开始与单位制分离。
这种新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行业协会、商会、文化体育协会、学术性协会、基金会、联谊会等,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加速了公民社会的成长。
随着市场力量的成长,社会和市场提供的资源越来越多,对单位体制中的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原来很多单位体制内的人员纷纷流向体制外。
大量人员脱离了原来的单位,转移到新组织结构中。
调查表明,城镇私有企业主原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占12 1%,各级干部占22 1%,工人占25 2%,商业、服务人员占7 6%,其他占5 5%。
城镇企业主有55 7%来自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3]。
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单位制发生了巨大改变。
单位制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单位的很多功能由市场来承担,个人的自由度也相应扩大;单位内的关系逐渐由初级关系为主,转变为次级关系为主,单位逐渐在向单一的就业场所转化。
三、国家、市场和社会合理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性社会结构被打破,市场成为基础性资源配置手段,社会空间逐步扩大,公民社会正在成长。
应该说,这一社会结构的变化,其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是市场力量的崛起和公民社会的成长。
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深入发展,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国家支配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市场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的基础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崛起,社会的力量也在成长,虽然与市场的崛起相比,社会力量的成长稍显缓慢,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社会的力量已经成为社会三大部门的重要一员。
所谓社会三大部门是指现代社会日益分化为三个既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的领域:第一,国家或政府组织,也叫公共权力领域,通常叫社会!第一部门∀,它们属于政治领域;第二,市场或营利组织,也叫私人领域,通常叫!第二部门∀,属于经济领域;第三,社会组织,也叫公共领域,是前两者之外的!第三域∀,即通常叫做!第三部门∀,它们属于狭义的社会领域[4]。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国家不再支配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
过去!全能式∀的单位体制逐步被打破,使得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朝合理的方向转型。
社会三大部门的关系也日趋合理,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合理格局正在形成。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在高度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控制着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通过单位制和身份制的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分配。
在这种体制下,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之中,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整个社会缺乏活力。
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以后,国有企业也逐渐摆脱了!企业办社会∀的局面,通过股份制改造等形式,极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增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政府逐步从全能政府变成了有限的政府,把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了市场和社会,从而提高了整个政府的运作效率。
从市场来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确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逐渐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解放了在计划体制下受到严重桎梏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随着全能式政府和全能式单位的退出,社会自组织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人们的单位外活动空间越来越大。
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纷纷成立,通过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并动员广泛的志愿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公益服务、社会服务、中介服务等社会服务,形成一个有别于国家体系和市场体系的日益庞大的公民社会体系。
同时,单位制的解体促进了社区的成长,社区承接了过去国家通过单位承担的很多责任,随着养老、医疗、文化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不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居所,而成为与人们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的空间。
总之,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市场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社区逐步成为公民社会成长的空间,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也逐步由全能的政府过渡为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合理格局正在形成,必将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四、社会学对新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理论回应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派的代表人物都对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他们认为,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分析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探寻各种社会关系之因果关联、破解社会构成原理的钥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