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穷尽性

合集下载

哲学概念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概念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概念原理归纳总结唯物论原理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

3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前提下,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反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主观主义;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物质决定作用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颠倒物质意识关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5.规律是客观的原理[原理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具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物质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第三,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观,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405-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05-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把握一些最基本的辨正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使学生懂得认识的结构和本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辨正唯物主义真理观;辨证的思维方法等.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性质、实践的作用、认识的结构.教学难点:对实践范畴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适当采用自学导读、提示阅读、问题讨论等方法穿插其中.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认识的结构和本质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要正确地揭示认识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必须先弄清楚认识的主体、客体、工具的含义和特点.〔1〕、认识主体与其特点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它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第二,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只有具备一定的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如果不从事认识活动严格来说不能称其为主体,如果不具备认识能力也不能称其为认识主体.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2〕、认识客体与其特点认识的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客体按照它自身的性质不同,可区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认识的客体也有三个特点: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实践的水平决定着认识的水平,实践的范围决定着认识的范围,实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认识才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是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认识客体是人的活动的改造对象,在认识活动中,客体的作为对象性而存在,但要进行认识,必须对客体进行观念的改造,首先形成观念上的认识.第三,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同实践客体一样,认识客体具有历史性.所谓历史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而且不同的社会实践会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3〕、认识工具认识工具是指把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中介系统.认识工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物质工具.它包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具也包括作为感官延伸的感知工具和作为大脑延伸的思维工具,如各种观测和实验仪器、计算器和计算机与其网络等.二是观念工具.包括以观念形态存在的感知形式和思维框架,如社会通行的时空观念、范畴体系、逻辑规则和思维方式等.三是语言工具.包括自然语言系统和人工语言系统,前者诸如各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生活中的日常语言等,后者诸如各种计算机语言以与为达到特定目的而人为创造的人工语言等.总之,认识活动是一个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主体是首要的能动的;认识客体是客观制约性要素;而认识工具则是二者的中介,则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发展的客观标志,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不同方式.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促成了人类认识的系统发生:1〕劳动实践活动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程序,形成了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3〕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与语言符号系统的产生和运用,使人类认识在生物遗传之外又获得了独特的社会性文化遗传方式.〔如语言文字〕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手段和条件.3〕实践使认识发展的可能性不断转化为现实.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认识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获取真理、指导实践.2〕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否则实践将是盲目的、无效的甚至是破坏性的.3〕认识服从实践的需要,其正确性需要通过实践的检测和验证.三、认识的本质1、认识是主体思维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反映2、认识是社会人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1〕人对世界的根本掌握方式:实践方式、观念方式,二者关系.2〕认识的能动性与创造性.3、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再现,是主体和客体在观念中的统一.1〕在主体中建构与客体具有异质同构关系的观念物.2〕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反映即信息的互相作用.4、认识在主体对知、情、意、利的统一追求中居于主导方面,起着制导的作用.1〕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审美关系、价值关系.2〕实践是基础,功利是动力,认识是主导.3〕认识的真理性是实践的有效性、评价的合理性的必要条件.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把客观事物转化为主观观念的第一步.它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以感官直接感触为特征的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的认识.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关于事物的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以间接性和抽象性为特征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客体的方式、程度不同.感性认识是在具有各种刺激信息的客体系统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相互作用中发生的,它所记录的是人们观察到的事物的现象,是生动的直观,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因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感性认识的重要特征.理性认识则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式不同.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反映形式.感觉是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感觉的综合,是多种感觉组合而成的,能够反映客体具有可感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性;表象是人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对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再现.从感觉到表象的依次发展,经历了从部分到全体、从个别到一般、从直接到间接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同类事物一般本质特性和属性的概括反映,是思维的细胞,也是最基本的思想形式,理性认识的其他形式,都是在概念的组合和深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判断是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联系,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逻辑反映.推理是判断之间的联系,是从已知判断按照一定的规则推出未知判断的逻辑思维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任何概括、理论分析的必要前提.但由于这种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所以,它的作用又是有限的.理性认识则不同,它是科学认识的根本任务,它可以使人们掌握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而获得自由.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把认识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就认识的程度、层次而言,如果从发生学意义上说,人类和个体认识的发生、进化,也的确经历了一个从感觉到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但是,在现实的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并列、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两种因素.我们的认识无论处于何种水平,都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5、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方法1〕必须占有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和基础.2〕必须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条件.3〕充分利用各种非理性因素,大胆进行创造性联想,这是实现这一飞跃的重要途径.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运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通过这一飞跃,人们从认识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但光有这一次飞跃,认识的过程还没有完成.要实现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还必须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必要,就在于通过这次飞跃使认识物化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1〕这是理性认识本身的要求.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前者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后者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第一次飞跃是准备,第二次飞跃是归宿.2〕这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康德:理性离开感性是空的,感性离开理性是盲的〕正确理论的指导是实践成功的必要条件.3〕这是认识真理的要求.理性认识是否正确,还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进行修正、补充和发展.3、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途径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把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与主体自身的利益、需要和要求结合起来,确定主体对客体进行改造的目的和方式.3〕考虑到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实践手段的制约.4〕理论必须为群众掌握三、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1、认识运动的总过程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经验,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人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因为:1〕从认识的对象看,任何具体事物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与其本质的暴露都有一个过程.因此,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2〕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受到自己实践范围、知识水平、技术水平、思维能力、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与主观努力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因此,人们对于客观事物要想取得比较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人们对于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并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对于这一事物来说,认识是完成了.然而,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又没有完成,而且永远不可能完成.因为,任何过程,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和发展的,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是无限的.从空间上说,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无限的;从时间上说,事物过程之间的推移也是无穷无尽的.客观事物的无限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无限深化的过程.3、认识过程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认识的任务,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说这个统一是具体的,就是说统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统一;说它是历史的,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的认识要同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客观实践相结合,要求人们的认识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集中制原则的重要的哲学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化.我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与其检验标准一、真理与其特性1、真理的概念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是一元的;3〕真理没有阶级性;4〕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批判唯心主义真理观.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内容客观;真理的符合绝对;真理的发展绝对.2〕相对真理的含义:在广度上有待扩展;在深度上有待深化;在人的认识本性上不能一次完成.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从静态看,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从动态看,不断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4〕绝对真理不等于永恒真理、终极真理、最后真理.4、谬误的概念:认识与对象的不相符合.5、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是绝对的.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具体——抽象;发展——僵化;全面——片面.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相互比较、碰撞和斗争中,通过发现和识别谬误而认识真理,通过批判和扬弃谬误而发展真理.8、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方法论意义.三、检验真理的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因此检验标准必须同时与主观和客观相联系.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和主观能动性.3〕正确理论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可以充当.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本身是具体的、历史的、有条件的,因而实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真理的检验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也必然不断得到发展.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思维的基本类型与其相互关系1、思维的基本类型思维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1〕逻辑思维.包括相互联系、依次发展的三种基本形式,即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就是认识主体运用抽象思维方法形成概念、判断、推理,从而再现客体本身的内在联系,达到对客体本质规律性的认识过程.2〕形象思维.就是人脑凭借形象进行的思维.文学、艺术固然要靠形象思维,科学理论也要靠形象思维.3〕直觉思维.就是人们在长久思索的基础上,以高度简略、凝聚浓缩的方式在瞬间豁然洞察到问题底蕴的一种思维.之所以叫直觉,是说这种思维未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以"跳跃"的形式,在极短时间内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的基础."灵感"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酝酿积累的过程.巴斯德: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三种思维类型之间的关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类型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逻辑思维的"细胞"是概念,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直觉思维的"细胞"则概念和形象兼而有之.逻辑思维不能离开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同样,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也不能离开逻辑思维.举例.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1、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是理解辩证思维基本方法的依据.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运用到思维领域的辩证法.辩证法不仅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且存在并体现在人的思维活动、思维方法中.前者是客观辩证法,后者是主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的认识论意义.把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自觉运用到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就是辩证逻辑.因此,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三者是一致的.1〕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首先,认识论就是辩证法.由于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所以,认识也必须服从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认识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的科学.其次,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就其产生的根据和实际职能来说,本来就是关于认识的学说,而就其理论形态来说,,则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因此,离开辩证法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2〕辩证法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逻辑学作为概念的辩证法的学说,是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一般辩证法所揭示的规律和范畴,同时也是辩证逻辑的规律和范畴.辩证逻辑就是关于概念自身矛盾运动的学说,其原型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其次,唯物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的逻辑体系,辩证法的范畴、规律都是逻辑思维的产物.3〕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统一.首先,认识论所研究的内容,包含有逻辑学所研究的对象,逻辑学是认识论的一部分.其次,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人们关于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以与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来进行,否则,就无法从本质上把握主客体的关系,达到真理性的认识.2、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许多个别、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出发,引出个别、特殊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和演绎是辩证思维的两种思维方法.它们既互相区别,又相互联系、渗透、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作为演绎前提的一般性原则和结论总是从一系列个别、特殊中归纳而来的.另一方面,归纳又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如果没有演绎就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集材料的活动;即使掌握了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材料,也还需要有一般原理、原则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和认识个别事实,使归纳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靠性;而且,归纳所得出的结论需要靠演绎补充和修正.2〕归纳和演绎是互相补充的.归纳中包含着演绎,演绎中也包含着归纳.3〕归纳和演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对个别事物诸方面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与其整体本质、规律加以揭示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各个部分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从而将它们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4、抽象和具体抽象是通过分析把事物的某些属性抽取出来进行深入研究,舍弃其个别的、偶然的、非本质的东西,掌握其共同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扥思维方法.具体在认识过程中有两种含义,即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的表象认识.理性具体又叫思维具体,是人们通过对事物多方面规定的把握从而在思维中再现事物的整体.抽象与具体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对立表现在,抽象只是对整体中一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性的概括,思维具体则是一个多样性统一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同其它事物密切联系的发展的整体认识.它们的统一,表现为它们的互相依存和互相渗透.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行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具体运用〕5、逻辑的和历史的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思维方法.历史的这一范畴,是指客观实在〔包括自然和社会〕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以与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的这一范畴,是指上述两方面的历史过程通过逻辑的方法在思维形式中的概括和再现.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历史的东西,在内容上具有生动、多样、丰富的特点;逻辑的东西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历史的东西在过程上是迂回曲折、一去不复返的;逻辑的东西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基本线索,不是重复历史发展的自然状态.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有两种情况.一是思维的逻辑进程和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统一.这种统一,为逻辑范畴的排列次序和科学分类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二是逻辑的过程和人类认识发展史的统一.这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特殊形式,即人类认识,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由不太深刻的本质到比较深刻的本质的过程;而思维的逻辑,同样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统一是经过"修正"的统一.两者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2、为什么要实现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4、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怎样的?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7、试述辩证思维的几种主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部分1.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其理论来源分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黑格尔(吸收其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和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5.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7.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最鲜明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思维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科学思维与方法试题及答案

成人高等教育考试试卷学期: 2019年秋试卷种类: A 卷课程:科学思维与方法专业年级:法学2019姓名:吴环宇学号: 201966160031一、解释名词(每题3分,共15分)1、思维:答: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在感性认识、特别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以知识为中介而实现的。

2、思维的间接性:答:是指思维总是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3、科学抽象:答: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这一认识过程,经历着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一思维中的具体的形态变化。

4、创造性思维:答:是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创造新事物的思维过程,是选择、突破和创新三者的统一。

5、最优化原则:答:就是从多种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出最优的系统方案,使系统处于最优状态,达到最优效果。

即确定系统的最佳目标,取得最佳设计,实现最佳控制,通过系统的最佳运动,实现系统的最佳效果。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1、根据概括的水平和所应用手段的特点、新异性、主动性等,可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直观映像思维、逻辑思维三种类型。

2、思维的三项基本要素是思维原料、思维主体、思维工具。

3、思维的特征包括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能动性。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按先后顺序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等级。

5、创新应具备的个性品质包括:独特性、求异性、发散性、跳跃性、突发性。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1、逻辑思维的方法有哪些?答:①归纳与演绎②分析与综合③抽象与概括④比较思维法⑤因果思维⑥递推法⑦逆向思维2、列举逆向思维的几种形式。

答:逆向思维立足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一定时代人们认识的有限性。

物质自然界无限广阔,有无限的层次,无限地发展。

人类对物质自然界的认识,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领域、一个层次、一个水平上。

《马哲》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马哲》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 形式,循环往复以至 无穷,而实践和认识 之每循环的内容,都 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 的程度。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西经2第456章 27 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深刻性,即它是对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的反映。 三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 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第七章 实践和认识是人类 活动的基本形式
主讲:彭 腾教授
第一节 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改造
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1、实践本质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
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西经2第456章
2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有客观现实性 实践 主体 实践 工具 实践 客体
西经2第456章 3
第三节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辩证过程的第一次飞 跃。 认识的真正任务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表面的、片面的和外部联 系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于源来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①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前提和条件
②运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可靠途径
第谷30年观察却没 发现规律。
开普勒在第谷基础上发 现了行星运动规律。
要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

马原名词解释整理马原名词解释整理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马原知识点

马原知识点

第一章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统一的。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由此分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个问题是世界是否是可以被认识的,由此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学说。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6.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意识从其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观点。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运动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8.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世界,使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类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虽然受到意识的指导,但若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第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前提条件,又是使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类社会,同时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到要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人,不单单是自然存在物,更主要的是社会存在物;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我们要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第二章

马克思第二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2)理性认识:对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天赋观念说
笛卡尔 (Rene Descartes)
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都兰。笛卡儿是伟大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
(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 第二,相对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对象的一定方面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其认识的深度总是有限的,相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
? 牛顿遗言:“我不知道世人对我的感观如何;不过,在我自己看来,我只不过是一个孩子,在海滨玩耍,时常捡到一块较平常光滑些的石子,一个较平常美丽的贝壳,聊自赏玩,至于真理的大海则在我的面前,完全未被发现。”
? 自觉能动性——通过改造客观对象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践
2、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认识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人
1、认识过程的复杂性
发明家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的失败,才找到了合适的电灯灯丝。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认识和实践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认识和实践

⼀、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先考察⼈类的实践活动。

1.实践的含义及要素。

实践是⼈类有⽬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这也是实践的本质。

所以,实践既是⼈的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前者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

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和实践的⼿段。

实践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活动的⼈。

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实践的⼿段则是指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联结起来的各种⼯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法。

2.实践的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特征。

第⼀,客观现实性。

第⼆,⾃觉能动性。

第三,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形式。

⽣产的实践;处理⼈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真题解析 (单项选择题)实践的共同性的基本特征具体体现为()。

A. 客观现实性、⾃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B. 尝试性、探索性和学习性 C. ⽣产实践、改造社会和科学实验 D. 客观性、⽬的性和探索性 【答案】 A 【解析】实践是⼈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共同性的基本特征是:(1)客观现实性即物质性;(2)⾃觉能动性即⽬的性;(3)社会历史性即社会制约性。

本题正确答案为A。

⼆、认识的结构与本质 ⼈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具。

1.认识主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认识活动的⼈。

它有三个特点: 第⼀,认识主体必须以实践主体为基础。

第⼆,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是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

只有具备⼀定的认识能⼒并从事⼀定认识活动的主体才是认识主体。

第三,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是认识主体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2.认识客体及其特点。

所谓认识客体,是指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2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辩证唯物论)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一般了解) 一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并不就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选择题重要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彳丑可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4)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选择题重要考点)(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原-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马原-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6.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9.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声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3.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4.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15.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6.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指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然界或尚未人化的自然界。

17.人类世界:亦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有机体。

1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9.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17、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审美对象只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相互渗透从而熔铸成的一种独特意象,它就存在与审美主体对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属性的客观事物独特的观照和体验之中,是一种虚幻的实体。
18、审美对象的开放性所谓开放性,就是说审美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但又具有无限性和不可确定性。一方面,任何审美对象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物”,但它只是一种意象或者说幻象;另一方面,真正的审美对象富有浓郁诗意是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意识,能使人闻之动心、品之无极,启迪人做无穷的追索和探寻。
《美学》名词解释
一、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二、1、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的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自己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的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2、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15、艺术品是精神性的人工制品,是艺术家审美创造活动的结晶,也是艺术家对世界审美关系的感性显现和凝定,它一旦进入接受者和审美欣赏活动,与接受者建立起审美关系,便生成、显现为最高层次的审美对象。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第五章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员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认识的基本规定,正确认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弄清楚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过程;认识真理的本质、客观性和价值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1、认识的本质和基础2、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3、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教学重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真理实事求是时间授课:6学时在前几章里,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本章我们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它以前的认识论的本质区别是: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真正科学的认识论。

本章共分四节即:认识的本质和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我们首先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和基础本质说的是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探寻对象的本质,就是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对象是什么,如世界的本质、认识的本质、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等等;规律说的是从动态角度去考察对象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联系。

研究任何一个对象,都得研究它的本质和规律,诸如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活动的构成要素▲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工具。

●认识的这三个要素与我们在第二章第三节里所学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认识的主体▪(1)含义:指有思维能力,并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2、认识的客体▪(1)含义: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特征:◆客观性(指任何客体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对象性(指客体是和主体相联系而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所指的对象。

)♦社会历史性(指客体的内容、范围、层次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而不断扩展。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意识(PPt第二章7页我看不懂) 认识客体的特点: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3)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认识的中介▪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总和,亦称认识工具。

▪物质中介(劳动生产工具、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等)▪精神中介(以书籍、绘画、雕刻、音像制品为外壳或载体的精神产品)▪语言符号中介(包括自然语言符号和人工语言符号)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4)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社会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促使认识不断发展;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促使认识不断深入发展;▪恩格斯:“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史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史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以物质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科学,特别是十九世以的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这是物质理论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是哲学物质观的高级阶段。

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就对哲学的物质观作了唯物辩证的说明。

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各种具体实物的共性,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

物质的这一共性属于各种具体实物的个性之中,没有脱离各种具体实物而独立存在的某种“物质自身”。

人们既不应把“物质”同各种具体物质隔离开来,也不应把“物质”归结为某一具体实物的某一层次,例如原子。

恩格斯站在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之上,还指出原子应该也是复杂的,可分的,不能把它看做是最小的,最终的实物颗粒。

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发现了某些元素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原子有电子等更小的颗粒,而且电子的质量可以随着它们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推翻了原子的不变性,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的观念。

但是,对于这些伟大发现,一些受形而上学思想支配的物理学家却作出了“原子非物质化”的错误结论怀疑物理学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个物理学规律的可靠性。

唯心主义也乘机向唯物主义发动进攻。

如马赫主义就打着“自然科学的最新哲学”的招牌,歪曲科学新发现的真正意义,大叫“物质消失了”,一切客观对象,规律都只是人的主观经验,感觉,是对主观经验,感觉的整理等等。

当时,无产阶级队伍中的修正主义者也与之呼应,借机攻击辩证唯物主义。

这些事实说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不能经受科学发展的考验,而且由于本身的局限性,也制服不了唯心主义,反而使唯心主义有限可成。

为了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回击唯心主义的进攻,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论著,其中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

这是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一项伟大贡献。

2《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辽宁医学院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 对精神产生的,即从天上掉下来的。
辽宁医学院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结 果,即认为是自己头脑里所固有的,是心灵 的自由创造物。
孟轲:“仁、义、 礼、智,非由外我 也,我固有之也”。
辽宁医学院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辽宁医学院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
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
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 感觉。他认为:人在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辽宁医学院
约翰 · 洛克的“白板说”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在认识的本质中,反映的摹 写方面与能动的创造方面是 不可分割的。
辽宁医学院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 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 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辽宁医学院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活动是以主客体之间的 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所特 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 反映过程。
辽宁医学院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柏拉图则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到相 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只有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索才能接近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局限于 经验世界的现象和感觉,无法超越这 些现象和感觉去认识更本质的世界。
04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比较
对知识的获取方式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人类通过感觉和理性可以完全认识世界,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 识世界。
不可知论的主要观点
01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完全认识世界的本质 和真相。
02
不可知论认为知识的相对性和主观性,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达
到相对真理,而无法达到绝对真理。
不可知论强调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可知论的哲学背景
不可知论的哲学背景可以追溯到古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
主题重要性
认识论基础
对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探讨是认识论 的重要基础,涉及到人类对世界的认 识方式和理解程度。
哲学体系基石
在哲学体系中,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 争论是构建整个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 之一,对其他哲学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02
可知论
可知论的定义
总结词
可知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能够完全认识世界,即世界是可知的。
对知识可靠性的比较
总结词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可以提供可靠的知识,而不可知 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详细描述
可知论者认为科学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知识获取方式,通 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可以得出可靠的结论。他们认为 科学方法可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提供客观、准确 的知识。而不可知论者则认为科学方法并不总是可靠的 ,因为人类的观察和实验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无法 完全排除主观偏见和错误。他们认为人类的认识只能依 赖于自己的经验和感官,而这些经验和感官是有局限性 的,因此知识的可靠性是有问题的。

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穷尽性

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穷尽性

作者: 赵风平
出版物刊名: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18-21页
主题词: 可知性;穷尽性;客观实在性;人类智力;代都;感觉表象;唯心主义哲学;主体认识;主体思想;辩证统一
摘要: 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穷尽性是认识论中的一对矛盾,人类每一代都在努力解决这个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人类智力进步的主要杠杆。

”可是,在这个问题上常常出现误解。

有人认为,若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应该承认人类的认识能够穷尽整个世界——把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彻底认识完毕,反之,若否认人类的认识能够穷尽整个世界,就等于坚持不可知论,因为不可知论就是否认人类能够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整个世界。

下面,笔者拟就此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粗思拙见,以就教于同仁。

【认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字】认识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认识的主体▪(1)含义:指有思维能力,并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性2、认识的客体▪(1)含义: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东西。

▪(2)特征:客观性(指任何客体都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东西性(指客体是和主体相联系而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所指的东西。

)社会历史性(指客体的内容、范围、层次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而不断扩展。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物质意识(PPt第二章7页我看不懂)认识客体的特点: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3)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3、认识的中介▪指主体借以认识客体的手段、方式和方法的总和,亦称认识工具。

▪物质中介(劳动生产工具、科学实验仪器和设备等)▪精神中介(以书籍、绘画、雕刻、音像制品为外壳或载体的精神产品)▪语言符号中介(包括自然语言符号和人工语言符号)4、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4)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与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社会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课题,促使认识不断发展;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促使认识不断深入发展;▪恩格斯:“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