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泰州2020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省泰州2020年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江苏省泰州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书的好处,是的。

如果读者真正获得了书中的“味”,他便会在写作中把这种“味”表现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

一个酷爱读书、广泛、博采众长的人,当然不屑于整天,拾人牙慧:而一个胸无点墨的庸碌之才,恐怕想说新话也说不出来吧。

A. 路人皆知涉猎邯郸学步B. 路人皆知涉足鹦鹉学舌C. 尽人皆知涉足邯郸学步D. 尽人皆知涉猎鹦鹉学舌2.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B.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C.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D.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我们把思念托付给明月,让那皎洁的月光带着问候飞向那身处远方的亲人。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固然喜欢独处的生活,但是也不拒绝来客,今有好友来访,心中也是满心喜悦。

C. 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暮色降临,月光浮起,微霜点点,远行之人投进旅店,以缓解那行路的颠簸、前程的忐忑。

4.杜甫的七律《阁夜》已被打乱语序,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卧龙跃马终黄土③人事音书漫寂寥④三峡星河影动摇⑤五更鼓角声悲壮⑥野哭千家闻战伐⑦天涯霜雪霁寒宵⑧夷歌数处起渔樵A. ①③②④⑤⑧⑥⑦B. ⑤⑦①③⑥⑧②④C. ①⑦⑤④⑥⑧②③D. ②③⑥⑧⑤④①⑦5.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沿用乐府旧题,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前人称赞《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闻一多更是赞扬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江苏省泰州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江苏省泰州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府邸(dǐ)?舐犊情深(shì) ?砥砺(dǐ)? 掌而谈(dǐ) B.觇视(chān)拈轻怕重(zhān)粘贴(zhān)玷辱名声(diàn) C.皴裂(jūn)怙恶不悛(quān)唆使(suō)日月如梭(suō) D.瞻仰(zhān)飞檐走壁(yán))? 赡养(shàn)蟾宫折桂(chán) A.旋律 天籁 协奏曲 休止符 余音缭绕 不绝如缕 B.文采脚本座右铭 俱乐部 鸿篇巨制 异曲同功 C.履职禀报亲合力 传帮带 弊绝风清 惠民工程 D.机率调剂孺子牛 气垫船 顾名思义 一如既往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镇水神兽’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的言论在网上流传,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这样的说法纯属不经之谈。

B.美国参众两院终于达成妥协,奥巴马政府可以靠发行国债过日子,而自1O月1日关门的美国部分政府机构也得以改弦更张。

C.许许多多朴实平凡的芸芸众生中,有不少人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但在危难时刻会默默地为社会、为他人尽一己之力。

D.“汉字听写大会”虽然没有明星和绚烂的舞台,但在中央十套播出仅数期便成功登堂入室,成为中央一套黄金档节目。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分)”的记忆。

江苏省泰州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pdf

江苏省泰州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pdf

命题:任兰平 审核:唐旭东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试卷或答卷上。

1.下列词语中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砧板/粘贴 湖畔/绊脚石 包庇/刚愎自用 B恫吓/ 舟楫/通缉犯 根茎/战战兢兢 C磋商/蹉跎 谛听/并蒂莲 俨然/奄奄一息 D朝觐/劲旅 市侩/刽子手 揣度/惴惴不安 A.奥巴马带着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入主白宫时信誓旦旦,要把国家从战争、经济衰退的泥沼中拯救出来,要彻底改变美国。

B.在看到近六成女大学生愿嫁“富二代”时,既不必义愤填膺,同时也不能不当回事儿,要看到这种选择倾向背后的社会问题。

C.据报载,某市专门制定幼小衔接课程方案,幼儿园大班孩子的午睡逐渐减少半个小时,以更好地实现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无缝衔接”。

专家认为,这种揠苗助长行为带来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

D.当下置身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制造企业和民众,已如竭泽而渔,是否有足够耐心等待奥巴马激西江之水而来,值得打上一个问号。

3.根据下面一则消息,拟一条保护藏羚羊的公益广告 藏羚羊仅存于中国青藏高原,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偶蹄类动物,历经数百万年的优化筛选,淘汰了许多弱者,成为“精选”而成的杰出代表。

许多动物在海拔6 000米的高度, 不要说跑,就连挪动一步也要喘息不已,而藏羚羊在这一高度上,可以以60千米的时速连续奔跑20~30千米,使猛兽望尘莫及。

藏羚羊具有特别优良的器官功能,它们耐高寒、抗缺氧、食料要求简单,而且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疾病所表现出的高强抵抗能力也已超出人类对它们的估计。

它们身上所包含的优秀动物基因,囊括了陆生哺乳动物的精华。

根据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还培育不出如此优秀的动物,然而利用藏羚羊的优良品质做基因转移,将会使许多牲畜得到改良。

藏羚羊作为青藏高原动物区域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于估量的科学价值。

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精品】江苏泰兴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捣衣砧(zhān)旌旆(pèi)塞草腓(fěi)玉箸(zhù)B.殷岩泉(yǐn)将进酒(qiāng)干云霄(gān)盘飧(shūn)C.乱颭(zhǎn)征铎(duó)菡萏(dàn)雨横风狂(hèng)D.百啭(zhuǎn)燎沉香(liáo)揾泪(wèn)蓦然(mù)2.下列加横线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胡骑凭陵杂风雨——凭陵,杂乱不堪。

一去紫台连朔漠——朔,寒冷的。

B.相期邈云汉——期,期望。

春意阑珊——阑珊,温暖。

C.信知生男恶——信,相信。

是处红衰翠减——是处,这处。

D.萧萧班马鸣——班马,离群之马。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识,辨认。

3.下列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A.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B.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C.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4.下列诗句中典故使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B.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C.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唐以前的诗被唐人称为古体诗,唐人的诗被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有“歌”“吟”“行”等体裁,篇幅可长可短,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其中可杂有长短句,平仄没有严格的规定,用韵自由。

近体诗有律诗、绝句的区别,多数为五言或七言句,平仄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与其好友元稹齐名,并称“元白”。

泰州市2021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泰州市2021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泰州市2021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广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气势豪迈的词正在流行,这个词叫“打造文化”。

这文化并非__________,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类似“打造文化”这样的口号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喊出来的,喊出这些口号本意往往还是好的。

但这种“打造”却造不出文化来。

文化的独特性愈强,旅游价值就愈高。

而在市场霸权的时代,一切原有的文化都_____________要被市场重新选择,如果用市场的要求来打造历史文化,一定要对历史文化大动商业手术。

文化的浅薄化是市场化的必然。

此外,市场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借助涂脂抹粉,添油加醋,插科打诨的手段对原有文化进行再造。

这也使得市场催生了胡编乱造的“伪民间故事”以及无数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消失不存,重建的“古迹”拔地而起。

这儿添加一个花里胡哨的牌坊,那儿立起来一个钢筋水泥的“老庙”,再造出一条仿古“明清街”——文化便被打造成了。

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成果,是自然_______________而成的。

你可以奋战一年打造出一座五星级酒店,甚至打造出一个豪华的剧场,却无法制造一种文化。

正像我们说,使一个人富起来是容易的,使一个人有文化——哪怕是有点文化气质,那就难了。

“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和粗鄙的做法!(选自冯骥才《文化可以打造吗?》,有删改)(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子虚乌有\毋庸讳言\注定\积淀B . 望风扑影\毋庸置疑\注定\沉淀C . 子虚乌有\毋庸讳言\必定\沉淀D . 望风扑影\毋庸置疑\必定\积淀(2)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便被打造成了”前面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 . 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江苏省泰州市2021_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泰州市2021_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第二步要回答的是用什么观点。我在这里建议用系统科学这个现代化的观点。智慧作为现象,不可能是孤立于一切事物之外的,它也一定是与其它事物有关联的。智慧要靠知识,特别是活的而不是死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考虑智慧与知识的体系即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问题推向什么是系统化了的、有合理结构的人类知识。我的答案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
为什么这样讲?中国有句老话——“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上去好像还有点迟钝。这是因为他用智慧去考虑深邃的问题,对一般问题反而不感兴趣,不愿去花心思。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智慧并不仅仅是有知识,不是有了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有智慧了。这里还有一个运用知识的问题,中国从前就笑话那些“老学究”,因为他们有知识不会用,也不能达到智慧的高度。
D. 中国从前的“老学究”被人笑话,是因为他们的认识没有经过实践检验,从而实现认识第二阶段的飞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众掌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就可以取得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而进行的社会斗争的胜利。
B. 在生活上表现迟钝,对一般问题不感兴趣的人便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善于考虑深邃的问题。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学情检测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由材料二第一段“在这里讲讲我这个主张:要有智慧,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观察分析客观世界的事物”可知材料二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直接提出要论证的中心观点。
5题详解】

泰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泰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泰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可贵品质。

B . 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不仅具有史学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 “完璧归赵”一节,在写蔺相如出使前,先借缪贤之口对其作出了介绍,这不仅从侧面表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也为下文写蔺相如作了铺垫。

D . 本文在表现人物时,不仅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中,借人物自己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而且还极力铺张,渲染烘托人物,使人物性格鲜明而又生动。

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直走咸阳走:趋向矗不知几千万落落:座B . 复道行空复:重复高低冥迷冥迷:迷茫不清C . 辞楼下殿辞:辞别雷霆乍惊乍:忽然D . 而望幸焉幸:封建帝王到某处尽态极妍妍:美丽3. (2分) (2020高二上·大庆开学考)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作者曹雪芹是清代著名的小说家,《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B . 鲁迅,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祝福》选自《呐喊》。

C .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电报式”的文风极具特色,擅长用极精炼的语言塑造人物。

泰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泰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泰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巨擘(bò)绯闻(fēi)三棱镜(línɡ)拾级而上(shè)B . 忸怩(ní)酗酒(xù)缉私队(jī)车载斗量(zài)C . 窥伺(cì)戏谑(xuè)歼击机(jiān)令人发指(fà)D . 发酵(jiào)斡旋(wò)刹那间(shà)天遂人愿(suì)2.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

B . 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

C . 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品”D . 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3. (2分) (2017高一上·温州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B . 第四届中国法律实施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律实施”为主题,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C . 最近一段时间,中科学院以及北大、清华等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D . 每次查房、会诊之后,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怎样把病历写得完整、条理、清晰,告诉她怎样诊断疑难疾病,怎样处置特殊病例。

江苏省泰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1. (15分)(2016·盐城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金庸阁下除办报外仿佛以史学佛学自负,对于以小说知名,尤其是以武侠小说知名,自己是不是有点觉得未展所长,以末技得虚名,似不免略感怏怏?依我看则大可不必。

阁下所透露的史学佛学见解,论水平未必是“超一流”,若著书立说也不见得能称首席什么家,得什么国际大奖。

然而以史学佛学入小说,在武侠中讲“破相”,那就超人一筹了。

好比不会武艺的痴公子段誉,只在无意中学了一着“凌波微步”,就到处能“逃之夭夭”;而且有个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看不见,摸不着,弹指一挥间忽然有效,就能出其不意露上一手。

这道理在《金刚经》《法华经》里并非唯一高妙思想,而移入武侠小说立刻产生“裂变、聚变”,威力无穷了。

又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呆头呆脑,一片天真,然而处处机缘凑巧,矛盾相成,最后以不识字超过了识字人,以不知道“我是谁”,超出了一切有“我”之人,尤其是那位大“我”发狂的大宗师白自在。

这只是“无我”的一解。

这一解在佛学中算不得什么最高深的了不起理论,不过是参禅的一个“话头”法门,但在小说中就是“超凡入圣”了。

阁下仿佛总想在小说中不讲而讲一点什么道理。

这些见解未必“超凡”,但进入小说,特别是武侠小说,就大大“脱俗”了。

无言胜有言,不武胜武,愚而智,弱而强,似佛似道,所以能迈过前人难有后继,虽有败笔,仍卓然自成一家。

前有梁羽生,后有古龙,俱写侠情,各有殊胜,然抒写人情佛理尚逊一筹。

(选自金克木《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文中段誉、石破天两个人物的共同特征。

(2)文中画线句中的“不讲而讲”指的是什么?(3)从这段文字看,作者对金庸有哪些评价?2. (13分) (2017高二下·南昌月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夜·历史一种廖无益①黄昏是打开夜的一道门,那道门在旷野中伫立,蝙蝠在它的额前乱飞。

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下面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并且,同样重要的或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将看到,人类的“选种”在累积连续的微小变异中,具有何等巨大的力量。

(《物种起源》绪论)②两者之间有时也相互模仿,比如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斑纹》)③而它那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不但可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④至少,也当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记念刘和珍君》)A.至少外强中干映射浸渍B.也许外柔内刚折射浸润C.至少外强中干折射浸渍D.也许外柔内刚映射浸润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2021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经广泛征求意见.确定总的工作原则是稳中求进、继承创新、改革发展。

B.特洛伊安斯卡亚及其研究小组利用机器学习创建了一份基因相互作用图,将已经熟知的少数自闭症风险基因的相互作用跟数千个其他未知基因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类似之处。

C.据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估算,2021年,各类视力缺陷导致社会经济成本约680亿元左右,占当年GDP的1.3%。

D.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脸上还带着肉肉的婴儿肥,却硬被套上大人的华丽裙子和高跟鞋,浓妆艳抹,故作成熟,虽然表面上这样的儿童选美,选的是“美”,但实际上,是在考验家长的钱包。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今年高考刚结束,一外地老师就发来微信:向您垂询一下,您觉得全国卷第21题考的是逻辑问题还是语言准确?B.乡镇庙会上人山人海,街道上几乎水泄不通,突然一位中年男子高喊着:“借光,借光!”神色匆匆地往乡政府跑去。

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内含2套)

2020-2021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内含2套)

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一、情景默写1.按要求填空。

(1)师者,________。

(韩愈《师说》)(2)《劝学》中阐述学习不够专一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侍坐章》中表明孔子对子路言志的态度的句子_____________。

(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称赞屈原《离骚》“言浅意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2.下列《红楼梦》的诗句中,不是描写梅花的一句是()。

A.桃李芬芳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B.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C.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D.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三、选择题3.下面的选项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1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2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3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4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5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A.15423B.51234C.12453D.24531四、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生意义何处寻王时中古人云:“人生识字忧患始。

”意思是说,学会识文断字,固然能够给人的交流提供方便,给人的精神带来愉悦,但也可能使人“杞人忧天”、患得患失。

这也是近期“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调查”中,“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居前列的原因。

相对于不识字的动物不会出现的烦恼与困惑,有了文字之后的人类,不得不面对难以两全的困境:一方面人的自然生命注定人有生必有死,要吃也要喝,会搔痒,会打嗝;另一方面人的文化生命又使得人不安于自然生命的满足,而总想突破固有的限制,赋予生活以价值与意义,甚至不惜与人的自然需要相对立,如不食“嗟来之食”、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问题是,当人寻找自身的意义时,用什么作为尺度呢?如果仍然用人自身的尺度,那么,尺度与对象同一,怎么能够衡量呢?用人之外的事物作标准吗?但人自认为是万物之灵长,又岂肯屈从他物?因为这本身就贬低了人存在的意义。

2020-2021学年泰州二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泰州二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泰州二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晚唐时期怀古题材的篇什大量涌现。

诗人们面对昔日繁华一时的古迹,或者那些历史上称雄一时的帝王陵寝,联想到唐王朝盛世不再,都不禁生发出无限的感慨。

当然,中晚唐诗坛上之所以怀古诗发达,其深层的原因更在于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

当年歌舞喧天的繁华城阙,如今却荒草离离。

诗人用自己的眼光、体验,来烛照历史的情境,使历史和现实沟通起来。

在历史中映出现实,在现实中反观历史。

诗的意境都是以时空形式存在,而诗中的时空,又未必是自然客观的,甚至也非纯然心理的,而是将现实时空、心理时空以意象化的方式绾合在一起的审美时空。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语),便是形容诗的时空张力。

怀古诗在时空感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诗人多将现实和历史糅合在一起,两重时空并置叠映,使人们既能穿越于时间的隧道,在眼前呈现出当年的光影;又能感知于当下,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实感。

刘禹锡的《石头城》尤能体现此种双重时空特征,其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山、城、潮汐,既是眼前之景,也是旧时风物。

当下的时空是眼前景,过去的时空隐含于其中,深邃的历史感寓含于诗境。

时空并置只是一种分析模式,而如果要在审美上感受到这种张力,并且获得对于历史的感怀、对于当下的省思,必以意象或意境的直击心灵才能生发出强烈的审美效应。

中晚唐的怀古诗,为了表现世事的沧桑陵替,往往以意象为焦点进行转换,绾合古今,使读者往来于古今之间。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堂前燕”的流转,寓含人世之沧桑。

朱雀桥,乌衣巷,在六朝时都是大士族的聚居之地,而今却成了寻常人家。

“堂前燕”作为枢机,联结古今。

如果说,怀古绝句多数是以一个意象来绾合古今,那么,律诗则是以若干意象来联结古今,构成了整体组合式的双重时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

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

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革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

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

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

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

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

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材料三: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

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而漂浮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

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

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述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

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

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

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目的是推进小说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散文的地位则退居边缘。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D.台湾杂文承袭并发挥了鲁迅杂文针砭时弊、平和中带着辛辣的创作特色,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的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是散文的理性思辨。

B.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热闹,散文发展则偏于沉稳平静,时代变化和散文家的观念影响着散文的变化。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3分)A.韩少功《我心归去》B.郁达夫《江南的冬景》C.梁衡《把栏杆拍遍》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4分)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熊召政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

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

枝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

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

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

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

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

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

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

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

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

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

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

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

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

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

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

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

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

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

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章细致刻画了苏区母亲送别亲人、日夜思念的场面,引发感慨“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

C.从于都河、金沙江、娄山关、乌蒙山,写到南国的雾、北国的雪,暗指长征路线,引人想象,给人历史真实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