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三 我心归去》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必修1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我心归去》教案
![语文必修ⅰ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我心归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f65a52ccbff121dd3683c2.png)
我心归去韩少功一、教材分析《我心归去》是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板块的第二篇文章,这个板块前有老舍的《想北平》后有柯灵的《乡土情结》。
《想北平》和《我心归去》典型地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而《乡土情结》则梳理了人与故乡的经典情结,是这一板块的总结与升华。
本专题是文本研习专题,专题要求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来研习文本,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教师、同学交流,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二、学情分析作为学习主体,高一学生在学习这个专题之前,已经学过“向青春举杯”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两个专题,接触到的文体有诗歌、散文等;学生还学习了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初次领略了故乡在人心深处的永恒魅力。
因此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对他们而言是相对容易的,由于阅历不深,高一的学生还是较难理解语句中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对“故乡”人文内涵的理解,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作为我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为了体现本专题研习的特色,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1、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2、独立阅读,学会使用“评点”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提高。
3、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四、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品味富有哲理的语言,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五、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诵读品味”、“独立评点”和“探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了解人文内涵,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还应该采取一些学习方法,如散文鉴赏时常用的“品读法”、“评点法”。
教师要通过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8c7687d312b3169a451a431.png)
我心归去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读前要热身韩少功:我不希望自恋和自闭七年前,46岁已身为海南省文联主席的他,选择了回曾插队的湖南汨罗八景峒村,过起了体验式田园生活。
他半年在海南做领导,半年回湖南做农民。
做农民的时候,每天早上6点起床,喂猫、喂鸡、挑粪。
经常被农民朋友邀去做客,也经常有农民来串门。
七年后,一本散发着青草香、鸟叫声和纯朴乡音的作品集《山南水北》出版。
作为将哲学思想和生存体验等理念化入创作实践中去的作家,韩少功记录了对大自然和农村社会的感悟,以及对城市生活和现代文明的反思。
似乎,很多在都市生活中的人在迷茫和压抑:生活永远被机械的工作奴役,消费文化助长了永无满足的欲望,高风险的生存焦虑无处不在,人和人之间处处是隔膜的冷漠。
在这样一个焦躁的社会,他能自12—1 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并在田园中成为大自然的一景,叫人羡慕。
采访韩少功的时候,他已经从汨罗回到了海南,开始了忙碌。
之所以选择间断性在乡下居住,他说,希望多接触一些文人圈外的朋友,希望有更多的时间接近自然和底层社会,希望有一种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的健康生活方式,要走出文人圈,使文学创作重新找回活力。
今年年初,评论家谢有顺在策划并推出台湾散文家兼农夫陈冠学的《大地的事》时说,现在的作家,几乎都热衷于成为纸上的虚构者。
远离事物、细节、常识、现场的写作,正在成为当下的主流。
在这样“向上”的背景中,他更愿意亲近一种向下的写作——重新解放感官的写作,作家学会看、学会听、学会闻、学会嗅,学会感受,这些很可能扮演着复活文学精神的重要使命。
知识应储备●作者作品韩少功,男,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县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
在农村,劳动之余写些对口词、小演唱、小戏曲,1974年秋调到县文化馆任创作辅导员,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
1978年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多有作品问世,并引起一定社会反响。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1苏教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学设计 苏教必修1苏教](https://img.taocdn.com/s3/m/12365acb87c24028905fc3a0.png)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学设计苏教必修1苏教《我心归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它就是乡情。
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情的催化剂。
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故土。
师:韩少功就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心归去》〔板书〕。
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PPT 〕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意。
1. 一幢.〔 〕 钥匙..〔 〕 悲怆.〔 〕 眷.顾〔 〕 墟.场〔 〕 贫瘠.〔 〕逃遁.〔 〕 麦穗.〔 〕 囚禁.〔 〕烙.印〔 〕 模.样〔 〕矫.饰〔 〕 繁华稣.骨〔 〕 静谧.侵肌〔 〕幽深奇诡.〔 〕 熠.熠闪光 〔 〕魂牵梦萦.〔 〕 2. 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局部作品屡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XXXX 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XXXX 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T 展示教学目标〕1.〔教师预设〕大声朗读全文,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后文本研习,请答复: 文中最能触动你的语句是 。
理由是 。
课 题《我心归去》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给词语注音、释义〔略〕2.正确使用成语〔略〕 能力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育点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 1.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我心归去》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我心归去》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6fa27f2c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e.png)
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我心归去》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江苏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我心归去》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韩少功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
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2002年韩少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小说家〞荣誉。
颁奖词是这样说的:“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
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
他一次次地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可以说,韩少功是在用文字进行着精神探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
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
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
逃遁静谧烙印悲怆墟场熠熠闪光模样湖泊炮烙惦记模仿泊位烙印掂量缭绕一幢脊背矫健潦倒憧憬贫瘠娇羞1、文题为“我心归去〞,请思考“我心归去〞的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游子悲故乡〞,文中何处提到了“悲〞?3、为什么我会对故乡失望?这种失望中其实包含了什么?1、作者在文中用了那些细节描写来渲染他内心的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说“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识.别/博闻强识模..仿/装模.作样剥.削/生吞活剥.B.朝.圣/朝.令夕改提.防/提心吊胆绿.茵/绿.林好汉C.箴.言/缄.默无言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e7c8fced0912a2161579297a.png)
《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一.导入。
思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故乡是什么?它有怎样的魅惑,让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少功的《我心归去》,体会他身在法国时萦绕在心头的浓浓的思想之情。
二.学习目标。
了解家园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乡情;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解题。
“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身在何处?(法国)他为什么要归去,是法国的自然景观没有中国的更美?是他在法国的生活条件不够优越?是法国的主人对他不友好?---都不是,那他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地说“我心归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解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简单。
一部分写身在异乡备受煎熬,一部分是作者抒发思乡之情。
快速阅读文章,按照我说过的两层意思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学案)1. 1——4自然段2. 5——9自然段。
五.研读文本。
(一)家乡与法国对比。
法国是一个发达美丽的国家,它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它有着富丽堂皇的豪华建筑,它有着令人心驰神往的风土人情。
文章中,作者两次以三次褒扬的笔触写法国,一处是在第一自然段,写他的住处-----“家”(指名朗读)上面加了一个引号。
他心底里是不承认的,尽管这个家怎么样呢?书中怎么描述的?谁来读,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在法国的居住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用形容词概括特点(雅静奢华)另一处是在第六自然段,作者间接地描写了法国的旅游景区的美好。
怎么描写的?----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指名朗读)------法国真美啊,美得令人瞠目,美得令人心醉,美得令人忘乎所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我心归去》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我心归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fef1276c175f0e7cd137ac.png)
《我心归去》优教导学案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1.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钥匙..()锁钥.()模.样()模.范()别墅.()静谧.()草坂.()奇诡.()悲怆.()眷.顾()逃遁.()潦.倒()矫.饰()惦.念()熠.熠()贫瘠.()●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 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2.作者认为人与故乡是一种什么关系?●文句理解1 / 73.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4.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勾.当/勾.搭吐露./露.马脚勒.索/悬崖勒.马B.着.凉/着.想夹.被/夹.生饭劲.歌/疾风劲.草C.炮.仗/炮.弹关卡./卡.脖子曾.经/曾.几何时D.扉.页/绯.闻馈.赠/溃.疡病跻.身/济.济一堂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日本首相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使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更难赢得亚洲人民的________。
②孩子如果过多玩网络游戏,家长应适当加以________。
③高致病性禽流感________没有吓倒人们,_________更加坚定了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A.信任干涉不但/而且 B.信赖干预不但/而且C.信任干预非但/反而 D.信赖干涉非但/反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久居内陆的人眼里,大海的一吟一荡都是诗。
可从小就生长在海边的人,早已司空..见惯..了白帆片片、鸥影点点。
B.“勿以恶小而为之。
”生活中一味地大行不顾细谨,不注重个人自身修养,小恶丛生,集腋成裘....,必将铸成大错。
C.群山染翠,万壑流泉,芳草遍地,春水映天,杂花生树,燕语莺歌,江南的春天明媚2 / 7。
语文:第三专题《我心归去》学案(1)(苏教版必修1)
![语文:第三专题《我心归去》学案(1)(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34db9357375a417866f8f96.png)
我心归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2、体会作者把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适时加以评点,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合作与探究,交换评点,讨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学习重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课前准备:1 准备有关故乡的诗文2 你对故乡是怎样理解的?3 搜集有关韩少功的资料4 阅读课文,在对话栏内写下心得。
(怎样写评点?可以就内容、情感、手法写,也可展开联想,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习过程:一.学生背诵有关思乡的诗歌,引入课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二.资料链接1、走近作者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2、解题心归去会让你想到什么?归哪儿?为什么会归去?3、补充资料激动,结识了最初的朋友,启迪了你的智慧之窗。
故乡就是你的母亲,她教过你,呵护过你,好好研究你的故乡吧,认认真真地研究她的每条街道和她的居民吧。
——[意大利]阿米琪斯《马路文明》人可以另外选择居地,但没法重新选择生命之源,即便这里有许多你无法忍受的东西,即便这块土地曾经被太多的人口喝太多的灾难压榨得疲惫不堪气喘吁吁,如同一张磨损日久的黑白照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我心归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d851f5aeaad1f346933f23.png)
我心归去教学目标:1、通过“异乡”和“故乡”的对比解读,把握作者的思乡情感2、揣摩本文语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3、从文化内涵上理解故乡教学重点:1、人在故乡与异乡的生活状况以及感受2、深刻体味本文富有哲理和情思的语言教学难点:故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席慕蓉说: 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之思是心理细胞不能变异的遗传基因,代代相传。
国庆长假,每一个离家在外的学子都会慨叹: 回家的感觉真好! 是啊,强烈的思乡之情萦绕在每一个出门在外的游子心头,凝结成了一个永恒的思乡情结,从古时吟唱到今日,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韩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唤着--我心归去。
2.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我心归去》是他访问法国归来后的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板书——我心归去韩少功二、解题(2分钟)师:下面我们看这篇课文,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身在何处,其心又去了哪里?归纳:身在何处:1根据隐含判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既然归去,那必然是处于异乡。
2本专题都设有小标题,根据“漂泊的旅人”,可以看出作者身处异乡。
3课文第一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身在法国的圣·纳赛尔市,法国西部的海滨城市。
心归何方:故乡我们看书下注释,韩少功是湖南长沙人,这里我要补充一点知识,韩少功在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上山下想知识青年到湖南省汨罗江边的天井乡务农,他在那付出过,有归属感,此文也可以说是献给这个县城的。
高中语文我心归去 教案 苏教版
![高中语文我心归去 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ada245783e0912a2162aa0.png)
我心归去教学目标: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情思;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总体把握文本,深刻体味感情,仔细品味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当殖民已经成为过去,当远浮海外已经成为潮流,远在异乡的游子是否依然如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这是韩少功旅法归来后写的一篇。
二、解题本文题目叫《我心归去》,作者的心去了哪里?(故乡)作者写此文时身处何地?(法国)三、检查预习,把握“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
(一)人在异乡作者在浪漫的法国仅呆了一个月就心归去了,难道法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在法国的临时之“家”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1、6)明确:雅静奢华(“家”)、繁华酥骨、静谧侵肌、幽深奇诡。
(二)心归故乡事实证明法国确实比较好。
那么作者为什么依然回归呢?难道作者的家乡比法国还要美?请大家找出具体描绘以及“我”的故乡的情况的词语。
在哪几节?(6、7)贫瘠脏乱、浮粪四溢、拥挤不堪、阴沉连日。
事实证明故乡比不上法国,令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到“失望”!(7)既然是“失望”,为什么我还要回去?难道这“失望”还藏着什么玄机?或者是作者在乎的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四、理解作者在“异乡”与“故乡”的不同感受。
(一)人在异乡:冷清、虚空、发疯重复与夸张的细节描写探究:1、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2、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3、你对吊灯作第六次或第六十次研究……补充资料:……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我心归去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我心归去讲解与例题导学案 苏教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0daa129080eb6294dd886cfe.png)
我心归去问题导学1.作者为什么说“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文中为什么重复“法语法语法语”,而且说“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2.文中是怎样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的?说说你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3.文中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很矛盾:一方面很失望,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另一方面却又难以割舍。
怎样理解这种矛盾?4.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作了哪些深刻思考?自主探究作者在文中说道:“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所以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这两句话颇有哲理,但有同学对此也提出了怀疑,你是怎样认为的?文法导析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中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反复、比喻、夸张、反问、借代等,形象地表达了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挚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①对比。
物质文明落后与发达的对比:故乡有浮粪四溢的墟场,有拥挤不堪的车厢,而法国则是风雅富贵之邦。
②排比。
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从故乡没有的事物入手,多角度、多层面表明故乡的“贫瘠而脏乱”,从反面写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③反复和比喻。
“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运用反复和比喻,把作者离开母语环境,无法与人交流的孤独寂寞感醒目而形象地写了出来。
④反问和借代。
“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以“面包”和“雷诺牌汽车”代指法国优裕的物质生活,用反问从侧面强调了作者不会贪恋物质生活的强烈情感。
2.富含哲理性的语言。
此文篇幅不长,但把人与故乡的关系阐发得非常透彻,许多说法非常有新意,但是它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决定了它在语言上的特色: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蕴含在形象中,用具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
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用“金麦穗”指代物质,用“赶车谣”指代精神。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欲扬先抑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历数对故乡的种种失望之情中蕴含着对故乡浓浓的思恋之情。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我心归去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我心归去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4e769612e3f5727a5e962fb.png)
《我心归去》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思乡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3、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把握文章思乡主题。
难点: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把握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三.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1968年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下乡务农,1977年正式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有短篇小说集《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等.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2、写作背景作家韩少功在90年代曾随考察团赴法国访问考察,在异国的短短一个月里,他深深体验到从未有过的空虚与孤独,思乡之情异常浓烈,回国后他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组散文,总题为“访法散记”,本文即为其中的一篇。
(二)预习检测1、字音熠熠闪光()逃遁()悲怆()静谧()奇诡()贫瘠()烙印()惦念()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提示:快速浏览课文,阅读方法的运用:提炼、概括、整合信息。
1)、阅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根据不同的地点,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并总结每一部分的大意。
2)、本文的题目叫“我心归去”,快速阅读全文,作者的心由何处归到何处呢?四.研读课文(一)研习文本1-4段1、作者在繁华的法国巴黎仅仅呆了一个月便归心似箭,难道法国的生活不好么?作者在巴黎的居住条件如何?2、同学们要是居住在这样一个风雅奢华的地方,心情如何?那作者心情又是如何?请同学们齐读2、3、4三段,然后找找关键词,概括一下作者在巴黎居住的心情。
3、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自己的心情的?(二)研习文本5-9段1、作者思念的故乡是什么样的?作者描写故乡用了什么手法?2、对家乡又是什么心情?3、作者对故乡的爱可以说是到了一种执爱的境界,那么什么是“故乡”呢?说说你对故乡的理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我心归去》教案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我心归去》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18966c3e763231126edb118b.png)
《我心归去》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研习文本,体会出作者的家园之思和家园的文化内涵。
2、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品味和揣摩富于哲理的语言。
3、能拓展、联类相同题材的资料,对课文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阅读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获得自己对故乡内涵的解读。
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曾传唱中国,因为他真切地表达了对祖国无尽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歌里这样唱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国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我的家乡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我儿时的玩伴几乎有一半去了外国。
他们在法国或意大利或西班牙,过着或荣华富贵或落魄潦倒的生活,不知他们有没出现过或暂时闪现过“我心归去”的念头?韩少功说“我心归去”,希望我这些儿时的玩伴们,希望那些在异国他乡流浪的游子们,在面对他乡湛蓝的天空时,也会怀想起故乡温柔的月亮。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韩少功的《我心归去》。
二、作者简介韩少功:1953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三、文本研习1、“异乡”与“故乡”的具体情状法国:居住条件非常优越“一幢雅静的别墅”(雅静)“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大)“蓝海,绿公园”(环境优美)异国的旅游景区:引人入胜繁华酥骨的都会静谧侵肌的湖泊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贫瘠而脏乱”“失望”浮粪四溢的墟场拥挤不堪的车厢阴沉连日的雨季2、“人在异乡”与“心归故乡”的不同感受。
1.3.2《我心归去》共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一).docx
![1.3.2《我心归去》共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一).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7b95053e2bd960590c677d6.png)
1. 3. 2《我心归去》共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表达特点和富有哲理的语言特点。
2、深深地品味异地他乡之人对故乡的眷念2情。
3、反复研习文本,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1、学习本文表达特点和富有哲理的语言特点。
2、深深地品味异地他乡之人对故乡的眷念2情。
学习难点:反复研习文本,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1、字音钥匙()()一幢()逃遁()模样()熠熠闪光()()静谧()奇诡()贫• • • • • •• •••瘠()悲怆()眷顾()矫饰()烙印()别墅()惦念()• • • • • • •2、选择最恰切的词填空。
⑴眷顾:关心照顾;垂爱关注。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①_____ 他人,助人为乐,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等行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②2007年6月,怀着对故乡的_______ 之情,带着传播奥运文化的理想,何振梁回来了,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中国。
(2)贫瘠:(土地)薄,不肥沃。
贫困:生活困难,贫穷。
①河南淅川,山区土地_________ ,川里地势低洼,丹江一发水就淹,山里动不动就旱。
②英国首相布莱尔上台之初,志向高远,力主通过改革解决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问题,解决问题,可10年光阴过去,改革成果未现。
3、重点词语解释(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莫能外:(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逃遁:⑶熠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⑸奇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⑹贫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⑺潦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⑻萍飘四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学案【新课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如果你在故乡的土地上艰辛的劳动、真诚的奉献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心归去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2、体会作者把说理蕴藏于形象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反复阅读,适时加以评点,记录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合作与探究,交换评点,讨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了解故乡的人文内涵,激发为故乡富强而勤奋学习的激情。
学习重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入课文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二.资料链接
走近作者
韩少功,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
有小说集《月兰》、《飞过蓝天》、《诱惑》、《空城》、《谋杀》,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评论集《面对空洞而神秘的世界》,译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部分作品多次在中国内地及台湾获奖,并有英、法、意、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在海外出版发行。
2000年,他的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三、自主研习、探究文本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评点------ 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
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
◆我的疑问与思考
文本研习与评点
(一)感性认知(自主探究)
师生互动以下问题,主要由学生依托文本得出结论,教师适当点拨。
1.文题为“我心归去”,作者的心从哪里归去哪里?
2.法国和自己的故乡有哪些不同呢?试着从原文筛选信息,体会作者笔下的异乡与故乡的区别。
文中有表现作者这种心情的语句吗?请同学们找出来,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
4. 作者想念故乡,那里最让他割舍不掉的是什么?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诵文中触动你情感的句子,让我们一起细心聆听,去感受作者的浓浓思乡之情。
(二)理性升华(小组合作)
句子含义理解:
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总结:在作者心中,“故乡”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检测反馈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一幢楼房人影幢幢憧憬瞳孔
B.烙印炮烙烙铁恪守
C.潦倒缭绕潦草瞭望
D.水泊船泊湖泊停泊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家俱万事具备具有俱全
B.歌诵诵读颂扬千古传诵
C.奇诡垝垣诡计多端正襟危坐
D.消遣销售积毁消骨不肖子孙
3.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月夜下的草坡__________着银色的光泽。
(2)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__________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3)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__________入难耐的冷清。
(4)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__________她们睡到天明。
A.溢涌沉守候
B.泛涌陷守候
C.溢流沉守护
D.泛流陷守护
4.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
B.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
C.C曾问我想不想留在法国?他的市长朋友可以办成这件事。
D.我说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
5.下列哪组加粗成语使用不恰当()
A.您这番话真是鞭辟入里,使我顿开茅塞。
读鲁迅先生的杂文往往会惊叹他入木三分的剖析。
B.这本书刚才还放在这里,这么一会儿,怎么会不翼而飞了呢?
这首歌一经电台播放便不胫而走,传遍街头巷尾。
C.他是个新手,工作做到这份上也说得过去了,咱可不能求全责备。
人无完人,谁还没有缺点,要看主流,看整体素质,不能吹毛求疵。
D.齐白石画的虾蟹和徐悲鸿画的骏马,可谓异曲同工,各有千秋。
事变之后,大郭到五台山参加了游击队,二郭去延安抗大,哥俩殊途同归,都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
B.已经是傍晚时分,在空寂无人的教室里他独自坐着,久久地品味着这次考试失败的苦涩。
C.封龙山又名飞龙山,位于石家庄市区22公里处,早在战国时期就已见诸史册,汉唐以来一直是河北名山。
D.商标法规定,在商品包装、广告上面出现企业名称和地址时,应当使用汉字或汉字、汉语拼音并用,不能单独使用汉语拼音。
7.仿照下面句子,抓住特征,造一组句子。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湖畔
①曾经在一本画册中看到过一幅题为"湖畔"的摄影作品:大雪初霁,清冽的湖边,薄薄的雪翅交叠成大片蓬松柔软的积雪。
雪地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条铁条钉成的长椅,冷铁的黑色凸现在积雪之上。
整个画面是静态的、肃穆的,雪梦幻一般烘着一种意味深长的空寂。
②这样一个简约的画面在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并且打开了我与画面之间一条想象的通道。
空空
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③濒临一湖静水,独对空濛苍天,横卧一片野地,裸露在季节中的筋骨被风雨雷电、日月星光穿过。
铁椅只是固守,等待一个人,一个与之在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和默契的人,在某一天某一个时辰来临,它渴望承载起这个人生命的重量。
④透过积雪,我看见了铁椅上斑驳的锈迹。
这是掩埋在时间后面疼痛的伤口和幸福的印记。
在这椅子上,也许曾经演绎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一场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一次别去经年后重逢的狂喜;或是黑暗中的沉思与独白,初春时节的朦胧与渴望,秋光里的寂寞与怀想,夕阳西下时淡淡的感伤……
⑤曾经在椅子上坐过的人,有不同的年龄,从黑发少年到白发老人,分别来自人生的四个阶段。
他是椅子的过客,因为时光的河流要载往更远的前方,他在这里停留片刻,留下了灵魂的芬芳。
过客远去,铁椅就被落叶和霜雪覆盖。
⑥更多的时候,铁椅融进暮色,像一叶在怀想中沉湎的孤舟泊在时间的岸边。
它以执著与时间抗衡,等待一个摆渡的人。
纵使时光老去,等待不老。
椅子空空,惟其空着,才承纳了一种博大和无限。
有什么比守望不息的生命更加久远的呢?
⑦而生命与生命的交织演变出来的刀光剑影与金戈铁马的荣辱兴衰是一些变换的场景,深入它记忆的最深处。
在时间的滴答声里追溯逝水的源头,遥想从前的天空与河流,如血夕阳与铁骨苍鹰,一马平川上的猎猎战旗与浩浩大漠上的烽火硝烟以及万丈英雄豪气与方寸之间的似水柔情……如此,又是一部横卧在时间岸边的汗青史册。
那些在册页上留下生命痕迹的过客随流云远去,复有后来者,以此连绵不绝,又渺若尘沙。
但生命不息,这一部史册在缄默中向未来的岁月敞开,等待一个人携着风雨挥毫泼墨。
⑧我不知道这幅摄影作品的作者是何许人,最初的创作意图又是什么。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深入了画面中充满寓意的空间,读懂了人与时空、永恒与流逝之间的一种内在关联。
⑨现在,把这张铁椅搬至我心灵的湖畔,像它在画中以白雪为背景对生命展开阔大的等待一样,我要让它远离红尘的喧嚣与浮躁,在我的内心日复一日地坚守,等待那种生命的极致。
比如灵魂与灵魂相遇时燃起的一把火,裹藏的心灵被狂飙痛快地揭开蔽障,踏遍千山万水阅尽人间沧桑后的积淀,梦想的蓓蕾在绚烂的一刻极尽辉煌……也许,这样的生命极致一辈子都不会到来,而等待却永远继续。
惟有给拥挤的心灵一片渴望中的空白地带,生命的空间才不断地延伸和扩展。
⑩从《湖畔》中走出来,我已成为铁椅上的一个过客。
积雪无痕,我心灵的湖畔却留下了一行清晰的脚印。
8.作者在第②段中写道:"空空的铁椅,它在湖畔经历了什么又等待着什么?"
(1)它"经历了什么"?
(2)又在"等待着什么"?
"。
请结合第⑦段内容,简述你对这种"内在关联"的理解。
10.第⑨段中,作者对"生命的极致"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涵作了形象的描绘,请你分别对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