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们的民风民俗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在一张洁白的纸上, 镶(xiāng)上用细丝编织的花环。 花芯里画上一只棱(léng)角分明 的粽子, 再把纸儿叠成一帆小船。 带上我精心制作的祭品, 来到嘉陵江边, 把这一船哀思, 寄放到江面。
小船儿随波漂去, 漂呀漂,漂得很远很远„„ 花儿肃然而立, 默默地默默地叩(kîu)问九天。 万千条江河终归大海, 嘉陵江与汨(mì)罗江虽隔千里 关山, 但我相信: 两条江一定息息相通、一脉相 连„„
春节时吃的饺子要在除夕晚上包好,子时吃,这时正是 农历正月初一伊始,取“交子”之意,“交” “饺”谐音, 故称“饺子”。俗话说:“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吃饺子象 征着亲人团聚,新年发财。 在我国北方的很多地区,每到春节,家家都有蒸馒头的 习俗,取意为“蒸蒸日上”。 中国结是用一根根绳线经过穿、绕、盘、挽,编出蜻蜓、 蝴蝶、金鱼等形态各异的工艺品。绳结艺术,被文化部评为 “中国民间一绝”。 旗袍之名,源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满族被称“旗 人”,他们的着装就被称为“旗袍”。
我们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就劳动、 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huì) 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
• • • • •
我们有不少自己的传统节日,其中最重 要的节日就是春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也称过年。 你们家里是怎样过年的? 过年前会准备些什么? 除夕夜怎样辞旧迎新? 年初一怎样给长辈拜年? 讲一讲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春节。
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我知道——————— 我知道———————
我国的悠久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 许多多相传很久的文化娱乐活动。在 你玩过的玩具和游戏中有哪些来自我 国久远的传统?
我们的民风民俗
农历五月初五 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九月初九
赏月 扫墓
清 除 线 条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 日。这里的'节'就是节气的节,一般所讲农历中节气的设置 规律往往只是确定月首为节气,月中为中气,两个节气间 隔是15天是唯一可以供人推算的依据,节气歌也是一般人 掌握节气规律的必学知识。稍微复杂一点的推算是习惯上 以上一年的冬至(一年中太阳最低的时候)过了105天就 是寒食,106天就是清明;现在按阳历计算就简单多了、 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当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异)。 从天文角度说,4月5日或6日视太阳(视太阳就是太阳在 黄道上的位置)到达黄经15度的时候。 总之,四五清明说起来是一个农历的节气,但它是用 阳历方法确定下来的日子,这个说法在使用公历以前是没 有的。就好像说3月21日是春分,6月23日是夏至一样。 用节气来反映太阳的运动规律是中国古人了不起的发明。
清明的阳历问题
九 遍遥每身月 插知逢在九 茱兄佳异日 萸弟节乡忆 少登倍为山 一高思异东 人处亲客兄 。,。,弟
/yxj/index.htm /chjieri/index.htm /info/jr/6/dwj.hm /815/风民俗
福
我们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起,
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 用自己的智慧(huì )和双 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 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 文化。
年兽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 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 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 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 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 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 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 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 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 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 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 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 "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 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 "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 "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 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 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 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 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 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 "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 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 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 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 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民风民俗五篇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民风民俗五篇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们每个人的家乡就有着独特的风俗。
那么关于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民风民俗作文要怎么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民风民俗五篇,欢迎参阅。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民风民俗一我的老家在山西,我喜欢我的老家,因为那里的风俗习惯深入我心。
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
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
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
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
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到我的老家山西做客!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民风民俗二“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
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
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
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
我们的民风民俗ppt
我们的民风民俗ppt我们的民风民俗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中的民风民俗更是千姿百态,习俗繁多,丰富多彩,为国家文化、社会发展以及国民心态、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们的民风民俗,不断挖掘中华文化的魅力。
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每年到了这些节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我们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会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扫尘、放鞭炮、贴年画、吃团年饭等等。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民族英雄屈原,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等。
中秋节是一年之中的第二个重要节日,人们吃月饼,赏月,感慨月亮背后的传说。
清明节则是祭奠先人的节日,人们祭扫墓地,表达对年老父母之恩以及其他先人的敬意。
婚俗中国的婚俗丰富多彩,每个地方的习俗都有所不同。
在北方,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神明、祖先、父母;在南方,新郎要先发红包、喝回酒,新娘要前往新郎家“入洞房”。
还有一些地方的婚俗则是非常有趣的,例如江苏宜兴的曲水流觞,在浙江诸暨有恶戏和苏州有击糕。
此外,拜堂、书写对联、敲锣打鼓、敬茶等传统婚礼礼仪,在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鲜明的地域差异和千姿百态的菜肴使得中国饮食极富文化内涵。
中国有四大菜系: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
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川菜提倡麻辣味、湘菜则以酸辣味为主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地方特色小吃,如北京炸酱面、山东的煎饼果子、四川的火锅等等,每一种小吃都体现着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
传统习俗除了传统节日、婚俗和饮食文化之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例如中国年轻人喜欢在情人节送玫瑰花、为了过中秋节特意放“孔明灯”、农历腊月廿三四是节日“小年”、骆驼节、黄姑娘节等等,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习俗和文化。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精选10篇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民风民俗优秀作文精选10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民风民俗优秀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
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
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
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
如: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
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
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
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民风民俗优秀作文2春节时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在一年中最忙的日子和最热闹的日子了。
俗话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热门-《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认识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生活背景孕育出了异彩纷呈、姿态万千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和文化活动习俗。
知道家乡的民风、民俗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能通过搜集资料、采访亲友师长、同学交流共享等方式,从饮食、民居和文化活动习俗中发现民风民俗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
3.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愿意学习了解和探究民风民俗的起源和文化意蕴。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了解民风、民俗来源于生活。
难点:探究民风、民俗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纽带、规则等重要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自学提纲学生自学教师补充、修改1、将教材中所涉及的饮食习俗、民居习俗制作成课件,并准备一些相关资料;因地制宜,创建民风、民俗活动情境。
2、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主要是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饮食风俗、民居特点、穿着习惯,以及相关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查找与“赶集”相关的资料。
课堂流程师生互动教师补充、修改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明确任务教师:通过前两堂课,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参观民风、民俗大观的任务。
教师:我们知道,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民风民俗。
那么如果让我们分分类,这些称为“民风民俗”的“在民间世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到底有哪些类别呢?预期:节日、饮食、穿戴、活动……教师:是的。
民风民俗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它体现在地方人们的穿着打扮中,饮食内容和礼仪中,地方民居建筑风格中,还有各种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中。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探讨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与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渊源关系,了解民风、民俗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探究“赶集”。
1.导入话题、合作探究教师:为了更好地探究民风、民俗与当地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首先来一起研究一个历史悠久,曾经非常兴旺,现在又开始兴旺起来的一种风俗活动,它的名字叫“赶集市”。
我们的民风民俗
6、我们的民风民俗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号?明天呢?是什么节日?早在唐朝,我们的大诗人杜牧就在清明节这一天写下了一首诗,谁知道。
出示:《清明》。
你知道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吗?踏青: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扫墓: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和朋友和为人民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先烈们。
插柳: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
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小结:清明节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的习俗已被人摒弃,这些习俗一直保留到现在,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对革命烈士和已故的先人们的悼念之情,也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到来充满着喜悦和希望。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春节)在这些节日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是哪一天?也称过年。
春节的来历1、说到过年,你知道过年是怎么来的吗?⑴、学生可能说到年兽的传说。
传说“年”是一种“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野兽,每到腊月最后一天,出来掠食噬人,威胁人类生命的安全。
但这种野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它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颜色,人们为了驱赶它,用红颜色的桃木砍成牌子挂在门口,称谓“桃符”。
还有的燃烧砍来的青竹子,燃烧时发出劈劈啪啪的“声音”和“光”,“年”见了,只有远走快跑,第二天一早,大家安然无恙,互相拱手祝贺,“拜年”也就由此而来。
⑵、还有补充吗?还有谁想介绍?2、大家知道的真不少,课文中也有对春节来历的介绍。
请把书翻到35页这儿,默读一下。
3、读完了,你对春节的来历一定有了新的了解?下面有几个小问题考考大家。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后反思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材分析】《我们的民风民俗》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
它共有四方面的内容: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生活是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种节日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
所以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定位在认识节日和习俗,体会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带来的乐趣。
【学情分析】通过从二年级语文课的学习,以及学生十年左右的生活经历,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已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
为此,在进行本课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勤于思考、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调查、归纳较强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养成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各类学生通过本次活动,都能有所收获、提高和发展。
【设计意图】我的这堂课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题下的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必要的网络环境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向作用,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声、色、光、形并茂的网络资源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辽阔的视窗,也使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而迅速便捷的网上学习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尝试自主探究型教学成为可能。
课堂中的教学需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了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同时也知道了社会上还存在一些陈规陋习,更重要的是弘扬了正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教学反思】在这次教学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地参与其中,为什么呢?因为春节贴春联、放烟花;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亮吃月饼,这些内容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民风民俗,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文化,教者让学生课前自主收集资料,课中合作交流信息,在轻松愉快快的氛围中,共同探究多种传统节日的来历,以及有关美丽传说和神秘故事中的文化内涵,教者适时引出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以丰富活动内容在引导学生认识那些充满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的同时,体验节日文化的乐趣,感悟民风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大团结意识,激发爱国热情,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21篇)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21篇)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精选21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篇1各地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它们各不相同,多姿多彩,如同朵朵鲜花点缀着这历史悠久的大地。
我的家乡嘉兴新丰也不例外,在那里,逢年过节,都会举行一个简洁而庄重的仪式——祭祖。
春节时,我们到了老家,看到奶奶已经烧好了十多碗菜,正在把红烧肉盛到碗里。
“奶奶,您已经盛过一碗红烧肉了,怎么还盛一碗呢?”我指着灶台上的另一碗红烧肉说。
奶奶回答道:“是啊!这些菜是为祭祖准备的,到时候分开摆,好让祖宗夹菜方便。
对哦,菜还应该放在门板上,走,我们把它抬过去。
”把门板摆到了桌上,奶奶把红烧肉一碗摆在南边,一碗摆在北边,别的菜也是这样。
“门板这么长,如果没有两碗,有些祖宗可能根本夹不到呢!”我想道。
爷爷拿来了许多筷子和小酒盅。
他先摆酒盅,再把筷子放在酒盅的右边。
奶奶把蜡烛分别摆在了南北两侧,点燃了蜡烛。
接着,爷爷用一个酒壶在每一个酒盅里面倒了大约小半酒盅的酒。
最后,爷爷把大门虚掩着,他解释说:“这样可以让祖宗进来,还可以防止风吹灭蜡烛。
”在我们拜了祖宗之后,爸爸又给酒盅里加了一点酒,对我说:“你也来加一点酒吧!”于是,我接过酒壶,刚准备给第一个酒盅加酒呢,却傻眼了:它已经满得只剩顶上一点儿了!我把酒壶稍微倾斜了一下,可是那些酒却在口子上徘徊着,就是不肯出来。
我就把酒壶稍微向下倾斜,但是那些不听话的酒就开始淘气了,“哗”的一下,一段酒就掉到了盅里。
我赶忙把酒壶恢复正常,急急忙忙往下一看,天啊!酒盅倒没满,反而溅得桌子上到处都是。
我只好拿了纸巾,把它们擦干了。
好不容易把这些挑剔的酒盅伺候好了,奶奶已经开始烧纸钱了。
她先拿来一个脸盆,在中间放上一捆像竹子一样的东西,把金银二色的纸钱放在四周,用火一把烧了。
民风民俗包括什么
民风民俗包括什么民风民俗包括什么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风民俗的内涵,希望大家喜欢!民风民俗包含的内容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
举例一:香港年俗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中国人不识。
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经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
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举例二:澳门年俗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
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住灶神之嘴,免得灶神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举例三:台湾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
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汉族习俗画糖人的来历画糖人,是民间用食糖来造型的艺术样式,多流传于四川各地,以自贡地区的品种最多、内容最为丰富,其造型亦最为趣味。
画糖人是在石板上用糖浆画出者。
石板多用光滑冰凉的大理石,用时在上面涂一层防粘的油。
糖稀熬好后,用小勺舀起,在石板上浇出线条,组成图案。
我们的民族民风
清明节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 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 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 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 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 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 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 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谢谢欣赏
民俗民风
我们的传统节日
春节 秋节……
春节来历
• 民间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 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 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 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 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 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 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 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 ,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6我们的民风民俗
【春节】春节又叫农历新年、农历年、旧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等,俗称年初一。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而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有些地方甚至到整个正月,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为主要内容。
春节是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庆祝新年的主要节日。
现在春节除了在中国、朝鲜半岛、越南、日本等地之外,在蒙古、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也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岁的兽(又称"年"),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现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民百姓。
因此,每到这天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有一年,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没有人理会他,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赶走。
半夜时分,“年”闯进村。
它发现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6我们的民风民俗
《我们的民风民俗》[教材分析]《我们的民风民俗》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6课。
它共有三方面的内容: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文娱活动、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
本课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中绚丽多彩的传统节日生活是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各种节日活动也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定位在了解认识节日、习俗,体会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带来的乐趣。
其中“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中介绍的少数民族的各种风俗也都与种种节日联系在一起,因此把这块内容与第一块的“传统节日”重组整合在一起,安排在第一课时完成,第二块的内容“传统的文娱活动”活动性比较强,安排在第二课时。
在此谈谈第一课时的设想。
[设计理念](一)在生活中建构“教育即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节日是学生所熟悉和喜爱的,因此设计学生搜一搜资料、聊一聊家乡过节时的风俗,用自己的感知来体会我国的传统节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二)在活动中生成现在的学生在品德方面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认知与行为脱节,这与以前说教式的品德课型不无关系。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
本课时运用教材,就设计了两次活动:加入角色,表演家里是怎样过年的;制作课件,猜测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
我们的民风民俗
• 请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 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 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 例如,各地不同的饮食、建筑、语言、节日、工 艺品、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可以。如果 有到外地旅游看到当地的民风民俗也可以写;如 果没有去过外地,也可以写一写本地的风土人情。
• 有了观察和体验,获取了第一手素材,还要精心 选材。 • 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节日民俗活动,要抓住 “有趣”、“有意义”的事来写。写作时,要选 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有教育意义的事,围绕 “有趣”展开联想和想像。 • 你写的这件事情有趣在哪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 教育,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这都是文章中应体现 出来的。选择材料时要选择那些能够突出中心的、 自己感受最深的、亲身经历的而又比较熟悉的材 料,突出中心是作文选材最根本的一条。文章的 真实性来源于你比较熟悉的事物,而你最熟悉的 也就是你亲身经历的事物了。
• 在写传统节日民俗的事情时,一般涉及到的人 比较多,因此还是注意场面的描写,一是要交 代清楚时间、地点和气氛,使读者有整体的印 象;二是要注意刻画特定环境中的人物的活动, 在人物的动态中写出人物的特征;三是要注意 “点”与“面”的关系,把个别人物的活动或 细节描写与整体概括描写结合起来,渲染气氛, 加强艺术效果;四是要把写人、写景、写事。 写物融为一体,使文章形象真实而富有浓厚的 生活气息。 • 写节日民俗就要体验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就要 描写节日里发生的事情,写节日活动最重要的 是要写好事情细节,写细节应该写出生活的情 趣。
• …….
•
确定自己要写哪一个
•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 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 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 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 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 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 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 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 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 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 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 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