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型

合集下载

简述中药制剂的常用剂型

简述中药制剂的常用剂型

简述中药制剂的常用剂型
中药制剂的常用剂型包括以下几种:
1. 汤剂: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而成的制剂。

2. 丸剂:将中药饮片细粉或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球形或类球形制剂。

3. 散剂: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细粉,混匀而成的制剂。

4. 片剂:将中药饮片细粉或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压制成片的制剂。

5. 胶囊剂:将中药饮片细粉或提取物填充于空心胶囊中的制剂。

6. 糖浆剂:将中药提取物加糖或蜂蜜制成的浓稠液体制剂。

7. 口服液:将中药提取物加水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

8. 栓剂:将中药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

9. 软膏剂:将中药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皮肤给药的半固体制剂。

10. 气雾剂:将中药提取物与适宜抛射剂封装于耐压容器中的制剂。

以上是中药制剂的常用剂型,不同的剂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根据病情和患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剂型。

中成药的剂型

中成药的剂型

中成药的剂型中成药是指在我国传统药物中,通过连续几代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疾病防治和调理平衡的中药制剂。

根据药物用途和制剂形式的不同,中成药有各种剂型。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成药剂型。

1.散剂:散剂是将中草药研磨成细粉形式的制剂。

病人根据医生的建议,根据实际需要冲服或外用,常用于病人自行配置中药汤剂。

2.散剂复方:散剂复方是由多种中草药混合研磨而成的制剂,用于疾病的治疗或调理。

多用于冲服或配制成中药汤剂。

如“银翘解毒片”。

3.丸剂:丸剂是用中草药制成的圆球形的制剂,常见的有水丸和酒丸两种。

水丸主要用于煎服,放入开水中溶解后服用;酒丸一般用于直接吞服。

如“人参丸”。

4.膏方:膏方是将中草药熬煮而成的软膏状制剂,外用于皮肤病患者,常见的有膏、膏剂、软膏等。

如“黄连膏”。

5.滴丸剂:滴丸剂是将中草药煎煮浓缩、蒸馏后制成丸剂,外表酷似小药丸。

多数以片剂形式出售,用于口服。

如“曲克丸”。

6.糖浆剂:糖浆剂是将中草药的水煎液加入糖、蜂蜜等成分制成的粘稠液体剂型。

通常通过口服,常见的有口服液糖浆剂和儿童糖浆剂。

如“板蓝根颗粒”。

7.片剂:片剂是把煎剂净浓缩后制成小片状的剂型。

片剂多用于口服,多数常见于一些成人用中成药。

如“小柴胡颗粒片”。

8.眼药水:眼药水是中成药制剂的一种,用于眼部疾病的治疗和保健。

常见的有清肝明目的中成药眼药水。

如“黄芩素滴眼液”。

9.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草药用胶囊进行包装,方便口服。

胶囊剂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两种,剂型一般为粉剂或微丸。

如“参苏软胶囊”。

10.贴剂:贴剂是将中草药制成贴剂,用于贴在病人的身体部位达到治疗和调理作用。

常见的贴剂有止痛贴、麻黄贴等。

如“风寒感冒贴”。

中成药剂型多样,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药物特性,选择合适的剂型能够更好地发挥中药的功效。

在合理使用和遵医嘱的前提下,中成药剂型对于疾病治疗和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八种中药剂型

八种中药剂型

中药剂型是指中药的不同制剂形式,常见的中药剂型包括:
1.草药饮片:即中草药煎剂片剂,是将中草药煮煎后浓缩而成的固体制剂,常用于中药煎
剂的代表剂型。

2.中药颗粒:将中草药制成微小颗粒状,便于口服和溶解,方便患者服用。

3.中药丸剂:将中草药研磨成细末,再按一定比例配伍、添加辅料制成丸剂,常见的有水
丸、蜜丸等。

4.中药胶囊:将中草药粉末或提取物填充在胶囊中,方便患者服用和保存。

5.中药口服液:将中草药煎剂或提取物制成液体剂型,常见的有膏剂、糖浆、口服溶液等。

6.中药外用贴剂:将中草药研磨成粉末,与粘合剂混合后制成贴剂,用于外用贴敷治疗。

7.中药膏剂:将中草药研磨成细末,配合辅料制成膏状剂型,用于外用涂抹。

8.中药注射剂:将中草药提取物或浸膏制成的溶液剂型,通过注射途径给药。

这些中药剂型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病情和患者需求选择使用,每种剂型都有其特点和适应症。

在使用中药剂型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说明书正确使用,并注意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制剂: 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 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知识点!中药虽然优点很多,但是唯一不足的就是不够方便,每次服用的时候都需要用水煎煮,这对治疗疾病造成一定的烦恼。

但是,通过科学技术将中药制作成药剂使用就完全解决了这一点,让中药更加的完美。

那么中药制剂的类型大家知道有哪些吗?让小编给大家普及下中药制剂的相关知识吧!中药制剂中药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之久,历代前贤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作用下,通过不断的中药剂型的创制和应用,并且积累了非常方法的实践经验,完成了今天中药剂型种类繁多的结果。

通常传统的中药剂型有丹、酒、茶、锭、丸、散已经膏等,并且各自的特点各不相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成药剂型的研究也不断取得进展,除对传统剂型进行整理和提高,出现了浓缩丸、胶囊剂、微丸、口服液等剂型外,新的剂型不断出现,现代剂型如:片剂、注射剂、颗粒剂、滴丸等等。

现将中成药的常见、常用剂型简要介绍如下:1.丸剂丸剂是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适宜粘合剂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的固体制剂,是中成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丸剂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1)蜜丸: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状,然后通过蜂蜜为媒介将其充分粘合在一起制成蜜丸,这也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称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为小蜜丸。

蜂蜜富于营养,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

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

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2)水蜜丸:药材细粉以水和蜂蜜按适当比例混匀为粘合剂制成。

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但因用蜜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

多用于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丸等。

(3)水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醋、药汁、黄酒等为粘合剂制成。

因特殊需要,水丸还可包衣。

泛制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中药剂型科普

中药剂型科普

中药剂型科普
中药剂型是指中药制剂的形态和形式,它是根据药物的性质、治疗目的和给药途径等因素选择的。

中药剂型的选择和制备对于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使用方便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常见的中药剂型有:
1.汤剂:是将中药饮片煎煮后得到的液体剂型。

它是中医治疗中最常用的剂型,因为它能够充分提取药物的有效成分,并且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调整药物的组成。

2.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直接服用或与其他药物混合制成的剂型。

散剂便于携带和服用,但其疗效可能不如汤剂。

3.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加入适量的粘合剂制成的球形或椭圆形的剂型。

丸剂便于保存和服用,但其疗效可能受到丸剂大小和硬度的影响。

4.膏剂:是将中药煎煮后的浓缩液加入适量的蜜糖或其他粘稠物质制成的半固态剂型。

膏剂便于服用,但其保存期限较短。

5.酒剂:是将中药浸泡在酒中制成的剂型。

酒剂可以增强药物的渗透力,但其服用量应受到限制,因为酒精可能对肝脏有害。

6.片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粉末与适量的粘合剂混合后制成的片状剂型。

片剂便于服用和携带,但其疗效可能受到片剂大小和硬度的影响。

7.颗粒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粉末与适量的粘合剂混合后制成的颗粒状剂型。

颗粒剂便于服用和携带,但其疗效可能受到颗粒大小和硬度的影响。

8.注射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粉末与适量的溶剂混合后制成的液体剂型。

注射剂可以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但其制备过程较为复杂,且需要专业的操作技巧。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原材料经过加工、炮制、贮藏等工艺,制成适宜于临床使用的药物形式。

中药剂型是指中药制剂在临床使用时的形态和规格。

根据不同的制备方法和用途,中药剂型可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介绍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

1. 饮片剂:饮片剂是最常见的中药剂型之一,是经过炮制和贮藏等工艺处理后,制成片剂供患者直接服用。

饮片剂可在煎剂、浸泡剂等形式下使用。

2.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原料加工成细粉或粉末状,可直接服用或配合其他药剂使用。

散剂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冲服、调配等。

3.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原料制成具有一定粘度和流动性的糊状物,适用于外用,如贴敷、擦拭等。

4. 膜剂:膜剂是将中药浸膜或涂敷于合适的基材上制成的剂型,适用于局部皮肤病变,如湿润性、糜烂性皮肤病。

5. 糊剂:糊剂是将中药制成粘度适宜的糊状剂型,适用于冲服、灌肠等用途。

6. 丸剂:丸剂是将炮制后的中药原料制成固体球状物,可直接冲服或咀嚼后服用。

7. 散剂颗粒:散剂颗粒是将中药原料研磨制成粉末状,再经过配方、制粒等工艺制成颗粒剂型。

散剂颗粒易于服用和调剂,广泛应用于门诊和家庭保健。

8. 口服液:口服液是将中药煎剂或浸膏剂等调制成适宜口服的液体剂型,便于患者直接饮用,剂型透明或悬浮状。

9. 注射剂:注射剂是将中药煎剂、提取物等通过注射剂针筒或其他注射器具,以注射的方式给药。

10. 软胶囊剂:软胶囊剂是将中药制剂装入可溶性胶囊内的剂型,既方便患者服用,也易于调剂。

11. 乳剂:乳剂是由水相和油相组成的混合液体,中药原料经过炮制和分散剂等工艺制成的剂型。

12. 眼药剂:眼药剂是经过抗菌、抗炎等处理后,制成用于眼部疾病治疗的药物形式。

13. 贴剂:贴剂是将中药煎剂或制剂均匀地涂敷在基材上, 并保持其药物活性,适用于外用贴敷。

14. 水剂:水剂是将中药原料制成液体剂型,适用于口服、外用或洗浸等用途。

15. 喷雾剂:喷雾剂是将中药煎剂或其他溶剂制成气雾剂型,通过喷雾器器具进行直接喷洒使用。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剂型与制剂技术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剂型与制剂技术

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剂型与制剂技术中药行业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对传统草药疗效的重新认可,中药的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然而,中药的剂型与制剂技术对于中药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行业中的药物剂型与制剂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中药的药物剂型中药的药物剂型是指中药在加工过程中,根据使用目的和使用方法的不同,将草药转化为适合人体吸收和使用的形式。

常见的中药药物剂型包括丸剂、煎剂、口服液、糖浆、颗粒剂、贴剂等。

这些剂型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药材,确定药物配方,科学合理的加工工艺以及标准的生产环境和设备。

中药丸剂是一种将中草药制成丸状的剂型。

它便于携带和保存,服用方式简便,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中药丸剂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经过简化提取、浓缩、研磨、造丸等步骤。

制丸工艺需要根据草药的性质和功效进行合理选择和设计,以保证药物质量和疗效的稳定性。

中药煎剂是将中草药制成液体状的剂型。

这种剂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草药的有效成分,对于一些难以口服的患者,如小儿和老年人来说,更易于吸收和利用。

中药煎剂的制备需要根据药材的特性确定提取方法,确定药材的比例和用量,科学合理的采用煎煮工艺。

二、中药的制剂技术中药的制剂技术主要包括药材的预处理、提取、浓缩、分离、纯化、干燥等工艺。

这些工艺需要遵循中药工艺学的原理和规定,根据不同的剂型要求和制剂工艺要求进行选择和设计。

中药的预处理是指采集到的草药在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初步处理工艺。

预处理工艺包括清洗、除杂、晾干等步骤。

这些步骤可以去除草药中的杂质和异物,提高草药的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纯度。

中药的提取是指将草药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的过程。

提取工艺需要根据不同的药材和药物剂型要求选择不同的提取方法,如水提法、醇提法、溶剂提取法等。

提取工艺需要严格控制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提取溶剂的用量等参数,以保证提取的有效成分的纯度和含量。

中医药的剂型

中医药的剂型

中医药的剂型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剂型丰富。

中医药的剂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汤剂:汤剂是中医药最常用的剂型之一,用水煎煮草药而成。

汤剂能够充分发挥中药的功效,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2. 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通常用于口服。

散剂具有使用方便、容易吸收、作用迅速等优点。

3. 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然后用水或其他溶剂制成的球形药剂。

丸剂具有使用方便、药效持久、对胃肠道刺激小等优点。

4. 膏剂:膏剂是将中药材提取物与基质混合而成的半固体药剂。

膏剂具有使用方便、作用部位准确、适合长期使用等优点。

5. 片剂:片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当的辅料制成的片状药剂。

片剂具有使用方便、剂量准确、药效迅速等优点。

6. 颗粒剂:颗粒剂是将中药提取物或研磨成粉末,然后加入适当的辅料制成的颗粒状药剂。

颗粒剂具有使用方便、口感好、药效迅速等优点。

7. 口服液:口服液是将中药材提取物与适当溶剂混合而成的液体制剂。

口服液具有使用方便、吸收快、药效迅速等优点。

除了以上几种剂型,中医药还有其他独特的剂型,如灌肠剂、外用膏药等。

这些剂型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选择中医药剂型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用药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中药剂型

中药剂型

滴丸剂
滴丸剂是将药物溶解、乳化或 混悬于适宜的熔融基质中,通过适 宜的滴管滴人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滴液收缩 成球状。并冷却凝固面成的颗粒状 剂型。此制型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 上发展、改良而来的,具有表面积 大、落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
茶剂
茶剂是由药物粗粉和黏合剂混合制 成的固体制剂,通常制成小方块形或长 方形,亦可制成圆饼状或颗粒状。用时 置于有盖的适宜容器中,以沸水泡汁代 茶服用,故称茶剂。
软胶囊是将油状药物、药物溶液 或药物混悬液、糊状物甚至药物粉末 定量压注并包封于胶膜内,形成大小 、形状各异的密封胶囊,如藿香正气 软胶囊。软胶囊制剂多用于非水溶性 、对光敏感、遇湿热不稳定、易氧化
片剂
片剂是将药物经粉碎加工或提炼 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片状剂型 ,是现代常用剂型之一。
特点是剂量准确、体积小、服用 方便、便于携带。如复方丹参片、牛 黄解毒片等。但传统片剂加工时需加 入黏合剂,且压片时药物被挤紧,使 药片的表面积大减,因此,在胃内的 溶解慢,如再加糖衣则使溶解时间更
中药配方颗粒既能体现中医辨证 论治的精髓,实现个体化给药,又不 需煎煮,即冲即服,携带方便,与中
口服液
中药口服液是将药物用水或其他溶 剂提取,经精制而成的,供内服的液 体制剂。
特点是剂量较少,吸收较快,服用 方便,口感适宜。适用于保健和体虚 滋补之用,如人参蜂王浆口服液、杞 菊地黄口服液等。
糖浆剂
散剂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种。 内服散剂又分两种:一种质地较细 ,可直接冲服,如七厘散;另一种
外用散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 ,撒布或调敷患处,作局部治疗用 ,如生肌散,喉科的冰硼散、喉风 散等。
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用 蜂蜜或水、米糊、面糊、酒、醋、 药汁等作为赋型剂而制成的圆形固 体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

中药制剂:-最全17种中药剂型

又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等类型。

(1)蜜丸:将药材研磨成细粉末状,然后通过蜂蜜为媒介将其充分粘合在一起制成蜜丸,这也是中医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丸重在0.5克以上(含0.5克)称为大蜜丸,丸重在0.5克以下为小蜜丸。

蜂蜜富于营养,并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能,同时还有质地柔润、吸收缓慢、作用缓和的特点。

滋补类药物、小儿用药、贵重及含易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常制成蜜丸。

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人参鹿茸丸等。

(2)水蜜丸:药材细粉以水和蜂蜜按适当比例混匀为粘合剂制成。

水蜜丸的特点与蜜丸相似,作用缓慢、持久,但因用蜜较蜜丸少,故含水量低、易保存和服用。

多用于补益类药物,如补中益气丸等。

(3)水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醋、药汁、黄酒等为粘合剂制成。

因特殊需要,水丸还可包衣。

泛制水丸体积小,表面致密光滑,便于吞服,不易吸潮。

(4)浓缩丸:将所有的中药材或者部分重要的药材通过煎煮提取其煎液,然后和适量的辅料或者药物的细粉末等一起粘合成药剂即可。

根据粘合剂的不同,又分为浓缩蜜丸、浓缩水丸、浓缩水蜜丸。

浓缩丸体积小,药物有效成分含量高,易于服用,在体内溶化吸收比较缓慢。

浓缩丸适用于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

(5)糊丸:药材细粉以米糊或面糊为粘合剂制成。

糊丸质地坚硬,在体内崩解慢,内服既可延长药效,又能减少某些毒性成分的释放或减缓刺激性成分对胃肠的刺激。

刺激性较大或有毒药物宜制成糊丸。

(6)蜡丸:药材细粉以蜂蜡为粘合剂制成。

蜡丸是中成药的长效剂型之一,溶化极其缓慢,可延长药效,防止药物中毒或对胃起强烈的刺激作用。

处方中含较多的剧毒或强刺激性药物,或要求在肠道吸收的中成药,都可制成蜡丸。

为中成药传统剂型,品种已不常见。

(7)微丸:药材细粉以水或酒泛丸,或以百草霜为衣,采用现代技术制成。

微丸直径小于2.5毫米,体积小,应用剂量小,服用方便,吸收平稳。

微丸适宜于刺激性药物,贵重或细料药材多制备成微丸。

中药材剂型

中药材剂型

中药材剂型、中药材剂型是指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制成适合临床使用的药物形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剂型:1.汤剂:将中药材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得到液体制剂,是最常用的中药剂型之一。

其优点是口服吸收迅速、起效快、疗效确切、加减灵活,但缺点是制备及携带储存相对不便。

2.散剂:将中药材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类。

优点是制作简便,便于携带和储存,缺点是其药效受到制备工艺和粒度等因素的影响。

3.丸剂:将中药材粉碎成细粉后,再用冷开水、米糊等黏合剂制成的球形固体剂型。

包括蜜丸、水丸、浓缩丸等。

其优点是药效持久、服用方便、剂量准确,但缺点是制备工艺相对复杂。

4.膏剂:将中药材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

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

其优点是药物含量高、药效持久,但缺点是制备工艺繁琐。

5.丹剂:一般是指含有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提练而成的一种化合制剂。

其优点是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之多,但缺点是毒性较大,不可久服。

多外用,内服慎之又慎。

6.片剂:由中药材提取物或粉末压制而成的片状制剂。

其优点是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服用方便,但缺点是制备工艺相对复杂。

7.颗粒剂(冲剂):由中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制剂。

其优点是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但缺点是易吸潮。

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保健。

除了以上剂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剂型如胶囊剂、酒剂、茶剂等。

不同的中药材剂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合的剂型进行治疗。

中药药剂学概述:药物剂型的分类

中药药剂学概述:药物剂型的分类

为了能将各类剂型的有关知识系统化,有利于研究、学习和应用方便,通常将剂型按物质形态、分散体系或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

(一)按物质形态分类1、液体剂型通常是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一定的溶媒中而制成。

如: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洗剂、搽剂等。

2、固体剂型通常将药物和一定的辅料经过粉碎、过筛、混合、成型而制成,一般需要特殊的设备。

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等。

3、半固体剂型将药物和一定的基质经熔化或研匀混合制成。

如:软膏剂、糊剂、凝胶剂等。

4、气体剂型将药物溶解或分散在常压下沸点低于大气压的医用抛射剂(propellants)压入特殊的给药装置制成,称为气雾剂。

优点:在制备、贮藏和运输上有意义。

缺点:缺少剂型间的内在联系。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真溶液型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一定的分散介质中,形成均匀分散体系。

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和注射剂等。

2、胶体溶液型以高分子分散在一定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为高分子溶液。

如:胶浆剂、火棉胶剂和涂膜剂等。

3、乳剂型油类药物或药物的油溶液以微小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脂肪乳剂、部分软膏剂、部分搽剂等。

4、混悬型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如:合剂、混悬剂等。

优点:便于用物理化学原理说明各类剂型特点。

缺点:不能反映用药部位与方法对剂型的要求。

(三)按制法分类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

(浸出制剂、无菌制剂)优点:便于研究制备的共同规律。

缺点:局限性。

(四)按给药途径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药物制剂经口服给药,经胃肠道吸收发挥作用。

如:口服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散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片剂等。

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指除口服给药以外的其他途径的给药剂型)(1)注射给药使用注射器直接将药物溶液、混悬液或乳剂等注射到不同部位的给药。

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脊椎腔内注射等。

中药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中药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中药药物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选择中药药物剂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基本原则:
1. 药物特性:根据中药的性质、成分和药效选择适合的药物剂型。

例如,对于脂溶性成分较多的药物,可以选择外用剂型如膏剂或油剂;对于易溶于水的成分,可以选择口服剂型如丸剂或片剂。

2. 患者特点: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药物剂型。

例如,儿童或老年患者可以选择易于服用或外用的剂型;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可以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剂型。

3. 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情、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合的药物剂型。

例如,对于皮肤病,可以选择外用剂型如膏剂、水剂或敷贴剂;对于肺部疾病,可以选择吸入剂型如烟剂或雾化剂。

4. 药物途径:根据药物的途径选择适合的药物剂型。

例如,对于需要经过肠道吸收的药物,可以选择口服剂型如丸剂、片剂或合剂;对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可以选择注射剂型。

5. 患者依从性:考虑患者的接受能力和依从性选择适合的药物剂型。

例如,对于不擅长服用药物或怕痛的患者,可以选择易于服用或外用的剂型。

总的原则是在确保药效的同时,尽量考虑患者的舒适程度和便
利性。

此外,还需要根据相关药典和药物信息对各种剂型的使用方法、剂量和不良反应等进行了解和判断。

简述中药剂型的分类并举例

简述中药剂型的分类并举例

简述中药剂型的分类并举例
中药剂型的分类如下:
1. 剂型分类
药物剂型是将药物配制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物理性质的剂型,如散剂、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糖浆剂、酒剂、丹剂、油剂等。

例如:
片剂:三七片、人参片、枸杞片、冬虫夏草片等。

颗粒剂:复方七叶皂苷颗粒、防风通圣颗粒、枸杞菊花颗粒等。

糖浆剂:银翘解毒颗粒糖浆、桑菊感冒颗粒糖浆、加味黄连素颗粒糖浆等。

2. 组合分类
中药剂型除了按剂型琢磨外,还能按配方的不同规格分来。

例如:
方剂类:栀子清饮、四神饮、达菲片等。

单方类:姜黄、当归、黄芪等。

复方类:加味参苓白术散、抗病颗粒、一清颗粒等。

3. 处理分类
针对不同药物情况,中药剂型还可以按照不同的处理方法来区分。

打包,泡汗,制煎,熬膏,蒸馏等多种。

例如:
熬制类:当归膏、十全大补膏、人参酒等。

泡制类:玫瑰花泡酒、桂花泡茶、蜂蜜熟地麦冬泡饮等。

整合类:珍珠翡翠糖饴、红枣糯米饮、茯苓杏仁牛奶等。

中药药剂剂型

中药药剂剂型

中药药剂剂型是指将中药制成适合患者使用的一种形式,常见的中药药剂剂型包括以下几种:
1.汤剂: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制成液体药剂,用于内服
或外用。

2.散剂:将中药饮片粉碎,制成粉末状药剂,用于内服或
外用。

3.丸剂: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细粉末,用水、蜜或药汁等制
成球形固体药剂,用于内服。

4.膏剂:将中药饮片加水煎煮,制成黏稠的半固体药剂,
用于内服或外用。

5.丹剂:将中药饮片经过特殊加工,制成固体或液体药剂,
一般用于内服或外用。

6.颗粒剂: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细粉末,制成颗粒状药剂,
用于内服或外用。

在中药药剂剂型的操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药饮片的加工和制备:需要根据不同药剂剂型的要
求,对中药饮片进行加工和制备,如粉碎、煎煮、浓缩
等。

2.制备环境的卫生条件:中药药剂剂型的制备过程需要保
证环境的卫生和清洁,以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3.制备工具的清洗和消毒:制备中药药剂剂型的过程中需
要使用各种工具,如刀具、搅拌器、制丸机等,这些工具需要在使用前进行清洗和消毒,以确保药剂剂型的质量和安全性。

4.使用原材料的检验和质量控制:制备中药药剂剂型时需
要使用各种原材料,如中药饮片、蜂蜜、蔗糖等,需要对这些原材料进行检验和质量控。

中药剂型的选择原则

中药剂型的选择原则

中药剂型的选择原则
选择中药剂型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符合疾病特点: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剂型。

比如,外用剂形适用于外伤、皮肤病等局部病症;口服剂型适用于内科疾病等。

2. 方便使用:考虑患者的用药习惯、生活方式和个人体质,选择易于操作、方便携带的剂型。

比如,片剂、颗粒剂等可以直接口服,方便患者使用。

3. 吸收利用: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代谢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以提高吸收利用率。

比如,一些草药的有效成分需要通过煎煮、浸泡等方式提取出来,选择煎剂、浸膏剂等剂型。

4. 患者接受度:考虑患者的接受度和心理效应,选择患者接受程度较高的剂型。

比如,一些孩童或老年人可能更容易接受散剂、口服液等剂型,而不太接受苦味较重的丸剂。

5. 安全可靠:考虑剂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比如,一些对药物过敏或有特殊禁忌的患者可以选择外用剂型。

总而言之,选择中药剂型应综合考虑疾病特点、患者需求以及药物的吸收和安全性等因素,依据科学原则选用最合适的剂型。

中药制剂与剂型

中药制剂与剂型

中药制剂与剂型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按物态分类的剂型:1、液体剂型,如合剂、糖浆剂、露剂、搽剂、注射剂、洗剂、涂膜剂等。

2、固体剂型,如丸剂、片剂、颗粒剂、散剂、胶囊剂、膜剂、锭剂等。

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凝胶剂、贴膏剂等。

4、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

根据药物在溶剂中的分散特性,分为真溶液型液体制剂、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乳浊液型液体制剂、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按制备方法分类有浸出制剂和无菌制剂。

药物剂型影响着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以及药物的毒副作用、刺激性等,决定着给药途径等。

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有根据药物性质、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根据生产和“五方便”的要求。

《中国药典》对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作出了如下规定,除另有规定外,其微生物限度均以本标准为依据。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识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2、用于手术、严重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3、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4、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5、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6、有兼用途径的制剂中药制剂在制备的各个环节均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其主要途径包括原药材、药用辅料、制剂设备与器械、制药环境、操作人员、包装材料。

药物化学降解及其影响因素: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

通常有关贮存条件的规定为:1、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2、密闭,将容器密闭,以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3、密封,将容器密封,以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4、熔封,将容器熔封或用适宜的材料严封,以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5、阴凉处,贮藏温度不超过20度。

6、凉暗处,在避光条件下贮藏且温度不超过20℃7、冷处,贮藏温度为2℃~10℃8、常温:贮藏温度为10℃~30℃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调节PH,降低温度,改变溶剂,制成干燥固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剂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的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时代(公元前2140年),那时酿酒工艺已经成熟,随之出现了由珍稀动物、植物药材浸制而成的药酒供贵族调补身体。

经过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和总结,中药剂型由最初简单的汤剂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各类剂型。

汉唐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巅峰时期,《神农本草经》提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共收载医方314首,其中记载有汤剂、浸剂、丸剂、散剂、酒剂、浸膏剂、糖浆剂、洗剂、软膏剂、栓剂等10余种剂型。

并指出: “若欲治疾,当先以汤洗涤五脏六腑,
开通经脉,理导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气血。

水能净万物,故用汤也。

若四肢病久,风冷发动,次当用散。

散能逐邪风湿痹,表里移走,居处无常处者,散当平之”; “丸能逐沉冷,破积聚,消诸坚症,进饮食,调荣卫”。

药王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记载的剂型就有汤( 饮)、散、丸、膏、糊、汁、酒、煎、熨、坐导、尿、烟熏、浴、乳、沐、煮散、澡豆、泥、粥、枕、蒸、熏及其他等20 余种,可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对于适应医疗需要、保证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到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收载的剂型有60余种。

其中多数剂型现仍然在广泛应用。

除了的最常见“汤、丸、散、膏、丹”,还有供口服的胶剂、露剂、酒剂,供皮肤外用的涂擦剂、浸洗剂、熏剂,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酊剂等等。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精通中医药学和养生学,有在其巨著《红楼梦》中有大量关于中医药和养生保健的描写。

体弱多病的黛玉时常服用“人参养荣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等调补身体。

“丸者,缓也”,临床一般多适用于慢性或虚弱性病证的调理。

丸剂是指将药物细末与一定的赋形剂混合成圆形固体状。

丸剂在体内分解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停留期间也较长,即起效慢、作用缓和,效力持久和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加之贮存与服用都很方便,故丸剂适用于慢性疾病须长期服药的情况。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描写贾母带王夫人、凤姐等在藕香榭饮酒食蟹。

因螃蟹性寒,黛玉吃后觉得心口微微的痛,宝玉忙命道:“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

”黛玉吃下的就是用合欢花浸泡的药酒,有安神解郁功效。

它不仅能祛除寒气,而且对黛玉的多愁善感、夜间失眠也有独特的作用。

在大观园里还有除夕献“屠苏酒”的习俗。

相传这种酒是汉末名医华佗选用大黄、肉桂、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邪的功效。

此药酒被宝玉、黛玉、宝钗等人视为养生酒。

酒剂是以酒浸泡药材制成的透明液体制剂。

中医学认为:酒,乃水谷之气,味辛甘,性大热,气香醇,入心肝二经,能升能散,宜引药势,且活血通祛风散寒,有健脾消积之功。

酒剂服用量少,吸收迅速,见效快,多用于治疗补虚养体、风寒湿痹及跌打损伤等。

汤剂是最古老的剂型。

把药材放入适宜的容器中用水煎煮一定时间,去掉药渣即成汤剂。

汤剂的出现,使人们能够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药材。

汤剂在体内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并可以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如对于临床上出现的急重病患者,中药汤剂效果比较好。

因汤剂组成灵活性大,可以随证加减药物,综合疗效高,而且制备简单。

散剂的特点是;“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因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

此外散剂制法简便,剂量可随证增减,当不便服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

对于一些慢性的疾病, 病人需要比较长时期的服药调理, 如果服用汤剂的话, 会影响病人的食欲和肠胃消化功能, 反倒不利于痊愈, 而运用散剂则比较和缓, 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般运用于散剂中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比较平和, 安全性比较高, 基本属于无毒或毒性很小。

膏剂,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明清时改称“膏滋”或“膏”。

膏剂是药物经水
或植物油煎煮浓缩而成的膏状剂型。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其中,煎膏是内服剂,将药材反复煎煮,去渣取汁浓缩,再加蜂蜜或砂糖、冰糖煎熬成膏状即成;软膏是外用膏剂,将药物细末或油榨取的有效成分与基质混匀而成,
正如金代名医李杲所言“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之,不能速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

合理的剂型及给药途径是保证和提高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剂型也是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稳定性、有效成分溶出和吸收、药物显效快慢强弱的主要因素,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现代生物药剂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衡量制剂疗效的首要因素是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高者药物吸收就快,疗效就好。

临床上常用口服剂型,其吸收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溶液型、混悬剂、散剂、胶囊、片剂、丸剂。

所以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来选用适当的中药剂型也是一门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