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建筑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到了秦代,这一制度逐渐完善和细化。

在这一制度中,建筑等级通常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园林和民居等五个等级。

首先,宫殿是最高等级的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通常被称为“宫”,其等级从高到低分为“上宫”、“中宫”和“下宫”。

上宫是君主居住的地方,只有天子有资格居住,尊称为“上宫”。

中宫是皇后和嫔妃居住的地方,是皇帝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下宫则是宫廷中文官、武官、侍从等人员居住的地方。

在建筑规模上,宫殿通常是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建筑,它们的建筑形式和布局都要比其他等级的建筑复杂和精美。

其次,庙宇是供奉神灵或祖先的场所,也是重要的建筑等级。

庙宇的等级和规模也有差异,但一般分为上庙、中庙和下庙。

上庙是供奉天上神灵(如天帝、太阳神等)的场所,通常是宏伟的建筑群;中庙是供奉神仙和佛教菩萨的场所;下庙则是供奉地方神灵和祖先的场所,一般规模较小。

第三,陵墓是古代中国帝王和贵族的墓葬,同样也是建筑等级中的重要部分。

陵墓的等级和规模根据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而定。

帝王的陵墓一般是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常常建立在山岗之上,由土木工程和石雕等手艺精湛的工匠所建。

而贵族的陵墓规模较小,主要以土堆覆盖,也有一些精巧的墓葬建筑。

第四,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布置的建筑和植物,形成一个完美的人造景观。

园林的等级和规模各异,可以分为皇家园林、贵族园林和寺庙园林等。

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布局精美,注重体现君王的尊严和地位;贵族园林则更注重私人意趣和自然风光的美感;寺庙园林则更注重灵性和修养。

最后,民居是古代中国建筑等级制度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一类建筑。

民居按照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可以分为庄园、宅院和普通民居。

庄园通常是富豪或贵族居住的场所,规模宏大,多有花园、假山、池塘等;宅院则是居住在城市或乡村的士绅和市民的住宅,规模适中,也有庭院和小花园;普通民居则是普通百姓的住宅,规模较小,多为砖木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区别其他国家民族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独特处。

在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是按照人的社会地位来规定,建筑物的式样和规模,皇帝、皇亲国威和贵族阶层的建筑、朝廷官员和地方官员的建筑、平民百姓的建筑等等,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

古代礼制中关于建筑型制的规定非常具体,包括屋顶式样、面阔的间数、装饰的色彩、彩画的形式等等都有详细规定。

建筑等级制度甚至被列人朝廷的法典之中,违者不仅是违礼,而且还是犯法,重者可招致杀身之祸。

建筑等级制的主要表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一、屋顶式样最高等级:庑殿,只有皇谓的建筑才能用,其次是歇山,再次是悬山,再次是硬山,其他式样就不按等级划分了。

庑殿顶和歇山顶又有重檐(两层屋檐)和单檐二层屋檐)之分,重檐等级高于单檐,所以最高等级就是重檐庑殿顶。

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因为它是皇宫中的正殿,最重要的建筑。

天安门只是重檐歇山,因为它只是皇宫的前门。

北京故宫太和殿)天安门)二、开间数两根柱子之间叫一个开间。

最高等级是九间,后来发展到十一间,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但是理论上仍然是九开间为最高,只有皇帝的建筑才能用九开间。

其次是七间,皇亲贵戚和封了爵位的朝廷命官可以用七开间。

再次是五间,朝廷一般官员和地方政府官员可以用。

平民百姓就只能用最小的三间了。

九开间(北京故宫乾清宫)五开间(宁远文庙大成殿)三开间(四川自贡西秦会馆)建筑上的数字等级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即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中的“术数。

阴阳五行学说中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

阳数中最高的数是九,所以在建筑中凡用火的数字就是最高等级,例如开间九间、台阶九级、斗拱九踩、门钉九路、屋脊走兽九尊等等。

另外五也是术数中一个特殊的吉数,九和五结合就是最高最吉利的数。

《易经》中说“九五,飞龙在天”,所以九五就变成了皇帝的专用数,称为“九五之尊“”。

天安门城楼就是面阔九开间,纵深五开间,故宫中很多建筑都是这样。

从建筑角度概述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从建筑角度概述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从建筑角度概述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建筑角度概述1. 引言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是社会组织的基石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

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

谈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一、概述古代中国建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融合了工程学、文化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存在着一种构造等级制度,它对建筑的结构、功能和形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造等级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完善,它将建筑划分为不同等级,从而在设计、施工和使用中统一标准、规范流程。

具体的构造等级包括:1. 主体结构主体结构是一座建筑的骨架,它由基础、柱子和梁等构成。

根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主体结构分为上下两级。

上级主要指代贵族、皇宫等建筑,下级主要指代民居、庙宇等建筑。

2. 屋顶结构屋顶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多种形式,例如坡顶、歇山顶等。

根据构造等级制度,屋顶结构也被划分为不同等级,上级建筑采用更加精细、复杂的屋顶结构,下级建筑则采用简单实用的屋顶结构。

3.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构造等级制度,建筑材料分为多个等级,上级建筑使用贵重的材料如花岗岩、青石等,下级建筑则使用更加廉价、常见的材料如木材、土坯等。

4. 功能性部分除了主体结构、屋顶结构和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中还有一些功能性部分,如门、窗、台阶等。

它们也根据构造等级制度进行划分,上级建筑中的功能性部分通常更加繁琐、精细,下级建筑则更加朴素简单。

三、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等级制度的存在对建筑的设计、施工和使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设计构造等级制度规定了不同等级建筑的结构、形式和风格,使得设计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设计。

同时,不同等级建筑的设计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和文化特点。

2. 施工构造等级制度对建筑施工具有指导作用,它规定了建筑所需的材料、工艺和施工流程。

这有助于确保建筑的稳固性、安全性和美观性。

3. 使用古代中国建筑的不同等级在功能和用途上有所区别,上级建筑往往是宫殿、庙宇等场所,而下级建筑则通常是民居、农房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主要有宫殿、庙宇、陵墓、士庶民居四种类型。

首先是宫殿。

古代宫殿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因此,宫殿的建筑等级非常高。

根据等级制度的规定,宫殿被分为三等:上殿、中殿、下殿。

上殿是皇帝的居所,用于举行重要的宴会和仪式,规模宏大,建筑丰富多样;中殿是皇帝的办公场所,也是处理政务的地方;下殿则是皇后、太后等妃子的居所。

其次是庙宇。

庙宇是用于祭祀神明的场所,因此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庙宇按照神明的不同等级被分为三等:上庙、中庙、下庙。

上庙是用于祭祀帝王祖先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中庙是用于祭祀著名的历史人物和大臣的,规模较小;下庙则是用于祭祀普通百姓的神明,规模比较简单。

第三是陵墓。

陵墓是用于安葬帝王和皇后的地方,也是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

陵墓的建筑等级分为三等:上陵、中陵、下陵。

上陵是帝王的陵墓,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内有陵宫和祭台等;中陵是皇后的陵墓,规模稍小;下陵是贵族的陵墓,规模简单。

最后是士庶民居。

士庶民居是指普通百姓的住宅,相对于其他建筑等级较低,但仍然根据建筑质量和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士庶民居被分为杂居、独院、连坐、原野等四种等级。

杂居是多户人家在同一座建筑中共同居住,类似于如今的公寓;独院是较为独立的住宅,由一个庭院和几间房屋组成;连坐是由几户人家共用一些公共设施的住宅,如厨房和厕所;原野是指散布在原野上的比较独立的住宅。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是根据建筑用途、规模和重要性等因素来划分建筑等级。

这一等级制度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秩序和建筑文化的发展。

通过建筑的等级制度,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并且可以从中窥见古代中国建筑的风貌和工艺水平。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建筑三大发展阶段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从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几个大的发展段落,如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统一后享国短促,但建筑工程规模为前所未有。

曾用数十万人,修筑驰道、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

秦始皇扩建咸阳宫殿,集中仿建六国宫室,使战国时各国建筑艺术和技术得以交流,为形成统一的中国建筑风格开创先声。

从盛唐(8世纪)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创造出空前未有的绚丽多姿的建筑风貌。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

高坐式家具形式也已稳定下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残破,十国中如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却保持相对安定局面,建筑仍有发展,并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

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

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

群体组合常取中轴对称的严谨构图方式,也有自由式组合。

不管哪种,都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

但根据所在的朝代不同,每个朝代的审美时尚也有区别,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呈现明显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

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

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等级制度的发展可追溯到古代的宗教信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制度逐渐演变为更加世俗和规范化的形式。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中国,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各种宗教活动需要有场所来进行,因此建造庙宇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最早期的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与宗教密切相关,它的评定标准通常是以宗教活动的规模和重要性来判断。

庙宇的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庵堂、道观、寺院、养院和大寺庙,而这种等级制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逐渐从宗教领域扩展到了政治和社会的范畴。

朝廷开始对古建筑加以规范和标准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用以管理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维护。

此时的古建筑等级制度根据建筑的用途、规模、艺术价值和历史背景等因素进行评定。

例如,帝王陵墓、宫殿、城墙等被赋予了最高等级,而民用建筑则根据其重要性和规模来划分等级。

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明朝初年,明太祖制定了《官修敕建协议书》等一系列法令,用以规定古建筑的修建标准和管理制度。

清朝时期,更加注重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下旨修复了大量的古建筑,并重新评定了等级制度。

此时的等级制度已经比较具体,评定标准包括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历史背景、工艺水平等多个方面。

到了现代,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已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的文化价值,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当前的等级制度则更加注重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程度。

此外,新的评定标准还加入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宗教到世俗的演变过程。

从最早期的宗教信仰到政治和社会的规范化,再到现代的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制度逐渐从一个简单的等级制度发展为多维度的评定体系。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艺术形式120714103 高瑞东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

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说,以下一些特点是应当了解的。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

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

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

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

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

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斗栱逐渐减少。

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斗栱的形体变小,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

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

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

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

2. 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制度,它是对建筑物按照其规模、功能、材料、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定和划分的一种等级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建筑物的等级与权力、社会地位、文化底蕴等方面密切相关,具有很高的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官衙等级制度是指按照官职和地位来划分建筑物的等级。

在古代,官方建筑物的等级高低与官员的地位相关联,地位越高,对应的官署就越有规模和重要性。

按照唐代的规定,官署等级分为二十级,从一品的尚书省、中书省到六品的州县、州县、局级单位等。

每一级别的官署都有相应的规模和建筑风格。

古建筑等级制度是指按照建筑规模、功能、材料和技术水平等方面来划分建筑物的等级。

根据材料和技术水平的不同,建筑物等级分为三类:一等、二等和三等。

一等建筑是指规模宏大、材料精良、工艺精湛的建筑物。

一等建筑通常是皇宫、寺庙、官署等官方建筑,它们代表了国家权力和文化底蕴。

一等建筑的规模通常很大,建筑结构复杂,采用了最高水平的材料和技术,例如使用楠木、石材等高质量材料,采用精湛的木工技术和建筑设计理念。

二等建筑是指规模适中、材料过硬、工艺精良的建筑物。

二等建筑包括了一些寺庙、庙宇、园林等,它们通常是私人出资或者是地方官府兴建的。

二等建筑的规模较小,但材料和工艺仍然很讲究,如使用了花岗岩、红色砖石等优质材料。

三等建筑是指规模较小、材料一般、工艺普通的建筑物。

三等建筑通常是农民的民居、商铺、庙宇等,它们的规模较小,采用了一些普通的材料和技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建筑物的等级制度是与权力、地位、文化底蕴等方面相互关联的,不同等级的建筑物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地位和权力。

同时,建筑物等级的评定也是对当时建筑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检验和肯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丰富内涵。

总而言之,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细的制度,它通过对建筑物的评定和划分,反映了权力、社会地位、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是对建筑技术和文化的一种发展和检验。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及其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及其相关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grading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

这种制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如唐代的《营缮令》。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周代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

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

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

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汉代汉代除宫殿有阙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皇帝用三重子母阙诸侯用两重一般官吏用单阙。

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门前后相对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琐文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

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

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有内外门塾。

唐代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

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宋代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

除庑殿顶外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专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

木构架类型中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祠庙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厅堂构架。

城市、衙署也有等级差别国家特建祠庙也有定制与一般有别。

明代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

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 后改为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

浅谈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浅谈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浅谈封建等级制度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封建等级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对于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封建等级制度对古建筑的建设和规划产生的影响,二是封建等级制度对古建筑的审美标准和建筑风格的塑造。

首先,封建等级制度对古建筑的建设和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封建等级制度下,社会各个等级和阶层有着明确的等级划分,封建王朝在帝都设立了宫殿和官府,而地方上的封建王侯、官员则在各自的领地上修建府第、宅邸和庙宇。

这些宫殿、官府、府第等建筑,不仅是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也是封建官员和王侯们向外界彰显自己地位和尊贵的重要手段。

因此,封建等级制度对古建筑的建设和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封建等级制度对古建筑的审美标准和建筑风格的塑造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封建等级制度以尊贵、繁荣和稳定为目标,追求建筑的华丽和雄伟。

在宗庙、陵寝、官府等建筑中,广泛采用了雕刻、彩绘等技法和装饰手法,以突出建筑的尊贵和富丽堂皇的气势。

封建等级制度还要求建筑的规模和宏伟应与封建等级相匹配,因此,在宫殿、陵寝等重要建筑中,视野开阔,建筑高大雄伟。

这些特点和要求,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审美标准和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的古建筑以宫殿、庙宇、陵寝为代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故宫和陕西的秦始皇陵。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的宫廷,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规划体系。

宫廷的建筑布局按照等级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外廷则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同时,内廷和外廷之间还有一道红墙,限制了外廷官员的活动范围,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系。

陕西秦始皇陵则是中国古代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其规模和布局展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对建筑的要求。

陵墓的主体是一座巨大的土山,用以表达帝王的尊贵和权威,以及对天地万物的独尊和永恒统治。

总结起来,封建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grading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

这种制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如唐代的《营缮令》。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周代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

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

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

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汉代汉代除宫殿有阙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皇帝用三重子母阙,诸侯用两重,一般官吏用单阙。

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门前后相对,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琐文;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

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

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有内外门塾。

唐代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

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宋代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

除庑殿顶外,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专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

木构架类型中,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祠庙;衙署、官民住宅只能用厅堂构架。

城市、衙署也有等级差别,国家特建祠庙也有定制,与一般有别。

明代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和对后世的影响根据《周礼·地官司徒》中的记载,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根据建筑物的类型、规模、材料等因素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宫、庙、社和庐。

宫是最高等级的建筑,是君主居住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庙是用来祭祀神灵的场所,通常建在宫的附近;社是供奉祖先和地方神祇的场所,也是社区活动的中心;庐是平民百姓居住的住所,也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场所。

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政治体制。

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以宫作为最高等级的建筑,显示了君主的统治地位,体现了等级制度和尊贵性的象征。

这种制度使得古代官员和建筑师的地位与职责明确,有利于政府进行管理和规划。

其次,它推动了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

在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下,宫、庙等高等级建筑物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材料,促使了建筑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结构和砖瓦结构等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改进。

再次,它影响了后世建筑的设计和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对后世建筑的设计和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古代宫殿和庙宇的设计理念、布局和装饰方式,都被后世建筑所借鉴和模仿,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建筑风格。

最后,它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对保护和维护古代建筑的价值提供了基本准则,使得古代建筑可以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传承。

现在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也依照建筑等级制度的原则进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它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政治体制,推动了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后世建筑的设计和风格,同时也为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依据。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对于后世的建筑和文化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建筑等级分为庙宇、祭祀、陵墓、宫殿和城墙等五个等级。

这些等级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建
筑物用途和地位的不同理解。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这一制度逐
渐完善和细化。

到了宋代,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得到了更加明确和系统的规定。


代的建筑等级分为宫、庙、城、陵和衙等五个等级。

其中,宫殿是皇帝居
住和处理政务的场所,庙宇是祭祀神灵的地方,城墙是用来保护城市的防
御设施,陵墓是皇帝和贵族安葬的地方,衙门是地方政府机构的办公场所。

这些等级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特点。

明代是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明代的建筑等级
分为宫庙、堂殿、陵寝、祠坛和巡检等五个等级。

其中,宫庙是皇帝进行
祭祀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殿是皇帝处理政务和接待外宾的场所,陵
寝是皇帝和皇后的合葬之所,祠坛是祭祀先祖和历代皇帝的地方,巡检是
监察官员的工作场所。

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了建筑物的
分类和评定标准。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建筑等级,如曲园、亭台、楼阁等。

这些建筑
物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形式,也被纳入到建筑等级制度中。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体现了建筑物的用途、规模和地位
等方面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

这一制度在古代建筑
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间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等级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的重视,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对建筑的影响。

下面将从古建筑等级制度的起源、演变和特点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古建筑等级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严格等级划分的社会形态,社会地位和等级差距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古建筑也逐渐形成了等级制度。

最初,古建筑的等级制度主要是基于官职来决定的,各级官员所住的官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随着官职的升降,官员的住宅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住宅的规模、装饰、建筑面积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的等级制度逐渐演变得更加完善和复杂。

在明清两代,古建筑的等级制度变得更加明确。

建筑的等级制度主要通过尺寸、形态和装饰,以及使用材料的昂贵程度来体现。

例如,黄色琉璃瓦、兽首石、红漆等材料和装饰在古代被认为是贵族建筑的标志,而一般百姓的住宅使用的常见材料则简单朴素许多。

古建筑的等级制度还可以通过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的差异来体现。

在古代,建筑的布局往往会相应地依据等级制度进行设计。

例如,官署、宫殿和庙宇等重要的官方建筑往往采用了三进院落的布局,而一般百姓的住宅则通常是单进式或者两进式的布局。

再有,古代贵族建筑的建筑风格也与一般百姓的住宅有着明显的区别。

贵族建筑通常采用了更加富丽堂皇的风格,如雄伟的琉璃瓦、挑檐、飞檐斗拱等装饰,而一般百姓的住宅则注重实用性和朴素风格。

此外,古建筑的等级制度还与建筑使用功能相关。

在古代,建筑的功能也是其等级的重要体现。

例如,宫殿、庙宇等重要的官方建筑被认为是最高等级的建筑,因为它们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或社会意义。

而商业建筑、住宅等一般建筑则被视为较低等级的建筑,因为它们的用途相对来说更加普通和私人化。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等级制度是一个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差距的制度,它通过建筑规模、装饰、布局、材料使用和功能等多个方面的差异来体现建筑的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关系首先,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影响了建筑的层次划分和设计风格。

封建等级制度中,君主和贵族拥有最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他们的住房和府宅自然也是最为宏伟壮观的建筑。

比如,中国古代皇宫建筑就是封建等级制度下最高权力者,皇帝居住和执政的场所,它们庄严肃穆,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同时,贵族的住宅也是等级制度下的重要表现,虽然规模和宏伟程度不如皇宫,但也非常豪华且独具特色。

其次,科举制度对于古代建筑的发展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通过考试取得功名,进而获取高官厚禄。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使得中国古代的士人集中在京城,形成了重要的文化中心,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

京城中,儒家学说对建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君子居之则敬,庶人居之则安”等观念影响了建筑的设计和布局。

此外,等级制度也对建筑的功能有所影响。

根据古代的等级制度,建筑被赋予不同的功能,以适应各个等级的人士。

例如,皇宫除了作为皇帝的居住之外,也是国家政治、仪式和娱乐活动的中心。

宫殿、庙宇等建筑也被用作祭祀神灵和祖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崇拜和敬畏的观念。

此外,在一些重要的城市中,还会建造一些特殊的建筑,用于举办文化活动和娱乐表演,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也成为等级制度的象征。

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也是君主和贵族展示自身尊贵地位和权力的重要手段。

比如,皇宫的规模和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皇帝的统治地位和权威,而贵族公馆的设计则凸显了贵族的富裕和高贵。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密切相关,等级制度对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既体现在建筑的层次划分、设计风格、功能和象征意义上,也体现在建筑为等级制度的服务和展示上。

这种关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独特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关系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随着历史的演进,等级制度逐渐完善,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核心组织原则之一,对于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确立封建道德、巩固统治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在中国古代的地位非常重要,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以宫殿、庙宇、陵墓等为代表,这些建筑以其雄伟壮观、独特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示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同时也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等级差异。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与等级制度的关系表现在建筑的规模和风格上。

在中国古代,宫殿是统治者的居所,它们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通常由多个园林、殿堂、庭院组成,每一级别的官员都有相应的宫殿用以居住或办公。

这些宫殿的设计和建造追求庄严和豪华,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同时也彰显了等级制度对建筑的影响。

其次,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等级制度的元素是神道和陵墓。

在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被奉为天子,因此他们生前和死后都受到极高的尊崇。

皇帝的陵墓建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中陵园、神道等都是为了表达对皇帝的尊崇和崇拜,也体现了等级差异。

另外,建筑在古代的修建和维护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而这些资源又是由等级制度来支配和分配的。

例如,在修建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时,会动员广大的农民和工匠参与进来,他们会按照自己的等级和身份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劳动。

建筑的修建和维护也需要依靠不同等级的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

因此,建筑活动无论是在实质上还是在过程中都受到了等级制度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与等级制度的演变有密切关系。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等级制度逐渐趋于严格,等级差异愈发明显。

这也促使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如宫殿、庙宇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变化。

同时,不同等级的官员拥有不同风格和规模的住宅,这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划分。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关系等级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用于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身份。

根据这种等级制度,人们在社会中分层次地定位,拥有不同的权力和地位。

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主要有贵族制度和科举制度。

贵族制度是指按照家族世袭原则,以血统的高低来划分人们的地位,而科举制度则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优秀的人们得以晋升。

这两种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在受到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不仅在建筑的规划、结构与装饰上具有独特的特点,还反映了不同等级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

首先,在建筑的规划上,古代中国的贵族宅邸、宫殿和陵墓等都采取了严格的布局。

这些建筑通常由多个院落组成,各个院落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和分层次的布局,以体现贵族地位的高低。

其次,在建筑的结构与装饰上,贵族建筑常常采用豪华的工艺和材料,例如精美的雕刻、彩绘和宝石铺装等,以彰显贵族阶层的威严和荣耀。

而普通百姓的建筑则简单朴素,以功能性为主。

再者,在建筑的位置和规模上,贵族建筑往往选在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规模宏大壮丽,以显示统治者的地位和实力,而普通百姓的建筑则多分布在城市的周边或者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建筑还通过建筑的使用和仪式来展示等级制度。

贵族建筑常常举行盛大的仪式和庆典,以显示统治者的权威和社会地位。

同时,在建筑功能与用途上,贵族建筑往往集中了政治、宗教、文化和娱乐等多种功能,成为统治者展示综合实力的场所。

例如,中国古代的宫殿中常设有宴会厅、祭祀殿和图书馆等各种场所,以满足统治者各种不同需求的展示。

而普通百姓的建筑则主要用于居住和生产,具有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特点。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等级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建筑的规划、结构与装饰,建筑的使用和仪式都是等级制度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也是不同等级人们社会地位和身份象征的物质载体。

通过研究古代建筑与等级制度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和文化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建筑等级制度的文化内核——追求善与美的统一
无论是文献的记载,还是对实物的考证都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各种建筑的内容、形制和标准,都是由“礼”这个基本规范衍生出来的。清代《朝庙宫室考》中说:“学礼而不知古人宫室之制,则其位次与夫升降出入,皆不可得而明,故宫室不可不考。”可见二者之间的联系。那么,何谓“礼”呢?《礼记?坊记》说:“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仿者也。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宗法礼制左右着人们在住居中的行为和住居空间的营造,是等级居住的核心。
今日,曾经主宰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失,建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于人本身的需求,而不是条条框框的规定。中国建筑要发展,要进步,不能离开与中国文化思想的交互作用。我们相信,随着认识的深入,对于建筑的传统理解将会日益表现出它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
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的文献典章保存的比较完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与周代不同的是,唐代要求宫室之制自天子至庶人各有等差,与周的“礼不下庶人”有很大不同。唐代的建筑等级制度中,宗教意味减弱,开始了向世俗的转变,更加关注建筑体量及其相关方面,更多地注意了对建筑群组的控制,显示出对建筑之间的形态和邻里关系的重视。
清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可以认为是对明代制度的补充。它对建筑群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关心和确定,建筑群体形象更为定形。北京故宫就在这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体量、空间关系推敲十分深入。总体说来,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较粗疏到缜密,从重宗教到偏世俗,从多象征到更注重美术效果的诸多转变,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筑的形态、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这种严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灵活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建筑总体发展停滞,走入因循守旧之途。这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僵化,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是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构思,所谓“前朝后寝”,“前堂后室”等。历代对礼制的规定不断引经据典,充实祥化,从而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对“礼”、对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具体分析,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城市、聚落的等级和城市内各居住区的等级。《春秋典》中对城市的等级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区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皇城位于最重要的位置,旁边是贵族区,色彩鲜明,建筑精美。然后围着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区,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这也体现了《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设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家伦理思想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它一直是中国文化总体取向的依据,其仁义礼制思想为历代统治者所倚重和利用,成为指导国家社会生活和行为的准则。这一点在建筑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显的表现在建筑的礼制化上。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者都以建立的礼制为规矩准绳,当然建筑也不例外。等级森严,一丝不苟,这样以礼制等级为依据,就不难明白紫禁城井然有序、主次分明的布局是如何产生的了。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形象被人们与政治和人伦规范联系起来,并认为这是本于天道的,因此,建筑等级制度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建筑的“内在”要求,不可违背。
2.3各等级住居空间结构和装饰标准的区别。在这方面等级制度的划分最为细致,对屋架、藻井、斗拱、门、装饰等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如《唐六典》规定,“王公以下屋舍不得重拱藻井,三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仍通作乌头大门……”这种标准化的实行,使各等级的住居总体上看来,只要规模和空间体量的差别,其内部空间的关系是一样或相似的,从而使建筑空间的通用性加强。所以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空间和形体的针对性不强,同一个空间,放上床和卧具是卧室,放上供案、屏风又是厅堂,以至于“中国各类建筑并不是完全依靠房屋本身的布局或者外形来达到性格的表现,而主要靠各种装修、装饰和摆设而构成本身应有的格调。”
战国是一个“礼法堕地”、“天下无道”的时代,但却并没有废弃周的建筑等级制度。从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这时,建筑等级制度由礼制形态向亦礼亦法形态转变,并得到了相应的执行。但是它的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条款没有变,而具体建筑变化了。比如宗庙,在周需要多幢独立建筑组成,到战国时代只需一幢主体建筑就可以了。二是由于新情况的出现而做出了新的规定。比如,在周代,“阙”只用于天子和诸侯,到汉代一般官员也可以用了,不过形式上不同,一般官员用一出阙,而天子用三出的。
1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从宗教到世俗
根据考古发掘,在中国奴隶社会早期,服务对象不同的建筑就有了不同,不仅在规模上有差别,还有诸如使用夯土起台,石灰抹面装饰等区别。这种差别昭示了日后建筑等级制度的发生。到了周代,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国家的根本制度之一,并且以“礼”的形态表现出来。建筑则大致在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规定。这些规定,是按照最高统治者的要求确定的,不遵守这些规定,就是挑战天子的权威。周代建筑等级制度的规定基本是以宗教活动的要求为本位的。比如明堂,是帝王特有的借助天的力量的场所,它的一些标志性构件,如“四阿”,就是为了向世人表明其特别的“能力”。又如用色方面,红色因其与火、血的关系,自古就是具有特别巫术力量的颜色,因此有了“楹,天子丹”的规定。
2.2住居空间的等级和秩序化。中国古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功能上、视觉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礼仪来设计。《礼记》中对此有多处记载。如堂阶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诸如此类。在住宅建筑中,建筑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按三纲五常的人际关系展开,相应大小、位置、装饰均不同,使建筑群体得以理想地体现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从而在整个组合中,主从区别明确,单一方向的秩序感得到强调。由于这样使各等级的住居有了共同准则和依据,它们要表达相同礼制的等级居住的内容,因此,它们之间是“同构”的,如四合院的空间结构与北京城同构。这种同构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相同等级的住居之间也有体现。
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也留下了其特有的印记。无论是展演变,或是在建筑材料和装饰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参与作用的痕迹。
宋元基本沿袭唐制,而明代朱姓皇帝,以汉族正统自居,强调儒家礼制,因此甫立国便指定出一套更详细严密的建筑等级制度,并不断修订、补充。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与一般人之间的区别,明代建筑更倾向于世俗化,尽管明初也曾规定不准在一般建筑上使用龙凤、日月等图案,但若是仔细研究这些图案会发现,即使是这些图案,也逐渐由神妙惊奇转为平易近人,由粗放转为秀气,由伟岸转为婉约,失去了叱咤风云的气概。可以认为,这时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这些图案的美术价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义。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的社会,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反过来,其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使等级化和礼制化了的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之一。
3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式演变的影响
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为儒家所推崇,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严厉的规定限制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另一方面,人们出于对自身目的的满足和显示,在认同它的基础上又不断突破限制,其中的某些改变被新的等级制度的规定所承认,使建筑等级制度本身也发生变化。这样,统治阶级为了保存建筑系统内的差别,不得不不断改变自己的建筑样式来达到独尊的目的,从而使建筑变得更复杂、更华丽、更细致,特别是与人的感知密切相关的部分,如斗拱、藻井等。这些变化促使人们对建筑的认识逐步加深。综观古代建筑史,建筑总体形象和结构方式的变化幅度有限,但阙、斗拱、藻井等具有等级意义的部分的变化则相对明显,甚至过量。这些特殊部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鲜明特色,反过来成为建筑形象乃至结构演变的主导因素之一。从建筑等级制度的具体规定来看,它对各种人等占有的建筑体量作了规定,而其中大部分人无力或不能改变建筑体量(人们一般是在特殊构件或装饰手法上表现自我,而较难在规模上变化),因此不受等级限制的帝王宫室不必在体量上做出突破来显示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减弱了对扩大单体体量的追求。这也是这方面技术革新少的原因之一。而且自唐以后,帝王宫殿的单体建筑规模越来越小,而局部的雕镂刻划日益繁密、华美,从一个侧面促进了唐代舒展明朗的建筑风格向清代繁复华丽的建筑风格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