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丰富而复杂的政治历史,这其中既有辉煌灿烂的时期,也有混乱动荡的时刻。

通过对中国历代政治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以下是我对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一些读书笔记。

一、秦朝政治的得失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它的政治体制和行政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秦朝政治体制的过于集权和专制性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中央集权使得各地方贵族的权力受到压制,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其次,秦朝的中央集权使得政府机构庞大繁琐,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政府运转效率低下。

因此,我们应该借鉴秦朝政治的教训,避免权力过于集中,要兼顾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实现权力的平衡。

二、唐朝政治的得失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和强盛的时期,它有着先进的行政体制和制度。

唐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广泛选拔,政府机构高效运作。

然而,唐朝政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唐朝政府过分依赖外族势力,导致难以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其次,唐朝政府对地方权力过度干预,导致地方贵族的反抗和削弱。

所以,在现代中国,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对外族势力过度依赖,并保持地方的自治权。

三、明朝政治的得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政治制度相对稳定。

明朝实行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层有机会参与政治,起到一定的社会调节作用。

然而,明朝政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明朝政府对儒家思想的过分追求和依赖,导致了政府的僵化和保守,限制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明朝政府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到根本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从明朝政治的得失中吸取教训,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四、清朝政治的得失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政治体制相对复杂。

清朝在政府组织、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方面有着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清朝政府过于依赖内廷的宦官和太监,导致政府的腐败和倒行逆施。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1,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

但这不是推倒一切便可以成功。

重要的不在推倒,在建立。

……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

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失,历久始见,都摆在历史上。

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题。

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

2,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3,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

4,就中国以往的政治论,宰相权给皇帝拿去一定坏。

用人无客观标准,一定也要坏。

5,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

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

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

6,我们看历史上一切制度,都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的当时人的观念和理论。

7,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

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

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别人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8,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

9,唐以后中国的历史演变是好是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罗马帝国亡了,以后就再没有罗马。

唐室覆亡以后,依然有中国,有宋有明有现代,还是如唐代般,一样是中国。

这是中国历史最有价值最勘研寻的一个大题目。

这也便是唐代之伟大远超过罗马的所在,更是它远超过世界其他一切以往的伟大国家之所在。

但专就中国论,汉以后有唐,唐以后却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有声色,那样值得我们崇重欣羡的朝代或时期了,那也是值得我们警惕注意的。

10,汉光武自身是一好皇帝,明帝,章帝都好,然而只是人事好,没有立下好制度。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着我穿越到了古代,看到了好多好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书里讲了好多朝代的故事呢。

比如说汉朝,那时候当官可不简单,要靠别人推荐。

就像我们班选班长,如果老师让同学们推荐,那被推荐的同学肯定得表现特别好才行。

汉朝就是这样,能被推荐当官的人,都得有真本事、好品德。

还有唐朝,唐朝可厉害啦!他们的考试制度让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当官,为国家做事。

这就好像我们参加比赛,只要努力准备,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有可能得奖。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办法来管理国家,就像我们做游戏也有不同的规则一样。

古代的人们可聪明啦,他们想了好多办法让国家变得更好。

我也要好好学习,变得像他们一样聪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二)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分享我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感受。

这本书里讲了好多古代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宋朝。

宋朝的时候,军队的管理和以前不太一样。

皇帝怕将军权力太大造反,就经常换将军,结果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

这就好比我们踢足球,总是不停地换队长,大家都不知道听谁的,那肯定踢不好球呀!还有明朝,明朝废除了丞相,皇帝一个人要管好多事情,累得不行。

这让我想到,如果我们班没有了班长,老师什么都要自己管,那得多辛苦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三)小朋友们好呀!我读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感觉收获满满,现在就来和你们说一说。

书里讲了很多朝代的政治制度,比如秦朝。

秦朝统一了六国,实行了郡县制,把国家分成好多小块,派官员去管理。

这就像我们把教室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组长,这样管理起来就更方便啦。

再说说清朝,清朝有很多严格的规矩,官员们都要遵守。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校要遵守校规一样,如果不遵守,就会受到批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四)小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很厉害的书叫《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现在我来讲给你们听。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第一部分讲宋代政府组织。

第一,宋之于唐,只能在政治制度方面只能说是小有改动,而大的政治制度并无建立,有形势的变化而无制度的确立。

第二,宋之相权,相较于唐,也弱了许多,宰相不在执掌军事,财政也独立出来了,不由宰相掌管,用人之权也另设部门掌管,军事、财政、用人之权皆被剥夺,宰相之权削弱至此。

相权一弱,君权自然强势起来。

第三,相权虽弱,但还是有宰相这一职位,相权还是有其制度保证,北宋相权也是有能力制衡君权的。

相权的散、弱是其特点,而非君权的专、暴。

宋朝皇帝也并无特别暴虐之主,有宋一代,皇室还是极为优待士大夫阶层的,毕竟与读书人共天下。

第四,主讽谏皇帝的谏官也变为纠察宰相政府,进一步削弱相权。

第五,宋之地方权力也进一步被削弱,中央集权程度进一步加剧。

地方贫弱无力,国力全在中央,中央一乱,全国无可救者。

第二部分讲宋之考试制度。

第一,宋代考试制度,大都沿袭唐制。

第二,唐时考试选拔出来人才大多为门阀世家之子弟,而宋之选拔出来的大都为穷苦书生。

未经累世衣冠之家的家风教育,政治传统的熏陶,一心只为做官而读书,十年寒窗苦读,底蕴浅薄。

第三,汉唐之人才选拔出来,读书只是其一方面,选拔既重才学,也讲实务,而非宋之紧靠一场考试便能确定。

做官的人才考察到底不够全面。

第三部分讲宋代税赋制度。

宋代税赋援用唐之两税制,只不过更坏,无有建立。

第四部分讲宋代兵制。

第一,宋代重文轻武,兵制极坏,无所建树。

第二,宋代国防政策为防御性,因其中央政府建都开封,无险可守,能胜不能败,一败则亡国。

第三,宋代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比之汉唐不及甚矣。

唐之将都经过专门训练,而宋之将大都为文官担任,虽宋也有一定数量的名将,但这无关大局,因其没有这方面的制度。

第五部分宋代综述。

宋代虽然武功不行,但因其极为倚重读书人,愿与读书人共治天下。

所以其文学思想领域还有建树,文治之功不可小觑。

宋朝从建立到灭亡,周边都有大量威胁,外族势力随时入侵,其国土疆域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但因其中原在手,文化道统袭传而下,以得国不正开始,能享国三百多年,全靠一种策略维持,就是优待读书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中国历史为背景的著作,作者章邯以前代政治实践和经济社会变迁为基础,梳理出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历史进程。

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历史上真实的政治发展史,历史的发展是曲折而有规律的。

从有文字记录的早期,就可以从秦汉以来的政治规律看出,一方面,历代政治的推进和发展都取决于政治的力量的构建,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政治制度,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使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历代政治的失败和失败的结果,如何不能充分认识并正确处理民族性格和帝国性质之间的关系,使政治制度背离民众实情而不可持续,从而导致政治衰退。

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有很多得失相生。

例如,就有关政治的变革,历史上的君主制虽然给了中国社会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导致了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的缺陷。

举例来说,汉朝时期政治上缺乏分权制衡,官员霸权已经深入到政治根本,官僚体制渐渐膨胀,贪腐滋生,政治制度日益变得腐朽难以改革,从而导致朝廷政权的衰落。

此外,从历史上看,中国历代政治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得失。

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国经济发展有所约束,但也使朝廷得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经济,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中央集权经济。

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为社会保持稳定,从而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政治和经济稳定。

总之,中国历史上政治发展虽然曲折,但也有其渊源也有其规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政治得失也有政治得失,其中既有可以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避免的地方。

将这些经验总结总结,可以为当前的政治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以保持中国国家的稳定发展。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极具洞见的著作,通过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政治制度的梳理与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全貌与得失。

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读书笔记和思考。

汉代的政治制度,在钱穆先生的笔下显得尤为独特。

首先是政府组织,皇帝与宰相各司其职。

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着主权;宰相则是政府的领袖,负责实际的政务处理。

这种权力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治的稳定与运行的效率。

然而,地方行政制度中的郡与县,却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生了变化。

汉代的选举制度,以察举制为主。

这一制度在初期为国家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察举制的标准逐渐模糊,被世家大族所操纵,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赋税制度,经历了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的变化,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也引发了土地兼并等问题,为社会的动荡埋下了隐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其政治制度也有着显著的特点。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设计,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从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节度使权力过大,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由盛转衰。

唐代的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考试科目增多,选拔范围扩大。

这为社会底层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唐代的赋税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推行,虽然在短期内增加了财政收入,但长期来看,却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宋代在政治制度上,采取了重文轻武的策略。

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中书省管行政。

这种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低下。

而且,宋代为了防止地方割据,过度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使得地方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往往无力抵抗。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全文5篇)第一篇: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今日,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读后给我很大的启发与感悟。

吕思勉先生讲述了从上古时代到清朝的阶级制度、官制、选举、兵制、法律等方面,阐述了各个时代的政治设施及其成败得失,文笔生动活泼,极富思想内涵。

在中国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为政本”,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导的政治思想,以其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以礼法为基本特征的封建法律思想体系。

中国古代法律维护等级制度,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中国古代法律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

中国当代的法律与历代法律相比,具有明显的文明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人治与法治。

在历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强调了自觉性,也就是人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段人治的历史。

而中国现代法律提出依法治国,与人治相比,法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最能体现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愿望;具有严谨性和科学性,最能反映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明确性和公开性,便于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具有平等性和公正性,任何人不因地位高低、权力大小、贫富差别和种族信仰不同而受到优待或歧视;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它以国家的强制力量为后盾,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这些都表明法治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依法治国目标,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依法治国已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立并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与历代人治为主的制度相比,当代法治具有文明性。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历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按品级减免罪刑。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读罢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梭于历史长河的奇妙之旅。

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坐在摇椅上,慢悠悠地给我讲述着中国古代政治的那些事儿。

书中开篇就提到了汉代,那时候的政治制度可真是有不少有趣的地方。

比如说官员的选拔,不是像咱们现在考个公务员那样,而是靠推荐。

想象一下,一个村子里,大家都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谁有学问、谁品德好,然后把这个人推荐上去当官。

这感觉就像是在选村里最能干的“带头大哥”。

汉代的政府组织也挺有意思。

皇帝下面有三公九卿,听起来很威风吧?但其实他们的职责划分得可细了。

丞相管着行政,就像是一个大管家,啥都要操心;太尉管军事,要是有外敌入侵,他就得站出来指挥打仗;御史大夫呢,负责监察,就像皇帝的眼睛,到处瞅瞅有没有官员偷懒或者干坏事。

这三个人可都是皇帝的得力助手,不过有时候也会闹点小矛盾。

再说说经济制度。

那时候的田赋可真是简单粗暴,就是按照田的多少来收税。

可问题来了,有些大地主有好多田,交的税却不多;而那些小老百姓,只有一点点田,却要承担很重的税负。

这就导致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也不太稳定。

钱穆先生在书里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老百姓们为了生计发愁的样子。

到了唐代,又有了新的变化。

科举制度开始兴起,这可给了普通老百姓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

不再是只有世家大族的子弟才能当官,只要你有本事,能通过考试,就能入朝为官。

想象一下,一个穷书生,日夜苦读,终于考中了进士,那得多高兴啊!穿着新衣服,骑着马,在大街上巡游,接受大家的祝贺。

唐代的政府组织也更加完善了。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这就像是一个分工明确的团队,大家各司其职,把国家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不过,这里面也有勾心斗角的时候。

各个部门为了争权夺利,也是明争暗斗,好不热闹。

唐代的经济也很繁荣,特别是那税收制度,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变化可不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一部概述简明、观点独到的史学著作,其分汉、唐、元、明、清五个朝代解析了古代中国在政府组织、考试选拔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的成败得失。

看完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深而广地领略到了中国历史之宏伟,更重要的是,我从钱先生精炼的话语中读到了很多于我们今天制度建设颇有价值的东西。

在此,我想通过引述我在读书过程中看到的一些精髓语句,来分享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钱穆先生在评论汉代察举制时曾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远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

”诚然,某一制度是不可能永恒的,即便在当前它是表现得多么完美。

因为所有的制度都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产物,那么如果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身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就必须跟着改变;而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颠扑不破的真理。

所以说,现在的中国是改革的中国,而且必须是改革的中国,只有在这种改革的急迫感下随时代不断革新,才能探寻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制度,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面对人们对自己传统政治文化的全盘否定心态,钱先生在书中说:“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这句话在当时是为了警戒妄图全盘西化的人们,要他们看清中国现实,不要为制度而革命,而应为现实立制度。

这句话若放在今天,我觉得,则是叮嘱改革者们一定要结合自身国情改革;国外的有益制度应该多吸收,但切莫忘了那些制度所植根的土壤,一味的空洞嫁接只会让原本美好的制度之蕊凋落。

在论述宋代的人事侵夺制度威严时,作者一句“无制度的政府,哪能有好施为,哪能有好结果”令我印象深刻。

这一句似乎是一语道破了制度建设之重要意义。

现代的政府都是在法制环境下运作的政府,其运转得正常,靠的就是完善周全的制度。

可反观中国现在的各级政府,不难发现“人”所产生的影响依然很大,很多事都是依从领导开展,而非制度;这便是中国政治中“人事”的因素。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

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

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

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

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

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 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10篇- 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xx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一):一点关于历史制度的重新认识这本书在灌输一种思想: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建立在前一种制度的弊端上,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就单纯的评论一项制度的好与不好。

作者把制度和“人事”分开讨论,但是我认为是制度的漏洞而使“人事”(人为的错误)蔓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二):历代得失制度与人事的对立变动是一国机制运转的真实机理。

读书论世当看天外之天,事外之事,走出繁琐的细节把握住大纲节要,宏通辨达,由过去观,为后世计。

不要为眼前的形式和潮流的理论所束缚,而是应直面问题本身,切近观察,得出真实有效的结论。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三):流畅!酣畅淋漓!把汉、唐、宋、明、清的制度讲得很清楚,又不失重点!行文简练,但叙述清晰,很容易理解!钱宾四是教师出身的,可现在又有几个老师像他这样?现在的历史老师不是念课本就是在插科打诨,课内讲不好,讲些无聊的玩笑话!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差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四):历史佳作钱穆的书,我虽才看了《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以及现在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但都是一字不落,真真给他老先生震撼到了,因为他我才喜欢历史,知道历史的用处。

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又一次给我疏导了各官职与制度方向知识,深入浅,大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五):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本书讲了中国封建2xx年的历史,朝代的更替,格局的变化,政治的变革。

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介绍汉、唐、宋、明、清的政治。

可以说是多方面让我们了解了那个神秘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可以当成一本工具书,却没有那么枯燥乏味,但可以让人了解很多。

值得一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读《得失》要点士人政治的提出。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

读书笔记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第一部分讲唐代政府组织。

第一,唐代相较于汉代,皇帝与政府之间关系并无多大变化。

变的主要是中央政府的组织制度,即由原来汉代的三公九卿制变为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原来政府由领袖制变为委员制,同样的权利由原来的宰相一人掌握,现在变为几人共掌宰相职权。

第二,唐代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唐代地方分州县,汉则为郡县。

唐之州县较汉之郡县小,同时地方长官的权力也较汉代小,汉代地方长官能征辟属吏,而唐则不能,汉之郡守与中央九卿品秩相同,唐之州刺史则低,汉之地方官升迁流转较易,唐则难。

及至唐代中央之集权高于汉代,中央已经侵夺地方施政职权,中央还派出人员去地方,致使地方层级增加,地方长官地位愈卑。

因此造成后期地方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反过来致使中央积弱。

第二部分讲唐代之考试制度。

人才选拔制度几经演变,由汉之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唐时已成科举考试之制。

这个考试制度的变化也可看出整个历史发展中统治阶级的变化。

从最初的少数读书人中选择,而最初的少数人也很好的利用其知识资本成为高门世家,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读书人越来越多,哪些门第阀阅已经不能与力量逐渐壮大的广大寒门读书人相抗衡了,这些寒门学子也需要修齐治平,不甘于处于被统治者阶级了,他们已经成为了新生的政治力量,至唐已经可以撇开世族独掌政治了,而皇权也需要这股力量来打破平衡,所以掌控了几百年上千年政治的门阀世家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三部分讲唐代之赋税制度。

唐代的赋税制度即租庸调制和两税制。

唐初是租佣调制,而租佣调制则来源于均田制,这是南北朝出现的制度,或许可以追溯到曹操的屯田制。

均田制的思想就是人有其田,田的所有权是政府,这一制度的存在保证了最下层的民众能够有饭吃,为民置产,当然最初也许不是这个意思,可能是增加政府收入,因为那时的世家豪族占有大量的土地人口,交的税却很少。

但是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土地才是最本质的资本,不管是谁,都希望自己的土地多多的,所以统治阶级本身便不允许所以土地成为国家的,只有土地私有才能安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

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

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

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

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

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 国历代政 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佳作。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分别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和兵役制度等方面。

钱穆先生通过对这些制度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其得失所在,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汉代,政府组织架构相对简单高效。

皇帝与宰相分工明确,宰相统领政府,九卿分掌具体事务。

地方行政上采用郡国并行制,郡太守权力较大,地方治理有一定的自主性。

然而,汉代的选举制度在后期逐渐出现问题,导致门阀士族逐渐形成,影响了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唐代的政治制度在很多方面相较于汉代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权力更加分散和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

科举制度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公平的晋升渠道,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但唐代的军事制度在后期也出现了弊端,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衰落。

宋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过削弱相权、分散地方权力等手段,巩固了皇权。

但这种过度集权的做法,也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不足等问题。

宋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但也出现了“冗官”现象,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

内阁制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宰相缺失带来的问题,但内阁权力始终受到皇权的制约。

明代的科举制度采用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士人的思想。

清代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既有对前朝的继承,又有自身的特色。

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达到了顶峰,但这种高度集权也导致了政治的僵化和腐败。

钱穆先生在书中强调,看待历史制度不能简单地以今人的眼光去评判,而应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

每一项制度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导语:如果喜欢读历史的都应该接触过钱穆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篇幅不长,但非常值得一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一前天读完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书不厚,仅160多页,讲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组织、考试、经济、兵役等制度。

读罢,仿佛重游了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是之前很少触及的中国政治史。

毕竟,中国历史更像是一部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甚至军事史,惟独少有谈及政治的部分。

读书时学唐诗宋词,所谓政治,也无非是作者被罢黜,郁郁不得志,如此作为讲述其文学价值的大背景而已。

贯穿全书,钱穆先生的一个观点是: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

这恰恰表明了钱穆先生写书时的环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写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现今,那时候的中国仍是弱国,弱国就容易自卑,自卑就容易自我否定。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断言论。

想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其实,这种倾向现在也没有完全终止,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中国人,一遇到问题就开始抱怨“中国文化如何如何不可取,如何如何落后”,好似中国害了他。

)与那时相比,现今的中国自信了,也更理性了,我们能够正面自己的问题,也理直气壮的接受自己的优点。

百家讲坛的火爆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它是否在以娱乐的方式讲述传统文化,但它毕竟证明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对传统、对历史乐于接触和探求了。

但这种理性在当时尚不存在。

对于当时抹杀历史的观点,钱穆先生在书中说:"我们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精选14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1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论述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点。

由此我联想到了当代的中国。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否需要象中国目前这样,搞越来越加强的中央集权确实是个疑问,管理范围过大,层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统筹兼顾,始终是个问题。

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它的每个洲拥有足够的权利来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法律、财政、经济发展政策,这样能减少行政层极,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

封建政治发展中,汉代的地方政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应该值得借鉴。

当然美国和中国有所不同,目前的我们毕竟改革开放才二十年,在国民经济还不太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是个较好的选择。

接着是关于政治与现实的关系。

汉代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权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权利范围里。

这些变革与制度本身特点、制度的发展以及人事都有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现实需要。

但是朱元璋对宰相的废止实际上是为维护个人权威和独裁服务的,那么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何让制度跟随现实而变迁,如何让制度的变迁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似乎应该作为目前的发展标竿。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上,对制度的完善和变革该如何做。

八十年代,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无比伟大光荣正确,那么“实践标准论”同样适用于现在以及以后的制度变迁,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众那去,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够越来越适应现实,那样伟大光荣正确才名副其实。

再者是中外制度的比较。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六篇篇一“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若离开人事来看制度,则制度只是一条条的条文,似乎干燥乏味、无可讲。

”这是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前言中说到的。

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用什么样的制度,不用什么样的制度。

一定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

一项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

同时,历史在不断前进,人事在不断的变化,制度也应该不断的变化以适应人事。

人事,就钱穆先生此书来说,有深刻的含义,指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制度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历朝历代,两者都有着积极且双向的互动,由此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演进。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全书寥寥九万八千字,钱穆先生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历史上五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从政府组织结构,考试选举制度,经济赋税,兵役制度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优劣、来陈述历代得失。

我认为,组工干部读书的面要广博一些,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的历史观、大局观,提高文化素养。

这本书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论述,对广大组工干部来说,既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通俗读本,同时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发展的好书。

我们要做好组织工作,有必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行政权力的架构和运作模式,洞悉规章和人事的分离与配合。

从这汉、唐、明等五个五个朝代,三个大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三个重要国家制度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各个方面的制度都和人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人事可以使制度适应时势,使之趋于完善,但是人事在制度的实际操作过程里也有可能阻碍其理想效果的发挥,从而导致制度失之应有作用。

人事从来都是有双面效应的,所以从历代政治得失当中得出的经验也应该借鉴到当今的国家制度建设当中,实现制度和人事的有效积极互动,最大程度的发挥两者的作用。

钱穆先生写道:“今天我们却把历史切断,一概想模仿外国制度,明明知道之一制度与现实不配合,却想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而美其名曰革命。

其实革命的本质,应该是推翻制度来迁就现实的,绝非是推翻现实来迁就制度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通用24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篇1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向身边人强烈推荐的书。

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书虽然很薄,可是知识点之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观点,你也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长很多见识。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专制并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说起来,钱穆是经学家,而不是专业的史学家,这本书难免会有史料上的未及之处和漏洞,我们看个总体的分析就好。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大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过程。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优秀的,地方大员和中央官员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体上平级。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则比汉代要更政府化一点,地方权力开始减弱。

表现在地方大员的下属也必须由中央安排。

宋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靠拢,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进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财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官员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清代因为是部族统治的缘故,将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

宋代也是总结了这个教训而进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中央;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当代商业上可以参考中国移动在各地分公司权力大的时候,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力,以及在权力回收总公司后,展现出来的官僚化和迟缓化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从历史得失看中国政治
中国的政治,从传统政治到现当代政治,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更迭,经历了千年历史的锤炼,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大变革,中国的政治于是变成了今天的摸样。

虽然一直在变革,但有一点恐怕是从来没有改变的,那便是历朝历代中国人都想要达到的理想国。

这一理想国或许是大同世界,或许是皇权专政,或许是民主制度,亦或是现在的中国制度……尤其是近百年来,几乎所有的制度都被尝试了遍,在政治这条路上,中国人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向前,一直在寻觅。

那么《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钱穆从汉、唐、宋、明、清五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朝代的政治制度来谈,每个朝代他都从中央、地方、监察、科举、经济、兵役制度出发,谈到了各个朝代的具体情况。

历史是一面明镜,无论这一路上发生了什么,它们都会成为历史,一切的功败都将得到历史的定论。

任何一项政治制度,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去观察,若仅以当前的标准来评价和看待历史,必然有失公允,得出偏激的结论——这是贯穿全书来自于钱穆从历代中国政治制度的
得失里看到的结论。

钱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恰好是中国政治制度频繁变革的这么一个时期,当时,大批的有识之士们都在为了“解放”中国,为了“废除封建
制度、建立民主共和”而奔走相告。

他眼前的世界,是怎样的充满了变革、充满了未知?当时的中国,应该仍有不少五四新文化的遗风,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否定传统,并且是彻底的否定。

或许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注定了让作者这么一个有着中国根又忧国忧民之人又重新翻开了中国的历史,去传统政治里寻找答案,寻找中国的未来之路。

作者这里的传统政治制度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一是制度,一是人事。

这或许跟中国的传统紧密相关。

作者认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了解一代的制度就要精通一代的人事。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独特的有着其本身的历史特点的,只有适应其自身特点的能够在其时其地有价值的制度都应当得到中肯的评价。

在作者看来,任何一项制度都不会有绝对的利或者弊。

“我们若不着重本身人事,专求模仿别人的制度,结果别人的制度势必追随他们的人事而变,我们也还得追随而变,那是何等的愚蠢。

”这就道明了我们需要用客观的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政治制度,“这种历史的特殊性必须深入到
全部文化史”。

历史上的中国缺乏民主吗?钱穆先生是这样阐释的:“中国政治上的传统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

而中国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

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

哪一人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

贤属质,众属量,中国传统重质不重量。

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

不贤而仅凭数量。

是无足轻重的。


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演变历史。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必不可少或者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科举制度来说,从汉代的“乡举里选”、“选举孝廉”起,中国的科举制度就一直在朝着“民主”的方向前进着。

“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而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士人政府。

”为了避免“世族门第”制度,唐代开始,大兴科举,开辟了中国选举真正有才之士成为国家官员的创举。

宋代之后,考试越来越严格,考核越来越完善。

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另一个转机——翰林院。

这意味着,中国的科举不再仅仅是局限于“考试”,而是走向了人才储备、人才培植之路。

中第之人有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他们一面读书修学,一面获得更多的政治之士,静待政府只用。

”尽管科举制度也存在着许多弊端,甚
至在清朝时期成为了一项愚民政策,但这一切还是应当放到历史中去,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钱穆认为“这是人事腐败,并非制度本身有问题”。

钱穆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走向中央集权而社会阶层又是一天天走向平等的。

从某一方面讲,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经历从四分五裂到统一集中的过程。

中国的中央集权在历史上是必然的,并且应当得到正面评价。

“但如何使国家统一而不要太偏于中央集权,能多注意提防政治的改进,这是我们值得努力的第一事”。

尽管中国经历了千年“封建帝国”,但是中国的社会各阶层确实在一天天走向平等的,中国是这样一个事实:政府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社会平等。


民百姓可以通过考试得到管职,得到“坐观”的机会。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逐步走向繁密化的,正是这种制度化的过程,“让中国政治有后不如前之感”,而西方政治则是走向人事化的,他们依靠选举,法治人来决定。

故中国的政治逐步走向了人才束缚之路,这直接导致了其没有起色的根源。

然而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人人都希望达到长治久安。

中国的历史上有太多的朝代都从刚开始的清明逐步走向了腐败,走向了覆灭。

但这其中的每一位皇帝,每一位官僚,他们都是在为了长治久安而努力,这一点是毋庸
臵疑的。

关于中国的未来,钱穆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简化,使人才自发展,这是最紧要的”。

他还强调,我们不能成为西方潮流的跟随者,而是应当学会用自己的旧经验为自己打开一条出路,寻找一条属于中国的,属于这个龙的国度的正道。

“西方人在政治经验上比谁都还短浅——能说这话的只有中国人”。

历史终究是客观事实,无论世界怎样变化,历史总会有自己的定论。

错误的人不把历史当做参照,“政治也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我们回头历史再看一看,总还不是要不得”。

第二篇: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这些天小阅了钱穆先生所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描绘了中国史上重要的制度,是钱穆先生在1950年代据其讲稿所整理的一
系列国史制度知识。

在阅读书中五讲五代的例子中,先生的:“中国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是儒家的抱负,一向着重修齐治平。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绝不该忽略中国传统政治。

”这样的立场逐渐渗透给我。

也许我们在回顾和反思中国文化的时候,凭借自己对历史如同冰山一隅的见解,误解了很多传统文化。

看着本书的时候,在一段段历史、制度被分析中,我觉得钱穆先生在史上患得患失中,透露的是
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在中国文化,可以说整本书都是活史记。

全本书说了中国史上五个最重要的朝代:汉、唐、宋、明、清,从这五朝大体上便可代表中国历史之全进程。

钱穆先生所认为其分析中国历代制度中有七大原因,而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以及“我们讨论一项制度,固然应该重视其时代性,同时又该重视其地域性。

推扩而言,我们该重视其国别性。

”这两大点。

前面我也已经说过,在观这部历史书里面我所学所想的是中国文化,这部制度纲要则从各个角度解析得十分透彻,字里行间展现的文化变迁更是有其独到之处。

这两点是在文章的阅读中最感同身受的。

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

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后人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东西。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真确的用意。

同时,在这一国家,这一地区,该项制度获得成立而推行有利,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