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原理第4章 -06 急流(ppt文档)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复习第四章大气环流
天气学原理与方法复习第四章大气环流1.大气环流的纬向特征是什么?⏹低纬:东风带⏹中高纬:西风带(北半球冬季最大风速40m/s,30ºN ,200hPa,夏季最大风速16m/s,40ºN ,200hPa)即西风带冬强夏弱,随季节南北位移⏹极区:北半球夏季近地面:弱东风对流层:西风平流层:东风⏹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类似,随季节南北位移,但西风中心强度冬夏变化不大2.大气环流的经向特征是什么?⏹冬季:对流层低层30ºN以南:偏北风40ºN 以北:南风对流层高层:低纬30ºN以南:南风;高纬40ºN以北:北风对流层中层:经向分量很弱⏹夏季:13-40ºN之间:低层:北风;高层:南风;低纬(近赤道):低层:南风;高层:北风。
3.对流层中、底部冬季、夏季的主要系统,季节转换的特点?(北半球)对流层底部:a)冬季:阿留申低压(与高空东亚大槽对应)、冰岛低压(与高空北美大槽对应)、西伯利亚高压、北美高压、格陵兰大陆高压、太平洋高压和大西洋高压。
b)夏季:亚洲低压、北美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
夏季与冬季最突出的差别是冬季大陆上的两个冷高压到夏季变成了两个热低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仍存在,但强度比冬季弱得多。
海上的两个副热带高压变得非常强大,而其冬季强度比较弱。
对流层中部(500hPa):a)冬季:①极区:2个低涡中心(格陵兰西部、东西伯利亚);②中高纬:冬季三个长波槽:东亚大槽—140°E在亚洲东岸;北美大槽—70°w位于北美东岸;欧洲浅槽—40°E由欧洲东北部海面向西南方向伸展;在三个槽之间有三个平均脊,分别位于阿拉斯加、西欧沿岸和青藏高原的北部。
③低纬度:副高弱—其范围在20°N以南。
b)夏季:①极区:1个低涡中心。
②中高纬:夏季四个长波槽:东亚大槽—160°-180°E;北美大槽—60°w;欧洲西海岸槽—0°-10°E;贝加尔湖西部槽—90°E沿岸和青藏高原的北部。
急流
急流
副热带急流
最大风速中心,出现在对流层上层Hadley环流与 Ferrel环流汇合处,也是热带对流层顶与中纬度对流 层顶的断裂处(约300百帕),它是由Hadley环流的 上升支携带低层大气在东风带中获得的地球角动量 来维持。 在同一季节内位置相对稳定,平均图上很清楚,平 均位置,冬季在25-32度之间,夏季北移10-15个纬度 。
强的水平温度梯度 —高空的强西风
急流
极锋急流附近的风切变 急流附近风切变很大且不对称 锋区内水平、垂直 风切变最大 垂直风切变》水平风 切变 水平风切变南北不 对称,锋区内切变 最大。
急流
极锋急流、副热带急流比较
急流 副热带急流与极锋的结构特征比较
极锋急流 急流下方对应的锋 极锋 最强斜压区位于 副热带急流 副热带锋(空中锋)
急流
二、急流的结构特征
1. 急流附近温度场特征 2. 急流附近风场特征 3. 急流区的涡度、散度、垂直 速度分布和次级环流
急流
极锋急流附近的温度场
极锋急流中心下方有强 极锋区,急流中心位于 500百帕锋区上方的对流 层顶附近
u R T p fp y
南向北的温度梯度
—高空为大范围的 西风
极锋急流
副热带急流
急流
极锋急流 位于中高纬度地区上空,最大风速层约在 300hPa。 南北位移很大,平均图上不明显,平均位 置,冬季在40-60N之间,夏季在70N附近 。 平均高度,冬季为8-10km,夏季9-11km。 厚度在3-4km。 急流中心最大风速(位于波谷):一般 45-55m/s。 冬季强,夏季弱
急流
急流
极地平流层急流 位于纬度50-70上空,风向有明显的年变 化,冬季西风,夏季东风,且冬季西风远 大于夏季东风,平均最大风速可超过100米/ 秒。 最大西风冬季出现在50-60公里的高度上 ,且20-30公里的高度上有次大风速中心, 即极地黑夜西风急流。夏季最大西风位置 更高。 形成:冬季极地长期黑夜持续辐射冷却, 而其南部平流层臭氧吸热使大气增温,造 成强大的向极温度梯度,形成急流。
气象学第4章 大气中的水分PPT课件
• 4.3 水汽凝结 • 4.3.1 凝结条件 • 4.3.2 凝结物 • 4.3.3 降水
• 4.3.1、凝结条件
• 4.3.1.1 空气的饱和或过饱和
• A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使水汽压增 大;(蒸发面温度明显高于气温。南方秋、冬季节清晨 水面上形成的雾)
• B 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空气冷却, 使饱和水汽压减小。
• 意义:露对一些雨水稀少的干旱地区或干热天气条件下的农业生 产有意义,起着一种维护植物生命,缓解旱情的作用,有利于农 药利用,但也会助长植物病原菌,水果表面锈斑,重露可使秸杆 和穗粒湿度增大,影响收割和脱粒。
• 2 雾凇:雾凇是附着于树枝、电线和物体的迎风面上的一种白色 疏松的凝结物。雾滴附着并冻结而形成,常见于寒冷有雾的天气 里。多形成于气温在-2——-20oc
• Td的大小可以直接表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多少。
• t-Td 表示空气的潮湿程度。
• 比湿(q):单位质量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称为比湿 (克/克、克/千克)。
q mw md mw
• 公式中 mw、md分别表示单位质量空气中 水汽质量和 干空气质量
• 由气体状态方程( pRdT
) 可导出下列关
系表达式
• 其中E0为00c的饱和水气压 。E0=6.11。t是
蒸发面温度 a b是经验系数。纯水面上a=7.63 b=241.9,纯冰面上 a=9.5 b=265.5 • 例:一气团温度为21.0c,干绝热上升400米达到 饱和,求该气团的水汽压、和相对湿度。 (2) 蒸发面: • A 冰面 : E水>E冰
• 2 年变化: • 与温度年变化相似。在陆地上,最大值
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海洋上 ,最大值在8月,最小值在2月。
热带气象学:第四章 对流层中层气旋
4.6 对流层中层气旋
A. 副热带气旋 - Simpson, 1952
Daily time series of subtropical cyclone occurrence during cool seasons October-March) from
1986-1996. Black diamonds represent days on which subtropical cyclones were found in the
700-500hPa
600-400hPa最强
热力结构
上层偏暖,中低层 为冷区,冷中心位
于700 hPa
上部偏暖,下部偏冷
中低层为冷心结构, 上层偏暖,低层有逆
温层
24
4.6 对流层中层气旋
C. 南海及其附近地区的中层气旋
三种中层气旋的主要特征比较
南海气旋
阿拉伯海气旋
副热带气旋
动力结构
中低层为气旋性涡 最强气旋性涡度和辐
中心附近上升对我国天气的影响主要是降水大都造成大到暴雨主要在气旋中心附近常不itcz切变线静止锋等系统结合影响范围大天气剧烈2446对流层中层气旋南海及其附近地区的中层气旋三种中层气旋的主要特征比较南海气旋阿拉伯海气旋副热带气旋发生地区南海及其邻近地区阿拉伯海及印度西岸东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活动季节暖节510月冷季113月主要来源itcz切断低涡季风槽锢囚气旋切断低涡水平环流700500hpa最强700500hpa600400hpa最强热力结构上层偏暖中低层于700hpa上部偏暖下部偏冷中低层为冷心结构上层偏暖低层有逆2546对流层中层气旋南海及其附近地区的中层气旋三种中层气旋的主要特征比较南海气旋阿拉伯海气旋副热带气旋动力结构中低层为气旋性涡度和水平辐合最强涡度和辐合中心位于700hpa附近气旋中心附近整层为上升运动最强气旋性涡度和辐合中心位于600hpa附近气旋西部为上升运动东部为下沉运动最大气压梯度和最强水平辐合位于600hpa附近该层以上为上升以下为下沉运动主要天气区在气旋中心附近无眼区气旋中心的西部无距气旋中心200600km眼区风弱云2747热带云团2847热带云团2947热带云团3047热带云团3147热带云团32热带云团中心附近的平均垂直廓线47热带云团3347热带云团3447热带云团35云团的分类季风云团主要发生于热带印度洋和东南亚一带的季风槽和单一的季风气流中不季风相联系冬季位于510n由冬夏随季风北推对流旺盛范围大常产生季风低压信风云团比季风云团小对流也丌及其旺盛自东西秱爆米花云团由若干积雨云单体组成的中尺度对流云群多出现于热带大陆尺度小50km47热带云团36参考文献阿特金森热带天气预告手册中科院大气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4952青藏高原气象会议论文集19771978科学出版社1982108128全国热带环流和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海洋出版社198442128叶笃正高由禧等青藏高原气象学科学出版社1980127148梁必骐南海热带大气环流系统气象出版社19914457229234梁必骐等热带气象学1991中山大学出版社37复习思考题低纬高空急流有哪些
天气原理第4章 -04 低纬度环流(ppt文档)
沃克指出:“所谓南方涛动是指印度洋上各站(如开罗、印度西 北、达尔文港、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东南及开普敦)气压下降时, 太平洋各站(旧金山、东京、火奴鲁鲁、萨摩亚及南美)的气压 及爪哇的降水增加的趋势”。
图7.2.1 给出SST(0~10ºS,90~180ºW)与SOI 的年平均值距平曲线。
梯度风高度上的合成风流线
二、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分布 气温场分布(1000,300hPa) 湿度场分布(850hPa)
三、经圈环流与纬圈环流 Hadley环流 Walker环流
与ENSO循环的关系
图:年平均海平面气温、水温
1000hPa 一月平均温度
1000hPa 七月平均温度
温度场的纬向分布不对称 雨季和干季作为季节的区分
西太平洋从日界线往西到菲律宾是所谓“暖 池”(warm pool)。菲律宾以东的暖池与赤道东太平 洋 的 冷 水 域 之 间 形 成 强 烈 的 温 度 对 比 。 Bjerknes (1969)首先指出这种东西向对比的重要性。并且认 为赤道太平洋上空可能存在一个纬向环流圈。
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上空大气是下沉运动,西太 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以上升 运动为主,而地面为偏东信风,高空对流层上层为西 风,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由于 Bjerknes认为这个环流圈与南方涛动有密切关系,为 了纪念南方涛动的作者,而把这个纬向环流圈称为沃 克环流。
冬
W
W
W
300hPa 平均温度 夏
冬
夏
850hPa比湿分布图 M表示暖,D表示冷
图:年平均SST
赤道东太平洋区,由于秘鲁寒流带来了冷海水, 又由于东风所引起的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的海水上翻, 故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域是赤道地区最强的,并因此 而形成了著名的赤道干旱带。在日界线以东0~10ºS 范围内年降水量仅500mm左右,但在西太平洋赤道附 近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
天气学第4章
1、大气环流平均纬向风的经向分布和平均经向风的纬向分布?平均纬向风的经向分布:低纬地区全部为东风,最大风速中心在平流层;中高纬为西风;极区近地面为东风,冬季对流层到平流层均为西风,夏季对流层中仍为西风,平流层中为东风。
平均经向风的纬向分布:北半球冬季30度以南地区对流层低层为偏北风,上空为南风;40度以北低层平均为南风,高层平均为北风。
夏季40度和13度之间低层北风,高层弱南风;接近赤道的区域,低层为南风,高层为北风。
纬向风比经向风要大得多,说明地球上空大气运动基本上是环绕着纬圈自东向西或自西向东运动的,同时也有南北风的空气交换,冬强夏弱。
2、海陆分布对对流层中部西风带平均槽,脊形成的重要作用?北半球大陆(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大部分都在西风带里。
冬季,当空气自西向东流过大陆的过程中,由于冷大陆的影响,气温不断降低,当到达大陆东岸时温度就降到最低值。
冷空气上空等压面比较低,于是大陆东岸附近500百帕图上便形成冷性低槽。
而当空气自西向东流过海洋的过程中,由于暖洋面影响,气温不断升高,当到达大陆西岸时,气温达到最高值。
由于暖空气上空等压面高度比较高,在大陆西岸就会出现高压脊。
(夏季则相反,由于热力作用的影响,大陆东岸上空表现为高压脊,西岸上空将出现低槽。
)3、大范围的高原和山脉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大范围的高原和山脉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相当显著的。
它们可以迫使气流绕行、分支或爬坡、越过,并使气流速度发生变化。
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影响为:冬季青藏高原位于西风带里,高大的高原使500百帕以下西风环流明显分支、绕流和汇合;从而使得高原迎风坡和背风坡形成弱的“死水区”,西风绕流作用形成北脊和南槽,并对南北两支西风起稳定作用。
除此之外,较高层的西风气流也可以爬坡通过高原,并在高原东侧下坡。
冬季东亚大槽是海陆热力差异和西藏高原地形动力作用的产物。
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周大气,夏季起着强大的热源作用;冬季高原的东南部也是一个热源,西部由于资料缺乏,尚未定论。
154-演示文稿-急流ppt
JS 中心下方有温度梯度很大的 锋区 , 西风急流一般出现在极锋 锋区上空,由于锋区内 存在等温线密集带,地转风随 高度增加最快 ,锋区上空热成 风强于周围,形成急流。
热成风: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 热成风大,上层西风大。
§4.6 急 流
W
大气科学学院 王黎 娟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大气科学学院 王黎 娟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3. 急流出口区和入口区
I向其区西左(,方出D。口与区d的dVt 左垂侧直),:指ddVt 向指
II
辐合
dV
急流轴线上 dt 大, D 大
轴线外 dV
dt
小,
D
小。
辐散 III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4.6 急
一 急流的概述
流
1 含义 : 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主要集中在对流层的上部 或平流层中,其轴是准水平的,多为东西走向。沿轴最大风 速≥ 30m/s. 具有强大的水平风速切变和垂直风速切变。(水 平: 5m/s/100km, 垂直: 5 - 10m/s/100km ,实际是高空急 流) 水平长度达上万公里,水平宽度几百公里,厚度几公里。
2. 平直西风的急流轴两侧
偏差风 辐合
平直西风急流轴两侧有 内摩擦的侧向混合使轴两侧 产生了与气压梯度方向相反 的偏差风。(内摩擦力产生的)
A
dV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4章--杨学斌--整理
系统也发生变化叫上游效应,反之称为下游效应。 (3) 对我国而言,在西风带中的上游是乌拉尔山地区,欧洲北大西洋和北美东岸三
个关键地区,下游是北太平洋。 (4) 波束随波长而变的波称为频散波。
10. 阻塞高压与切断低压 (1)阻塞形势:常把阻塞高压出现后的大范围环流形势称为阻塞形势。阻塞形势的基 本特征是有阻塞高压存在并且形势稳定。 (2)阻塞高压: 1)在西风带中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脊不断北伸时,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 联系会被冷空气所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叫做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中高纬度高空有闭合暖高压中心存在, 表明南来的强盛 暖空气被孤立于北方高空;②暖高压至少维持三天以上;③在阻塞高压区域内,西风急 流主流显著减弱,同时急流自高压西侧分为南北两支,绕过高压后再会合起来,其分支 点与会合点的范围一般大于 40~50 个经度。 2)阻高的后退有两种情况,一是连续后退,一是不连续后退。 3) (3) 切断低压: 1)在西风带中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槽不断向南加深时,高空冷槽与北方冷 空气的联系被暖空气切断, 在槽的南边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 叫做切断低 压。 2)切断低压的形成过程有两种情况,一种与阻高相伴出现,另一种是西风槽切断,不 伴有阻塞高压。 3)切断低压的消失过程有两种,一是由于本身的摩擦作用,在向西南移动过程中逐渐
3. 北半球的罗斯贝三圈径向环流模式中,从南向北依次是哈得来环流、费雷尔环流、 极地环流。其中哈得来环流、极地环流是直接环流圈,费雷尔环流是间接环流圈。 4. 热带和极地东风带中,地球通过摩擦作用给大气一个向东的转动力矩,即东风带的 大气获得地球给予的西风角动量;在中、高纬度的西风带里,地球通过摩擦作用给大气 一个向西的转动力矩,大气本身也就损耗了西风角动量。 5. 极地和热带东风带中, 山脉的气压力矩作用将使地球获得向西的角动量而减速向东 转动,即大气得到了西风角动量而使东风减弱;在西风带中,山脉的气压力矩作用将使 地球获得了向东的角动量,加速向东转动,西风带的大气也因此损耗了西风角动量,西 风将减小。 ※大气在东风带中通过摩擦作用和山脉作用从地球表面获得西风角动量, 而在西风带又 由于摩擦和山脉作用失去西风角动量。 6. 大气内部角动量的水平输送主要是靠平均径向风角动量的水平输送, 定常挠动和非 定常挠动对 u 角动量的水平输送。 7. 气象学中把能量分为动能、位能和内能三种基本形式。在静力平衡系统中位能和内 能合并称为总位能,其中能够转换为动能的部分约占总位能的 0.5%,称它为有效位能。 平均而言,两极地区有能量净亏损为能汇,而赤道和低纬则有净盈余成为能源。
急流的部分解释
首先看一下急流云系的定义,它表现为左界光滑整齐,与急流轴平行的卷云区。
急流呈反气旋弯曲时,云系稠密,急流呈气旋性弯曲处云系稀少或无云。
急流云系可以分为宽阔盾状卷云区,卷云线和横向波动云系三种。
接下来看看其形成机制在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南、北半球近地面层出现了四个气压带:即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同时相应地形成了三个风带,即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急流是南支、北支急流。
温带急流出现在中纬度地区,冬季在40-60N之间,夏季在70N附近。
我国习惯上称温带急流为北支急流。
副热带急流常位于副热带高压北缘。
冬季一般在20-25N,夏季向北推移10-15个纬度。
由于它的位置比温带急流偏南,我国习惯上称它为南支急流。
急流的定义是风速大于30米/秒米/秒的强风带。
急流是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必须大于等于30米/秒。
高空急流一般位于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
急流周围通常存在大范围盾状卷云、卷层云组成的广阔云系。
因此,卫星云图上的高空急流云系以卷云为主,主要为宽广的盾状卷云区。
其位于急流轴的右侧,主要集中于急流呈反气旋弯曲的地方。
急流通常位于对流层顶附近温度梯度最大处,往往是和锋区相伴而出现的。
由于锋两侧的气团不同,因而两侧的气温相差较大,即存在较强的温度梯度,由于水汽压差异明显,容易形成云。
温带地区急流轴通常位于对流层下部,冷暖气团交界处,暖气团北部顶端。
温带急流在极锋暖侧上空,中心所在纬度大体与500hpa上锋区所在纬度接近。
在急流轴线附近,风速的切变很强。
一般来说,急流轴的冷空气(低压)一侧,风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均较暖空气(高压)一侧为大。
可能发生强烈风切变的区域是风速在100米/秒以上的急流轴的低压一侧。
副热带急流是指在副热带地区(约20-45oN)对流层上部出现的最强环球西风带。
当副热带急流波峰与高纬度极锋急流波谷相遇时,往往产生降雨等强烈天气。
急流的分类与形成
中高纬度西风带(500hpa):冬季(1-4月)和 夏季(6-8月)环流形式较比稳定且占全年相当
长的时间。春秋季节的环流为过度阶段,时间 较短。
对流层上层(200hpa)的纬向环流:冬季 30°N附近的副热带急流非常明显,4-5月份开 始减弱直到消失。同时在40°N以北出现中纬 度急流;9-10月中纬度急流消失,副热带急流 建立
11-13km
强
弱
中国的急流以副热带急流为主。
热带对流层附近或平流层副热带
位置
高压南部
高度
14-16km
风速
夏季强冬季弱
• 大气环流在演变过程中既有 形态的变化,也有强度,位置的 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为随
季节交替的年变化和与大型环 流调整相联系的中短期变化。
年变化的产生原因
由于大气环流的基本形态决定于 地表热力分布状况,而地表热力状 况在一年中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所以引起大气环流的季节交替。
5. 影响急流区的因素:对流层上层水平温度梯度 很大的锋区、天气系统的发生和发展。
急流的分类
• 温带急流 • 副热带急流 • 热带东风急流
位置
高度 风速
冬季
靠南在40°60°N
70°N
9-10km 弱
位置
高度 风速
冬季
夏季
靠南在25-32°N
向北推移约 10~15个纬度
中短期变化的产生原因
由于不同尺度的高空和低空天气系统的发 生、发展和消亡过程所引起的。
中短期变化主要表现在西风带纬向环流和 经向环流的相互转换上纬向环流(500hpa), 环流比较平直,多小槽,小脊。少大槽, 大脊。
经向环流:西风带上发展出深槽大脊,引起 强烈冷,暖空气活动。
第四章高空急流
三、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结构特点
1.副热带西风急流位于中纬度对流层顶和热带对流 层顶断裂处,副热带锋区上方。 平均高度150~200hpa(12公里左右)
2. 随副热带锋南北位移 冬季:20o~30oN 夏季:35o~45oN
四、热带东风急流
1. 冬季在赤道附近 夏季位于10o~20oN
2. 平均高度在热带对流层顶,100~150hpa
3. 亚洲——非洲东风急流最强:海陆对比和青藏高 原热源作用
二、极锋急流的结构特点 (P194图4.43)
1.极锋急流位于极地对流层顶和中纬度对流层顶的断裂 处,极锋锋区上方,平均高度在300hpa(10公里)
2. 急流随着极锋南北位移,冬强夏弱 冬季平均:40o~60oN,甚至更低纬度 夏季平均:60o~70oN,极圈附近
3.急流下方地面气旋、反气旋活跃
第五节
高空急流
一、急流的一般概念和基本特征
3 0 m /s 1.定义:对流层上部强而窄的气流带 V m a x
2.
水平长度: 上万km 水平宽度: 几百km 厚 度: 几km
3.水平风切变: 垂直风切变:
4. 急流轴左侧风速具有气旋性切变 急流轴右侧风速具有反气旋性切变
5. 急流轴左侧有偏差风的辐合 急流轴右侧有偏差风的辐散
急流、大气环流的变化
• 对流层上层 ( 200hPa) 的纬向环流形势也有季 节性转换,主要表现在高空急流的变换上 。
冬季时位于北纬 30° 附近的副热带急流非常明显,4 月份开始减弱,5月底突然消失,同时在 40° N以北出 现中纬度急流; 9— 10月中纬度急流又突然消失,副 热带急流又迅速建立 。
• ( 二 ) 中短期变化
• 一般在 500hPa 等压面图上计算西风指数,我国经常使用亚洲地区 的西风指数,所选范围是 45° —65° N,60° — 150° E,其计算公式为
• 式中 Φ为位势高度,n为计算范围内所取点的数 目,φ 为纬度 。 计算西风指数的时间单位可以是 季节,也可以是月,候 。
• (2)经向环流指数是用某一经度范围内,沿经圈 上地转风的平均南北分量表示经向环流的一个指 标 。 其计算公式为
在北半球冬季,副热带急流常以三波形势环绕半球:波
脊分别在日本南部、北美洲东部和地中海东部,波谷分
别在青藏高原南麓、东北太平洋和东北大西洋上。这种 三波结构常与极锋急流之间构成分支和汇合(图2), 汇合之处多在副热带急流三波结构的波脊处。分支、汇
合现象以东亚最清楚,在青藏高原上空的分支,在日本
南部汇合,到太平洋上又分支。日本南部上空急流之所 以最强与这两支急流在那里汇合有关。
• ( 1) 温带急流,又称极锋急流,位于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的上空,是与极锋相联系的西风急流 。 急流的平均高度在冬 季约 8— 10km,夏季约 9— 11km,平均厚度3—10km。 急流 的位置经常在变动,冬季平均位于 40° — 60° N间,甚至伸展 到更低纬度 (图4.42)。 夏季平均位置北移到70° N附近 。 温带急流的中心最大风速一般45—55m/s,甚至达 105m/s。 一 般是冬季强,夏季弱 。急流轴有明显的分支和汇合现象 。
第4章 中纬度天气系统
第四章中纬度天气系统目录引言 (2)4.1 锋面系统 (2)锋面系统 (2)4.1.1 锋面的基本特征 (2)4.1.2 锋面结构模型 (4)4.1.3 锋面天气 (8)4.1.4 锋生和锋消 (12)4.2 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17)温带气旋和反气旋 (17)4.2.1 概述 (17)4.2.2 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发展理论 (21)雷达气象部分的补充内容 (42)4.2.3 温带气旋的结构和概念模型 (43)卫星探测图片 (49)4.3 西风带槽脊系统的发展 (49)西风带槽脊系统的发展 (49)4.3.1 西风带槽脊的移动 (49)4.3.2 西风带槽脊的垂直结构 (52)4.3.3 位势倾向方程与西风带槽脊的发展 (53)4.3.4 波槽发展的简单动力模式 (55)习题 (61)参考文献 (61)相关带有图示的图片见附件图片文件夹 (62)引言锋面和气旋是中纬度最典型的两类天气系统,它们与热带、低纬度、极地的天气系统有着本质的差别。
中纬度许多天气现象与锋面、气旋有关。
这两类中纬度天气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挪威学派的锋面-气旋模型奠定了锋面、气旋的理论基础,而近代的探测、数值模拟的发展给锋面、气旋等中纬度的天气系统的进一步认识提供了可能。
本章主要介绍锋面的概念、锋面模型、锋面天气、锋生和锋消、温带气旋和反气旋的结构特征、气旋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以及西风带槽脊系统发展。
4.1 锋面系统锋面系统大气锋面是天气学中最经典的概念之一,同样它也是最重要的中纬度的天气系统之一。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卑尔根(Bergen)学派的气象学家在一系列的著名的论文中(如Bjerknes 1919, Bjerkness 和 Solberg 1922)就提出了中纬度天气尺度气旋结构和演变的概念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模型就是气旋-锋面模型,这个模型及其有关的分析技术在天气学和业务预报中占有支配地位。
4.1.1 锋面的基本特征1. 锋的概念在大气科学中,一般将在热力学场和风场具有显著变化的狭窄倾斜带定义为锋面,它具有大的水平温度梯度、静力稳定度、绝对涡度以及垂直风速切变等特征。
急流
低空急流在中国经常出现的是低空西南急流,一般出现在3000-1500米的中低空。一般有12米/秒左右的强西 南风,有时可高达16米/秒,其平均长度1000-2000公里左右,宽度约数百公里。
对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低空急流-西南风低空急流,常在华南前汛期和江淮梅雨期间出现。由于西南风低空急流 可从海洋上输送大量暖湿空气到中国华南、江淮等地区。因此,常在低空急流左侧附近出现大暴雨。
性质
在天气图上观察到的急流带环绕地球自西向东弯曲延伸达几千千米,水平宽度约上千千米,垂直厚度达几千 米到十几千米。急流中心强度最大区称急流轴。急流轴是准水平的,其南北两端存在着强大的垂直风速切变(每 千米 5—10m/s)。
一般情况下,急流中心风速可达 50—80m/s,强急流中心风速达100—150m/s或更大。根据现有资料,位于 东亚海洋上和日本上空的急风速分布并不均匀,有一个或几个强风中心。急流轴线在有的地方出现分支,有的地 区出现汇合。
由于急流同大气热量和角动量的输送有关,是全球大气环流的重要环节。急流又往往同锋区相,因此和天气 系统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急流是天气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定义
急流,是指风速30m/s以上的狭窄强风带。是大气环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急流的水平长度达上万公里,宽 数百公里,厚几公里。急流中心的长轴称为急流轴,它近于水平分布。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的上部必须大 于或等于30米/秒,它的风速水平切变量级为每100公里5m/秒,垂直量级为每公里5-10m/秒。
分类
综述
高空
低空
按急流出现的高度不同,一般可分为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
高空急流是指出现在对流层顶附近或平流层中的一股强而窄的气流。一般指风速大于或等于30米/秒的强风 带。在这股强气流中,风速的水平切变为100公里5米/秒,垂直切变为每公里5-10米/秒。高空急流长度可达几千 公里,宽约几百公里,厚约几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 急 流
一、行星锋区 二、急流
1.急流的一般概念 2.急流的基本特点 3.极锋急流的结构特点 4.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结构特点 5.热带东风急流 三、切变线和西南涡
一、行星锋区
在对流层中上层的等压面图上,常有环绕半球、 宽度为几百公里的等温线最密集的带状区域,这就 是所谓的高空锋区,也称行星锋区。
3)准静止锋式切变线:偏东风与偏西风之间的切变线。
冷式切变
暖式切变
2.切变线的活动
在中国一年四季均可出现。根据切变线出现地区的不同,
中国东部地区主要有三种切变线。
i)华南切变线:大多数都有地面冷锋或静止锋相对应。华南 春季的低温阴雨天气与该切变线活动有一定关系。
ii)江淮切变线:是六、七月份活跃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 的切变线,地面上有准静止锋相对应。长江中下游的梅雨 与切变线活动密切联系。
切变线北侧的小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合并时,切 变线消失。
(二)西南涡
西南涡是夏半年活跃于中国西南地区700或850hPa的 气旋性小涡旋,直径一般为3-4个纬距,维持时间2~3 天。是影响江淮和华北地区降水的气旋系统。
西南涡源地多集中于三个地区: 九龙、巴塘、康定及德钦一带(28-32N,99-102E); 黑河、托托河、班戈一带(31.5-34°N,88-97°E); 四川盆地。
这里主要讨论中国东部地区的低空切变线 (850~700Hpa)。
1.切变线的类型
根据切变线的风场形式,切变线可分为:
1)冷锋式切变线:偏北风与西南风之间的切变线。这类切 变线偏北风占主导地位,常自北向南移动,性质类似冷 锋。
2)暖锋式切变线:东南风与西南风或偏东风与偏南风之间 的切变线。这类切变线西南风或偏南风占主导地位,切 变线往往自南向北移动,性质类似暖锋。
低空急流(600hPa以下),与对流天气有密切关系。
2.急流的基本特点
① 沿急流轴方向上,风速大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急流轴 上有一个或几个急流中心;急流区两端,有气流的散合。 在气流汇合的区域,等高线(或流线)呈辐合状,称急流 入口区;在气流散开的区域,等高线(或流线)呈辐散状, 称急流出口区。
由于北半球的高空等压面图上等高线密集区常 与等温线密集区同时存在,且位置偏离不大,因此, 也将等高线密集带称为行星锋区。
北半球有两支:极锋和的垂直切变为
在高度H上的最大地转风Vg由下式决定
其中Vg0表示海平面上的地转风。 因此,急流中心位置主要决定于上式的积分项达到最
iii)华北切变线:当副热带高压脊向北推进到北纬26~30度一 带时,其北侧与西风带小高压构成的切变线也就位于华北 地区,是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七、八月份雨季的一种重要 天气系统。
3.切变线的移动
切变线的移动由其两侧天气系统的势力强弱决 定。对江淮切变线移动规律可概括为: 冷式切变线一般南移,暖式切变线一般北移。 当500hPa上有西风槽东移和在地面上有气旋东移
副热带西风急流的维持
5.热带东风急流
热带东风急流形成于低纬热带对流层顶附 近或平流层中(100~150hPa)。盛夏最强的东 风位于北纬15~20度之间,平均风速为35m/s。
三、切变线和西南涡
(一)切变线 切变线是风场中的不连续线,其两侧的风
有明显的气旋性切变。切变线在任何地区, 在地面和高空均可出现。
② 高空急流轴的南侧,风速具有反气旋式切变,相对涡度为 负;高空急流的北侧,风速具有气旋式切变,相对涡度为 正(北低南高)。
③ 伴随急流产生的次级环流
空气微团在穿过急流带的上风方部位(即入口区)期 间,增大了速度,而在穿过下风方部位(即出口区)期间, 减小了速度。这样在急流入口区的左侧由于地转偏差引起 辐合,其右侧为辐散。相应的高层的辐合辐散会诱发出下 沉和上升运动,即在入口区左侧空气下沉,右侧为上升, 存在着正环流。同理,在出口区左侧有一支较冷空气上升, 右侧有一支较暖空气下沉的反环流存在。
3)对流层中层西风槽到达高原东坡,其下游四川 盆地东部至长江中游同时有低层西南急流配 合,强烈的气旋性曲率和切变形成强气旋性涡 度和正涡度平流,其下方常诱生出西南涡。
发展加深,槽后冷空气大举南下,使切变线北侧 高压加强时,偏北风加大,切变线南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势力减弱并向东南撤退时, 切变线南移;反之,切变线北移。
4.切变线的消失
切变线消失过程有两种情况: 当切变线北侧的冷空气增强南下时,切变线北侧
的小高压将向东南移动,则切变线由东西向逆转 成东北至西南向或南北向的西风槽向东移去;
1.西南涡的形成过程
西南涡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形影响和一定的环 流型式下形成的。其生成过程主要有三种:
1)高原南侧印度至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在中印半 岛至华南形成一支低空西南急流,这支西南急流 在高原东南侧的绕流作用和摩擦作用下,形成西 南涡。
2)对流层中层(400-500hPa)较强的西至西南风 越过青藏高原时,随着高原坡度的下降,导致 风速的辐合,产生气旋性涡度,形成西南涡。
大值的地区。由此可见,有锋区存在的地方也有急流,急 流是行星锋区在高层风场上的表现形式。
2. 气旋、反气旋的活动与行星锋区密切相关 3. 地面锋和高空锋密切相联
二、急流
1. 急流的一般概念
高空急流是一个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 对流层上部必须大于或等于30米/秒。
急流区中风速最大点的连线,称为急流轴,一般位于急 流区的中心部位,呈准水平。采用在等压面图上分析等 风速线的方法来表示急流的位置和强度。最大风速中心 达到并超过标准值的地方称为急流中心。
3.极锋急流的结构特点
极锋急流有时也称北支急流,它与中、高纬度 的高空行星锋区(极锋)相联系。位置极不稳定,冬 季位于40-60N之间,夏季位于70N附近。 极锋急流可用热成风关系说明:
4.副热带西风急流
副热带西风急流又称为南支急流,它与中低纬 度的高空行星锋区(副热带锋)相联系,形成于副 热带高压的北部边缘,平均在200hPa副热带高压脊 线以北1000~1500k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