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带答案
邯郸市2018年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邯郸市2018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本文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醉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河北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的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因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露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最新-2018年高三语文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邯郸市】 精品
2018年邯郸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旋.风(xuán) 噱.头(xuã) 暴虎冯.河 (pínɡ) 靡.靡之音(mǐ)B.晕.船(yùn) 着.落(zhuï) 泥.古不化(nì) 相.机行事 (xiànɡ)C.隽.永(jùn) 伺.机(sì) 光阴荏.苒(rěn) 茅塞.顿开(sâ)D.斡.旋(wî) 卓.越(zhuï) 沐猴而冠.(ɡuān) 响遏.行云(â)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仗义直言抑扬顿挫切磋技艺B.黔驴计穷乌烟瘴气受益匪浅C.加官进爵流连忘返独当一面D.过目成诵死不瞑目张皇失措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张继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失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内心的痛苦无以复加,途径苏州时便创作了那首出神入化....的《枫桥夜泊》。
B.教育部日前就“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此言一出,立刻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人云亦云....的热点话题。
C.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到“以防为主、群测群防、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不遗..余力..地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D.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随着我国加入WTO,他们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这下他可以安.之若素...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市人事局负责人说,这个新设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面向有意在国内创业的回国人员。
B.这座城市的码头不像书本中经常写到的那样,是由光溜溜的青古板铺成的,这是由当地的人文、历史和经济条件决定的。
C.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逻过柱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掘“互联网十”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强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題。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纽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播、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规模、快速流梓等特征的大数据究成法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題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审核版)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邯郸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谦卑。
‛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
灰色‚集彩性‛的低纯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
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
‚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诗意色彩。
《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
河北省邯郸市【2018年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河北省邯郸市【2018年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摘要:学习高中语文时要做哪些练习呢?别着急,先那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答案学习高中语文时要做哪些练习呢?别着急,先那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2016年河北省邯郸市一中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
散文发展史,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
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
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衮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
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
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
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中华民国时期,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
6.小说以李春天露出了一根手指粗细的花白辫子结尾, 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1)文章结尾处李春天露出一根手指粗细的 花白辫子,照应了题目,与前文两处大辫子形 成对比(1分) 2)表现了现实残酷,李春天当年的自信和 闯劲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磨、减弱2万(3) 表现了理想不灭,李春天对绘画没有死心。(2 分) (4)这样写为文章增添了积极意义,引发读 者思考。(1分)
一、现代文阅读
03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菜单式扶贫”一词采用形象生动的方式,将精准扶贫活动的几 个关键环节以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考核 “评菜”的方式阐释出来。 B.群众“点菜”是基础,主要侧重于问需于民,做到“你需我 供”“你点我有”“要什么、给什么”,认真倾听困难群众的发展 意愿。 C.考核“评菜”是保障,主要指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联系单位和联系 责任人身上,确保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工作有动力。 D.一些地方扶贫工作一成不变、毫无起色,与一些干部热衷于大项 目、大造声势的急功近利和找问题不精准有关,菜单式扶贫可以有 效控制这些问题。 7.C(“要什么、给什什么”不属于群众“点菜”,而是属于干部“配 菜”。)
8.CA()
9.中国的扶贫奇迹从何而来?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邯郸一中石家庄一中张家口一中保定一中唐山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
邯郸市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中总分150分三、四题选一题作答)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其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
散文发展史,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
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
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
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
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
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
《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
邯郸市2018-1月高三年级质检(文、理)语文
邯郸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司法智慧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孕育的产物,对中国传统司法文明的演进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其人道性、正义性更是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儒家、法家是两个影响深远的学派,其司法智慧也对司法实践影响颇巨,而且在今日仍有重要借鉴价值,可为现代司法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和制度资源。
“德主司法”是指以道德精神主导司法,它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司法智慧。
儒家道德有着丰富的内容,但大略言之,以“仁道”为核心和主流。
“仁道”,即仁爱之道,强调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特别是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理念也有相通之处。
应该指出,儒家的仁道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此种影响亦及于传统司法制度,如录囚、直诉、赦宥、存留养亲、死刑覆奏、死刑监候等,无不体现了一定的仁道精神。
虽然封建司法制度在整体上仍然偏于严酷,但上述制度的创设却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其严酷性,而显示了某种人道温情。
德主司法既然是让道德主宰司法,当然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或者说必须具备人道情怀,儒家经典提倡的“好生之德”就是例证,它要求司法人员必须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绝对不可嗜血成性,无视人的生命尊严,靠“刑杀”树威。
在儒家看来,一切反仁道的司法活动都应受到道义的谴责。
另外,司法人员还应当具备敬(严肃认真)、慎(小心谨慎)之类的道德素质,严肃认真、小心谨慎地对待司法活动,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责任司法意味着司法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出了错案必须承担责任。
在法家思想中,责任司法的理论源于责任行政的理论,因为当时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分家。
责任行政的理论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为此,秦朝制定了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严密的监察,对执法主体的违法行为进行追究。
根据当时的体制,司法权只是行政权的一部分,因此,对行政权的监察也包括了对司法权的监察,监察主体如果发现司法人员存在徇私枉法、司法不公问题,自然会对其加以惩戒。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层次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
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
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
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
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
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
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
河北省邯郸市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河北省邯郸市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河北省邯郸市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本文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醉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和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河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一)(含答案)
河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
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
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
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
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
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
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
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
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
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
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
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
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
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
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
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
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
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邯郸市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城乡文化的交融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
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
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
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
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
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
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
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河北省邯郸市2018年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河北省邯郸市2018年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之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只要我们全面考察一下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我们马上就看到,几乎我们全部的行动和愿望都同别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
我们看到我们的全部自然生活很像群居的动物。
我们吃别人种的粮,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
我们大部分的知识和信仰都是通过别人创造的语言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
要是没有语言,我们的智力就会真的贫乏得同高等动物的智力不相上下。
因此,我们应当承认,我们胜过野兽的主要优点在于我们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之中。
一个人如果生下来就离群独居,那么他的思想和感情中所保留的原始性和兽性会达到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
个人之所以成为个人,以及他的生存之所以有意义,与其说是靠着他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从生到死,社会都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我们就根据他在这方面的态度,说他是好的还是坏的。
初看起来,好像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完全是以他的社会品质为根据的。
但是这样一种态度还是会有错误。
显而易见,我们从社会接受到的一切物质、精神和道德方面的有价值的成就,都是过去无数世代中许多有创造才能的个人所取得的。
有人发明了用火,有人发明了栽培食用植物,还有人发明了蒸汽机。
只有个人才能思考,从而能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不仅如此,甚至还有能建立起那些为公共生活所遵守的新的道德标准。
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正像要是没有供给养料的社会土壤,人的人性的发展也是不可想象的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邯郸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模试题(带答案)高三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字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
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
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
而作为文学本文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
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
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
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醉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
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
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
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根本原因。
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
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过程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
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
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
由此,民族文学的传承、外国文文学的借鉴不仅是发现、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月出龙门山王飞伊河向龙门奔涌过来,从对峙的两山间穿流而过时,多了万千的从容与虔诚。
远古的伊水流逝了曾经的历史烟云,漾潆的水气中似乎又隐约着曾经步履蹒跚的文明。
我在岸上临流而坐,感受到今天的这条河流似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
两千余座石窟、十万余尊佛像从北魏开始启程一路逶迤走到唐的时空廊坊。
一代复一代的工匠勒绳搭架在山崖钎凿锤打,劳作的汗渍在衣衫上形成片片云图,他们湿漉漉的发髻几近浸透了半个洛阳城。
诸佛、菩萨、罗汉、力士、夜叉、飞天……或立或坐或卧,姿态万千,神情自若,即悲又悯,俯视世间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佛的目光要把这一切包容了,无论你是谁,从哪里来,在智慧与光明的化身面前,多舛的肉身就如一粒尘埃。
光明使所有的物象透明空盈,苦思冥想日日追求的重如泰山的名利权势,在此且放下。
因为,你在佛的面前永远是孩子。
中华山河表里形胜,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
在龙门西山的半山崖上,有一个露天摩崖大佛龛,寺里“住”着卢舍那大佛。
这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通高五丈一尺多,单一只耳朵就长达两米。
卢舍那是佛的报身像,表示证得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
卢舍那大佛的双眼向下俯视,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仰视,都感觉与她的目光恰好交汇,似乎在启示碌碌众生,世间无数的争端纷扰,在历史面前,都将如同眼前的伊水,随着岁月的流逝,滚滚而去。
卢舍那的美丽无以伦比,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个标志,①那极具魅力的微笑,用任何华丽的语言来形容它都会显得平淡而苍白,一双微笑的慧眼,直将你逼到心灵的湖底,你只有深深地去悟。
在这样的微笑面前,蒙娜丽莎也要退而却步。
今天的雕艺师提到唐代的圆刀刻法,往往会说到佛像衣纹流畅飘逸,力士夜叉突起的肌肉,充满了雄壮的气势和奔放的力量。
这些都是卢舍那大佛最显著的艺术价值。
被雕刻、被信仰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造像石,②慈祥而自信地微笑着,那神态几乎就是情满中华的盛唐气象。
上世纪初,一些来到中国的西方探险家、汉学家却虚怀若谷、独具慧眼,他们用文化比较的思维,发现了龙门的雕塑之美。
瑞典汉学家喜龙仁拿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作品和中国的佛像作比较。
喜龙仁认为卢舍那大佛“几乎没有个性,也没有显示出任何用力的地方和任何欲求。
主题的内在蕴涵显示在艺术家的作品中。
这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动着,并且感染着观者。
这样的作品使我们意识到,文艺复兴的雕刻虽然把个性的刻画推得那么远,其实那只不过是生命渊泽之上一些浮面的漪沦”。
在喜龙仁的眼里,龙门的佛雕洞悉了世间的一切喜乐悲苦,无论它们的外部表情如何,我们都可以看出其静穆与内在的和谐。
因此,喜龙仁堪称卢舍那大佛的“知音”。
龙门的劫难是民族劫难的一个缩影。
卢舍那在颤粟,承受着劫后余生;伊河默默流淌,如同长泪一行。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美国人普爱伦来到龙门石窟,在宾阳中洞发现了两幅浮雕。
到北京后,普爱伦找到古董商行的岳彬。
于是岳彬找人进行盗凿。
浮雕凿下来后,都是碎块,他们将其运到北京。
经过拼接,这些浮雕被运往美国。
浮雕在美国展出时,已经是千疮百孔。
身首异处的佛像浸透了泪水,这些飘零在异国的艺术珍品总让人记起国家在贫弱时被欺凌掠夺的耻辱。
盛唐是所有炎黄子孙乃至东方世界求远的骄傲,但白居易一首《长恨歌》,就给其画上了句号。
站在诗人中间的一代女生武则天,其风流也被雨打风吹去。
只有卢舍那始终坐在龙门的高山上禅定.一轮皎然的明月从卢舍那大佛的头项升起采了,龙门像莲花般洁白,伊河的水漾着两岸入画的山景,③那个感动了世界的卢舍那大佛的笑在月色里依然迷人。
(有删减)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先写伊河、龙门,再写龙门石窟群像,然后才呈现卢舍那大佛雕像,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突出卢舍那大佛的重要地位。
B.文章第一段写到伊河以朝圣的心态与我们对话,其实这是作者心态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龙门石窟艺术珍品的敬畏之情。
C.文中“自然的奇迹似乎是顽皮的山鹿率性奔跃之后留下的斑驳蹄印”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中华山河的奇异。
D.作者引用喜龙仁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和卢舍那大佛雕像的比较,是为了突出卢舍那大佛雕像的艺术价值已经超过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
5.文中写普爱伦盗佛的事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6.文中三处(序号①②③加点处)写到了卢舍那大佛的笑,试结合全文,分别探析这三处“笑”的意蕴。
(6分)(三)实用类文率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在中国文化符号中,受访者对“中医针灸”的认知度最高。
俄罗斯受访者对“中医针灸”“丝绸之路”“泰山”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对“火锅”“敦煌舞(飞天)”“莫言”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低。
印度、巴西、南非3国的受访者均对“算盘”“中医针灸”“汉服”3个文化符号认知度最高。
认知度最低的3个文化符号中,印度受访者选择了“中庸”“和而不同”“川滇金丝猴”“篆刻”“中庸”。
在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战略的推动下,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增加、好感度提升。
在文化接触动机方面,信息获取和娱乐消遣成为接触中国文化的主要目的,伴随中国文化的社交需求成为新增长点。
受到地域、文化、传统、语言习惯、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受访者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关注点和接触动机呈现盖异化特征。
文化内涵的丰厚程度在国际文化传播中有着双刃剑效应,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中国文化独具魅力,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成为金砖国家民众认知中国文化的障碍。
调查发现,与旅游体验相关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文化演出、旅游商品、影视节目等娱乐性文化产品,成为金砖国家青年最喜爱的中国文化产品类型;而具有中国哲学观念、社会样态抽象化表达的音乐、报纸杂志、书籍的选择意愿整体较低。
中国文化符号调查分类表组别初级难度中级难度高级难度中国人物形象孙杨莫言孙悟空中国哲学观念和而不同中庸气中国艺术形态篆刻古琴敦煌舞(飞天)中国自然资源西湖川滇金丝猴泰山中国生活方式火锅汉服算盘中国人文资源丝绸之路中医针灸二十四节气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产品类型喜爱程度调查统计表(摘编自《金砖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调查》)材料二:随着整个国际交流的拓展,青年人群是否对中国文化有认同感,是否有情感上的亲近性,是否有价值观上的默契和生活方式上的好奇心决定了中国文化世界传播的未来走向,因此在实施调查中,在调研对象构成上我们把目标人群锁定在了青年人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