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_课文翻译共28页文档

合集下载

伶官传序翻译

伶官传序翻译
伶官传序
朝廷授有官职的艺人 伶:古代乐官,后泛指表演歌舞等技艺的人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道理 虽然
岂 非 人事哉!五代原后庄唐宗庄宗之李所存勖
难道 不是 人为的事情 推究
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
……的原因
……的原因 可以
以 知之矣。
凭借、依据 代“这个(盛衰)的道理”
世言 晋王 之将终也,以三矢赐
等到
围困
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
被动句
微小的事
被动句、介后句
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 困于所溺,
介后积聚 微小的 有智有勇的
句岂 独事物伶人也人,哉形!作名
困扰
溺爱的 事物
难道 仅仅、只是
世人说 庄宗 取独 死 把 之父
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
告诉
判断句
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
判断句
订立盟约
皆背晋以 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背叛
归附
判断句 留下的遗憾
与 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
一定,通
你的
应该 “毋”,
庄宗受 而藏之于 庙不要。其后用兵,则
接受 并且 在 祖庙
遣官名从,事这里指以官一员少牢 祭告告庙,请其矢,
派遣
用 祭品,一猪一羊
盛以锦囊,负而凯前:凯驱歌,,打及胜凯仗时旋奏而的纳曲之子 。
省"之"、介后,背负 在前面,等到 旋:归,
以锦囊盛(之)
名作状

方其 xì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
正在
捆绑 介后句 绳索 用匣子装,
名作动
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伶官传序》翻译

《伶官传序》翻译

兵官,名则,遣这里从指官事员
祭告
以一少牢
告庙,请Leabharlann 派遣用 祭品,一猪一羊
其矢, 盛以锦凯囊:凯,歌负,打而胜前仗时驱奏,的及曲凯子
省"之"、介后,背负 在前面,等到 旋:归,
以锦囊盛(之)
名作状

旋而纳之。
A
4
方其 xì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
正在
捆绑 介后句 绳索 用匣子装,
名作动
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多么
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A
6
抑 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
或者 考察
事迹
欤?《书》曰:“满 招损,谦得益。
即《尚书》, 自满 招致 儒家经典著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
忧虑 使……兴盛 安逸 使……灭亡
辛劳
享乐
然之理也。
判断句
A
7
故方其壮也,举天下之豪杰莫
正当 强盛 全,所有的
没有人
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
世人说 庄宗 取独 死 把 之父
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
告诉
判断句
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
判断句
订立盟约
皆背晋以 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背叛
归附
判断句 留下的遗憾
A
3
与 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
给你
一定,通
你的
应该 “毋”,
志.”庄宗受 而藏之不要于 庙。其后用
接受 并且 在 祖庙
伶官传序
朝廷授有官职的艺人 伶:古代乐官,后泛指表演歌舞等技艺的人
欧阳修
A
1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伶官传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
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
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
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伶官传序》原文翻译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
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一、原文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二、翻译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概,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像这样的吗?还是认真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翻译: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

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

予尝谓: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吾所立也;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

及庄宗即位,夫人问曰:“此何物也?”庄宗曰:“此吾先王赐也,其志也。

”夫人曰:“志之何益?”庄宗曰:“此所以志也。

”遂以赐庄宗而藏之。

及庄宗灭梁,乃用其谋,而攻燕、契丹,一射而三矢俱发。

庄宗虽智勇,亦不得之矣。

予尝论庄宗之才,有孟尝君之风。

方其少时,常思报国,及长,果能以天下为己任。

及其败也,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可谓智勇兼全矣。

嗟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夫以孟尝君之才,犹不能免于燕、赵之难,而况庄宗之无所事事,岂不哀哉!故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我曾经说:国家兴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的作为吗?探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以及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终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国,是我扶持的;契丹,我与它结为兄弟,但它们都背叛了我归附梁国。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志!”庄宗接受了箭并收藏起来。

等到庄宗即位,夫人问他说:“这是什么?”庄宗回答:“这是我先王赐予的,是遗志。

”夫人说:“遗志有什么用?”庄宗说:“这正是遗志的所在。

”于是将箭赐给庄宗并收藏起来。

等到庄宗灭掉梁国,便采纳了先王的遗策,攻打燕国和契丹,一箭射出,三支箭都命中目标。

尽管庄宗智勇双全,也未能完全实现先王的遗愿。

我曾经评论庄宗的才能,有孟尝君的风范。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常常思考报国,等到他长大,果真能够以天下为己任。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翻译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翻译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伶官传序原文的翻译,欢迎参考!伶官传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原文翻译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注释、译文【原文】《伶官传序》宋·欧阳修呜呼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②,岂非人事哉! 原③庄宗④之⑤所以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⑦者⑧,可以知之⑨矣⑩。

世言(11)晋王(12)之(13)将终也,以(14)三矢(15)赐庄宗,而(16)告之(17)曰:“梁(18),吾仇也;燕王(19),吾所立(20);契丹(21)与吾约为兄弟,而(22)皆背晋以(23)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24)也。

与(25)尔(26)三矢,尔其(27)无忘乃(28)父之志!”庄宗受(29)而(30)藏之于庙(31)。

其(32)后用兵,则(33)遣从事(34)以一少牢(35)告庙(36),请(37)其矢,盛以锦囊(38),负(39)而前驱(40),及凯旋(41)而纳(42)之。

方(43)其系(44)燕父子(45)以组(46),函(47)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48),还矢先王,而告(49)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50)已灭,天下已定,一夫(51)夜(52)呼,乱(53)者四应。

仓皇东出(54),未及见(55)贼(56),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57),不知所归;至于(58)誓天(59)断发,泣下沾襟,何其(60)衰(61)也! 岂(62)得之难而(63)失之易欤(64)? 抑(65)本(66)其成败之迹而皆自(67)于人(68)欤?《书》(69)曰:“满招损,谦受益(70)。

”忧劳可以兴(71)国,逸豫(72)可以亡(73)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74)也,举(75)天下豪杰莫(76)能与之争; 及(77)其衰也,数十伶人(78)困之,而身(79)死国灭(80),为(81)天下笑(82)。

夫(83)祸患常积于忽微(84),而智勇多困(85)于(86)所溺(87),岂独(88)怜人也哉(89)!【注释】①呜呼:前人说欧阳修以五代为乱世,所以他所作的《新五代史》叙论,多以“呜呼”开头。

②天命:古人把王朝的盛衰归之于天命。

《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

《伶官传序》原文与翻译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

《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

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

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翻译: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

伶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

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原:推求本原来,探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在猪、羊个一头作祭品。

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还是。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函:包容。

伶官传序文言文及翻译份

伶官传序文言文及翻译份

伶官传序文言文及翻译(一)份伶官传序文言文及翻译 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__,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世人说晋王李克用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是我留下的遗憾;给你这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__,就派随从__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向__,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俘虏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__,向__禀告成功的时候,那骄盛的神态和气势,可以说得上是雄壮的!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皇甫晖)带头作乱,四周的人都纷纷响应。

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欧阳修文言文《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文言文《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文言文《伶官传序》原文及翻译正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

翻译: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

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翻译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仑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古诗简介《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

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决定于人事。

然后便从“人事”下笔,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

具体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与衰前后对照,强烈感人,最后再辅以《尚书》古训,更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翻译/译文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要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扬扬,多么得意!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们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于是作《伶官传》。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

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庄宗喜欢滑稽戏和歌舞,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

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很多人还能唱他谱写的曲子,称为“御制”的歌曲都是这样。

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人叫他亚次。

他又给自己起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伶官传序》课文翻译导语:对于文言文课文,同学们可以多练习翻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伶官传序》课文翻译,欢迎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伶官传序》课文翻译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赏析《伶官传序》一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伶官传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伶官传序宋代: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重点豪华翻译版

伶官传序原文+翻译+重点豪华翻译版

伶官传序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难道人事哉!原庄宗之难道:难道不是…吗? 原:推究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议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得世界,与其所以掉之者,可以知之矣.所以:…的原因取得世界的原因,与他所以掉去世界的原因,就可以明确了.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将终:临逝世世人传奇晋王临逝世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知他说:“梁国,是我的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立:推立背:变节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变节我去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归:投奔遗恨:未尽的心愿投奔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未尽的心愿.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却你父亲报仇的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厥后用兵,则遣从事一少牢告用兵:出兵打仗少牢:祭品志向.”庄宗受箭珍藏在祖庙.今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随人官员,用猪羊祭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盛:用…装负:背着祖先,请出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把箭收进宗庙.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方:合法以组:用绳索函:用盒子装当他用绳索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及:等到给先王,告知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色气慨,是何等威风!等到仇敌已灭,世界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促东出,乱者:作乱的人已经祛除,世界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起事,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快快当当出兵东进,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兵士就纷纭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到了割下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掉之易欤?岂…欤:难道是…吗头发来对天起誓,捧首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低劣呢!难道是因为取得世界难,而掉去世界轻易吗?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抑:照样照样推究他成功掉败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事呢?《尚书》说:“骄傲会招来伤害,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然之理也.兴国:使国度隆盛亡身:使自身消亡谦逊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度隆盛,安乐可以使自身消亡,这是天然的道理.故方其盛也,举世界之英雄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莫:没有谁及:等到是以,当他隆盛时,普世界的英雄,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故国灭,为世界笑.夫祸殃常积于为:被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故国灭,被世界人耻笑.祸殃经常是由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独:仅仅,只是微小的错误积聚而变成的,愚蠢勇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快活爱好之中,受其困惑而成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宠爱伶人吗?于是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译文

《伶官传序》译文

译文
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然有人说是在于天命,难道不是也在于人为!考察一下后唐庄宗得到天下和失掉天下的原因,便知道这一点了。

世人相传晋王临死的时候,把三枝箭赐与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起来的,契丹曾同我约为兄弟。

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国投靠了梁国。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现在给你三枝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雪恨的心愿!”庄宗接受了箭,并且把它们收藏在宗庙里。

从此以后,每逢出兵打仗,就派遣官属用一少牢礼祷告于太庙,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背在身上,一马当先,等到胜利归来,再把箭放回原处。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朝君臣的头颅,献入太庙,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此时他气概轩昂,真可以说得上是雄壮得很啊!可是等到仇敌已被翦灭,天下已经平定,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士在夜间一声呼唤,作乱的人便四面响应,而自己仓惶向东出奔,还没有见到叛贼,士卒就已经离散。

君臣相对而视,不知投向何处,竟然对天发誓,割断头发,痛哭流涕,这个时候,他是多么悲惨啊!难道这仅仅说明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的一般道理)吗?还是推寻他成功与失败所走过的道路,就(可看出)都是由于人事所造成的呢?《尚书》说:“自满招致灾祸,谦虚得到益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败亡,这是当然的道理。

所以正当他兴盛的时候,普天之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谁可以和他争锋;可是当他衰败的时候,数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能使他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又常常被自己溺爱的人所困惑,足以败国身亡的,难道只有伶人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