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民俗文化
南充基本资料
基本信息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有“丝绸之乡”和“果城”之称。
每年的丝绸节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
拥有全国和省、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个,旅游景点40余处,有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市。
白塔古庙及嘉陵江第一山锦屏山的秀色,白去山俊美,升钟水库清幽,太蓬山、金城山、凌云山宗教文化,定会使游人流连忘返。
落下闳观星楼、汉恒侯祠、万卷楼、滕王阁、张宪祠、李淳风、袁天罡墓将勾起你的怀古幽幽情思。
两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形成丝绸文化,更是独树一帜。
朱德故居、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室定将涌腾起人们对伟人虽去,但风范永存的激情。
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将缩小语言、文化时空差距,使人们为之倾倒。
目前,南充市已开通两条国际旅游线路:一条是“将帅故里游”,一条是“三国遗迹寻踪游”。
南充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自古有“丝绸之都”、“水果之州”的美称,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是川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川北心脏”美誉。
南充古朴而钟灵毓秀,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全国、省、县三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个,旅游景点60余处,既有名扬遐迩的胜迹名苑,又有天生丽质的自然风光,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古城阆中号称“天下第一江山”,“嘉陵江第一山”锦屏山风景秀丽、白云山俊美、升钟水库清幽,还有太蓬山、金城山、凌云山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
南充自古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南充人陈寿,以其所著《三国志》,使故土成为三国文化之源;朱德故居、罗瑞卿故居、张澜纪念室等将帅故里常常勾起人们对故去伟人的思念。
这里也有两千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丝绸文化独树一帜;民间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剪纸等也是独具特色。
南充市,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是四川省第三大城市,城市人口列四川省第二位,是四川省“十五”规划中首批建设好的百万人口城市之一。
其盛产的丝绸文明于世,是中国西部唯一一座“中国绸都”。
四川南充历史文化的介绍
四川南充历史文化的介绍四川南充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南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曾是巴蜀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四川南充的历史文化吧。
南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夏、商、西周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南充属于蜀地,是巴蜀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在秦朝统一中国后,南充成为常山郡的辖地,开始了长期的军事要塞时期。
南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巴蜀文化的传承之地,还是著名的带状文化的交汇地区。
带状文化是指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现象,南充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巴蜀文化和带状文化的交汇之地。
南充的历史文化底蕴主要体现在其众多的古代遗迹和文化景观上。
在南充市内,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如翠屏山、南充古城墙、阆中古城等。
翠屏山是南充市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南充的象征之一、南充古城墙位于南充市中心,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阆中古城位于南充市阆中区,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保存较好的明代古城,被誉为“巴蜀第一城”。
此外,南充还有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夜郎国”遗址。
夜郎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秘国家,南充被认为是夜郎国的所在地。
考古发现,夜郎国非常神秘和独特,其遗址内发现的文化遗物极为丰富和珍贵。
这些遗址和遗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南充还有众多的传统文化,如川剧、川江民间文化等。
川剧是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在南充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被誉为“天府之戏”。
川剧以其独特的音乐曲艺、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受巴蜀人民的喜爱。
此外,南充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川江民间文化。
川江是指长江和沱江的交汇处,是南充的一条重要河流。
川江民间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流行艺术、民间音乐、曲艺等,反映了巴蜀地区的文化特色。
南充西山风景区人文特色介绍
南充西山风景区人文特色介绍南充西山风景区人文特色介绍一、概述南充西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西部,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它不仅有着壮美的自然景观,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特色。
本文将着重介绍南充西山风景区的人文特色,深入探讨其历史、传统、民俗等方面,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入的南充西山风景区人文画卷。
二、历史沿革南充西山风景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景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史料记载,南充西山早在宋代就是著名的“小西湖”,而明朝时期更是蜀郡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雨”。
在明清时期,西山曾是南充十景之一,可见其在历史上就有着极高的地位。
西山一带还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曾是英雄长征的重要驻扎地之一,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遗迹。
这些历史沿革的痕迹,为南充西山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是其人文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传统文化南充西山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川剧、川菜、川茶等。
川剧作为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形式,南充作为川剧的发源地之一,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川剧表演传统。
在西山风景区,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地道的四川川剧表演,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南充川菜和川茶也是该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游客们不妨品尝一番当地的美食,体验正宗的四川风味。
四、民俗风情南充西山地区的民俗风情同样别具特色。
西山一带的民风淳朴,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每逢重大节日,当地都会举办各种传统庆典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的乡村旅游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南充西山地区的民间艺术非常发达,如民间音乐、舞蹈等,也是体现当地人文特色的重要方面。
五、作者观点南充西山风景区的人文特色丰富多彩,其历史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都是其特有的魅力所在。
在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自然景观的壮美,更能深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文化沉淀和人文魅力。
我个人认为,南充西山风景区的人文特色是其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体验当地特色的关键所在。
南充民俗文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川北凉粉 顺庆羊肉粉 保宁干牛肉 松花皮蛋 保宁白糖蒸馍 营山板鸭 南部鸭老壳 蓬安河舒豆腐 锅盔灌凉粉 川北大木偶 川北皮影 川北灯戏 锅盔灌凉粉
2
川北凉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 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 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 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 川北凉粉无不称道,谢 凉粉便有了名气。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 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 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 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久, 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 川北凉粉。川北凉粉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凉粉制作独具特色, 更主要的是拌料十分考究。主要拌料有辣椒、花椒、生姜、葱叶、 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可谓色、 香、味俱全,独具风味。
18
19
20
蓬安河舒镇的豆腐历史悠久,远近驰 名。据当地老人回忆,相传清顺治年间就 有了名气。河舒豆腐由于质量好,附近几 个乡的人逢场都要到这里来买,成了当地 久负盛名的土特产。
21
22
23
川北大木偶(杖头木偶)活动于仪陇县马鞍场一带, 起源于一种家传艺术。1914年,仪陇包包场(今石 佛乡)木偶艺人李约之买下杨三合的木偶,创建“福 祥班”,走村串户进行表演,深受乡亲百姓喜爱。新 中国诞生以后,“福祥班”民间木偶艺人结束了流浪 生涯,组建了仪陇木偶剧团,1987年更名为南充木 偶剧团。在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川北大木偶在造型、 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 融各家之巧,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被国内、国际 公认为世界稀有的木偶艺术。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充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3.10.14
•【字号】
•【施行日期】2013.10.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第四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6项)经南充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审,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南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的要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保护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文化,推动成渝经济区北部和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南充市人民政府2013年10月14日。
南充地方文化
精髓,汇巴蜀文化之遗风,在美丽富饶的嘉陵江
流域创造了独特、凝重的川北文化。川北灯戏被
邀进了中南海,为国家领导人献艺;世界唯一的
川北大木偶被推上国际舞台,多次参加国际木偶
艺术节,在世界艺坛上被誉为“东方艺术的冠
冕”;川北皮影被推到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表演, 轰动了欧洲;鲜为人知的川北剪纸,以奇险的刀 法,细腻、精美的造型闻名全国。
西充凤凰山——张献忠殉难处
主共 席和 张国 澜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参谋长:罗瑞卿
南充曲艺
拽跳逗欢的川北灯戏
酷似真人的川北大木偶 古老久远的川北皮影戏
玲珑剔透的川北剪纸
古朴神秘的南充傩戏
风姿绰约的川北歌舞
驰名中外的川北杂技 高亢嘹亮的嘉陵江号子
远古的天籁巴渝舞
聪明、勇敢、俭朴的南充人民融中原文化之
南充地方文化
源远流长嘉陵江 千年绸都南充城
南充是已有建城22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四川省八大中心城市之一,川东北中心城市,位
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古老嘉陵江畔一
颗璀璨的明珠,闻名遐迩的丝绸之乡,久负盛名
的水果之州,面积12494平方公里,人口730万,
地理坐标北纬30°35′~ 31°51′、东经 105°27′~ 106°58′之间,南北跨度165公里, 东西跨度143公里。
傩戏
奇特的服饰,狰狞的面具,凝重的动作,古怪的言语,
香雾缭绕的场景,双手握着两把神秘的香蜡,似乎于原始 人在狂欢……这不是古希腊的酒神狂欢仪式,也不是印第
安人的原始宗教活动,而是广泛流传于川北阆(中)苍
(溪)南(部)三县市民间的一种古老的剧种——傩戏表 演!
巴渝舞
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兽、部族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一种 集体武舞。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是由巴人组成的 “龙贲”军,执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从而 取得胜利。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帮助汉高祖 “还定三秦”,在冲锋陷阵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
南充人文背景介绍
南充市处在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由于处在充国南部 得名。南充历史悠久,源自汉高祖公元前202年设立的安汉, 至今建成2200多年。春秋以来历为都、州、郡、府、道之治 所;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区的驻地。 南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四川省石油 天然气和能源化工基地、川东北区域科教文化中心、西部地 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川东北经济、物流、商贸和金融 中心。素有“水果之乡”、“丝绸之都”的美誉。 截止2016年,南充GDP总量达1651.4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达1561.31亿元,南充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 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 陵江文化交融生辉。
罗瑞卿
罗瑞1906.5.31—1978.8.3),大将军衔,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3] 。 四川南充人。民国十七年(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八年(1929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生涯中,历任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 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参加乐安宜黄、建黎泰、金资等战役,参 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战斗,参加强渡乌江战斗,率部六渡赤水,参加回师 遵义歼灭国民党军吴奇伟师的战斗,参加直罗镇战役,参与指挥百团大战和领导华 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组织绥东战役,参与指挥大同集宁、张家口、易满、保南、 正太、青沧、保北、大清河北等战役,参与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津战役、 太原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瑞卿先后担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秘书 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 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5] 。1978年8月3日病逝,终年72岁。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1] , 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 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2] 。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 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 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 莫若司马迁。”
文化南充
文化南充南充市是四川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为让南充因文化而厚重、因文化而生动,南充市着眼于文化惠民乐民、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壮大文化产业支撑,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其存在和发展与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紧密相联。
作为人类认识和实践的产物,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既体现现在人们的精神活动和行为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多元的文化成就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
文化被看做是一种人类文明抽象的结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一个复合体。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分布的空间特征和时代性特征,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和历史文化。
南充春季花明,夏日风清,秋熟香溢,冬至温润;而南充的文化更是让人们无比的赞赏。
南充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世称“并迁双固”的陈寿,以其文史兼美的不朽名著《三国志》。
南充被联合国定为世界三国文化研讨会永久会址。
南充市境内三国址较多,诸如万卷楼、张飞庙、谯周墓、王平墓、瓦口关古战场等,为其形成了独立的“三国文化”。
为进一步打造“三国文化源”,南充市的人们开展了‘四川·南充三国文化节’活动,目的是为了促进南充“三国文化”的广泛传播和发展。
“三国文化”的发展是适应了现在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塑造“三国文化渊源”雕塑群。
用组雕形式向人们直观地展示“三国文化”从史著《三国志》到世界名著《三国演义》的演变渐进过程,加深对“三国文化源头”的印象;并在适当的时候举办“品读‘三国’有奖征文”、“三国文化与南充有奖征文”、“三国诗歌会”、“三国灯展”等具有三国特色的文化活动,并注入时尚元素,增强参与性和互动性。
南充文化传统
南充文化传统
南充,一个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城市,素有“丝绸之路的起点、天府之国的东
大门”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南充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融合了巴蜀文化、巴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南充文化传统。
南充的文化传统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
南充的民
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的民间艺术表演、民俗节庆活动等。
比如,南充的龙舟赛、庙会、民间舞蹈等活动都是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每逢节日都能看到人们载歌载舞、欢天喜地的场景。
此外,南充的建筑文化也是独具特色,古老的寺庙、宫殿、民居等建筑遗迹,见证了南充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而南充的饮食文化更是令人垂涎欲滴,辣味十足的川菜、美味可口的小吃,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南充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除了以上方面,南充的文化传统还体现在语言文字、传统医药、手工艺等方面。
南充方言是南充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南充人交流的工具,更是南充文化的一种载体。
传统医药和手工艺也是南充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充人民世代相传的医药知识和手工艺技艺,为南充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南充的文化传统是南充人民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南充人民的精神寄托,更是
南充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当今社会,南充的文化传统正逐渐走向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寻、品味和传承。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南充的文化传统将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风采。
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嘉陵江船工号子音乐探析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
Northern Music 31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嘉陵江船工号子音乐探析及其保护与发展研究蔡颖熙(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摘要】南充市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于2011年列入了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这项宝贵的民间财富对了解嘉陵江流域的人文地理、水运文化、民俗生活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由于历史变迁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嘉陵江船工号子也失去了相应的发展空间,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这项宝贵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的起源及种类,并对其民间音乐特性进行探析,包括演唱特征、旋律特征、节奏特征、唱词特征、结构特征五个方面,最后对号子的现状进行概述并提出保护与传承方式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音乐探析;保护与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南充市社会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项目编号:NC2017C047)。
一、嘉陵江船工号子的起源及种类号子又称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
在机动船等现代化技术还未普及之前,人力拉船是水路运输的主要方式,船工号子就是在这样特殊的集体生产方式中产生,是船工们在长期劳作中为了统一动作、凝聚力量、忘记疲劳而产生的一种民歌形式,因其产生和流传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嘉陵江是旧时重要的运输路线,其航道曲折、急流险滩、悬崖峭壁,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嘉陵江船工号子。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地处嘉陵江中游,嘉陵江流经蓬安89公里,是整个流域流程最长的县。
蓬安县嘉陵江船工号子受蓬安县的地理位置、人文气息和历史底蕴的影响而独具特色。
号子多用劳动动作和自然事物来命名,在行船中,逆水航行叫上水,顺水航行叫下水,上水以拉纤为主,下水以搬桡为主。
船工们创造了不同类别的号子曲牌,根据不同的水域环境灵活地进行变化和组合,紧密而连贯地描述了船工们从起航到靠岸的整个行船过程。
南充非遗类型
南充非遗的类型
南充非遗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例如喻家少林六合拳,这是一种独特的武术形式。
2. 传统美术:如阆中门神画和竹编(高坪竹编)。
阆中门神画的特点是家家户户的门上不是贴门神,而是画门神,形式多样,包括二门的多福神、财神等文门神,厢房门的祈福门神,以及后门的镇宅门神。
竹编则展示了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艺术美感。
3. 传统技艺:包括四川客家牛肉制作技艺、桑茶制作技艺、皮蛋制作技艺(德乡嫂松花蛋制作技艺)、保宁蒸馍制作技艺、豆腐干制作技艺(曹氏豆干制作技艺)等。
这些技艺都代表了南充在食品加工和手工艺方面的独特传统和精湛技艺。
4. 传统医药:如龙医官中医接骨投榫技艺,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骨伤治疗方法。
5. 民俗:如蛴蟆节,这是南充嘉陵区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已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
6. 传统舞蹈:包括龙舞(仪陇县金龙舞)、龙舞(西充祥龙板凳龙)、龙舞(蓬安水龙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充满了活力和艺术魅力,反映了南充的民间文化特色。
7. 传统戏剧:如南部花灯戏,这是一种古老且广泛流传的表演艺术,代代相传,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南充的非遗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体育、美术、技艺、医药、民俗、舞蹈和戏剧等多个方面,展示了南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
南充的风俗文化
说春
在川北仪陇山区民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三春”习俗不断翻新作秀,她是一种广泛的民风民俗,也是民众喜欢的一种有滋味的乡村风味。欢欢喜喜去说春。新春头里的正月间,有民间老艺人,带上简单的乐器和吉祥的春字、福字、财字,不辞辛苦地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地“说春”。那是一段吉祥文明的词句:“新春艳阳天,农家心喜欢,开年走好运,事事都顺心”等等。说唱10多分钟后,就恭维热情地赠送一张春字、福字或财字等字帖。说春人因人说唱,随机应变,词句滚瓜烂熟,从运气、找钱、种植和养殖等多方面入手,以生动精炼的语句词儿说唱得主人心花怒放。
川北大木偶源于民间,服务民间,融戏剧、舞蹈、音乐、绘画、雕刻于一体,剧目丰富,表演别致。新中国成立前,演出剧目以因果报应,才子佳人,升官发财的世俗题材为主。解放后,整理、移植了《白蛇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幽王回宫》、《出岐山》等剧目。特别是1983年以来,对川北大木偶进行了系统地拯救、提高、发展,剧作家们改编了《美人鱼》,创作了《玉莲花》、《巫山神女》、《小铃铛漫游记》等剧本,充分发挥了川北大木偶的独特造型效果和表演技艺。
川北大木偶享有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1953、1975年,仪陇木偶剧团两次赴京参加全国木偶、皮影调演,在怀仁堂等剧场为中央领导和各国驻华使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89年9月,在全国第二届艺术节上,川北大木偶又以新的风姿晋京在主会场演出,观众为之倾倒。几十年来,从事川北大木偶艺术的演职员走遍巴山蜀水以及廷黔、秦、滇的部分城镇,行程近百万公里,观众达晨万人次以上。80年代以来,川北大木偶开始走向世界。1987年,受国家文化部派遣,南充木偶剧团出访前苏联、芬兰,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图拉、赫尔辛基、波里、拉赫底等六个城市访问演出,获得极大成功。1988年,南充木偶剧团又以“中国大木偶剧团”的名义出访新加坡,在加东丽宫戏剧院连演12场,场场爆满。1990年,又赴印度、荷兰参加国际木偶艺术节,展示了绰约的风姿,无论是造型、还是表演都被公认为“世界第一流的,独特的木偶艺术”。
南充非遗类型
南充非遗类型南充,位于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城市,以其丰富的非遗文化而闻名。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代代相传的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充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多样的非遗类型,每一种都是南充文化的瑰宝。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南充的传统技艺。
南充的木雕艺术是非常著名的,它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南充的木雕作品通常以动物形象为主题,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生活中的场景。
这些木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到了南充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南充还有独特的传统戏剧表演形式。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川剧了。
川剧是中国四川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腔调和表演方式而闻名。
南充的川剧演员以其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扎实的唱腔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他们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唱腔来演绎故事,使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了川剧的独特魅力。
除了木雕和川剧,南充还有其他多种非遗类型。
例如,南充的刺绣技艺也是非常出色的。
南充的刺绣作品以其精致的细节和丰富的色彩而著称,常常被用来装饰衣物和家居用品。
此外,南充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编织、剪纸和陶瓷制作等。
这些非遗类型都展现了南充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发扬。
总的来说,南充的非遗类型丰富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这些非遗类型不仅代表了南充的文化传承,还是南充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南充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让这些非遗继续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希望南充的非遗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流传下去。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南府函〔2018〕7号
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正文:----------------------------------------------------------------------------------------------------------------------------------------------------南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南府函〔2018〕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第五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经六届市政府第29次、第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成渝第二城”作出积极贡献。
南充市人民政府2018年1月29日第五批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7项)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类别申报地区及单位1祝氏高台狮舞传统舞蹈蓬安县文化馆2南部皮影戏(神坝皮影)传统戏剧南部县文化馆3清音曲艺顺庆区文化馆4四川盘子曲艺蓬安县文化馆5松溪内家拳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顺庆区文化馆6景泰蓝金丝彩釉手工画传统美术顺庆区文化馆7蜀绘传统美术顺庆区文化馆8面塑传统美术南部县文化馆9李氏古琴制作技艺传统技艺顺庆区文化馆10贺家空心挂面制作技艺传统技艺高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11木质杆秤制作技艺传统技艺高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12丝绸传统织染技艺传统技艺高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13川北大木偶造型制作技艺传统技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14南部杜氏中医(妇科、胃病中药疗法)传统医药南部县文化馆15龙医官中医接骨投榫技艺传统医药高坪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16蛴蟆节(嘉陵蛴蟆节)民俗嘉陵区文化馆17落下闳故里(阆中)春节习俗民俗阆中市非遗协会——结束——。
南充清明祭祀
南充清明祭祀
《南充清明祭祀》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祭拜祖先和扫墓的重要时期。
在南充,清明节是一个庄严而隆重的节日,当地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赴祖坟祭祀,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祝福。
在清明节当天,家家户户都会提前购买鲜花、烧香和纸钱,准备祭祀祖先。
清晨时分,南充的人们便会携带着这些祭品前往祖坟所在的墓地,用虔诚的心情进行祭祀。
他们会清理坟墓,献上鲜花和食物,烧香拜祭,甚至进行祭祀仪式,感谢祖先的恩德,祈求祖辈的保佑。
此外,南充的清明祭祀还有一项独特的风俗,那就是放风筝。
在祭祀结束后,人们会在墓地放飞彩色的风筝,寓意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南充的清明祭祀,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深切怀念。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将对先人的感恩之情传承下去,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这种祭祀方式已经延续了数千年,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在当地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四川南充过年风俗作文500以上
四川南充过年风俗作文500以上
标题:四川南充过年风俗作文
南充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素有"川北门户"之称。
这里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物产富饶,更孕育着独特的过年风俗。
每到新春佳节,整座城市洋溢着浓郁的年味儿。
跨年守岁
除夕之夜,是南充人过年的开端。
这一夜,每户人家都会举行盛大的"守岁"活动。
全家人身穿节日盛装,共聚一堂,设下长桌铺陈了丰盛的年夜饭。
宽粉、酱香白肉、糟毛豆子等家乡风味应有尽有。
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家人就放鞭炮祈福,祝愿来年好运连连。
张灯结彩
年正月初一,老城区内张灯结彩,红红火火。
每家每户都会在门口悬挂大红灯笼,屋檐上挂起多姿多彩的彩灯。
晚上,整条老街灯火通明、彩灯绚烂,喜气洋洋。
与此同时,南充的甜水井公园也会举办灯会,规模宏大,吸引了无数当地人和游客前来观赏。
穿戴民族服饰
在过年期间,南充人喜欢穿民族特色服饰游街赏灯。
年轻人身着靓丽的蓝印花衣,头戴绣花帽;老年人则大多穿着带有苗族、彝族元素的服装,举止端庄、富有民族风情。
这些多姿多彩的服饰和画面,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特色与氛围。
诗词对联
诗词对联书写是南充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年俗。
每逢新年,一些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都会在大街小巷挥毫泼墨,为民众临时书写吉祥的年联和对联,赚取些外快。
他们娴熟的书法,为城市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年味儿。
这些独具特色的年俗,代代相传,成为南充人民节庆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风情。
关于南充蛴蟆节的作文
关于南充蛴蟆节的作文标题:《灯火映蛴蟆,古韵焕新辉——记四川南充蛴蟆节盛况》正文:在川北大地的年轮里,每年农历正月十四这一天,四川省南充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乡村和乡镇都会沉浸在一片欢腾与祥和的气氛中,因为这天是当地人民尤为珍视的传统节日——蛴蟆节。
这个源于三百多年前的古老民俗活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
每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起各式各样的“蛴蟆灯”,这些手工制作的灯笼犹如繁星落凡,点亮了漆黑的夜晚,也点燃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传说中,送蛴蟆下河的仪式寓意着驱除病疫、祈福消灾,人们以此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老少咸集,手捧精心编织的蛴蟆灯,沿着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朝着河边缓步前行。
沿途,歌声、笑声、祝福声此起彼伏,那首熟悉的童谣“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响彻山谷,回荡在每个参与者的心头。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创新,南充蛴蟆节不仅保留了原有的传统习俗,更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和活力。
科技的融入使得蛴蟆灯更加璀璨夺目,新媒体的传播则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扩大了蛴蟆节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
在这个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节日中,我们不仅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家乡情怀,更体验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南充蛴蟆节,正是这样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纽带,将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紧密相连,展现着中国农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和深沉淳厚的民族精神。
结语:南充蛴蟆节,不仅是地方民众的情感寄托,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川北地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和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
让我们共同期待每一年正月十四的来临,一同见证这份延续数百年的古老庆典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南充 宗教风情
南充宗教风情
南充市位于四川省西部,被称为“天府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宗教文化。
历史上,南充市有沃里斯教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代表着南充市统治者们对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崇尚。
南充市广大市民对宗教信仰有着浓厚的感情,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习俗,而是表达和虔诚的一种方式。
南充市的宗教风情浓郁,宗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南充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明中,沃里斯教在南充市发挥重要作用,它被誉为“宗教之国”,滋养着市民们对宗教信仰的深厚感情。
传统的宗教习俗在南充市流传甚广,如圣诞节、复活节等均与宗教有关。
传统节日如此重要,而宗教义仪更是不可抗拒。
南充市的宗教风情也表现在民俗艺术方面。
南充市有着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宗教音乐。
南充的宗教音乐具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韵律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抒情,内容丰富,情绪高昂,朗朗上口,深受人们喜爱。
宗教活动是南充市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地各教派都会经常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如向新婚夫妇祝福宗教仪式,宗教礼拜仪式等,对当地宗教信仰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当地土司也经常组织礼拜宗教先祖,以歌唱、钟声等方式来表达对先祖的缅怀和尊敬之情。
综上所述,南充市的宗教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宗教信仰在南充市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宗教活动、宗教音乐、宗教礼拜等,
既可以表达当地市民对宗教信仰的虔诚,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宗教文化,增进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更好地实现人与宗教和谐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充民俗文化【服饰】清代南充城乡居民多着家织土布长衫、短褂,服色男性以靛青、毛蓝、灰色、白色为主,女性多为红、绿色,超腰齐统裤为男女共同样式。
成年男子多用蓝、青色或白布束腰,贫穷者用棉织带或草绳作腰带。
富家男子一般着绸缎长衫、马褂、对襟、短衫,年轻女性多着旗袍,中老年妇女多着宽边、滚边、镶边斜扣大袖短衫,衣边及袖口多绣花纹图案。
一般人家每人备有一套新衣,在走亲、上街、赶场穿用,俗称“盖面衣”。
民国初期,境内出现中山装和西装,仅为少数官、绅穿着。
普通人家,特别是体力劳动者,衣着无明显改变。
民国20年(1931)后,细布(习称“洋纱”、“洋布”)传入,民间多用“阴丹”、“士林”、“克力登”和学生蓝等布料缝制衣服,样式除长衫、短褂外,逐步兴起制服、衬衫、大衣、裙子等。
高小、初中学生着草绿色童子军服,系蓝色领带,高中男生穿芝麻呢中山装,打绑腿,女生穿旗袍和青色鞋袜。
民国30年(1941)后,城镇居民穿土布和长衫、马褂的逐步减少,青年人和文化界人士多穿人字呢、卡机布中山装,少数人着西装,女青年喜穿蓝色开叉旗袍,夏天着胡绉裙和长袜短裤。
农村男子仍以穿长袍、短褂和对襟短衣为主,妇女则普遍着大襟短衣,男女均穿超腰齐统裤、一般只在年节着新衣,平时穿旧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农民衣着的真实写照.1950年后,现代棉织品、毛织品、丝织品逐渐取代土机织布,衣料、衣色、衣式开始更新。
男子流行穿中山服、青年服、工作服,妇女流行穿列宁服、春秋衫、拉链衫、背带裤、连衣裙。
冬季时兴翻领棉大衣、海湖绒短大衣,机织棉布、“卡机”、“斜纹”、“灯芯绒”为普遍使用的衣料。
男子衣料颜色以青、蓝、灰色为主,妇女多为蓝、黄、粉红、紫红等,富裕者多使用毛、呢、丝绸衣料。
1952年,推销苏联花布,提倡男女均穿花衬衫。
农村,长衫、马褂逐渐绝迹,部分男子仍着对襟短衣,中老年妇女大部分仍穿大襟短衣,超腰齐统裤被新式男女下装替代。
“文化大革命“中,穿着色彩艳丽、款式新颖的服装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一度出现“军装热”,中青年以穿草绿色军装为时髦。
“军装热”一过,社会上不分男女,衣着基本上为灰、青、蓝、白诸色。
改革开放以后,服装面料、款式及花色逐渐多样化。
衣料有化纤、混纺、毛呢、丝绸、麻纱等,棉织品开始失宠,款式有中山装、西装、夹克衫、牛仔服、运动服、风衣、羽绒服等数十种,青年男女流行直筒裤、喇叭裤、小脚裤、牛仔裤、直角裤等,女青年时兴穿西装裙、百褶裙、连衣裙、连衣超短裙、马裤、短裤、健美裤、绣花短袖衫、翻袖折皱花云耸肩衬衫等。
1985年后,春秋两季流行带帽风衣,冬季流行毛衣、防寒服、太空服和呢子、皮质大衣。
女性夏季穿长裙、大摆裙、西装套裙、旗袍裙、无袖连衣裙、无袖短衫等。
1990年后,时装款式、花样翻新,舒适、方便,纯棉织品重新走俏,服装花色品种丰富多彩。
年青女性衣着强调大色块、流行色、突出身材曲线,男青年着装讲究风度,强调气质。
中老年着装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款式多样,色调也打破青、蓝、灰的传统而丰富多彩,着鲜艳服装的老年妇女已不少见。
童装更是花色繁多,五彩缤纷。
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着观念进一步发生变化。
服装款式、品牌、花色、面料种类繁多,春、夏、秋、冬季节性服装应有尽有,高、中、低档各式服装一应俱全。
人们穿着讲究品牌、质量、档次,追求名牌,一套服装上千元的随处可见,数千元、上万元的亦不罕见。
夏季,女青年喜穿吊带衣、无袖短衫等背心式上装和超膝以上的短裤、短裙,并以低胸、开背、亮肩、露脐为时髦,男青年多着T恤衫、背心式短衫和宽松式短裤,中老年着装也开始向青年型转变,大都喜穿款式新颖的服装,爱美已不是青年人的专利。
【饮食】清代和民国时期,境内民众大都生活艰难,节俭度日,多以稻米为主食,兼用面食及杂粮,也有以玉米、麦面、红苕为主食的。
普通农家平时大都一天只吃两顿稀饭,用泡菜下饭。
农忙时一日三餐,中午吃顿干饭,饭中掺以红苕、萝卜、酸菜等。
多数农户口粮不足,用糠、麦麸、瓜菜、野菜等充饥,“红苕半年粮”、“糠菜半年粮”的情况较为普遍。
城镇普遍一日三餐,中午吃顿干饭,每月打两次“牙祭”,故有“一天两顿稀,初二十六打牙祭”的俗语。
凡遇红白喜事、寿庆和接待宾客,皆尽力置办酒席。
普通人家多是“八碟八碗”、“九大碗”、“十大碗”,以猪肉为主,且越肥越好,一桌用肉五斤以上称“好席”,三斤以下称“孬席”。
富豪人家宴席除猪肉外,还用鸡、鸭、鱼、鳖、海参等。
农户大都于年前宰一头猪,腌制成腊肉、腊油,备年节和火工、来客时食用。
城镇餐馆一般只经营稀饭、干饭、面条、包子、馍馍、凉粉等大众饮食,少有上档次的菜肴。
1950年后,民间膳食习惯逐渐改变,城乡均一日三餐,早上多吃稀饭,馒头,用泡菜下饭,中午吃干饭,配以菜、汤,晚上吃干饭或面条。
农村部分地方仍是一天两顿稀饭,一顿干饭。
1978年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普遍以大米、白面为主食,玉米、红苕为辅,副食品种增多,猪肉敞开供应,食用牛肉、羊肉、鸡肉、鸭肉、鱼类、牛奶、豆浆、鸡蛋、面包等开始普及。
举办酒宴的明显增加,菜肴丰盛,一般为二十道菜左右。
城镇开始出现高档饭店、酒店,民间小吃品种丰富,北方水饺、拉面、重庆“火锅”等也在境内流行。
1992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和肉类、蔬菜等副食品供应充足,农村大都将玉米、红苕当饲料,不再作为口粮。
城镇居民饮食讲究营养搭配和色、香、味、形,酒席菜肴用料由传统的猪肉逐渐向牛、羊、鸡、鸭、鱼肉和海鲜、野味转变。
【建筑】清代和民国时期,贫苦人家多住草棚、篾棚,低矮狭窄,多数仅能容下床铺。
稍好一点的人家住草房,多为板筑土墙,竹木捆扎屋架,稻草或麦草盖顶。
有的草房芭茅或高粱、玉米稿秆捆扎成墙,不挡风寒。
中等人家多住木质穿逗结构的瓦房。
乡间瓦房多为三间或曲尺结构,中为堂屋,堂屋后和左右为卧室、厨房。
牛栏、猪圈一般挨近厨房修建。
大户人家多为口字形四合院。
除堂屋、左右厢房外,堂屋正对面为朝门。
城内街房多为一楼一底结构。
临街铺面为店堂。
店堂后有堂屋、卧室、厨房、厕所等。
有的商号临街开店,后屋开设机房或作坊。
富豪人家住四合院、室内和天井中放有花草盆景,有的房后还辟有花园。
20世纪60年代,一度推广乱石块砌墙的“干打垒”简易建筑。
70年代初,城区所建住房多为砖混结构。
一般都是三间一厨或两间一厨。
有挑篓式阳台,室内墙壁皆用石灰粉刷。
70年代后期,改用内墙涂料。
80年代修建的住房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都分布有客厅、居室、厨房、厕所等生活配套设施。
条件较好的厨房、厕所皆使用瓷砖贴墙,地面铺马赛克。
客厅地面铺地板砖或水磨石地面,内墙使用涂料或贴内墙纸。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建房热。
新建农房多为砖混结构。
90年代,城区房屋建筑规格档次进一步提高。
三室两厅、四室两厅的居室增多,错层式、跃层式和别墅式房屋也相继出现,装修格调亦不断提高。
农村住房由瓦房向钢筋混凝土楼房转变,城郊和农村出现一批独具特色的小洋楼。
节日习俗南充民间甚为看重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元旦、七夕、七月半、腊月初八也是节庆之日。
各个节日纪念风俗各异。
春节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发压岁钱、放鞭炮,正月初一至初三及元宵节耍狮舞龙、秧歌、腰鼓、高跷、社火队伍络绎不绝,阆中还有巴象鼓。
清明是上坟祭祖的节日,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
端午节划龙船、吃粽子、饮雄黄酒,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祭月,重阳登高虽不是一方习俗,而是举国皆然,但南充也有自身地方特色。
【春节】春节,古称元旦、新年,民间称为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最具传统特色的节日。
一到腊月各家便开始准备过年了。
打扫扬尘,换洗被褥,缝新衣,做新鞋,腌制腊肉,磨面碾米,忙于筹办年货。
无猪可杀的贫苦家庭,也想尽办法使过年时有点肉吃,故农村有“红萝卜,蜜蜜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想吃肉,老子没得钱”的民谣。
腊月十六起,官府衙门封印,称为“倒衙”。
民国20年(1931)改为一年中最后一个“牙祭”日“倒衙”,故称这天为“倒牙”。
这一天,雇工、学徒、管账先生均结清工资回家过年,一切债务也于这天起讨还结算。
腊月二十三“祭灶”后,各店铺、作坊开始封斗挂秤,停工歇业,各家贴春联、挂年画、悬彩灯,年节气氛愈浓。
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为岁末,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也有称“三十夜”的。
这天,家人务必团圆,出门在外者尽可能赶回家里与亲人相聚。
若无法回家团圆,家人均引以为憾。
中午(也有晚上的),各家吃团年饭,菜肴丰盛,必有鸡、鱼(谐音“吉”、“余”)和猪头肉及猪尾(喻事有始有终),习惯慢吃、慢饮,有的至夜方休,故称年夜饭。
岁末辞年,各地均有祭神、祭祖的习俗,上午、中午或下午,时间各异。
除夕夜,晚辈给长辈辞岁(作揖磕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合家围火取暖、叙旧话新、老少共娱、伴灯不眠,称为守岁。
子夜(零时)“出天行”,亦称“发天烛”,城乡、四邻鞭炮齐鸣,迎接新年。
正月初一,俗称大年初一,讲究早起、早吃饭。
早饭各地习俗不同,大都吃汤圆或面条(取合家团圆或招财进宝、幸福绵长或风调雨顺之意),也有吃干饭、水饺的,还有的地方贫穷者煮红苕(当地俗称?謕番苕’)吃,以求“大翻艄”。
早饭后,人们衣帽一新,或赴场镇、寺庙游玩,或三五成群摆龙门阵,或打秋千、踢毽子,或相邀近邻打牌、下棋。
正月初二起,亲友之间送往迎来,互相拜年。
小孩及新婚夫妇到亲友家拜年的,亲友必送拜年钱。
一般民众从正月初二到十五,都是游乐休闲的日子。
有的地方还有正月初七人过年的习俗,并排有动物和人的吉日,即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法定春节放假3天,但各地大都从腊月二十九即开始放假,假期延续至正月初七或初十不等。
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只放假一天,正月初二即要求农民出工干活,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称之为过革命化春节。
其后,逐渐恢复春节传统习惯。
在外工作、打工、上学的也多返家过春节,以至形成“春运”高潮。
各地党、政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举行各种形式的茶话会、团拜会,慰问老红军、老干部、军烈属和贫困家庭,驻军与地方开展拥政爱民、拥军优属活动,城乡各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
大年三十吃团年饭、发压岁钱、放鞭炮等习俗依旧。
除夕夜,家人齐聚一堂,辞旧迎新。
1985年后,随着电视的普及,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更是引人入胜,欢声笑语,溢于户外。
午夜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时,室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齐放,光亮如昼。
正月初一起,各地多组织大型游街活动。
人们看文艺表演、贺年、游玩、聚餐、走亲访友,一派欢乐祥和。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名“上元节”,南充境内有称“灯节”、“灯会节”的,还有称“大年”、“小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