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

(2)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难句。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传达的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理解。

(2)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变化。

3.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以及课堂纪律。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对生字词的掌握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估:关注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作者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老人形象。

教学内容:1. 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桥边老人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展示故事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老人的形象。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注意老人在故事中的行为和态度。

2. 教师展示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老人的外貌和表情。

3. 学生分享对老人的第一印象。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记录学生的观察和分享内容。

第二章: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老人的生活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老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人的生活背景,如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老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桥的意义、周围的人群等。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老人的生活背景,如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老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如桥的意义、周围的人群等。

3. 学生分享对老人生活背景和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观察能力。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内容。

第三章:讨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老人的内心感受。

2.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老人的关注程度。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人的内心感受,如孤独、无助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老人的关注程度,如社会福利、关爱措施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老人的内心感受,如孤独、无助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对老人的关注程度,如社会福利、关爱措施等。

3. 学生分享对老人内心感受和社会关注程度的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思考和关注能力。

2. 记录学生的分享内容。

第四章:案例研究1.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老人的生活状况。

2. 引导学生关注改善老人生活状况的方法。

教学内容:1. 教师提供不同社会背景下老人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其生活状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改善老人生活状况的方法,如政策改革、社会参与等。

2023年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4篇

2023年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4篇

2023年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4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作用【教学重点】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作用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教学难点】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自读课文2.词语积累(读音):蹒跚,轮辐,踯躅,撇下3.海明威及其创作(海明威、“硬汉”、“迷惘的一代”)【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每天都在对话,我们一般都能在语境中判断出对方言语的真实用意。

比如A同学问B同学:上个周末你回家去了么?”B同学回答:“我们去爬山了,真有意思,我们还采了野果子呢,要不要给你尝尝?”B显然没有回答A的话,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很显然,他是想让A分享他上个周末爬山的快乐,对于有没有回家这个问题,他不感兴趣。

现代西方语言家认为,对话是有原则的,即有问有答,答和问构成对应关系,显然上述对话没有遵循对话的原则,但这种破坏往往是任务内心真实感情的表现。

这在文学作品中也是经常运用的,通过破坏对话原则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的目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小说——《桥边的老人》。

二、自读课文学生代表分角色朗读(“我”、老人、旁白)三、初读小说。

关注对话者:了解“视角”。

1.对话在“我”和老人之间展开,但我们无法确定二人的具体身份。

你能否依据文本内容对他们的身份作一点推测?【明确】故事讲述者“我”可能是个共和军战士,也可能是个战地记者。

(判断依据:“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查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你的政治态度怎么样?”我问。

)老人:没有别的人,坑内一个人在家,没有工作,也可能在动物园照看动物。

2.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

请大家思考: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参考阅读:课本“叙述角度”部分)【明确】(可能出现的答案):(1)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题,感受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分析老人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课文的主题理解。

2.老人形象的分析。

3.课文语言特色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课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课文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论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结构1.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体会其照应关系。

2.理解课文中间部分对老人的描写,感受战争对老人的影响。

四、分析老人形象1.描述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分析其性格特点。

2.探讨老人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语言特色。

二、分析课文语言特色1.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体会课文语言的含蓄、深沉。

三、深入解读课文1.探讨课文主题,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破坏。

2.分析课文深层含义,理解作者对战争的反思。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树立和平观念。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老人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二、课堂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三、写作训练1.以“桥边的老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2.要求:描绘老人的形象,表达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四、作业布置1.深入阅读课文,体会其象征意义。

2.收集战争相关的资料,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2.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危害。

二、课堂小结2.呼吁学生珍惜和平,关爱生命。

三、课后作业2.结合课文,进行一次关于战争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演讲。

四、教学反思2.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战争对人类生活的危害,树立和平观念,关爱生命。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感受故事《桥边的老人》的含义。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与人友善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尊敬和关爱,并通过该故事引发学生的反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并感受故事中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思考和反思。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五、教学准备桥边的老人的故事内容,教学PPT,教学资料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应该关心他人”或“你曾经做过一件与人相互关心有关的事情吗?”。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经历,预热本堂课的主题。

2.呈现故事(10分钟)教师向学生呈现故事《桥边的老人》,并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思考和分析。

3.讨论故事(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以以下问题为线索:a.故事中的老人为什么要经常去桥边?b.小女孩的父母对老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c.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4.分享与总结(1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其他同学参与讨论。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并总结故事的寓意。

5.课堂延伸(1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材料或教学PPT,以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以下话题的讨论:a.故事中的老人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但他却让人印象深刻。

你认为是什么让他与众不同?b.你认为自己如何能成为一个像故事中的老人一样受人尊敬的人?6.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从故事中学到的道理,并表达自己的感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体味故事中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

语文教案《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老人的行为和心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增强尊老爱幼的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老人的行为和心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对老人行为和心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桥边的老人》。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桥边的老人》。

(2)引导学生关注老人这个社会群体,引发学生对老人的思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桥边的老人》。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老人的行为和心理。

(2)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对老人行为和心理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老人的短文。

2. 调查访问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年轻人等不同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邀请社区老人参与课堂,分享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老人的生活状态。

七、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关爱之情。

八、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一个关于老人的故事或散文。

2.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为老人提供帮助,并将经历和感悟写成一篇日记。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下面给大家分享《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3.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话把握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叙述对于这篇小说的意义。

【教学设想】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

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他一生都在历险,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付过伤。

他年少时因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

他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获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星奖章。

他因膝盖被打破,开过12次刀,取出237块碎弹片。

他擅长钓鱼,曾钓过7米多长的大鱼。

他喜欢冒险,斗牛、打猎样样在行。

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

他在1954年凭借着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就是海明威。

今天我们带着对海明威无限崇敬的心情来品读他的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

二、自读全文同桌三人分角色朗读。

(“我”、老人、旁白)三、文本解读1、请用一个词描述一下这座桥。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故事道理的领悟。

三、教学难点1. 故事中隐含的人性思考。

2. 故事道理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道德问题和人性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桥边的老人》文本。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辅导资料:相关的人性思考和道德问题的文章。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桥边的老人》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故事:学生自读《桥边的老人》,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情节:教师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掌握故事的发展。

4. 分析人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老人、儿子等。

5. 讨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性思考和道德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八、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类似道德问题在不同场景下的应对方法。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

九、总结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道德问题上的认识和做法。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阅读相关辅导资料,加深对道德问题和人性思考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目标具有可衡量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教学目标应涵盖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以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会分析作品中的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深入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2. 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形象分析和主题思想。

(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

5. 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社会现象,结合课文所学,进行分析讨论。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3.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责任感。

六、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桥边的老人》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背景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6篇

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6篇

桥边的老人教案桥边的老人教案范文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阅读并仔细玩味小说的情节,体会其深刻的思想内涵;2.了解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及其与内容题旨的呈现关系。

教学重点:1.玩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小说的题旨;2.了解本文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研读课文,读、思、议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由旧学《老人与海》导入二.作者介绍:1.学生展示作者材料搜集成果。

2.教师补充。

3.明确(见相关资料)三.研读小说内容:(一)整体感知:你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件什么事情?明确:“我”在侦察敌情的时候在桥边偶遇一位老人,并与之攀谈的事情。

(二)重点精读:1.老人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明确:战争来临前的紧张、慌乱。

(第一段)2.逃难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单单这位老人能引起“我”的注意,并与之攀谈起来呢?明确:人们都竞相逃命,可这位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3.认真阅读课文中两人的对话。

提问: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提示:(1)在谈到家乡时,老人的反应怎样?明确:“露出笑容”“便高兴起来,微笑了”(2)在谈话中,老人说得最多的是什么?明确:动物,老人担心自己家的动物。

(3)老人急着逃跑吗?明确:不急。

“一动也不动”“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上的尘土中坐下去”4.思考:(1)老人为什么“微笑”?透过老人的“微笑”,你能读出什么?明确:从“微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家乡的爱恋。

同时也表现出老人被迫逃离的苦涩和悲哀。

(2)老人为什么不自己逃命,而只担心那些动物们呢?明确:a.老人无亲无故,动物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

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尊重生命,关爱他人,提高道德素养。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桥边的老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性探讨和道德观念。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布置的思考题: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课后反馈:(1)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2)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桥边的老人》,编写一个故事梗概。

2. 分析课文中的形象刻画,选取一个你认为最生动的人物,写一段评析。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表现的人性探讨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桥边的老人》是毛泽东的一首诗歌,是一首温馨而感人的诗,可用于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等课程的教学。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毛泽东的思想和风采,培养学生感恩爱人、关爱他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桥边的老人》的创作背景和作者;2.学习《桥边的老人》的意义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能力;3.发现文本中诗歌的内容和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感恩父母、亲人、老师等人,关爱他人,建立道德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将一段关于毛泽东的简短介绍投影展示给学生,同时提问“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你们是否听过他的诗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呈现词句教师播放《桥边的老人》的音乐和朗诵,让学生倾听音乐和声音,感受诗歌的和谐与美。

接着,教师根据诗歌的韵律、情感等要素,整体呈现诗歌的内容,如:“黄昏时我常常在天桥上,会见一个老人孤独地坐着,我们是陌生人,他可能不会再见我,我也可能不会再见他,但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讲解诗歌要素基于学生已经了解的诗歌内容,教师引领学生感受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韵律。

针对学生的认识程度,教师适度讲解诗歌的要素,如诗歌的韵律、节奏感,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意义等。

4、小组朗读教师安排小组讨论和朗诵诗歌。

小组中,每名学生都要朗读一段诗歌,其他小组成员负责听取、辨析每一段的声音、情感和韵律等。

通过小组协作合作,学生能够获取其他组员的反馈和建议,并借此培养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个人创作教师发放笔和纸,让学生自由地写一篇感谢父母、亲人或老师的文章。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写完后,提醒学生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在班级分享会上,供其他同学阅读。

6、结尾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次教学过程,总结所学,并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题和作业,如:“为什么我们要感恩他人?”“你在遇到困难时,你是否想过老师、朋友或亲人?”等等。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桥边的老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桥边的老人》,让学生感受人性的善良与道德的困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桥边的老人》是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老人在桥边卖苹果,被一位年轻人欺骗的故事。

2.2 课文结构导入:介绍莫泊桑及其作品《桥边的老人》。

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问题。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重点词汇和句型的掌握。

3.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问题的理解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2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词汇、句型的掌握情况。

5.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莫泊桑及其作品《桥边的老人》,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6.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6.3 课文讲解(15分钟)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4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困境和人性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教案桥边的老人教案3篇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叙述的角度对于故事内容和题旨呈现的的作用。

2、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设计理念:由叙述的角度来切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引导同学深入思考叙述的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重点:叙述的减法(简洁)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

课前准备:1、请学生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

2、自读文章,体验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

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出自什么作品?明确:老人与海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

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

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

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

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

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

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明确: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3篇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3篇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3篇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边的老人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学情分析学生对外国经典小说的了解十分有限。

对小说的构成也不熟悉。

重点难点叙述的简洁和繁复在小说中的特殊运用及对主旨呈现的不同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

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三篇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三篇

精选桥边的老人教案三篇桥边的老人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二、教学过程(一)准备与预习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二)体验与建构1.赏析作品(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2.叙述分析(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桥边的老人 教案(海明威)

桥边的老人 教案(海明威)

《桥边的老人教案(海明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简约风格;(3)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说;(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战争对人性的摧残;(2)体会小说中的人道主义精神;(3)培养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海明威的创作背景及小说情节;(2)小说的象征手法和简约风格;(3)人物形象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象征手法的运用;(2)简约风格的特点;(3)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引出课题。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2)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简约风格;3. 人物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战争背景下的人性;(3)举例分析其他作品中的战争主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2)评价学生的讨论和发言;(3)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2. 阅读理解:(1)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2)评估学生对象征手法和简约风格的分析;(3)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3. 人物分析:(1)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2)评价学生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探讨;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海明威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风格;2. 选取一部战争主题的电影或小说,进行赏析;3. 写一篇关于战争与人性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资源1. 海明威作品集:《桥边的老人》原文及相关评论;2. 战争主题的电影、小说等其他资源;3. 相关历史资料:关于西班牙内战的背景知识;4. 文学鉴赏教材或参考书。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

《桥边的老人》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桥边的老人》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课文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的理解。

(2)对课文主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课文《桥边的老人》。

2. 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参考译文、练习题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引发对课文《桥边的老人》的兴趣。

(2)简介课文作者和背景信息。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表现手法与修辞技巧:(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提供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

2. 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举例说明。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关注点。

4. 选择一篇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边的老人》教案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
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
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
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

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

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

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四)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

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四、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1、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2、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3、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
讲述故事。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w
3、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并结合“准备与预习”第三题,与同学讨论、分析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指导,得出观点:《桥边的老人》中,第一叙述人称“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4、《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

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

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

(四)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
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

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

二、主旨探讨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

《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三、作业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