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故事开始时,宋朝的时代是指哪位皇帝的时期?A. 宋太宗B. 宋真宗C. 宋高宗D. 宋仁宗答案:B2.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A. 一个繁华的都市B. 一个美丽的仙境C. 一个荒芜的沙漠D. 一个隐匿的山谷答案:D3. 故事中的桃花源居民过着怎样的生活?A. 贫困苦难B. 繁荣富裕C. 快乐安逸D. 劳动繁重答案:C4.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居民是如何发现的?A. 偶然闯入B. 梦中出现C. 从传说中得知D. 跟着溪水流淌找到答案:A5. 故事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杨万里B. 陶渊明C. 陆游D. 王羲之答案:B二、简答题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
答案:《桃花源记》讲述了一个渔夫从偶然间发现了一个与外界完全隔绝、美丽安乐的桃花源,他将这个地方的情况告诉了外界,人们来到桃花源后,惊叹于这里的美景和居民的幸福生活。
2. 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外面世界有何不同?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过着安逸、快乐的生活。
他们无忧无虑,不受外界的干扰,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们没有纷争和压力,不需要工作、纳税或服兵役,没有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没有社会规范和道德束缚。
3. 桃花源中的居民是如何发现的?他们是如何与外界隔离的?答案:桃花源中的居民是被渔夫从偶然进入的溪流中发现的。
这个地方被高山环绕,溪水绕过山巅形成一片隐秘的山谷,外界无法找到入口。
居民们没有离开过桃花源,他们把山谷入口封堵住,让外界无从寻找。
三、分析题1. 《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什么?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是怎样的?答案:《桃花源记》传递的主题是追求理想生活和远离喧嚣。
故事将桃花源描绘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里面的居民没有被现实所约束,享受自由和宁静的生活。
对我而言,这个主题提醒人们在当下喧嚣的社会中,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和安宁。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
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白居易B. 李白C. 陶渊明D. 孟浩然答案:C2. 以下哪一项不是桃花源中的村落特点?A. 安静宁和B. 山清水秀C. 资源丰富D. 高墙茅屋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人民的特点?A. 安于现状B. 热情好客C. 勇敢坚强D. 温文尔雅答案:A4. 桃花源的村民是如何保持与外界的隔绝?A. 设有封锁卡点B. 高墙茅屋限制出入C. 不与外界接触D. 山高地远无人发现答案:B5.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谁?A. 司马迁B. 陶渊明C. 林则徐D. 老舍答案:B二、简答题。
1. 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方式有哪些特点?答:桃花源中的人民生活简朴自然,他们居住在茅屋之中,纯朴而舒适。
他们耕种谷物养家糊口,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桃花源的人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喜欢与来访的客人交流。
他们不追求名利,安心于现状,过着宁静而满足的生活。
2.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有何启示?答:桃花源是一个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
它提醒人们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远离纷繁复杂的尘世。
桃花源警示现实社会中人们追逐名利的盲目,暗示社会里应该有更纯净和平静的空间。
桃花源对现实社会教育我们珍惜现有的资源,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三、论述题。
桃花源作为一篇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次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更是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桃花源以一个隐居的山林村落为背景,通过描述那里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的隔绝状态,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从桃花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那里的村民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纯朴而宁静。
他们不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安于现状,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桃花源的村民热情好客,待人友善,向来客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宽容和善良。
他们对外界的隔绝给了人们美好的遐想,让我们对于宁静和平的向往更加强烈。
然而,桃花源的隐居状态并非现实社会可以实现的状态。
(完整版)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2.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3.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6.用原文语句作答:(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7。
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8.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4分)(1)欲穷其林穷:(2)便要还家要:(3)处处志之志:(4)欣然规往规: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1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1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3.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所展现的画面。
(4分)14.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4分)1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16、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2.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是怎样的?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答案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陶渊明。
2. 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是这样的:渔人沿着溪流划船,见到两岸桃花盛开,好奇之下,他继续前行,穿过一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穿过山洞后,他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非常和谐,与外界没有联系。
3. 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状态非常和谐,他们自给自足,没有战争和贫富差距,人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彼此之间没有猜忌和争斗。
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化的地方,它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一旦离开,就无法再次找到。
5. 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用桃花源这个理想化的地方,来反衬现实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表达了对一个和谐、平等、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练习题6.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什么意思?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给了他什么嘱咐?8. 为什么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有什么象征意义?10.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理想社会的理解。
答案6.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意味着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历史变迁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对外界的政治变动没有任何了解。
7.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村民们嘱咐他不要向外界透露桃花源的存在,希望保持他们的隐居生活不被打扰。
8. 渔人最终没有能够带领其他人找到桃花源,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寻找的地方,也可能是因为他没有留下足够的标记,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发现。
9.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象征着美好、纯净和与世隔绝的理想生活,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李白对桃花源的描述中,以下哪个选项与原文不符?A) 花团锦簇,景色如诗如画B) 人间仙境,宛如桃花源C) 清泉涓涓,流经村落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答案:D) 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2. 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川秀丽,景色迷人B) 居民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D) 居民生活简朴,无私欲之心答案:C) 社会秩序井然,法律严明3. 小船抵达桃源村后,居民们对陌生人的态度是: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B) 冷漠疏远,不愿与陌生人交流C) 担心生活秘密被泄露,远离陌生人D) 主动阻止陌生人进入桃源村答案:A) 友善热情,主动邀请他们进村4. 桃源村居民为何决定向外界保持隐秘?A) 担心资源过于丰富,遭到掠夺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C) 为了保护桃花源纯净的环境D) 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意愿答案:B) 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侵蚀5. 桃花源是一处人间仙境,以下哪个特点不是桃花源的特点?A) 山水如画,景色宜人B) 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D) 村内村外清洁,无一丝垃圾答案:C) 山珍海味,桃花酒水充足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2. 桃花源记中记载了找到桃花源并留下的人是__________。
答案:渔父3. 桃花源记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___朝代。
答案:东晋4. 桃花源中的居民不通过_____________来往外界。
答案:关隘5. 桃花源位于桃江之北,具体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终南山脉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它的特点有哪些?桃花源是位于终南山脉桃江之北的一处隐世的地方,人称人间仙境。
桃花源的特点有:山川秀丽,景色如画;村落之中溪水流经,宛若山泉涓涓;村民们自给自足,与外界无交流;居民和睦相处,乐不思蜀;生活简朴,没有私欲之心;村内村外环境清洁,无一丝垃圾。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练习题一(一)阅读“林尽水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咸来问讯。
咸:(3)不足为外人道也为:2.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乃不知有汉乃:⑵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4.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__。
5.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6解释加点词:⑴武陵人捕鱼为业⑵缘溪行⑶渔人甚异之⑷欲穷其林⑸屋舍俨然俨然: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⒉解释加点词:(一词多义)⑴①初极狭,才通人通:②阡陌交通通:⑵①屋舍俨然舍:②便舍船舍:⑶①中无杂树中:②晋太元中中:③其中往来种作中:⒈解释加点词⑴①寻向所志志:②处处志之志:⑵①寻向所志寻:②寻病终寻:⑶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②延颈而鸣,舒翼而舞延:⒉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________,出自于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的一个成语是___。
⒊渔人临走时,桃源人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其用意是什么?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_____今义:_____绝境:古义:_____今义:______。
⒍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练习题二一.背诵默写。
1.能够表现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2.能表现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3.能够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4.表现桃花源社会环境安静的句子:5.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幸福恬适的句子:6.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7.本中侧面描写桃花源不易为外人所发现的句子:8.本文中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句子:9.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之句,本文中与其意思相似的句子: 10.文中写老人及孩子肖像、神态的句子:二.问答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参考答案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人中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2)咸来问讯。
咸: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为”字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为: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为:3.联系上文推想,渔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白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便要还家要:(2)率妻子邑子来此绝境绝境: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⑴①乃不知有汉乃:②陈胜、吴广乃谋曰乃:⑵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余: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余:3.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___津津乐道_____;意义不同的成语___道听途说___。
4.请找出一个体现桃花源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句子。
㈢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桃花源记练习题(打印版)
桃花源记练习题(打印版)一、填空题:1.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___________,忘路之远近。
2.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欲穷其林。
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___________。
5. 初极狭,才通人。
___________,豁然开朗。
6.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鸡犬相闻。
7. 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_,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8. 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__,语云:“___________,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二、选择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林的原因是()。
A. 为了寻找水源B. 因为迷路C. 为了捕鱼D. 被桃花的美景吸引2.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的桃花林,其特点是()。
A. 林中只有桃花树B. 林中杂树丛生C. 花落英缤纷D. 林中没有水源3.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居民们()。
A. 与世隔绝,不知世事B. 穿着华丽的衣服C. 与外界没有交流D. 依然使用古代的货币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发现过程。
2. 描述一下《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四、论述题:1. 论述《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这一概念对后世文化的影响。
2. 分析《桃花源记》中渔人的形象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五、翻译题: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缘溪行2.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 复前行4. 仿佛若有光5. 复行数十步6. 阡陌交通7.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二、选择题:1. B2. C3. A四、论述题:1. “世外桃源”是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它象征着一个远离尘世喧嚣、人们生活和谐、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二、(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0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2分)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三、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夯基达标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落英缤纷..( )(2)仿佛..若有光( )(3)阡陌..交通( )(4)咸.来问讯( )(5)便扶向.路( )(6)诣.太守( )(7)欣然规.往( )2.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B.来此绝境C.遂与外人间隔..魏晋.. D.无论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不足为/外人/道/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D.其中/往来种作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按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2)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
”②“, 。
”(3)《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 。
”7.文学文化常识。
本文作者,一名潜,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8.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后来寻找桃花源时“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
B.暗示通往桃花源的路曲折而遥远。
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无法寻觅。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1题。
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训练:《桃花源记》一、填空题1.《桃花源记》选自唐代诗人XXX的作品,他的别名是XXX,自号浔阳柴桑人。
2.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桃花源”,现在用来比喻一个安宁美好的世外桃源。
二、解释下列词语1.XXX:沿着溪流走。
2.夹岸数百步:两岸距离约为数百步。
3.芳草鲜美:鲜美的草木芳香。
4.落英缤纷:落花纷飞。
5.复前行:继续前行。
6.欲穷其林:想要走遍整个林子。
7.林尽水源:林子的尽头是水源。
8.初极狭:一开始非常狭窄。
9.才通人:刚刚开辟出来,还没有人走过。
10.土地平旷:土地平坦开阔。
11.屋舍俨然:房屋整齐有序。
12.桑竹之属:指桑树和竹子等植物。
13.悉如外人:对待陌生人一样。
14.黄发垂髫:形容老少皆有。
15.阡陌交通:道路纵横交错。
16.乃大惊:非常惊讶。
17.便要还家:就要回家。
18.咸来问讯:大家都来问讯。
19.率妻子XXX:带着妻子和村里的人。
20.来此绝境: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21.遂与外人:就和外人成为朋友。
22.乃不知有汉:不知道有汉朝。
23.无论魏晋:不管是魏晋还是其他朝代。
24.延至其家:邀请他到家里去。
25.此中人语云:当地人说。
26.不足为外人道也:不适合让外人知道。
27.便扶向路:就帮助他走向路上。
28.处处志之:到处都留下了标记。
29.及郡下:到了郡城。
30.诣太守:去拜访太守。
31.遣人随其往:派人跟着他去。
32.寻向所志:按照他的标记寻找。
33.欣然规往:高兴地继续前行。
34.未果:没有找到。
35.寻病终:最后因病去世。
36.豁然开朗:一下子豁然开朗。
37.怡然自乐:自得其乐。
38.遂迷:最终迷失了方向。
39.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再也没有人来问路了。
三、原文填空1.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缘溪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桃花坞里桃花庵,绝世好景空悠然。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A. 陶渊明B. 杜甫C. 白居易D. 韩愈2.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原因是()A. 寻找食物B. 寻找水源C. 避雨D. 追逐鱼群3.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A. 生活贫困B. 生活富裕C. 生活简朴D. 生活奢华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季节是______。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事情______,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太守派人跟随他寻找,但最终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描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2. 桃花源中的居民有哪些特点?3. 请谈谈你对《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理解。
四、翻译题“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五、阅读理解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 文中的“武陵人”是指谁?2. 渔人为什么会“忘路之远近”?3. 请简要描述桃花林的景象。
六、作文题请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描述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
七、判断题1. 在《桃花源记》中,渔人一开始就知道桃花源的具体位置。
()2. 桃花源中的居民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中。
()3. 《桃花源记》通过渔人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八、名词解释1. 桃花源2. 武陵人3. 绝境九、句子仿写请仿照《桃花源记》中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创作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句子。
十、段落分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陶渊明B. 李白C. 杜甫D. 王维答案:A2. 以下哪项不是《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花源的特点?A. 土地平旷B. 屋舍俨然C. 阡陌交通D. 人来人往答案:D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了解但不愿多谈D. 非常向往答案:B4.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做了什么?A. 忘记了来路B. 立即返回C. 告诉了太守D. 再次寻找但未找到答案:D5.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反映了桃花源人怎样的心态?A. 与世隔绝B. 敌视外界C. 渴望外界D. 轻视外界答案:A二、填空题6.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7.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是在________年间,为了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答案:秦8.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沿途做了________,但最终没有找到桃花源。
答案:标记9. 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前往桃花源,但因为________,没有找到。
答案:迷失道10. 《桃花源记》中,渔人再次来到桃花源时,发现那里已经________。
答案:不复得路三、简答题1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沿着溪水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感到非常惊奇,继续前行,想要找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2.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桃花源?答案:桃花源中的人自给自足,生活安逸,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战乱的影响。
他们对外界一无所知,也不想被外界的纷扰打扰,因此不愿意离开。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人民生活安宁的理想境界。
以下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一只白鹤B. 迷路后偶然发现C. 根据地图找到D. 被一位老人指引答案:B3. 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看待外界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了解C. 有所耳闻但不愿了解D. 非常排斥答案:B4.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A. 为了逃避战乱B. 为了追求财富C. 为了享受权力D. 为了追求自由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何再也没有找到回去的路?A. 被桃花源的人阻止B. 被外界的官员禁止C. 因为桃花源已经消失D. 因为渔人忘记了路线答案:D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人民生活非常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道________。
答案:安宁;有汉,无论魏晋2.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为了标记路线,沿途做了________。
答案:标记3.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里的。
答案:避秦时乱三、简答题1.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
答案:渔人在捕鱼时,偶然发现一片桃花林,穿过桃花林,发现了一个山洞。
他好奇地进入山洞,发现洞内别有洞天,那里的人民生活安宁,与外界隔绝,不知道外界的变迁。
2. 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选择与世隔绝?答案:桃花源中的人选择与世隔绝,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战乱,追求一个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
他们的祖先在秦朝末年,为了躲避战乱,带领家人和乡亲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四、论述题1. 你认为《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答案:《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理想境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在于,人们应该追求和平与安宁,避免战争和冲突。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B.黄发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ào)C.阡陌交通(qiān mò) 刘子骥(yì )D.诣太守(yì ) 无人问津(jīng)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魏晋(不管)B.未果,寻病终(没有实现)C.寻病终(不久)D.后遂无问津者(探访)3.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B.缘溪行便扶向路C.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鸡犬相闻闻有此人6.对“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既然出来了,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的方向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B.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扶着树枝向着道路的方向走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C.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每一处都记着它。
D.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二、句子默写7.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哪位?A. 杜甫B. 白居易C. 陶渊明D. 王维2. 桃花源中的人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的?A. 寻找宝藏B. 逃避战乱C. 探险失踪D. 放逐边疆3. 渔人在离开桃花源时做了哪个动作?A. 沿途做了标记B. 带走了一些特产C. 邀请村民离开D. 留下了一封信4. 桃花源的居民对于外界的态度是怎样的?A. 非常好奇B. 完全不感兴趣C. 有一定了解但不愿接触D. 渴望回到外界5. 《桃花源记》中提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桃花源中的人:A. 知道历史变迁B. 完全与世隔绝C. 只了解汉朝D. 熟悉魏晋文化二、填空题1. 《桃花源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________时期。
2. 桃花源的发现者是一个________。
3. 桃花源中的居民生活得非常________和________。
4. 渔人在离开桃花源后,试图再次找到这个地方,但是最终________了。
5. 桃花源记这个故事象征着人们对于________的向往。
三、简答题1. 描述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2. 渔人为什么没有再次找到桃花源?你认为这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3. 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什么意思?这反映了桃花源居民的什么特点?4. 你认为《桃花源记》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或影响?四、论述题1. 论述《桃花源记》中的乌托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分析《桃花源记》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探讨其在当今环境保护议题中的现实意义。
3. 从文化角度探讨《桃花源记》中的隐逸思想,并比较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逃离现实压力的渴望。
4. 论述《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答案:一、选择题1. C2. B3. A4. B5. B二、填空题1. 东晋2. 渔人3. 和平,幸福4. 失败5. 理想生活三、简答题1. 桃花源是一个被桃花林环绕的地方,有高山流水,土地肥沃,居民种植五谷,养鸡养猪,生活自给自足。
桃花源记练习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一、选择题1.《桃花源记》是哪位先秦时期文学家的作品?A. 陶渊明B. 陈寿C. 曹操D. 爱因斯坦2.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隐蔽的何处?A. 山脚B. 山洞C. 山谷D. 不详3.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如何被发现的?A. 无意间迷路找到B. 被别人向导带入C. 意外发现D. 历时多年的寻找后发现4. 桃花源中的人们独立自己的生活,没有和外界有什么往来?A. 是B. 否5.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A. 繁华的城市B. 人迹罕至的小村C. 世外桃源D. 世界名胜二、填空题6.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位于_________的地方。
7. 故事中的桃花源所在的山谷之中有清澈的溪水,泉眼不断涌出清甜的_________。
8. 桃花源中的人们没有和外界有什么往来,过着_________________。
9.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如何被发现的?人们迷路而至,并在此定居了下来。
10. 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田园生活,彼此邻里和睦,没有____________之事,生活无忧无虑。
三、简答题11. 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如何保护这个隐秘的所在,并防止外人发现的?12. 故事中的桃花源为何被认为是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世界?13. 桃花源中的人们没有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存在,其后代又是如何保守这个秘密的?四、翻译题14. 将下面一句话翻译成英文:桃花源中的人们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
15. 将下面一句话翻译成中文:The story of Taohuayuan is a popular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work.五、判断题16. 故事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外界保持联系,经常有人往来的地方。
()17. 桃花源是仅存在于小说中的虚构之地,现实中不存在。
()18. 陶渊明是唐代文学家,创作并著名的《桃花源记》。
()19. 故事中的桃花源所在山谷之中有四季如春的景象。
()20. 故事中的桃花源中的人们是完全与世隔绝的,从未见过外界。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跟随一只白鹿B. 误入桃花林C. 通过一个山洞D. 被一位老人引导答案:B3. 桃花源中的人与外界隔绝了多久?A. 几百年B. 几千年C. 一百年D. 五十年答案:A4. 桃花源中的人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来到这个地方?A. 逃避战乱B. 寻找宝藏C. 探险旅行D. 被流放答案:A5.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找不到回去的路?A. 故意隐藏了路线B. 被桃花源中的人误导C. 记错了方向D. 桃花源消失了答案:A二、填空题6. 《桃花源记》中,渔人最初发现桃花源是因为“________”,从而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答案:忘路之远近7. 桃花源中的人告诉渔人,他们的祖先是因为“________”而来到这个地方的。
答案:避秦时乱8. 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________”作为标记,但最终“________”。
答案:处处志之,遂迷,不复得路9. 后来有人“________”寻找桃花源,但“________”。
答案:规往不复得路,未果10. 《桃花源记》最后描述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状态,他们“________”,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答案: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三、简答题11.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答案要点:渔人进入桃花源后,首先看到了一片桃花林,林中落英缤纷,美丽异常。
随后,他发现了一片肥沃的土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中的居民穿着古朴,男女老少都过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12. 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这反映出他们什么样的心态?答案要点:桃花源中的人对渔人非常友好,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宴会,询问外界的情况。
这反映出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和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同时也显示出他们对渔人的善意和淳朴。
13. 《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为什么找不到回去的路?答案要点:渔人离开桃花源后,虽然沿途做了标记,但最终还是找不到回去的路。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朝代)的_____,字_____,名_____,自号_____。
答案:东晋陶渊明元亮潜五柳先生2、本文以_____为线索,以_____为顺序,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作者的_____,反映了广大人民的_____。
答案:武陵渔人的行踪时间政治理想意愿二、词语解释1、缘溪行缘:_____答案:沿着,顺着2、芳草鲜美鲜美:_____答案:新鲜美好3、落英缤纷缤纷:_____答案:繁多的样子4、欲穷其林穷:_____答案:尽5、仿佛若有光仿佛:_____答案: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6、才通人才:_____答案:仅仅,只7、屋舍俨然俨然:_____答案:整齐的样子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答案:类9、阡陌交通阡陌:_____ 交通:_____答案:田间小路交错相通10、鸡犬相闻相闻:_____答案:可以互相听到11、悉如外人悉:_____答案:全,都12、黄发垂髫黄发:_____ 垂髫:_____答案:指老人指小孩13、并怡然自乐怡然:_____答案:愉快的样子14、具答之具:_____答案:详细15、便要还家要:_____答案:同“邀”,邀请16、咸来问讯咸:_____答案:全,都1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_____ 邑人:_____ 绝境:_____答案:妻子儿女同乡的人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8、不复出焉焉:_____答案:兼词,从这里19、无论魏晋无论:_____答案:不要说,更不必说2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言:_____答案:详细地说出21、皆叹惋叹惋:_____答案:感叹惋惜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_____答案:邀请23、此中人语云语:_____答案:告诉24、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_____答案:不值得,不必25、既出既:_____答案:已经26、便扶向路扶:_____ 向:_____答案:沿着、顺着先前的27、处处志之志:_____答案:做记号28、及郡下及:_____答案:到29、诣太守诣:_____答案:拜访30、太守即遣人随其往遣:_____答案:派遣31、寻向所志寻:_____ 志:_____答案:寻找记号32、欣然规往规:_____答案:计划33、未果果:_____答案:实现34、寻病终寻:_____答案:不久35、后遂无问津者问津:_____答案:问路。
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练习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古今异义词的是( D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A妻子、绝境,B无论,C鲜美均为古今异义词。
故选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C )A.①问今是.何世(是)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B.①不复出.焉(出去)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率领)D.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②属.引凄异(接连)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 )A.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B.①处处志之.(音节助词)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C. ①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②去后乃.至(才)D.①豁然.开朗(……的样子)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样)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的感慨。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解析:桃源人“叹惋”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B选项说成了“时光易逝”是错误的。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一课一练
【达标训练】
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渔人甚异之()具答之()欲穷其林()欣然规往()诣太守()寻病终()落英缤纷()才通人()
屋舍俨然()阡陌交通()
皆叹惋()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
4.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今义:
【能力提高】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5-13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5、给画线处填上合适的原文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
6.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①缘②俨然
③见渔人,乃大惊_________ ④便要还家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⑥咸来问讯
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①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指出这段文字中的四个成语
1 2
3 4
9.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A 比喻 B 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10.这两段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12.第2段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延伸】
(一)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完成14—18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
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亦不详.其姓字详:__________
(2)既.醉而退既:__________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
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
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
16.“传文”中的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17.翻译句子:好读书,不求甚解。
(二)下面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节录的诗句,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注释: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暖:遮蔽。
⑤俎豆:祭器。
)
19.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20.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
《桃花源记》一课一练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陶渊明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②详细③走尽④计划⑤到、谒见⑥实现.①繁多的样子②仅③整齐的样子④交错相通⑤感叹惊讶⑥沿,顺着⑦从前的,旧的⑧计划
4、①古:妻子儿女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无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错连通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
称③古:更不必说今:表条件的连词
【能力提高】
5、略
6、①沿着②整齐的样子
7、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8 、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③怡然自乐
9、C
10悉、并、咸、皆
11、活动、穿戴、心情
12、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3不愿与外界交往(怕外人来打扰这么平静的生活)
【拓展延伸】
14、①知道,详细地知道②已经
15、D
16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环境箫然不蔽风日
17、“志”是洁身自好,志向坚定,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8、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
19.与课文“土地平旷……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一致。
20.描绘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宁静,古朴自然,怡然自乐的社会情景。
点拨:答对意思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