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汗的食疗验方

合集下载

如何治疗手脚出汗

如何治疗手脚出汗

如何治疗手脚出汗最好不吃药比如用食疗多汗药膳(1) 百合粥[功效] 润肺止汗、适用於肺热汗多。

[材料] 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用法] 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吃饱。

【百合】甘,微寒。

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2) 黄蓍粥[功效] 固表止汗,用於表虚自汗。

[材料] 黄蓍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用法] 将黄蓍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黄蓍】甘,微温。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

(3) 浮小麦饮[功效] 益气固表止汗。

适用于小儿夜间盗汗或白天睡著出汗等症。

[材料] 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用法] 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浮小麦】甘,凉。

入心经。

止汗。

(4) 小麦山药汤[功效] 补气敛汗。

[材料] 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用法] 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5) 参归腰子[功效] 补虚敛汗。

主治病后虚弱而致的自汗或盗汗。

[材料] 人参10克,当归8克,猪腰子1个,姜、葱、盐适量。

[用法] 将参、归切薄片,腰子去肾盂切碎,与姜、葱、盐同放于盆内,加水适量,煮烂食之。

【人参】甘,平。

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当归】甘、辛,温。

补血,活血。

(6) 生地黄鸡[功效] 滋阴止盗汗。

[材料] 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

[用法] 将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即成。

【生地黄】甘,寒。

滋阴凉血。

【乌鸡】甘、平。

补虚劳亏损,治消渴,中恶心腹痛。

(7) 黑豆小麦饮[功效] 祛风敛汗。

[材料] 黑豆15克,浮小麦15克。

[用法] 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调味频服,每次服10毫升左右。

【黑豆】味甘,平。

补肾,明目镇心,久服,好颜色,不老。

止腹胀消谷。

黑豆加甘草,大解百药毒。

(8) 韭菜根汤[功效] 主治小儿盗汗自汗,手足心热。

[材料] 韭菜根15根。

[用法] 将韭菜根加水适量,煎服。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治手脚出汗的经方

经方,又称经络处方,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经络学说,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脉象等因素,选用相应的药物组成方剂,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处方形式。

以下是一些治疗手脚出汗的经方:
1. 当归四逆汤: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组成。

具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冰冷、出汗的患者。

2. 四妙散:由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组成。

具有清热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出汗、伴有瘙痒、脱皮等症状的患者。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由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组成。

具有益气养血、温经通脉的功效,适用于手脚出汗、伴有乏力、气短等症状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经方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不能盲目使用。

同时,经方的使用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白天晚上出汗的最有效食疗方法

白天晚上出汗的最有效食疗方法

白天晚上出汗的最有效食疗方法
白天晚上出汗可能是因为体内的湿气或热气过多。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食疗方法来改善这种情况:
1. 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和发物质的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姜等。

增加蔬菜、水果和清淡的食物摄入,如绿叶蔬菜、苦瓜、黄瓜、绿豆等。

2. 喝草药茶:可以选择一些有清热、解毒、利湿的草药来饮用,如菊花、薄荷叶、金银花、苦瓜叶等。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促进汗液排出来帮助身体排除湿气和热气。

3. 补充水分: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和清汤,可以帮助身体排汗,调节体温。

避免饮用太多咖啡、茶和酒精饮品,因为它们会刺激身体产生更多的汗液。

4. 控制体温: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尽量保持室内通风和凉爽。

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选择棉质和吸湿排汗的材料,有助于减少出汗。

5. 适当锻炼: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调节体温和促进新陈代谢,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在高温环境中运动,以免加重出汗情况。

请注意,如果白天晚上出汗的情况持续较长时间或伴有其他症状,建议咨询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祖传秘方』多汗症四剂见效黄芪龙牡汤

『祖传秘方』多汗症四剂见效黄芪龙牡汤

『祖传秘方』多汗症四剂见效黄芪龙牡汤
多汗症系指皮肤出汗一场过多的一种病症。

引起多汗的病因,见于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疾病及感染、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

中医治以益气固表为本。

秘方:黄芪30g,生龙牡各20g,浮小麦18g,五味子9g,地骨皮15g,炒白芍12g。

气虚重者加党参30g或北沙参30g,舌红热象明显加生地15g,知母12g,黄芩9g,便秘,舌苔黄腻加大黄6g,茯苓12g;肢体麻木加鸡血藤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方解:本方具有益气敛阴,和营止汗之功。

主治皮肤多汗症患者,临床应用本方治疗60余例,疗效百分百。

服药最多22剂,最少4剂。

荐方人:徐三文。

一味宋代名方:牡蛎散,专门止汗的方子!盗汗、自汗皆能收敛

一味宋代名方:牡蛎散,专门止汗的方子!盗汗、自汗皆能收敛

一味宋代名方:牡蛎散,专门止汗的方子!盗汗、自汗皆能收敛你好,我是中医临床张大夫。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一则,中医专门止虚汗的方子。

它是谁呢?是牡蛎散。

它是中医固表止汗剂里面的“大当家”,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其基本组成,就是黄芪、麻黄根、牡蛎。

现代用法,就是水煎服。

水煎的时候,加小麦或者浮小麦。

我个人认为,加浮小麦为佳。

它能干啥呢?我跟你讲,别的不干,专门止汗。

无论是盗汗还是自汗,这方子都管。

从出生那一天起,它只做止汗这一件事儿。

围绕这方子,我给你讲两个医案故事。

你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小女孩,当时是6岁。

她大概从三个月前开始,不知道怎么弄的,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总是出汗。

尤其是身体活动或进食吃饭以后,好家伙,头发、衣服都湿透。

夜里睡觉的时候,被褥也能湿透。

总之,这汗出起来没完没了。

另外,随着多汗现象的出现,小孩子逐渐开始神疲、乏力、不爱动、食欲差、大便不实。

有时候,明显感觉到她有气无力,动起来以后呼吸短促。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家长就带她看中医。

刻诊,见小女孩脉弱、苔薄白、舌质淡。

当时,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黄芪,牡蛎,龙骨、白术、麻黄根,防风、浮小麦,五味子。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你猜怎么着?孩子服用10剂以后,出汗现象明显减轻。

这时候,原方去掉龙骨,加党参和山药,再投15剂。

最终,患者诸症悉平,出汗现象完全消失,体能和食欲恢复了。

这是2001年,在《陕西中医》上刊发的验案。

这是故事之一。

我们这里还有一段类似的故事。

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5岁,医案记载姓黄。

1995年12月3日初诊。

她什么毛病呢?就是从接受子宫肌瘤手术后的第三天开始,她就不断出汗。

尤其是到了晚上,出汗现象特别严重,衣衫尽湿,晚上睡不好觉。

另外,伴随着全身乏力。

中医刻诊,见脉沉,舌苔薄白,舌质偏淡。

这时候,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这就是,煅牡蛎、生黄芪,麻黄根、浮小麦、白术、酸枣仁和鸡内金,甘草,防风。

每日一剂,水煎服。

每日一膳:益气止汗汤

每日一膳:益气止汗汤

每日一膳:益气止汗汤
夏日炎炎,汗出如雨,那个真是烦烦烦啊!在室外稍微活动,满身大汗,一进室内又怕空调吹到感冒;晚上睡觉,不知不觉醒来发现脖子身上全是汗。

这可怎么办啊?张医生干货马上送到,一份益气止汗汤,调理身体促健康!
每日一膳:益气止汗汤
材料:
黄芪30g,浮小麦10g,大枣6个(去核),淡菜50g,猪展250g。

做法:
材料洗净,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纳入上述材料,慢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点评:
浮小麦,是小麦未成熟的果实,性凉味甘,能除虚热而止汗;淡菜,即青口,《随息居饮食谱》载:“甘温。

补肾,益血填精”,能使浮越在上的虚火归位;配合益气固表的黄芪、和中补血的红枣,成就一锅益气固表,止汗除烦的汤品。

其能缓解疲倦乏力,气短自汗,心烦失眠,情绪易怒等不适,适合肌肉松软、气虚人士及炎炎夏日汗出较多的人士保健食用,包括白天自汗,夜间盗汗,小儿也同样适用。

(内容出自广东省中医院《每日一膳》团队)
健康吃不胖,膳食保安康。

更多膳食养生,关注转发,张医生每天和你不见不散。

盗汗、自汗当代妙方验方

盗汗、自汗当代妙方验方

盗汗、自汗当代妙方验方(一)盗汗方一【处方】玉蜀黍干茎内之芯(白色柔软物质)不拘量【用法】水煎服。

亦治产后虚汗。

方二【处方】经霜桑叶【用法】研末,米汤送服9g。

【备注】又方桑树梢(桑芽)不拘量,水煎代茶饮。

治体虚出冷汗。

方三【处方】山毛桃(在树上经霜不凋者)5枚【用法】水煎服。

【备注】又方:①毛桃干10枚,煎茶频饮。

治阴虚汗出。

②干毛桃12枚,蛀小麦63g,水煎服,1日3次。

治自汗、盗汗。

方四【处方】山茱萸19g【用法】水3杯,煎取2杯服。

方五【处方】马料豆(或用乌毛豆)63g 小红枣或南枣22枚【用法】水煎(小火慢慢煨),分2次服。

【备注】又方:①黑豆做豆浆吃。

治自汗。

②黑豆、黄芪,水煎服。

方六【处方】浮小麦煅牡蛎各9g【用法】水煎服。

【备注】又方。

①浮小麦、大枣各31g,水煎服;②小麦麸、牡蛎各31g,共研末,以猪肉炖汤调服,每日2次,每次6g,治产后汗多。

方七【处方】用浮小麦31g 麻黄根6g【用法】水煎代茶饮。

方八【处方】陈冻豆腐浮小麦各31g【用法】水煎服。

方九【处方】紫皮甘蔗皮小麦一撮【用法】水煎服。

方十【处方】土炒白术16g 炙黄芪6g 浮小麦5g【用法】水、酒各半煎服。

【备注】又方生白芍9g,生黄芪、生白术各6g,水煎服。

方十一【处方】牡蛎粉白术防风各13g【用法】共为末,酒调服9g。

方十二【处方】生牡蛎黄芪生地黄各16g【用法】水煎睡前服。

方十三【处方】凤凰衣(鸡蛋壳内之衣)7个或10个荔枝7枚大枣10枚【用法】水煎服。

方十四【处方】五倍子【用法】研末,用醋调做成饼状,贴脐上。

【备注】同类方很多,用白水或米汤调皆可,一般敷1夜即除去,不宜久敷。

又方煅五倍子9g,枯矾3g,共研细末,放膏药上,贴肚脐。

方十五【处方】老杉树皮(经霜露较久的)棕树枯枝各适量【用法】煎汤洗澡,连洗3晚。

方十六【处方】桑螵蛸白龙骨等份为末【用法】每服6g,空腹服盐汤送下。

【备注】本方用于虚劳盗汗。

方十七【处方】地骨皮6g 绿豆衣9g 大枣5枚【用法】水煎服。

发汗解表的食疗方

发汗解表的食疗方

发汗解表的食疗方
身体出汗有益健康,有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同时还能够缓解疲劳和释放精神压力。

发汗有时也被作为解表的方法使用,因为热量能够排出体外,帮助缓解热病、感冒等疾病的症状。

以下是一些发汗解表的食疗方,可以帮助你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你缓解疾病的症状。

1.姜红糖水
姜糖水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中药食疗方,可以帮助解表和排汗。

它的做法很简单,只需将一小块姜切成薄片,放到水中加热,加入适量的红糖。

该饮品可以帮助缓解头痛、发热和咳嗽等症状,并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2. 葱姜猪肝汤
葱姜猪肝汤是一道非常营养美味的饮品,可以帮助缓解感冒和解表。

这种食疗方配合了葱、姜、猪肝等食材,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并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制作该饮品只需将葱姜切碎,猪肝切片,加入适量水煮沸即可。

3. 炒木耳蘑菇
炒木耳蘑菇是一种非常快速和简单的解表食疗方。

该菜品富含多种营养素,可以帮助缓解感冒和降温。

它的做法很容易,只需将木耳和蘑菇切碎,放入热锅中加入一些食用油,再加入适量的盐、味精进行调味即可。

4. 葛花粉水
葛花粉水是一种味道清凉的饮品,因其能促进汗液的排出而被广泛使用于解表。

它可以帮助缓解发热、头痛和口渴等症状,并有助于降低体温。

制作该饮品只需将适量的葛花粉和适量糖加入开水中即可。

总之,食物的功效和奇效很多,我们只需要注意用对方法,便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食疗的方法,让身体在饮食的同时易于释放身体过多的热量,有助于缓解一些身体疲劳和疾病的症状。

动不动就大汗淋漓?推荐你一碗药膳汤,增强体质,改善盗汗体虚!

动不动就大汗淋漓?推荐你一碗药膳汤,增强体质,改善盗汗体虚!

动不动就大汗淋漓?推荐你一碗药膳汤,增强体质,改善盗汗
体虚!
需要食材:瘦肉、党参、黄氏、麦冬
具体步骤:
第一步:准备一两左右的瘦猪肉,先把它切成小块儿,虽然立秋了,但还在三伏天里,人的胃口也不好,尽量不要吃太油腻的食物,切好后放在炖盅里。

接着准备清肺润燥,生津止咳的麦冬,在准备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党参,最后是益气固表。

第二步:消肿排毒的黄芪准备好后,清洗干净,与瘦肉放在一起,加入大约250毫升的清水,盖上盖子,放在加了水的砂锅中,再盖上砂锅的盖子,我们隔水炖一个半小时,时间到,打开砂锅的盖子,取出炖盅。

取的时候要注意,因为温度很高,避免烫伤。

第三步:现在这种黄芪麦冬汤就炖好了,我们能看见汤汁清澈,一点都不油腻。

里面的瘦肉已经煮得软烂入味儿,此时的汤甘甜味美,如果喜欢咸的,也可以加入少量的食用盐。

喜欢的朋友就收藏这个视频,动手做一做吧,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下期见。

中医《方剂学》固涩剂(固表止汗)——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固涩剂(固表止汗)——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固涩剂(固表止汗)——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各30克)。

二、用法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末,每服9克,用小麦30克,水煎。

亦可按原方比例酌减用量,加小麦30克,水煎服)。

三、歌括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收敛见效奇。

四、功用固表敛汗。

五、主治诸虚不足。

身常汗出,夜卧尤甚,久而不止,心悸惊惕,短气烦倦。

六、方解汗有自汗、盗汗之分。

如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谓之自汗;睡则汗出,醒则倏收,谓之盗汗。

自汗者属阳虚为主,盗汗者属阴虚为主。

本方所治,既有阳虚自汗,复有阴虚盗汗之证。

汗为心之液,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则阴液外泄而夜卧汗出。

至于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系汗出过多,久而不止,耗损心经气阴,虚火内扰所致。

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之法。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兼以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止汗泄,共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可止。

本方与当归六黄汤都有滋阴清热、固表止汗作用,以治阴虚盗汗之证。

但本方滋阴清热之力不足,收敛止汗之功较胜,为治疗诸虚不足,身常汗出的常用方剂;当归六黄汤则偏重于滋阴清热,以治阴虚火扰,发热盗汗为主。

七、文献摘录(方论)张秉成:“夫自汗盗汗两端,昔人皆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立论。

……然二证虽有阴阳,其为卫虚不固,则一也。

此方用黄芪固卫益气;以麻黄根领之达表而止汗;牡蛎咸寒,潜其虚阳,敛其津液;麦为心谷,其麸则凉,用以入心,退其虚热耳。

此治卫阳不固,心有虚热之自汗者也。

”(《成方便读》)。

六个食疗偏方治疗盗汗

六个食疗偏方治疗盗汗

六个食疗偏方治疗盗汗盗汗不受外界环境变化或体力活动及情绪的影响,即超乎寻常的汗出,也称为汗出异常。

为您收集民间六个食疗偏方治疗盗汗,如下:【偏方一:糯米煲猪肚】原料:糯米500克,猪肚1个。

制法:糯米洗净,猪肚1个洗净,把米放入猪肚内,用线结扎,加入适量的水,共煲1小时,调味。

用法:吃肚喝汤。

每天1次。

煮后的糯米可以晒干后分10次煮粥。

功效:有补中益气、敛阴止汗等功效。

适用于治疗盗汗、自汗。

【偏方二:红枣乌梅汤】原料:红枣15枚,乌梅10枚。

制法:将红枣、乌梅洗净,一起用水煎服。

用法:连服10天。

功效:有益气敛阴、止汗之效。

对盗汗有疗效。

【偏方三:韭菜炒鲜虾】原料:韭菜150克,鲜虾250克。

制法:韭菜洗净,切段,鲜虾去壳,加油急火共炒,熟后,加食盐调味食用。

用法:每天1次。

功效:有补虚助阳,固泄等功效。

适用于治疗盗汗症状。

【偏方四:黑豆腐皮汤】原料:黑豆、豆腐皮各50克。

制法:将黑豆、豆腐皮同煮汤,加适量油、食盐调味食用。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有滋养补虚、止汗功效。

适用于自汗过多及阴虚盗汗等症。

【偏方五:冬虫草炖老鸭】原料:老雄鸭1只,冬虫夏草10~15克。

制法:老雄鸭去毛和内脏,洗净,冬虫夏草放鸭腹内,加清水适量,用瓦蛊沸水炖1小时,调味。

用法:分多次食用。

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症状,对身体虚弱者有效。

【偏方六:黄瓜拌腰片】原料:猪肝腰200克,黄瓜50克,酱油、醋、味精、大蒜各适量。

制法:猪腰洗净,去腰臊,入沸水中焯熟,捞出后用冷开水冷透,控水,切成片放盘中,黄瓜切片放猪腰上,大蒜拍碎成泥,加入调料,拌匀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症状。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

治多汗症(自汗、盗汗)妙方1、黄芪固卫散【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刘韵远方)【歌诀】刘氏黄芪固卫散,专治自汗与盗汗,龙牡黄芪浮小麦,五味甘草炒黄研。

【组成】生黄芪60克,煅龙骨60克,生牡蛎60克,浮小麦6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10克。

【用法】上药用砂锅炒微黄,共研极细面。

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服1周即开始见效)。

【功效】益气固卫止汗。

【方解】本方为自拟经验方,具有益气止汗固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之【功效】,为体虚多汗易感,食欲不振患儿而设。

方用生黄芪、生甘草益气固卫;配以生牡蛎、煅龙骨、浮小麦、五味子收敛止汗。

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固卫止汗之功。

【主治】小儿自汗盗汗。

【加减】如果出现感冒发热者,应暂停服用,待发热消退后再继续使用。

该方药性和平,无副作用,依法服用,对缺钙引起的佝偻病服之更宜。

2、牡蛎散【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歌诀】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齿牡蛎炒。

【组成】黄芪、麻黄根、牡蛎、浮小麦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3次,原与小麦同煎服。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或剂量减半,水煎服。

【功效】固表敛汗。

【方解】'阳虚不能卫外而固密,则肌表空疏而身常自汗出。

若汗出过多,久而不止,必然耗损心之气阴,以致虚火内扰,则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症丛生。

治宜益气阴、固肌表、敛汗液。

方中牡蛎益阴潜阳、除烦敛汗为君药;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麻黄根专于止汗;小麦益心气、养心阴、清心除烦而止汗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使气阴得养,肌表得固,心火得清,汗出自止'(乔模)。

【主治】体虚、卫外不固引起的自汗、盗汗。

可用于病后、产后、外科术后、肺结核以及其他慢性疾患出现的自汗或盗汗。

【加减】为加强疗效,本方可加煅龙骨、糯稻根、瘪桃干。

若属气虚自汗,可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阳虚汗出,加白术、附子以助阳固表;阴虚盗汗,加干地黄、白芍以养阴止汗;血虚多汗,加熟地黄、何首乌以滋养阴血。

治盗汗自汗可用这三款药膳

治盗汗自汗可用这三款药膳

治盗汗自汗可用这三款药膳
小麦桂圆粥
材料:浮小麦50克,桂圆肉、红枣各10枚,糯米0.1公斤,蜂蜜适量。

做法:锅置大火上,放清水适量煮沸,放浮小麦煮熟,再放糯米煮至稠,放入桂圆、大枣煮10分钟,加蜂蜜和匀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养胃健脾,敛汗。

适于盗汗自汗者食用。

猪肉香菇煮泥鳅
材料:猪肉0.1公斤,香菇25克,活泥鳅0.25公斤,调味品适量。

做法:泥鳅入盆,加少许菜油,让其吐出脏物,然后去头及内脏,洗净沥水;猪肉洗净入锅中焯水后捞出切片;香菇去蒂根洗净入盘备用。

将以上食材放入锅内,入清汤,加酒、葱花、姜末和精盐煮熟即可食用。

功效:补中益气,滋补养阴,止汗。

适于病后盗汗,肺结核自汗盗汗等患者食用。

黄芪山药羊肉煲
材料:黄芪、山药(干品)各50克,羊肉0.25公斤,桂圆肉20枚,陈皮5克,调味品适量。

做法:将黄芪、陈皮装入布包中;羊肉洗净切块,用清水漂去异味,投入沸水锅中焯一下捞出沥干水分入煲中,加清水,下入黄芪陈皮包、山药、桂圆、小茴香、胡椒粉,置大火上煮沸,撇去浮沫,用小火炖至羊肉酥烂,去黄芪陈皮包,加盐及芝麻油调味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健脾补虚,滋阴敛汗。

适于病后体虚盗汗患者食用。

治盗汗、自汗验方

治盗汗、自汗验方

治盗汗、自汗验方
一、自汗(清末张锡纯名方)
山萸肉、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

一般三天即有显效。

如三天不见效,停用。

(山萸肉是收敛重药,可治虚脱证。

如研末敷在涌泉,可治呕吐。


二、盗汗(即睡后汗)
生黄芪12克,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当归各6克。

显效。

三、食疗名方:阴虚滋补,或治潮热汗、:
燕窝6、银耳9克,鲜百合15克。

燕窝与银耳泡发一小时后,与鲜百合+冰糖,隔水炖熟,每日早晚各一次。

(燕窝可用女贞子30克替代)
四、外敷治盗汗
五倍子5份,朱砂1份,共研细末。

每次用0.5——1克,睡前敷于肚脐,起后可取。

固表止汗的中药方

固表止汗的中药方

固表止汗的中药方有很多,这里为您推荐几个常用的方子:
1.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等中药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作用。

对于气虚引起的自汗、易感冒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牡蛎散:由牡蛎、黄芪、麻黄根等中药组成,具有收敛止汗、益气固表的作用。

对于夜间盗汗、体虚自汗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3.龙骨牡蛎汤:由龙骨、牡蛎、桂枝等中药组成,具有平肝潜阳、收敛止汗的作用。

对于肝阳上亢引起的自汗、盗汗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除了以上几个方子,还有一些其他的固表止汗中药方,如浮小麦饮、黄芪止汗汤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方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进行加减,建议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使用。

【盗汗偏方】三个小偏方治疗盗汗有奇效

【盗汗偏方】三个小偏方治疗盗汗有奇效

【盗汗偏方】三个小偏方治疗盗汗有奇效医学上将在醒觉状态下出汗,称为“自汗”。

将睡眠中出汗称之为“盗汗”,盗汗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验方一:夜吃蒸饼能治自汗、盗汗有一人患自汗、盗汗症,几年来看医生吃药都不能根治。

不论春夏秋冬,穿衣多少,总是汗淋淋的,尤其是晚上,总是不自觉地出汗,深受其苦。

后来得了一个治盗汗、自汗的便方。

试了以后,果然见效。

方法很简单:每天夜里躺下后,饿了就吃1个蒸饼。

几天后即可止汗。

验方二:明矾、老姜治多汗有人患有自汗症,稍动一下就出汗。

为了治这个病,多处寻医问药,都不见好转。

后来得一偏方,用后几天状况就得到了改善,所以继续用药后痊愈,至今没有再复发,效果很好。

方法:取明矾30克,干姜6片。

用大火煮开,再用中火煮20分钟,然后把姜捞出来。

等到姜水温度降到可以泡手脚时,把药汁倒进脸盆里,泡手脚。

每日2次,每次浸泡30分钟,3~5即可见效。

验方三:荞麦治疗自汗、盗汗有奇效大学生李红舟患了自汗、盗汗症,室友嫌他身上总是一股汗臭味而不愿与他同住一室。

因为多次治疗效果都不理想,他深为此病苦恼。

听人说荞麦能治自汗盗汗,他就决定试试看。

方法是: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荞麦,盖上锅闷15分钟,之后把汤喝下。

前后喝了4贴,自汗、盗汗症状就减轻了。

后来再出现此症状,就再吃2贴,也很见效。

中医认为,荞麦性凉味甘,能健胃、消积、止汗。

《食疗本草》言其“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随息居饮食谱》说它“开胃宽肠,益气力,御寒风”;《中国药植图鉴》则说它“可收敛冷汗”。

所以说,荞麦尤其适合于自汗盗汗等患者食用。

夏季体虚多汗者的药膳调治

夏季体虚多汗者的药膳调治

养 身每期药膳2019.0712百合粥 原料:百合20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

用法:将百合洗净与米同煮,待熟时加入白糖再煮10分钟,即可食用。

功效:润肺止汗,适用于肺热汗多。

黄芪粥 原料:黄芪20克,粳米5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黄芪煎汁,用汁煮米为粥,放入白糖调味温服。

功效:补气升阳,固表止汗,适用于自汗、盗汗。

浮小麦饮 原料:浮小麦15克,红糖适量。

用法:熬浮小麦汁100毫升,加红糖调味。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适用于夜间盗汗或白天睡着出汗等症。

小麦山药汤 原料:浮小麦15克,山药15克,白糖少许。

用法:二药同煎取汁150毫升,加糖调味,每服50毫升,早晚各服1次。

功效:补气敛汗,适用于自汗、盗汗。

夏季体虚多汗者的药膳调治夏季适当出汗,人体反而会感觉舒服些。

但有两种“汗”却不是健康的信号,一是动辄出汗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的患者,是卫气虚弱、腠理不固的表现;二是夜间睡眠中出汗称为盗汗,多见于阴虚患者,是阴虚内热、营气不守的表现。

患者可以选用以下常用食疗方。

王荣华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13每期药膳养 身2019.07参归腰子 原料:人参10克,当归8克,猪腰子1个,姜、葱、盐适量。

用法:将参、归切薄片,腰子去肾盂切碎,与姜、葱、盐同放于盆内,加水适量,煮烂食之。

功效:大补元气,补肺益脾,安神敛汗,主治病后虚弱而致的自汗或盗汗。

生地黄鸡 原料:生地黄150克,乌肉鸡1只,饴糖100克。

用法:将生地黄切碎与饴糖拌匀,放入鸡腹内蒸熟即成。

功效:滋阴凉血,补虚止汗,适用于自汗、盗汗。

黑豆小麦饮 原料:黑豆15克,浮小麦15克。

用法:熬取二物汁液200毫升,加入糖调味频服,每次服10毫升左右。

功效:祛风敛汗,适用于自汗、盗汗。

韭菜根汤 原料:韭菜根15根。

用法:将韭菜根加水适量,煎服。

功效:补肾壮阳,除胃中热,主治盗汗自汗、手足心热。

泥鳅汤 原料:泥鳅90克,食油适量。

腋汗心胸汗多的食疗偏方_偏方秘方

腋汗心胸汗多的食疗偏方_偏方秘方

腋汗心胸汗多的食疗偏方_偏方秘方
腋汗心胸汗多的食疗偏方_偏方秘方
导读:正常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但若是异常出汗就是阴阳失调、气血亏损的病理表现。

其中心虚会导致以下两种异常的出汗。

这种症状可以通过食疗偏方来调理。

腋汗、心胸汗多的食疗偏方
腋汗心胸汗多的食疗偏方
腋汗多:常表现为汗出在两腋,为心液外泄之征。

【原因】由于心阳虚,汗液失固,外泄于心经所循之处。

【治疗】应温补心气,可服用莲子桂圆粥:无心莲子10颗、桂圆5颗(去壳)、大米50克,加水煮粥,每日食1次。

心胸汗:其特点为仅见心胸部汗出,思虑越多,汗出越多。

常伴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等症状。

【原因】主要因为忧思久虑,是心脾两虚所致。

【治疗】可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桂圆、荔枝、红枣等食物以及排骨枸杞汤:排骨500克、枸杞10克,熬汤,喝汤吃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止汗的食疗验方有:
生黄芪20克,大枣10克,浮小麦30克,水煎服,频频下咽,用于气虚多汗。

五味子10克,大枣10克,桃干20克,水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五味子10克、五倍子各10克研粉,冰片2克混均,置脐窝处,外盖纱布,对盗汗有一定疗效。

人参、党参、沙参、黄芪等选一种炖腔骨或母鸡、乳鸽,对气虚引起的多汗有效。

黑豆100克,先泡半天,慢火煮熟,加入乌梅、桃干适量,白糖调好口味,吃豆喝汤。

出汗过后特别是大汗淋漓之后易感外邪,发生感冒,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衣被,避免受风着凉。

多汗者饮食中应及时多摄入蛋白,肉、蛋、奶应及时补充。

调料中花椒、大葱、辣椒、桂皮、姜等辛温之物多能发汗,不宜多用。

(乔建彬)
生姜大枣简单可治慢性胃炎
我由于患有慢性胃炎,经常胃痛、腹胀。

去省医院做胃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

医生给开了吗丁啉、奥美拉唑等助消化的药物。

吃了两个多月后,我不适的症状基本缓解了,但胃里经常还是有不舒服的感觉。

后来我查阅“中国药膳学”发现:“生姜含挥发油、姜辣素、氨基酸,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大枣能补脾胃生津液,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腹泻,心悸等症。

”我看后,感到很适合自己的症状,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开始了我的“疗程”:生姜大枣洗净,姜连皮切一块(3克左右),大枣(1个),一起放在嘴里嚼烂咽下,一天三次。

几天后,感觉效果不明显,我想可能是量小,由于姜和大枣没有副作用,于是增大了用量,姜5克左右,大枣两个,次数也增加到每天3~5次。

特别是当胃里有不舒服感觉时,我就吃上一次,很快便会感觉胃里发热,症状也随之缓解了。

连吃两个多月,胃痛、腹胀的感觉都消失了,食欲也正常了。

现在我的胃病治好了,但还是每天不定时的把生姜、大枣当保健品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