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艺术论文

合集下载

物理与艺术 研究报告论文

物理与艺术 研究报告论文

物理与艺术研究报告论文物理与艺术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探索自然界规律,一个表达情感和思想。

然而,在实际的研究和创作过程中,物理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和相互影响。

本研究报告将介绍物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创新和创造力方面的相互促进。

首先,物理与艺术都追求发现和表达。

物理研究的目标是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机制,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科学理论。

而艺术则致力于创造和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来传达信息。

物理学家通过逻辑和实验来发现事物的本质,而艺术家则通过直觉和创造力来探索人类的内在世界。

其次,物理和艺术在创新和创造力方面相互促进。

物理研究中需要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以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这种创新思维也可以应用于艺术创作中,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相反,艺术家的创造力也可以激发物理学家的灵感,帮助他们突破传统观念,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例如,艺术家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可以启发物理学家从新的角度观察和理解自然现象。

最后,物理和艺术都强调对细节和精确性的追求。

在物理研究中,精确的实验设计和准确的数据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同样,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关注细节的表达和形式的准确性。

这种对细节和精确性的追求使物理学家和艺术家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他们的创意和观点。

综上所述,物理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物理学家可以借鉴艺术的创新和创造力,而艺术家也可以从物理学的精确性和方法论中汲取灵感。

这种交流和影响不仅丰富了各自领域的研究和创造过程,也推动了跨学科的发展。

因此,进一步探索物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创新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与艺术

物理与艺术

物理与艺术物理与艺术(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S16E05班陈世军2016440557)摘要:物理与艺术都是人类理解自然的方式,这两种方式貌离神合,但以一个共同的基本点紧密联系,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和人类揭示真理的创造力。

凡是前卫的艺术创作,凡是革命性的物理研究,都会探究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质,都追求对世界进行精确而细致的观察,并给予创新性的描述。

本文主要例举牛顿与达·芬奇两人在生平、思想、性格、成就上的异同与我自己的一些感悟。

关键字:牛顿;达·芬奇;物理;艺术;感悟一、物理与艺术李政道教授曾说“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与艺术源于人类活动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传统上来说,艺术创造幻象以表达情感,使用的语言是图形和比喻;物理学是一门严格意义上表达自然的实证科学,根植于清晰的数学关系,应用数字和方程表达自然规律。

艺术家以艺术作品表达审美情感;科学家以自然定律描绘客观规律,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将对世界本体认识的不同侧面,各种现象贯穿在一起,经过分析、综合和思考,从而完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因此,艺术和物理学都是构造模型的活动,它们是人类感悟、认知自然的两种相异又相关的手段。

二、达·芬奇与牛顿达·芬奇是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代名词,他的画作充分显示出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力,对人物内在细微情感的刻画,以及表现光与影的种种变化,将绘画的写实主义推向了不可企及的高峰。

牛顿是经典物理学的最高峰,被评价为“天才中的天才”。

达·芬奇和牛顿,一个是15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一个是17世纪的天才;一个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一个是最伟大的科学家,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人在生平、思想、性格、信念和成就上的异同。

两人都成长在单亲家庭中。

牛顿的父亲是个不识字的农夫,在儿子出生前几个月死去。

母亲不久后再婚,将年幼的牛顿送到外祖母那里抚养。

小小孩子不得不同继父争夺母爱。

物理与艺术探讨物理与艺术的交叉与融合

物理与艺术探讨物理与艺术的交叉与融合

物理与艺术探讨物理与艺术的交叉与融合近年来,物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日益引人注目。

两个貌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探索世界的奥秘,却在某种意义上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本文将探讨物理与艺术的交叉与融合,以及这种交融对于人类认知和创造力的影响。

一、物理启发艺术创作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以对自然界规律的研究为核心。

然而,并非只有科学家可以从物理中获得启发,艺术家同样也可以通过物理的世界观来进行创作。

比如,画家可以借鉴光学原理,运用色彩、光线和投影等效果来表现画作的立体感和逼真感。

音乐家则可以通过物理中的声学知识,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效和音乐效果。

还有舞蹈家可以利用物理学中关于动力学和重心平衡的原理,展现出独特的身体控制和动作美感。

艺术家通过物理的启发,能够赋予作品更多的深度和创造力。

物理的表征方式和实验手段,为艺术家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工具。

二、艺术呈现物理概念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从物理中汲取灵感,还能够将物理概念以艺术的形式传达给观众。

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抽象的物理概念可以被更广泛的人群所理解和欣赏。

例如,在绘画作品中,艺术家可以运用透视和构图等技巧,展现出物理空间的变化和感知。

同时,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如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相对论的时空弯曲等,也可以通过艺术的手法进行视觉化呈现,使观者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和感受这些概念。

艺术作为一种感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物理的抽象概念,以及自然界的奇妙之处。

三、交融带来的创新与突破物理与艺术的交融,不仅推动了两个领域的发展,还催生了许多新的创新和突破。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物理原理和工程技术的运用成为了现代建筑的基石。

结构物的稳定性、材料的力学性能等都依赖于物理的研究成果,而同时建筑的外观、空间感和体验感也受到艺术的影响。

再比如,在电子音乐领域,物理的声学原理与艺术的创新手法相结合,催生了许多前卫的音乐风格和电子乐器的发明。

通过对声波特性的研究和应用,音乐家们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音效和音乐体验。

探索物理与艺术的奇妙结合

探索物理与艺术的奇妙结合

探索物理与艺术的奇妙结合自古以来,物理和艺术一直被认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的重新定义,物理和艺术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物理的规律和艺术的创造力相结合,产生出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作品和理论。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物理与艺术的奇妙结合,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无限可能性。

1. 光的美妙世界光是物理学和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共同主题。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过光的波粒二象性来解释其性质和行为。

而在艺术中,光被用来创造各种视觉效果和传达情感。

通过艺术家的巧思和物理学家的探索,我们开始意识到光的潜在力量和美妙之处。

在绘画和摄影中,艺术家运用光线的明暗变化和色彩效果来表达情感和创造出独特的氛围。

光线在不同的角度照射下,产生出阴影、光斑和反射等视觉效果,从而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同时,物理学的研究也揭示了光的传播和折射规律,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技术支持。

2. 声音的奇妙旋律声音是另一个物理和艺术相结合的领域。

在物理学中,我们通过声波的传播和振动规律来解释声音的产生和传递。

而在音乐和表演艺术中,声音被用来创造动人的旋律和共鸣的情感。

通过物理学的研究,艺术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频率、音高和音色等特性,从而在演奏和声乐表演中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同时,艺术家们也通过创造性的手法,如音乐合成和电子音乐等,探索声音的更多可能性,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

3. 艺术中的几何美学几何学是物理学和艺术中的另一个交集点。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形状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探索空间的几何性质。

而在艺术领域中,几何形状被广泛运用于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以表达均衡、对称和美的概念。

艺术家们通过运用几何学的原理,创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美学的作品。

几何图形的重复、对称和比例等手法,为作品赋予了一种秩序感和和谐感。

同时,物理学的研究也揭示了许多有关几何学的规律和原理,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4. 科技与互动艺术的融合随着科技的进步,物理和艺术之间的交叉逐渐加深。

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浅谈物理教学艺术一节成功的物理课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

物理教学艺术包括许多内容,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协调配合共同努力达到的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

一、发掘物理的科学美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是否去认真发掘物理的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的特征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

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且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了美的光辉。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的爱美天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

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而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

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

物理教学艺术研究论文

物理教学艺术研究论文

物理教学艺术研究论文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用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组织教学。

例如:在教具和学具上,可以不必满足于实验室的设备,由教师和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具和学具。

如讲单摆时,我让学生找来细线和小球,每人自制一个单摆观察它的运动。

在自制教具和学具的同时,还应鼓励学生课后做些小实验。

如讲“受迫振动”时,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实验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具体做法是:把六个涂成不同颜色的米花用线穿起,挂在衣架的横梁上。

六根细线每两根等长,最短的挂在中间,最长两根分别挂在最外面。

将一根橡皮筋拉长,从米花构成的弧下方穿过,并与米花悬线面垂直,用手指拨动皮筋,米花应声起舞。

有条件的还可以将米花放在用布包紧的大口径低音喇叭上,当喇叭传出音乐声时,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跃。

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为了巩固公式S=1/2gt的平方,我在课堂上组织了“手握落尺测反应速度”实验。

同学两人一组,从尺落下的长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从尺开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时间,也就是握尺人的反应时间。

这个小实验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既动手又动脑,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可以用一些对联、口诀、谜语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我从生活中和教学实验中搜集了许多对联、谜语应用到物理课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三定律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副对联:他蹬地,地也蹬他,双方运动为何地没动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为何你觉疼横批:说清有奖于是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了这一现象。

还有如:未受外力运动状态永不变没有摩擦机械能量总守恒横批:注意条件这副对联是描述惯性定律和机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记忆。

下面这一对联:两球落斜塔双音一响八马拉半球一声双分横批:学史奇观上联是描述比萨斜塔实验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联是描述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

物理(心得)之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

物理(心得)之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

物理(心得)之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物理论文之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在物理教学中,老师语言富有哲理而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同学,使自己教得轻松,同学学得开心。

1.风趣的语言,能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教学语言生动风趣,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同学对学问的记忆。

例如在讲功时,可向同学说,当你提着一袋水果沿平直的路走了两公里,手勒得红肿,你做功了吗?同学确定会说“做了”老师说肯定要说做功的话那就是零。

从而说明做功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2.老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从而激励同学的学习情趣。

丰富的情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

一个教态自然的老师,走进课堂应面带微笑让同学感觉轻松,产生想和老师沟通的欲望。

富有情感颜色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同学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加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所学的学问。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师生情感沟通,两者相结合能使同学在开心的气氛中,把学习活动由最初原始的爱好,引向布满激情的思索。

所以在教学中要关爱同学,消退同学对老师的畏惧心理。

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开心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同学的学习乐观性,让同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老师讲课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

精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严厉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可使同学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学问,而且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在对物理概念、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进行叙述时,要做到抑扬顿挫,声音的凹凸、发音的长短、感情的运用等,都要求老师依据详细内容进行细心设计。

3.教育同学留心观看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生活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看和试验为基础的科学。

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中隐蔽着无穷的神秘。

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考,发觉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看吊钟的摇摆发觉了单摆的等时性。

通过举例,引导同学观看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浅谈初中物理的教学艺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物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培养,而在教学语言上却缺乏文采,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呆板单调。

对于物理教师来说,如果在教学时语言富有文采,让物理教学内容充满诗情画意,定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它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科整合,有利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体系。

那么,教师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把握并应用一些独特的教学艺术,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兴趣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

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

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

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二、注重教学语言艺术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教学语言艺术,不但会增强学生对教学信息的吸收,而且会对难点知识起到缓冲软化的作用。

语言形象准确,物理研究对象就会更加形象逼真;语言幽默、有趣,能使同学们欢畅乐学;语言生动、简练,会让人生智开窍。

物理学中的美论文

物理学中的美论文

物理学中的美论文物理学中的美论文物理学中的美论文【1】摘要:由于物理学所反映的是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规律性,也就同时展现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在物理课堂中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物理之美,让学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中去学习物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物理;教学;物理美《物理新课标》中指出:“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把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中学生对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现象比较敏感,也比较好奇,更加容易有认识本质的冲动,这时候我们物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的物理奥妙,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探索物理之美,让学生置身于美的环境中去学习物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物理学固然不是美学,但是生活中处处有美,物理学中也包含着美。

由于物理学所反映的是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及规律性,也就同时展现了自然界在结构上的对称、和谐与韵律美。

由于科学理论的首要目的是表达人们发现的自然界中存在的和谐,所以我们一眼就能看到这些理论具有美学价值。

衡量一个科学理论的成功与否,事实上就是对它的美学价值的衡量,也就是衡量它给原本混乱的东西带来了多少和谐。

一、物理学中的“统一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自然科学的物理来说,现象和本质必然是相互联系的,什么样的本质往往就反映出什么样的现象。

而且本质和现象并不是孤立的。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食用油总要浮在水面上,就是这样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是一个重要的本质决定的,那就是由食用油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平时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人需要佩戴眼镜,那么你知道他们佩戴的都是什么眼镜吗?让我来告诉你吧,一般来说老年人佩戴的是凸透镜,青少年佩戴的是凹透镜。

为什么呢?原来老年人的晶状体的会聚能力过弱,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从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而佩戴的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且能使成像向前移落在视网膜上,从而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大学选修课《物理与艺术》论文

大学选修课《物理与艺术》论文

大学选修课《物理与艺术》论文宇宙中存在的三样最本质的东西——时间、空间、光。

1、泰勒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名字留下来的思想家。

古希腊哲学由此展开。

言,万物源于水。

2,、毕达哥拉斯,言,数即万物、和谐简单。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学生。

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4、欧几里得,几何之父,提出宇宙观点。

著有《几何原本逻辑学》。

5、如果世界上真的有什么东西坚不可摧的话,就是那些永恒的物理常量和那些伟大的诗一般的方程。

——理查德·费曼6、《十字军东征》——天主教对伊斯兰教的战争,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

7、《最后的晚餐》8、《犹大之吻》9、《相遇金门》10、《哀悼基督》11、《宫娥》12、艺术发展史:乔拓(意大利),西方美术之父,达芬奇,最伟大的画家,毕加索(西班牙),现代美术之范。

爱德华·马奈,19世纪印象主义奠基人之一。

13、物理发展史:伽利略,科学之父,物理学之父;牛顿,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现代物理学奠基人,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纪伟人。

14、乔治·萨顿15、拉斐尔,文艺复兴时期,,《雅典学院》。

16、黄金比例,黄金分割线17、两百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科学与艺术最直接的表现。

18、霍金,《时间简史》19、乔托,奠定了艺术,远古之谜——春的故事——百花齐放——日出印象——现代艺术。

20、梵高,《星月夜》,展现的是宇宙的神秘感,螺旋状的光环在画面中央席卷整个天空,银河的表现极其形式感,扩大的星星被包围着,月亮像太阳般耀眼。

包围着星体的暗物质全部发光,读到一个生命的颤动,一个想象的大成,生命在宇宙中的再生与永恒。

21、王国维——《人间词话》。

物理与艺术论文

物理与艺术论文

物理的参与性、实践性与艺术的思想性、情感性是人所共见的事实。然而,艺术家们对物理实践的探求和物理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是在物理和艺术的创造中更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均诞生于十九世纪,是基于物理家对光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在二十世纪发展过程中,有声电影、彩色电影、立体电影、宽银幕电影、球幕电影等形式的不断出现,更是把艺术创作与物理进步融为一体。当然,艺术家们不仅仅是接受物理成果,他们的艺术创作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物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1902年在电影《月球旅行记》中,利用现代蒙太奇手法和特技手段讲述了一个物理家登月探险的故事。虽然银幕上的物理家显得那样幼稚,类似炮弹的登月工具显得那样拙劣,但这毕竟是第一次把人类登月的愿望付诸行动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是在银幕上。我们很难说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人登上月球的行动不是这种努力的延续。
从物理和文艺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来看,两者同渊源于实践,同植根于人脑,同来自人脑对实践的反映以及对反映的加工。当然,物理与文艺以不同形式来表达,以不同事物作为实践对象,从而在知识(包括思维方法、实践方式等)层面彼此不同互异,但一旦深入研究,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试看,中国古代的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不涉及,神妙高远,发人深思;而在那月明星稀之夜,物理学家在思考各种宇宙现象并探究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时,都不能不惊叹自然结构的雄伟壮丽。《庄子》中就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一个伟大的物理技术家,一个卓越的文学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创造欲,都去探究超越表象而追求更深刻的、更普适的、更永恒的东西。因此,在创造性开始出现的时刻,学科间的障碍就消失了,文艺和物理进入了相互交融的形而上的境地

物理学对绘画艺术作品的鉴赏研究论文

物理学对绘画艺术作品的鉴赏研究论文

关键词:物理;时空;光;色彩;相对论据调查研究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理工科学生如果观看艺术展,大部分不懂得欣赏世界名画或其他艺术作品。

在理工科教学中如果可以贯穿艺术审美,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物理概念更加形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用光的传播、色彩与光的原理、时间与空间的构建等物理知识和观点去理解视觉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亚威农少女》《圣弗兰西斯接受圣痕》等很多名画将会更加深刻的被理解和欣赏。

1从牛顿绝对时空观角度鉴赏乔托等人的绘画作品1267年,欧洲绘画之父乔托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作品风格是宗教画,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金门相遇》《基督下十字架》《犹大之吻》《最后审判》和《哀悼基督》,他摆脱了拜占庭式绘画的僵硬风格,去除故作姿态的造作,通过平静的观察并感知自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运用“透视画法”,将人物之间和人物与背景之间的距离拉开,按照一定的结构比例,更加真实地反映自然特点。

乔托从绘画作品中感悟出的透视原理、空间力量的暗示,还有恰如其分的色调安排,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特色。

例如,在《往十字架上钉人者》中,哀悼的圣母和使徒、持矛的兵士、飞动的天使、十字架上的基督等要素都通过简洁的画面予以处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红黄蓝色块分布使得生动鲜活的情节跃然于墙壁,把鉴赏者的眼球定位在死亡基督和悲伤的圣母身上。

再如,《犹大之吻》,耶稣和犹大的四目对视,平静对慌乱,体现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融入绝对静止时间的理念,通过人物的表情把视觉的瞬间体验凝滞于这幅壁画上,在鉴赏者心目中引起共鸣和振荡,通过艺术的方式对时空进行组织,这是绘画艺术作品中最早对于时间框架的定义。

在乔托之后的300年,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才得以建立,它与乔托的绘画在时空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对现实的模仿,只不过二者是在不同的领域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而已,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2从光和色彩的角度鉴赏印象派绘画作品印象画派的出现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色彩观念的创新,以粗放的素描笔法捕捉阳光下对象物瞬时的色彩活力,并充分利用光色原理创立色彩体系,体现了自然清新的生动感观。

从经济学看物理与艺术论文

从经济学看物理与艺术论文

从经济学看物理与艺术论文在经济学的视角下,物理和艺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致力于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而艺术则是关于人类创造力和表现形式的领域。

尽管它们看似毫不相关,但在经济学中却有共同点,并且对经济本身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物理和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专注于研究宇宙的基本运作原理和规律。

其在技术和工程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推动技术的发展,改进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这些技术创新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和效率。

同时,物理的发展也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资源利用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另一方面,艺术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则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生活。

艺术创作的推动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直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同时,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品味,间接地影响了市场的供需关系。

总的来说,物理和艺术在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物理通过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实际增长,而艺术则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对经济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和艺术对经济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加以重视和推动。

另外,物理和艺术也在经济学理论中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例如,在经济学中,物理原理和数学模型经常被用来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如供需平衡、市场竞争等。

物理学的科学方法和建模技术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同时,艺术也在经济学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研究人们的文化消费和行为模式,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尽管物理和艺术在表现形式和研究对象上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们在经济学领域的联系和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无论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实际经济增长,还是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市场活力,都凸显了物理和艺术对经济的深远影响。

物理与艺术论文范文怎么写

物理与艺术论文范文怎么写

物理与艺术论文范文怎么写不少人惯于把物理和艺术看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其实不然,这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物理与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物理与艺术论文篇一:《试论物理与艺术》物理与艺术都是惟有人类才拥有的文化现象,传统的教育使物理和艺术分离,从事理工学习的人偏重逻辑思维,从事艺术学习的人偏重形象思维。

但是,物理与艺术之间却以一个共同的基本点紧密地关联在一起,这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和人类揭示真理的创造力。

凡是前卫性的艺术创作,凡是革命性的物理研究,都会探究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都对世界进行精确而细致的观察与描述。

“物理与艺术”不同于人文类的艺术欣赏等课程,也不同于理工科的大学物理课程。

本课程注重文理结合,内容主要是以艺术家和物理学家相互平行的视角来阐述人们对宇宙图像的建立过程和理解;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的认识。

物理与艺术的共同目的都是以创新的手段来唤起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对自然和情感的共鸣,只不过它们所使用的“语言”不同。

学习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它们之间的“语言”障碍,分析比较它们在创新意识和思维方法上的共同点,以达到提高同学们物理与人文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从物理和文艺的起源与发展历史来看,两者同渊源于实践,同植根于人脑,同来自人脑对实践的反映以及对反映的加工。

当然,物理与文艺以不同形式来表达,以不同事物作为实践对象,从而在知识(包括思维方法、实践方式等)层面彼此不同互异,但一旦深入研究,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试看,中国古代的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天文地理、博物神话,无不涉及,神妙高远,发人深思;而在那月明星稀之夜,物理学家在思考各种宇宙现象并探究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时,都不能不惊叹自然结构的雄伟壮丽。

《庄子》中就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一个伟大的物理技术家,一个卓越的文学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创造欲,都去探究超越表象而追求更深刻的、更普适的、更永恒的东西。

[论文]物理与艺术

[论文]物理与艺术

万物原理与梦幻文艺0A31214015 董方洪0这个学期有幸选择了孟凡明老师的文科物理,让作为理科生的我有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学习物理学的知识,探寻自然科学的奥秘。

文科物理不同于理科生平时学习的物理知识,在课上我们了解更多的不是繁杂晦涩难懂的物理学公式,而是精彩丰富物理学发展史和科学家们生动有趣的生活趣事和传奇的个人经历。

此外,通过对文科物理的学习,我更懂得了物理知识与丰富的艺术世界是紧密相关,难以分开的。

0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这样说过,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0在我看来,物理学和艺术各自有其专门的研究领域,各自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人类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然而,它们却如同一对孪生兄妹,形影不离地发展着。

事实上,物理学和艺术之间存在着交叉,存在着渗透,存在着融合,它们有相通之处,有内在的统一性。

正如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分所说:“像画家运用色调,雕刻家利用石膏,音乐家通过音符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一样,科学家们是通过似乎是周围的浓缩物的公式和定理来表现自己的高水平的美感的。

” 0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家和科学思想家玻姆说:“就物理学充满真知灼见而言,他实在是艺术。

“施大宁教授提到:“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图象和隐喻、想象力与审美力,科学表现手段是数字和方程、数学关系和实验特征。

传统上说,艺术抒发情感;科学追求理性所以,他们在表面上是对立的。

但是, 两者均是人类尝试认知真理的手段和对被认知对象(自然)的精确描述。

”0我们就拿高更的那幅著名的“我从何处来,到往何处去”作品来说。

0在长达4米半的画面上,从左到右表达了生命从诞生到死亡的历程。

绘画通过树木、花草、果实,所有的植物象征着时间的飞逝和生命的消失问出三个震撼心灵的问题:“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何处去?”这三个问题恰恰问出了从古至今所有物理学家的心声:“宇宙是怎样起源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人类的未来会怎样?”固然,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思维方式,物理学家有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可是,即便身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种族的他们,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当面对自然,认知真理时候的,艺术家与物理学家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探索自然,企图以自己的方式去对宇宙进行精确的描述。

物理与艺术结课论文

物理与艺术结课论文
真正有价值的开创性的东西都是先想象出来的。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在第一瞬间必然是和具体的实在的事物联系的,无论牛顿还是达芬奇,不同于常人的是,他们将第一瞬间进行处理的过程是很复杂的,可能更多是抽象的。所以对于物理学家来说,他们进行创作的过长实际上是把艺术进行科学化的过程;而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们进行创作的过程正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前者从美中抽象出真,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后者从真中抽象出美,也就是事物理想态的美。因为想象的共生,这两种不同的认知自然的方式注定了不是以平行线的形状存在的,必定会在遥远的未来,近一点说现在,已经以一种互相缠绕的螺旋状并进了。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一条从隐藏到暴露的主线索,也是我们理解自身,理解物质世界,理解时空的本质意义的导线,那就是光。科学家思考光,以光作为绝对参照后,发现了时间膨胀和尺缩效应;而艺术家则直接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了,相对光这种绝对参考系时,物体的性质的变化,比如时间的相对性表达,色彩在多普勒效应下的变化的表达。一旦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时,我们发现,插上想象的翅膀,人类便可以飞向任何我们人类自身无法企及的领域。而在这一点上,艺术和科学,准确的说是艺术和物理学,站在了绝对的统一的高度。无论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在探索着解释着光的本质,于是也就导致近现代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和物理学家用不同的方式各自表现着相同的人类极限下的事物本质。一幅幅抽象到极致的画作表达着艺术灵感的同时赤裸裸地阐释着光的哲学,一个个简约的方程式表达着科学发现的同时也在揭穿着千百年来光的骗局。但是,这些不同领域的开创者在创造的过程中,必然都经历着想象——思考——想象这样的思维活动,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穷思竭虑后的突破。最后,谁也不怎么了解谁,可能谁也不怎么对谁的领域感兴趣,但是却不约而同的到达了同一高度而且是同一本质上。本就没有多少纠缠的学科,是不太可能由相同的思考联系起来的,因为思考方式或许大相径庭,否则艺术家都是科学家,科学家都可以搞艺术了,所以造成联系的本质原因只能是想象。无疑最大的共性,就是所有的一切起始是在想象上,终结在向人类传播的最高境界——真善美。

物理与艺术

物理与艺术

“物理与艺术”,在选这门课程前,我还真没听过或者看过把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词放在一起。

物理对于我来说,就是满是公式,用来解读自然规律的一门学科。

艺术,就是画画呗。

两者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

但自从看了这视频之后,我的观点完全颠覆了。

丹纳说过“艺术的目的不时表达现象,而是追究现象之间的关联。

”玻姆说过:“就物理充满真知灼见而已,它是实在的艺术。

”科学是严格反映自然界规律的,经典的绘画也力求写实。

绘画从原来的平面发展到运用光影,这就必须研究光是怎么传播的。

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艺术也就非常写实。

这和经典物理几乎平行发展起来的。

我认为,尽管物理学家同画家很少交流,但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映自然,会殊途同归。

不同的是,数学家喜欢做实验、运用数学公式,画家是用手中的画笔进行表达的。

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图像和隐喻;物理的表现手段是数字和方程。

传统上说,艺术抒发情感,物理追求理性,所以他们在表面上是对立的。

但是,两者均面对同一个自然,军师人类尝试认知真理的手段。

跟着众多科学和艺术大师的脚步,我们得到一个确定的概念:艺术家和科学家在追求着同样的目标,他们在用不同的方式探索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并用不同的方式将他们的理解表达出来。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他们是两条平行的轴线,一同为人类文明增添色彩。

而用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福井谦一的话,人类对未知世界固有的、淳朴的好奇心,以及真诚的探索之心,是人类伟大创造力的源泉。

从这一角度,科学和艺术以一个共同的基本点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和人类揭示真理的创造力。

从上述科学史和艺术史中,我们已经看到,凡是前卫性的艺术创作,凡是革命性的科学研究,都会探究到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都追求对世界进行精确而细致地观察和创新性地描述。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家是表现宇宙真实存在的艺术家,而艺术家则是表现情感世界真实存在的科学家。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玻姆所说:“就物理学充满真知灼见而言,它实在是艺术。

物理与艺术 论文

物理与艺术 论文

人与自然在上课之前,对于物理和艺术,我觉得科学是科学,艺术是艺术,两者毫无关联。

我学的专业是工业设计,所以多少也接触了一些有关艺术的课程,在学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后,感觉艺术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达,没有外界的干扰而创作的,更不可能和科学有实质上的关系,而后听了施老师的课,认识到科学也可以像艺术一样打动心灵,艺术可以通过科学来解释其魅力。

科学与艺术,从来都不是分开的。

“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他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如是说。

而作为科学世界中最耀眼最永恒的物理学与艺术的“爱情”在宇宙被创造之后就绵延至今,并且永世不绝。

对于中西方来说,中国自古以来追求的是实事求是,没有太多的理论去诠释科学或者艺术的本质,重视“how”。

而西方更多的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重视“why”。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讲究的是其中的意境而非光影的奥妙,中国古代的科学讲究的是实用,造纸是因为需要纸来记录文字,印刷术是书籍需要快速发行的需要。

西方绘画更多的是重视视觉感受,或强烈或舒缓的画面给观者留下深刻影响,西方物理学的发展由伽利略到牛顿,无一不是揭露自然的内在。

所以,对于艺术与物理的结合并且发展,从西方的历史演变中来探求二者的关联会显得更加自然。

从绘画艺术来看,自乔托发现透视原理,到达·芬奇创造现实艺术,再到毕加索引导艺术革命,这是艺术向人类自身的靠拢,比如黄金比例就是人体的比例关系;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自伽利略提出参考系概念,到牛顿用公式来描绘宏观世界,再到爱因斯坦引导的科学革命,这是人类向自身的生存环境,包括物质的研究。

二者之间的代表人物并没有太多交集,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关联,但是物理学和艺术的脚步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留下相类似的痕迹,这不仅仅是偶然,而是一个必然。

自古以来,艺术探讨的是人类心理情感的变换规律,物理学探讨的则是物质世界的变换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与艺术
【摘要】物理与艺术,实则艺术的物理和物理的艺术的统一,它们以一个共同的基本点紧密地关联在一起,那就是真理的普遍性和人类揭示真理的创造力。

它以两条主线将二者对比统一,即艺术:乔托~达·芬奇~毕加索和物理: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

在我们过去的认识中好像二者是不相干的两门学科,其实二者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艺术主要是图形和比喻,物理则表现在数字和方程上。

【关键字】物理,天体运动,光学,静电场,艺术
【引言】在艺术和物理学中同时获取有关自然(实在)的观点,会从三个维度上全面看到它的更宏大的图景,会理解它在扩展开的现在上的存在。

艺术与物理学的有机结合,能使人们对自然厕身其内的世界产生更高层次上的认识和理解。

【正文】
天体运动与艺术
古希腊人曾强烈地致力于自然界中和谐的研究,并认为音乐仅是自然界和谐中的一种。

德国物理学家开普勒曾说:“天体的运动只不过是一首歌,一首连续的、有几个声部的歌。

”在他看来,
有声的乐调固然很美,但有调无声的
仙曲则更美,因为它只对人类的灵魂
吹奏。

他反复计算了有关行星近日点
和远日点的运动速度和各种比例关
系,并从研究一首古老的名为《和谐
的序曲》的乐曲中受到启发,终于得
到了(这里T为行星绕日运
动的周期,D为行星距太阳的距离)的关系,进而谱写了行星运动这首不能为听觉所感知,却可以为思维所理解的“直接用乐谱、广为使用音乐语言”的行星协奏曲(如图1所示),并通过他的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表达出这首乐曲的主调。

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

按史莱因的观点,日心说从根本上来说脱胎于艺术家选定观察位置(注意乔托的“透视法”涉及观者位置)。

伽利略通过观察支持哥白尼的学说,进而提出惯性参考系、绝对静止概念。

前有艺术中观察透视画法作品,观者需处于一个绝对静止状态,今有物理学中绝对静止点,史莱因提醒说这是艺术与物理的有趣并行。

光学与艺术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航行或在海边了望,往往会看到空中映现出远方船舶、岛屿或城廓楼台的影像;在沙漠旅行的人有时也会突然发现,在遥远的沙漠里有一片湖水,湖畔树影摇曳,令人向往。

可是当大风一起,这些景象突然消逝了。

原来这是一种幻景,通称海市蜃楼,或简称蜃景。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光的折射谈起。

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断的一般,这就是光线折射所成的,有人曾利用装置,使光线从水里投射到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就可以看到光线在这个交界面上分两部分:一部分反射到水里,一部分折射到空气中去。

如果转动水中的那面镜子,使投向交界面的光线更倾斜一些,那么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现象就会显得更厉害些。

当投向交界面的光线如左下图所示的情况时,光线就全部反射到水里,再没有折射到空气中去的光线了。

这样的现象叫做全反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

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在夏季,白昼海水湿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暖上凉,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左右)。

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假使在我们的东方地平线下有一艘轮船,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它的。

如果由于这时空气下密上稀的差异太大了,来自船舶的光线先由密的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气层,并在上层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我们的眼中,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像。

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轮船映像比实物是抬高了许多,所以叫做上现蜃景。

除了海市蜃楼,美丽的彩虹也向我们展示了生动的光学艺术。

原本光是笔直行进的,但它也具有一旦进入水中就会折射的性质。

因此太阳光在通过雨的颗粒时就会折射。

此时,由于光折射的角度因颜色而各异,所以七种颜色会以各自不
同的角度折射。

所以七种颜色会很漂亮地排列起来。

这就是形成彩虹的原理。

因为彩虹呈现于与太阳方向相反的天空,所以想在雨后看彩虹时要背对着太阳。

夏天雨后,乌云飞散,太阳从新露头,在太阳对面的天空中,会出现半圆形的彩虹。

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发射与折射造成的。

我们知道,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时候,前景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而且把原来的白色光线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光带。

下过雨后,有许多微小的水滴漂浮在空中,当阳光照射到小水滴上时会发生折射,分散成7种颜色的光。

很多小水滴同时把阳光折射出来,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会看到一条半圆形的彩虹。

彩虹的色带分明,红的排在最外面,接下来是橙、黄、绿、青、蓝、紫6种颜色。

静电场与艺术
沙雕艺术中也隐藏着物理玄机,沙垒是一种游戏.用干沙或含水量多的沙都
筑不成沙垒,只有湿沙才能筑成.沙垒筑成后,一旦
干燥即崩溃;要使沙垒保持原来的形状,就得小
心浇水,使它保持一定的湿度.
是什么力量使沙垒能保持不散呢?湿沙含有
一定量的水.水一般是作为润滑剂使用的,它怎么
又能增加沙子的黏性呢? 有人认为,沙垒是由于沙
中水的表面张力而结合在一起的.水分子具有一个
永恒的电偶极,被称为极性分子.这些电偶极相互
吸引.在水与空气的表面上,相邻水分子的相互吸
引使得水面实际上处于紧张状态.相互吸引产生的合力,使水面弯曲.在沙垒表面,这个合力是有助于沙垒的稳固的.然而在没有空气界面的沙垒内部,沙出同样稳固.虽然内部的水分子通过其电偶极的电场互相吸引,但这种引力很弱,它无助于沙的稳固,不足以阻止它的流动.因此,这种解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那么沙子在潮湿时黏结的力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一颗湿的沙粒表面存在正负两种离子.通常这两种离子成对组合,其中一人比另一个离沙粒表面稍微远些.究竟哪个离子在外,这在沙粒表面上是处处各异的.两种取向的离子在沙粒周围的空间产生了一个电场。

负离子中,负电荷比正电荷多,其带负电的电子云朝着邻近正离子方向,稍稍偏离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这样,形成电偶极.它在沙粒表面以外形成一个较弱的电场.而表面的正离子缺少负电荷,且它的电荷并不像负离子那样发生分离.因此,它的电场,是一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这个电场比电偶极所产生的电场要强.由此可见,一个沙粒周围的电场主要是由于沙粒表面的正离子产生的。

沙粒周围的电场,改变了离沙粒表面较远的水分子中的氢核的平均距离.临近表面的水层相对地具有负电性;而远离表面的水层相对具有正电性.从负电性到正电性的变迁是渐进的.这一现象,称为电的双层扩散。

正是沙粒周围的电场,重新安排了水中氢原子的平均距离.从而使水的流动性减小了.由于水的粘度增加,阻碍了沙粒间的相对滑动,沙就稳固了.
水的稳定趋势,随着离开沙粒表面的距离增加而减弱.当沙粒间的水量过大使湿沙流动时,它就不能用来构筑沙垒了.尽管沙粒周围相对带负电的水,仍然吸引着离沙粒较远的相对带正电的水,但是水把沙粒分离得太远了.这种粘度较小的水流动着,它不能阻止沙粒及周围相对带电的水相互滑移.因此,含水过多的沙是筑不起沙垒的.
【结论】经过这次的详细搜索和阅读后,我发现物理与艺术是相互联系的,我们随处可以见到物理与艺术的结合,随时可以从我们身边中发现物理的踪迹。

虽然它们各自有其专门的研究领域,各自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人类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然而,它们却如同一对孪生兄妹,形影不离地发展着。

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存在着渗透,存在着融合,它们有相通之处,有内在的统一性。

正如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分所说:“像画家运用色调,雕刻家利用石膏,音乐家通过音符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一样,科学家们是通过似乎是周围的浓缩物的公式和定理来表现自己的高水平的美感的。

”我们在发现美的同时也可以发现奥妙的物理知识,近年来,国内有关艺术与科学的讨论已成热门话题。

然而不可否认,表层的多,深刻的少;形之予物的多,思之予心的少。

如何推动艺术与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人类不断地探索。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不能只拘束于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该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多积累课外的内容,学会将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从而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艺术与物理学》,[美]伦纳德·史莱因著,暴永宁、吴伯泽译。

2./html/5/41/110/2006/8/li355644151198600218436-0. shtml
3./question/25804188.html
4./view/6293.htm
5./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See.aspx?cBlogLog=100 22846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