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智力缺陷的儿童,他们在智力、语言、认知、学习、行为、社交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这些孩子需要经过长期的教育、训练和治疗,以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融入社会。

本文将针对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探讨。

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自身能力和社会环境,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这包括他们的社交技能、情感控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1、因材施教不同的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方式不同,需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和训练方法,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社会化教育将智障儿童放入正常社会学习和生活,和普通儿童进行互动和交流,促进智障儿童与社会的融合,改善他们的社会问题行为,促进感情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适度训练训练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以适度的难易度和量为原则,不断调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让孩子在稳定的情况下不断挑战自我,以提高他们的自我适应能力。

4、角色定位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只有适合他们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有助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1、综合锻炼智障儿童需要全面的锻炼,包括生理锻炼、智力训练、语言训练、文化娱乐活动等方面。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社交能力的训练智障儿童在交往中往往存在沟通困难、行为异常等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如语言表达训练、情感控制训练、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3、生活技能的训练生活技能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对于智障儿童来说,独立自理尤为重要。

通过日常生活的训练,如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等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孩子的信心和自信心。

4、情感管理的训练情感管理是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管理的训练,如控制情绪、管理压力、增加自信、积极乐观的心态等方面的训练,提高孩子的情感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关于智⼒障碍⼉童⽣活⾃理能⼒培养专题论坛2019?年?3?⽉177关于智⼒障碍⼉童⽣活⾃理能⼒培养魏 芳(江西省宜春市特殊教育学校 江西宜春 336000)摘?要:对智障⼉童进⾏⽣活适应能⼒的培养包含学⽣及⽣活中的各种⽣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具有⽣活⾃理能⼒,简单家务劳动能⼒,⾃我保护能⼒和社会适应能⼒,使之尽可能成为⼀个独⽴的社会公民。

这样不仅能减轻家庭负担,也能减轻社会负担。

本⽂从⽣活训练内容⼊⼿,探讨⽣活⾃理能⼒的训练⽅法,以期待通过训练,智障⼉童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从⽽使他们适应学校⽣活,为以后适应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智障⼉童 ⽣活⾃理 强化训练⽣活⾃理实际上就是指与⼈的⽣存和需要密切联系着的诸如⾐、⾷、住、⾏等⽅⾯的⼀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随着个体⽣理的逐渐成熟⽽逐步达到在不需要别⼈帮助的情况下独⽴去完成。

它主要包括饭⾷、⼤⼩便、⾐着、睡眠、安全、卫⽣等⽅⾯。

对于智障⼉童来说,他们在⽣活⾃理的各个⽅⾯都存在有程度不同的缺陷。

因此,对他们进⾏⽣活⾃理能⼒的训练,⽬的就是补偿他们在这⽅⾯的缺陷,以便使他们基本或初步具备⽣活⾃理的能⼒,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活打下基础。

[1]⼀、⽣活⾃理能⼒训练的内容智障⼉童⽣活⾃理的内容主要有进餐、⼤⼩便、穿脱⾐服和洗漱四个⽅⾯,这是⼉童学习独⽴⽣存过程中最基本的内容。

以下我分别介绍⼀些训练项⽬。

1.进餐⾏为的训练(1)⾃喂固体⾷物。

将条形饼⼲或其他⼉童喜爱的固体⾷物放在他⾯前,如果⾷物有⾹味的话,先给他闻闻,以增加对⾷物的兴趣。

智障⼉童不会⾃⼰拿起饼⼲时,可放⼊他的⼿中,并帮助他把饼⼲送⼊⼝中。

当他学会这个动作时,就不要再帮他拿了。

(2)⾃⼰拿杯⼦喝⽔。

让⼉童坐在⼩桌前,最初⽤双⽿杯训练他⾃⼰喝⽔。

先帮助他⾃⼰拿着杯⼦,把杯递⾄⼝中,稍微斜杯⼦,把少许⽔倒⼊⼝中,合唇,把⽔咽下去,随着⼉童动作的协调,逐渐减少帮助。

(3)⽤勺⼦吃东西。

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与策略

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与策略

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与策略摘要:传统的文本式德育课程,过于依赖德育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是一种传授型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德育问题的思考和整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基于此,以下对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与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原则与策略引言智障儿童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在成长期间(即十八岁前)在适应行为方面有缺陷的儿童,涉及社会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肢体活动能力、感知能力等。

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视,因此,缺乏参与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的自信心。

虽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学习困难和生活困难,但智障儿童依然有好奇心、求知欲,对于别人给予的每一次鼓励都激动得拍手鼓掌,或者极力邀请曾经鼓励自己的人一起拍手鼓掌。

一、优化培智学校的分班模式培智学校的课堂组织形式要区别于普通学校。

培智生的群体特点在于其智力发育情况、自身疾病情况、自身缺陷情况、自理能力情况差异性极大。

在对培智生的排班安排中,要充分综合考虑这些情况。

合理分类分层,有利于实施“走班制”教学,可以保证每个学习班的学生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在大致相同的层级范围内。

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方案,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特殊教育学校采用分类分层“走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同班学生的实际教学进度的推进及教学成果的提升。

培智学校的分班模式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确立先评估再分类的分班原则,优化分班模式,明确教育方案,强化教育措施,可以在平等环境下增强培智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快乐感,这对生活适应课教学以及培智教育的整体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1.实践结合情境,引导智障学生养成良好品德教师应当实践结合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智障学生养成良好品德。

品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当它落实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时,品德就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标准了。

例如,当教师教育学生要懂文明、讲礼貌时,可以具体设置几个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现场实践演示。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智力障碍儿童是指在智力及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发育落后于同龄人的一类儿童。

他们的生活自理和社交能力较弱,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和帮助。

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这类儿童的成长发展和独立生活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关注自我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培养智障儿童缺乏分辨事物和判断能力,自我意识比较欠缺,需要家长进行引导和培养。

比如,可以让孩子自任务的安排,让他们逐渐了解任务的轻重缓急。

家长以身作则,自己先做起来,不断鼓励孩子的自我决策,让孩子在家中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到选择和决策的乐趣。

二、培养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和安全智障儿童智力和卫生习惯较差,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加引导。

比如,要教育他们培养刷牙、洗脸、洗手等基本卫生习惯,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同时,要把安全教育纳入其中,让孩子知道安全是生命的最高保障,不要随便乱跑,走路要小心,减少损伤。

三、多参加社交活动,改善社交能力智障儿童的社交能力比较弱,多将他们融入社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可以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交流,增强自信心和归属感。

同时,通过社交和互动,他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社交技巧和表达方式,积极的态度会对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帮助。

四、适当激励,提高自信和热情智力障碍儿童学习能力较慢,需要家长和老师要有耐心和鼓励的表现。

我们可以对孩子的进步和成就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热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教育孩子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去尝试,只有经过不断的努力和锻炼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以上的措施和引导,可以让智力障碍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得到很大的改善,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管理能力,改善卫生习惯和提高安全意识,改善社交能力和提高自信心和热情,为他们的未来做好铺垫,使他们能够在成年后独立生活。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方法研究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方法研究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方法研究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异常,智力水平低于一定水平的儿童。

由于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低于正常人,他们在社交互动、生活自理、学习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

因此,提升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自身潜能,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训练教育训练是提升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

教育训练可以针对智障儿童的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他们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技能。

在训练过程中,需要耐心、细心,通过训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更加积极融入社会中。

二、家庭支持家庭是智障儿童最基本的社会环境,家庭支持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从多个方面给予智障儿童支持,如摆脱表象教育,采用更加细致的方式对待智障儿童;给智障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训练,让他们在家庭环境中逐渐适应社会;与智障儿童的交往贯彻情感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三、社会支持除了家庭支持之外,社会也需要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等方面,现在一些城市已经建立了专门的智障儿童康复中心,为智障儿童提供医疗、康复、教育等全方位的帮助;企业也可以为智障儿童提供就业机会,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工作是生命的延续”的理念。

四、心理辅导智障儿童缺乏自我意识和规划能力,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了解不多。

此时,心理辅导成为非常重要的方法。

心理辅导可以帮助智障儿童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提醒他们适时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总之,提升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力需要家庭、社会、医疗、教育等各方支持,让智障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他人交往,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智障儿童是指由于先天的一些原因,如遗传、遗传母亲吸毒或者环境等一些不良因素,导致儿童智力发育不全,导致智力障碍。

智障儿童在生活中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关注,包括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上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智障儿童在社交、情绪管理和生活自理等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帮助他们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帮助智障儿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一、家庭角色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会化场所,对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正确认识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接纳他们并给予足够的关怀和支持。

家长要以平和、开放的心态接纳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不以有智障儿童为耻,也不要过分溺爱,要平等对待和培养孩子。

家庭要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关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将他们纳入家庭生活中,让他们参与生活和家务活动,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家长要制定社交训练计划,帮助智障儿童逐步融入社会。

带他们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当引导他们参与一些运动和艺术活动,增强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鼓励他们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家长还要倾听智障儿童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要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这些都是帮助孩子融入社会的重要因素。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鼓励、支持,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家庭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学校角色学校是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要建立包容的教育环境,鼓励智障儿童自信自强。

学校要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应提供更多的社交技能培训,包括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处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训练,帮助他们提高社交能力。

浅谈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浅谈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浅谈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摘要:智力落后学生的教育,即培智教育旨在满足智力落后学生的教育需求,给予这一特殊教育群体在物质、知识信息、精神、情感等方面的支持。

科学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智力落后儿童接受基本教育,确立生活信念、获取生活基本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本文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以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针对实际提出了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绪论: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课题提出的政策依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德育工作要与关心指导学生,处理好在学习、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也明确指出“培智学校课程教学要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培智学生也是应受教育的学生公民,培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贯彻教育政策的要求。

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美国的杜威“教育与生活”的理论、陶行知“教育即生活”理论:“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以及人本主义心理所说的“做中学”理论:“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

”毫无例外,培智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都必须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并养成。

课题提出的现实依据:1.让世界充满爱,关爱弱势群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我们特殊教育对象中智障学生也毫无例外地必须受到关爱,而真正关爱他们就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早日学会交际,学会做人,融入主流社会;2.我校从2012年秋季开始招收智障学生,多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智障学生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心理障碍,常表现为:(1)恐惧。

由于心理障碍,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躲避不见人;(2)自卑。

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与策略

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与策略

s i e丨深度研究辽宁教育丨2021年第3期(下半月)丨管理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原则与策略李铁枝(新民市特殊教育学校)摘要:近年来,我国智障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呈现障碍类型复杂化趋势,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面临挑战。

在此背景下,培智学校遵循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一体两翼”原则,设定差异化、多层次教学目标,选择生活化的教学主题和寓教于乐的训练方法,把握循序漸进、反复实操的教学核心及家校合力共建机制,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提升。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一体两翼”陶行知先生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 活决定教育。

”智障学生的教育更要源于生活。

要想 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就必须培养其生活和社会适应 能力。

生活适应能力课程因强调教育的功能性和应 用性,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分科课程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的弱点,而逐渐受到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一、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的背景(一)理论背景1994年,《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 行)》首次将生活适应列为三大教育训练内容之一,生活适应正式进入培智学校课程领域。

2007年,教 育部颁布《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培智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培智 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 程标准》)明确了生活适应能力课程的基本理念、设 计思路、目标、课题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

此外,大 量研究表明,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对智障学生进 行生活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强化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鉴于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 任务除了发展学生智力外,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 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通过特殊教育帮助智障 学生摒除发展障碍,教会其生活自理、简单劳动家 务、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能力,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 重点教学内容。

(二)现实背景近些年,特殊教育学生大幅度增加。

2019年,全 国有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在校学生数量为79.46万 人,较上年增长19.32%,逐渐呈现学生障碍更严重、障碍类型从单一障碍向多种复杂类型转变的趋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面临更大的挑战。

浅谈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谈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谈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概述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县级特殊教育学校越来越多地承担起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工作。

中重度智障儿童由于智力发育水平较低,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生活中需要周全照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1. 生活自理技能的培养生活自理技能是智障儿童能够独立生活的基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为中重度智障儿童提供了包括饮食、如厕、洗漱、穿衣等方面的技能培养。

以饮食技能为例,学校会通过模仿、示范、练习、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餐桌礼仪、选择天然、健康食品和安全用膳的行为,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等,培养他们独立开展生活的能力。

2. 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社会交往技能是中重度智障儿童顺利融入社会的基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会针对其社会交往特点,进行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

例如通过个别指导式教学,辅导身为兄弟姐妹的学生如何有效地与家人交流,弥补其语言表达上的缺陷;运用情境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具备倾听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相处的自信心和能力。

3. 动手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中重度智障儿童智力不足,但是他们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想象和创造能力。

为了促进其绘画、手工、音乐等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县级特殊教育学校会利用儿童最感兴趣的元素,组织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让学生挖掘自身能力和潜力,既通过社交工具进行互动,还可以分享学习成果。

结论对重度智障儿童生活适应性的培养是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贡献,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在于从实际操作上更加深入地认识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更加尽心尽力地进行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更加科学、创新、有效地利用各种手段、资源和工具,在融合多元文化、促进多方利益的基础上努力为智障儿童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改善生活状态的可能性。

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智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生活,自食其力。

生活适应能力和智力有很大关系,但生活适应能力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获得。

生活适应能力低年级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

如吃饭、穿衣、上厕所、刷牙洗脸,会根据天气调换衣服等。

到了中年级,可以以基本劳动能力训练为主,安排他们做些家务活,如扫地、抹桌、洗手帕、洗袜子、使用电器,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保护能力。

到了高年级学习一些简单的职业技术,如编织、手工,学会生活中基本的消费能力和时间安排能力等。

总的来说,要从孩子的特点出发,由简单到复杂。

1 让学生学会生活自理要让智障学生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他们掌握生活自理的方法。

智障学生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上系鞋带;智障学生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也就是说即使智障学生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

所以,还要让智障学生学会自理的方法。

比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入厕习惯大致包括:辩认男、女厕所。

大、小便要入厕入池,不得随大、小便。

按时大、小便。

大便后要用卫生纸擦干净。

便后要洗手等。

①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卫生常识教育。

如:便后怎样用卫生纸擦干净,包括卫生纸的叠法(教师示范),卫生纸的擦法(特别强调女生要向后擦),以及不得随地大小便,便后要洗手等等。

②及时性教学,对于不会擦屁股的学生,利用他在上厕所大便的情况下,进行现场教学。

③每天定时让学生大小便,以养成学生按时大、小便的习惯。

④教育女生定时换内裤。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就餐习惯。

包括常用食具的认识,如筷子、勺子、碗等的认识,并且知道他们各自的用途,并且对常用食具的使用方法的使用学习。

养成良好的就餐卫生和习惯。

通过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教师以身示范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就餐卫生和习惯,并进行优秀个人卫生奖。

根据智障学生的特点,我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他们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

如在教智障学生学习如何系鞋带时,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行:两个好朋友,见面握握手,钻进大洞口,用力拉耳朵,变成蝴蝶走。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问题逐渐成为特殊教育领域关注的问题,促进学生社会化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掌握参与社会的技能,能够自理自立,不仅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而且是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所以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的重要部分。

培养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

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使智力障碍儿童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掌握基本的知识,提高这些方面的自理能力。

借助于在培智学校实习半年的机会,通过日常对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观察与思考,本人主要以对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展开,介绍当前我国智障儿童的现状,智障儿童的介绍,提高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对策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智障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一、智力障碍儿童的了解(一)儿童智力障碍的分级简介按照智商分数和社会适应环境障碍程度两个基本指标将儿童智力障碍分成四个等级1.轻度智力障碍智商70~55分后(以韦氏智力测验为基准,萨兰勒班县),同时具备轻度的社会适应环境障碍。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够分担直观的家务劳动。

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关键,他们可以步入幼儿园、学前班拒绝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于。

他们在学科自学(例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有相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自学,具备通常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相处能力.具备直观的写作和应用领域写作能力(例如写下留言条、请假条、直观的应用领域文书等),具备直观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拒绝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专门从事直观的职业劳动,参予社区生活。

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须要获得他人的积极支持和协助。

2.中度智力障碍智商55~40分后,同时具备中度的社会适应环境障碍。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迟缓或残缺的儿童。

由于智力障碍的严重性不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例如沟通和语言障碍、学习困难、社交障碍等等。

这些困难让他们很难适应社会,因此对于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来帮助智障儿童克服这些问题并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鼓励语言交流智障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程度往往比同龄人较慢。

为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应该鼓励他们积极交流,并提供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同时,也需要耐心聆听他们的话,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

可以通过故事、图片等视觉化和互动的方式促进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社会适应的必要条件。

智障儿童在生活上需要学习各种技能,例如穿衣、洗漱、吃饭等,这些技能对他们在社交、自我保护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因此,家长或教育者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逐渐将生活自理能力让渡给他们自己,帮助他们逐步独立,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认知。

三、提供简单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提供有趣、富有挑战和成功感的游戏和活动,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建立自信心和对自己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例如可以与他们一起玩创造性的拼图、积木、益智游戏等,也可以带着孩子去感受自然、参观博物馆等社会活动,让他们学习如何与人交往,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

四、为智障儿童提供人际交往机会人际交往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语言和行为方面的困难,许多智障儿童缺乏人际交往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

环境中的其他家长和孩子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学习社会交往,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与自我认知。

总之,针对智障儿童特殊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必须采取专业的方法,注重个性化教学。

强调传授实用技能,对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终实现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却是至关重要的。

智障儿童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也应该被尊重和关注。

虽然他们在智力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但是通过适当的培训和关爱,他们同样可以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和融入。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家庭是培养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于智障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陪伴、鼓励和引导,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父母也需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理能力训练和社会交往技巧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校教育是培养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孩子另外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孩子们在学校里不仅学习知识,还培养了许多生活和社交能力。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学校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学校里不仅接受知识的传授,还可以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往,培养社交能力和自理能力。

在学校里,老师应该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心和鼓励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老师还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学和辅导,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在学校里,同学也是培养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同学们应该学会尊重和关爱智障儿童,主动与他们交往,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少排斥和歧视。

学校应该开展一些关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关注和理解,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环境是培养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孩子们成长的大舞台,他们需要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得到认可和尊重。

社会应该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融入社会的机会。

社会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特殊儿童的公益活动,增强公众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和理解,减少歧视和排斥。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智障儿童的关注和照顾也越来越多。

智障儿童是指智力水平低于正常人的一类儿童,他们在生活中需要更多的特殊照顾和关爱。

而对于智障儿童来说,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他们与社会的融合与互动。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建立自信心智障儿童在与正常儿童相比,常常面临着自卑和自我怀疑的心理障碍。

要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要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家长和教师应该多给予智障儿童鼓励和肯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也要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

二、注重交流和沟通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通常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时,需要注重交流和沟通的培养。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言语、图画、肢体语言等多种方式与智障儿童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也要鼓励他们参与社交活动,与其他儿童进行交流和互动,逐渐提高他们的交流能力。

三、培养自理能力对于智障儿童来说,自理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技能训练,帮助智障儿童掌握自己的生活技能,如自己洗脸刷牙、穿衣服、吃饭等。

也要逐步引导他们承担起家务劳动和社会活动中的一些责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四、适当的社会支持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关爱。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加大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康复资源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为智障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社会大众也要对智障儿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避免歧视和排斥,让智障儿童能够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和学习。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家长、教师、社会和政府都需要共同努力,为智障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宽容和包容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实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浅谈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路径

浅谈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路径

浅谈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路径发布时间:2021-04-25T15:06:08.5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作者:高毅勇[导读] 智障儿童主要是指智慧明显要低于一般水平,其在成长期间,无论生活适应能力,高毅勇佛山市启聪学校广东省佛山市528000摘要:智障儿童主要是指智慧明显要低于一般水平,其在成长期间,无论生活适应能力,还是行为、心理能力都存在一定缺陷,导致智障的因素较多,大多数为先天或后天因素,其在成年之前,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智商仅在70或以下,并且在生活范畴当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龄人发展较为迟缓,适应能力存在一定困难,包括沟通、生活、社交等等。

做为特殊弱势群体,国家近年来极为重视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殊教育。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智力障碍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培养作出简要的讨论,首先阐述培养智力障碍学生自生活能力这一主题的研究背景,再结合实际案例谈一谈如何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路径智力障碍学生由于受到先天遗传或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其大脑发生损伤,从而影响其大脑的正常发育,致使其智力低下,无论在行为还是心理成长远低于同龄人,这也导致了其缺乏独立生活与学习的能力,甚至根本无法与人正常的沟通,更加无法适应社会和生活。

而特殊教育目的在于帮助这些智力障碍儿童,使其能够适应社会、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确保其能够融入到社会当中,独立自主的生活。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能够培养智力障碍学生学会自我照顾,具备生活自理的相关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研究背景首先,智力障碍学生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目前,有很多智力障碍学生自理能力方面极差,无法做到生活自理,而这一背景下,这些智力障碍的孩子只能接受别人的照顾,无法走上社会。

因此,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是其能够走出家门、走进社会、享受与普通人同样在阳光下行走的权利所必须要奠定的基础。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1. 引言1.1 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要性智障儿童是社会中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往往存在困难和挑战。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适应能力是智障儿童顺利融入社会的关键。

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仅仅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获得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社会适应能力对智障儿童的自主生活能力和独立性至关重要。

智障儿童通常需要依赖家人和教师的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日常生活,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必须学会独立生活并逐渐脱离他人的帮助。

而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挑战,提高自理能力和自主性。

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帮助他们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们应该重视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1.2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意义智障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面对社会交往和适应环境时常常遇到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通过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与他人的隔阂和误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可以增强智障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更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是对他们个体的关爱和尊重,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负责和义务。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为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2. 正文2.1 提高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提高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是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

社会实践中培养智障学生的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中培养智障学生的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中培养智障学生的适应能力智障学生是指智力水平低于正常儿童的一类学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现实社会中,智障学生往往面临着许多适应困难,这不仅对他们自身的发展和生活造成了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社会实践中的智障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智障学生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情绪适应能力、社交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等方面。

为了培养智障学生的适应能力,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情绪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

智障学生由于智力上的差异,很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也比较容易波动。

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智障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

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智障学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适当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社交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智障学生常常在社交活动中感到困惑和拘谨,缺乏主动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可以通过组织各类团队活动,帮助智障学生与他人建立起正常的社交关系。

教师还需要加强对智障学生的社交技巧的培训,教会他们该如何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一环。

智障学生往往在自理能力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需要教师的指导和辅助才能完成日常的生活活动。

在社会实践中,可以设置一些生活技能训练课程,教授智障学生如何穿衣、洗漱、做饭等生活基本技能,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智障学生毕业后往往面临着就业的问题。

为了帮助他们顺利就业,社会实践中可以安排一些实践岗位,使智障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

教师还可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智障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智障学生的适应能力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努力。

教师们应该根据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才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智障学生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方法研究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方法研究

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方法研究智障儿童是指由于遗传或非遗传因素引起的智力受损,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和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等特征。

这些儿童在生活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学习困难、社交障碍、自我管理能力差等。

提升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认知训练、社会技能培养、家庭支持和教育资源四个方面探讨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提升的方法。

一、认知训练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往往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较大的困难。

认知训练是提升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认知训练的目标是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助,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

可以通过认知训练来提升智障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针对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认知训练课程,通过反复练习和游戏化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水平。

可以通过认知训练来提升智障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结合实际情境,训练智障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能力,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

通过认知训练来提升智障儿童的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通过情景模拟和心理辅导的方式,帮助智障儿童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升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社会技能培养社会技能培养是提升智障儿童社会适应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认知和沟通能力受限,往往在社交和生活技能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系统的社会技能培训来提升他们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

可以通过模仿和示范的方式,培养智障儿童的日常生活技能。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示范和引导的方式,培养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教授他们如何自己洗漱、整理衣物、做饭等日常生活技能,这样可以提升他们在生活中的自信心和独立性。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实践活动来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交技能。

组织各种游戏和小组活动,让智障儿童在实践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冲突,提升他们的社会技能和社交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儿童是指智力发育严重迟缓,无法与周围同龄人达到正常学习、社交、沟通等方面,需要额外的关注和帮助的儿童。

这些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首先,教育方面应该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和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方法。

特殊教育应该是一种全方位、多元化的教育,包括通过游戏、音乐、画画等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功能训练,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如自己去洗手间、穿衣、梳头等;通过社交技能训练,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让他们学会与人沟通、分享、合作、体谅等。

其次,家庭和社会也应该给予智障儿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特殊性和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学习机会,让智障儿童能够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感受到社会的包容和关爱。

最后,要加强对智障儿童的宣传和普及,提高社会对这些孩子的认识和了解,减少歧视和偏见,营造一个更加包容、理解、关爱智障儿童的社会氛围。

总之,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特殊教育的发展、家庭的支持、社会的包容是不可或缺的。

让智障儿童能够融入社会,与人平等相处,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智障儿童的关注和关心也愈发增加。

与其他正常孩子不同,智障儿童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理论上,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考虑一些原则和方法。

个体化教育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程度、认知能力和特殊需求各不相同,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儿童一概而论,而应根据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

社会融合教育原则也是必不可少的。

将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同学习和生活,可以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动机和社交能力。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非常重要。

在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家庭和学校应加强沟通与合作,互相配合,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努力。

在实践中,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具体措施。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训。

对于智障儿童来说,他们的发展速度和需求各不相同。

在教育和培训中,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沟通能力。

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相对较低,我们需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是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智障儿童来说也不例外。

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适应社会生活。

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

在理论上,我们需要遵循个体化教育原则、社会融合教育原则和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原则。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训、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沟通能力以及注重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只有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措施的有机结合,我们才能有效地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宁化特校张丽萍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那些智障儿童,对智障儿童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培智学校的教育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从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入手,满足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开设生活适应课程是培养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基础
把以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变为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也被称为功能性课程)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使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更容易实现,也使得教学难度减小。

所谓的“生活适应”就是要强调“生活”和“适应”两个概念。

生活就是将学生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适应就是将学生学到的生活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成为智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关注生活情景,为生活适应课程提供支撑
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适应定位于进行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简单的交流,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尝试生活化情景教学,为生活和适应课程提供支撑。

如我在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生向课文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利用学校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到了学校怎样与老师、学生家长、同学打招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带领学生连续情境体验,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角色的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有助于智障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打破固有格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由学校统一规定的,因此,教学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因所谓的“时间紧迫”无法进一步探讨,他们的点滴发现,也由于作息时间的“一环扣一环”而无法进一步深入。

虽然教育看起来处于有条不紊的运作之中,而孩子们却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因此,我们要把空间还给孩子,打破固有格局的限制,为了孩子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

如:在学习校本教材《认识超市海报》一课中我给学生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广告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我的初衷是让学生认识商品标价和促销商品,可学生感兴趣的却并不是这些,而是海报上的各种图片,这是文具套盒,那是喜欢喝的饮料,学生们对海报爱不释手,如果此时我生硬的把思路拉回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肯定会被我浇灭,于是,我顺势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再寻找适当的时机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内容当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原有教材的内容不仅落后于时代且不适应目前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开设生活适应课,并尝试进行自编教材,在编写的内容上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围绕为了生活、根据生活、提高生活的这一理念。

同时,我注重社会生活的变化,以时空条件最佳结合点作教育活动的主题,这样不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序性,还大大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如:我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生,周末要回家,要坐车买票,结合这种情况,我们编写了《买汽车票》一课,帮助学生弄清买票上车的过程。

当学生学习这课时可高兴了,因为他们可以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又如:一次我校的学生到超市购物,在超市门口的储物架存放了东西,出来时拿着条码不会使用,拿不到自己的东西而呜呜大哭。

针对这一状况,又编写了《我去超市》一课。

课上让学生了解去超市存取物品的过程,并且让学生亲身实践,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相应的环境中就生活学生活,通过适应生活达到适应生
存的目的,使学生提高了适应生活的能力,为他们能够顺利地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生活化主题教学是培养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关键
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为弱智儿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

主题教学指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即课程的进程和顺序以一个个的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个主题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内容,即主题单元将不同的科目串起来,而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单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学。

例如,在以“叠衣服”为主题的单元中,包括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语文课),衣服的分类(常识课),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美术课),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音乐课),动手叠衣服(劳动课),数数自己洗了几件衣服(数学课)等。

所谓生活化主题教学即把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的教学。

(一)、生活化主题教学遵循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补偿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性原则
5、统一性原则
(二)、生活化主题教学解析
1、主题的确定
对中度智残儿童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智残儿童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对中度智残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必须教他们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将来参加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必备的能力。

例如低年级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像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分名称;中年级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像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为主,认识、使用公共
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

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可以不断丰富中度智残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2、主题单元教材的组织
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要依据主题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教材要尽可能地囊括生活适应、实用语算、活动训练三个领域,同时还要根据主题的侧重点进行删减并有机组合,形成此单元的教材。

单元教材要求内容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内容涉及面广,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容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围绕主题组织教材,可以弱化学科界限,将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能使智残学生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识,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类型的确定
生活化主题教学的课型有准备课、综合课、实践课三种形式。

准备课:是综合课的基础,是利用教材本身的相互联系,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某个内容的强化教学。

它主要采用直观手段,通过设置情境、录像、实物、模型、示范等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刺激智残儿童大脑皮层,增加痕迹效应,丰富其生活经验。

在准备课中,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注意小步子多循环,使智残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综合课:综合课不是将准备课内容进行简单地拼盘,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主题,体现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的设计富于生活化,能充分调动智残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探索精神,同时它综合了丰富的信息刺激,能促使智残学生脑功能的整合能力得到改善,促进其身心机能协同发展。

另外,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他们获得生活经验与能力。

实践课:是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场所中去,亲自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主题单元——超市购物
准备课:参观超市,认识超市物品、货架、标牌,学习物品分类
识字:标牌上的常用字,入口、出口、存包处、收银台
计算:认识人民币、学习交费。

歌曲:逛超市
综合课:在模拟超市中学习购物
实践课:去超市购物
4、教学程序
授课中教师要遵循以下程序:
(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2)展开讨论,质疑解疑;
(3)尝试操作,解决问题;
(4)反思训练,实践迁移。

由于智残学生思维缺乏抽象性,因此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观看录像、演示、示范等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激发其解疑的欲望;在第二、三环节,教师既当参与者,又做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培养其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第四个环节中反思训练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实践迁移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化主题教学的实用性与综合性为实现弱智儿童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条件,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协作、沟通、分析、自我管理等能力也得到提高。

为达到“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改善学生生活”的目标,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我们将不断探索开发出更多、更适合于智障学生发展的生活适应课程内容,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途径,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