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岸堆积

合集下载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是指海岸侵蚀和堆积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地貌形态。

在海岸线上,不同形态的海岸地貌相互作用,形成了多样的海岸景观。

凹岸和凸岸是海岸线上常见的两种地貌形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海岸线的演变和地貌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凹岸侵蚀的原理。

凹岸通常指的是海浪冲刷侵蚀的地方,海浪的冲击力会将海岸线上的岩石、土壤等物质冲刷下来,形成悬崖、海蚀平台等地貌特征。

凹岸侵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海浪的冲刷会不断改变海岸线的形态,加速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形成各种壮观的海蚀地貌。

而凸岸堆积则是相反的过程。

凸岸通常指的是海浪堆积的地方,海浪的冲击力会将海底的沙、碎石等物质冲刷上来,形成沙滩、海岛等地貌特征。

凸岸堆积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海浪的冲击会不断将海底的物质冲刷上来,形成新的沙滩,扩大海岛等地貌特征。

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是海岸线上两种相互作用的地貌过程,它们共同影响着海岸线的形态和演变。

在海岸线上,凹岸和凸岸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海岸线的地貌特征。

在自然界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海浪的冲刷和堆积会不断改变海岸线的形态,但同时也会受到海岸地质、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种相互作用下,海岸线的地貌特征得以形成和演变。

总的来说,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是海岸线地貌演变的重要原理之一。

它揭示了海浪冲刷和堆积对海岸线地貌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海岸线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我们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海岸资源,促进海岸线地貌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7第四章第四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7第四章第四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3)凹岸、凸岸的应用。
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可以淘金等;凹岸处河水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
河流堆积地貌
1.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条件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考向1地形对聚落布局的影响
(2024·广州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宫室遗址分布在()
①河流右岸②河流左岸③被堆积的河岸④被侵蚀的河岸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③
2.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有()
①便于观测水情②利于取水灌溉③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④矿产资源丰富
考向2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北倚千里岗山脉余脉,南接金衢盆地,三面环山,山涧小溪穿村而过。三门源先祖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约60幢,保存较为完整。2008年10月,三门源村被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三门源传统古村落部分民居出现空置现象。下图示意三门源古村落分布。据此完成~4题。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滑坡、泥石流作用
(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D.持续不断侵蚀
第(1)题:
第(2)题:
(1)D(2)A
河流侵蚀地貌

高三地理命题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高三地理命题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2020届高三地理命题点: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典例分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普遍且典型,河岸两边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沙坡地独特景观。

以河漫滩为依托,沿山坡爬升,常形成高差大于200米的爬升沙丘。

是一条流淌在沙漠上的江,简称为“沙江”,两岸河谷平原宽广,形成辫状水系,中游汇集了几条主要支流。

流域内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流域土地总面积13.1%,且沙漠化具有继续发展的趋势。

这里阡陌相连,人烟稠密,是西藏最主要和最富庶的农业区。

左图示意雅鲁藏布江,右图为“沙江”景观。

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多形成辫状水系的原因。

【答案】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山口,河谷比较开阔,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解析】辫状水系多形成于平坦开阔的河流中下游地区。

雅鲁藏布江洪水期含沙量大;洪水流出上游山口,进入比较开阔的河谷,这里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变换,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命题突破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1.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上游,往往落差大、水流急,侵蚀作用表现强烈,常形成峡谷、急流和瀑布;河流的下游,堆积作用明显。

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跟踪训练下图中甲为常年有河水的河床,乙为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漫滩,丙为高度高于洪水期河流水位的阶地。

读图回答1—2题。

1.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

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A.河流流量减少B.地壳抬升C.地壳下降D.植被破坏2.在图中,河谷的右侧较为陡峭,河谷的左侧较为和缓,这种河谷称为“不对称河谷”。

“不对称河谷”一般分布在河流的A.上游河源处B.山口冲积扇处C.中游的河流弯曲处D.河流入海口处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凹凸岸、蛇曲、牛轭湖

凹凸岸、蛇曲、牛轭湖

2019—2020学年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凹凸岸、蛇曲、牛轭湖、江心洲方法技巧:侵蚀河岸与堆积河岸的判定方法(1)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水右偏,右岸为侵蚀岸,左岸为堆积岸;南半球河水左偏,左岸为侵蚀岸,右岸为堆积岸。

(2)弯曲河道: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河水受离心力的影响,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下图。

当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区,如果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表层河水将向凹处的河岸冲去。

冲向凹岸的表层水流一部分受离心力作用,冲向对岸,另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层水流,触及河底后,又变为上升流返回河面,形成环流。

与此同时,河水向下游的纵向流动并没有停止,横向的环流与纵向的水流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向前的水流。

环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侵蚀力强,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携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凸岸一侧下沉堆积,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蛇曲形成后,河床的弯曲程度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蛇曲扭转处上游与下游的河段也越来越接近,形成如瓶颈般的“地峡”。

洪水来临时,地峡很容易被冲破,河水沿着截弯取直后的捷径顺直地注入下游河道,原先蛇曲上的弯曲河道也就成了静水湖泊,形如古代“c”形的牛轭或者弯月,故称牛轭湖或者月亮湖。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牛轭湖形成过程:1、河流摆动形成弯曲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3、河曲愈来愈弯4、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河岸,河流遂截弯取直5、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6、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河流分汊之间的沙岛称为江心洲。

河流的侵蚀岸和堆积岸教学设计

河流的侵蚀岸和堆积岸教学设计

三、应用
修建港口→凹岸
淘金弯道→凸岸
淘玉矿石直道→北半球左岸南半球右岸
小结:教学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必须充分的引导学生自学和互学才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能力。

所以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注重通过引入课堂实验及身边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寓教于乐;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地理教学氛围,调动学生
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堂练习
请你总结一下河流的侵蚀岸和堆积岸课程中的要点吧!
(难点巩固)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能有所得。

能够熟练掌握河流的侵蚀岸和堆积岸的课程内容。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20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含解析)(最新整理)

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考点20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含解析)(最新整理)

考点20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考点热度★★★★☆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若河道平直,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即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若河道弯曲,河水对两岸的侵蚀作用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

〖特别提示〗河流堆积地貌不仅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多个洪(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图文拓展]1.洪积—冲积平原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2.三角洲地貌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考向一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读下面两幅图,完成1—3题。

1.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①侵蚀作用②搬运作用③溶蚀作用④堆积作用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2.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3.河谷从发育初期到成熟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河流的侧蚀作用减弱,下蚀作用加强B.河流在凹岸堆积,在凸岸侵蚀C.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D.河谷横剖面由“U”形变为“V”形。

【答案】1.D 2.C 3.C【解析】1.图示河流形成曲流,并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D项正确。

故选D。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C项正确。

故选C。

3.河谷在发育过程中,河流的侧蚀作用增强,下蚀作用减弱,A项错误;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B项错误;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使河谷展宽,C项正确;河谷横剖面由“V”形变为“U”形,D项错误。

故选C。

考向二河流流向的判断1.根据一条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河流在山谷中流动,河流流经处的地势比两侧低.只要知道一条等高线的弯曲状况,就可以确定河流的流向,即河流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4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师用书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4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师用书

第四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谷的演变发展阶段侵蚀类型地貌初期(A)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中期(B)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成熟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二、冲积平原的形成位置地貌a山前地带山前冲积平原b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c入海口(河口) 三角洲平原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影响聚落的形成2.影响聚落的规模(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3.影响聚落的分布聚落的选址,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1)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一般都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要注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地带。

河流的分选作用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因此顺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但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

洪积—冲积平原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在干旱地区,冲积扇边缘因地下水位埋藏浅且堆积物颗粒细,土壤肥沃,绿洲和农业通常分布于此。

考点一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021·湖南卷)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

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常呈季节性变化。

图1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

图2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B.9月、7月C.8月、6月D.5月、9月(2)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思维培养】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①L月的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厚,根据材料信息,该地的冬春季节多大风,河流的堆积物经过累积,到5月达到最厚,加上这时段河水少,侵蚀作用弱,可推出L月为5月;②M月相比L月同地点风力堆积物较少,可能由于夏季(季节)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经过长时间冲刷,风积物被侵蚀,厚度减小,因此M月应为9月调动和运用知识①流向:结合图文,河流由南向北流动;②上游河段:南部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侵蚀大于风力沉积,河道宽阔;③下游河段:北部位于河流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上游带来的泥沙到下游河道沉积,河道变狭窄学科素养区域认知掌握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区域特征,如冬春季多风沙活动综合思维通过河流的横断面风积物变化,可判断不同时间段的外力作用【我的解答】(1)D (2)B河流的侵蚀地貌1.不同河段侵蚀作用的差异不同的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作用不尽相同,对地貌的影响不同。

在凸岸堆积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在凸岸堆积河谷横剖面呈槽型
沟谷
河谷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 河谷形态特征
下切侵 蚀和溯 源侵蚀
河谷横 剖面呈V 型
上游
中游
河谷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 河谷形态特征
下切侵 蚀和溯 源侵蚀
河谷横 剖面呈V 型
河流下蚀 减弱,侧 蚀加强
河流在凹岸 侵蚀,在凸 岸堆积,河 谷出现连续 河湾
中游
发育于河流中下游
洪水期
河漫滩
枯水期


凹岸侵


蚀;凸

岸堆积
三角洲 形成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
C
作用力
侵蚀
搬 运
上游 (下蚀、溯 源侵蚀)
V形谷
中游 (侧蚀)
河床 展宽 U形谷
下游 (侧蚀)
槽形
堆积
冲积扇 洪积扇
河漫滩、河 漫滩平原
冲积平 原、三 角洲
下列各幅图如何与青藏高原某地河谷、长江三峡 、 荆江河段 、上海接近入海口 一一对应?
上游
下游
河谷形成阶段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主要侵蚀方式 河谷形态特征
下切侵 蚀和溯 源侵蚀
河谷横 剖面呈V 型
河流下蚀 减弱,侧 蚀加强
以侧蚀 为主
河谷横剖面 呈U型 河流在凹岸 侵蚀,在凸 岸堆积
河谷横剖面 呈槽型,上 游窄而深, 下游宽而浅
二、堆积地貌:
冲(洪)积扇 ——发育在山前
B
河漫滩平原



凹岸侵蚀; 凸岸堆积

A
B
C
D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河流侵蚀、顶托作用、牛轭湖的形成)

高中地理——每日讲1题(河流侵蚀、顶托作用、牛轭湖的形成)

知识点河流的侵蚀河流侵蚀能力的强弱,主要与五个影响因素有关:流速、两岸岩性、凹岸凸岸、含沙量和流量的季节变化,各个因素的影响分别为:①流速:河水的流速越大,侵蚀能力越强;②两岸岩性:岩性越软,越容易被侵蚀;③凹岸凸岸:顺着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出凹岸和凸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凹岸更容易受到侵蚀;④含沙量:当河水流速相同时,含沙量大的河流,对沿岸的侵蚀能力更强;⑤季节变化:河水水量季节性变化较大时,在雨季时,两岸更容易受到侵蚀,发生“截弯取直”或者变道。

图1 河流的凹岸与凸岸“顶托”作用顶托作用,常见于河流交汇处和河流入海口。

①河流交汇处,干流的水量大、水位高,其他水系的水位相对较低,难以汇入干流,即为干流对周围支流水系的“顶托”作用;②河流入海口处,海平面较高,对河水起到“顶托作用”受顶托作用的影响,河水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增多,河床上升,河水水位上升,容易淹没沿岸的土地,发生洪涝灾害。

如果在入海口处,海水会入侵河道,增加河水和地下水的盐度。

图2 海水对河流的顶托作用例题图3 例题答案:D、C、C精讲精析:(1)分析堆积性游荡河道的成因。

①河道堆积的泥沙较多,泥沙主要来源于河水的搬运和沉积,因此河流中的含沙量较大;②河道游荡,即河道的变迁较多,摆动频繁,这是因为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雨季河水暴涨,水流量突然大,冲溃堤岸导致河道变迁。

(2)分析河道摆动较小的原因。

①河道的摆动,受到河流流量、沿岸地貌、沿岸岩性的影响;②该地区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因此河流变道应该增多,但该河段却摆动较小,因此排除河流流量的影响;③河水流量季节性变化大,本应该摆动增多,但如果两岸都是高山,则河流受到两岸的“夹持”,摆动较小;④两岸如果不是高山,但却是坚硬的岩石,则即使是雨季,河水也难以冲溃堤岸和改道。

因此综合来看,沿岸地貌和两岸岩性,是该河段河道摆动较小的原因。

(3)分析渭河洪峰的影响。

①渭河在汛期时,泥沙增多,河水上涨;②小北干流与渭河交汇,在交汇处,渭河水位较高,对小北干流的河水起到了“顶托”作用,减缓了小北干流的流速,减弱了侵蚀能力,增强了泥沙淤积,抬高了河床。

河流侵蚀

河流侵蚀

地转偏向力使得水流在北半球向前进方向的右侧偏 转,南半球向前进 方向的左侧偏转。所以北半球河流右 岸为侵蚀岸,南半球河流左岸为侵蚀岸。
(3)侧向侵蚀的特点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凹岸为侵蚀岸 受惯性作用,水流在凹 岸流速快,侵蚀凹岸。 (凹岸将不断后退) 凸岸为堆积岸 水流呈螺旋状流动并在凹 岸侵蚀,侵蚀的泥沙石块 在底流搬运作用下,在凸 岸堆积,形成河漫滩。 (凸岸将不断前进) 凹岸和凸岸的判断 根据河流横剖面坡度陡缓 根据半球判断 根据河流的内外弯道判断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1、河流侵蚀作用的类型
溯 源 侵 蚀




下 切 侵 蚀

使河谷延长 一般位于可流上游
使河谷展宽,更为 弯曲,形成U形谷 一般发生在河流中 下游
使河谷加深,形成 峡谷(V形谷) 一般位于河流上游
2、侧向侵蚀
(1).概念:侧向侵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2)原理:地转偏向力和惯性力的作用
4、牛轭湖的形成
概念
牛轭湖又称河迹湖
是由于河流的变迁或改道,曲形河道自 行截弯取直后留下的旧河道形成的湖 泊。这类湖泊多呈弯月形水深较小。 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在河流的侧蚀作用下,河道越来越弯曲, 最终裁弯取直。 废弃的河道形成牛轭湖。
图1
图2
河漫滩
凸 岸
凹 岸
练习:判断下图中河流A 和 C岸分别是凹岸还是凸岸?
A岸坡陡,为凹岸,即侵蚀岸。
河道平直,侧向侵蚀不明显。
C岸坡缓,为凸岸,即堆积岸。
判断方法:1、河流横剖面坡度陡缓,坡度较陡为凹岸,反之为凸岸。
2、半球判断:北半球河流右岸为凹岸,侵蚀岸;南半球
河 流左岸为凹岸,侵蚀岸。 3、河流外湾道为凹岸,侵蚀岸;内湾道凸岸,堆积岸。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 --河流地貌的发育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表面形态 --河流地貌的发育
16
三角洲
• 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 • 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 • 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泥沙便会沉
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 体,称为三角洲。
16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
海水的顶托作用
河水流速减慢 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
形成河口三角洲
活动
通过遥感影像图探究曲流变化规律
【材 料】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V 下蚀
字 减弱
形 峡
侧蚀
谷 加强


现 侧蚀 形
河 为主 河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一、河谷的演变
3、凹岸和凸岸
应用 (1)河流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 聚落点、淘金地。 (2)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堆积,可以筑港、建码头。
凸岸:堆积作用
河漫滩
凹岸:侵蚀作用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河流地貌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大
VS
华北平原河网密度小,耕地连片, 聚落规模较大。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 的规模相对较小。
夯基 基础知识梳理
三、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突破 关键能力提升
特别提醒
如何区分洪(冲)积扇和三角洲
区分时主要从两方面: 一是从位置上区分:洪(冲)积扇 位于山前,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 (湖)口附近; 二是从组成物质上区分:洪(冲) 积扇组成物质复杂,颗粒物有大有小,三角洲多以粉砂状物质为主。
突破 关键能力提升
一、河流的侵蚀地貌

掌握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掌握河流侵蚀地貌与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分布及特点
有专家预测,在不久的 将来,崇明岛会和北侧 的大陆连在一起,你也 这样认为吗?
【欣赏回顾】
【典题训练】 下面为河流发育示意图,河流横断面①②③分别是 河流上的a、b、c三点的横断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 ) A. a—① B. b—② C. c—③ D. c—①
聚落分布
多呈_带__状__分 洪__积__扇__、
布在深切河谷 两岸狭窄的
_冲__积__扇__
_河__漫__滩__平__原__ 和河漫滩
平原上
冲积平原 好
冲积平原
沿河发展, 形成_沿__河_ _聚__落__带
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地; 而在河流下游,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地? 【提示】上游是山区,地势较低处气温较高、地形更 平坦、取水更方便;下游地势低洼,地势较高处可避 免洪涝灾害。

继续向河谷两岸 河谷展宽,横
成熟期 侵蚀
剖面呈宽而浅的 “___U__” 型
推测张家界河谷的形成原因。
(二)河流堆积地貌 洪积-冲积平原 发育于山前。
三角洲平原形成 于河流入海口的 海滨地区。
河漫滩平原发育于 河流中下游。
河漫滩Βιβλιοθήκη 河漫滩平原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连成平原。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 离心力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 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 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成熟期
横剖面呈 U 型 (河谷宽而浅)
不断向河谷两岸侵蚀,河谷更宽
小结:河谷的演变过程
初期:以向下侵蚀和向 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 剖面呈V型。 中期:向下的侵蚀减弱,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加强, 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一、典例剖析(1)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

南半球相反。

(2)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根据聚落点和港口区位来判断。

河流堆积岸处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

据此可以推测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的分布。

二、例题分析(2019·福建省三明市质检)在河流中,被水流推动的物体重量与流速的6次方成正比。

某校地理野外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某河段进行野外实践活动考察,发现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细沙,有的河段河床沉积物为鹅卵石与细沙共存,并绘制了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

下图为所考察的河段及其沿途河床的地形剖面图。

据此完成1~2题。

1.该小组考察过程中发现河床沉积物颗粒最大的地点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C解析:河流水量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越强,颗粒大的泥沙被冲得越远。

所以某地沉积物颗粒最大的时期,也就是水量最大的时期,丙地处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水量大,所以发现河床沉积物颗粒最大的地点是丙。

2.乙地附近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显著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地势趋缓,搬运能力减弱B.位于凸岸,沉积作用显著C.流量变化大,流速变化大D.降水变化大,侵蚀物质数量多答案:C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处是河流凸岸处,河流堆积作用明显,当河流流量大时,堆积物颗粒大,当河流流量小时,堆积物颗粒就小。

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说明河流在此处流量变化大,流速变化大,有时流量大,有时流量小,因而出现颗粒大的鹅卵石与颗粒小的细沙共存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4.3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学会通过示意图,判断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明确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的关系。

2.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种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

3.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侵蚀地貌(1)形成: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

(2)河流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和地貌特点2.河流堆积地貌(1)形成: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沉积而成。

(2)冲积平原三种地貌类型的位置和形成判断1.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河谷两岸侵蚀为主。

( × )2.河流在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 × )3.冲积扇多分布在山前。

( √ )4.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处都会形成三角洲。

( × )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形成(1)河流可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聚落规模⎩⎪⎨⎪⎧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耕地连片地区:乡村规模大3.聚落分布(1)平原低地: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2)山区河谷中: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都是聚落分布的密集区?答案不是。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

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不利,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探究点一河流侵蚀地貌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长江三峡地跨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区域,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江面最狭窄处只有100米左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长江三峡也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曾是三国古战场,另外还有白帝城、黄陵、南津关、孙夫人庙等,它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全]高中地理(河流的流向、凹岸、凸岸、三大岩石)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河流的流向、凹岸、凸岸、三大岩石)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河流的流向、凹岸、凸岸、三大岩石)考点详解•1、河流的流向判断河流流向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地势高低、海陆关系等。

具体的判断方法如下:①地势高低。

河流从海拔高的地区,流向海拔低的地区;②等高线的凹凸:等高线凸出的方向,即为河流的上游;③干流、支流。

较粗较平直的是干流,较细较弯曲的支流,河流由支流流向干流;④海陆关系:河流从陆地流向海洋,不能从海洋流向陆地。

图1 河流流向的判断•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一般来说,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但不同半球不同流向的河流,凹岸、凸岸是不同的,因此受到的侵蚀堆积作用也会不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判断:①判断左岸、右岸。

在判断左岸右岸时,一定要先判断河流的流向,再顺着河流的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②判断侵蚀、堆积。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即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左岸堆积;③判断凹岸、凸岸。

受到侵蚀的河岸会不断后退,即为凹岸;受到堆积的河岸会不断向河流中央前进,即为凸岸。

因此在北半球,右岸受到侵蚀,为凹岸;左岸受到堆积,为凸岸。

图2 河流的凹岸、凸岸例题下图为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

1、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A. 冰川沉积B. 流水沉积C. 风力沉积D. 风化残积2、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B、B精讲精析:(1)分析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

①河流的支流细、干流粗、由支流流向干流。

因此图中的右上角(东北部)为河流的上游,河流流向为:东北-西南;②金刚石沉积物位于甲地,甲地位于河流的凸岸,依据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河流的流水堆积,导致了凸岸堆积物的形成。

因此凸岸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为流水堆积。

(2)分析金刚石矿的地点。

①甲地的金刚石沉积物,是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因此金刚石来自甲地的上游;②金刚石硬度很高,形成于高温、高压、缺氧的环境中,金刚石原生矿仅产于岩浆岩中(例如金伯利岩),因此图中的②地符合条件,既位于甲地的上游,又是岩浆岩,因此选项B正确。

地理河漫滩知识点总结

地理河漫滩知识点总结

地理河漫滩知识点总结地理河漫滩知识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经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发育初期,河谷深窄,但弯曲率较小,水力很强,那时只有在凸岸处因流速较慢才有粗大的砾石堆积,组成面积狭小的边滩。

发育中期,河流弯曲率增大,谷底逐渐展宽,边滩扩大,且高度增加,以至平水期也大片出露,成为雏形河漫滩。

但此时堆积物仍以粗粒的推移质(砂、砾)为主,细粒的悬移质(粉砂、黏土)仍因流速大而带往下游。

发育晚期,雏形河漫滩进一步扩宽淤高,滩面流速减小,洪水时滩面上的悬移质也得以堆积下来。

这种具有悬移质堆积的滩地,成为河漫滩。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下部河床相(推移质)堆积,代表河床发育早期的堆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悬移质)堆积,表示河床发育晚期的堆积。

该类河漫滩的凸岸岸边,往往分布着多列与岸平行的弧形沙堤(坝),又称滨河床砂堤或迂回扇。

它是在特大洪水期由凹岸带来的堆积物,由于其数量多,颗粒粗大,因此迅速堆高成砂堤。

②汊道型河漫滩发育于汊道型河段,常形成为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嘴;即具有二元结构的江心洲。

该类河漫滩的特点是洲头高于洲尾,二侧多由砂堤环绕。

这是当洪水漫滩时,在洲头和两侧首先被大量泥沙堆积下来所致。

③堰堤型河漫滩它发育在顺直河床的两岸。

河漫滩的地貌结构由岸边向内可分为三带:a天然堤带。

分布在岸边,与岸平行排列,由颗粒较粗的砂砾组成。

它是特大洪水漫滩时,因岸边流速骤减,大量的较粗粒砂子首先堆积而成。

b平原带。

在天然堤带的内测,高度较低,堆积颗粒较细,以粉砂和黏土为主。

它是洪水越过天然堤带之后,在流速减慢和堆积物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堆积而成。

滩面平坦,以1°~2°向内微微倾斜。

c洼地沼泽带。

它离河岸最远,一侧连接平原带,另一侧与谷坡相邻。

此处由洪水带来的泥沙数量已经很少,堆积层最薄,而且颗粒最细,所以地势低洼,加上谷坡带来积水,所以往往形成湖泊沼泽地。

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之间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的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和湖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B 6. C 2. D 7. D 3. C 8. BD 9. AD 4. B 10. BC 5. D
二、综合题 1. (1)向斜,断层,C,A (2)山峰,山谷,顶部受张力作用,顶部受挤压作用。 2. A:岩浆 B:变质岩 C:岩浆岩 D:沉积岩 3. (1)C (2)B
2. 主要的外力作用
3. 风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共同改变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削低高山,填平盆地;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往往起主导作用。
【典型例题】
例1. 内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影响地表形态 相互关系 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时 间和一定地点,往往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 ________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一、选择题 1. 下列岩石中,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花岗岩 B. 页岩 C. 变质岩 D. 大理岩 2. 下列岩石中,可能存在动植物化石的是( ) A. 花岗岩 B. 玄武岩 C. 大理岩 3.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 ) A. 地质作用 B. 构造地貌 C. 地质构造 D. 内力作用 4. 下列概念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矿物—元素—地壳—岩石 B. 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C. 地壳—岩石—矿物—元素 D. 岩石—地壳—元素—矿物 5.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 ) A. 褶皱山系或岛弧 B. 裂谷或岛弧 C. 海岸山脉或海洋 D. 裂谷或海洋 6. “海枯石烂”中的“石烂”指的是外力作用中的( ) A. 搬运作用 B. 沉积作用 C. 风化作用 D. 侵蚀作用 7. 关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地壳被构造带(海岭、海沟、断层、造山带)分为六大板块 B.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形成的 C. 东非大裂谷、马里亚纳海沟是由于板块张裂形成的 D. 日本位于板块交接处,所以多火山、地震 8. 下列选项,属于流水堆积地貌的是( ) A. 沙丘 B. 冲积扇 C. 峡谷 D. 三角洲 9. 下列关于地质作用或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B. 由于受外力的作用,背斜往往形成山峰 C. 岩石断裂形成的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D. 流水作用使黄土高原呈现为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10. 下列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B. 长江三峡的形成 C.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D. 东北五大连池的火山地貌 二、综合题 1. 读某地地形剖面图,回答下 堆积
更易侵蚀 更易堆积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陆地和海洋(1) 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
一、组成岩石的矿物 1.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
2. 矿物与矿产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就是矿物。 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3.1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2) 二、岩石及其成因 1. 地壳中的岩石
D . 石灰岩
(1)图中A、 B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_______;B_______。 A、 B、C三处地质构造中利于储油的是_______,利于储水的是_______。 (2)从地形上看,A处成_______,C处成_______,原因是A处______________;C处______________。 2. 下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A、B、C、D四种物质各表示什么物质?
例2.
读上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_。 (2)A、 B两处,岩性较坚硬的是_________。 (3)A处顶部缺失是_________力作用的结果。 (4)A、 B两处的特点是( ) A. 褶皱形成过程中,A处受到拉张,B处受到挤压 B. B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 A处在内力的作用下隆起,又在外力作用下下降 D. B处地势较高,表明一直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例3. 在图中填出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并回答不同的板块运动形成哪些不同的地形?
板块的运动: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2)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 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常常被保留在地壳的岩层中,这些地壳运动的 “足迹”,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构造地貌。 2. 构造地貌
3.2 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3) 四、外力作用与地貌 1.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本讲总结] 一、知识要点矿物、岩石和地壳 岩石间的转换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二、重、难点重点:组成地壳的岩石和地壳物质循环 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难点:地壳物质循环和内外力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方法指点 对概念进行分类是掌握诸多概念的一种有效手段。 化学元素 矿物 矿产 岩石 地壳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 构造地貌 褶皱 向斜 背斜 断层 风化作用 风化壳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冲积扇 [知识拓展] 岩石中的化石 通俗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 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认识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千千米。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是什么力量导致岩层断裂错位呢?原来是地壳运动中产生强大的压力和张力,超过岩层本身的强度对岩石产生破坏作用而形成的。岩层断裂错开的面称断层面。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时,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庐山、泰山等。而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 岩块相对上升时,形成地堑,即狭长的凹陷地带。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和我国的汾河平原和渭河谷地都是地堑。 神奇的板块构造学 板块构造学以一种总体观念把关于地球的各种科学联系在一起,地球不再被看作是一个不变的圆球,而是一个具有演变过程和历史发展的复杂球体。这个球体同时也是一架能不断进行自组织和再生的热力机。地壳覆盖着塑性地幔,地幔包裹着炽热的地核,经历了分离、对流、漂移、碰撞等巨大变化,形成我们今天的地球 样,并将继续演变下去。 1915年魏格纳在《大陆与大洋的起源》一书中提出了大陆漂移的概念,然而他们提出的证据未能使地学界相信大陆漂移的真实性。但地球上非洲大陆与美洲大陆边缘明显的对应性给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直接的证明。 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H.Hess 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并得到古地磁学、地球年代学以及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等方面一系列新证据的支持。地学界普遍接受了活动论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了板块运动学说。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 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 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是在海洋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陆板块间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板块学说逐渐在地学界取得了普遍的承认,它看似简单,其实 深刻的道理。板块构造,也可以说是缝块构造,在地球表面各种尺度的构造中都有表现,甚至在变形最剧烈的台湾碰撞带上,陡立的褶皱也是由一系列相对完整的灰岩块体和它们之间的断裂所组成。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 “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由于与被称为“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的状态相关,这个地区内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洋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在大陆板块彼此碰撞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了大陆与大陆间的冲突带,也造成了大褶皱山脉。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 70年代以来,以证实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蓬勃开展。通过这些观测,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详尽确定,弄清了以往地质时期板块运动的过程,更由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就连每年一厘米的板块运动,也能够连续数年进行观测。 96年的云南丽江地震、2003年的印度洋海啸以及05年的南亚大地震都是印度洋板块处于活动期的缘故造成了这些浅源地震的大规模发生,且损失则愈来愈引起世界的目光。板块之间的碰撞极有可能产生超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造成人类巨大的损失。目前展开对板块的运动的检测观测分析对人类减灾避灾有着极大的基础作用 巨大的贡献意义。
向心状水系
返回
3. 读图回答:
(1)关于图中各地理现象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图中的褶皱主要是由地壳垂直运动造成的 B. B图的现象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 C图地貌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D. D图中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2)关于各图反映的地理事物,叙述正确的是 A. A图中的背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B. 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B图中的地质构造 C. C图地貌景观主要位于山麓地带 D. D灾害发生时,其喷出物的危害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