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升格(盖)细说”让文章内容充实起来

合集下载

作文技法: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作文技法: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作文技法:让作文内容充实起来
写作文,最怕的就是内容空洞,读起来像白开水一样没味儿。

要想让
作文内容充实起来,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分享给大家。

首先,得有个清晰的主题。

就像盖房子得先有个结实的框架,写作文
也得先确定个中心思想。

这个主题要明确,让人一看就知道你想表达啥。

其次,细节描写不能少。

好比给房子装修,细节就是那些精美的壁纸
和灯饰。

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心理活动等,让读者能感受到场景
的生动,人物的情感。

再来,就是逻辑要清晰。

文章的结构得像楼房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盖,每一层都有它的作用。

开头要吸引人,中间要展开论述,结尾要总结
全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还有,词汇和句式要丰富。

就像不同风格的装修能让房子更有个性,
多样化的词汇和句式也能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别忘了修改润色。

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写完后,多读几遍,
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地方,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这样文章才能更
加完善。

总之,写作文就像打造一件艺术品,需要耐心和技巧。

只要掌握了这
些方法,你的作文就能充实起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1.2 写作升格 言之有物—内容充实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1.2 写作升格 言之有物—内容充实
ppt课件
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 所未发”,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我们在写作中, 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工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不原 样地说;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 免一般化,使人耳目一新。
ppt课件
二、选择素材的“四”种方法 高考考场作文,我们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充实作文内
使文章短小而精悍、有力。材料典型才能以一当十,以 少胜多,“窥一斑而知全豹”。
ppt课件
例如,魏巍在写完《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曾谈 道:“在朝鲜时,我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 讯,里面写了二十多个我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 同志们看了看,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去发表。因为例 子堆得太多了,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 分。以后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只选择了几个例子, 在写完后又删掉了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 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 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容,更好地表现主题,需运用以下方法:
ppt课件
1.与时俱进法 在选择材料上主要指选材讲究一个“新”字。“新”
既是相对于陈旧而言,也是相对于一般化而言。材料新鲜, 指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要有时代气息,尽量关注社会热点, 让自己的文章与社会脉搏同时跳动,面对社会大舞台、大 变革,面对环保与居住环境,面对市场经济,面对腐败现 象,面对许多的社会矛盾,借助作文话题写出来。特别是 近三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不避热点,优秀作文中也注重使 用新材料。对于二轮作文复习而言,积累并能运用当前最 新热点素材是高考作文能否出彩的关键。
ppt课件
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特点鲜明 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 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内容充实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内容充实凌子春内容充实是高考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

以议论文为例,试谈一谈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内容充实。

一.多用作家作品例我们经常能看见有学生抱着论据大全死记硬背;也有不少学生背下牛顿爱迪生陶渊明李白等例套用所有作文题;更有一大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为想不出例子而抓耳挠腮甚或胡编乱造。

何不尝试用课文例呢?当学生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篇课文,了解了这么多作家作品的情况,都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并且熟读课文,对课文和作者的了解比死记硬背其他例子要深刻得多。

下面这几段写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多么眼熟的语句!《逍遥游》、《寡人之于国也》、《论语》,读过的,背过的,为何不使之价值最大化?高考要求背诵的三四十篇古诗文,都可以使用,使自己作文的内容更充实。

时光回到两千多年前。

正是中华民族百家争鸣百花盛放的美妙时代。

我看到了你们在仰望星空,也看到了你们在脚踏实地。

正因为有了你们的仰望和脚踏,才有了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辉煌文化----中华文化。

你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仰望星空,寻索宇宙之道,也是你的寻梦之道路,你,开创道家学派的老子,在仰望星空中,那璀璨美丽的夜空是否给你“道”的发现,带来太多启迪?你,庄子,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许一生都在仰望星空吧,要不怎么会有大鹏高飞九万里的奇思妙想?怎么会有“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的悠悠追问?怎么会有“齐物我,一死生”的深邃思考?这些思考追寻,不正像星空一般深邃辽远吗?感谢浩浩星空,给这些中华先贤提供了足够深远的视力范围,让中华文化从一开始就有了星空般深邃辽远。

你仁者爱人,始终关注着民生百姓,在宽广坚实的中华大地上,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创中华教育新天地,从你开始,中华文化开始有了敢于担当,仁以为己任的独立知识分子。

孔子,你的牛拉木车,也如同你的脚步一样坚实地,踏在这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脚踏实地让弦歌不绝,文化不断。

作文升格:内容充实 细节丰富

作文升格:内容充实 细节丰富

作文升格:内容充实细节丰富【升格目标】内容充实是作文评分不可缺少的标准,而细节丰富则是内容充实的必要保证和手段。

因此,作文中的细节描写一定要出彩,唯此才会血肉丰满,光彩夺目!【原文展示】快乐,在我身边外婆曾给我讲过《世外桃源》的故事,我羡慕不已,一度心生向往。

哪儿有快乐?爸爸笑我“为赋新辞强说愁”。

妈妈催我多做几道奥数题。

弟弟稚声稚气地回答:“快乐呀,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

”都对,都不对。

快乐哪有这么简单?紧张的期末考试容不得我有闲暇思考。

好不容易等到看成绩的日子,我特地起了个大早,一路狂奔,往学校赶。

等跑到学校,告示牌前早已人山人海。

等挤到告示牌前,在年级前一百名前看了一下,竟然没有我的名字,那张告示无情地宣判了我的命运。

我非常伤心地回到了座位上,悲叹道:“不知开了多少‘夜车’,不知做了多少练习题,为什么……”这时,班主任来到课桌前,示意我到他的办公室去。

我心中不安起来,快步来到办公室。

班主任莫名其妙地问道:“这次考试……”他一脸神秘,我更是摸不着边际。

“考得不错嘛!总的来说,你这次全年级三十七名的成绩可以看出你已经努力了,再接再厉啊!”我虽心神不宁,但还是捕捉到了那敏感的字眼——“什么?全年级三十七名?”我的声高陡然提高了八度。

“是啊,你没看见?”班主任反问道。

已经记不得是如何走出办公室,只知道那时快乐得忘掉了所有,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美好。

哦,原来快乐如此简单!我再一次提问,快乐在哪里?爸爸说,昨天的球赛我觉得过瘾。

妈妈说,买了一些减价商品真划算。

弟弟说,隔壁家小孩居然肯把机器人借给他玩,他真高兴。

不可否认,这些快乐来得容易,那又怎样?快乐就像一扇虚掩着的门,只需要你怀着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去推开。

别忘了,这扇门从不上锁,它一直在你身边。

【失误剖析】此文脉络明晰,层次分明,叙事流畅,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内容单薄,缺少具体生动的细节,使得文章重点不突出,中心不鲜明。

尤其是班主任找“我”谈话的细节描写不够细致,叙事过于平直,对于快乐的感受描写得不够细腻,导致文章感染力不强。

作文内容的升格

作文内容的升格

材料内容的升格——从“内容单薄”到“内容充实”高考作文所说的“内容”指的是写进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人物、事物和数据材料等等。

“充实”是丰富、充足、厚实的意思。

如果说文章的中心是灵魂,结构是骨架,语言是外衣,那么,文章的内容无疑是血肉。

只有内容充实,方能血肉丰满,骨立神聚,形象感人。

在高考的评分要求中,一、二等作文对“内容”的要求分别是“内容充实”和“内容较充实”。

“内容充实”就是指文章感情要真实、材料要翔实、人物要踏实。

“内容较充实”就是指文章占有材料单薄,抒情达意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人物形象欠丰满。

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在议论文中,大多用抒情或者议论的语言表达观点,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者理论材料论证观点。

二、在议论文中,堆砌一些无效材料,即搬用了大量的材料,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

三、在议论文中,引入的事实论据少,又只分析原话题材料,缺乏论证过程。

有时,对材料取舍不当,还造成文章观点材料脱节或详略不当。

四、在记叙文中,要么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要么记叙的人物事件不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

五、在抒情散文中,情景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断。

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广泛积累生活素材。

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国际风云、社会生活、身边琐事,留意山川河流、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从中捕捉写作材料。

是否能够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积累、思索是是否有话可说的关键。

广泛阅读也是获取材料的重要途径。

第二,材料要新颖,而不是别人用滥了的人云亦云的古人、洋人。

许多考生作文中,总出现那几个“永久”的例子,如爱迪生不怕多次失败终于找到了合用的灯丝,居里夫人在极困难的条件下提炼出了镭,李白从老婆婆哪里懂得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等等,我们应该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现实生活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物。

第三,材料要具有典型性,既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又要最恰当地表达出作者的观点。

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往往不够新颖、典型。

让我们的作文“充实”起来

让我们的作文“充实”起来

让我们的作文“充实”起来作者:汪伟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2013年第02期“内容空泛,言之无物”是高考作文多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落实发展等级中的“充实”采分点呢?“充实”是对作文内容而言的,其具体要求是“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

做到这三点,文章就会具体、充实而丰富。

“形象丰满”中的“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也包括记叙文、散文中的景物、景象、生活场景。

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叙文、散文写作中注重描写,善于描写人物、景物,描写生动的生活场景。

“意境深远”中的“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行文中要着意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材料丰富”则主要针对议论性的文章,用以阐明观点的材料应是充实的,具体的,而不应是单薄的,空泛的;这就要求在展开论证中思路开阔,广征博采,引用名言警句,援引古今典例,钩沉中外史实,纵横人间世象,积累历史文化,联系现实生活,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议论,或发表感悟。

下面就结合上面三个要求,具体谈谈如何使文章“充实”。

一、形象丰满添新鲜要做到形象,一是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情达意;二是要运用修辞手法使情感与所选取的具体事物水乳交融。

文章仅做到形象还不够,还要给人以新鲜之感,不落俗套。

这就需要我们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创造性地发现新鲜事物。

如高考作文《路是月的痕》:“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

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

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本段描绘了一段动人心魄的笛声,看似在写笛音,实则在写父亲,虚实相生,形象生动且丰满。

同时运用比喻,将路比作“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故而,既抒发了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又不落俗套。

二、意境含蓄味不尽文章要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凭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加以补充、创造。

要做到这一点,有如下两种方法:一是融情于象,即融情于有意味的具体物象,借象传情。

系列四 如何使文章内容充实

系列四 如何使文章内容充实

系列四
与“内容充实”相对的就是“内容欠充实”。阅卷老师判 定“内容欠充实”的具体标准是: (1)记叙文:没有明确的人物事件,或者记叙的人物事件不 够详细、具体、生动、实在。在一些抒情性散文中,情景 渲染不到位,没有较为典型的镜头、场面、片断。 (2)议论文:①堆砌一些无效材料,即搬用了大量的材料, 却不能论证文章的观点;②大多用抒情或议论的语言表达 材料,没有运用充足的事实材料或理论材料论证观点; ③引入的事实论据少,而且只会分析原话题材料,缺乏论 证过程。
系列四
现场作文 学会质疑 辽宁考生
学习中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质疑。懂得质疑,我们才 可以发现不足,才能取得进步。人云亦云,迷信教材,都 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建议先对观点进行阐释,不必要急着讲质疑的效果。
系列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上个世纪中叶时经过不懈 的努力,提出了令人震惊的相对论,成为人类历史上又一 个里程碑。正是这种质疑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才让人类 科技不断进步。 段落的开头少了总述的语言。
系列四
3.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即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能最恰当地 表达出作者的观点。自己所历、所见、所闻的材料不一 定都新颖、典型。作为考生,很难找到在任何题目下都 适用的、有意义又有个性的材料。不妨借助联想,合理 虚构一下。虚构不是胡编乱造,而是遵循生活真实原则 的创造,前提是确实可能发生这件事,没有脱离人物的 身份与地位,也符合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另外, 还可以对原有材料进行适当剪裁。剪裁的原则:必须服 从表达中心的需要,有用的材料应不厌其详,与中心无 关的材料只字不提,要处理得干干净净。
系列四
系列四 如何使文章内容充实
阅卷老师是如何就“内容充实”进行评分的 1.评分标准
作文中心要通过内容来表达。关于“内容”方面的四个 等级标准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1)一等要求:内容充实。 作文引述材料充分,详略搭配得当,全部内容都能从不 同角度层次表达中心。 (2)二等要求:内容较充实。 作文引述材料较充分,注意详略区别,能从多个侧面举 事例表现中心。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内容充实高考作文,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值占比不容小觑。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想要在高考作文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到内容充实是关键。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高考作文的内容变得充实呢?首先,丰富的素材积累是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素材储备,很难写出内容丰富的作文。

素材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我们日常的阅读积累,包括经典名著、优秀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也可以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身边的人和事、社会热点、自然现象等都能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在阅读积累方面,不能仅仅是走马观花地浏览,而要深入思考,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读一本名著,不仅要记住故事情节,还要思考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主题、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其中所展现的人性特点。

同时,可以将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段落摘抄下来,反复品味和记忆,以便在写作时能够灵活运用。

对于生活中的观察和感悟,我们要有一颗敏锐的心。

比如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可以思考这背后体现的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观察大自然中四季的变化,可以感悟生命的轮回和无常。

这些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可能成为我们作文中的闪光点。

其次,清晰的逻辑结构是让内容充实的重要保障。

一篇内容充实的作文,不仅要有丰富的素材,还要将这些素材合理地组织起来,使其具有清晰的逻辑层次。

在构思作文时,可以先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

比如,如果主题是“坚持才能成功”,那么在写作过程中,就要始终围绕“坚持”这个核心点,通过列举不同的事例、引用相关的名言警句等,来论证坚持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段落安排上,也要注意逻辑的连贯性。

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间通过多个段落分别进行论述和论证,结尾进行总结和升华。

每个段落内部,也要有清晰的思路,比如可以先提出论点,然后通过举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论证。

此外,多角度的论证能够让作文的内容更加充实。

在论证一个观点时,不要仅仅局限于一种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阐述。

写作方法如何才能让作文内容丰满充实

写作方法如何才能让作文内容丰满充实

写作方法如何才能让作文内容丰满充实一篇文章的中心需要通过内容来表达.考生只有做到作文引述材料充分,详略搭配得当,全部内容都能从不同角度层次表达中心,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血肉"丰满。

今天,我们就说说如何让作文内容丰满充实。

一、切合题意切合题意是指考生能准确、全面领会命题者意图,准确是指审题时能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全面指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我们通过一个具体题目来说明。

【例如】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100字的作文。

【分析】首先,考生要明白“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有区别.“地”字表示“诗意”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生活.因而,“生活”在此应理解为一种动态的行为过程或心理体验。

考生要写的生活是自已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

其次,“诗意”不仅要理解为“像诗歌中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而且所指意更广泛,必须与生活联系起来,主要指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生命质量、心灵世界、精神生活、审美价值取向。

“诗意地生活”是充满希望、情趣、理想、激情、信念的生活过程或精神层面上的体验。

如“自由”“高雅”“闲适”“聪慧”“崇高”“儒雅”等等。

“诗意”的核心,除了审美意义上“给人以美感”外,还有伦理上的“有意义和价值”。

“诗意”是种感受,无须精确注释,也不要硬定一个客观标准。

考生自由发现挖掘,也可从“粗俗”“丑恶”“压抑”等词语的比较中辨析其意义指向.考生如果能够按以上分析的去做,那么,他的考场作文肯定做到了切题。

也就为高考考场作文获得高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打个形象的比方,如果把考生比作参赛的车手,那么,写作时做到了切合题意的考生,就是驾驶着赛车在规定的道路上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否则,开得再快,始终是南辕北辙,永无取胜的希望。

二、切合题意现在,话题作文淡出考场,一般采用材料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要切题,关键是抓住题眼。

古人将完整的题目分为题身、题神和题眼。

怎样才能审准题意,明确命题要求,抓住关键,使作文切题,我讲几个要领:(一)明确题目与主题及内容的关系,分析每个限制词语,把握题眼和重点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心词的修饰成分充分显示了限制范围。

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下

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下

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下浅谈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下)“中心明确”。

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纲领,是文章的灵魂,是一篇文章里作者最想阐明的道理,或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明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

文章的选材、结构都要以中心为依据,中心也可以说是文章的旗帜。

作文所有的话语都必须围绕中心旗帜展开。

“中心明确”的要求有两点:首先是中心要单一集中。

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要清晰明白,确定不移,贯穿始终,能够统领文章所有的材料。

其次是中心要鲜明突出,使人读后很快就能掌握。

高考作文要做到中心明确,需要走好三步:第一步是要明确中心:要做好审题立意工作,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分析,最终确定一个中心。

高考作文有些题目只含有一个中心,而且中心很明确,而有些作文题则含蓄有深意,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特别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刻含义,确定一个角度,一个中心贯彻始终。

还要防止行文中间不知不觉改变中心,而偏离题意。

第二步是要紧扣中心:是指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情感或观点一定要与中心密切相关,与中心无关和联系不紧的话坚决不写。

第三步是要点明中心:揭示中心的主旨句必须用准确的语言清晰表达出来,揭示中心的关键词要在作文中多次出现。

或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或在结尾,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用议论和抒情的方式放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可以放在每段段首,反复强调,形成排比段,以突出与加强中心。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古人很早就知道,在文章的关键处要用主旨句来突出中心。

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多次出现揭示中心的关键词来照应中心,目的是让阅卷教师能够一目了然地很快把握住你在作文中要表达的中心。

高考阅卷时间紧,任务大,特定的环境容不得教师反复的斟酌与思量,如果文章意向多维,立意含蓄,文意隐晦,致使阅卷教师费解,就会出现作文评改判分时争议不一的情况。

2003年南京金陵中学考生费滢滢写的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就引起阅卷教师的费解与争议,最后由阅卷指导组长何永康教授与专家们集体界定为跑题、偏离中心,只评定给25分。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第6专题:三种途径使文章“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第6专题:三种途径使文章“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第6专题:三种途径使文章“内容充实”“内容充实”是对作文立意的主要要求。

2003年起全国考试大纲把“内容充实”提到了“中心明确”的前面,对“内容充实”的要求显然提高了。

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物和数据资料等等。

“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记叙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内容是文章价值的决定因素,材料是内容的基本载体。

因此,高考作文必须在选择材料上独具慧眼,掌握选材、用材的技巧,将对于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这里的现实生活指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大家关注的刚刚发生的热点。

我们同学是来到这个有阳光也有暴雨的世界上已经生活十大几个年头的青年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同学,都有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的积淀,在面对近距离接触生活的作文题时,我们就完全可以觅得作文的材料。

如写“尝试”,我们就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做过有意而为之的事;写“心灵的选择”,我们就想一想,生活里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

既可以是确有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只要真实就行。

2011年浙江考生《我的时间》从周末回家选择“独自前行”到理性看待“高三的自主招生”,从龙应台的誓言“在人生的跑到上,有人在五千米赛跑,有人在百米冲刺,而你却在清晨里散步,你会害怕自己被淘汰吗?不会的”到徐悲鸿的名句“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都表现了不盲目跟风,要相信自己的主旨。

既有事实材料,又联系自身实际,内容真可以说充实。

2011年福建考生《让我们拥有宁静致远的心》: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素得令人动容。

……反观我们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够如他般心无杂念?又有谁能够像他一样坚守自己淡泊宁静的精神家园?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成功成了唯一的标准,急功近利是人们渴求成功而衍生出来的心态。

高考作文高分攻略之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高分攻略之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高分攻略之内容充实作者:吴俊美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2015年第04期“内容充实”是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一项重要要求。

“内容充实”是指在写作时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揭示文章的主题。

记叙事情,能够写出事情的全貌及其重要细节;议论问题,能够运用充足的论据阐明实质。

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要有较高的质量,所选材料对表现主题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无用的、单薄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内容”不仅指材料(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还包括思想感情、观点看法等。

【应对策略】1.多措并举,积累材料。

只有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胸中有丘壑”,下笔时才能文思泉涌,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要像蜜蜂那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1)拥自然入怀。

观赏日月星辰,凝视山川河流。

风的私语,花的叹息,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涛汹涌的江河,游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跃动在湖面上的一抹斜晖……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峰河流,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跳动的音符,只有用敏感的心及时捕捉,才能谱写出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

(2)和社会握手。

社会生活是我们写作的不竭泉源。

触及社会焦点,追踪时事话题,关注家长里短,放眼环球世界……身边琐事、国家大事、国际风云都是我们写作的绝好材料。

只要你用青春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用青春的思想思考这个世界,用青春的心智观照这个世界,即使是社会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凡小事,也能为你所用,任你驱遣,笔头也就自然会溢出华美的辞章,写出警人警世的隽永奇文。

(3)与课本交流。

课本是编者的心血凝聚,选文大多文质兼美,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情操、思家爱国、名人事例、名篇名句、诗词典故等方方面面。

如果能抓住课本,广采博记,并努力做到融会贯通,因时因地巧妙化用,必能开掘出五彩缤纷的“花圃园地”,成就一篇篇独具特色的精粹美文。

2.合理筛选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和支柱。

“废墟与鲜花”命题作文升格示例——如何让文章的内容充起来

“废墟与鲜花”命题作文升格示例——如何让文章的内容充起来
级 的 “ 刻 ” 中扣 分 。 ) 深 项
的灰 烬 , 美 丽 的雪 花 写 下 : 信 未 来 。” 信 未来 , 用 相 相 是
不绝 的希 望 . 废 墟 上 的鲜 花 。这 明媚 的 鲜 花 , 然 间 是 陡 让 周 遭 的 困 难 褪 去 了颜 色 。那 花 蕊 中 央 , 明 是 一 颗 分
的 二 类 文
日子 里 . 花 是 如 何 挨 过 了胆 战 心 惊 的 的空 气 ,连 一 向喜 阴 喜 湿 的 青 苔 都 不 愿 停 驻 ,
这 花 … … ( 者 以 自己 的 想 象描 述 当 时 的 景 况 , 现 作 体 了作 者 活 用材 料 的 能 力 ,但 未 对 材 料 作 引 申 发 挥 。 影
力量 。 ( 原 文 相 比 , 加 的 部 分 进 一 步 凸显 了“ 墟 与 增 废 上 的 鲜 花 ” 意 义 , 样 化 具 体 为抽 象 , 实相 生 , 的 这 虚 使
童 话 诗 人 顾 城 在 《 代 人 》 讲 道 : 黑 夜 给 了 我 一 中 “ 黑 色 的 眼 睛 , 却 用 它 来 寻 找 光 明 。 ” 这 一 句 , 激 我 只 便
作 者将 两 个概 念 抽 象虚 化 了, 内容 上 也扣 住 了标 题 的含
义 。 作 者举 例 信 手 拈 来 , 毫无 刻 意 感 ; 言 纯 熟 老 到精 语 练 。 本 文用 了较 多的例 子 , 没 有进 行深 入 的分 析 , 但 却 有 堆 砌材 料之 嫌 . 以至 于文章 内容 空洞 、 薄。 加上 字数 单 再 不 足 . 篇 文 章在 高考 阅卷 场 上 能得 4 这 2分 , 一篇 标 准 是
欢 树 开 到 了 他 心 里 。 至此 , 墟 重 建 , 命 重 焕 生 机 。 废 生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内容充实中心明确高考作文:内容充实中心明确1、调动平时的积累,巧妙组织材料作文的素材主要****于生活方面、书本上和课外读物上。

高中生学习紧张,面对的是三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很少体验校外的生活,因而,要注意积累书本上和课外读物上的作文素材。

同时,要注意搜集、积累历史课本和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如,及时积累“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的事迹、“十七大报告”、“关注民生”、“迎接奥运”等事件和热点,以在作文中巧妙运用。

近年来,一些旧瓶装新酒的*很容易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有些考生选取楚怀王、屈原、陶渊明、王昭君、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等人物,有的写散文,有的写小说和戏剧,其事例的****大都取材于语文课本和历史课本。

还有的考生模仿电影《英雄》《天下无贼》的语言与技巧构思*,也同样获得了高分。

2、联想、想象,一材多用,精心选材*要做到内容丰富,就要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

如,学了《我与地坛》,知道了史铁生的母亲是如何关心、惦念史铁生的;知道了史铁生在其母去世后,是怎样读懂了母亲,是怎样感到了内疚的。

当你遇到与之类似的作文时,就要发生联想和想象,将与之相近的事件饱含深情地写出来,你的*自然会打动人心,自然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有些材料,如,“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的事迹,可适用于许多作文题目,也就是可一材多用。

新鲜的材料,可使*内容丰富、新颖,很容易吸引读者。

当然,一材多用应以恰当为原则,不适用的不能强拉硬扯,否则会起到反作用,即写跑了题。

3、材料紧扣中心,中心明确突出一篇*要有明确的中心,考场作文不要写多角度的令人费解的*。

为此,写*时,一定要做到中心突出,不游离中心。

如,写议论文最好在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精心选材。

要注意,议论文可有几个分论点,但中心论点只有一个。

写记叙文、散文,也要围绕中心选取一些典型事件,可借助议论的表达方式和卒章显志的表达技巧等巧妙地点明中心。

高考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

高考作文要做到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一定的材料做支撑。

如果平时不注重材料的收集、积累,或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考场作文则不能给人以新颖有现实意义的印象,结果可想而知。

为此,辑录作文材料若干,供同学们参考。

望认真阅读,认真领会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以期举一隅而反三,为高考作文备好料。

当然,我们更提倡同学们在平时的阅读实践中,收集更多、更新颖的材料来充实我们的“作文素材库”,使之在高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预祝同学们高考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细说”,让文章内容充实起来——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升格指导华南师大附中盖英俊【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考场例文1】取“远”舍“近”某考生【点评:标题抓住了材料关键词“远”“近”,一取一舍之间,表明了感知自然的途径。

】虫鸣鸟叫,百花齐放,吐露出草的清香、花的芳香,如此一幅明媚灿烂的自然图景何以敌不过目力的远近、草木之性、花鸟之名?若让我去选,我定选那幅春光之图。

【点评:引材料,提观点,开篇简洁。

引述材料有取舍,意图很好,但表达欠佳。

“敌不过目力的远近”理解材料有误;“吐露”句与上文不连贯。

“我定选那幅春光之图”表述可以更清晰。

】日升日落之间,人类的文化进程已然走到了今日之景。

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道路旁,商店的吆喝声;食肆内,人们的嬉笑声都统统盖过了来自山林,来自湖畔,来自大海的清丽悦耳的自然之声。

于是,人们开始慢慢地淡忘昨日与自然紧密相关的关系。

【点评:进入本论部分。

先总说,表达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科技、商业、社会的进步使人们逐渐远离了自然”的观点。

】咖啡馆中,年轻的男子坐在那舒适柔软的沙发上便拿出手机开始查阅天气。

今日天气一栏上清晰地写着:晴天,宜出游。

男子便兴致勃勃地约上三五知己去郊外踏青游玩,不料想刚一踏出门外,天空已是乌云密布,狂风大作,俨然一幅末日之景。

原来,外面的天空早已布满乌云,连太阳也不得已被遮于其后。

【点评:举例论证,说明现代社会的人依赖科技了解自然而不去亲身感知。

表达生动,颇有文采。

“乌云密布”重复使用,“连太阳”句不通顺。

】如他一般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更有甚者能说出一二十种鸟类的名字与习性却从未真真正正地见过它,听过它的鸣叫声。

而更不用说那些将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未见识过真正的生物的“高材生”了,一如纸上谈兵的赵括一般不可取。

而这就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现况,虽然对自然的属性了解很多,看似亲近大自然,但实际却离大自然很“远”。

每每想到这儿,我的心情总是郁结不已。

【点评:承接上段,进一步论证现代人借助工具即使熟谙自然知识却很少真正接触过自然本身,因此离自然很远。

内容恰当,逻辑不合理,“如他一般的年轻人……更有甚者……更不用说”含有递进意味,但上段年轻人的表现与本段表现并无递进关系。

】纵观现世与大自然的关系,使我想到了《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所描写的远与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对现代社会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正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吗?只是其中的远与近代表的意思不同罢了。

而如同王安石一般,我甘愿做一个舍“近”求“远”的人,去探索感知自然,使得自然近在我的身旁。

【点评:结论部分。

明确提出观点:我甘愿做一个舍“近”求“远”的人,去探索感知自然,使自然近在身边。

照应开头,点题。

借用王安石的“远”与“近”提出观点,有创意,但何谓近,何谓远,何谓舍近求远,表述不清,内容含糊。

第一句话有语病。

】坐看云卷云舒之景,亲尝花果清香之味,体验四季变换,此情此景实乃心之所向。

【点评:重申观点,表明态度。

】【综合评语】这是一篇典型的二类文,评分43分。

作者正确把握了材料含意,选取了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阐述了亲身感知自然,自然便近在身旁的观点,立意准确,中心明晰。

行文中先从反面举例论证,再从正面提出观点,事例贴近生活,内容较丰富,结构较严谨。

】【升格建议】(1)修改语言,使表达简明连贯。

(2)论证部分由“观点+材料”升格为深入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3)充实结尾,突出中心。

【升格示例】取“远”舍“近”盖英俊天光云影,虫鸣鸟叫,花香草清,如此一幅明媚灿烂的自然图景何以敌不过详知天气,细说草木、花鸟之名?若让我去选,我定选走进自然,感受那幅春光之图。

日升日落之间,人类的文明进程已然走到了今日之景。

马路上汽车的鸣笛声,道路旁商店的吆喝声,食肆内人们的嬉笑声,都统统盖过了来自山林,来自湖畔,来自大海的清丽悦耳的自然之声。

于是,人们开始慢慢地淡忘昨日与自然紧密相联的关系。

咖啡馆中,年轻的男子坐在那舒适柔软的沙发上便拿出手机开始查阅天气。

天气一栏上清晰地写着:晴天,宜出游。

男子便兴致勃勃地约上三五知己去郊外踏青游玩,不料想刚一踏出门口,天空便乌云翻滚,瞬间狂风大作,俨然一幅末日之景。

原来,外面的天空早已浓云密布,连太阳也不得不隐居其后。

如他一般的年轻人并不在少数,他们往往过于依赖科技手段和科学知识却从不亲身感知自然。

有的甚至能说出一二十种鸟类的名字与习性,却从未真真正正地见过它们,听过它们的鸣叫声。

而那些将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未想过要见识一下真正的生物的“高材生”们,就更不用说了,一如纸上谈兵的赵括一般不可取。

而这就是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现状,虽然对自然的知识、自然的属性了解很多,看似亲“近”了大自然,但实际却离大自然很“远”。

每每想到这儿,我的心情总是郁结不已。

纵观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想到了《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所描写的远与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不正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与大自然关系的一种高度概括吗?只是其中的近与远代表的意思不同罢了。

王安石的近与远是就褒禅山的前洞后洞说的,前洞路程短,人们容易到达,后洞路程远,人们难以到达。

王安石为自己没有到达后洞而遗憾不已,因此写文章勉励人们努力“远”游,条件具备的话要勇于探索,亲身抵达后洞这样的远方。

而同王安石一样,我也奉劝现代人,甘愿做一个舍“近”求“远”的人,舍弃“近”在手边、“近”在家里的电视、电脑里的自然图片、自然知识、自然属性,探寻“远”在脚下、“远”在室外的郊野、田园、大海与山林,去探索感知自然本身,使得自然近在我的身旁。

走进自然,坐看云卷云舒之景,亲尝花果清香之味,体验四季变换,此乐何极!自然如此亲近,这难道不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心中一直向往的吗?【考场例文2】通过网络和行动共同感知自然某考生【点评:标题即观点,简明扼要,醒目突出。

】自然是人类的好朋友,和我们一起成长着。

我们生活于大自然这个环境里,所以我们要学习自然,感知自然。

不同的人,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

有的人通过网络了解自然,缺少了亲身感知自然的乐趣;而有的人通过行动,亲身投入自然中感知自然,却有时会有不能细说花鸟、树木之名的时候。

而我认为,我们需要通过网络和行动一起感知自然,才能真正感知自然中的美妙。

【点评:先从人和自然关系的角度讲人要感知自然,进而讲感知自然的途径,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思维严密,表达连贯。

个别句子表达赘余,“却有时会有不能细说花鸟、树木之名的时候”应该改为“却有不能细说花鸟、树木之名的时候”或“却有时会有不能细说花鸟、树木之名的困惑”。

】现今,网络已经普及每个家庭了。

人们可以轻点鼠标几下,就可以了解自然的许多知识。

网络虽好,但终究还是会有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就是人们虽能通过网络了解自然,但人们永远无法体会到亲身投入自然去感知自然的那一份乐趣。

这时,我们需要通过网络和行动一起去感知自然了。

我们可以从网络上了解自然的知识,然后通过行动去感知自然,这时自然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通过行动去看天边云卷云舒,通过网络了解天气,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份乐趣吗?【点评:分论部分一,从通过网络感知自然存在不足的角度论证总论点。

层次清晰,表达清楚,但内容空洞,缺乏论证。

应将通过网络感知自然的“利”与“弊”展开论述,比如利在“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弊在纸上谈兵,隔靴瘙痒等;论证“通过行动和网络一起感知自然”要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比如春游踏青、秋日远足,借助网络感知的是什么,亲身感知的又是什么等。

】漫步林间,可以看到草长莺飞,枝叶荣枯,这是我们通过行动感知自然。

而大自然的知识是丰富的,有很多的知识是我们不知道的。

有时我们会说不出花鸟之名、树木之性。

这时,我们需要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因为网络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感知自然。

大自然就像一本百科全书,需要我们去学习它,而大自然又像我们的朋友,需要我们去保护它。

【点评:分论部分二,从通过行动感知自然存在不足的角度论证总论点。

观点准确,但前后内容脱节,论述没有中心。

升格建议围绕本段中心句,侧重论证通过网络感知自然的原因和作用,并以此作为本段论证重点。

】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大自然,人类就会消失。

所以,我们要去保护好自然。

要想保护好自然,我们就要去学习它,感知它。

唯有通过网络和行动共同感知自然,我们才能更深地感知自然。

通过网络感知自然那丰富的知识,又通过行动去看云卷云舒、天光云影,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点评:深入论证“通过网络和行动共同感知自然”的原因,是保护大自然。

重申总论点并再次提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总结了前面分论部分的内容,又照应了首段内容并加以升华,体现出构思的严谨。

个别语句与上文重复,建议删去最后一句话。

】大自然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爱护它,了解它,感知它。

唯有通过网络和行动共同感知自然,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然,更好地生活在湛蓝的天空下。

【点评:结尾进行号召与展望,语言较有文采。

但内容基本是对上一段内容的缩写,建议删去全段,只保留最后一句,接在上段“我们才能更深地感知自然”之后。

此外,结尾最好提到材料关键词“远”或“近”,建议另设一个结尾段,如“通过两种途径感知自然,自然近在眼前,快乐你我。

”】【综合评语】这是一篇45分的二类卷。

考生准确把握了材料内容,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作标题,立意准确,观点鲜明。

首段从两种途径各有利弊的角度进行分析,体现了高超的审读材料的能力。

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结尾有所升华,思考较为周密,是一篇文体特征较为突出的考场作文。

不足之处是论据严重缺失,概括论述多,深入说理少,重复材料多,现实事例少,因此内容不充实,思想不深刻,语言表现力弱。

【升格建议】(1)增加论据以充实内容。

(2)深入说理以突出中心论点。

(3)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以增强论证力量。

【考场例文3】自然与我们很近某考生【点评:从感知效果拟题,简洁明晰】有些人说,自然离我们愈来愈远,其实他就在我们身边,从未远离。

我们仰望天空,看云浪翻滚却不能知天气情况,打开电视,了解世界天气却少了欣赏云卷云舒的乐趣。

走在丛林处细嗅花香,聆听鸟语却不知其名,网络轻松告知我们。

可见自然并未远去,其实他与我们很近。

【点评:先提出相反的观点,再加以辩驳,目的是说明自然并未远离我们,与我们很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