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PPT课件
⑷、沟通性行动。指动作者之间的互动。是合理化的行动。同时涉 及客观的、社会的、和主观的世界中的各项内容
沟通行动的职能与合理性
沟通行动具有三种不同的职能:理解的职能、行为 合作化的职能和社会化的职能。
理解的职能:主要服务与文化知识的传承与更新。 行为合作化的职能:主要服务于社会统一与联合的
或者说是当人们观察他们时,他们应如何表现自己。
三、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 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 4、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第十一章 现象学社会学
主要概念和问题: 自然态度、主体间性、生活世界 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对解释社会学的影响?
第十四章
哈贝马斯的 沟通行动理论
主要概念和问题:
沟通行动;生活世界殖民化; 在哈贝马斯理论中认识和兴趣的含义及其关系是什么? 社会行动的类型 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的职能是什么?他这样划分的意图是什么?
沟通行动:是指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间以语言或符号为媒介,以言语的有 效性要求为基础,以达到相互理解为目的,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遵循规范进行的, 被合法调节的、使社会达到统一并实现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合作化的、 合理的内在活动。
⑵、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
“社区”和“社会”两种共同生活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把人们联系在一 起的共同意志不同。
共同意志分为:自然意志和理性意志。 这里大家比较一下迪尔凯姆的理论。
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集体意识;
第三节 帕雷托的普通社会学
帕雷托最优:
精英和精英循环理论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西方社会学形考任务
西方社会学形考任务(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西方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二、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贡献三、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四、西方社会学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正文一、西方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西方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初。
当时,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促使了社会学的产生。
西方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早期的社会学主要关注社会进化和文化差异,随后,社会学开始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力学,再到后来,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微观层面的研究,比如个体行为和社会交往等。
二、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贡献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包括社会进化论、社会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社会构建主义等。
这些理论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
例如,社会进化论为我们理解社会变迁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社会结构功能主义则强调了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符号互动主义则从个体互动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现象,社会构建主义则强调了社会现实的社会性和建构性。
三、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西方社会学对中国的影响始于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学术的传入,社会学也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社会学的深远影响,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上,都受到了西方社会学的重要影响。
同时,中国社会学也借鉴了西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比如统计学、质性研究等,这些方法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四、西方社会学的挑战和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西方社会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正在被新的社会现象所取代,这要求社会学必须调整其研究方向。
其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需要更新,以适应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此外,社会学也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的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西方社会学理论
孔德一、社会静力学(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以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社会静力学在逻辑上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
人性具有三重性质:情感、活动和智力。
人类行为受情感支配与决定。
情感可以区分为利己主义的东西和利他主义或无私的精神。
情感决定着社会的起源与性质。
利他主义有三种禀性:敬慕、崇敬、仁爱。
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将维持社会的共存与秩序。
维护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1、语言2、所有制3、社会组织(劳动分工)4、宗教社会分化可以增强社会联系并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工业社会同传统社会明显区别的标志之一。
社会分化的正功能:充分的社会分工和高度的生产专业化,是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必要条件,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业生产能力,而且还可以使有充分分工的个人在生产劳动中更清楚地意识到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并导致人们之间难以分离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使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社会分化的负功能:劳动分化助长了个人主义,当人们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地位并为此而激烈竞争时,社会团结就要受到危害。
宗教是行动的指导宗教信仰向人们提供了共同遵守的原则,它使得个人能够严格地服从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目标,并且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所以宗教是一种社会秩序的强人粘合剂。
宗教具有增加社会团结的功能。
四、社会动力学(社会变迁论)社会的变迁,其根本原因是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引起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
其中,才智是主要的。
工业社会的特征:(见材料)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就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利益。
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由牧师、银行家、企业家共同管理。
社会发展的动力:1、才智2、死亡3、人口4、种族5、气候6、道德价值7、政治活动斯宾塞一、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是一直贯穿斯宾塞社会学的两条主线,也是他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的观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静力学(1)名词解释 1.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简答2、社会静力学的内容是什么?①人性结构:情感(利己到利他),活动(军事阶段到工业阶段),才智(神学阶段到实证阶段)②社会性质结构:家庭,阶级和种姓,城市和乡镇③社会联系的纽带:宗教,语言,所有制,社会组织(社会分工)二:社会动力学(1)名词解释 2.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社会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最终阶段前做经过的曲折历程。
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的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动力学从属于静力学,静力学和动力学提出“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2)简答2、社会动力学的内容是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发展的动力全部社会现实的各部门的矛盾引起的,政治,经济,智力,但最重要的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并据此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三:孔德认为实证一词的含义?1.孔德关于实证的含义的解释①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真实存在的②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可以用于改善现状③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知识与现象相符合,并有一定的精确度④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即善于在个体中建立合乎逻辑的和谐,在群体中形成一致的精神,而不是引起无休止的争论⑤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只是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以往哲学追求的绝对意义四:社会唯名论名词解释:社会唯名论(social nominalism)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唯名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理论观点。
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
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唯名论。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
(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一)心理分析理论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全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伦理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认知理论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啊不能关注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这是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与心理分析学派和认知理论相似,它也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的不适当的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
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我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
它认为行为时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时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条件。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西方社会学概论_
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1.“黄金时代”说是人们对奴隶制度的评价,是对社会变迁的理性思考,是古代社会第一个模糊的社会变迁理论。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特别强调社会的有机统一性,他明确规定过级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从属于它的整体。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个独立的要素在结合成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2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是作为同神律观念和主权观念相对立的世界观发展起来的一种在契约义务和社会关系的结构中探究社会起源的近代社会理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卢梭社会契约论是社会进步理论的一种形式,它认为人有“天赋权利”,社会发展是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不断进步的过程。
人们订立契约,(人们让出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订立契约,保证社会良性运行)建立国家是为了更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天赋权利”。
社会契约论强调社会“是自私力量的自然状态的个人对现代国家和政治义务形成的自愿默认产物”而不是具有一定的世俗制度和过程的客观结构,强调人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是指超自然的历史过程。
3、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共同的目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维护资产阶级所有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
孟德斯鸠讨论了气候、土壤和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对名族性格、感情、道德、、风俗、法律和国家政体的影响,他还讨论了历史演进理论和三权分立的学说。
伏尔泰的“自然法权论”寻找符合人类自然权利的社会立法原则。
他的“平等”、“自由”.卢梭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辩证法思想。
爱尔维修的肉体感受性理论、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教育万能论。
狄德罗的小康社会思想。
霍尔巴赫: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思想。
4格兰的启蒙思想格兰启蒙运动对日后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他们反对把社会等同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契约关系,认为社会是具有自身固有历史的独特的结构。
休谟认为权威是以其实际效用获得公认的暴力与同意相结合的产物。
古典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一.绪论1.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柏拉图:特别强调社会的有机统一性。
他明确规定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从属于它的整体。
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包含着分工与不平等的统一体。
亚里士多德: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政治学》《国家篇》(填空)2.社会契约论(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是社会进步理论的一种形式。
它强调社会“是自私力量的自然状态的个人对现代国家和政治义务形成的自愿默认的产物”。
强调人性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
社会契约论没有把社会看成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复杂结构。
3.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和《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中》分析了财产的起源及其分工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关系。
卢梭特别强调社会不是一盘散沙的个人集合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里个人利益被融合为一种普遍的共同意志。
孟德斯鸠:认为社会是一个以客观结构构成的自然体系,而不是以集个人意志而形成的普遍意志为基础的神秘的有机体。
4.苏格兰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社会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它意识到社会是一个客观过程,是一定的经济社会和历史力量的产物,它可以通过经验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和分析。
5.实证主义与圣西门“工业社会观”实证主义主X科学和事实,反对形而上学与思辨哲学。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统计分析要应用到社会研究之中,并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解释。
工业社会一词是圣西门创造的。
他认为,封建社会是好战的,工业社会是和平的。
圣西门认为社会是有机统一体,社会发展的实证阶段(即工业阶段)具有以下特征①科学处于中心地位②社会各组成部分处于功能和谐状态③市民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基础④社会成员之间是伙伴合作关系⑤社会是生产货物为中心的大工厂,治人的权利变为治物得权利。
6.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简答)7.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三个动向(20世纪80年代以后)①微观—宏观的整合②能动性—结构③整合与理论的综合8.黄金时代是说人们对奴隶制度的评价,是对社会变迁的理性思考,是古代社会第一个模糊的社会变迁理论。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学时)(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提出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物理社会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
(二)社会秩序论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
它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
孔德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宗教缔造社会秩序。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根据他的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思考题】1、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学时)(一)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上至天体的形成,下至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pdf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pdf
社会学理论教程第四版是一本针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综合性教程,主要包括:
一、认识论
1、波洛克的认识论:认识论是一门探讨客观现实的哲学,从一个基本问题出发-世上存在的事物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答案是:它们是由人类主观概念而形成的。
2、安德鲁•史密斯的认识论:安德鲁•史密斯在认识论上的重要理论,被称为“理性主义心理学”,是人们如何理解客观现实的重要理论,它强调人们理性地使用原则、规律、精确推理等策略来理解客观现实。
二、现代性理论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西方社会学中向社会学家提出的理论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劳动分工和经济基础与社会的上层建筑相结合。
2、批判理论:批判理论在西方社会学中,它是一种用于解释社会产生矛盾状态的重要理论,它认为,全部社会内在承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的影响,以成为一个被支配主要势力分化而不均衡的社会。
三、当代西方社会理论
1、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在西方社会学中普遍采用的理
论,它主要是从一个社会的利益者的角度出发,认为一个社会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其成员的特定目的的实现,通过协商、妥协和私有交易而达到这一目的。
2、多元文化理论:多元文化理论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社会理论,它是从一种文化多元性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关于如何识别和接受多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的理解方式。
它认为,通过承认多元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使各种文化间能够和谐共处。
西方社会学主要理论
一结构功能主义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
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
□.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
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
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
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
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②目标达成。
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
③整合。
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
④潜在模式维系。
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
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
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
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
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和目的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介入理论。
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西方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也有助于政治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公民自觉地、科学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为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为提高工作效率,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根据本大纲的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指定必读书目。
自考学生应系统阅读这本教材,同时,也可以选读其他有关的教材和书籍。
必须按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自觉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对理论的思考与理解。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和范围第一章秩序论第一节社会秩序的原则--孔德的观点一、社会表面下的结构在社会相对纷繁复杂的表面下面,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或秩序,在西方古代或近代学者那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霍布斯则以为社会是一个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维科认为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动联结起来而形成统一体的过程。
(精选)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
(4)结构二重性与制度多重性.
按照吉登斯的观点,社会生活本身是一个通过社会 实践而不断实现结构化的过程,社会行动和社会制 度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不可分离地在结构化中交织
在一起,结构化成为制度制约和行动创造制度的运 动方式.
和其他学者不同,吉登斯把制度理解为具有时空普 遍性的实践活动,他说:"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 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之为制度 "(《社会的构成》80).正因为此,吉登斯认为,制度 分析不应当研究具体情境中的个别行动,而应当研 究社会行动.
10
(3)社会行动的自觉性及其偶发性.
一方面,与韦伯,帕森斯等人不同,吉登斯把社会行动看做是连 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某种理想类型.因此,这样的行动 就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二个层面,一是人们做某事所 具有的意图,二是做这些事情的能力. 另一方面,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一 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 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 成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 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不到的后果,即"集体 无意识","历史无意识".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 形成了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 也就是说,行动既是自觉性,能动性,也是偶然性,意外性,是二者 的统一.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本身也是无意识后果的普遍存在.
7
(3)也超越了冲突论,阶级论以及福利国家 主义,试图超越左和右,寻求“第三条道 路”.吉登斯认为,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 情况,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冲突理论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同时,福利国家主义的 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必须 寻求新的“第三条”道路(经济与政治的 平衡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第一章秩序论第一节社会秩序的原则●秩序论:1.亚里士多德,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2.托马斯.霍布斯,社会是一个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3.亚当.斯密,等级结构,4.奥古斯特.孔德,有规律的结构●论断:社会整体和谐性表现为社会秩序,不和谐性则表现为社会冲突●简论:孔德关于"重建秩序"的构想?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2.扩大博爱倾向,3.增加信仰与道德的一致性,4.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5.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6.在私有制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多项:社会学的四大法则 1.概念先后承继的法则,2.科学概念的分类法则,3.活动进化的法则,4.情感进化的法则,把社会学种合并为思想的法则●多项:孔德创造的实证方法:1.观察方法,2.实验方法,3.比较方法,4.历史方法第二节社会整合的机制●简:杜尔克姆对社会团结的分析:1.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团结类型,2.竞争导致现在社会化分工的成长,3.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的精神基础,4.法律是保障社会团结的力量,5.消除社会团结的危险●简论:失范的原因是什么?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急剧滋长,2.现在社会不能满足所有个人的欲望,3.社会骤变会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杜尔克姆找到了经济危机的基本标志-破产●论断:在杜尔克姆看来,防止与解决失范与社会动乱最重要的措施,是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即"道德化"第三节国际社会的秩序●武力冲突是国际社会的放社会特征之一●多:武力冲突中的国家动机:1.权利,2.光荣,3.理念●多:影响外交行为的道德要素有两个:1.智慧的道德,2.责任道德●简:"尚武和平"时代的来临,引起国际秩序上种种变革。
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国际社会,如何追求长期和平?阿隆看来:1.法律管理,2.帝国控制,3.世界联邦,4.超国家第二章功能论第一节社会系统的功能理论●简:构造理论的方法:1.首先是从复杂的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某些要素,并使其范畴化,2.要揭示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这种联系在概念中体现出来,3.是"整体论",即把种类繁多的现象连接在一起●简: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的基本单位是"基本行动","基本行动"包括以下结构要素:1.行动者,2.目的,3.情境,4.规范●韦伯提出了社会行动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主观意义,是一种行动,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无个性的,而行动总是理性的、有个性的。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古典功能论思想1.孔德使用生物学概念去说明社会。
2.斯宾塞提出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结构,从同质结构到异质结构的过程,结构各部分之间具有不同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3.涂尔干强调功能分析方法。
对社会事实的解释,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并指出,应先研究社会事实的原因,再分析其功能。
二、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1.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作为解释人类社会系统的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
功能是指一个局部的行为对其总体行为的贡献。
2.以前的功能分析处在“目的论”倾向,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3.功能分析可以避免坚持一种文化事项都必然具有一种功能,和不同文化中的这些事项都必然具有同样的功能信条。
4.马林洛夫斯基:文化的功能就是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所谓功能,“总是意味着对某种需要的满足”文化包括一套工具和一套风俗。
戏剧行动(人和不同世界的关系是直接的关系)1.戏剧行动是指在公共场合有意识的展示自己的主观情感、品质、愿望等主观性的行动,从而自己和别人通通的特有的主体经历和体会,让观众看到并接受。
核心是自我展示。
2.在本体论结构上假定客观世界、社会世界之外,还必须假定主观世界这一前提,戏剧行动把人生作为舞台,把行动作为展示自己主观性的活动。
3.它的合理性根据个性的同一性和自我表达的真诚性来衡量。
沟通行动(人和不同世界的关系是反思的关系)1.沟通行动指至少有两个行动者通过语言的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协调相互之间关系的互动行动。
2.3.体制及其理性化1.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实际表明人与人的沟通越来越依赖于理性的讨论而不是受制于外在的强制力。
2.体制:一是指和生活世界相对影响人类生活的社会的制度和组织二是指研究者采取客观观察者的视角去分析和了解社会现象,同时代表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即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去了解,重视对其结构的功能的分析。
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文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秩序以及特定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它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制度等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它分为两个方面,人性的方面和社会的结构。
2、社会动力学:它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的是人类的理性知识及人类发展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从社会纵向层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和进化。
3、实证主义社会学: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方法与模本直面具体的经验事实,以观察,实验,对比为手段把握社会现象之间关系,排斥价值评价的干扰,追求客观,确实,有实际用处的实证知识。
4、社会功能系统:在社会内部,由执行特定功能的各部分按一定的方式与结构,形成一个整体性的社会体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一样,具有支持系统,分配系统和调节系统,三者相互协调,促进社会处于一种整合状态。
5、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都叫社会事实。
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中并互有存在的,不管它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或者是外在的,强制于个人的行为方式。
6、社会团结: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共有的情感体验、共有的道德情操和共同的理想信念之上。
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整合的状态。
7、机械团结:是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其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的情感意愿和信仰方面的高度同质性。
它存在于社会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8、有机团结:是现代工业社会中所形成的社会团结,以社会成员充分分工,社会高度分化为基础,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
是由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造成的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感。
9、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即社会成员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在交往中因共同利益,共同需要的共同价值评价,形成的共有的思想观念。
10、社会行动:行动者赋予行为以主观意义而且以他人的行为为指向,并且始终指向他人,判断一个行动是不是社会行动,就是要看这一行为针对他人有没有主观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结构功能主义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
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
整体是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趋于新的平衡。
思想渊源 社会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
A.孔德和H.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
□.迪尔凯姆、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他在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并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行动系统的4个子系统之一,其他3 个是行为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和文化系统。
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
社会角色,作为角色系统的集体,以及由价值观和规范构成的社会制度,是社会的一些结构单位。
社会系统为了保证自身的维持和存在,必须满足4种功能条件:①适应。
确保系统从环境中获得所需资源,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
②目标达成。
制定系统的目标和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关系,并能调动资源和引导社会成员去实现目标。
③整合。
使系统各部分协调为一个起作用的整体。
④潜在模式维系。
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
在社会系统中,执行这 4种功能的子系统分别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社会共同体系统和文化模式托管系统。
这些功能在社会系统中相互联系。
社会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的各亚系统之间,在社会互动中具有输入—输出的交换关系,而金钱、权力、影响和价值承诺则是一些交换媒介。
这样的交换使社会秩序得以结构化。
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是趋于均衡的,4种必要功能条件的满足可使系统保持稳定性。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结构功能方法。
默顿认为,在功能分析上,应该注意分析社会文化事项对个人、社会群体所造成的客观后果。
他提出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的概念,前者指那些有意造成并可认识到的后果,后者是那些并非有意造成和不被认识到的后果。
进行功能分析时,应裁定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界限,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事项,对另一系统就可能不具这样的功能。
功能有正负之分,对群体的整合与内聚有贡献的是正功能,而推助群体破裂的则是负功能。
默顿主张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净权衡来考察社会文化事项。
他还引入功能选择的概念,认为某个功能项目被另外的功能项目所替代或置换后,仍可满足社会的需要。
社会制度或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影响是默顿著述中的主题之一。
他认为,社会价值观确定了社会追求的目标,而社会规范界定了为达到目标可采用的手段。
如果文化结构(目标与社会结构(制度化手段)之间发生脱节,就会出现社会失范状态,导致越轨行为。
影响和评价 结构功能主义在50年代美国的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
其代表人物还有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
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
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还批评它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
二 冲突主义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
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
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形成 作为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冲突现象,曾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社会理论家的广泛关注。
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作健康社会的“病态”,努力寻求消除冲突的机制。
50年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暂稳定的消退和冲突现象的普遍增长,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帕森斯理论的精确性产生怀疑。
他们吸取古典社会学家,特别是K.马克思、M.韦伯、G.齐美尔等人有关冲突的思想,批评和修正结构功能主义的片面性,逐渐形成继结构功能主义学派之后有重大影响的社会学流派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L.A.科瑟尔、L.柯林斯,德国的R.达伦多夫,英国的J.赖克斯等。
科瑟尔的冲突理论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
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
科瑟尔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
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
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
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
他认为,社会组织不是寻求均衡的社会系统,而是强制性协调联合体。
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权威和权力。
社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统治和被统治两大彼此对立的准群体。
在一定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
但权威的再分配同时也是新的统治和被统治角色的制度化过程。
和谐中潜伏着冲突的危机,一旦时机成熟,社会成员就会重新组织起来,进入另一轮争夺权力的冲突。
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而“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乃是历史的推动力”。
赖克斯的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
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1961)中,赖克斯描述了“统治阶段的情境”:统治集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运用强制性权力迫使社会整合。
在这种情形中,经济分配体系向不同群体分发一定量的物质生活资源;政治权力体系分配权力以“防范任何破坏经济分配体系的行为发生”;终极价值体系确认“这种政治权力体系的合法性”;宗教仪式则具有“促使人们遵从终极价值体系的功效”。
他认为,这种货币→权力→价值→仪式的一体化社会结构,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必然造成被统治阶级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促使其成员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下而结成集体行动者。
一旦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权力对比发生变化,社会就会由“统治阶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运动,最终导致统治阶级的倒台。
冲突的双方即使认识到激烈的冲突比适度的让步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彼此作出妥协,但这种“休战情境”也是极不稳定的。
冲突双方继续寻找能够满足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这种手段,权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冲突随即重新取代暂时的和平。
柯林斯的冲突理论 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
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
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
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
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
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
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
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
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
影响 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它很快渗透到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
三 社会交换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
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
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
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
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
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
②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
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
③价值命题。
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
④剥夺与满足命题。
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
⑤攻击与赞同命题。
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