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诗词五首—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
盐津县柏树小学:余红梅
课题:如梦令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诗词的意思。
2.我能领悟《如梦令》的内容和意境,并准确地背诗。
学习重难点:
通过对《如梦令》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学习过程:
一.目标在现(读学习目标)
二.学情展示检查对生字的预习。
1.组内检查对生字的预习,交流汇报,分享预习成果。
2.组内交流对词中新词的理解。
3.组内介绍词人李清照
三.合作探究
1.我能读生字。
2.我提醒生字的音、形、义。
3.我能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4.词语认读理解大比拼:
常记溪亭日暮归路藕花鸥鹭兴尽
课文中我还不理解的词语有
5.组内按节奏读词句,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不归路”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当时作者是什么心境?说说第一个完整句的意思。
(2)、“误入藕花深处”的原因是。
说说第二个完整句的意思?
(3)、一连用了两个“争渡”,表现了词人的心情。
说说第三个完整句的意思?
四.课堂检测
1.我能结合插图并描述词的情景。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如梦令》
3.《如梦令》的作者是代的女词人,这首词表达了作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的收获是:,我还想提醒大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进修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导学重点1.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及作者。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导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
2.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导学过程1.导入引言请学生们回忆一下,你们最喜欢的一首诗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首诗?诗歌在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地位?今天我们要进修的这首《如梦令》,也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古典诗歌。
2.了解背景知识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是中国历史上闻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情感深沉,意境漂亮。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现了诗人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欣赏诗歌请学生们朗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分析诗歌(1)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诗歌描绘了诗人在溪亭日暮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中的“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通过意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心里的迷茫和无奈。
(2)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诗歌采用了对仗句和押韵的手法,节奏流畅,韵律漂亮。
同时,诗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思考讨论请学生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你认为诗人为什么应用“如梦”来形容自己的经历?(2)诗中的“藕花深处”象征着什么?(3)诗歌中的“一滩鸥鹭”有何含义?6.写作练习请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类似《如梦令》的诗歌,表达自己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五、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了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希望同砚们在以后的进修中能够继续发扬诗歌的美好传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如梦令》 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如梦令》的思想内容。
2、品味《如梦令》的语言特色,感受其意境美。
3、学习并掌握《如梦令》的艺术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如梦令》的词句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如写景、抒情、用典等。
2、难点(1)感受《如梦令》的意境,领悟其中的深层意蕴。
(2)将《如梦令》与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探究其创作风格的演变。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赏析法:对诗词的语言、意象、意境、艺术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法:将《如梦令》与其他同类诗词进行比较,拓展思维,加深理解。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着丰富而深刻的情感。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领略其中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 年 3 月 13 日—约 1155 年),号易安居士,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三)作品背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当时,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心情愉悦,这首词正是她对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忆。
(四)文本解读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表明这是作者经常回忆起的事情。
“溪亭”是溪边的亭子。
“日暮”点明了时间,是傍晚时分。
“沉醉不知归路”,描绘了作者因为喝酒而沉醉,以至于连回家的路都不记得了。
这里展现了作者游玩时的尽情和畅快。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如梦令》导学案 1课时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1 / 2第十一单元第一课《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作家作品。
2. 体会作者怜花惜花的愁苦情感。
3. 背诵并默写课文。
【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出身于书香门第,父李格非以散文见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自幼颖悟,博闻强记,少时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伉俪情深,志趣相投,诗词酬唱之余,校勘金石书画,收藏颇丰。
徽宗大观元年,因赵明诚父赵挺之狱事,夫妇离京,屏居青州乡里十余年。
宣和三年,赵明诚起知莱州,后改任淄州。
靖康之变,仓皇南渡。
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调任湖州知州,不久病逝。
此后,李清照只身辗转流离于越州、台州、温州、衢州一带,所收藏金石文物丧失殆尽。
绍兴二年赴杭州,后卜居金华,为赵明诚遗著《金石录》作后序,备述一生哀乐参半。
晚年寓居临安,境况孤苦凄凉。
2、诗词故事 李清照的气节在随南宋朝廷南渡的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却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
叛乱平定后,他被朝廷撤职。
李清照很为之羞愧。
二人逃亡至乌江镇时,李清照写了著名的《夏日绝句》。
赵明诚读了,自责不已。
丈夫去世后,她的生活更加艰难。
而当朝宰相秦桧的夫人是李清照二舅的女儿,她的亲表姐。
但李清照从不同她们来往,秦府落成,大宴亲朋,她也拒不参加。
3、文题背景 名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山东济南市是一座闻名中外的泉城,大大小小有72泉,李清照故居就坐落在大明湖畔、趵突泉边的绿杨深处。
对联中的“漱玉集”,指她的词集《漱玉词》,已失传。
现我们看到的李清照著作,都是后人辑录重编的。
4.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整体感知诗文。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朗读、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诗词的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词意,赏析诗词。
3、情感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文化之情。
【学习重点】加强诗词的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词意。
【学习难点】探究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自主学习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以词著名,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词》等作品。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为后唐庄宗李存勖(勖:音xù)所作,因嫌其名不雅遂取尾句“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中的“如梦”得名。
又名《宴桃园》,《不见》,《如意令》,《无梦令》,《比梅》等,有单双调。
单调正体33字。
双调66字。
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给下列黑体字注音:()()()()日暮兴尽 耦花 鸥鹭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的办法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常记 沉醉 兴尽合作探究(一)小组研讨1、组长组织小组内以二人为单位检查诵读,相互纠错。
2、组长组织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学收获。
3、组内预展(二)班内展示1、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说说句意。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句意:2、课文内容我理解。
“常记”告诉我们,“日暮”告诉我们,“溪亭”告诉我们,“醉”告诉我们,“争渡”告诉我们。
我的收获与疑问1、重点词语解释常记:常常记起溪亭:溪边的亭子日暮:黄昏的时候。
沉醉:大醉归路:回家的路兴尽:兴致满足归舟:划着船回家误入:错误地进入争渡:急速行使(反复读)鸥鹭 鸥是海鸥 鹭呢,是白鹭。
那鸥鹭呢?是的,它们都是沙滩上常见的水鸟释义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如梦令导学案和课堂练习
29.《如梦令》导学案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词意,能背诵默写。
2、品味词作语言美。
3、把握作者性格,感悟作者情感。
自主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熟读词作(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简介: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导学过程预习检查1、李清照,字,号,(南北宋之交)女词人,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如梦令》选自2、解释雨疏风骤:残酒:卷帘人:应是绿肥红瘦:诵读感悟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同学们自由朗读。
合作探究一、本词作于什么时节?从词中找出依据。
请列举我们学过的相同时节的诗词。
二、词人对海棠花的状态了解,经历了什么样的心理变化过程?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情感?三、赏析“绿肥红瘦”。
(鉴赏角度:修辞,效果,手法,情感)四、有人说这首词也反映了词人活泼好逗的性格,你同意吗?词中依据在哪里?真题链接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绿肥红瘦”中的“绿”“红”分别指代叶子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子茂盛和花的凋零。
B、“知否?知否?”运用反复修辞,是词人对粗疏丫头的一再叮嘱,强调要仔细观察,不要走马观花。
《如梦令》导学案(精选17篇)
《如梦令》导学案(精选17篇)《如梦令》导学案篇1学案【学习内容】9 《词两首——〈如梦令〉》【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重点: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友情提示:大自然是美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古往今来,词人都喜欢用诗词赞美自然风光。
读读这首词,你会发现这首词表现了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自主预习1、用“‖” 标出词的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一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互动探究3、《如梦令》是代词人所作。
并非其即兴之作,而是她回忆写成的,从词中可以看出。
郊游的时间在夏季,从词中可以看出。
词人玩得很高兴,从词中可以看出。
整首词表现了。
读故事,完成练习。
4、这是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一首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意: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兽形的铜香炉内的香料早已烧完。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背景故事和作者。
2.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4.培育同砚观览古典诗歌的爱好和能力。
导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导师向同砚介绍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并简要介绍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宁创作背景。
2. 提问:你们知道《如梦令》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吗?李清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3. 鼓舞同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引导他们对诗歌产生爱好。
二、进修诗文(30分钟)1. 要求同砚交替朗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并指挥同砚一起品味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让同砚从中领略古诗的魅力。
3. 就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或句子展开谈论,引导同砚理解诗人的用意和情感表达。
三、沉思与评论(20分钟)1. 提出问题:诗中的“忆王孙,一落一起,后云战,都被逐”的意境是怎样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2. 要求同砚就诗中所表达的爱情情感展开沉思和评论,鼓舞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引导同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诗歌,培育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四、创作与表达(20分钟)1. 要求同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尝试写一首类似《如梦令》的诗歌或散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2. 鼓舞同砚勇于表达自己的心里世界,培育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同砚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观览和评判,增进彼此之间的成长和沟通。
五、总结与展望(10分钟)1. 导师指挥同砚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和收获,总结教室重点和要点。
2. 鼓舞同砚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展望下一节课的进修内容和目标,激励同砚持续尽力进修和提升自己。
导学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对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了更深度的理解和体会,同时也培育了他们对古典诗歌的爱好和观览能力。
如梦令教案四篇
如梦令教案四篇如梦令教案篇1教学目的:1、把握这首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开展想象,体会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尝中提高审美情趣,培育同学诗词鉴赏技能。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工具书或说明自主学词,解读文句,理解司的意思。
教学难点:对词中描写的意境开展想象,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同学收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词的配乐朗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歌到了唐朝已进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进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词也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歌颂,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见的女词人----李清照。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一首词。
板书课题:如梦令同学齐读课题。
师: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开动全部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思索,上心想象。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1、出示课件,听配乐朗诵。
师:这首词听起来特别具有舒缓委婉的音韵美,一是由于本词的押韵;二是由于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同学倾听,初步感知内容。
2、同学自由读词,把字音读准,把词读正确、流利。
3、检测初读状况。
师:“兴”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成“*ìng”。
同桌之间争论一下为什么?同学沟通争论。
(“兴”在词中的意思为“兴致,情趣”,所以应读成“*ìng”)指名诵读,师生评议。
全班齐读。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同学借助说明自己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2)小组内沟通能理解的词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老师巡察。
(3)全班沟通,老师点拨指导。
5、指名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师:读诗词时我们不能光理解意思,还要感受诗句描写的情景。
这是一首特别美的词,需要我们好好的品尝。
同学们,你们能从中读出哪些画面?(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1、画面一:“溪亭日暮”(1)指名读第一、二句。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的背景和意境;2.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3.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导学内容:1. 李清照简介及《如梦令》背景介绍;2. 诗歌赏析及情感解读;3. 诗歌的意境和意义探究。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让自己感到如梦如幻的时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第二步:李清照简介及《如梦令》背景介绍1.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女诗人李清照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 分享《如梦令》的背景故事:李清照在溪亭日暮时,感慨时光流逝,写下了这首《如梦令》。
第三步:诗歌赏析及情感解读1. 教师朗读《如梦令》,指挥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音韵和节奏;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诗歌以“常记溪亭日暮”开篇,描绘溪亭的景色和日暮时分,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依恋;3. 解读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诗中“如梦令”,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悲伤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的倾慕。
第四步:诗歌的意境和意义探究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如梦令”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李清照选择用这样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 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 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第五步: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多读诗歌,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1. 背诵《如梦令》,体会诗歌的音韵和节奏;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如梦令》的理解和感悟;3. 阅读李清照其他的诗歌作品,了解更多关于这位女诗人的文学成就。
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学中的词曲形式——令。
2. 分析并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情感、意境及艺术特点。
3. 培养对词曲的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课前准备1. 学生准备《如梦令》的原文,了解基本背景。
2. 教师准备幻灯片或黑板、粉笔等教具。
三、导入引导1. 教师出示《如梦令》的第一句,并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2. 引导学生初步联想,以此为线索进入课堂话题。
四、重点展示1. 教师给学生展示《如梦令》的全文,并朗读给学生听。
五、全文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如梦令》的情感:爱情的痛苦和思念。
2. 分析并理解《如梦令》的意境:隔世相思,如同梦幻。
3. 探讨《如梦令》的艺术特点:音韵和意境的巧妙结合、情感真挚。
4.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考并发表观点。
六、情感体验1. 教师提问:你们对《如梦令》的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2. 学生可自由发挥,展示对《如梦令》情感的表达,如朗诵、写作、绘画等形式。
七、课堂总结1. 教师对《如梦令》进行总结,简要概括文学形式、情感意境和艺术特点等内容。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反思所学的内容。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于《如梦令》的理解。
八、课堂延伸1. 学生可了解其他词曲形式的作品,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2. 学生可自行选取一首词曲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展示在下一堂课。
以上是《如梦令导学案》的简要提纲,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词曲作品,并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
希望这个导学案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祝您教学顺利!。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人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的背景和特点;2. 理解《如梦令》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 学会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作品。
导学内容:1. 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的背景和特点;2. 分析《如梦令》中的意象和意境;3. 欣赏并解读《如梦令》。
导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了解《如梦令》的基本信息。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溪亭日暮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二、进修与讨论(3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如梦令》的内容和结构,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2. 分组讨论: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探讨《如梦令》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如梦令》中的“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所表达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展开深入讨论。
三、欣赏与赏析(40分钟)1. 听老师朗读《如梦令》,指挥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分组朗诵:让学生分组朗诵《如梦令》,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3. 老师指挥学生分析《如梦令》中的修辞手法、意象和意境,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老师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梦令》中所描绘的情景。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如梦令》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导学案评判: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及其代表作《如梦令》的背景和特点,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学会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作品。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朗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宁文学素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导学案一、课时内容概述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古代文学家李清照的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解析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词的美感和深刻的内涵。
同时,通过进修这首词,引导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和李清照的文学风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简介,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2. 掌握词的韵律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词作。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如梦令》的内容解析和情感表达;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如梦令》产生兴趣,并了解词的背景和作者。
2. 进修词的内容(15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如梦令》,分组讨论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然后全班分享各自的理解。
3. 进修词的韵律和语言特点(20分钟)教师讲解《如梦令》的韵律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感受词的美感和音乐性,同时让学生朗读词作,体会词的节奏和韵律。
4. 分析词的意境和情感(20分钟)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欣赏古代词作(15分钟)让学生欣赏其他李清照的词作或其他宋代词人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古代词作的魅力和美感。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进修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词作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五、作业安置1. 要求学生背诵《如梦令》,并写一篇读后感;2.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如梦令》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室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教育资料】《如梦令》导学案设计学习精品
《如梦令》导学案设计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如梦令》导学案设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年的一首小令。
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如梦令》导学案设计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如梦令》导学案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重点: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友情提示:大自然是美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古往今来,词人都喜欢用诗词赞美自然风光。
读读这首词,你会发现这首词表现了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自主预习1、用“‖” 标出词的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一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互动探究3、《如梦令》是代词人所作。
并非其即兴之作,而是她回忆写成的,从词中可以看出。
郊游的时间在夏季,从词中可以看出。
词人玩得很高兴,从词中可以看出。
整首词表现了。
读故事,完成练习。
4、这是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一首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如梦令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如梦令》的作者和背景;2.理解《如梦令》的基本内容和意境;3.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4.欣赏并感受《如梦令》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导学内容《如梦令》是一首由纳兰性德创作的词作。
本文旨在导读该词作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点,以及引导读者品味其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导学过程1.了解作者和背景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清代词人,字聚贤,号浣溪沙,著名的词人之一。
纳兰性德生于一个富贵的家庭,但在他幼年时,其父因被人陷害而获罪,被贬谪至远方。
这一事件对于性德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从小就经历了家庭的沉浮和命运的不测,这些经历也成为了他创作词作的灵感来源。
2.理解基本内容和意境《如梦令》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词,基本内容为倾诉思念之情。
词中通过对梦境中相思之事的描绘,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对远方爱人的思恋之情。
整首词回忆着两人曾经的美好时光,描绘出了一种梦幻般的情感体验。
3.分析艺术特点和表达手法(1)景物描写:词作通过精细入微的景物描写,在读者心中呈现出了一种真实而美好的画面。
例如,“江南烟雨时,恰似轻帘低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通过对江南的烟雨以及思念之情的比喻,加深了读者对词中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2)意境交融:词作运用了意境交融的手法,将词人内心的情感与梦中的境界巧妙结合在一起。
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传递了词人心中思念之情的真挚和动情之处。
(3)心境流露: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词作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幅幅词人思念之情的图景。
通过音、景、情的交融,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4.欣赏并感受情感表达通过阅读《如梦令》,我们不仅仅只是欣赏到了纳兰性德的艺术才华,更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表达。
词作中纤细入微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幻的世界之中,感受到词人思念之情的真挚和动情之处。
在欣赏的过程中,读者也能够从中找到与自己经历和感受相通的情感共鸣。
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词语的意思,理解词意。
3、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温故知新1、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文学形式,兴起于代,盛行于代。
2、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句。
3、词分为派和派,辛弃疾是派的代表,而李清照则是派的代表。
4、词有词牌名和题目,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夜行黄沙道中”是。
5、背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
,。
,。
自主学习一、搜集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走进作者李清照1、南宋著名词人;2、她的词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 3、她被誉为“词中女皇”,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4、我们曾学过她的《夏日绝句》;5、前期作品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 6、代表作:《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
写作背景★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因而所作词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国破家亡,丈夫病死,所作词多悲叹身世。
★《如梦令》写于早期,追述当年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这在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1、同桌互读互查,自学多音字、生字:兴()()藕()2、结合注释,理解句意;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时常记起;溪亭:溪边的亭子;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大醉;兴(xìng)尽晚回舟,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回舟:往回划船;误入藕花深处。
藕花:莲花;争渡,争渡,争渡:奋力划船渡过;惊起一滩鸥鹭。
鸥鹭:指水鸟。
三、再读感悟,整体感知。
1、这首词写的是一件什么事?2、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3、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间?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4、哪个词说明是在回忆往事?哪个字说明这件事难忘?5、作者出游的心情如何?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想象画面1常记溪亭日暮,(提示:“常记”说明了什么?作者和朋友在溪亭里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2沉醉不知归路。
如梦令导学案
如梦令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学习《如梦令》,我们的首要目标是理解并感受词人李清照通过简洁笔触所描绘的生动画面与深邃情感。
我们要能够体会词中清新自然、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领略词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还应掌握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白描等,并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
通过学习这首词,我们还应该提升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如梦令》的作者是宋代女词人_______。
2. 词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写出了词人游玩时__________的状态,也体现了她__________的性格。
3.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现出词人__________的心情。
二、选择题1. 下列对《如梦令》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B. “沉醉”表明词人因心情抑郁而借酒消愁。
C. “误入”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因急切回家而划错了方向。
D. 这首词结构完整,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含蓄,富有韵味。
2. 下列对《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句话描绘了词人急切划船回家的情景。
B. “争渡”一词,写出了词人焦急的心情。
C. “惊起一滩鸥鹭”表现了词人因划船声而惊吓到水鸟的歉意。
D. 这句话以动衬静,烘托出词人归家途中的愉悦与欢快。
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中“误入”一词的妙处。
2. 词中“惊起一滩鸥鹭”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三、全诗译文《如梦令》译文如下: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2、激发学生阅读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筝乐曲,激情导入。
(二)预习检测,疏通文意。
1、请说说标记加点字的意思
雨疏.()风骤.()
绿肥.()红瘦.()
2、指名翻译课文
(三)朗读诗词,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本词虽短短几行,却记叙了一件完整的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件事。
(四)学习交流,体会情感
1、词人昨夜饮酒浓睡,早晨醒来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词人昨夜为什么会饮酒过量呢?
3、女主人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试问”的“试”反映了什么的心理?
4、“绿肥红瘦”历来让人称道,说说这个句好在哪里?
5、有人认为本词是一首惜花词,传达出诗人寂寞的心情和淡淡的幽思,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词人的活泼好逗、情趣雅致。
你认为呢?
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②各组指派学生说。
(五)拓展延伸,领悟文化。
在你的积累中还有哪些文人因内心困顿,在诗词中表达志趣和哲理呢?
1、教师出示几句分析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苏轼《永调歌头》
2、指名学生说
(六)唱读诗词,感受魅力
1、欣赏婷婷唱读《如梦令》。
2、学生跟着录音唱读。
(七)布置作业,知识巩固。
使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雨疏风骤”与“绿肥红瘦”的景象。
(至少使用一个比喻句或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