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误区》
爱的误区观后感
爱的误区观后感这片子一开头就像一把钩子,一下子就把我给勾住了。
它里面讲的那些关于爱的误区,真不夸张地说,就像在照镜子,好多事儿感觉自己或者身边人都经历过。
其中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占有当成爱。
就像片子里演的那对情侣,男方总是想知道女方的一举一动,女方跟哪个异性说句话他都要炸毛。
这哪是爱啊,这分明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品。
我就想起来我一朋友,他对象也有点这样。
每次我朋友出去和我们聚会,他对象就夺命连环call,搞得大家都很尴尬。
其实啊,爱是给对方自由,让对方能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就像放风筝,线在手里握着,但是风筝可以在天空自由地飞呀。
还有一个误区是爱面子超过爱对方。
这一点在片子里也展现得特别真实。
有个男的在朋友面前为了显得自己很有威严,就对他女朋友特别凶,完全不顾女朋友的感受。
生活里这样的事儿也不少见啊。
我就记得有次在大街上看到一对夫妻吵架,那男的就因为女的在他哥们儿面前反驳了他一句,就大发雷霆,还扯出一大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
爱应该是互相尊重的呀,在外面的时候更应该护着对方,而不是为了自己那点可怜的面子去伤害对方。
影片里也提到那种无底线的付出也是一种爱的误区。
这让我特别有共鸣。
我认识一个女生,她特别喜欢一个男生,就一个劲儿地对那男的好,不管那男的怎么对她冷淡,她都不放弃,啥都为那男的做。
结果呢,那男的根本就不珍惜她的好,还觉得理所当然。
爱应该是相互的呀,不是单方面的倒贴。
就像两个人跳舞,得有来有回,一个人瞎蹦跶那能好看吗?看完这片子,我就觉得我们对爱真的有太多误解了。
爱不是束缚,不是虚荣,也不是盲目的付出。
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让彼此都能变得更好的力量,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支持的美好情感。
这片子就像是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爱情课,让我在以后对待感情的时候,能少走好多弯路呢。
我觉得这片子真该让更多人看看,特别是那些在爱情里迷迷糊糊的人,看了肯定能清醒不少。
爱的误区读后感
爱的误区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爱”的书,叫《爱的误区》,读完之后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书里讲了好多关于爱的误区的例子,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就说我表妹吧,她的妈妈,也就是我姨,那真是把“爱”发挥到了一种让人窒息的程度。
表妹从小就被我姨管得死死的,吃什么、穿什么、跟谁玩,我姨都要插手。
记得有一次,表妹学校组织春游,前一天晚上表妹兴奋地收拾自己的小背包,准备带上一些零食和水。
可我姨呢,非得把表妹准备的零食都拿出来,换上她认为“健康”的水果和面包。
表妹委屈得直掉眼泪,说同学们都带薯片巧克力,她不想跟别人不一样。
我姨却一脸严肃地说:“那些垃圾食品有什么好的,我这是为你好!”到了春游那天,表妹一路上都闷闷不乐的。
别的小朋友聚在一起分享零食,欢声笑语,表妹只能默默地啃着面包。
回家后,表妹大哭了一场,说以后再也不想参加这种活动了。
还有一次,表妹数学考试没考好,只考了 70 分。
我姨知道后,那简直是火山爆发。
她把表妹关在房间里,让表妹做了一整套的数学试卷,还不停地在旁边念叨:“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我每天辛辛苦苦照顾你,你就拿这个成绩回报我?”表妹边哭边写,手都写酸了。
其实表妹平时学习挺努力的,这次没考好可能是因为发挥失常,或者是题目太难了。
但我姨根本不给表妹解释的机会,就一味地指责和惩罚。
从那以后,表妹对数学越来越讨厌,成绩也越来越差。
我姨还纳闷呢,怎么管得越多,孩子越不听话呢?这让我想起了书中说的,很多家长以为自己给孩子的是爱,其实是一种控制和束缚。
他们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再想想我自己的父母,他们虽然没有像我姨那样极端,但也有一些时候会陷入爱的误区。
比如,我小时候想学画画,可他们觉得学画画没前途,非要让我去学钢琴。
结果我对钢琴一点兴趣都没有,每次练琴都像是上刑场。
现在想想,真正的爱应该是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伊思情感告诉你女人的误爱
爱的误区一:容忍能体现我对他的好错!别被他看轻!你可以接受他的缺点,但也要提醒他,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让他知道你容忍的限度,并为提高自己而努力(具体的话术应该是在双方情绪都不错的时候调侃性的提出)。
如果你一味纵容,以为爱他就是无视他的坏毛病,那他准会得寸进尺,不在乎你,甚至把你的想法当透明。
爱的误区二:厌倦是爱情死亡的证明错!关系的新生期每一段爱情,都会从激情走向平淡。
开始时电击般的兴奋和痴情,慢慢变得温和平静,少了冲动,开始觉察心中人的缺点,也会为失去新鲜感而烦躁不安。
有时候会问自己:这些是不是都是不爱他的征兆?其实,乏味、倦怠、排斥,都是恋爱平静期的正常情绪,既是情绪从高潮回落的必经过程,却也是证明双方关系走向巩固和稳定的标志。
没了新鲜,却有了默契;少了冲动,却多了脚踏实地的相处;看见了缺点,却也是开始了解真正的对方。
和平务实的相处,反而能考验出双方感情的纯粹度,是爱情的新生。
重点在于,你如何去一一排除这些隐患!爱的误区三:任性他才会总想着宠我错!他最怕麻烦发嗲、撒娇、耍性子,是女生恋爱时的受宠杀手锏。
平淡稳定的相处,不少女生会觉得无趣寡味,也担心身边人不像一开始那么心疼自己,于是逼他说甜言蜜语,看他紧张地表白衷肠,暗暗享受他的真情流露。
小打小闹,固然可以给淡然的相处添撒风味,不过一旦超出男生的心理承受范围,可大事不妙!如果任性成了习惯,只会让他觉得你不懂事,不会照顾和体谅他的感受。
时间长了,小情趣变成了大累赘,男人喜欢稳定、讨厌麻烦,你要是总让他心神不定,那他早晚会去寻找另一片宁静天地。
爱的误区四:真心的话距离不是问题错!相处识真情距离可以增加思念、燃烧激情,可是当最初的迷恋渐渐消退,距离成了彼此进一步沟通的最大障碍。
两个人的性格差异,需要亲密的相处来了解和适应,由浓转淡的感情,更需要通过分享心情的话题维护下去。
所以,异地恋的重点是营造见面的感觉,所有的情绪拉升都是为了见面!爱的误区五:软弱最能留住他的心错!他需要微笑女生的柔弱和眼泪,的确让自己显得楚楚可怜,让男生涌起保护和照顾她的冲动。
爱的五大误区
爱的五大误区作者:卢勤来源:《小读者·阅世界》2017年第12期爱有许多误区,爱得不得法,就害了孩子;爱得不明白,就走入了误区。
下面我列举五大误区:误区一:是伺候孩子,还是使用孩子?糊涂的父母心甘情愿作孩子的保姆,事事替孩子代劳。
在家替孩子叠被、穿衣,甚至喂饭;在外面替孩子背书包、背画板、背水壶,明明是孩子能干的事,全由父母代办了。
智慧的父母会巧妙地使用孩子,愿意给孩子委以重任,凡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会支持孩子自己干;凡是孩子为父母做的事,哪怕是端来一杯水,父母都会欣然接受。
误区二:是否定孩子,还是肯定孩子?挑剔的父母总是在否定孩子,爱用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较。
结果呢?在否定中长大的孩子,极易对别人充满敌意,自暴自弃。
宽容的父母总是在肯定孩子,他们容易发现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
“很好,你比昨天又进步了!”“不要紧,成功躲在失败的后面!”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就会信心十足。
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极富耐心。
误区三:是指责孩子,还是鼓励孩子?苛刻的父母容不得孩子犯错误,面对犯错的孩子非打即骂,逼着孩子说谎话,由此孩子学会了逃避,学会了推卸责任。
在指责中长大的孩子,将来容易怨天尤人。
清醒的父母明白,任何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都是一个犯错——知错——认错——改错的过程。
他们会耐心地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让他去感受自己行为带来的后果,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為负责。
误区四:是怀疑孩子,还是信任孩子?疑心的父母总爱用怀疑的眼光看孩子,不相信淘小子会干好事,不相信偷过家里钱的孩子会改好,总是把孩子看成是说谎者。
在你怀疑的目光中,孩子会选择继续说谎。
放心的父母会用信任的目光看孩子,哪怕他有过过失。
他们常常用“发现新大陆”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孩子从父母独特的目光中,感受到信任的力量。
于是会努力表现自己积极的一面。
在认同中长大的孩子,将会掌握目标,爱人爱己。
误区五:是放纵孩子,还是管教孩子?愚蠢的父母认为,爱孩子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不管合理不合理;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管该干不该干。
《爱的误区》
《爱的误区》
《爱的误区》这个作文题目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读和写作角度,这里提供一个简短的作文片段来启发思路:
---
爱,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它能够温暖人心,也能够引发误解。
在《爱的误区》这篇作文中,我们探讨了爱的多种形式以及人们在表达和接受爱时可能陷入的误区。
首先,爱并非总是温柔和理智的。
有时,过度的保护和控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爱,但实际上它限制了个人的成长和自由。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虽然出于好意,却可能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其次,爱也不应是单方面的付出或索取。
在爱情关系中,双方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维系关系的关键。
一方的过度牺牲或期望,往往会导致关系的不平衡,进而产生裂痕。
再者,爱需要表达,但表达方式的选择同样重要。
有时候,物质的赠予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关爱,而真诚的交流和陪伴才是爱的最好体现。
最后,爱是包容的,但包容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忍让。
在爱的名义下,我们仍需坚持正义和理性,避免因爱而盲目,从而陷入误区。
通过这篇作文,我们希望能够提醒人们在爱的世界里,更加理性和明智,避免爱的误区,让爱成为真正的力量,而非束缚。
---
这个片段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和一些观点,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文内容。
读《爱的误区》有感
读《爱的误区》有感
《爱的误区》是一本极具现实意义的读物,让我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谈谈爱,多少人都会心存憧憬,希望能找到一份真爱,并和所爱之人永远相依相伴。
然而,真正投入到这份爱中,又会发现它有太多的陷阱。
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爱情的故事,那些生动的描述激发了我无限美好的遐想,也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爱情认识.
首先,真爱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要付出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仅仅让爱在心中的话,肯定是不够的,一味的依赖另一半,往往会使爱情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甚至会削弱双方的感情。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当双方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时,爱情才更加牢固可靠。
大家都应该学会爱自己,在爱情中互相学习,尊重彼此,相互信任,珍惜爱情,经营好自己的爱情幸福。
最后,享受爱情的过程中,夫妻之间要友善相处,学会去尊重对方的爱好,感受他的快乐,共同进步,并适当的为对方做一些小的安慰,无论工作压力大还是其他困难,都要互相支持,及时表达心里的情感,让双方爱情更加牢固和稳固。
《爱的误区》让我懂得了真爱的含义,也让我体会到爱情得不到肯定就会流失,要珍惜每一份真爱,把它营造得更加精致。
李跃儿:爱的误区
爱的误区李跃儿现代社会中流行的先进教育,除了强调给孩子自由外,还强调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作为家长,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曾经获得过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不能明确这种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样的形式。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很相信自己的感受,以为爱就是内心的那种被自己认为爱的感觉,当那种爱在我们内心中激荡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能够表达这种爱的行为。
我们会认为我们所做的所有的事都对对方有好处,都是在爱对方。
实际上不然,很多人在爱的感觉引领下为被爱的人做的事却是对对方没有益处的。
比如热恋中的一对情侣,心中除了爱没有别的了,于是不断地向对方表白,我要牺牲我的一切为你而付出,然后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和爱好成天跟在对方后面,对方做什么,她就去协助他。
这样,如果对方也是爱她的,就会感觉到压力特别大,生怕自己耽误了对方的事业发展,阻碍了对方去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使对方失去了自我,于是便会拼命地要求对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样,对方还以为自己不为爱人所爱,便产生了很多的猜测,最终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再如,一个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全部的爱给孩子,于是每天精细地盯着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结果一方面使孩子无法独立发展,而且变得没有力量,甚至使孩子心理、智力都发展滞后,妈妈也因抱孩子抱出了肩周炎;另一方面由于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先生,使得夫妻间的感情破裂,连一个完整的家也没有了。
最后妈妈也成为一个不快乐的妈妈,还不断地把不良情绪散发在孩子的生活中,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这些都是错误的爱。
以下6种爱,是给孩子内心带来伤害的爱。
公式化的爱这样的人一般内心有一种爱的想法,却不知道怎样用行动来帮助孩子,也不去修炼自己,使自己找到真正的心灵深处的爱,而是用大脑想象出一种爱的模式,需要用的时候就把这种模式照搬出来。
一般人很难通过自己创造出这种假爱的模式,多数是受一些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影响加上家长自己的想象,酝酿出一种概念式的爱。
爱的误区读后感
爱的误区读后感读了关于“爱的误区”的相关内容,我心里可谓是五味杂陈。
想想我们生活中,多少人以爱之名,却行着伤害之事。
就拿我身边的一件事儿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叫小敏,她爸妈对她那叫一个“关心备至”。
小敏从小就被要求参加各种兴趣班,什么钢琴、舞蹈、书法,一个都没落下。
她爸妈觉得这都是为了她好,能让她有更多的才艺,以后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
记得有一次,小敏跟我诉苦。
那天是周末,早上天还没亮,她就被妈妈从温暖的被窝里拽了出来。
“闺女,快起来,今天上午有钢琴课,下午还有舞蹈课呢!”小敏迷迷糊糊地被妈妈套上衣服,连早饭都没好好吃,就被塞进车里送去上课。
钢琴课上,小敏因为前一天晚上写作业睡得晚,精神不太好,弹错了几个音。
老师还没说话呢,陪在一旁的妈妈就急了:“你怎么回事啊?这几个音练了多少遍了还错?是不是没用心?”小敏委屈地低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下午的舞蹈课更是噩梦。
小敏的舞蹈动作稍微有点不标准,妈妈就在旁边不停地指责:“腿伸直!腰挺起来!你看看人家怎么跳的!”小敏咬着嘴唇,努力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可心里却越来越难受。
晚上回到家,小敏已经累得不行了。
她想休息一会儿,可爸爸又拿着一叠练习题走了过来:“宝贝,趁着现在有时间,把这些题做了,多做题才能提高成绩。
”小敏看着那厚厚的练习题,感觉自己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我问小敏:“你有没有跟你爸妈说过你的感受?”小敏无奈地摇摇头:“说了也没用,他们说这都是为了我好,以后我就明白了。
”可真的是这样吗?这种所谓的“爱”,真的对小敏好吗?我看未必。
小敏在这样的“关爱”下,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失去了原本该有的活泼和快乐。
她对那些曾经喜欢的兴趣爱好也产生了厌恶,学习成绩也没有因为做了那么多练习题而提高多少。
这让我想到,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真正的爱,不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对方,不是不顾对方的感受一味地要求和指责。
真正的爱,应该是倾听,是理解,是尊重。
就像种一盆花,我们不能不顾花的天性,拼命地浇水施肥,那样可能会把花给“淹死”“烧死”。
爱的误区读后感
爱的误区读后感在阅读了关于“爱的误区”的相关内容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爱,这个看似简单而又普遍的情感,却隐藏着如此多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误区。
书中提到的第一个误区,便是将爱与占有等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试图掌控他们的一切,从学业到交友,从兴趣爱好到职业选择。
父母们以为这是爱,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变相的占有。
孩子并非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梦想和选择的权利。
当父母过度干涉时,孩子可能会感到压抑和束缚,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甚至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这种爱,不仅无法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反而成为了他们成长道路上的阻碍。
同样,在恋爱关系中,占有欲也常常作祟。
一方对另一方的行踪时刻关注,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社交圈子。
这种占有式的爱,会让对方感到窒息,失去自由和独立的人格。
真正的爱,应该是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和空间,让彼此在爱中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将对方紧紧束缚在自己的身边。
另一个误区是将爱与牺牲划等号。
有人认为,爱就意味着无条件地为对方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事业、梦想、甚至是尊严。
这种观念看似伟大,实则是对自己和对方的不负责任。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我,完全为了迎合对方而改变自己,那么这份爱注定是无法长久的。
因为当一个人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吸引人的魅力和价值。
而且,这种牺牲往往会让牺牲者在内心积累不满和委屈,最终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对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
比如,有些女性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全心全意照顾家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忽视,内心充满失落和沮丧。
而家人也可能会因为习惯了这种付出,而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真正的爱,应该是鼓励对方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书中还指出了将爱视为交易的误区。
有些人认为,自己付出了爱,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如果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就会感到失望和愤怒。
青少年--爱的误区
青少年--爱的误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家庭,家庭中关系的好坏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爱的五大误区:1、过分的期望:(对孩子从小就期望很高,好好学习,总期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精英,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不可能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精英的,有人调查表明,世界上成为精英的孩子只有占所有孩子的2%--3%左右。
这无形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此孩子有可能就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来,严重的就有可能走向犯罪的道路。
)2、过分替代和保护:(如今在很多家庭中,都只生一个孩子,常常父母对他是百般痛爱。
比如在学校开学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见到这样的现象,走在前面的几个大人手里是拧着大包小包的,而走再最后的那个空着手的就是孩子。
这样大人就把本来是孩子自己做的事,他们都包了,不仅使孩子失去了锻炼、体验的机会,而且可能会使孩子养成坏的习惯,严重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3、过分享乐:(父母为了表达自己对孩子无比的“爱”,不管孩子想要什么都会毫不犹豫的去满足他,给他充足的物质需求,这使孩子的物质欲望就会无形中无限膨胀,没有止境,由此形成了父母必须无条件的满足他的物质欲望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逐渐就转化为生活中的习惯。
当某一天父母因为他提出的需求无法满足的时候,他就可能开始憎恨父母,做出一些非常逆反的行为。
)4、过分放纵:(父母对孩子完全没有约束,没有规则,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孩子长期在这种家庭中生活,当他有一天走出家庭这个温室,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会发现社会上的种种规则自己完全无法接受,他就会企图去改变规则,反常规而行,最终结果我们可想而知。
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没有规则的家庭,不可能培养出一个有规则的孩子’。
)5、过分隔膜:(现在的网络的普及,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在网络上发表心情,比如发泄自己对父母的不满。
而做为父母的大家是不是该好好反思反思了,为什么孩子没有直接对自己发泄呐?这主要的问题就是我们作为父母的缺乏和孩子间的沟通,父母和还子之间存在着隔膜。
爱的误区读后感
爱的误区读后感在阅读完关于“爱的误区”的相关内容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也如潮水般翻涌。
书中所揭示的种种关于爱的误解和偏差,让我对爱这个看似熟悉却又充满神秘的情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深刻的反思。
爱,这个被无数诗人、作家、艺术家歌颂和描绘的主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然而,我们常常在爱的道路上迷失,陷入一个又一个的误区。
书中提到的第一个误区便是将爱视为占有。
我们误以为爱一个人就意味着要完全拥有他,掌控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这种占有欲并非真正的爱,而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真正的爱应该是给予对方自由和空间,让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和发展。
当我们试图占有对方时,不仅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束缚,也会让我们自己陷入焦虑和不安之中。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把爱当成是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爱就意味着毫无保留地为对方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然而,这种过度的付出往往并不能换来对方的珍惜和感激,反而可能让对方感到内疚和负担。
而且,当我们不断地牺牲自己时,也会逐渐失去自我,变得疲惫和迷茫。
真正的爱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双方都应该在爱中保持独立和完整,共同成长和进步。
书中还指出,将爱与物质等同起来也是一种误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物质的东西来表达爱,比如送昂贵的礼物、提供奢华的生活条件。
然而,物质的丰富并不能替代真正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契合。
真正的爱应该是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理解、支持和陪伴,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是在困难时刻共同面对和克服。
此外,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和操纵也是爱的误区之一。
有些父母会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
这种所谓的爱实际上是对孩子个性和创造力的扼杀。
同样,在恋爱关系中,一方可能会试图通过控制对方的社交圈子、限制对方的兴趣爱好来维持关系的稳定,这样的爱只会让对方感到窒息和想要逃离。
回顾自己的生活,我发现自己也曾在爱的道路上走入过这些误区。
爱的误区作文
爱的误区作文爱的误区作文一:爱的误区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孩子好,所以从小就教育孩子。
但是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让父母失望呢?那大部分是因为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得当而造成的。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中可以看出父母是多么的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任何东西多了都不好,爱也是一样。
在中国,孩子小时候,父母先在自己的嘴里吧饭嚼烂,在喂进孩子的嘴里,孩子稍大些后,就一勺子一勺子的喂。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父母或祖父母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的情景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完全有父母决定。
父母从来都没有想过孩子的想法。
虽然在父母的心中可能是为孩子着想,可以他们忽视了孩子的想法,这样做会让孩子失去主见,不会独立,只会依赖他人,虽然父母的出发点是爱,但是这样做不是爱孩子,反然会害了孩子。
在西方的国家则不同了,西方国家的父母当孩子可以拿刀叉起,就开始让孩子自己吃饭,就算弄得满身、满脸都是,家长也不会管,稍大后,孩子吃什么、吃多少、是饥是饱,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家长从不过问,如果孩子因为贪玩没有吃饭,家长也不会管,不会因为心软而让孩子吃饭,因为这样孩子就会长个记性,下次就不会再因为贪玩而忘了吃饭,西方国家的父母从来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家长会在孩子成年后,将孩子“赶”出家门,让孩子自己独立生活,并不给与任何帮助,包括金钱。
而反观中国的家长呢?把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这样溺爱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自私自利,不懂得为他人着想,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记得《尚书。
无逸》中写道:“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樯,厥子乃不知稼樯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
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之。
””这几句话很生动,大意是说:“请看一般小民,做父母的辛苦耕作,年轻一代不知生活艰难,只知享受,再不就是张口顶撞父母说:“你们这些落伍的人,根本不懂事。
””父母的溺爱固然不对,但是我们要理解父母,学会换位思考,千万不要与古文中的孩子一样与父母产生代沟。
爱的误区读后感
爱的误区读后感在人生的旅程中,爱无疑是最为璀璨和温暖的存在。
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和审视爱的时候,却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读完相关的论述,我内心深受触动,思绪也随之翻腾。
爱,本应是无私的给予和关怀,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和扭曲。
一种常见的误区是将爱与占有等同起来。
在许多关系中,特别是亲密关系里,一方认为爱就意味着完全拥有对方,限制对方的自由和个人空间。
比如,在恋爱关系中,一方要求另一方时刻报告行踪,不允许与其他异性有过多接触。
这种所谓的爱,其实是一种自私的占有欲,并非真正的爱。
真正的爱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给予对方足够的自由去成长和发展,相信对方的选择和决定。
另一个误区是把爱当作一种交易。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就应该如何如何回报我。
”这种想法在亲情、友情和爱情中都时有出现。
当我们付出爱时,如果总是期待着同等甚至更多的回报,那么这份爱就失去了它的纯粹性。
爱应该是出于真心的付出,而不是为了换取某种利益或者满足自己的期待。
一旦爱变成了交易,那么当期待落空时,就会产生怨恨和不满,从而破坏了关系的和谐。
爱还经常被误解为无原则的包容和纵容。
比如,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无论孩子犯了什么错误都不加管教,认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
然而,这样的爱只会让孩子无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难。
真正的爱应该是既有包容,也有引导和教育,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人。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爱的误区。
例如,将物质的给予视为爱的全部。
许多人认为,给对方买昂贵的礼物、提供奢华的生活条件就是爱。
但实际上,物质只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而非爱的本质。
真正深厚的爱,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的关心、陪伴和心灵的沟通上。
此外,爱也不应该是盲目的。
有些人在爱情中失去自我,完全迎合对方的喜好和要求,甚至违背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这样的爱不仅无法带来幸福,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
真正的爱应该是让彼此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共同成长和进步。
幼儿教育中爱的误区 虚假教育爱
幼儿教育中爱的误区虚假教育爱在儿童中,爱就是教师施予儿童之爱,包括本体论、情感和活动三方面的内涵。
从本体论角度看,教育爱是一种驱使教师与儿童融合的本体性亲和力量,这提醒了教育爱的普遍性和迫切需要性;从情感方面看,教育爱是教师对儿童的一种纯真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儿童的喜爱、热爱等,这也是许多人所理解的教育爱的内涵;从活动方面看,教育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促进儿童成长、增进其幸福的主动活动,它包括三层涵义,即教育爱是主动的,教育爱是一种活动,教育爱是一种教师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的主动活动。
教育爱的本质就是教师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爱的本质是由教育爱本身决定的。
首先,教育爱使“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可能。
教育爱是一种本体性的亲和力量,它帮助教师和儿童彻底解决了人的存在问题,即怎样克服别离与孤独感,以找回原有的和谐。
正是通过教育爱且在教育爱之中,儿童最终彻底摆脱了个人化过程中所伴随的孤独感与恐惧感的困扰,并最终敢于割断那个把他与外界联结在一起的“脐带”,即“原始关系”或称“原始关联”由此开始追求真正的自由,而非逃避自由。
也正是这种对于自由的追求使其有可能真正成为他自己,而非他人的奴隶。
其次,教育爱使“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必然。
教育爱是一种驱使教师与儿童融合的本体性亲和力量,这是一种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个性条件下的融合”。
此外,教育爱中“对儿童的尊重”意味着无利用,教师能够按照儿童本来的面目正确看待儿童,使之按照他的本性成长和开展,并最终成为他自己;教育爱中“对儿童的认识”使得这种尊重成为可能;而教育爱中“对儿童的关注与责任”那么在对儿童认识与尊重的根底上使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安东尼圣欧伯利说爱是“我引导你回到你自己的过程”,即帮助他人找回“自我”,进而实现自我或说成为他自己的过程。
为了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帮助教师澄清一些错误观念,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常见的虚假教育爱作简要分析,以到达“去伪存真”的目的。
爱的误区观后感
爱的误区观后感这片子里展现的那些爱的误区啊,真的是太扎心了。
就说那种过度的占有欲吧,好多人在爱情里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私有物,像看紧自己的宝贝似的,一点空间都不给对方。
就好比一个人把另一个人当成自己养在笼子里的小鸟,只能在自己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我就想啊,这哪是爱啊,这简直就是一种变相的控制。
这小鸟要是有点反抗,就像两个人之间有点小摩擦的时候,那简直就像世界末日一样,又哭又闹的,看得我都替他们累得慌。
还有那种把爱当成牺牲自己一切的那种误区。
片子里有个例子,一方为了另一方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自己的工作,就一门心思扑在对方身上。
当时我就在想,这也太傻了吧。
爱是互相成就啊,你把自己都弄丢了,还怎么去爱别人呢?就像你自己都没燃料了,还想给别人提供能量,怎么可能呢?最后往往就是两个人都不开心,一个觉得自己牺牲那么多,另一个觉得压力山大,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再说说那种因为外界压力而选择爱的情况。
比如说家里人催婚,就随便找个人结婚,觉得这就是爱了。
这可真搞笑。
两个人就像搭伙过日子的陌生人,没有感情基础,就因为一些外在的东西凑在一起。
这就好比两个人硬要穿一双不合脚的鞋,走在路上那不得一瘸一拐的,能舒服吗?每天都在互相将就,这样的爱啊,简直就是一种折磨。
不过呢,这个片子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爱啊,其实就像放风筝,你得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让他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但是线又在自己手里,这就是一种平衡。
而且爱要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两个人都要做自己,又能互相包容对方的小缺点。
就像齿轮一样,虽然每个齿轮都有自己的形状,但合在一起就能转动起来,共同走向美好的未来。
爱的误区读后感
爱的误区读后感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赋予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温暖。
然而,在追寻和表达爱的过程中,我们却常常陷入误区,这些误区让爱变得扭曲、沉重,甚至给我们带来伤害。
读完相关的论述,我深受触动,对爱的误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书中提到的第一个爱的误区是占有欲。
我们常常误把想要占有对方的一切当作是爱得深沉。
比如,不允许伴侣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时刻想要掌控对方的行踪和交友情况。
这种过度的占有欲并非真正的爱,而是源于自身的不安全感和控制欲。
真正的爱应该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给对方足够的自由去成长和发展。
当我们试图占有对方时,其实是在扼杀对方的个性和独立性,最终可能导致关系的破裂。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爱与牺牲划等号。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爱就意味着为对方无私地牺牲一切,甚至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这种想法看似伟大,实则是不健康的。
因为当我们过度牺牲时,内心往往会积累不满和委屈,久而久之,这些负面情绪会爆发出来,影响彼此的关系。
而且,这种牺牲也可能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爱应该是相互成就,而不是单方面的牺牲。
我们应该鼓励对方追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不放弃自己的成长,这样的爱才能持久而美好。
还有一个容易陷入的误区是爱与依赖混淆。
有些人在感情中过度依赖对方,失去了自我。
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一旦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就会感到痛苦和失落。
真正的爱应该是让我们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而不是让我们变得软弱和无助。
我们要学会在爱中保持自我,有自己的生活、兴趣和朋友,这样才能为爱情注入新的活力。
在亲子关系中,爱的误区也不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让许多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度期望和严格要求。
他们以为这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但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真正需求。
孩子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鼓励,而不是沉重的压力和束缚。
这种错误的爱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爱的误区》读后感简析
《爱的误区》读后感简析《爱的误区》读后感简析《爱的误区》这是一本首部将电影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书。
本书利用电影中的故事教你正确地教育孩子,教你怎样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用一种全新的视角,通过电影故事找到教育的误区,反思怎样的教育才能帮助孩子建构一座坚实而精美的人格宫殿。
本书共十章,每一章通过一部电影反思教育中的某一问题。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一部印度电影<心中的小星星>。
影片的主人公叫伊翔,他是一个患有学习障碍的八岁小男孩,他的学业成绩始终落后于其他孩子,招致了老师和父母的不满.但是,伊翔具有绘画的天才,那些现实世界中的小鸟,小鱼,小狗,在他的画里变得那么美妙和神奇.因为留级后成绩不佳,伊翔强行被父亲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在新的学校里,他被老师羞辱打骂,父母看他的时间越来越少,爸爸只在乎成绩第一的哥哥,妈妈顺从爸爸,伊翔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中.他不再拿起画笔,不再用心灵看这个世界,直到遇上了美术老师尼康. 尼康老师发现伊翔有学习障碍后,他开始帮助伊翔,从文化知识的学习到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伊翔的心灵被尼康老师的爱滋养着,终于,他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拿起了画笔,快乐地生活和学习着.通过影片我们不禁思考:伊翔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爱?2.伊翔爸爸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爱?3.尼康老师对孩子的爱是怎样的爱?4.三种不同品质的爱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什么影响?三个人三种不同品质的爱:1.妈妈的爱----没有力量的爱当伊翔与邻居男孩发生了冲突被爸爸打骂时,妈妈只是慌乱地应酬着;当邻居孩子的妈妈诬陷伊翔时,妈妈迎合着; 当伊翔被送到寄宿学校后,回家的路上妈妈一路流泪,却并没有反抗爸爸的做法.如果妈妈的爱是有力量的,她会弄清楚孩子发生冲突的真相,她会坚持反对爸爸的决定,想办法说服爸爸不送孩子到寄宿学校.2.爸爸的爱----功利的爱爸爸对伊翔的期望和要求不是出于孩子的内在需要,而是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的需要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要突出,当孩子满足他的需要,他就对孩子满意,否则就对孩子冷漠或者打骂,孩子成为爸爸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这样的爱就是功利的爱.3.尼康老师的爱------高品质的爱尼康老师换回了伊翔热爱艺术的心,给予伊翔在绘画上的精神自由,保护了他的才华和天赋.为了帮助伊翔找回自尊和自信,尼康老师精心安排了全校师生的绘画比赛,伊翔展示了自己的天赋获得了当之无愧的第一时,压抑已久的泪水夺眶而出,他完全明白了尼康老师对自己的用心,艺术的灵魂重新回到了伊翔的身体.伊翔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患有先天学习障碍,又得不到爸爸妈妈真正的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但从某种角度上说,伊翔又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遇到了尼康这样的好老师,重新点燃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看完这个故事,我也不禁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作为一群孩子的老师,自己对孩子的爱属于哪一种呢?是不是有时也存在一些功利的爱,有时表现出的爱也没有力量?我需要更多的向尼康老师学习,学习那种对孩子的理解和关怀,支持和帮助,用高品质的爱回报孩子.同时,我不禁感叹到当今的社会一些虎妈,狼爸,鹰爸的教育方式受到人们的追捧,这些”飞禽走兽”类父母的做法,缺失了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
走出爱的误区观后感
走出爱的误区观后感以前吧,我就觉得爱这玩意儿,不就是你侬我侬,整天甜言蜜语嘛。
看了这个片子才知道,自己那想法简直是幼稚得像个没长大的小屁孩。
片子里有好多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些在爱里犯傻的人,我瞅着他们,心里想着:“这不就是以前的我嘛!”比如说,里面有个姑娘,老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男朋友身上。
男朋友喜欢打游戏放松一下,她就觉得那是玩物丧志,非要拉着人家去看画展啥的。
我就想啊,这姑娘的爱可有点霸道了。
这就像是给对方套上了一个自己做的小笼子,还觉得这是为了对方好呢。
其实呢,这就是爱的误区啊。
爱不是要把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是要接受彼此的不同,尊重对方的爱好。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想让朋友按照我的想法做事,看完这一段我就觉得自己以前太不地道了。
还有一对夫妻,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开始翻旧账。
那场面啊,就像两个武林高手在过招,把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拿出来当武器。
本来可能就是谁忘了倒垃圾这种小事儿,结果越吵越凶,最后把什么“上次你没陪我逛街”“你生日没给我好好过”都搬出来了。
我在屏幕前都替他们累得慌。
这也是爱的误区呀,爱应该是包容和理解,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每次吵架都把以前的事儿拿出来说,这感情就像在伤口上撒盐,再好的感情也得被折腾没了。
这部片子还让我明白,爱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亲情和友情呢。
有个情节是讲一个孩子总是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父母呢,又觉得孩子不懂事。
两边都在自己的误区里打转。
孩子觉得父母管得太多,没有自由,父母觉得自己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却不领情。
这其实就是缺乏沟通的表现。
在亲情里,大家总是觉得互相很熟悉,就不用多说什么了,其实大错特错。
就像我和我爸妈有时候也会这样,我心里想啥不跟他们说,他们也猜不到,然后就容易产生矛盾。
看完这个片子,我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爱的洗礼。
我明白了在爱的世界里,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地陷入那些误区。
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论是恋人、家人还是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爱的误区现代社会中流行的先进教育,除了强调给孩子自由外,还强调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作为家长,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以前获得过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不能明确这种无条件的爱是什么样的形式。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很相信自己的感受,以为爱就是内心的那种被自己认为爱的感觉,当那种爱在我们内心中激荡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能够表达这种爱的行为。
我们会认为我们所做的所有的事都对对方有好处,都是在爱对方。
实际上不然,很多人在爱的感觉引领下为被爱的人做的事却是对对方没有益处的。
比如热恋中的一对情侣,心中除了爱没有别的了,于是持续地向对方表白,我要牺牲我的一切为你而付出,然后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和爱好成天跟在对方后面,对方做什么,她就去协助他。
这样,如果对方也是爱她的,就会感觉到压力特别大,生怕自己耽误了对方的事业发展,防碍了对方去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使对方失去了自我,于是便会拼命地要求对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样,对方还以为自己不为爱人所爱,便产生了很多的猜测,最终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再如,一个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全部的爱给孩子,于是每天精细地盯着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结果一方面使孩子无法独立发展,而且变得没有力量,甚至使孩子心理、智力都发展滞后,妈妈也因抱孩子抱出了肩周炎;另一方面因为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先生,使得夫妻间的感情破裂,连一个完整的家也没有了。
最后妈妈也成为一个不快乐的妈妈,还持续地把不良情绪散发在孩子的生活中,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这些都是错误的爱。
以下6种爱,是给孩子内心带来伤害的爱。
公式化的爱这样的人一般内心有一种爱的想法,却不知道怎样用行动来协助孩子,也不去修炼自己,使自己找到真正的心灵深处的爱,而是用大脑想象出一种爱的模式,需要用的时候就把这种模式照搬出来。
一般人很难通过自己创造出这种假爱的模式,多数是受一些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影响加上家长自己的想象,酝酿出一种概念式的爱。
这种爱是能够被表演的,当一个母亲认为自己是一个充满爱的母亲时,可能就会寻找这种感觉。
这样的母亲一般都因为对自身隐藏的某些习性不认可或感到恐惧,或者认为自己不能自不过然地爱孩子,认为自己的心力不足,没有力量再去爱孩子,而用一种公式化的爱来驱除自己的恐惧,使自己认为自己已经在爱孩子了。
一位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疲劳,在夫妻的关系中,先生又不能用爱给她充足的力量,所以她无法在回到家后获得舒适的爱和深厚的关怀来补充自己的能量。
因为觉得自己不能让孩子看到自己这样的状态,同时对自己成天这么忙碌没有更多的心力和时间给孩子而感觉到愧疚,于是这位母亲决定每天拿出40分钟来陪孩子玩,给孩子以爱。
一脸疲惫,一脸烦燥地走到家门口时,这位妈妈会挺起胸,让笑容回到脸上,然后走进家门。
看到孩子正在那里玩耍,爱的感觉一下涌上心头,妈妈立即冲到孩子面前,用超级快乐和超级亲切的状态对孩子说:哇,宝贝,妈妈回来啦,你在玩什么呢?然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开始欣赏起自己的水平,这些水平创造出那么有意思的游戏,看上去孩子要比刚才一个人玩耍时快乐得多,情绪也高涨得多了……时间到了,妈妈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就告诉孩子应该去找某某,妈妈要去做某事不能陪你玩了。
这时孩子就会非常失落,就像被惹起了馋性又吃不到东西的那种人,内心会感到非常委屈和悲凉。
不满和不愉快慢慢积压在心中的孩子,以后只要跟妈妈在一起,就会找机会发泄情绪和胡闹,或者软塌塌的没有力量,不愿意自己工作,只等着妈妈回来跟妈妈一起玩。
实际上这个妈妈用孩子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使自己良心不再受到谴责,却剥夺了孩子担当主角的工作,使孩子配合自己,而且不满足孩子对兴趣游戏的需要。
这样的爱是索取的爱,这样的家长是索取者,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利用孩子。
使用这种爱的家长一般都有以下几种心理:一种是觉得自己工作很忙或者长期工作在外,与孩子相处时间太少,认为自己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而心存内疚想尽力地补充孩子。
一种是认为自己身上的一些东西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内心找不到真爱,并且发现自己身上有跟爱的概念相违背的模式,担心暴露出来会伤害孩子。
虽然自己在别人面前是个淑女,很温柔可爱,但发起脾气来很泼,很刁,却不想让孩子知道这种状态,就会做作出自己是一个爱孩子的妈妈。
一种是从小比较矫情,习惯于矫情和做作。
自己把自己的形象设计成一个可爱的、娇滴滴的、人见人爱的女生,内心总在完善自己想象中好母亲的形象,总把孩子作为配角,让孩子协助自己完成一位好母亲的形象。
这样做的母亲一般都对自身隐藏的某些习性不认可或感到恐惧,从而用好母亲的形象来驱除自己的恐惧。
这样的妈妈非常会爱孩子,把爱表演显示得非常清楚,但这不是从本质上爱孩子,孩子不会接受到爱。
如果孩子不能从这些爱中获得真正的心灵涵养,就会像隔靴搔痒,使孩子感受到烦躁和不满足,于是孩子精神空乏,没有心力,表现出持续索取爱或物品的行为,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大发脾气,或者哭泣。
求助型的爱有一种成人自己从小也是被娇生惯养大的,或者家庭状况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惧怕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并且自己发现自己不自信,没有力量,在内心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挡一切并把自己保护起来。
当一个成年人无法被另外的人时时刻刻这样保护着,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冲突时,他们就感到活着非常困难和不安全。
这些希望被保护的欲望会转化成对孩子的行为,她们会以一个保护者的形象,时刻把孩子抱在怀里,把自己需要孩子当成孩子需要自己,非常紧张,会假定孩子有很多承受不了的事情,忍受不了孩子有任何的烦恼和不良情绪。
这种妈妈动不动就抚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关怀和同情的神情,内心有种强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边,就有一种非常舒服的、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觉,所以她们的眼睛总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怀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就像爱宝石不是要拿宝石来做什么,而是用宝石来填充自己的爱一样。
这种妈妈是在拿走孩子的可爱,去填充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在给孩子力量。
她只顾感受孩子带给她的舒适,顾不上去思考怎样协助孩子,怎样为孩子的发展去贡献和付出。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成人的怀抱让孩子非常舒适,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只有成人的身体,手、眼、耳朵、身体都处于神游状态而不动,时间久了,被抱着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模式。
因为没有使用感觉器官,孩子甚至对抱她的人都不再有感觉,对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水平也没有认知,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事物,不知道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给自己精神带来快乐,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戏。
到了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在群体中的状态跟自闭症孩子极其相似,对身边的孩子和群体氛围没有感受,对别人与他的交往也不理解,无法自己进入工作状态和探索状态,只会持续地做一个重复动作,如果没有人干涉,会一直做下去。
他们甚至分不清自己的爸爸与另外一个陌生男人的区别,也分不清自己的妈妈与别人妈妈的区别,甚至妈妈站在身边都没有认出来。
到了3岁多,他的语言机能已经完善,但是他不知道语言是用来跟别人沟通的,所以经常自言自语。
与自闭症不同的是,他的自言自语与他的行为相关,并且是在表达;他会回答别人的问题,不像自闭症孩子那样老重复别人的问话;他经常眼睛看着天空的某一个角落,出现神游状态,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们,他们会整整一上午都处于这种状态;他的行为发展严重滞后,当有人对他实行物品的刺激时,已经两三岁的他可能只会做9到10个月婴儿的探索工作。
这个孩子是与其他孩子完全同样的没有缺陷的孩子,但是被家长不正当的爱害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很难想象将来他的智力水平和生存水平能够赶得上那些正常发展的孩子。
在幼儿园里,这样的孩子需要一个专门的人每时每刻跟在他们身后,当他神游的时候,用物体对他实行人为的肢体刺激,逐步将他的感觉拉回身体中,使他注重身边的事物。
拿孩子来补充自己能量的爱,对孩子伤害是极其大的,成人一定要使自己获得成长,让自己有力量,才能够协助到孩子。
当母亲把自己的软弱无力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自己没力量,于是害怕离开成人身体,不肯走向独立。
这种爱等于剥夺了孩子独立的需求,使孩子严重依恋成人的身体,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也成为没有心力的人。
焦虑型的爱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在日常生活中时时焦虑的人,当有孩子后就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地在孩子相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持续要求别人和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
以为自己内心的担心全是为了孩子,其实焦虑早已存有,在任何时候,焦虑会投射到自己最重视的事情上,当有了孩子后,焦虑自然就会投射到孩子身上。
凡是与孩子相关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种细节去为孩子担心,还以为这是在爱孩子。
这类家长因为童年的成长有问题,给内心造成一定的焦虑和恐惧,不管任何情况下,都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会把焦虑投射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没有孩子时,会好一些,只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有了孩子后,会把所有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最重要的事情。
只要离开孩子就会想会不会有人欺负我的孩子,孩子会不会哭了没人管啊……成天担心,惶惶不可终日。
见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问孩子,孩子掉了两滴眼泪,马上就没来由地问孩子是不是有人打你了,有人欺负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说一遍。
这种每天把所有受伤害的机会都说一遍的做法,等于训练孩子寻找使自己受伤害的机会,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孩子会所以成为受伤害的狂想者,会变得对伤害非常敏感,将来一旦成为受害者,就会愤世嫉俗,认为社会对他不公,会在他的生活环境中专门寻找伤害他的人,要是有人从他身边走过碰他一下,或者这个人打了别人,他都会认为这个人打了他了。
一个这样的人不会良好地发展幸福生活,只会把自己练习成一个受害者,与幸福生活无缘。
焦虑型的家长会使与孩子接触的所有人都紧张,这种紧张氛围无疑会造成孩子的焦虑,这种焦虑会埋藏在孩子的潜意识中不被发现,会在工作和生活中消耗孩子的心力,使孩子成为一个不被群体接纳并且脾气怪异的受害者,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痛苦。
仆人型的爱这种家长心中有一种模糊的爱的感觉,一般都对家人给自己的爱不满。
有被爱的欲望,但不知这种感觉如何实施,以为什么都满足孩子,像对上帝那样对待孩子就行了,其实是把自己内心想得到的爱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
以为孩子是至高无上的,只有无尚敬仰地对待孩子才是爱,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快乐,于是就把高级餐管服务员照顾客人,电影里看到的宫女照顾皇上的感觉拿来对待孩子,在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或者有任何要求的时候,都以一种谨小慎微的态度和卑躬屈膝的方式来满足孩子。
这种爱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将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长和成长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