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屈原的爱国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

有人讲:屈原的‘爱国主义’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爱国,而是一种忠君,忠于自己理想抱负的终极体现。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反对,因为他的理由让我无力去反对,从小被告知:端午节要吃粽子、划龙舟、吃包子,这是为了纪念屈原,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屈原。这种教导早已在我脑中根深蒂固,大家都这样子认为,何必去改变大家认为的“事实”呢?就算你改变了又能怎样,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在我看来:屈原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有自己的理由。对于屈原的”爱国主义”只是一种忠君,我并不反对,保持中立的态度。

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屈原“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屈原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赤诚。屈原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屈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

屈原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屈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

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屈原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屈原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着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历史上这些明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屈原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他。他们残酷地将屈原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屈原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屈原被逐,这是屈原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屈原为政治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仍

然矢志不移,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由此可见。

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

屈原的所行,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屈原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境界。

屈原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实际上描绘了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伙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绝境。屈原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人生择择。

屈原为国效忠,在厄境中矢志不移,对理想、对真理、对祖国始终不渝,在与邪恶的斗争中,表现出被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

毁的坚贞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境界。

三、以民为本,忧国忧民

爱国忧君,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柱。屈原倾其一生,以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不败绩。”屈原身处江湖,心挂国君,将个人生命融汇于国事中。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国君,充当其政治上的带路人,“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屈原蒙尘舍垢,仍不灭报国之志,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鲜明、坚贞!

他热情地讴歌了那些为捍卫国家疆土,人民幸福而战死的楚军将士,他的民族精神。在这场酷烈的战斗中,楚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最后慷慨赴死,再现了南楚民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刚强性格,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壮烈捐躯行径,目的是激励人们洗雪国耻,同时也寄托了屈原的爱国情思。

屈原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楚国。屈原明白,岁月不待人。屈原要想得到知音,要想两美必合,要想推行匡救,改造时弊的“美政”,唯有离开楚国。可是屈原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于是振作起来,坚定信心,驰骋想像,重上云霄,神游四方,蒙生了“远逝以自疏”的逃逸意向。屈原离不开楚国,纵然楚国让他愁肠百结。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屈原生死不渝效忠楚国,这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泛其人,楚国抛弃

了屈原,屈原却言不离不开楚国,这是因为什么?就因为爱国。

屈原的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是屈原爱国主义的实质;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是屈原爱国主义的核心;富有感情的执着性,是屈原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形式。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今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提倡的法制建设,可以看作是屈原主张的先进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屈原主张的延续和完善;屈原的以民为本也符合我国的建设要求,他身上所体现的执着精神也是我们当代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屈原精神在21世纪仍然适用,传承屈原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无须去颠覆事实,他是忠君又怎样,无须举着自己认为了不起的发现去宣告世界,那是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

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爱楚国,他忠君与楚王。即使在历史发展的那个时候,没有国的概念,不能说他爱国,但我们要明白一个问题:屈原本身并没有说自己爱国,是我们给予他的,我们何必要去咬文嚼字、向世界宣布“屈原不爱国,他只是忠君”呢?说他爱国具有现代意义,大家即使知道了又能怎样?文学不是要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吗?我们没必要去扳倒公认的“事实”,无须把自己变成小丑。班级:1204班姓名:徐素平学号:141296319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