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原则
教育生态学原则
教育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关注教育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教育生态学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性原则:教育生态学将教育系统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强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这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系统与更广泛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2.动态平衡原则:教育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
动态平衡原则强调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系统需要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以适应和应对环境的变化。
3.相互依赖原则:各个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的,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学校、家庭、社区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4.环境适应原则:教育系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这包括调整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教育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5.文化敏感原则:教育生态学关注不同文化和社区之间的差异。
这一原则强调在教育中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以提供更有效的教育。
6.参与与互动原则:教育生态学鼓励各个教育系统的成员之间进行积极的参与和互动。
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等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密切合作,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可持续发展原则:教育系统需要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以确保对未来的需求和挑战作出积极的回应。
这包括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原则有助于理解和指导教育生态系统的运作,使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旨在探索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关系,为优化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学借鉴了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将教育视为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教育主体(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等)以及教育资源(教材、设施、资金等)。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教育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生态平衡理论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当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时,教育就能实现高效、优质的发展;反之,如果某些要素出现失衡,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生关系紧张等,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三)生态位理论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和所发挥的特定功能。
在教育生态学中,每个教育主体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方式;教师也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四)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教育政策、教育经费、师资力量等。
这些限制因子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制约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
二、教育生态学的应用实例(一)学校教育中的应用1、优化校园环境学校的建筑布局、绿化景观、文化氛围等都属于校园环境的范畴。
一个优美、舒适、富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例如,一些学校通过打造花园式校园,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培养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运用
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运用2023-11-12CATALOGUE目录•教育生态学理论概述•教师发展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契合性•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评价中的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科研中的应用•教育生态学理论在教师发展中的未来展望教育生态学理论概述01教育生态学定义与起源•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通过对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究,揭示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特征,为优化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生态学强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注重整体性和协同性。
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功能。
指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和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和职责。
指生态系统在保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适应。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保持生态平衡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
教育生态学的主要概念与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生态位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在教师发展中的重要性•教育生态学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运用生态学原理,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系统的运行规律,把握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教育环境的变化。
同时,教育生态学强调整体性、协同性和自我调节性,有助于教师在发展中注重团队合作、资源共享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教师发展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契合性02教师发展的生态学视角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都在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系统中得到发展。
生态学视角下的教师发展教师的发展过程是其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是教师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质量的过程。
教师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个体教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生活在一个由人、物质、信息等构成的复杂生态环境中。
国外教育生态学学科设置
国外教育生态学学科设置在全球范围内,教育生态学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该领域的教育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国外教育生态学学科的设置。
一、教育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教育生态学是跨学科的学科领域,主要从人类活动对环境、文化、技术、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和适应的机制和规律进行探究。
教育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学校管理和组织的影响、课程和教学的影响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二、国外教育生态学学科的设置1. 美国美国是教育生态学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目前该领域也在美国被广泛研究和探究。
美国的大学中许多学校都设有教育生态学专业,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
2. 加拿大加拿大也是教育生态学方面的重要研究国家之一。
目前该国大学中也设有类似的专业,如多伦多大学、温哥华岛大学和卑诗大学等。
3.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在教育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也持续不断。
该国的教育生态学专业涉及到人类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文化,因此意义重大。
该国的莫纳什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多所大学都设有该专业。
三、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教育生态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未来的教育生态学研究领域将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等方面的影响等方面。
因此,未来的研究重点也将在连接不同领域,超越国界,从全球范围内进行研究和探索上。
总结来说,教育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正在不断地发展和推进。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和教育,希望通过这一领域的探究,使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得到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能建立更优质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旨在揭示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为优化教育生态、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一)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学借鉴了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理论,将教育视为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这些子系统包括教育主体(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等)、教育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以及教育资源(教材、教学设施、课程等)。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二)生态平衡理论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类似于生态平衡的状态。
例如,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师的教学供给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之间、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之间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平衡。
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导致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调和混乱。
(三)限制因子定律在生态学中,限制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起限制作用的生态因子。
在教育生态学中,也存在着各种限制因子,如教育经费不足、师资短缺、教学设施落后等。
这些限制因子会制约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因此,要优化教育生态,就必须识别和解决这些限制因子,为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最适度原则最适度原则是指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其生理和生态特性会达到一个最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在教育生态学中,最适度原则要求教育的规模、结构、速度等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既不能过度超前,也不能滞后。
只有在最适度的范围内,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生态学的应用实例(一)学校生态环境的优化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生态学精选
教育生态学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
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
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
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
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教育的生态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
教育生态学理论知识
教育生态学理论知识一、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现在较普遍的解释是“研究有机体或有机群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人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不同群体的关系,还包括由文化和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所构成的复杂关系。
)二、什么是生态系统?其特征有哪些?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
其基本点在于强调系统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及功能上的统一。
生态系统是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系统,任何一个被研究的系统都可以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成为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又可以由许多子系统或亚系统构成。
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不仅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也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流。
由此可以说,生态系统的原理也就是联系的原理、共生的原理。
三、什么是生态平衡?其特征是什么?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每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
生态系统的各子系统以及各因子的运动发展变化遵循运动的一般规律,是运动与平衡的统一。
也就是说,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虽不意味着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固不变,但变化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生态平衡不是静止平衡,它总会因系统内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或人为机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并进入新的平衡状态。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维持原初稳定状态,而且是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它合理的结构,发挥更高效的功能和取得更好的生态效益。
可以说,正是这种由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反复过程才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部分的发展进化。
教育生态学理论与教学设计
教育生态学理论与教学设计在当今社会,教育生态学理论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指教育活动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关注个体学习者的发展,更加注重教育环境对个体学习的影响。
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息息相关。
教育生态学理论强调了学习环境对学习成果的影响。
学习环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学校的物理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资源等。
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其全面发展。
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对教学设计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关注课堂物理环境的布置。
一个清洁、整齐、舒适的教室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教室的布局应尽量减少学生们的干扰,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同时,教室中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也需要充足,方便学生使用。
其次,教育生态学理论要求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讨论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此外,教育生态学理论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
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经验。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育生态学理论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联系。
教师应该在课堂以外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教师可以利用课外辅导或家长会等方式,与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总之,教育生态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和管理教学环境,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育生态学理论应被广泛应用,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学校发展探索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学校发展探索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它通过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教育系统中的各个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生态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将教育环境、学校文化、教育政策、家庭及社区背景等因素结合欣赏,从而为教育改善和学校发展提供指导。
在教育生态学的框架下,学校被视作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存在着多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包括师生关系、课程设置、教育资源、家庭支持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这种视角强调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关注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学校要有效发展,必须关注这些子系统的健康和互动关系。
首先,教育生态学强调学校的环境因素。
学校的物理环境,如校园布局、教室设备、学习材料等,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清新优雅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积极的学业氛围。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引进智能化教学设施,例如智能黑板和虚拟现实教室,这些技术不仅更新了传统教育手段,也在环境上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
学校文化则是另一个核心因素。
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价值观、信念、规范,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
这种文化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
健康的学校文化可以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反之,如果学校文化中存在过于严厉的管理或缺乏支持的氛围,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建立鼓励创新、尊重个体差异的文化,学校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政策可以作为一种生态环境,为学校提供发展方向和资源支持。
然而,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面临的政策环境差异,导致学校在实践中的方方面面产生不同的结果。
学校的发展必须与政策环境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依据政策指引来优化内部管理和教学改革。
家庭与社区的支持同样是教育生态学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支持与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表现具有直接影响。
教育生态学.
二、区别
1、“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生态系统的组 织包括: (1)两个层带:自养层和异养层;(2)6个成分:无机物、有 机物、气候因素、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 食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3)6个过程:能量流、食物链、 物种多样性格局、水与矿物质循环、发育与进化、调控过程。总 之,生态系统包括着地球上的整个“生命维持与演化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指促进人类每一个体健康成长与进步的所有人际 关系与环境因素。教育生态系统的体系大约包括: (1)两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2)3个阶 段:优生、优育、优教;(3)4种场景:家庭教育、群体影响、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4)5种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职 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独创性和集体创造因素等
恩格斯
教育生态学的定义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 范学院院长劳伦斯· 克雷明(Lawrence Creming) 。教育生态学是教 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 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 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 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三、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教育与西方教育有着截然不同的鲜明特色。其特色表现在 把教育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的整体综合观念,注重自然 环境与人的协调,即“天人合一”的辩证观念,强调启发主体内在道 德功能自觉性的观念,有效开发主体力量,使之达到至善之境界。 这些观念强调人同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强调人类主体精神 和客观价值的平衡关系,其中蕴含了极具超前的生态意识。 1、大教育观念中所包容的生态意识: 中国古代历来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 教育家也早就认识到教育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把教育置于整 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才能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是古 代教育家们倡导并付诸实践的理论。 孔子是最早从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教育 家。他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三要素,甚至认为在 不得已时宁可“去食”、“去兵”,也不能失掉“民信”。其理由是“自古 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把教育工作看成是与政治等同重要,甚至 比国家法令、法律更有效的治术手段。
高校教师教育生态学研究
高校教师教育生态学研究一、教育生态学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1976年,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Cren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cologyofEducation)的概念,这标志着教育生态学的正式诞生。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交叉的边缘学科。
它把教育和生态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和目标,把教育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探究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
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师不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通过对物质流的利用,对能量流与信息流的选择性传递摄取和智能流的富集,走向不断发展与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放眼于教师的成长环境,探讨教师与其生长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考虑的是教师所处的生长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这一观点强调,应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置于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关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社团、背景、合作和文化的教育生态取向,从文化、组织和制度层面研究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通过积极的文化建设、学校组织的重构、网络平台的搭建,为高校教师提供理想的生态环境,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一)根据教育生态基本规律制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育生态规律是指依据生态学基本理念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
其核心问题是把握教育生态平衡,从根本上揭示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实质,推进教育发展,形成从教育生态系统到群体、个体的竞争机制,促进协同进化和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
这一基本规律启示我们,要从国家层面对我国的高校教师队伍现状进行总体把握,从教育内外部平衡这一角度找准与国际先进高校之间的差距和问题,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需求的现实出发,制定战略性、方向性明确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
这种规划要力避宣示性的大而不当,要力避在国家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中其地位的无足轻重,要具有战略性、长远性和前瞻性。
关于教育生态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关于教育生态学学科发展的思考教育生态学是指研究教育现象的归宿、特征,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关注教育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也关注教育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趋势下,教育生态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因此,为了推动教育生态学的学科发展,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一、加强教育生态学理论建设,推动学科内涵深化。
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仍需加强理论建设和深化内涵。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人类生态学、系统论、灰色系统理论、信息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因此,教育生态学要深入研究这些学科中相关的理论,广泛构建理论框架,以便更好地解释教育现象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二、建立健全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科发展。
教育生态学是以教育活动的研究为主线,关注教育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因此,建立健全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实践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平台主要包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化实验室、数字化学习中心等。
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应该建立起一系列以教育为载体,能够提供实践服务、展示成果的平台,探究学科与实践的相互关联,为学科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教育生态学国际化发展空间,提升学科影响力。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生态学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重要成果和示范。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学科的国际化程度,并促进学科的国际合作。
在国内,可以发起一些国际化学术会议和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深入探讨教育生态学的相关议题;在国际层面,可以积极与国外学者合作,举办联合研究项目,以此加强学科交流与互动,提升学科的影响力。
四、拓宽教育生态学研究领域,挖掘新兴热点。
随着社会、时代、人类历史等的不断推进,教育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也同样在不断拓宽。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与拓展教育生态学的研究领域,挖掘新兴热点。
教育 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一、引言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旨在探究教育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生态学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实践应用、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平衡理论、生态位理论等。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生态平衡理论则强调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和稳定。
生态位理论则关注教育系统中各个主体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以及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竞争合作。
三、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等。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
案例研究法通过对具体教育生态系统的深入剖析,探究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实证研究法则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实验等方法,对教育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检验相关理论和假设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四、教育生态学的实践应用教育生态学的实践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管理:教育生态学可以为教育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工具,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规划和实施教育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2.教育改革:教育生态学可以对教育改革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究改革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3.教育评价:教育生态学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对教育的效果和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改进和完善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一门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规律及其与外部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它为我们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是生态系统理论。
教育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多个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就如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教育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协调,才能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是生态平衡理论。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平衡关系,如师生比例的平衡、教学资源分配的平衡、课程设置的平衡等。
当这些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会导致教育问题的产生,例如师资短缺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资源分配不均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再者是限制因子定律。
在教育中,也存在着限制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是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政策不完善等。
只有识别并解决这些限制因子,才能推动教育的进步。
还有生态位理论。
每个教育个体和教育机构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都有其特定的生态位,即其独特的角色和功能。
例如,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就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在实际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学校教育方面,以班级管理为例。
一个班级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教师需要关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就如同为班级这个生态系统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
有的学生性格开朗,善于表达,有的学生则内向文静,擅长思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共同成长。
如果班级中存在个别学生的行为问题,教师不能仅仅针对问题本身进行处理,而要从整个班级的生态环境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可能是家庭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同学关系的紧张。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
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实例教育生态学是一门将教育与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规律以及教育系统与外部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它为我们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展示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
一、教育生态学的理论框架1、生态系统理论教育生态系统由教育主体(学生、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等)以及教育资源(教材、设施、资金等)等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2、生态平衡理论教育生态系统也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当教育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处于协调、和谐的状态时,教育效果最佳。
然而,当某些要素发生变化或失衡时,可能会导致教育问题的出现,如学生压力过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3、限制因子定律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限制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师资力量、教育经费、教学设施等。
这些限制因子对教育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要解决教育问题,需要找出并改善这些限制因子。
4、生态位理论每个教育主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即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的生态位可能取决于其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教师的生态位则与其教学水平、教育理念等相关。
合理的生态位配置有助于提高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率。
5、教育节律理论教育过程也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如同自然界的季节更替和生物的生长周期。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其阶段性和规律性,教育活动应遵循这些节律,避免过度干预或急于求成。
二、教育生态学的应用实例1、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在学校环境中,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可以帮助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例如,某学校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经过分析发现是因为数学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学方法单一。
学校通过招聘更多优秀的数学教师,并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方法培训,改善了这一限制因子,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
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理论是指一种以社会科学和生态学融合的研究方法,以研究以人为主体的教育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为目标。
它是一种以“生态观点”理解教育环境的新兴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其中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人们的学习和发展受到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学习者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思想、行为和学习受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影响。
这样,一个人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分析和理解来解释。
因此,教育生态学理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生态观来探究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
教育生态学理论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生态观来探究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它重视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如何影响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
它认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是活的,是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的,而外部环境又受到时间、空间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教育生态学理论还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研究学习者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习者如何适应这些环境。
教育生态学理论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理解学习和发展,以及学习者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也为教育
实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问题的方法,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生态学
二、区别
1、“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生态系统的组 织包括: (1)两个层带:自养层和异养层;(2)6个成分:无机物、有 机物、气候因素、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 食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3)6个过程:能量流、食物链、 物种多样性格局、水与矿物质循环、发育与进化、调控过程。总 之,生态系统包括着地球上的整个“生命维持与演化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指促进人类每一个体健康成长与进步的所有人际 关系与环境因素。教育生态系统的体系大约包括: (1)两种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2)3个阶 段:优生、优育、优教;(3)4种场景:家庭教育、群体影响、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4)5种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职 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独创性和集体创造因素等
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 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充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 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生态学还揭示 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 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 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 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 用。
Sub title
1
教育生态学的定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3
4
生态与教育生态的区别
我国古代的生态意识
如何实现生态目标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我们统治自然,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 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 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理论
1 教育生态学理论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的目的是提供一个生
态的视角,在持续变化的文化传统,全球科技发展和社会系统中,促
进环境对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发展与学习成长的有限可能性。
它是一门
研究有关学校,社会环境和人类发展的多学科学科,涉及心理学,社
会学,医学,政治等学科。
教育生态学以社会学一类的“系统”或“社会机制”的视角看待
人类社会和生态,它把学校看作场所,受社会精神,文化,社会规范
和文化价值的规定,在不断的变化中形成,以孩子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扩大个体的生存适应能力。
它强调人类发展与新闻传媒、教育、
医学、社会服务等多种社会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发展和学习的可
能性。
教育生态学是一门思考套现代学校的新的学科,由几个概念组成
系统:环境,社会资源,文化,教育结构,物质和精神实物,即以孩
子的健康发展以及个体的学习维度思考学校空间的设计,提供社会政
治自由的空间,建立人类发展的生态健康。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让每个孩子和他的家庭生活在可参与、可发现资源、可实现学习目标、可控制情绪感知及心理变化的社会环
境中,实现学习,发展和成长。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活动必须是正确的而不是随意的;它是以发展为核心;以循证为依据;重视参与;专注于评价、诊断和
改善;以扩大成长性可能性为目标。
总之,教育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学习发展、对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
的系统性理论,它以儿童发展为主体,以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重视自然、社会、文化经验,也重视个体、团队、社区之间的有
机关系,以及参与者如何建立有效的关系,是学习的关键。
教育生态学的实施过程
教育生态学的实施过程
教育生态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它强调了教育与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教育生态学的视角下,教育不再被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封闭的体系,而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一个系统。
要实施教育生态学,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符合教育生态学理念的教育体系。
这包括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育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生态学要求将学生视为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育体系的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需求和特点。
其次,教育生态学的实施需要依托于良好的教育环境,这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多个层面。
具体来说,需要创造出一个温馨、健康、安全、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环境,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取知识和发展自身。
此外,教育生态学的实施还需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这包括教师、教材、教具、教育技术等多个方面,需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以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效益。
最后,教育生态学的实施还需要重视教育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该系统地考察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课程的质量、教师的水平、教育环境的状况等多个方面,以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教育的质量。
同时,教育评价也要与教育体系紧密结合,为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教育生态学的实施是一个全局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协同推进。
只有充分考虑到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和要求,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健康、完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教育学和生态学是它的两个重要理论基础,它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作为研究的对象。
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教育生态学还揭示了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等方面的内容,并与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有着内容上和方法上的交叉和联系,起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学科名称首先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Cremin Lawrence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lcation)一书中提出的,至今只有十多年时间。
目前,国际上对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的研究,还处在探讨和逐步形成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分岐。
L·克雷明等人认为应以教育为主体,研究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台湾学者方炳林在他所撰《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则提出以生态环境因子为主,研究各种生态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及对教育的影响的体系。
我国学者吴鼎福、诸文蔚所撰《教育生态学》一书则认为,应把上述两种体系统一起来,从教育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入手,以教育系统为主轴,剖析教育的生态结构与生态功能,以教育的生态系统为横断面,然后扩展开去,建立起纵横交织的网络系统结构,从而集中地阐述其原理,揭示出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
一般认为,后者的统一论的思想体系是较为可取的。
一、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研究教育生态当然首先需要搞清什么是教育的生态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
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单个学校或某一教育层次为中心构成的,反映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
此外,教育生态学还考虑教育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教育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
在此指出,规范环境包括文化、科技、语言文字、民族、伦理道德、哲学、民主与法制、社会风气习俗、宗教信仰、艺术、体育等环境。
二、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侧面。
教育的宏观生态最大的范围是生态圈,其次是世界上以各国家为疆域的大生态系统,实际上这是历来教育研究的重点。
研究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分析其功能以及与教育、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关系,以寻求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应有的体制以及应采取的各种对策。
对宏观教育生态进行系统分析必须把握好四个环节:生态环境;输入(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转换过程(弹性调控);输出,出人才,出成果。
教育的微观生态则缩小到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也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也缩小到家庭的亲属关系,学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提到结构,人们最熟悉的教育系统的教阶结构,从幼教到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这种谱系结构本身反映了不同的教育层次,也反映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教育过程,而这种结构与年龄层次密切相关。
生态学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四个层次: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
在教育生态学中,人们把种群生态和群落生态结合为群体生态。
家庭的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对教育的关系反映出明显的个体生态特征,有利的小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超常发挥,不利的小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相反的结果。
大学的一个系科可视为一个教育生态群落,而一所大学就是一个教育系统,一所中学或小学则可视为一个群落,有时也可视为一个小的教育系统。
影响教育群体的生态因素很多,教育群体之间有竞争、合作、中性等多种与生物系统不全相同的相互作用表现,教育者运用群体动力学来推进群体,群体中个人的发展,这对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教育生态系统是最复杂的层次,人们总是把一个国家、一个省等视为一个大的教育生态系统,下面还会有许多亚系统。
这些宏观的教育系统既包括教育本身的系统,也包括环境系统。
对教育系统而言,有开发者、被开发者、管理者三个功能团,教育生态系统以教育及其结构层次为主体,以这三个功能团为纽带,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中心,围绕几种生态环境的圈层,形成多因子综合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性和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使得我们可以也应当采用耗散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它,以获得对系统动态情况的了解和多种启示。
教育的水平分布表现了教育生态明显的水平结构特征,研究此结构特征有利于把握教育分布的格局。
生态群体的规律性的迁入、迁出,是教育生态系统基本的动态结构规律,也是教育发展必经的历程。
当然,其波动将反映教育主导思想方针、政策的变化。
三、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区别于教育功能,但又与教育功能有许多重叠。
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有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和系统外的生态功能(即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功能之分)。
其内在功能为育才,其外在功能主要为其社会功能--传递文化、协助个人社会化、使人们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等。
四、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是:(1)限制因子定津。
在教育生态学中将自然限制因子扩展到社会、精神因子。
对教育生态系统,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与信息流,能理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
当然,限制因子多种多样,对限制因子要看到它的客观限制性,重视它,分析它,不断排除其限制作用和影响,教育发展就会更快些、更好些。
(2)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
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和速度要在国民经济的承受范围之内,否则即使发展了,还是要退下来的。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即是符合耐度定律的。
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是教育、教学中应该遵守的最适度原则。
(3)花盆效应(生态学上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
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
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
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就会使孩子产生成长过程中的花盆效应。
同样地,封闭、半封闭的教育群体或教育系统,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从书本到书本也会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
这一原理在教育学中一直是受重视的,但从生态学的观点去分析,提高了高度,并逐渐有可能走向定量化。
(4)教育生态位原理。
从大系统角度看,教育对社会各方面有促进作用,也需要一定的能量输入,与其它系统共存,彼此间应有恰当的能量分配比例,这里就有竞争、排斥的体现。
同样,在高等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诸系统之间,也有彼此竞争、排斥作用。
在同一生态位中的竞争体现主动进取,起鼓舞斗志、激励向上之作用,但竞争、排斥也会有消极作用,这些影响要及时分析。
(5)教育生态链法则。
教育生态链不同于自然界的食物链,它与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的特点有关,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定量研究,可视为灰色系统,需用现代科技成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地加以研究、探讨。
(6)教育节律。
预习、听课(或实验)、复习是一种教育节律,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升级考、毕业考也是教育节律。
教育节律客观存在,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机制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会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人,人有各种生理节律,如果教育节律不与人的生理节律相适应,就会造成生物钟混乱,教育将收不到预期效果。
(7)社会群聚性与阿里氏原则。
与生物群聚性一样,在教育生态过程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社会群聚性,有人将它分成四大类,即正式群体、半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与参照群体。
生物的群聚程度影响到群体的动态,阿里针对此种情形提出最适密度原则,这就是阿里氏原则。
不论哪一种教育群体也都有自己最适当的群聚度,不适当的密度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的发挥产生影响。
如象现在一些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班级为正式群体),人数过多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象外语、体育这一类实践性课程,会因实践机会过少,影响更甚。
(8)群体动力与群体间的关系。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各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反映在群体内有:同等地位人之间的依慕(附)关系;权威关系;利群行为;合作关系;共生或共栖;中性作用;竞争;侵犯;寄生;社群领袖。
(9)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
“牵一发,动全身”;一种生态行为的产生受到全局性的多因素影响,这都是整体效应的体现。
美国70年代提出的生计教育(Career Education)观,即为从教育的整体效应着眼而提出的教育工程,目的是以全局性措施来改变教育与劳动脱节的肘弊。
(10)教育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
对此目前有二种理解:一是按生态学边缘效应含义作分析,如一个科研单位要有所发明、创造,必须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通过学术交流,知识更新形成边缘动态,近亲繁殖很难造就一流人才;另一种是指实现存在的薄弱的边缘区,至今不被人们重视者。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钱致榕指出,在中国京、津、沪的教育属第一中国,省会与中心城为第二中国,其它属第三中国,而第三中国中约有2/3的中小学教师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师只能培养出不合格的学生,不合格的学生再当教师将导致恶性循环。
五、教育生态的基本规律教育生态规律是指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
由于教育生态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有若干教育生态的规律尚未被人们认识或充分认识,尚有待大力开发。
(1)迁移与潜移律。
教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宏观上主要表现为径流,即较明显的迁移,而在微观上则表现为潜流,即不明显的潜移。
国家财政部门拨款给教育部门,教育部门通过银行转给各学校,这是径流,能量流入学校后分散到系、部,再到教研室以至教职员工个人,逐渐即由径流变为细小的潜流,在此过程中,能量逐渐耗散。
对信息系统的相似分析,尚需借助于关于人脑、神经系统的知识。
(2)富集与降衰律。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解决学校的资金,可以理解为一种富集作用,这将给学校教育生态系统带来活力和动力。
一般地,富集度愈高,系统愈向高水平发展,但能量富集过多会造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