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2024年中国古代餐桌礼仪文化-饮食礼仪
在用饭过程中,更有一套详细的要求。《曲礼上》云:
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享。客歠醢,主人辞以窭。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
2024年中国古代餐桌礼仪文化-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文化-饮食礼仪1
参加宴会是否可以坐下来埋头就吃呢?老者、尊者不开始,幼者、卑者又是否可以开始呢?传统上说“拜而食”,就是站起来拜谢之后再吃。——不要以为这种古风现在只有日韩还有,其实现在国内保持这个谦谦君子风的人依然不在少数。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的传统饮食礼仪
古代中国的饮食礼仪主要包括审美观念、礼仪习俗、桌椅风格、酿酒
茶饮、粮食食品、用餐场所等方面。
一、审美观念
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自先秦以来就具有明显的气质,以“对美有慕道
以及对错有良心”的处事态度为原则,以“好吃不过对美”为标准。
因此,饮食礼仪把食物的审美观念融入了饮食文化中,其方式是将食物分为六色,即白、绿、黄、红、青和黑,以此作为在吃喝的过程中品味美食、促进文
化膨胀的依据。
二、礼仪习俗
在古代中国,食品和礼仪的习俗比较繁杂,它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和经
济生活的影响。
非常重视尊重他人、慷慨待客以及不拘小节的礼仪习俗也
是古代中国饮食礼仪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在家宴、宗族节日、百官
千官和会客场合,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这些礼仪也不仅仅体现在饮食和
饮酒等礼仪方法,还反映在礼节及传统文化传承中。
三、桌椅风格
古代中国的桌椅风格也比较严格,一般采用复杂的封建式桌椅,桌子
主要以斗椅为主。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人们满足生理需要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体现。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技巧以及饮食礼仪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食材选择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均衡和协调,追求五味调和的食物搭配。
首先,中国人重视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
例如,古代的贵族阶层喜欢食用珍稀的美味食材,如鸟巢、燕窝、龙虾等;而平民百姓则更多地依靠谷物、蔬菜和豆制品等常见食材来满足生活需求。
其次,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时令,崇尚“天时地利人和”。
人们普遍认为食物与四季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在选择食材时注重根据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食材。
夏季多食用清凉解暑的食材,如西瓜、黄瓜等;冬季则偏爱具有温暖效果的食物,如姜、蒜等。
二、烹饪技巧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烹调技巧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其中,炒、煮、蒸、炸、炖、烤等烹调方式被广泛应用。
这些烹调方式不仅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同时又使得食物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中国古代的烹饪技巧还体现在调味品的运用上。
例如,酱油、醋、盐、糖等调味品根据不同菜肴的需要被合理调配。
这种精细的调味处理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加丰富多样。
三、饮食礼仪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十分注重饮食礼仪,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和讲究。
首先,吃饭需要注意座次的安排。
传统的席位分为主位、贵宾位等,座次的安排取决于来宾身份的尊卑。
其次,古代的饮食文化强调用餐时的仪态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用餐过程中要注意食用工具的使用方法,避免吵闹和大声喧哗等不雅行为。
另外,人们还需尊重老者、敬爱师长,遵守吃饭前要进行礼节性问候等。
四、饮食与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涵养。
饮食文化与诗歌、文学、书画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古代文人雅士们经常以品饭、饮酒为切入点来寄托情感,表达独特的文化情怀。
此外,饮食文化还承载着节气和传统节日的寓意。
比如,农历春节时人们必吃“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广阔而丰富多样的领域,它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食物品味、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以及与饮食相关的文化习俗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食材选择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选择以及食物的药膳功能。
古代人们追求食材的鲜美和营养,崇尚“五谷为养”、“物以类聚”的理念。
五谷是古代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来源,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等。
此外,古代人们还喜爱其他种类的食材,如豆类、瓜果蔬菜、草本植物等,多样化的食材为古代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和丰富性。
二、烹饪方法中国古代的烹饪方法独具特色,以其精细巧妙、注重火候和调味而闻名。
烹饪方法包括炒、煎、炸、烧、蒸、炖、煮、烤等多种方式。
这些烹饪方法能充分发挥食材的原始味道,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另外,古代人们还重视烹饪过程中的色、香、味、形等方面,追求菜肴的色泽鲜艳、香气扑鼻、味道独特,以及造型美观。
三、餐桌礼仪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注重在饮食过程中的仪式感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首先,餐桌上需要摆放整齐美观的菜品,以及精致的餐具。
其次,古代人们维护餐桌秩序,尊重长幼尊卑的原则,遵循社会礼仪规范。
比如,在宴会上,主客分座,食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上菜,以示尊重和行为秩序。
四、文化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与丰富的文化习俗相互交织,互为补充。
其中,春节的年夜饭、清明节的踏青郊游、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祈福等都与特定的食物和饮品相伴。
古代人们通过吃特定的食物和参与特定的饮食活动,来表达对节日的敬意,增进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尊重。
这些传统的饮食文化在当今仍然承载着中国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对于维系民族特色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就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进行探究。
一、宴客礼仪中国古代的宴会文化极其重要,宴客礼仪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礼节,尊重宾客。
主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美味的饭菜,并按照传统的次序依次上菜。
客人们则要懂得谦虚谨慎,用餐时举止文雅,不大声喧哗,不过多索要。
宴会上一些重要的礼仪程序包括敬茶、敬酒和敬烟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等。
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燃香拜神、献上祭品,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们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关键环节。
在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如拜堂、交拜天地、合卺等。
而在葬礼上,人们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进行告别、入殓、扫墓等仪式。
这些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生死的态度。
四、着装礼仪中国古代的着装礼仪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着装风格。
如在宴会上,男子通常会穿著锦袍、走石等华丽的衣物,而女子则以长褙、弹棉、缨络等装饰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则会注重整洁和统一,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素养。
五、节日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以及特定的饮食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年红、放鞭炮等传统活动;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古代世家吃饭规矩
古代世家吃饭的规矩非常严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坐次:古代世家吃饭,座次是非常讲究的。
一般是主人坐在正北,客人坐在正南,以东为上。
长辈坐在上座,晚辈坐在下座。
另外,主宾之间的坐次,也有严格的区分。
2、饮食礼仪:古代世家吃饭时,饮食礼仪也非常重要。
比如,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大声喧哗,不能用嘴直接吹凉菜肴等。
3、饮酒礼仪:古代世家饮酒也有一套完整的礼仪。
比如,酒要轮流到每一位客人面前敬,不能独饮,不能强迫客人饮酒等。
4、筷子礼仪:古代世家使用筷子时,也有一套礼仪。
比如,不直接用嘴咬筷子,不把筷子插在饭中,不在菜肴中挑挑拣拣等。
这些规矩不仅体现了古代世家的礼仪文化,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细节的讲究和尊重。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
中国古代餐饮礼仪饮食礼仪,源远流长,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古代餐饮礼仪以及现代的中餐礼仪中国古代餐饮礼仪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有这样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同时,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i]这套规则在《礼记·少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餐桌礼仪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本文将以介绍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演变和餐桌礼仪的重要性为主线,探讨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特色。
最早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食物种类单一,饮食方式简单。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古代饮食逐渐丰富起来。
商周时期,人们开始种植农作物,采用煮食和炊烤等烹调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粮食的加工和烹饪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烹调技法。
到了秦汉时期,饮食文化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形成扁平的饮食格局,形成了以米饭、面食、汤羹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此外,人们还注重荤素搭配,讲究菜品的香、味、色、形的协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更加繁荣。
当时的广陵菜、蜀菜、京菜等各具特色的菜系相互交流,形成了多样而丰富的菜肴。
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全盛时期。
以南宋的淮扬菜为代表的粤菜、川菜、闽菜等各个菜系相继兴起,饮食文化达到了高峰。
此时人们开始讲究饭菜的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食材的挑选、烹调的工艺也更加讲究。
明清时期,饮食文化稳步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
当时的北京烤鸭、杭州西湖醋鱼等名菜成为宫廷和富商巨贾的佳肴,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烹饪文化。
二、中国古代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餐桌礼仪,认为吃饭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社交活动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餐桌礼仪的遵守可以彰显个人修养和家族身份地位,体现尊敬和友好的交往态度。
在古代社会,坐席和宴会是展示社会地位和富贵的重要场合。
人们按照社会等级和传统礼仪来进行席间礼仪和用餐礼节,以显示自身的地位和身份。
不同级别的人在宴会上所享受的餐食和待遇也各有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遵循着一整套餐桌礼仪。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礼仪中国古代传统饮食文化礼仪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古代餐桌礼仪常识
古代餐桌礼仪常识古代餐桌礼仪常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中国对于餐桌礼仪也是非常讲究的。
我国古代就有所谓的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
这里说的进餐礼仪就是指吃相,要使吃相优雅,既符合礼仪的要求,也有利于我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入座的礼仪。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
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有的人吃饭时喜欢用劲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有的人喝汤时,也用嘴使劲吹,弄出嗦喽嗦喽的声音来,这也是不合乎礼仪要求的。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按我们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者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尊敬和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的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的一些特点:
1. 坐席次序:在古代中国,餐桌上的坐席次序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按照尊卑、年长年幼的原则来排列。
主人通常坐在主位,客人则按照身份和地位依次坐在主人的左右。
2. 用餐姿势:在古代中国,用餐时要保持端庄和礼貌,不能大声嚼食或说笑,不能伸长脖子低头吃饭,应该保持身体挺直,小口小勺地进食。
3. 用餐器具:古代中国餐桌上使用的器具有瓷器、银器、玉器等,其中以瓷器最为常见。
古代餐具通常包括碗、盘、杯、匙、筷等,有时还会使用特殊的器具,如筷托、饭筒等。
4. 餐桌礼仪:在古代中国,用餐时有许多特殊的礼仪规定。
例如,主人应该先尝一口食物,以示对食物的品质的检验;客人应该先行举杯,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吃饭时应该保持安静,不宜大声喧哗等。
5. 餐桌文化:古代中国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丰富多样,注重色、香、味的搭配,追求饮食的美感和协调性。
同时,餐桌上也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场所,通过餐桌上的互动,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餐桌饮食礼仪注重尊重他人、强调礼貌和谦虚,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些礼仪规范在现代中国的餐桌文化中仍然有所体现,虽然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饮食之礼
饮食之礼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
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
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
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
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
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
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
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礼仪之方位之礼中国礼仪非常讲究方位,在社交场合,一定要注意方位之礼。
一、南北(一)南,枟说文枠:“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郭沫若枟甲骨文字研究枠:“由字之形象而言,余以为殆钟镈之类之乐器。
”1、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候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南面而坐。
枟易说卦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中国古代饮食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礼仪制度和文学艺术一样,在千年的历史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礼仪反映了人们对于饮食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一、饮食礼仪的起源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远古社会,人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自然界中的野生动植物,而在食用过程中就必然伴随着各种不适宜和危险,因此人类开始注重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
战国时期,饮食习惯不断改变,逐渐出现了精细的饮食礼仪。
孟子曾说:“人之饮食也,不可以不察其燕尔。
” 也就是说,在饮食中要注意言行举止,举止得体才能彰显身份、领导与居家条件的质量。
在明清时期,饮食礼仪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地位。
在宴席上,人们在掌声和欢呼声中品尝食物,交流感情,寄托情感。
此外,清代人们还开辟了“家宴饮食”和“官宴饮食”两个部分,家宴饮食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官宴饮食则注重礼仪、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二、饮食礼仪的分类与表现形式1. 品茶礼仪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茶文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品茶礼仪主要是指在品茶时应注意的仪式、规矩、礼节和饮用方式等。
品茶礼仪要求品茶者着装整齐、卫生干净,坐姿端庄、动作稳定,口腔干净、味觉灵敏。
在品茶时,要把茶杯端到鼻子底下,嗅一嗅茶香;抿茶前要先把茶杯提高,表示对自己的敬重,然后三里清啜,不可泼着喝;在品尝甜点、糕点等小食时,要先尝一口茶,然后再品尝食物,这样不仅可以洗去口腔中的异味,还能更好地品尝食物的味道。
2. 宴会礼仪宴会礼仪是指在正式的宴会场合中应遵循的一系列餐桌礼仪规矩和惯例,以表示对宾客的尊重和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在中国传统的宴会上,穿戴得体、谈吐得体、礼仪周全是很重要的,而吃菜的顺序、喝酒的方式、用筷子的方法等也有着严格的礼仪规定,例如,大部分情况下,要用筷子夹菜而不是用手,要用饭后水或者茶清洁筷子等。
中国的古代饮食与饮食文化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历程
03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特点
04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影响
05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历程
章节副标题
02
原始社会的饮食状况
食物来源:狩猎、采集、渔猎等
烹饪方式:烧烤、煮食、蒸煮等
重视烹饪技巧和口味
烹饪技巧:注重火候、刀工、调味等技巧
饮食礼化:注重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等
口味追求:追求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结合
崇尚节俭和礼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礼仪: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注重礼仪,讲究餐桌礼仪
节俭: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注重节俭,反对浪费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影响
章节副标题
04
对中国现代饮食的影响
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精髓,如烹饪技艺、食材选择等
地域特色:各地区饮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美食
健康饮食观念:古代饮食文化注重养生,对现代健康饮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饮食礼仪:古代饮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对现代餐桌礼仪产生了影响
传统食材:如大米、小麦、大豆、猪肉、鸡肉等
烹饪技巧:如蒸、煮、炒、炖、烤等
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理念,对传统食材和烹饪技巧进行创新和改进
创新和发展新的菜式和口味
古代烹饪技术的发展:如蒸、煮、炒、炸等
饮食文化的传承:如宫廷菜、地方菜、家常菜的传承与发展
饮食文化的融合:如南北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吃饭的礼仪
古代吃饭的礼仪在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就已形成了一系列的饮食礼仪。
因为古人把饮食看作是礼仪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所以,饮食必须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吃饭的礼仪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吃饭的礼仪首先,中国古代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礼产生于饮食。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规格上都有严格的规定。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贫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这告诉我们,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其次,古人讲究饭菜的摆放方式和宾主的坐席。
自周代开始,在贵族阶层设宴招待宾客的场合,尤其讲究餐具、菜肴的摆设规则,相关记载见于《礼记;曲礼》、《礼记;少仪》等史料中。
席间,他们席地而坐,餐具直接放在席上。
饭菜要这样摆放:左边依次为带骨的熟肉、主食(饭),右边依次是大块的熟肉、酒和饮料;在最里边放酱酪调料,外边放烤肉,右边放着蒸葱;干肉铺类的菜肴,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若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若是干鱼,则以鱼头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的右方。
为什么要有这些讲究呢?原来这是为了敬客、尊长,以及食用方便。
这些摆设次序,在家里以尊长的座位为准;宴请客人时,则以最尊贵的客人所坐席位为准,宴饮开始之前,要进行进食的礼仪,宾先主后说一些互相激励祝福的话。
然后再行祭食的礼仪,以报答先祖,表示不忘本。
再次,古人喝酒时也有很多礼仪。
无酒不成席。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
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总结一、进餐前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入座礼仪在古代,人们在餐桌上的座位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和礼仪规定的。
通常是主家或者地位高的人先落座,其他人员按照他们的地位和身份随后落座。
在坐下时,人们要注意保持端庄的姿势和仪态,注意不要蓄意挤占对方的位置。
2. 用餐前的洗手在古代,用餐前的洗手也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用餐前,人们需要净手洗脸,并用精致的毛巾擦拭,以示清洁和清爽。
3. 用餐前的香火祭拜在古代,人们在用餐前通常要先向神灵、祖先等进行一番香火祭拜,以祈求食物的安全和家人的平安。
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食物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二、进餐中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用餐姿势在古代,人们在用餐时要保持仪态端庄、举止文明。
吃饭时,应该坐直身体,手拿筷子的姿势也要得体。
不宜大声喧哗或者大声嚼食。
2. 交流礼仪在用餐时,人们应该注意与旁人进行交流,但不宜在嚼食的时候大声说话或者讲笑话。
古代人们认为用餐时,言谈举止应该和气、温文有礼。
3. 赞美食物在古代,饭菜是主人和厨师的心血结晶,所以在用餐时,人们应该适当地赞美食物,表示对主人和厨师的肯定和感谢之情。
4. 食物的用餐顺序在古代,食物的用餐顺序也是有着一定的规矩的。
通常是先食用清淡的菜肴,然后再进食油腻的肉类菜肴,最后才饮用浓重的酒水。
不可胡乱搅拌或者挑食。
三、进餐后的古代餐桌礼仪知识点1. 整理桌面在用餐结束后,人们应该整理餐桌,将碗筷摆放整齐。
将未吃完的食物放回原处,不应浪费食物。
2. 整齐离座离座时,人们要保持整齐,不能慌乱匆忙。
应该在主人的首肯下离座,并且离座前要向主人表示感谢。
在座的长辈或地位高的人先起身,其他人员随后起身。
3. 感恩语言在离座时,人们应该表示感谢和道别的语言,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同时,主人也应该表示欢迎并且对客人的光临表示感谢。
以上是古代餐桌礼仪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餐桌礼仪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包括了进餐前、进餐中和进餐后的各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特色和习惯。
这些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体现了他们对饮食的独特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以展现古代中国人对饮食的独特见解。
一、基本特点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俱佳”。
“五味调和”是指古代中国人追求饮食的五味平衡,即酸、甜、苦、辣、咸五味的相互融合。
古代人们认为,只有五味调和才能使人体得到全面的滋养,保持健康。
“色香味形俱佳”则强调古代饮食文化对食物的全面要求。
色指的是食物的颜色美观;香指食物的香气诱人;味则主张食物的口感鲜美;形强调食物的造型美观。
古代人们追求食物的整体美感,将美食当作一种享受。
二、味道与食材搭配古代中国人擅长将不同味道的食材进行巧妙搭配。
酸甜、苦辣、甘咸等味道相辅相成,旨在增加食物的层次感和口感。
例如,古代烹调法中的醋糖酱醋、酸甜搭配等独特的调味方法,凸显了古代人们对于味道的追求。
此外,古代中国人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
他们根据季节、地域和个人健康状况,合理选择食材来搭配菜肴。
比如,在夏天,人们会选择清凉解暑的食材,如绿豆、瓜果等;而在冬天,人们则会选择温补的食材,如肥肉、山药等。
这种合理的食材选择和搭配,既符合人体的需求,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和把握。
三、餐具与礼仪古代中国人崇尚饮食的仪式感,注重餐桌上的餐具和礼仪。
首先,古代人们使用的餐具非常精致,如青铜器、瓷器等,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其次,古代人们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饭前洗手、用筷子夹食物等。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饮食的尊重,也传承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节令食品与烹饪方式古代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因此在饮食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节令食品和烹饪方式。
根据不同季节,古代人们选择与之相应的食材,以满足季节性需求。
介绍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
介绍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从茶饮到粮食,从宴席到下酒菜,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追求。
1. 粮食文化粮食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当时,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仪式感和寓意的体现。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种植小麦、稻米、玉米等作为主要的粮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还属稻米。
稻米在古代中国食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主角之一,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
古代中国人对稻米的热爱仍然存在于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之中。
2. 茶文化茶文化也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的茶文化非常丰富,无论是在茶叶的品种、泡茶的方式、还是茶道仪式都有所不同。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对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都包含了对茶文化的赞美。
3. 餐桌礼仪古代中国餐桌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
在宫廷中,每个人在进餐时都需要按照严格的礼仪进行。
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宴席的规格非常高,不仅有非常多款菜肴,而且在菜肴的摆放上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4. 下酒菜文化在古代中国,人们在饮酒时也会搭配下酒菜。
下酒菜通常以酸、辣、咸口味居多,可以帮助消化酒精,促进酒的吸收和分解。
下酒菜的品种也非常的多样化,包括腌制的蔬菜、海鲜、火腿等等。
总之,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中涌动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饮食文化不仅仅贯穿了整个古代的历史,更是对当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用餐礼仪记载
中国古代用餐礼仪记载
中国古代用餐礼仪非常注重礼节和规矩,有很多详细的记载。
以下是一些相关记载:
1.《礼记·曲礼上》:“凡进食之礼,食有俎,右俎置黍,左俎置鱼。
”
这段记载描述了古代进食的礼仪,其中提到了餐桌上应该放什么食物以及它们的位置。
2.《周礼·天官·膳夫》:“凡进食之礼,贵贱有等,贫富有殊,食之有数,数之有节。
”
这段记载强调了用餐礼仪的等级差别和节制原则。
3.《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臭恶,滋味不足,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
这段记载强调了饮食的卫生和质量问题,以及用餐时的礼仪和规矩。
4.《史记·高祖本纪》:“高祖既起,乃设飨宴,乃召诸县豪杰,赐爵列侯。
”
这段记载描述了汉朝高祖刘邦在起义成功后的一次宴会,其中提到了用餐礼仪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用餐礼仪非常注重礼节和规矩,不仅涉及到食物的选择和摆放,还包括用餐时的姿势、动作和
言语等方面。
这些礼仪和规矩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对现代社会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礼仪
1.宴饮礼仪
有主有宾的宴饮活动,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
活动能有秩序并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目的,必须要有一定
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
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是按阶层划分的: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
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
带小礼品或好酒。
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
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有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请客主人则居末席。
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
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
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这类宴礼的形成,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清未民初,就已有现代所具备的这些程式了。
如《民社北平指南》所云:宴请官长,或初交、或团体,须于大饭馆以整桌之席访之。
若知
己朋友,则可不拘。
届时,主人必先至以迎客,客至奉茶,陪
座周旋。
客齐人席,次序以左为上,右为次,上座之友为三座,次座之右为四座,以下速推。
主人与首座相对,举杯通饮,客
人起立举杯致谢。
然后就坐,且餐且饮。
菜肴先上冷荤,后上
热革,继以最贵肴撰。
每进一肴。
主人必举杯劝酒、举模劝食。
饭毕略用茶,即向主人致谢而去。
2.古代食仪
在中国古代,在饭、菜的食用上都有严格的规定,通
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
如王公贵族讲究“牛宜秩,羊宜黍,象直穆,犬宜粱,雁直麦,鱼宜涨,凡君子食恒放焉”。
而贫
民的日常饭食则以豆饭藿羹为主,“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有菜肴二十余种。
“凡王之馈,食用六百,膳用六牲,
饮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进献王者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
《礼记.礼器》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
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而民间平民的饮食之礼则“乡饮酒之礼,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
以明养老也”。
乡饮酒,是乡人以时会聚饮酒之礼,在这种庆
祝会上,最受恭敬的是长者。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
不仅讲求
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说:“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被,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
脍炙处外,
疏酱处内,葱片处右,酒浆处右。
以脯俗置者,左朐右末。
”
就是说,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
右边。
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
细
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
蒸葱等伴料放
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
如果要分陈干肉、
牛脯等物,则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
这套规则在《礼记.少
仪》中也有详细记载。
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在用饭过程中,也有一套繁文缛礼。
《礼记.曲礼》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搏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
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捉羹,毋刺齿。
客絮羹,主人辞不能烹。
客歉醢,主人
辞以篓。
濡肉齿决,于内不齿决。
毋嘬炙。
卒食,客自前跪,
撤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这段话的大意
是讲: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只顾自己吃饱。
如果和别人一起
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
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得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
不要传递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而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
不要
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
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湿软的肉可以用牙齿咬断,干肉就得用手分食。
吃炙
肉个要撮作一把来嚼。
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
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
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
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
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
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毋投与狗骨”,客人自己不要
啃骨头,也不能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毋固获”,不要喜欢吃
某一味肴馔便独取那一味,或者争着去吃,有贪吃之嫌。
“毋
扬饭”,不要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
“饭黍毋以箸”,吃黍饭不要用筷子,但也不是提倡直接用手抓。
食饭必得用匙。
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不要混用。
“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梜即是筷子。
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
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
“毋嚺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
有菜必须用筷子夹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客人不能自己动手重新
调和羹味,否则会给人留下自我表现的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
烹调。
“毋刺齿”,进食时不要随意不加掩饰地大剔牙齿,如
齿塞,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毋歠醢”,不要直接端起调味
酱便喝。
醢是比较咸的,用于调味,不是直接饮用的。
“濡肉
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
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则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断,须用刀匕帮忙。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满口腔,不及细嚼,狼吞虎咽,仪态不佳。
“当食不叹”,吃饭时不要唉声叹气,“唯食忘忧”,不可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