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课题练习六》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第3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如何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程将涵盖识别问题、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实施解决方案以及回顾和反思问题解决过程的能力培养。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并表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问题解决的步骤。
4. 学生能够回顾并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总结经验。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识别并表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策略解决问题。
3. 指导学生如何从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和提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挂图或PPT展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实例。
2. 数学练习本、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3. 实际操作材料,如计数棒、小模型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 问题识别: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并表述数学问题。
3. 策略选择:教授并练习不同的数学工具和策略,让学生学会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4. 实施解决: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并记录解决过程。
5. 总结反思:每组分享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全班讨论哪种策略最有效,以及可以从中学到的经验。
6. 作业布置:设计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课堂所学。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本课时的核心内容,包括:- 数学问题的识别与表述。
- 常用的数学工具和策略。
- 问题解决的步骤和过程。
- 课后作业及反思要求。
作业设计1. 学生需要完成两道实际问题解决的练习题。
2.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最有用的数学策略及其应用。
3. 家长参与部分:学生向家长展示一个课堂上学到的数学问题解决策略,并解释其如何帮助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侧重于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他们对所使用策略的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人教版教案优秀8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人教版教案优秀8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课本1页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
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二、新授教学例1(1)认识米尺(2)介绍0刻度线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教学例2(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三、作业: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2.量一量(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铅笔盒长()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的两个端点教学过程:一、新授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教案 1教学目标: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2、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
再点击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6单元第6课时 练习四(2)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6单元第6课时练习四(2)一、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讲解了有余数的除法,通过解答实际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定义和意义,掌握除法运算的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定义和意义。
2.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定义和意义。
2.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基本方法。
难点1.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件。
2.学生小组活动提供足够的计算纸和笔。
五、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通过讲解课题,并举例说明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和意义,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数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有余数的除法。
例如:一个班级有40个学生,老师要将花生糖分给大家,平均每个学生分到2颗,还剩下7颗,请问老师一共买了多少花生糖?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提供计算的纸和笔来解决问题,提醒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注意点,并指导学生审题。
步骤三:小组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交给每个小组一份活动纸,在活动纸上标明自己的组别和组员。
并按照要求逐步完成题目。
例如:有56颗葡萄,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11颗,请问还剩几颗葡萄?步骤四:汇报交流让每组学生汇报他们的解题过程,并在班内交流。
步骤五:解析通过对每组学生的活动纸的解析,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强调要注意减去余数的步骤。
步骤六:模拟练习在课堂上模拟练习,由学生自己完成数学练习题。
如:请将36个小糖球平均分成5份,每份各几个,并算出每份的小糖球数.步骤七:课堂讲解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防止出现错误。
六、教学体会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了除法的操作方法以及有余数的除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培养。
在教学中,需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纸和笔,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六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4单元第六课时: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并能够解释所用算法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
1.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灵活运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信息。
2.如何选择合适的算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1.课件PPT:包括问题案例和解题过程展示。
2.教具:计算器、小学生常用的教学辅助卡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利用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学习内容:小明有5只蓝色的玩具车,他又买了3只红色的玩具车,一共有多少只玩具车?
2.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然后展示解题过程。
第二步:教学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关键信息。
2.介绍常见的加法和减法算法。
3.展示几个解决问题的案例,并和学生一起探讨解题过程。
第三步:练习
1.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审查学生的答案,指导他们纠正错误。
第四步:拓展
1.给学生提出更复杂的问题,让他们思考如何更高效地解决。
六、课堂总结
1.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分析,选择合适的算法。
2.强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请老师们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过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理解并按照问题要求解题。
2.能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小板书、实物道具。
3.活动准备:提前准备好问题解决所需的实际情境或实物。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具体的生活问题导入本节课,引起学生兴趣。
例如:一个小学生每天早饭吃两个鸡蛋,一个星期有几天不吃鸡蛋?2. 学习活动•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解题思路。
•第二步:让学生自由探讨解题思路。
•第三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解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活动设计•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相互学习提高。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分享解题感悟,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1.布置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加强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促进其数学思维的发展。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祝各位老师授课顺利,学生学习愉快!。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新)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看魔术---乘法的初步认识1课题变花---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信息窗解读:这幅图呈现的是魔术师在舞台上表演魔术变花的情景。
图中的信息有:魔术师变花,变了3次每次2朵;有4个鱼缸,每个鱼缸4条鱼;空中挂着5串灯笼,每串3个;有4盏聚光灯,每盏有6个灯泡。
情境创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回答: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生:2+2+2=6(朵)第二题:4+4+4+4=16(条)第三题:3+3+3+3+3+3=15(个)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
2+2+2是几个2相加?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生动手写:3+3+3+3……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生:用乘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优秀8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 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 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
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
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
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
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么样子的?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师:哦。
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北师大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1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北师大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1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11篇北师大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4–65页《分香蕉》。
教学目标:1、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数学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除法算式的读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及除法的意义。
难点:用除法表示等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全班同学背诵乘法口诀。
二、激趣导课同学们你们家里来过客人吗?你们知道吗,今天,智慧老人家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是两只可爱的小猴子。
智慧老人拿出又大又长的香蕉给他们当午餐,看一看有多少根香蕉?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要把12根香蕉分给2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呢?(平均分)谁能说一下什么是平均分?智慧老人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忙分香蕉,你们愿意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香蕉”。
三、探究交流、学习新知活动一: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
1、请你用学具代替香蕉分一分。
2、谁来说说你分的结果?3、如果我们都没有学具可怎么办?大家还有没有别的方法,知道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根吗?4、你真了不起。
大家知道吗,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屏显:12÷2)÷叫什么名字?除号长什么模样啊?(中间有一横,上面有一个小圆点,下面也有一个小圆点,大小一样,对得很整齐。
领学生读2遍——“除号”)5、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12是表示什么?这2又表示什么?“12”是平均分的香蕉的总数,写在了除号的前边。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8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8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8篇)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能通过直观观察比拟出角的大小。
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历,增强动手操作的才能。
教学重点: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局部名称。
教学难点: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三角尺一个,小棒4根,两根硬纸条,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拼图形的游戏。
〔1〕拿出四根小棒,你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2〕拿走一根,你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3〕假如再拿走一根,剩下的2根小棒,又能围成什么平面图形呢?〔4〕谈话:仔细看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联络生活,感知探究1、感知角谈话:小朋友,喜欢做手工吗?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做手工呢!〔出例如1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的图形?引导: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让我们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谈话: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引导:三角尺中也有角,拿出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它的角〔指生上台指,师指导角的指法〕,咱们感受一下,用手心摸摸尖尖的点有什么感觉,顺着点往这儿摸,再顺着点往这儿摸,谁来说说有什么感觉?如今我们把这个角描下来好吗?谈话:请同学们自学角的相关内容,认识角的各局部名称。
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为了说明这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学习过程:5分钟特色教学:一、创设情境:七巧板,它是由七个小图形组成的。
只要你喜欢开动脑筋,这七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那你们看七巧板还能摆出哪些可爱的图形?出示教材第72页例1的图案和统计表。
二、自主探究:1、师:有这么多美丽的图案,老师想知道拼摆这些图案一共用了多少个七巧板?同学们你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学生汇报。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2、完成统计表。
仔细观察统计表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情预测:每多摆一个图案就多用7个七巧板。
1个7是7,2个7是14,……7个7是49。
3、师: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求几个几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独立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小组合作编出口诀。
师: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编出了7的全部口诀,那我们就用读的方式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
交流一下编口诀的方法。
4、比一比谁先记住7的全部口诀。
交流记口诀的方法。
5、对口令。
(师生、生生)三、巩固练习:1、一个星期有几天?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4个、5个、6个、7个呢?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计算,说口诀。
7×3 7×5 7×6 7×4 7×7 7×27×1 3×7 5×72×7 6×4 6×54×7 6×7 5×2 1×7 6×6 5×43、文字题:3个7是多少? 6个7相加是多少?2个7相乘是多少?四、课后小结:五、检测后记: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教材第74-75页。
学习过程:5分钟特色教学:一、基本练习:1、背7的乘法口诀。
2、对口令。
3、填空:二七()四()二十八三七()()三十五六七()()七四十九三五()()七得七4、看算式说得数和口诀。
7×2 7×4 7×7 6×56×25×7 6×6 3×7 5×54×7二、自主探究:1、看图说图意列算式。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10篇)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10篇)做足课前的准备,创造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10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100以内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笔算的算理,掌握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用竖式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探索活动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运用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计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口算大赛6+30=60+8=40+3=50+7=3+90=20+5=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1.课件展示教材第11页情境图。
(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地板书例1的问题。
2.学习例1。
二(1)班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1)学生列出算式:35+2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的学生数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中的小棒和计数器分别试一试。
学生独立尝试。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也就是37根。
生3:我是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算出来的。
……师:拨计数器的过程可以用一种形式展示出来,那就是竖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教案能够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路径和步骤,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基础,能够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30页练习六。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预习作业:1、花儿后面藏着几?6÷2 12÷3 20÷4 10÷2 18÷618÷6 20÷5 24÷6 25÷5 12÷22、有9个■,每3为一堆,可以摆几堆?有24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个?有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3 个。
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1、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2、列式:9÷3=3 24÷6=4 12÷4=3二、解决问题练习1、第29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①请学生观察情景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②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一部题。
③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小刺猬要运走12个苹果,每次运3个,要运几次?12÷3=4(次)2、当小刺猬把水果运回家时,发现家里来了3个客人,它们送了很多萝卜给小刺猬。
小刺猬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人得几个?12÷3=4(个)3、小兔对刺猬说:30根萝卜,每筐装5个。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并用刻度尺测量和绘制线段。
2、使学生加深对角和直角的认识,能正确区分角和直角。
过程与方法:在操作、观察等活动中对线、角、直角等图形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会量、画线段。
难点:认识角和直角,会画角教法与学法:教法:谈话法学法:小组研讨法教学准备:学生尺、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宣布这节课的复习内容,并在黑板上写下:米和厘米,角度和直角的复习。
二、复习旧知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①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a.学生比画。
B.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1米=( )厘米400厘米=( )米3米=( )厘米700厘米=( )米2、量、画线段。
①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②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③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3、角和直角、锐角、钝角。
①说一说教室里哪儿有角,哪些是直角,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②判断下面的图形,是角的画“√”,不是的画“X”。
( ) ( ) ( ) ( )③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怎样才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怎样画一个直角?用三角形的直角来画。
从直角的顶点开始,沿着直角的两条边画两条线,画一个直角。
4、完成教材第102页第6题。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小组活动。
①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②相互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拼的?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多少个正方形?怎样判断锐角、钝角?。
③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完成书105页第11题。
四、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收获没有?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6课时 练习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6课时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2单元第6课时练习课。
2. 练习内容包括:表内乘法的计算和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故事或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探究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 交流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解题方法。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主完成。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认真听讲、主动提问等。
3. 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题速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掌握表内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以及教学评价的及时反馈,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自主探究”和“交流分享”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关键步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实施。
一、自主探究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自主探究的设计原则自主探究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明确:探究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达到什么程度。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测量集体备课教案
甘州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甘州中学集体备课教案甘州中学集体备课教案12、判断。
小明身高100米。
()回形针长5米。
()圆珠笔长50厘米。
()13、应用题。
现在有一张1米纸,两次对折重叠在一起长多少厘米?14、写一写。
把你认为家里长2米的东西都写出来。
15、判断。
(1)长颈鹿比乌龟高10米。
()(2)小明的爸爸高3米。
()(3)一辆汽车长10米。
()16、选择。
(1)你的椅子大约高()。
①45厘米②45米(2)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①厘米②米17、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钢笔长15()长颈鹿高4()小华身高120()数学书长26()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作业设计板书设计1米有多长1米=100厘米认一认:1米有多长估一估:小明有多高量一量:黑板有多长教学后记甘州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出示课件:教材第57页第4题。
学生可能会说:我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饮水机主机没有我高,所以饮水机主机比1米矮。
电视没有1米长,我伸开双臂比了比,它没有我两臂伸开的距离长,觉得电视长不够1米。
桌子比1米长,它比我伸开双臂之后要长一些。
椅子的高度也没有1米,我也是跟自己的身高比了比。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讲解: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
三、总结提升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的同学,解决问题时说得有理有据,真棒!希望今后大家都能做生活的有心人,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用尺子(可以是米尺、卷尺等)量一量你家中各种物品的长度,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考查知识点: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力要求:能较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板书设计练习四找已知条件,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甘州中学集体备课教案5.出示“小猫分鱼”,要求分得同样多,6.出示小狗分骨头,老师相机指导,平均分=分的同样多.三、体验感悟老师将 8本数学本奖给近阶段表现好的同学4位,第二次9本数学本奖给上课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同学(4名),请全班同学帮老师想想平均每人可以分几本?还剩几本?针对(2)题,问:剩下的1本还能不能再分?四、实践应用1.试一试第5题,飞走了一半后,还剩几只?(一半是什么意思。
6的乘法口诀-最新经典教案,通用
《6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60页例六及61页练习十三1——3题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理解并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编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培养推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合作参与的意识。
渗透函数、对应思想,感受探索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编制并牢记6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6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ppt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以旧导新.1.用乘法口诀计算。
2×1= 3×4= 4×2=2×3= 5×3= 2×3=1×4= 1×3= 5×4=2.我会填5×()=15 2×()=8 ()×3 =6 ()×()=16一()得三()一十()五二十三五()3.复习1~5的乘法口决。
背诵1~5的乘法口决4.导入课题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6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探究规律(1)创设情境,电子白板出示课本60页例六实物图(2)获取信息:一个豆荚内有几个豆子?二个豆荚一共有多少个豆子?三个豆荚一共有多少个豆子?四个?五个?六个呢?(3)出示表格:同桌合作交流,根据实物图填写表格豆荚个数123456豆子颗数1的下面为什么填6? 表示什么? 2的下面为什么填12? 表示什么?你发现了什么?1X6=6 一六得六6X1=62X6=12 二六十二6X2=123X6=18 三六十八6X3=184X6=24 四六二十四6X4=245X6=30 五六三十 6 X 5=306 X 6=36 六六三十六集体通读。
深化理解,3.识记。
二年级数学《表内乘法练习课(六)》教案
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难点: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畅言平台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
媒体或技术应用
二次修改意见
一、基础练习:
1.对口令。
1)师生对口令。一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三五( )( ) ( )( )二十五 二五( )( )
2)同桌互对口令,看谁对得又对又快。
2.写乘法算式。
经过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困惑?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三五( )
二五( )
四五( )
课后作业:
编道题考考家长。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 )×( )=( )
正 正 正 正 ( )×( )=( )
3.填口决。
三五( )( ) ( )( )一十 四五( )( )
五五( )( ) ( )( )二十五5×1= 1×5= 5×5= 5×2= 4×5= 5×4= 2×5=
课 题:练习课
学 科:数学
执教教师:
执教班级:202、207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第53页练习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悉5的乘法口诀,记住5的乘法口诀;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计算及运用的过程,体验巩固运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记忆能力。
5.看图写算式。
△△△△△△
△△△ △△△
二、指导练习:
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根据口诀写出算式。
三五( )
二五( )
四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二级上册
课题: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
2、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除法
教学难点:提高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填一填:
第1题
看谁算的又快又对。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二、第二题: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三、填一填:
第3题
让学生认真看清题意,独立填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看图列式计算:
第4题
学生观察图意,独立思考算法,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五、根据要求列式: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集体汇报。
六、知识应用:
第6题
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三
(1)买6副手套需要多少远?4×6=24(元)
(2 )钱的价钱是袜子的几倍? 24÷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