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成语故事二则 卧薪尝胆 一鼓作气
6成语故事二则
洗刷前耻
有志者事竟成
课文详解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向鲁(lǔ)国发动了进攻(ɡōnɡ)。 齐国的攻势很猛,形势十分危急。鲁国有个叫曹刿(ɡuì)的 人,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就去见鲁庄公。
曹刿向鲁庄公陈述了自己破敌的办法,鲁庄公听取了他的 意见,同他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
1.说说这场战争的双方分别是谁,战争开始时的 情况如何? 2.第一段中哪句话是介绍曹刿的?在这些描写中, 曹刿是个怎样的人?
一鼓作气
1-2主动请见
齐国的军队擂(léi)起战鼓,向鲁国的军队发起进攻。鲁庄公见了, 想下令军队迎击。曹刿急忙拦住他说:“不行,等一下!”
曹刿见到鲁庄公,做了些什么?为什么曹刿要在 第三次擂鼓再出击?
齐军见鲁军坚守阵地,不出兵迎击,只好退了回去。过了一阵,齐军第二 次擂鼓冲锋,曹刿告诉鲁庄公仍然不要理睬齐军,齐军又退了回去。直到 齐军第三次擂鼓冲锋,曹刿才让鲁庄公下令击鼓进军。顿时战鼓咚咚,杀 声震天,鲁军将[jiànɡ]士奋勇冲杀,打得齐军大败而逃。
一鼓作气
1-2主动请见 3-4指挥有方
•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擂鼓之后才反击呢?曹刿说:“打仗 要靠将士的勇气。齐军第一次擂鼓的时候,士气旺盛;第二次擂鼓的时候,士气开 始衰退了;第三次擂鼓,士气就更加低落了。等到敌人疲乏(fá)时,我军再出击, 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齐军三次擂鼓后,曹刿是怎样做 的?齐军士气有什么变化
第二次士气开始衰退 第三次士气更加低落
概括主题
卧薪尝胆
一鼓作气
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
蕴藏着一个大道理:做
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 事一定要有一鼓作气的精神,
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 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
四年级下册《成语故事二则—一鼓作气》
6.成语故事二则
《一鼓作气》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阅读思考:
①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
②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
③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
阅读思考:
鲁军是在齐军第几次擂鼓时出兵迎战 的?为什么?
齐军在第三次擂鼓时士气低落,这时 鲁军出兵迎战,鲁军第一次擂鼓,自 然是士气正旺,所以打败了齐军。
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一鼓作气”这个成语的意 思。 2.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到了些什么?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 2. 正确读写“进攻、擂鼓、一鼓作气”等词语。 3. 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4.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5. 从故事中受到教育。
历史成语故事15篇
历史成语故事 15篇历史成语故事 1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47个成语故事
47个成语故事1.卧薪尝胆故事:战国时期,楚国国君屈原被中原诸侯排挤,被迫流亡。
他怀着忠诚报国的决心,决定在流亡期间吃苦耐劳,以保持自己的斗志。
他居住在荆山之下,每天都躺在荆棘上,以痛苦的方式提醒自己不忘国耻。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卧薪尝胆”形容了屈原为了复国的决心,忍受了极大的痛苦和困苦。
2.杯弓蛇影故事:战国时期,有个人喜欢在晚上饮酒射箭。
一天晚上,他喝醉了,看到水中的月亮,误以为是一条游动的蛇,于是拔箭射去。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杯弓蛇影”比喻人因杞人忧天而自乱阵脚,过分疑神疑鬼。
3.画蛇添足故事:有个画家画了一幅很精美的蛇的画,但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技艺,不满足于画中已经很完美的蛇身,还在蛇的身上添加了四只脚。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4.掩耳盗铃故事:古代有个小偷想要偷铃铛,于是他用手掩住自己的耳朵,然后偷走了铃铛。
虽然他听不到铃声,但别人都知道他在偷。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掩耳盗铃”比喻明知道事情已经败露,却故意不去面对现实。
5.守株待兔故事:有个农夫每天都守在一棵树旁边等待兔子撞树而死,以便捡到兔子肉。
偶然一天,真的有只兔子撞树而死,农夫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不积极主动地等待机会,而是盲目地期望好运降临。
6.纸上谈兵故事:一个人只是在纸上推敲战争的策略和战术,却没有实际参与过实战。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纸上谈兵”形容人只是空谈理论,没有实际经验。
7.狡兔三窟故事:有只聪明的兔子在森林中挖了三个洞作为家。
一天,猎人发现了兔子的一个洞,但兔子逃到了另外一个洞。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狡兔三窟”比喻有备而来,有多个应对的方案。
8.刻舟求剑故事:一个人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然后把剑扔到了水中。
当他再次需要剑时,他回到了船上寻找,而不是去水中找。
这个故事中的成语“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方法,不愿意适应新的环境和变化。
9.杞人忧天故事:古代的杞国有个人非常多疑,他经常为了不切实际的担忧而忧心忡忡。
励志的成语故事
励志的成语故事励志的成语故事在人的一生里,会遇到挫折,会尝到快乐。
我们不能失去正能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的成语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孙康映雪苦读)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车胤囊萤夜读)(2)【负薪(x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朱买臣负薪读书)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李密牛角挂书)(3)【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孙敬悬梁苦读)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
一鼓作气成语小故事(优秀3篇)
一鼓作气成语小故事(优秀3篇)鼓作气成语小故事篇一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
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管仲放了。
什么射过小白,什么要亲手杀他才解恨。
他们原来把我当做木头人儿,捏[niē]在手里随便玩儿,随便欺负,根本就没把鲁国放在他们的眼里。
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他就开始练兵,铸造兵器,打算报仇。
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鲁国去。
管仲拦着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列国还没交好,老百姓还不能安居乐业,怎么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呐?”齐桓公可正为着刚即位,想露一手,显得他比公子纠强,好叫大臣们服他。
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呐?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就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一直在鲁国的`长勺[古地名;勺打过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对大臣们说:“齐国欺负咱们太过分了!施伯,你瞧咱们是非得拚一下子不可吧?”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请他来带兵,准能对付齐国。
”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快去请他来!”施伯说:“这人姓曹名刿,从小跟我交好,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
要是咱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肯出来。
”鲁庄公马上派施伯去请曹刿。
施伯见了曹刿,把本国被人欺负的事说明白了,一定要他出来给本国出点力气。
曹刿是个平民,家里又穷,笑着说:“怎么?你们做大官、吃大鱼大肉的,还要跟我们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吗?”施伯陪着笑说:“好兄弟,别这么说了。
国家要紧,全国人的性命要紧!”他一死儿地央告,怎么也得请曹刿帮助国君过这道难关。
曹刿见他这么诚恳,就跟着施伯去见鲁庄公。
鲁庄公问他怎么能打退齐国人。
他说:“全国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敌人。
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说不定。
打仗是个活事儿,要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法子。
”鲁庄公信任施伯,也就相信曹刿有本领,当时就拜他为大将,带着大军一块儿上长勺去抵抗齐兵。
他们到了长勺,扎下军营,摆下阵势,远远地对着齐国的兵营。
古代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更多⼉童故事资源请搜索与你分享!【解释】
薪:柴草。
形容刻苦⾃励,发奋图强。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越王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头舔舔⿅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过往苦⽇⼦,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原来吴王夫差发兵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夜侍候马匹。
对于⼀个君王来说,这实在是⾮常难堪的。
但是勾践暗下决⼼,⼀定要恢复⾃⼰的国家,所以他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实实养马。
勾践还装出对夫差忠⼼耿耿的样⼦。
⽤⼼替他驾驭马车,态度谦卑。
夫差认为勾践真⼼归顺了,就放他回国。
勾践回国后,决⼼要使越国富强起来。
他亲⾃参加耕种,和百姓同⽢共苦,他怕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就“卧薪尝胆”,还常⾃问:“你忘了在吴国的耻辱吗?”
勾践⼜给吴王送去美⼥西施。
吴王夫差就更加只顾吃喝玩乐,⽆⼼国政,弄得国家⽇渐衰弱。
经过⼆⼗年的充分准备,勾践看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吴国没有防备的情况下,领兵把吴国打得⼤败。
夫差感到很羞愧,举剑⾃刎⽽死。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成语故事1春秋时期,我国南方有俩个邻近的小国,吴国和越国。
它们经常打仗,势力相当,始终难分胜负。
不过,公园前496年,吴国还是把越国彻底地打败了。
越王本人也因在战争中受了重伤,不久就死去了。
越王在临死的时候,嘱托他的儿子,一定要为他报仇雪恨。
越王的儿子勾贱,牢牢地记住了他夫亲的话。
他日夜操练兵马,时刻准备报仇雪恨。
吴王知道这个消息后,又马上派兵攻打越国。
结果越国又再次被打败,这一次,越王勾践也被吴王抓到了吴国。
为了消除吴王对他的`疑心就假装者很老实的样子,吴王实在可怜,他就决定放他回到越国。
图鉴回到越国后,每天都急着想报仇,为了不断磨砺自身报仇的坚强意志,他果断地离开了宫殿,睡在柴草上。
每次吃饭前都要尝一下苦胆。
觉得苦的时候,就大声对他自身说:“勾践!你难道忘了越国的耻辱和仇恨了吗?”十月国强大起来,他不但亲自种田生活也十分可以,对那些有才能的人非常尊重,而且对老百姓非常的爱护,这样越国很快就强势了起来。
与此同时,还有想方设法为吴王夫拆送去很多美女和金银财宝,结果吴王以为他真的不想复仇了,也就放松了戒备。
几年以后,越国攻打五谷攻入了吴国,国都吴王夫差也成了阶下囚,构建终于爆了他的愁。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2公元前496年,吴王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吴王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
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音pǐ)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
”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带西施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
”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孙武的军事家,他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家,也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孙武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齐国做过军师,帮助齐国打败了邻国晋国。
后来,孙武来到了吴国,成为了吴王的军事顾问。
有一天,吴王听说了齐国的军队要进攻吴国,他非常担心。
孙武对吴王说,“我们可以采取一鼓作气的策略,出其不意地打败敌人。
”吴王听了孙武的建议,便立刻组织了军队,准备出击。
当齐国的军队来到吴国的边境时,他们发现吴国的军队早已准备好了,士气高昂,一鼓作气地向他们冲了过来。
吴国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大,齐国军队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被打败了。
一鼓作气,吴国成功地击退了齐国的进攻。
吴王非常高兴,他赞扬了孙武的聪明才智和高明的军事战术。
从此以后,一鼓作气成为了吴国军队的战斗口号,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成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勇敢果断,一鼓作气,不要犹豫和畏缩。
只有鼓起勇气,毫不犹豫地去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也是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时刻牢记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运用一鼓作气的精神。
比如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坚定信心,勇敢面对,一鼓作气,去克服困难,取得好成绩。
在工作上,遇到挑战时,也要敢于冲锋,一鼓作气,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一鼓作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它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困难,敢于迎接挑战,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坚定信心,鼓起勇气,一鼓作气,去争取胜利。
这样的精神,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成功,也能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和充实。
所以,让我们都学会一鼓作气,勇往直前,迎接人生的挑战吧!。
《成语故事二则—一鼓作气》PPT课件
齐军见鲁军没有动静,又一次擂 响战鼓。
可曹刿还是认为时机不到。
齐军见鲁军还是按兵不动,又第三 次敲响鼓向他们挑衅( tiǎo xìn )。
曹刿当机立断,劝鲁庄 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形容战斗或劳动前,人们精 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
随着雨点般战鼓声响起,早已摩 拳擦掌( mó quán cā zhǎng ) 的鲁军奋勇而上。
4.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 转.庄公十年》
破釜沉舟(项羽) 望梅止渴(曹操 ) 精忠报国(岳飞)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公元前684年,齐国出兵攻 打鲁国。
鲁庄公率兵前去长勺,决定 与齐军决一死战。
齐军先声夺人,擂( léi ) 起战鼓准备进攻。
鲁庄公刚要率兵应战,却被同 来的曹刿(guì )劝住了。他认为 时机不到,劝鲁庄公再等等。
齐军在第三次擂鼓时士气低 落,这时鲁军出兵迎战,鲁军第 一次擂鼓,自然是士气正旺,所 以打败了齐军。
拓展提升: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 个怎样的道理? 思考 (2)联系生活,用自己的 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感悟寓意:
1
做事情要一口气做完,
不要拖泥带水、犹豫不决。
思考:
1.谁一鼓作气? 2.在怎样的情况下一鼓作气? 3.一鼓作气的结果怎样?
讨论:
当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时,曹刿 为什么不让鲁庄公出兵迎敌?
阅读思考:
①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旺盛
)
②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开始衰退 ) ③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更几次擂鼓时出兵 迎战的?为什么?
鲁庄公听了曹刿的这番话,不禁称 赞道,将军真是精通战事的奇才啊!
一鼓作气打仗靠的是军士们的 勇气,擂响第一次战鼓,军士们 精神振奋,士气最为旺盛。后来 比喻抓住时机,趁劲头足的时候 一下子把事情办成。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勾践的国家的国君,他的国家被敌国吴国侵略,他被俘虏,被迫在吴国为奴。
勾践深知自己的国家受到了侵略,他心中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国家的挚爱。
他发誓一定要为国家报仇雪恨,重振国家雄风。
在吴国为奴的日子里,勾践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报仇的决心。
他每天都默默地忍受着屈辱,同时也在心中默默地筹划着复国的计划。
他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足够的实力。
于是,他开始从小事做起,积攒力量,为将来的复国大业做准备。
勾践在吴国为奴的时候,每天都在努力工作,积攒财富。
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是默默地忍受着一切。
他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够为国家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实力。
他不断地努力工作,不断地积攒财富,为将来的复国大业做准备。
除了努力工作积攒财富之外,勾践还在吴国学习吴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了解敌人的弱点和国家的实力。
他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知识,为将来的复国大业做准备。
经过多年的努力,勾践终于积攒了足够的财富和知识。
他终于有了足够的实力,可以开始筹划复国的计划了。
他利用自己在吴国的人脉和财富,秘密地筹备起了复国的行动。
最终,勾践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发动了起义,推翻了吴国的统治,重振了自己的国家,实现了自己的复国大业。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形容的就是勾践的故事。
勾践在吴国为奴的时候,不放弃对国家的挚爱和对报仇的决心,默默地忍受着屈辱,默默地积攒着力量,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复国大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坚定信念,不放弃希望,努力积攒力量,最终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要有足够的准备和实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积累,才能够为将来的成功做好准备。
勾践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经过卧薪尝胆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伟业。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卧薪尝胆,这一成语大家一定不会陌生。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是说战国时期的楚国君主屈原,为了想振兴楚国,采取了这样的行动。
那么卧薪尝胆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一起探究。
一、背景在楚国国君屈原时代,楚国已经处于几十年的战乱之中。
每年都要上缴大量的岁币和人口,平民百姓苦不堪言。
为此,屈原想要振兴楚国,建立一个富庶、天下太平的国家。
二、卧薪尝胆于是,屈原想出了一个计策。
他做出了“卧薪尝胆”的举动。
他在火炕中央挖一坑,放上一些柴薪,以自己的身体为重,把身体埋在柴薪上。
每当感觉疼痛难受时,就调整姿势,“胆尝”这份痛苦。
屈原这样做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勇气,而是希望借此来体察基层民众的生活,了解百姓疾苦,更好地施政。
他心里明白,没有百姓的支持,楚国不可能实现振兴。
三、取得成果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苦修,屈原终于充分体验了平民百姓的苦难和疾苦。
他感到自己内心更加强大了,同时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于是,在“卧薪尝胆”之后,他开始着手整顿楚国政治、加强边防、推崇节俭、注重儒士教育、组织民间歌舞、疏通水利,实现了楚国较长时间的繁荣。
最终,屈原成功地振兴了楚国,但不幸的是,在楚国国内外力量的纷争之中,屈原遭受到了权力斗争的外部压力,被逐出了楚国,并在他流亡之后自杀身亡。
四、启示屈原的卧薪尝胆,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行动,但是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借此悟出了施政之道,确立了自信,并最终为楚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到屈原虽然拥有很高的地位和政治权力,但并没有忘记百姓疾苦。
他只有在体察百姓之苦之后,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该怎么办,所以他才能在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上找到成功的方法。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为一位领导者,不仅要有决断力、胆略,更要时刻关注百姓群众的疾苦,了解社会的脉动和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三令五申,统驭群雄,将社会发展推向某一个最理想的境地。
6成语故事二则2
中小四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堂流程及设计:一、课堂反馈二、学生自学课文,讨论问题。
三、学生展示,贯穿朗读训练四、课堂检测。
课题:6成语故事二则(第2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时间: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复述故事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3、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
三、学生展示,贯穿朗读训练。
四、课堂检测。
1、《卧薪尝胆》的故事发生在()时期,越国被()打败,越王()被吴王()俘虏并扣押了三年。
三年后,越王勾践回到自己的国家,每天()来激励自己把国家治理好,(),()。
2、《一鼓作气》的故事发生在()时期,鲁国即将被()打败,曹刿决心(),向()陈述了自己的破敌之法,在齐军第三次擂鼓后,齐军士气最低落时,鲁军再出击,一鼓作气,取得()。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请写下来:()()()()一、课堂反馈薪柴勾画践踏俘虏扣押屈辱舒适拆掉鲁国攻打擂鼓疲乏二、学生自学课文,讨论问题。
第一关:朗读关。
(认真读就可以过关)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有哪些疑问?(将不懂的问题写在预习本上)3、小组内多形式朗读。
4、评价朗读的情况。
第二关:难题关。
(课文中就可以找到答案,请同学们在书中圈画出来,我们联手一起闯难关)1.学习《卧薪尝胆》。
(1)越王为什么要卧薪尝胆?(2)越王是怎样卧薪尝胆的?越王卧薪尝胆的结果怎样?(3)《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学习《一鼓作气》。
(1)读第1、2自然度,说一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曹刿为什么要见鲁庄公?(2)读第3、4自然段,曹刿向鲁庄公陈述的破敌之法是怎样的?效果如何?(3)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擂鼓之后鲁军才发动进攻呢?(4)《一鼓作气》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概括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概括嗨,朋友!今天我来给你讲讲卧薪尝胆这个超有名的成语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咱们国家有两个很厉害的诸侯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
这两个国家老是打来打去,都想称霸一方。
越国的国王勾践,有一回和吴国打仗,结果越国输得那叫一个惨,勾践自己都被抓到吴国去了。
到了吴国,勾践的日子可不好过呀,吴王夫差就让他干各种又脏又累的活儿,把他当成奴隶一样对待。
但是勾践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他可没打算就这样一辈子被人欺负。
在吴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吴王夫差觉得勾践好像是真心归顺了,就把他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那真是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越国强大起来,把吴国给打败,一雪前耻。
勾践亲自下田种地,他的夫人也自己织布做衣服。
他对越国的老百姓特别好,减轻赋税,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同时,他还悄悄地训练军队,准备有朝一日攻打吴国。
就这样,经过了很长很长时间的努力,越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终于,勾践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带着军队去攻打吴国。
这一次,越国的士兵们一个个都特别勇猛,因为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气,要为越国争光。
越国打败了吴国,勾践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你看,勾践多了不起啊!他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不放弃,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目标,这种精神真的太值得咱们学习啦!遇到困难的时候,咱们也不能轻易认输,要像勾践一样,咬着牙挺过去,说不定就能成功呢!这个卧薪尝胆的故事,就是告诉咱们,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再远大的目标也能实现。
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咱们都要有这种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卧薪尝胆,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意为顶着极大困苦,忍受痛苦来鼓舞自己,以达到战胜困境的目的。
这个成语源自《史记》中的一则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当时,秦国的国君秦穆公意图统一天下,但是遭到了很大的阻力。
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齐国。
当时的齐国国君任常,为了抵抗秦国的进攻,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战略。
任常通过窥视秦国国君秦穆公的秘密信函,得知秦国想招募一位名医。
任常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去齐国的一家医学名门学习医术,并强迫那里的名医前往秦国。
名医得知秦国国君想要秘密招募他,十分害怕他人得知自己离开齐国。
于是,名医悄悄把自己埋在床下,以免被任常发现。
任常的手下找到名医的家时,得知他出门了。
他们去问身边的人,结果都没有得到消息。
而名医的妻子为了保护丈夫,当时决定服毒自尽。
最终,名医终于鼓起勇气赴秦国。
秦穆公见到名医后,惊奇的发现名医的死去的妻子正躺在名医抬的医疗用具下面。
秦穆公对名医的勇气和忠诚深深感动,立即派人回齐国归还名医的妻子遗体。
并致函给任常,告诉他齐国的名医已经来到秦国,并警告任常不要再对名医的家人使坏。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卧薪尝胆是一种意志坚定、毫不畏惧的精神状态。
名医之妻的牺牲和名医勇敢面对前往秦国的困难与痛苦,最终换来了秦穆公的赏识和保护。
这个成语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源泉,许多文人墨客在他们的作品中运用了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来表达他们对于坚持信念,面对挫折的勇敢和永不放弃的精神追求。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不能轻易妥协和放弃。
只有在坚持和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乃至自身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遭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而正是通过卧薪尝胆的精神,我们才能够不畏艰险,勇敢向前,不断超越自我。
正如这个成语所启示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勇往直前的精神,无论面对多大的困境,都要保持坚毅与决心,付出持久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6 成语故事二则 卧薪尝胆 一鼓作气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在这段受尽 屈辱的日子里, 他会想些什么呢?
勾践回国以后,把以前舒适的床铺拆掉,把柔软暖和 的被褥搬走,在地下铺上柴草,每天就在柴草上睡觉。他 还在房梁上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用舌头尝尝它的苦味。 勾践这样做是让自己不忘过去失败的耻辱和教训,激励自 己把国家治理好,积蓄力量,报仇雪耻。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向鲁(lǔ)国发动了进攻 (ɡōnɡ)。齐国的攻势很猛,形势十分危急。鲁国有个叫曹 刿(ɡuì)的人,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就去见鲁庄公。 曹刿向鲁庄公陈述了自己破敌的办法,鲁庄公听取了他 的意见,同他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
齐国的军队擂(lãi)起战鼓,向鲁国的军队发起进攻。 鲁庄公见了,想下令军队迎击。曹刿急忙拦住他说:“不行, 等一下!” 齐军见鲁军坚守阵地,不出兵迎击,只好退了回去。过 了一阵,齐军第二次擂鼓冲锋,曹刿告诉鲁庄公仍然不要理 睬齐军,齐军又退了回去。直到齐军第三次擂鼓冲锋,曹刿 才让鲁庄公下令击鼓进军。顿时战鼓冬冬,杀声震天,鲁军 将[jiànɡ]士奋勇冲杀,打得齐军大败而逃。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擂鼓之后才 反击呢?曹刿说:“打仗要靠将士的勇气。齐军第一次擂鼓 的时候,士气旺盛;第二次擂鼓的时候,士气开始衰退了; 第三次擂鼓,士气就更加低落了。等到敌人疲乏( fá )时, 我军出击,一鼓作气,就取得胜利。”
第6课 成语故事二则
●卧薪尝胆
●一鼓作气
●练习
卧薪尝胆
春秋列国形势图
卧薪(xīn)尝胆
俘虏:打仗时被 捉住的敌人。
扣押:拘留国王勾(ɡōu)践 (jiàn)做了俘(fú)虏,被吴王夫差[chāi]扣押(yā) 了整整三年。三年中,勾践受尽了屈(qū)辱(rǔ),好 不容易才被吴王赦(shâ)免,放回了越国。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
成语“一鼓作气”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一下子做完。
含有鼓励的意思。
鼓,敲战鼓;作,振作.以下是一鼓作气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军队准备抵抗。
鲁国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ɡuì),他自告奋勇,请求跟鲁庄公一同参战。
鲁庄公和曹同坐一辆战车,率领军队在鲁国的长勺与齐军作战。
双方刚摆好了阵势,鲁庄公就要击鼓进攻。
曹说:“时机未到,不能进攻。
”齐国击了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曹才对鲁庄公说:“好了,现在可以进攻了。
”于是,鲁军鼓声震天,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逃命。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鲁庄公问曹:“为什么要等齐军击鼓三次以后,你才让我下令出兵呢?”曹答道:“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的斗志最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大家的士气就会有些低落了;到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兵的`勇气就全消失了。
等齐军的三通鼓击完,我们才击鼓冲锋,这时齐兵的勇气已经衰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
因此,一鼓作气,打败了齐军。
”。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成语是历史的一部分,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勾践是中国春秋时代后期的越国君主。
勾践是大禹子孙夏王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孙,父亲则是越侯允常。
生年不详,前496年至前464年在位。
卧薪尝胆的成语故事的典故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
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
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
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
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
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
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
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
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
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
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
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
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
现在该怎么办?"范蠡(li)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
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
一鼓作气成语故事一鼓作气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一鼓作气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一鼓作气成语故事篇1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气得直翻白眼。
他说:“我当初真不该不听施伯的话,把管仲放了。
什么射过小白,什么要亲手杀他才解恨。
他们原来把我当做木头人儿,捏在手里随便玩儿,随便欺负,根本就没把鲁国放在他们的眼里。
照这么下去,鲁国还保得住吗?”他就开始练兵,铸造兵器,打算报仇。
齐桓公听了,想先下手,就要打到鲁国去。
管仲拦着他说:“主公才即位,本国还没安定,列国还没交好,老百姓还不能安居乐业,怎么能在这会儿去打人家呐?”齐桓公可正为着刚即位,想露一手,显得他比公子纠强,好叫大臣们服他。
要是依着管仲先把政治、军队、生产一件件都办好了,那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呐?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就拜鲍叔牙为大将,带领大军,一直在鲁国的长勺[古地名;勺打过去。
鲁庄公气了个半死,脸红脖子粗地对大臣们说:“齐国欺负我们太过分了!施伯,你瞧我们是非得拚一下子不可吧?”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请他来带兵,准能对付齐国。
”鲁庄公急着问他:“谁呀?快去请他来!”施伯说:“这人姓曹名刿,从小跟我交好,挺有能耐,文的武的全行。
要是我们真心去请他,他也许肯出来。
”鲁庄公马上派施伯去请曹刿。
施伯见了曹刿,把本国被人欺负的事说明白了,一定要他出来给本国出点力气。
曹刿是个平民,家里又穷,笑着说:“怎么?你们做大官、吃大鱼大肉的,还要跟我们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吗?”施伯陪着笑说:“好兄弟,别这么说了。
国家要紧,全国人的性命要紧!”他一死儿地央告,怎么也得请曹刿帮助国君过这道难关。
曹刿见他这么诚恳,就跟着施伯去见鲁庄公。
鲁庄公问他怎么能打退齐国人。
他说:“全国上下一心,就能打退敌人。
至于到底怎么打,那可说不定。
打仗是个活事儿,要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死法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国的国王勾践做了俘虏
越国的国王勾践做了俘虏
被吴王夫差扣押了整整三年
勾践受尽了屈辱
把以前舒适的床铺拆掉
把以前舒适的床铺拆掉
有一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进攻
有一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进攻
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
等到敌人疲乏时
参考资料
盘隐草堂
越王勾践尝胆(盘隐草堂内)
江苏省苏州市的盘隐草堂,占地十亩,是一座集渔櫵、耕读为一体的 庄园,四面都用茅草遮盖,连馆门也用木头钉成篱笆。草堂内辟有“卧薪 尝胆”、“追远楼”、“草堂敌楼”、“临河水库”、“范蠡与陶瓷”等 景点,使草堂再现了吴越历史风情。
赦免:减轻或 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屈辱:受到的压 迫和侮辱。
勾践回国以后,把以前舒适( shì )的床铺 [ pù ] 拆 (chāi)掉,把柔软暖和[huo]的被褥(rù)搬走,在地下 铺上柴草,每天就在柴草上睡觉。他还在房梁上挂了一个 苦胆,每天都要用舌头尝尝它的苦味。勾践这样做是让自 己不忘过去失败的耻辱和教训,激励自己把国家治理好, 积蓄(xù)力量,报仇雪耻。 经过一段时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勾践亲自率领大 军,一举打败了吴国,洗刷了以前的耻辱。
一鼓作气
说说这场战争 的双方分别是谁, 战争开始时的情况 如何。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向鲁国发动了进攻。齐国的攻势 很猛,形势十分危急。鲁国有个叫曹刿的人,决心保卫自己 的祖国,就去见鲁庄公。
这段中哪句是 介绍曹刿的?在这 些描写中,曹刿是 个怎样的人?
曹刿见到 鲁庄公,做了 些什么?
曹刿向鲁庄公陈述了自己破敌的办法,鲁庄公听取了他 的意见,同他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 齐国的军队擂起战鼓,向鲁国的军队发起进攻。鲁庄公 见了,想下令军队迎击。曹刿急忙拦住他说:“不行,等一 下!” 齐军见鲁军坚守阵地,不出兵迎击,只好退了回去。过 了一阵,齐军第二次擂鼓冲锋,曹刿告诉鲁庄公仍然不要理 睬齐军,齐军又退了回去。直到齐军第三次擂鼓冲锋,曹刿 才让鲁庄公下令击鼓进军。顿时战鼓冬冬,杀声震天,鲁军 将士奋勇冲杀,打得齐军大败而逃。
越王勾践尝胆(盘隐草堂内)
结
束
第6课 成语故事二则
●卧薪尝胆
●一鼓作气
●练习
卧薪尝胆
春秋列国形势图
卧薪(xīn)尝胆
俘虏:打仗时被 捉住的敌人。
扣押:拘留; 扣留。
战国时候,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的国王勾(ɡōu)践 (jiàn)做了俘(fú)虏,被吴王夫差[chāi]扣押(yā) 了整整三年。三年中,勾践受尽了屈(qū)辱(rǔ),好 不容易才被吴王赦(shâ)免,放回了越国。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擂鼓之后才 反击呢?曹刿说:“打仗要靠将士的勇气。齐军第一次擂鼓 的时候,士气旺盛;第二次擂鼓的时候,士气开始衰退了; 第三次擂鼓,士气就更加低落了。等到敌人疲乏时,我军出 击,一鼓作气,就取得胜利。”
齐军三次擂 鼓后,曹刿是怎 样做的?
鲁军 拦住
不要理睬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向鲁(lǔ)国发动了进攻 (ɡōnɡ)。齐国的攻势很猛,形势十分危急。鲁国有个叫曹 刿(ɡuì)的人,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就去见鲁庄公。 曹刿向鲁庄公陈述了自己破敌的办法,鲁庄公听取了他 的意见,同他坐一辆战车来到前线。
齐国的军队擂(lãi)起战鼓,向鲁国的军队发起进攻。 鲁庄公见了,想下令军队迎击。曹刿急忙拦住他说:“不行, 等一下!” 齐军见鲁军坚守阵地,不出兵迎击,只好退了回去。过 了一阵,齐军第二次擂鼓冲锋,曹刿告诉鲁庄公仍然不要理 睬齐军,齐军又退了回去。直到齐军第三次擂鼓冲锋,曹刿 才让鲁庄公下令击鼓进军。顿时战鼓冬冬,杀声震天,鲁军 将[jiànɡ]士奋勇冲杀,打得齐军大败而逃。 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在齐军三次擂鼓之后才 反击呢?曹刿说:“打仗要靠将士的勇气。齐军第一次擂鼓 的时候,士气旺盛;第二次擂鼓的时候,士气开始衰退了; 第三次擂鼓,士气就更加低落了。等到敌人疲乏( fá )时, 我军出击,一鼓作气,就取得胜利。”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在这段受尽 屈辱的日子里, 他会想些什么呢?
勾践回国以后,把以前舒适的床铺拆掉,把柔软暖和 的被褥搬走,在地下铺上柴草,每天就在柴草上睡觉。他 还在房梁上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用舌头尝尝它的苦味。 勾践这样做是让自己不忘过去失败的耻辱和教训,激励自 己把国家治理好,积蓄力量,报仇雪耻。
说说曹刿为 什么要在敌军第 三次鼓响后,才 擂鼓迎战?
齐军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士气旺盛
士气衰退 士气低落
练习
勾践
俘虏
扣押
Hale Waihona Puke 屈辱舒适拆除鲁国
进攻
擂鼓
疲乏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齐军第一次擂鼓,士气(
)。
(2)齐军第二次擂鼓,士气(
)。
(3)齐军第三次擂鼓,士气(
)。
卧薪尝胆
越国的国王勾践做了俘虏
勾践会怎样 治理国家?怎样 积蓄力量?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不忘耻辱
说说你认为这 两句话中的哪些词 很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越国终于强大起来。勾践亲自率领大 军,一举打败了吴国,洗刷了以前的耻辱。
你从卧薪尝胆 这个故事中明白了 什么道理?
受尽屈辱
卧薪尝胆
不忘耻辱
打败吴国
洗刷耻辱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 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报仇雪耻:雪:洗刷掉。 报复仇敌,洗雪耻辱。通常 写作“报仇雪恨”。
“薪”指什 么?“胆”指什 么?谁卧薪尝胆? 为什么要卧薪尝 胆?
卧薪尝胆
战国时候,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的国王勾践做了俘 虏,被吴王夫差扣押了整整三年。三年中,勾践受尽了屈 辱,好不容易才被吴王赦免,放回了越国。
说说哪些词语 能够体现勾践在越 国三年的生活是十 分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