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1949-2008:四川省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2008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2009年2月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省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两个加快”,努力克服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审定,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12506.3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比上年回落4.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6.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790.1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4350.0亿元,增长8.3%。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61.9%和32.9%。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378元,增长9.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19.3:44.2:36.5调整为18.9:46.3:34.8。
图一:2004-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6516.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GDP的52.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0.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514.7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041.3亿元,增长12.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0%。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6.6%。
表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指标全省城市农村居民消费价格 105.1 104.7 105.5食品 112.0 112.5 111.3其中:粮食 106.1 105.9 106.4油脂 119.6 121.9 117.4猪肉 116.5 117.8 114.9鲜蛋 103.6 103.3 104.5水产品 116.0 116.5 115.2鲜菜 105.2 104.7 106.9烟酒及用品 102.0 101.9 102.0衣着 97.3 95.8 99.5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7 103.2 101.9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4 102.1 102.7交通和通信 99.8 98.2 10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9.9 99.1 101.0居住 104.6 103.1 106.0全部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9.3%,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9.6%、生活资料价格上涨8.0%。
国情 党情 省情 市情简介
国情党情省情市情简介一、国情简介简略几组数据便可清晰领略到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1.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三。
2.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向总体小康,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升到4761元,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增加2.5万倍。
3.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2.5亿减为1479万,减贫成效卓著,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2.5亿左右,约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减少为147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1.6%。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为,近25年来全人类扶贫事业成就中,三分之二应归功于中国。
4.财政收入增长1104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亿元,到1999年达到11444亿元,进入新世纪,财政收入连续跨越新台阶,2009年达到68477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约1104倍。
5.粮食产量增长4.69倍,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支撑工业化进程。
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69倍,达到53082吨;2008年猪牛羊肉类产量达到5337万吨,而1952年只有339万吨。
6.粗钢年产从16万吨到5亿多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由1949年的16万吨增长到5.678亿吨。
纱产量由32.7万吨增长到2405万吨。
我国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根据联合国资料,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在22个工业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
2008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
■四川省统计局
20 0 8年 ,在 省委 、省政 府 的正确领 导下 ,全省 上下深
第三 阶段 ,6月份 以后恢 复 回升 ,三 季度 经济增 长恢 复 到
1.%;第 四阶段 ,四季度增长 降低 ,主要经 济指标增 速减 01
入贯彻 落实科 学发展 观 ,坚 持 “ 加快 发展 、科学 发展 、又 好又快发展 ”的总体取 向 ,积 极推进 “ 两个加快 ” ,努 力克 服特大地震 等 自然灾害 和国际金融危 机对经 济增长 的影 响 ,
20 0 8年 ,虽 然 四川 遭受 了特大地震 ,但 受灾 乡镇 绝大 部分属 于龙 门 山区 ,不 是农 产品 主产 区 ,对全 省农业 生产 的影 响不大 ,全年 四川农 业生 产稳 步发 展 ,主要农 产品获 得丰收 。初 步统计 ,全年农林 牧渔业 增加值 26 3 6亿元 ,比 上 年增 长 30 .%;粮食 总产 量 3 0 5 0万 吨 ,增 产 1 8 0. 吨 , 5万
取得 了抗震救灾 的重大 胜利 ,全省经济增长 ,社会进 步。
缓 ,形成 了全 年经济增长波动较大 、 幅减 缓的运行轨迹 。 增
初步核 算 ,全 年生产 总值 ( D ) 15 63 元 ,比上 G P 20 -亿 年增长 95 . %,增速 比上 年 回落 47个百分点 ,但 比 2 0 . 0 8年
亿元 ,比年初 增加 6 55亿元 ,增长 2 . 8. 95 %。全社会 金融机
进入 1 O月份后 ,社 会消费 品零售增速 明显 回落 ,增幅 由 1 份的 2 . 0月 23 %回落 至 1 2月份 的 1.%,两个 月回落 5 73 个 百分点 。同时 ,l 1 1 月消 费市 场增 幅低 于全 国 21个百 .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动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动情况作者:马本昌来源:《四川省情》2013年第11期第一面:人口数量与结构2010年四川人口总量较1953年的4434.38万人增加3607.37万人,年平均增加63.29万人,年均增长1.13%;14岁以下少年儿童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16.97%和10.95%,全省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行列。
人口数量及变动特点人口数量现状:人口总数位居全国第四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四川省共登记常住人口8041.75万人,人口总数仅次于广东、山东和河南,位居全国第四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03%。
其中,男性4082.78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1.19%;女性3958.97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48.81%。
性比例男性较全国的50.77%低0.42个百分点,女性较全国的49.23%高0.42个百分点。
性别比103.1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7。
人口数量变动特点:快速→高速→平稳→低速→负增长2010年四川人口总量较1953年的4434.38万人(1953、1964、1982、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根据2010年的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即不包括现重庆市人口)增加3607.37万人,年平均增加63.29万人,年均增长1.13%。
结合六次普查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状况,四川人口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口快速增长(1953~1964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5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三个时期,四川人口的数量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建国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的人口快速增长状况;1959年至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数量减少;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再次出现高增长。
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1949-2008:全国自然状况和自然资源
(10 000 hectares)
Forest-coverage Rate
(%)
Total Standing Stock Volume
(10 000 cu.m)
Stock Volume of the Forest
(10 000 cu.m)
Water Resources
Total Water Resources Volume (100 million cu.m)
Cultivated Area
(10 000 hectares)
Major Mineral Basic Reserves
Petroleum
(10 000 tons)
Natural Gas
(100 million cu.m)
Coal
(100 million tons)
Iron
(Ore, 100 million tons)
(km)
Mainland Shore
Island Shore
Climate
Percentage of Climatic Zones to Total Area of Territory
Humid Zone
(aridity<1.0)
Semi-Humid Zone
(aridity 1.0-1.5)
Semi-Arid Zone
石油 天然气 煤炭
(万吨) (亿立方米)
(亿吨)
铁矿
(矿石,亿吨)
锰矿
(矿石,万吨)
铬矿
(矿石,万吨)
钒矿
(矿石,万吨)
原生钛铁矿 (矿石,万吨)
Territory
Area of Territory
四川社会简况
唐宋时期,很多外省籍的文人纷纷入蜀,在这里留下了丰硕的创作成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杜甫、黄庭坚和陆游等,他们在第二故乡四川留下的踪迹(如成都杜甫草堂),甚至成为他们留在中华大地上的主要纪念地
四川历代文人学者如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成都人,一说蓬安人),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西汉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阆中人),西汉辞赋家、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杨雄(郫县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南充人),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陈子昂(射洪人),唐代诗仙李白(江油人),唐代女诗人薛涛(成都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明代文学家杨慎(新都人),清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蜀中才子”李调元(罗江人)等等,如灿烂的群星,辉耀着蜀中大地。
巴蜀文坛英才辈出,群星璀璨,名流竞秀,佳作纷呈。
四川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成都市、沪州市、自贡市、宜宾市、乐山市、都江堰市、阆中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是全国文化遗产遗址最多的省份之一。
2005年8月,国家文物局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布采用2001年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九、四川人才荟萃,英才辈出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仪陇人)、陈毅(乐至人)、罗瑞卿(南充人),共和国的开国上将张爱萍(达县人)、陈伯钧(达县人)等都出在四川省。
“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刘光第(富顺人)、杨锐(绵竹人),被孙中山追赠为大将军的辛亥革命志士喻培伦(内江人),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宜宾人),为人民服务的忠诚战士张思德(仪陇人),巾帼英雄丁佑君(乐山市人),志愿军英雄黄继光(中江人)、邱少云(铜梁人),当代的少年英雄赖宁(石棉人)等等彪炳史册的古今英雄,为四川写下了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