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工科建设深入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101计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01计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101计划”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实现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强突破。
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推进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核心课程建设,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基础理科、文科和医科相关领域;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工科相关领域,生物育种等新农科相关领域,预防医学等新医科相关领域,涉外法治等新文科相关领域,建设一批核心课程,推动核心教材、核心师资、核心实践项目建设。
同时启动地方高校“101计划”还有哪些985大学没有进入到“101计划”中“101计划”33所大学中,29所是原985大学,3所211大学,还有1所双一流大学。
10所高校未能进入选的985大学是: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两电一邮”则全部入选。
“101计划”的目标是什么“101计划”目标是用两年时间推出一批计算机领域的名课、名师、名教材。
“101计划”实时数据12门核心课程650个编写关键知识点教案256场次校内外听课场次513人次参与课堂观察教师“101”计划的含义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0”和“1”组成,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在数学语言中,十进制的“101”是由“0”和“1”组成的最小的素数;在英语中,“101”用来指代“一个学科中最为基础的知识”。
“101计划”就是关注基础学科本科教育的计划,它不仅着眼于计算机学科。
101计划12门核心课程是哪些清华大学:计算机组成语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北京大学:离散数学、算法设计与分析、操作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概论上海交通大学:数据结构南京大学:计算机系统导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库系统国防科技大学:软件工程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引论。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
“天大行动”——“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2017年4月8日工程改变世界,行动创造未来,改革呼唤创新,新工科建设在行动。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目标,我们致力于以下行动:1.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
根据世界高等教育与历次产业革命互动的规律,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工科范式。
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2.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
加强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需求的调研,做好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主动谋划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到 2020 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50%以上。
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核技术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
更新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服务地矿、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初探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初探作者:王赢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22年第08期摘要:新农科建设是我国农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农林学科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提炼出新农科建设内涵,运用网络调研法总结出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以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提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路径。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顺势而为,深入贯彻新农科发展理念,以优化文献资源配置、构建信息素养培育工程、打造学科馆员队伍、推进多维阅读推广等为行动抓手,全面助力新农科建设快速发展。
关键词:新农科建设;农业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2019年教育部提出新农科建设规划,提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革现有涉农专业,围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协同育人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完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业高校图书馆应顺应时代发展,按照国家要求,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助力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
本文将运用文献分析法提炼出新农科建设内涵,运用网络调研法总结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以河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提出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路径,助力新农科建设快速发展。
一、新农科建设内涵当前,农业院校教育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注重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的需求。
主动拥抱知识生产新模式的挑战,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是建设新农科的必然路径。
以生命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加快向农业领域渗透,打破专业壁垒,推进交叉融合,不断开拓出农业科技新领域,是新农科建设的现实选择。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与农科类人才培养历程及经验启示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与农科类人才培养历程及经验启示福建工程学院薛海波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吴文良泰山学院李明摘要:我国实施专门的高等农业教育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为适应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高等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变化。
高等农业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同步性,坚持“产学研”三结合办学发展道路,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协调统一的全面发展观,借鉴外国农业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实际状况。
我国农业高等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基础,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高等农业教育方针策略,不断探索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使农科类人才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农科人才培养;发展历程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在服务农业经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高等农业教育也将在促进农业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
我国专门的高等农业教育始于清末时期,在过去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为适应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高等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教育管理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回顾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农科类人才培养改革历程,目的在于从发展变革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争取在新的起点上展望未来,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农情以及社会人才市场状况,更好地开展高等农业教育和农科类人才培养工作。
一、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与农科类人才培养历程我国开始兴办农业教育是从1898年开始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高等教育通常会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我国过去一百多年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国内高等农业教育与农科类人才培养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前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今高等农业教育发展阶段。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近年来,“新工科”教育模式在国内教育界备受瞩目,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新工科”教育改革,旨在培养更符合行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数据库课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数据库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展开讨论。
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新工科”教育模式。
新工科教育模式是指基于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通过科学教学、产学研融合、实践育人等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
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以需求为导向,强调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科和行业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数据库课程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数据库课程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
而在新工科教育模式下,数据库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结合行业需求,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之更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
数据库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随着行业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而是涵盖了分布式数据库、NoSQL数据库、大数据处理等新兴技术。
传统的数据库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随之更新,将新兴技术和行业应用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创新,引入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练习,掌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力。
数据库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新工科教育模式要求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借助企业资源和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使课程教学更贴近产业需求。
针对数据库课程,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等项目,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并应用数据库技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库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还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高校“新工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第22卷㊀第1期2020年1月大连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ofDalianMinzuUniversityVol.22ꎬNo.1January2020收稿日期:2019-11-06ꎻ最后修回日期:2019-12-26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自动化类项目群-08)ꎻ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757)ꎮ作者简介:毛琳(1977-)ꎬ女ꎬ吉林省吉林人ꎬ副教授ꎬ博士ꎬ主要从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㊁目标跟踪研究ꎮ文章编号:2096-1383(2020)01-0088-04高校“新工科”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毛㊀琳ꎬ杨大伟(大连民族大学机电工程学院ꎬ辽宁大连116605)摘㊀要: 新工科 质量评价体系是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ꎮ以 新工科 的发展目标为导向ꎬ以 新工科 人才培养为对象ꎬ对人才培养体系下的教学资源㊁培养目标以及人才素质进行评价ꎬ从多个方面分析和评价高校 新工科 的建设情况ꎬ探索符合高校 新工科 建设要求的评价指标体系ꎮ关键词: 新工科 ꎻ人才培养ꎻ评价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G647.38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ConstructionofQualityEvaluationIndexSystemforNewEngineering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MAOLinꎬYANGDa-wei(SchoolofElectromechanicalEngineeringꎬDalianMinzuUniversityꎬDalianLiaoning116605ꎬChina)Abstract:The NewEngineering qualityevaluationsystemisanimportantpartoftheprofes ̄sionalconstructionandconnotationdevelopment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Takingthedevel ̄opmentgoalofNewEngineering astheguideandthetalenttrainingastheobjectꎬweevaluatetheteachingresourcesꎬtrainingobjectivesandtalentqualityunderthetalenttrainingsystemꎬanalyzeandevaluatetheconstructionofthe NewEngineering 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variousaspectsꎬandexploretheestablishmentofanevaluationsysteminlinewiththerequire ̄mentsofthe NewEngineering construc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Keywords: NewEngineering ꎻtalenttrainingꎻevaluationsystem㊀㊀ 新工科 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学科专业ꎬ它不仅是工科与工科之间的融合ꎬ也是其他学科与工科的复合产物ꎮ 新工科 建设应以服务国家为首要任务ꎬ把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ꎬ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创新竞争力ꎮ为正确进行 新工科 建设ꎬ对 新工科 体系进行评价总结是不可或缺的ꎮ建设和发展 新工科 的主力是高校ꎬ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并促进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ꎬ因此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学资源㊁培养目标以及最终的人才素质作为评价对象ꎬ能很好地衡量和分析高校 新工科 的建设情况ꎮ建设和发展 新工科 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ꎬ同时也为地方高校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ꎮ高校 新工科 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基本理念为蓝本ꎬ对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评价和分析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ꎬ以 新工科 的建设目标为指标ꎬ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 新工科 发展建设评价指标体系ꎮ1㊀ 新工科 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新工科 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ꎬ主要包含教师资源和实践资源两个部分ꎮ图1㊀ 新工科 教学资源评价指标体系1.1㊀教师资源建设应用型 新工科 ꎬ要具备三个条件:开放思想交流ꎻ教师和工程人员的密切交流ꎻ高校和企业单位的通力合作[1]ꎮ而这些必备条件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有着密切联系ꎬ因此高校的教师水平是高校 新工科 建设的评价指标之一ꎮ为建设 新工科 ꎬ对教师的评价指标除传统的师德师风㊁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外ꎬ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ꎬ这是开展工程教育的基础[2]ꎮ沈阳化工大学校长李志义教授指出: 专业认证不等于教学水平的评估ꎬ新工科发展中教师应注重工程背景培养ꎮ[3]绝大部分高校乃至工程院校的教育模式都存在 重理论而轻实践 的不足ꎬ没有把工程实践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ꎬ因此ꎬ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经验是新工科评价指标体系对教师的重要评价标准ꎮ1.2㊀实践资源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是 新工科 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4]ꎮ应用型发展的基础是实践ꎬ建设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践动手平台是建设和发展 新工科 的重要保证ꎮ为加学生理论融于实践的能力ꎬ需要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建立合适的实践平台ꎮ专业基础平台针对 新工科 人才培养体系下各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方向侧重ꎬ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ꎻ以 新工科 交叉学科和专业融合的特点ꎬ还需要有合适的专业综合平台ꎬ以满足 新工科 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ꎻ创新实践平台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ꎬ并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项目中ꎬ熟悉工程设计和研究的基本方法ꎬ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ꎮ2㊀ 新工科 培养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培养目标代表的是专业毕业生在经过学校培养后ꎬ所能达到的专业成就的综合描述ꎮ 以学生为中心 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且具包容性ꎬ符合 新工科 未来发展方向[5]ꎮ 新工科 培养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ꎮ图2㊀ 新工科 培养目标评价指标体系2.1㊀高校定位第一ꎬ 新工科 人才培养体系ꎬ其目标应该是符合高校定位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ꎮ以高校专业特色为基础ꎬ高校 新工科 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符合高校定位ꎬ要能够反映和突出其专业特色ꎮ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志ꎬ通过学科建设ꎬ有的放矢地带动人才培养㊁课程建设㊁师资队伍等各项工作[6]ꎮ第二ꎬ培养目标应与高校的毕业要求建立对应关系ꎬ同时能够准确表述毕业学生经过学习和锻炼后所具有的职业能力ꎮ第三ꎬ高校需要有明确的公开渠道加强人才培养目标的宣传和解读ꎬ避免出现不同渠道对培养目标的不一致表述ꎬ以供社会企业知晓和理解培养目标的含义ꎬ满足 新工科 背景下产学发展ꎮ培养目标在不断完善对学生通识教育的基础上ꎬ还应注重个性化培养ꎬ树立符合 新工科 建设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ꎬ培养 知识 能力 和 素质 全面发展的人才ꎮ以社会产业需求为导向ꎬ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以及职业能力ꎮ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训练后ꎬ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ꎬ具有终身学习能力㊁良好的社会道德㊁职业道德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ꎮ同时ꎬ为了配合 新工科 及地方区域未来的发展ꎬ高校还需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ꎬ通过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与高校定位㊁专业资源条件㊁社会需求等因素ꎬ分析这些条件和需98第1期毛㊀琳ꎬ等:高校 新工科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求的变化ꎬ进一步修订培养目标ꎮ保证培养目标更好地反映地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ꎬ使高校 新工科 的人才培养工作适应地方需要ꎮ2.2㊀社会需求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是一对同时存在的社会关系ꎬ两者相互影响也相互促进ꎬ供给会创造需求ꎬ而需求也会反作用于供给ꎮ当今时代ꎬ新产业的发展将为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供给ꎬ同时高质量的人才供给也会进一步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ꎬ因此 新工科 建设要求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7]ꎮ 新工科 人才培养目标需依托高校所在地区的社会需求ꎬ立足于与社会企业进行关联合作ꎬ满足行业需求ꎬ不能与社会现实脱节ꎬ造成所培养的人才出现学无可用的情况ꎮ为使行业需求能够直接对接高校人才培养ꎬ培养目标所表述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职业能力ꎬ应满足地方核心产业及新兴产业的人才需要ꎮ3㊀ 新工科 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随着 中国制造2025 战略目标的深入推进ꎬ必须继续加快 新工科 建设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ꎬ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提供人才保障[8]ꎮ建设和发展 新工科 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ꎬ因此 新工科 人才培养的人才素质也是评价 新工科 建设情况的重要依据ꎮ为了培养优秀的应用型创新人才ꎬ需要对他们各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㊁全面的评价[9]ꎬ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大多采用大比重的理论测验和试卷考核为主ꎬ这种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结论性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评价新工科所要求的创新型人才ꎬ而且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㊁全面的评价ꎮ考分评价方式具有非常严重的导向作用ꎬ很容易将学生们的思维限制于书本ꎬ尤其是对于一些个性化发展的学生ꎬ因此需要建立 新工科 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ꎬ培养更多符合新工科发展的科技㊁产业人才ꎮ对 新工科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评价方式应该注重 多元化 ꎬ针对其所具备的特点综合地进行评价ꎮ 新工科 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如图3ꎮ 新工科 人才培养体系下的人才素质包括两个部分:通用能力项和新工科补充项ꎮ通用能力项指高等教育ꎬ尤其是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ꎬ包括学生应具备的基础常识㊁专业知识㊁基础实践能力㊁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等ꎮ在这一方面ꎬ中国已有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基础能力的理论知识评价有很好的效果ꎬ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做出有效地评价ꎬ但是过于注重理论测验和分数ꎬ忽视了工程实践的重要性ꎬ因此添加新工科补充项用于 新工科 人才素质评价ꎮ图3㊀ 新工科 人才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新工科补充项指以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为主要标准ꎬ判断学生能否在 新工科 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和创新ꎬ是否符合 新工科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标准ꎮ已有研究表明使用新形式㊁灵活性的课程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10]ꎮ例如在合适的课程中加入项目设计类环节ꎬ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具有工程实践价值的项目ꎮ根据项目的技术复杂程度㊁创新性㊁学生的完成情况㊁结果演示情况等作为评分点ꎬ对学生的学习能力㊁工程实践能力㊁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ꎮ4㊀ 新工科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资源㊁培养目标㊁人才素养等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要素入手ꎬ梳理 新工科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评价指标组成和重要性ꎬ引入质量管理学的评价机制ꎬ给各级评价指标设定权值ꎬ建立科学有效的 新工科 三级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1]ꎮ新工科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ꎮ质量评价指标总目标A共由3个一级指标(Ai)㊁6个二级指标(Aij)㊁22个三级指标(Aijk)组成ꎬ根据各级指标对 新工科 总体质量评价的重要程度不同ꎬ对各级各类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ꎬ以便对 新工科 质量评价指标总目标A进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㊁教学目标的适应度㊁人才素养的达成度分析ꎮ09大㊀连㊀民㊀族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22卷表1㊀ 新工科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Ai及其权重二级指标Aij及其权重三级指标Aijk及其权重A1教学资源保障度0.2A11教师资源0.5A12实践资源0.5A111专业知识水平0.30A112专业实践能力0.30A113教学方法及理念0.20A114良好的师德师风0.20A121专业基础平台0.40A122专业综合平台0.40A123创新实践平台0.20A2培养目标适应度0.2A21高校定位0.4A22社会需求0.6A211专业特色0.30A212毕业要求0.50A213公开渠道0.20A221核心产业0.50A222新兴产业0.20A223区域发展0.30A3人才素质达成度0.6A31通用能力项0.5A32新工科补充项0.5A311基础常识0.20A312专业知识0.20A313基础实践能力0.30A314民族意识0.15A315国家意识0.15A321学习能力0.30A322工程实践能力0.30A323表达能力0.20A324创新能力0.20㊀㊀三级指标对于 新工科 质量评价总目标的合成权重见表2ꎮ质量评价总目标A的合成权重wm(m=1ꎬ2ꎬ ꎬ22)ꎬ合成权重由三个级别权重值相乘计算获得ꎮ表2㊀三级指标对于 新工科 质量评价总目标的合成权重三级指标合成权重三级指标合成权重三级指标合成权重A1110.030A2120.040A3140.045A1120.030A2130.016A3150.045A1130.020A2210.060A3210.090A1140.020A2220.024A3220.090A1210.040A2230.036A3230.060A1220.040A3110.060A3240.060A1230.020A3120.060A2110.024A3130.0905㊀结㊀语新工科 作为一个新概念ꎬ基于已有工程教育改革实践ꎬ已得到了很多有利于工程教育建设的经验ꎮ为探索中国 新工科 的发展之路ꎬ对 新工科 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与时俱进ꎬ根据社会现实㊁科技发展以及经济需求及时做出改进ꎬ正确衡量 新工科 的发展模式ꎬ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创新竞争力ꎮ(下转第96页)19第1期毛㊀琳ꎬ等:高校 新工科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业数据进行分析ꎬ为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整提供依据ꎮ4.3㊀实施全程数据追踪ꎬ优化 实践与创新 教育模式遴选优秀学生ꎬ组建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ꎮ课程体系强化实践与创新ꎬ探索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合ꎬ依托高校科研团队加强专业和创新教育ꎮ实施全程数据追踪和挖掘分析ꎬ并根据实验班的数据挖掘结果ꎬ优化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式ꎬ进而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ꎮ参考文献:[1]张旺ꎬ杜亚丽ꎬ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ꎬ2015(1):28-34.[2]陈燕.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ꎬ2016:31-66.[3]秦虹ꎬ张武升. 互联网+教育 的本质特点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ꎬ2016(6):8-10.[4]牟智佳ꎬ俞显ꎬ武法提.国际教育数据挖掘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热点与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ꎬ2017(4):108-114.[5]惠向晖ꎬ王亚伟ꎬ苏克勤ꎬ等.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J].光盘技术ꎬ2007(6):55-57.[6]王娜.韩国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协同发展的政策设计 基于PRIME项目的考察[J].外国教育研究ꎬ2017(4):77-89.(责任编辑㊀赵环宇)(上接第91页)参考文献:[1]罗忠涛ꎬ张刚.面向新工科建设的青年教师培养初探[J].现代经济信息.2017(13):406-408. [2]CRAWLEYEFꎬMALMQVISTJꎬOSTLUNDSꎬetal.Rethinkingengineeringeducation:TheCDIOapproach(SecondEdition)[M].SpringerInternationalPublish ̄ingꎬ2014:12-23.[3]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二:我们应该防止和摒弃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ꎬ2017(1):8-14.[4]柯璟ꎬ胡访. 新工科 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ꎬ2019(6):9-15.[5]韩鹏.对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ꎬ2018(8):58-60.[6]吴长伟ꎬ黄成哲ꎬ齐丽敏.面向多利益主体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闭环机制研究[J].才智ꎬ2019(8):190-191.[7]黄海涛.产学协同视角下地方高校激光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ꎬ2019(28):118-119.[8]赵云鹏ꎬ林喆.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东化工ꎬ2019ꎬ48(12):139-140.[9]李盟ꎬ轧超ꎬ陈建辉ꎬ等.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ꎬ2018(3):214-215.[10]GALVISPAꎬGALVISFꎬCASASJꎬetal.Rethinkingengineeringeducationpracticeswithactivelearninganddigitaltechnologies:PilotexperiencesattheUniversityoftheAndesꎬBogotá[C]//ResearchinEngineeringEdu ̄cationSymposiumꎬBogotá-Colombiaꎬ2017:6-16. [11]刘卫东ꎬ熊杨ꎬ张丹平.基于过程要素模型的新工科专业建设质量分析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19(1):34-40.(责任编辑㊀赵环宇)69大㊀连㊀民㊀族㊀大㊀学㊀学㊀报第22卷。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切入点。
本专题课程围绕“四新”建设,服务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需要,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新工科建设新工科是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和新方向,是高等教育立足当前的主动作为、面向未来的主动谋划,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
2017年以来,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先后奏响了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主旋律。
再到首批612个、第二批845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天大方案”“成电方案”“F计划”“8模型”“北大规划”等典型模式,呈现了百花齐放、日新又新的新格局。
二、新医科建设医学教育具有极端重要地位,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
新医科建设是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快建设世界医学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新要求,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坚定走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三、新农科建设新农科是农科教育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主动服务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战略举措,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建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强力推进农学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培育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教育部先后推出《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和《北京指南》,奏响了新农科建设“三部曲”,提出了新农科建设四大使命,推出了新型人才培养行动等八大举措,布局建设了407个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深入探索新农科建设的新路径新范式。
四、新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是主动应对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战略行动创新性举措。
我校召开新图书馆设备论证会
我校召开新图书馆设备论证会
1月21日,我校召开新图书馆功能布局及设备配置经费计划论证会。
天津高校图工委秘书长、南开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广生,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张奇伟、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春鸿,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建国等专家出席了论证会。
我校副校长杨学新、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论证会。
与会人员听取了新馆建设项目内容汇报,详细审阅了项目的申请书、计划表等,认为项目方案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重点突出,功能布局完备、合理,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达到了国内一流图书馆的总体建设目标。
同时提出适当减少阅览用机和自动借还设备的数量,增加IC空间来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等合理化建议。
杨学新发言指出,新图书馆建设是学校重要的建设项目,图书馆要根据专家意见,调整预算,做好规划落实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图书馆按期投入使用。
面向“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重构
面向“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重构*刘丹,申艺苑,胡曦玮,叶继元*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19ZDA346)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面向‘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1YJC870010)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国家开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学科建设,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需要改变现有模式。
文章采用文献调研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调研中外现有学科服务模式,提出应用项目管理思想来构建面向“四新”的学科服务模式,构建学科服务项目管理模式框架,分析学科服务项目管理模式的运行过程;以东南大学图书馆面向“新工科”的高价值专利培育服务项目为例,阐释项目管理思想应用于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可行性、实施过程及效果。
研究发现:该模式能够服务于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工科全面深化、新医科融合发展,新农科高位推进,新文科布局未来”目标相统一,能够提高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水平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四新”项目管理引用本文格式刘丹,申艺苑,胡曦玮,等.面向“四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重构[J].图书馆论坛,2023,43(6):57-65,75.Restructuring Subject Services at University Libraries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Four New Academic Disciplines"LIU Dan ,SHEN Yiyuan ,HU Xiwei &YE Jiyu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disciplines of new engineering ,new medical science ,new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new liberal arts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change their subject services accordingly.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subject servi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a subject service model to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New Academic Disciplines"based on project management theory.After establishing a project managementframework of subject service ,it analyzes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taking the high-value patent cultivation service project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it expounds the feasibilit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effects of applying project management to library subject service.The model can facilitate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al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new engineering ,integ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medical science ,advancing the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laying out the future of the new liberal arts",so as to improve library subject services and the service qualit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subject service mode ;Four New Academic Disciplines ;project management0前言2017年2月,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新工科”概念;2017年下半年农林教育专家开始关注“新农科”;2018年8月中办、国办联合发布文件《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1];2019年4月,教育部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大会,启动“四新”建设。
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三农”的新途径
TheNe W ay fAg iulur lUn v r iy Li a y S r e or“ w so rc t a i e st br r e v sf Thr e Rur l e a”
L ja , u ig He a h i i un H i n, n u He Q Y
和 类 型 发 生 了巨 大变 化 。农 业信 息 资源 不 仅 只 是 传 统 的纸 质 文 献 , 包 括 现 代 化 的 电子 文 献 。 随着 年 轻 的 还 互 联 网同 古老 的农 业 连 接 , 业 信 息 化 不 断 发 展 , 农 网络 作 为 一 种 新 型 媒 体 , 占据 了越 来 越 大 的 比 重 。整 合 也
(gi l rl n e i i ayo ee, ad gH bi 7 0 1 A r u ua i rt Lb r biB o i ee 0 10 ) c t U v s y r fH n
Absr c : Ag i u t r , r r l r a a f r r a e mpo t n pa t o o r o i t. Un e t e n o mai n ta t rc lu e u a a e s nd a me s r i ra t rs f u s c ey d r h if r to e vr n n , h g iu t r n v r iy lb a y us sis r s ur e n e s nn lt e v o h ”h e ur l , i h n io me t t e a rc lu e u i e st i r r e t e o c sa d p r o e o s r e f rt e t r e r a ” wh c
第五次全国学科评估
第五次全国学科评估第五轮学科评估已顺利完成。
由教育部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从2002年首次开展,平均四年一轮,至今已完成四轮。
有别于政府开展的合格性评估,学科评估属于水平评估,更加注重成效和质量。
因此,获评A+的学科,无疑是取得了学科综合实力最具权威性的认证,历来备受瞩目。
回顾前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共有45所高校的82个学科斩获A+大满贯,成为问鼎全国的王牌学科。
其中,北京大学以10个实力学科勇冠三军,位居榜首,学科综合水平可谓登峰造极;清华大学9个学科大展风采,位居第二;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彰显实力,各有5个学科,并列第三;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各以3个学科名列前茅,位居第五。
北京科技大学、江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海洋大学、中南大学6所高校均以2个学科凸显核心竞争力。
此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32所高校也均有1个学科实力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得益于高校深耕厚植的的卓著成果,这些王牌学科在不断升级的评价体系中,展现了历久弥坚、日新月著的学科生命力,是全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模范表率!前三甲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科实力卓绝,堪称全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先驱榜样。
承红楼精神立时代潮头。
北京大学以强大的学科实力冠绝群雄,哲学、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数学、化学、地理学10大学科连续在四轮学科评估中斩获A+,实力首屈一指。
基础学科是北大的“金字招牌”,是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四梁八柱”。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北大守护好学科根基,重点保障基础学科资源投入,4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20年,北大与莫斯科大学牵头成立中俄数学中心,着力打造世界级数学研究高地;2021年,三星堆再醒惊天下,众多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学子、校友参与探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擦亮了北大考古这张中国现代考古学界的靓丽名片。
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农业信息服务建设
[ 摘 要 ] 阐 述 了 目前 我 国农 业 信 息 服 务 建设 的 概 况 , 分 析 了 高校 图 书馆 参 与 农 业 信 息 服 务 的优 势 , 提 出 了高 校
[ 关键词 ] 高校 图 书馆 ; 农 业情 报 信 息 ; 服 务 【 中图 分 类 号 ] G 2 5 8 . 6 [ 文献标识码] A
2 . 2 人才 资源 充 足
信 息 资 料 中心 , 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信 息 资 源 优 势 。 当前 高 校 研 究
应顺 应时代发 展潮流 。 大胆探 索 , 转 变 图 书馆 只 服 务 于 高 校 的
观 念 。高校 图 书 馆不 仅 要 大 力 服 务 于 高 校 的 学术 研 究 和文 化 积
2 . 1 信 息 资源 丰 富
农业信息服务是现代化农业 、 社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重 要
组成部分 , 是 衡 量 我 国农 业 水 平 发 展 状 况 的重 要 标 志 。加 快 农 业信 息服务建设 进程 , 提高农 业信息服务 水平 , 可 以有 效 促 进 资源合 理化分 配 。 提 高 农 民素 质 , 并 对解决 “ 三农 ” 问 题 及 推 进
提 供 了一 个 良好 的社 会 环 境 。
农 业 部 门 和 农 村 信 息 服 务 机 构 通 过 多 年 在 实 际 工 作 中 不 断 的摸 索 , 现 在 已实生 、 水 利 等 相 关 部 门积极 配 合 的有 效 合 作 机 制 。 在 许 多 地 区已 建 立
分发 掘 自身的资源优 势 。 在 更大范 围内提供信 息服务 , 又 可 扩 大 自身 影 响力 , 吸 引 社 会 资金 和 力 量 来 支 持 建 设 , 充分体 现 图
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探析
l 农 业高校 图书 馆服 务 新 农村 建 设 的 必要 性 和 可
行性
11 必要性 .
要求 , 充分 发挥 自身 的特点 和优势 , 以丰富的农业信 息资源 为支撑 , 一步发挥信 息 中心和 知识 中心 的作 用 , 进 为农 业 、 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 高质量 的科技信 息 、 培养 高素质 人才 , 发挥农业高校 图书馆在我 国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的重要
务. 在社会 主义新 农村建设过程 中 . 同样肩 负着不可 推卸的
历 史责任 。 .
1 12 社会 的客观需要 . 符合农业高校 图书馆 自身 .. 也
发展的特点 。图书馆是社 会需 求的 产物 , 只有 与社 会 需求
相 适应 , 才能充分体现其存 在的社会价值 。伴 随着“ 建设社
第2 9卷
21 0 0年 1 2月
情
报
杂
志
J OURNAL OF I NTEU I GENCE
V I2 o. 9 De . 2 0 c 01
农业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问 题探析
胡 筱 华
( 天津 农 学 院 图 书馆 天津 308) 0 我 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重 大任务之一。农业高校 图书馆 为社会主 义新 农村建设服
会 主 义 新 农 村 ” 题 的 提 出 , 设 以 “ 产 发 展 、 活 富裕 、 命 建 生 生
乡风文明 、 村容整洁 、 管理 民主” 特征 的社会 主义新 农村 为
的责任。
成为 当前重要 的历 史任务 。农业高校 图书馆凭借 自身在信 息资源 、 人才 、 服务 等多方 面 的特点 和优 势 , 为 不可 或缺 成
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图书 ・资料
合、 比较, 把知识浓 缩重组 , 对文献信 包内 涵知识进行二次开发。
() 2图书馆为用户建立专业网站 , 开发馆藏 , 实现数字化图书馆 馆藏资源的潜在价值 。现代图书馆如果离开 了网络资源, 而仅仅依 靠 自己有限的馆藏资源来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能 的。由于 网上资源相当庞杂, 且分类、 目缺乏统一的标准, 编 图书馆必须经过 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 , 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 对网络信息进行深 度程序和综合处理 。建立起 多学科的 、 各具特色的、 大容量的、 实用 的数据库系统, 尽可能地给用户提供最为便捷有效的文献信息的需
() 、 1开放 提供适合用 户需求的信息 。由于用户对信 息的需求
不再满足于为其提供一般性服务, 他们要求提供的信息内容简明扼 要、 精益求精。为此, 图书馆工作人员玺对分散的信息进行分析 、 综
. 业大学 l S' , 表 饕 it,助 4" f t
员。
●
梁红磊
进一步加强高校图书馆数 字化建 没的思考—— 以内蒙古农 业大学图书馆为例
1高校图书馆的网络环境仍需改善 .
字图书馆作为当今图书馆发展的主流, 引发了资源数字化的浪潮。 数字资源逐渐成为图书馆资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与传统纸质资 源一道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构件。数字资源只能通过网络传递、 计算机阅读, 因而必须使服务网络化 , 而管理知识化是现代图书馆运
行和发展的关键。已被广大读者所共识和认同。
网络环境 , 是指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互结合的基础 上, 构建的宽带、 高速、 综合 、 广域型数字式 电信 网络。在网络环境
中, 图书馆馆藏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印刷型书刊的范畴, 延伸到电子出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pptx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012
➢C. Q. , C. Q. , X. Y. , W. P. , D. R. , G. F. . 1 . 2012 91:583-591
➢L. , H. J. , X. , H. Y. , S. G. , J. H. , G.
H. . :
, , . 2012 91:1026-1031
《家禽科学》编委会
主编:
T. E. ,马里兰大学
,,& M. , ,,
B. , ,,
L. .,
, ,,
,,& ,
,,& L. , ,
,, , , C. ,
,,
在线信息
• 期刊平台为 () • 每个月的全文下载量超过 91,000 • 数据长期保存使用的是 • 在线可浏览的过刊数据回溯至1908年
*点击可转至文章的 上一个板块
网站导航
*点击可转至其它期刊 *从上可免费看此文章的全文
*选择摘要可在单独 页面中显示
网站导航
*可将引用信息下载至 引文管理工具里
图书管理员信息工具
*辅助图书馆员 的信息工具
Thank you!
禽行业未来竞争力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站导航
链接至: *最新一期出版物 *过刊 *最受关注的文章
网站导航
*“” 网站帮助 *“” 提交问题或寻求 帮助
*注册可获得新内 容提醒
*搜索 网站导航
*翻转至其他刊期
*目录链接让您快速 浏览本期内容
*每一页都有 此菜单
*可快速连接非 科研内容
*鼠标滑过文章标题链接会显 示本文章的摘要
• 环境、康乐以及行为 • 遗传以及繁殖 • 免疫、健康及疾病 • 新陈代谢及营养学 • 分子、细胞及发育生物学 • 生理学、内分泌学及生育 • 加工、生产及食品安全
新技术对大学图书馆建设和读者服务的影响
1 高效数据 中心构建技术环境
建立高效统一数据库 , 分部门更新和管理, 形成唯一 的数据 , 实现数据共享 , 没有重复与冲 突, 避免人工同步数据 , 这是大学建设数字校园 的重要 目标 , 也是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管理 的前 提和基础 。这样 ,一个库” “ 的效应就是信息化
前提下 , 不断地使 系统的局部和整体得到优化 和提升, 提高图书馆 的服务能力 、 效率 和效益 ,
发挥“ 人机” 的最优功能 , 这是数字时代图书馆 现在 和未来 的必 由之 路 。
4 无 线 网络 与 移 动 学 习资 源
移动学习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 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 如移动电话、 个人数字助 理 P A、 oktC等) D Pce P 获取教育 信息、 教育 资 源和教育服务 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 。与其它形
商用 、S A、语 义 网络 …… 可 以发 现,信息 O 新技术正在推动教育现代化渐趋成熟 ,也在推 动 图书馆建设和知识服务的快速高效发展 。不
辅助决策等功能并没有很好地实现 , 陷入所谓 的“ 信息化陷阱” 。流程再造理论创始人美 国管
理学家哈默认为 ,在没有将流程理顺的条件下 “ 去应 用 信息 技 术 就是误 人 歧 途” 其 次 , ; 信息 系 统 的设计 应 当定 位于 面 向用 户 的 、 断 变化 的 不
出 了“ 链 云 图 书馆 ” 中 国知 网 ( NKI 推 出 百 , C ) 了“ 个人 数字 图书馆 ” 。
同样 , 图书馆 的建设 、 管理与服务的“ 人机” 整合也不例外 。在 S A结构 下, O 图书馆可 以 随时根据业务 , 或者准确地说是根据服务需求 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相关 的服务子系统或模 块, 在使整个系统不会中断现有业务和服务 的
浅谈高校图书馆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
Dic s i no s u so nW a s o Un v r i L b a i s oP a h i F n t n i y f r i e st i r re t lyT er u ci s nNe S ca it y o w o il s Co n r sd n tu t n u ty i e Co sr c i o
成 因分 析
动 , 给 高 校 罔 书 馆 走 出 校 门 , 到 农 村 去 发 挥 自 己 的特
在 我 国新农 村 建设 发展 中 .有 的地 方 既重 视 经济 有 优势 和非 凡作 用 提供 了广 阔 的用武 之地 。 建设 ,也 重视 文化 建设 ,两个 文 明一起 抓 ,这 些地 方 在 信 息 化 社 会 的今 天 , 校 图 书 馆 不再 是 一个 封 高
历史 任务 ,是 党 中央 全面 落实 科学 发 展观 ,在 工 业 反 展 的文化 活动 不仅 在数 量 上远 远不 能满 足农 民精 神 文
哺农业 、城市 支 持农村 。统筹 城 乡经 济发 展背 景 下提 化 的需 要 ,而且在 方式 上 比较单 一 .在 内容 上更 是 不 出的重大 战 略决 策
ton s r c , negei wera d i e lg nc up r, o de or e fc a l o h w ur lr c nsr to i evi e e r tcpo n ntli e es po t pr vi sm eb ne ilhe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f rt ene r a e o tuc in. i
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l r ycm in i jb s rhd i lf rco1 i a o bn g t j u e ee c it p tr o o ho br i whu r a g a ao f u s l m .
K e o dsUnv ri i rr ;Ne r r lc nsr cin;I o ain t c noo afr y w r : ie t lb ay s y w u a o tu to f m n r to e h lg plt m y o
的 新 品 种 、新 技 术 、新 成 果 尽 快 转 化 为 现 实 生 产 力 。
中 图分类 号 :16 S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码 :62 6 5 (0 80 -0 3 0 17 -2 12 0 ) 0 5- 2 7
Bui ng i f r to tc no o y l to m o e r a o tuc i n i ni e st i r r l di n o ma i n e h l g p a f r f r n w ur l c nsr to n u v r iy lb a y
业 信息用户提供 多元化 的信 息咨询 服务 ,发 挥农业 高
校 图 书 馆 在 新 农 村 建 设 中 的 重要 作 用 。
构, 如何为学校各学科取得 的科研 成果 寻找市场 ,并在
信 息 服 务 过 程 中 ,逐 步 建 立 起 本 馆 特 色 的 服 务 体 系 . 是 高 校 图书 馆 走 出 校 门 、拓 展 服 务 对 象 、为 校 外 的 社
全 文数据 库 以及 电子 出版 物 、多媒体 文献 不断 增长 , 信息类 型不断丰 富。因此 。可依 据图书馆 建设 各类农 业 数据 ,搭 建信息技术平台为农 民服务 。
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出新教材.
4 出新教材建议
4.1 建设目标
●总目标
建设适应农业院校教学实际,凝聚近期教学 创新改革成果,具有推广使用价值,成系列的 高质量教材
●教学实际因素
生源基础、教学条件、教改力度、就业主流
4 出新教材建议 4.2 坚持“三分”,准确定位
●分学校类型 ●分专业类别 ●分教学层次
4 出新教材建议 4.3 立项研究,推陈出新
3.3.1 处理“经典”方面
●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学时多少,精选经典内容 ● 用现代科学理论诠释经典概念、理论 ● 突出原理分析,删除繁难的公式推导
3 教材改革动态
3.3 与时俱进现代化
3.3.1 充实“现代”方面
● 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和已经应用的新成果 ● 将科研引入教学 ● 加强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 合
2.1.1 统计对象
●高教、农业、科学三社2008年教材书目 ●涉及农业院校使用的18门数理化基础课教材 (含实验)
2 教材出版使用 2.1 统计情况
2.1.2 参编院校
●参加主(副)编教材的农业院校有28所。 ●主(副)编教材最多的学校前五所是沈阳、 东北、吉林、河南、山东农大,分别有6-10种 教材
1 当前教改背景
●目前计算机多媒体在各高校基础课教 学中广泛使用,但还处于低级和简单化 阶段; ●单向地为传统教材内容与教学模式服 务; ● 单纯地作为形象化教学方式的“电子 黑板”去发挥其作用; ● 仅供专家制作、教师表演、学生观赏
1 当前教改背景
1.5 当今基础科学发展加快,学科交 叉融合加剧,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推 出。数理化基础课在有限的学时内面 临着筛选经典理论基础知识,充实现 代学科内容,并联系有关应用领域实 际
3 教材改革动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新工科”建设深入推动高等教育变革“新工科”建设作为高校改革的“催化剂”,对高校办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组织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也必将推动高等教育深层次变革,并在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推动理念变革。
要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面向未来、谋划未来、引领未来、收获未来,探索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大学办学模式由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由专业分割转向跨界融合,由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要践行三大质量理念:坚持学生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使教学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学生;坚持结果导向,强调教育的“产出”质量,根据产出倒推和设计教学过程;坚持持续改进,建立完善“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敏捷响应—有效改进”的持续质量改进循环机制。
(二)推动专业变革。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社会需求作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优化调整的第一准则,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备国家之所需。
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的布局,实现人才培养结构与国家需求相匹配,学科专业体系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衔接。
统筹考虑专业的“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
据统计,美国传统工科(Engineering)本科毕业生与计算机领域(Computing)毕业生大体相当。
我国2017年工科本科毕业生约125万人,其中IT相关专业类(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毕业生约42万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新兴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专业结构还需要加大力度调整优化。
要加快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为抓手,建设4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工科专业点和一批省级一流专业点,引导高校回归育人本质、追求质量卓越。
加快实施“十百万计划”,即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智能制造、机器人、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推出10种新兴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00门“新工科”课程资源库或在线开放课程;加快培训1万名工科专业教师,缓解“新工科”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三)推动模式变革。
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突破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部委协同、校地协同等模式,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协同育人联盟,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跨学科交融的新型组织机构,开设跨学科课程,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跨学科项目平台,推进跨学科合作学习。
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和课程,给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促进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学资源、重塑教学流程,实现高等教育教学领域的“变轨超车”。
将大学建设成为数字时代的优质“开源”平台,促进教师跨时空、跨专业地开展知识传授和创新研究;实现学生学习资源供给的多元化,为其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教育。
(四)推动组织变革。
创新大学内部教育教学组织,是大学改革理念的组织化、体制化的重要依托和长久保障,需要高校大胆革新、深入探索。
1.推进建设现代产业学院。
这是目前阶段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一种有效形式,地方高校可以更多地在产业学院方面有所突破。
例如,广东省以提升高校服务特定产业能力为目标,整合高校、政府、行业、企业资源,建立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业就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功能的多主体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福建省认定了一批示范性产业学院,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目标,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可持续为基本准则,搭建起校企、校行、校政、校地、闽台等多形式联合育人平台,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育人成果;江苏省建设了一批相关行业学院(如常熟理工学院)等。
要真正推动高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探索理事会、股份制等多种形式,探索学院与产业联动机制,按照行业需求设置课程、创设实践环境,促进育人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2.探索建设未来技术学院。
高等教育要主动思考未来、设计未来、探索未来、塑造未来。
国内很多综合性高校已经建立了未来技术学院,勇闯创新“无人区”。
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从材料、信息、能源和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问题出发,考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设立了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光子与量子芯片技术、光物质科学与能源技术、仿生智能材料科学与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液态金属物质科学与技术、基因组健康技术等学科专业;清华大学成立了脑与智能实验室、未来实验室,体现了“跨界交叉、深度融合”的理念,着力在世界学术前沿、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深刻思考产业和社会变革的趋势,大胆创新“新工科”理论,重塑教育体系,努力寻求高等教育新的突破口。
如何创建有效的跨学科学习环境、如何构建大学与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体、如何基于认知心理学等理论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设计教学流程和课程体系、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智慧、如何让高等教育充满生机活力……这些都需要我们持续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深刻变革。
——教育部高教司吴爱华等:《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原文刊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教育部: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在2月26日教育部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年度发布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介绍,要通过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
首批认定612个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在新工科方面,目前首批已经认定了612个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增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急需专业点近400个。
成立了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启动实施了新工科建设的“十百万”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推动各地各高校加快构建大数据、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十个新兴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00门新工科课程资源库或者在线开放课程,开展面向至少1万名新工科教师的师资培训。
74家高校附属医院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新医科方面,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开设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新专业,批准74家高校附属医院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
布局新型涉农专业在新农科建设方面,重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的涉农专业,并且布局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涉农专业。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的改革,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派新文科建设方面,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
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优秀的社会科学家。
通过推动新文科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派。
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据介绍,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8.1%,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本科院校已经达到了1245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833万人。
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
(央视记者潘虹旭)——据央视网2019年2月26日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新农科”教育前三次产业革命,分别使人类进入了“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时代。
我们当前正处在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开端,是在世纪之交从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各领域的技术突破风起云涌。
这些技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它们横跨物理、数字和生物几大领域的互动,决定了第四次产业革命与前几次革命有着本质不同。
第四次产业革命将使人类跨入“智能化”时代。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应主动进行农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农科”的内涵、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专题研究,探索并实施“新农科”教育。
2017年2月,中国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形成的“复旦共识”,提出了“新工科”概念,并被教育部采纳并组织实施。
从新时代的特征和新型产业发展需求来看,应该还有“新农科”“新医科”等与之并行。
广大涉农院校对开展“新农科”教育,正逐步取得共识。
中国农大、南京农大、浙江大学等涉农高校已经开展了前期研究。
2017年11月3日,在上海海洋大学召开的华东地区农林水高校第25 次校(院)长协作会上,新任浙江农林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原副校长)应义斌在会议交流时,提出了开展“新农科”教育研究的建议。
2017年12月7日,在海南大学召开的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校(院)长联席会第17次会议预备会上,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倡议实施“新农科”教育,提出“新农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新农科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理念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超越传统农业教育范式,具有国际化、信息化、市场化和集约化等特征,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是,新农科是建立在产业链和综合性基础上,打破专业口径过小、培养模式单一的现状,促进相关专业的有效链接与联动,以农业及相关产业系统为背景培养新型农科人才。
三是,新农科是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补充,在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基础上进行“本研衔接”,构建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立交桥。
2018年2月,《中国农业教育》发表中国农业大学发展规划处长刘竹青的《新农科:历史演进、内涵与建设路径》文章。
该文把“新农科”描述为:“以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新需求为背景,推进农业学科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社会科学的深度交叉和融合,拓展传统农业学科的内涵,构建高等农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培养科学基础厚、视野开阔、知识结构宽、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现代农业领军人才,提升与拓展涉农学科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增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推进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绿色发展,把我国建成高等农业教育的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