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第39条(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劳动合同第39条

劳动合同第39条

劳动合同第39条是关于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

根据该条款,用人单位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可以单方面终止劳动合同的效力。

本文将从劳动合同第39条的立法背景、条款内容、适用范围、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劳动合同第39条的立法背景在我国,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

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均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劳动合同第39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明确用人单位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以保障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劳动合同第39条的条款内容劳动合同第3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三、劳动合同第39条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第39条适用于所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劳动者包括与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和雇员。

四、劳动合同第39条的具体操作流程1. 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调查核实,确有必要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收集相关证据。

2. 用人单位应当依据劳动合同第39条的规定,确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具体理由。

3. 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前,应当通知劳动者,并告知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劳动者有权对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提出异议。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和程序。

根据该条款,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并履
行相应程序。

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期限分两种情况:无固定期限劳动
合同和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对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应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不需要提供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用人单位收到通知后,可以与
劳动者商议解决办法,或者将劳动者解聘,但需要支付法定的经济补偿。

对于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应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用人单位,并且提供合理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理由。

用人单位收到通知后,可
以同意劳动者的解雇请求,或者与劳动者协商修改劳动合同。

如果协
商未达成一致,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如果劳动者在通知期限内不提前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应支付用
人单位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违约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用人单位不得以歧视、打击报复的
方式阻止、限制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该规
定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履
行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总之,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
合同,但需要提前给予用人单位通知,并履行相应的程序。

用人单位
如果接受解除请求,可以与劳动者商议解决办法,或者将劳动者解聘,并支付经济补偿。

如果双方未能达成一致,用人单位可以向劳动争议
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者不得以歧视、打击报复等方式限制劳动
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违反者将面临仲裁的风险。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精选汇编)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精选汇编)

编号: _可编辑可打印,也可以直接使用,欢迎您的下载劳动合同法第39条(精选汇编)甲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订日期: _____ 年____ 月____ 日第一篇__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合同法》第39 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39 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39 条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其中,第(六)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实务中有各种意见。

此处依据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作出相应厘清。

最先对此问题进行说明的是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1994)。

该《意见》第29 条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该《意见》采取最为广义的理解,将人民检察院免于起诉、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以及因情节轻微等被人民法院免于刑事处分三种情况均纳入追究刑事责任范畴,但同时又补充规定被判处拘役以及3 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可以解除。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以上三种情况均属于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第3款要补充规定拘役和 3 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其实这个第 3 款没有必要规定。

劳动合同法39条

劳动合同法39条

劳动合同法39条
摘要:
一、劳动合同法39 条的概述
1.用人单位单方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2.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况
3.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情况
4.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情况
5.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情况
6.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况
7.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单方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
1.劳动者出现情形之一
2.用人单位依照39 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3.通知工会或其他劳动者代表
4.办理相关手续
三、劳动合同法39 条的法律责任
1.劳动者的法律责任
2.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
3.工会的法律责任
正文:
一、劳动合同法39 条的概述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39 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单方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劳动合同书法第39条(精选多篇)

劳动合同书法第39条(精选多篇)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精选多篇) 第一篇:《劳动合同法》第39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39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其中,第(六)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实务中有各种意见。

此处依据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作出相应厘清。

最先对此问题进行说明的是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1994)。

该《意见》第29条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该《意见》采取最为广义的理解,将人民检察院免于起诉、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以及因情节轻微等被人民法院免于刑事处分三种情况均纳入追究刑事责任范畴,但同时又补充规定被判处拘役以及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可以解除。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以上三种情况均属于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第3款要补充规定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其实这个第3款没有必要规定。

不过,仍大抵上理解为,进一步明确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也可以解除。

此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职工被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用人单位能否据此解除劳动合同问题的复函》(2014)对“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是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问题又给出了具体答复: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不属于《劳动法》第25条第4项规定(博主注:对应《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6项)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劳动合同法39条

劳动合同法39条

劳动合同法39条摘要:一、劳动合同法39条的概述二、劳动合同法39条的具体内容1.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2.用人单位应当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3.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三、劳动合同法39条的实用性分析四、如何应对和防范劳动合同法39条带来的风险五、总结正文:【提纲】一、劳动合同法39条的概述劳动合同法39条是我国法律体系中关于劳动合同解除的一项重要法律条款。

该条款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或者应当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以及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了清晰的权益保障和行为指南。

二、劳动合同法39条的具体内容1.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39条,用人单位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3)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4)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5)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6)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7)用人单位依法宣告破产的;(8)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用人单位决定提前解散的;(9)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2.用人单位应当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39条,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应当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因工负伤,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2)劳动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治疗的;(3)劳动者生育或者计划生育休产假的;(4)劳动者在规定的休假期间内休息的;(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根据劳动合同法39条,用人单位在以下情况下不得解除劳动合同:(1)劳动者患有可能丧失劳动能力的疾病,但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2)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3)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劳动合同法第39条6篇

劳动合同法第39条6篇

劳动合同法第39条6篇篇1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的义务。

这一条款作为劳动合同中的基本条款,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解读劳动合同法第39条。

首先,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义务。

根据该条款规定,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合同约定,认真履行工作任务,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单位规章制度。

这些义务是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当履行的基本责任。

劳动者作为劳动合同的一方,在工作中应当遵守合同约定,积极履行工作职责,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保障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其次,劳动合同法第39条还规定了用人单位的基本义务。

根据该条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等手续,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支付劳动报酬,保障劳动者享有休假、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等权利。

这些义务是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当履行的基本责任。

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合同的一方,应当依法为劳动者办理相关手续,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劳动合同法第39条还规定了当事人变更约定的办法。

根据该条款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商定,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的约定。

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书面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变更协议。

这一规定为劳动合同的变更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办法,保障了双方当事人在变更劳动合同时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基本义务,规范了双方当事人在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

双方当事人应当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认真履行各自的义务,共同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章字数超过2000字】。

篇2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提前通知解约的情况。

根据此条款,劳动者有权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通知。

《劳动合同法》39条具体解释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39条具体解释是什么

《劳动合同法》39条具体解释是什么《劳动合同法》39条是指用人单位要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的规定。

具体解释如下:一、适用范围《劳动合同法》39条适用于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无论是企业、个体工商户,还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都需要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

二、职业培训的目的职业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本职工作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职业培训的内容职业培训的内容应该与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相匹配。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知识和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2.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共性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

3.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方面的培训。

4.劳动者自身职业发展方面的培训。

四、职业培训的方式职业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几种方式包括以下几种:1.内部培训:企业内部组织员工进行的培训,一般由企业内部的专职培训师或者业务能手负责。

2.外部培训:聘请培训机构,或者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指导和培训。

3.互联网培训:通过互联网,例如电子教育平台、学习网站等进行线上学习。

4.集中培训:在特定场所组织的集中培训。

五、职业培训的时间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少于应当支付劳动者工资总额的2.5%用于职业培训经费。

职业培训的时间应该在工作时间以内,并且不能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任务。

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职业培训的时间和形式。

六、职业培训的方式和效果的确认企业应该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落实,同时应该对职业培训的方式和效果进行确认。

确认的方式可以是由企业内部进行自我确认,也可以是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确认。

七、违反规定的处罚如果用人单位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拒绝或者规避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培训,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进行保障及支付赔偿,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工会等机构进行申诉和维权。

劳动法39条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39条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39条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劳动用工行为的
法律。

其中,劳动法第39条是关于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劳动合同解除
劳动关系的规定。

该条款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关系。

这意味着用
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关系时,必须遵循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劳动法的规定,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关系,更不能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进行解除。

其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应当有正当理由。

正当理由包括
但不限于劳动合同约定的事由、劳动法规定的情形以及用人单位的
违法行为等。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必须有充分的合理理由,不能
凭空捏造理由进行解除。

另外,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应当依法通知劳动者。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劳动者,并向劳动
者支付经济补偿。

如果用人单位未依法通知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
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

最后,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重新雇用或者要求用人单位支
付赔偿。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第39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关系,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重新雇用,或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

总的来说,劳动法第39条的内容主要是保护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关系时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行为,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解除权利,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这一条款的出台,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劳动法39条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39条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39条内容是什么
劳动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法律对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作了具体的规定,主要包括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对用人单位的财产、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情形。

首先,劳动法第三十九条强调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需要依法向劳动者支付
经济补偿的原则。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使得劳动者在解除劳动合同后能够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减轻了解雇对劳动者的经济压力。

其次,劳动法第三十九条列举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主要包括劳动
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对用人单位的财产、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等情形。

这些情形的规定,为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提供了具体的依据,使得解雇行为更加合法合规。

最后,劳动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为劳动关系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通过明确规定
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使得用人单位在解雇劳动者时必须遵循法律规定,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劳动法第三十九条的内容为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提供了明确的法
律依据,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劳动关系的稳定。

在实际操作中,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合法合规地解除劳动合同,避免出现违法解雇的情况,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劳动者也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避免因个人行为导致劳动合同被解除。

只有双方共同遵守劳动法的规定,才能够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实现和谐稳定的劳动环境。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精选汇编)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精选汇编)

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 可编辑可打印,也可以直接使用,欢迎您的下载劳动合同法第39条(精选汇编)甲 方:____________________乙 方:____________________签订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第一篇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合同法》第39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39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其中,第(六)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实务中有各种意见。

此处依据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作出相应厘清。

最先对此问题进行说明的是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1994)。

该《意见》第29条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该《意见》采取最为广义的理解,将人民检察院免于起诉、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以及因情节轻微等被人民法院免于刑事处分三种情况均纳入追究刑事责任范畴,但同时又补充规定被判处拘役以及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可以解除。

《劳动合同法》第39条一览

《劳动合同法》第39条一览

《劳动合同法》第39条一览劳动合同法第39条有哪些内容《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怎么处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用人单位享有对劳动合同的解除权,但是在解除的时候必须要依法进行。

满足法律规定的情形下,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否则的话就要求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一般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要求其继续履行。

如果劳动者不要求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无法继续履行的,此时单位也要对劳动者作出赔偿。

劳动合同格式参考范本用人单位(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职工(乙方)___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甲方_________因生产(工作)需要,招(聘)用_________(简称乙方)为本企业职工。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旷工的相关规定。

根据该条款,劳动者如果无故未到岗工作,拒绝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职责,或者违反劳动纪律,导致工作无法进行,雇主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首先,劳动者无故旷工是指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未能按照合同
约定履行工作职责。

这意味着劳动者没有提前通知雇主,也没有经过
协商或请假手续,就擅自缺勤。

这样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破坏了劳动关系的稳定。

其次,拒绝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工作职责也属于违反劳动纪律的
行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9条的规定,劳动者有义务按照劳动合同的
约定,履行工作职责。

如果劳动者拒绝履行合同规定的工作职责,将
严重影响雇主的正常生产经营,劳动关系难以继续维持。

最后,劳动合同法还明确规定,旷工行为可能导致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第39条的规定,雇主有权解除劳动合同,解雇旷工的劳动者。


是为了保障雇主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对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行为的
惩罚。

然而,雇主除了解除劳动合同外,还应当依法支付相应的赔偿。

总而言之,在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下,劳动者旷工行为严重
违反了劳动合同的约定和劳动纪律,损害了雇主的合法权益。

雇主有
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劳动者做出赔偿。

因此,劳动者应当严格遵守
劳动合同规定,履行工作职责,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早日实现工作
的和谐与稳定。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内容规定了劳动者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根据该条款,劳动者在以下几种情形下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1.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商议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宜。

双方可以达成一致,为解除劳动合同设定合理的条件和时间。

2. 用人单位违反合同约定: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如拖欠劳动报酬、恶意扣除工资、未提供应有的工作条件等,劳动者有权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3.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例如,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从事危险、有害的工作,或者未支付社会保险等。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或违法行为时能够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寻求合法权益的维护。

然而,也应注意,在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时,双方需要协商好解除合同的方式和条件,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劳动合同法第39条并不是一刀切的规定,具体的解除条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劳动者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与用人单位协商沟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保留相关证据,以便在需要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

《劳动合同法》第39条《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和程序。

根据该条款,劳动者可以通过提前通知、互相协商或支付经济补偿等方式解除劳动合同。

首先,劳动者可以提前30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这意味着,如果劳动者希望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30日书面通知对方。

这样的规定旨在给予用人单位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人力资源安排,避免因突然的离职而导致工作岗位的空缺和工作效率的下降。

其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也可以互相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在实际工作中,双方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意愿解除劳动合同,例如工作变动、工作环境不适应等。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双方可以协商达成一致,以和平方式解除劳动合同。

这种方式使双方能够坐下来商讨解决问题,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最后,劳动合同法第39条还明确了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时支付经济补偿的问题。

如果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可能会给用人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因此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需要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给用人单位。

这种经济补偿的金额应当根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的年限来确定。

通过支付经济补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双方的利益,避免劳动者滥用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同时也能够缓解用人单位因劳动者的不可预测离职带来的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劳动合同法》第39条是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和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

无论是劳动者主动提前通知解除合同、双方协商解除合同,还是支付经济补偿解除合同,都有其相应的法律依据和程序。

这些规定的制定,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使劳动关系更加公平、平等、和谐。

因此,在劳动合同解除过程中,双方应当遵守法律规定,秉持诚信原则,通过协商等方式妥善解决合同解除的问题,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劳动合同法第39条3篇

劳动合同法第39条3篇

劳动合同法第39条3篇篇1关于劳动合同法的协议甲方(用人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员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乙方向甲方提供劳动服务的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一、协议目的本协议旨在明确甲乙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双方遵守《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二、乙方的义务1. 乙方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甲方的规章制度以及劳动合同的约定,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服从甲方管理。

2. 乙方应如实向甲方提供个人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身份证明、学历证明、工作经历等。

3. 乙方应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甲方商业秘密及其他机密信息。

4. 乙方应爱护甲方财产,未经甲方允许,不得擅自占有、使用或处分甲方财产。

三、甲方的权利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在以下情况下,甲方有权解除劳动合同:1. 乙方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2. 乙方严重违反甲方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3. 乙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造成重大损害的;4. 乙方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甲方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甲方提出拒不改正的;5. 乙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甲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变更劳动合同的;6. 乙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四、违约责任1. 若乙方违反本协议及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甲方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视情节轻重要求乙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 若甲方违反本协议及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乙方有权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
劳动合同专业范本。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

一、本合同签订双方为甲方(雇主)和乙方(雇员),双方均
应遵守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

二、甲方应当依法为乙方办理劳动合同登记,并向乙方提供书
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双方当事人的基
本信息、工作内容和岗位、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社会
保险、劳动保护、违约责任等条款。

三、乙方应当认真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职责,遵守甲方的
工作纪律和规章制度,保守甲方的商业秘密,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四、双方应当协商解决劳动合同履行中的争议,并可以依法向
劳动争议调解机构申请调解或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五、本合同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至劳动合同约定的期
限届满或解除之日终止。

六、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_______________ 乙方(签字),
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

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

劳动合同法39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当事人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履行义务,遵守规章制度,并尊重彼此,保障彼此的合法利益。

劳动合同从双方角度考虑都有优势,所以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都必须遵
守这一条款,尊重彼此的权利和利益,并且不得进行任何违反合同的
行为。

首先,雇员要向雇主声明自己的能力,并保证按照期限、质量和数量
完成工作任务,并依照合同履行各项义务,如保安、加班等。

此外,
雇员要尊重雇主的秩序和规定,保障职工的安全,在工作中认真负责。

其次,雇主需要按照劳动法规定向雇员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保障劳动权利,按期给付劳动报酬和依法缴纳社会保险金。

并且,雇
主有义务公平使用劳动力,不得发生歧视性的行为,如性别歧视,应
落实有关规定,尊重雇员的权利和利益。

另外,在劳动合同中双方都要尊重劳动法规,维护彼此的合法权益,
恪守劳动合同约定,在合同条款发生变化时,双方应当做出有效的救
济措施。

以上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39条关于当事人签订劳动
合同时履行义务、遵守规章制度,并尊重彼此,保障彼此的合法利益
的规定。

劳动合同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双方都要尊重彼此的权利
和利益,努力促进劳动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合同法第39条(精选多篇)第一篇:《劳动合同法》第39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39条“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这其中,第(六)项“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如何理解?实务中有各种意见。

此处依据相关法律政策规定作出相应厘清。

最先对此问题进行说明的是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lt;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gt;若干问题的意见》(1994)。

该《意见》第29条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该《意见》采取最为广义的理解,将人民检察院免于起诉、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以及因情节轻微等被人民法院免于刑事处分三种情况均纳入追究刑事责任范畴,但同时又补充规定被判处拘役以及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可以解除。

这里有一个疑问,既然以上三种情况均属于依法被追究刑事责任,为什么第3款要补充规定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其实这个第3款没有必要规定。

不过,仍大抵上理解为,进一步明确拘役和3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也可以解除。

此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职工被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用人单位能否据此解除劳动合同问题的复函》(2014)对“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是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问题又给出了具体答复: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不属于《劳动法》第25条第4项规定(博主注:对应《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6项)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复函》直接排除了对人民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不能解除劳动合同进行了明确。

应该说,这是对1994年《通知》的修正。

接下来的问题是,因情节轻微等被人民法院免于刑事处分此种情形能否解除呢?2014年的《复函》没有明确,按照1994年《通知》的规定,仍应属于可以解除的情形。

简单归纳一下,“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以及“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32条(因情节轻微等)免予刑事处分的”两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人民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犯罪情节轻微等)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的”,用人单位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最后说明一下,基于人权观念的时代发展、体现教育优先以及保护劳动者权益的立场,对“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32条于免于刑事处分的”,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建议也应排除在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之外。

但此仅作为立法建议之参考。

相关法律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职工被人民检察院作出不予起诉决定用人单位能否据此解除劳动合同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2014]367号)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你厅《关于职工被人民检察院作出不予起诉决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适用依据问题的请示》(滇劳社厅办[2014]35号)收悉。

经商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现答复如下: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的,不属于《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的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因此,对人民检察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的职工,用人单位不能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解除其劳动合同。

但其行为符合《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其他情形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二00三年七月三十一日第15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142条犯罪嫌疑人有本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的案件,应当同时对侦查中扣押、冻结的财物解除扣押、冻结。

对被不起诉人需要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或者需要没收其违法所得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提出检察意见,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处理。

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处理结果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刑事诉讼法》(2014)29.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

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lt;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gt;若干问题的意见》(1994)第25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造成重大损害的;(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劳动法》(1993)第37条(原《刑法》第32条)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是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刑法》(2014)第二篇:看劳动合同法第47条看劳动合同法第47条。

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第三篇:劳动合同法解读39劳动合同法解读三十九:过失性辞退第三十九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解读]本条是关于因劳动者的过失而使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

本法在赋予劳动者单方解除权的同时,也赋予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以保障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但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解除权,随意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立法上严格限定企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

禁止用人单位随意或武断地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适用此项条款首先要注意以上三点:1、要求用人单位所规定的试用期期间符合法律规定。

本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満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用人单位只能在此范围内约定试用期。

2、是否在试用期间。

试用期间的确定应当以劳动合同的约定为准;若劳动合同约定的试用期超出法定最长时间,则以法定最长时间为准;若试用期满后仍未办理劳动者转正手续,则不能认为还处在试用期间,用人单位不能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3、对是否合格的认定。

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是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单方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用人单位无权在试用期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录用条件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规定的知识文化、技术水平、身体状况、思想品质等条件为准。

4、对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必须提供有效的证明。

如果用人单位没有证据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就不能解除劳动合同,否则,需承担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所带来的一切法律后果。

所谓证据,实践中主要看两方面:一是用人单位对某一岗位的工作职能及要求有没有作出描述;二是用人单位对员工在试用期内的表现有没有客观的记录和评价。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适用这一项要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规章制度的内容必须是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是通过民主程序公之于众。

其次,劳动者的行为客观存在,并且是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何为“严重”,一般应根据劳动法规所规定的限度和用人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依此限度所规定的具体界限为准。

如,违反操作规程,损坏生产、经营设备造成经济损失的,不服从用人单位正常工作调动,不服从用人单位的劳动人事管理,无理取闹,打架斗殴,散布谣言损害企业声誉等,给用人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和管理秩序带来损害。

第三,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处理是按照本单位规章制度规定的程序办理的,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即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没有按照岗位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违反其忠于职守、维护和增进用人单位利益的义务,有未尽职责的严重过失行为或者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使用人单位有形财产、无形财产遭受重大损害,但不够刑罚处罚的程度。

例如,因粗心大意、玩忽职守而造成事故;因工作不负责而经常产生废品、损坏工具设备、浪费原材料或能源等。

用人单位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兼职”。

我国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法规虽然没有对“兼职”做禁止性的规定,但作为劳动者而言,完成本职工作,是其应尽的义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