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文综历史新课程全国卷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B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能力。
【解析】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百姓、治理国家;在获得了上苍排他性的授权之后,祭天“理所当然”地也成为皇帝的特权,其他人无此“福分”,只能祭祖,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皇帝独尊”。材料反映出皇权统治借助于等级特权制度(即题干中的“人伦秩序”)维护统治的独特文化现象。正确答案B。A项的“缘于”,C项的“促成”错误。D项的“宗法”偷换了“皇帝”二字,D项若对,应是“祭天活动强化了皇帝制度”。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基本概念及相互逻辑关系的混淆。
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握主干知识的能力。
【解析】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说明佛教的社会基础与影响力并不薄弱,也说明B项的“最大”表述有误,B、D排除两项。A项表述错误,正确表述应是“皇帝的好恶影响宗教兴衰”。该题为纯粹逻辑判断题,试题难度较大。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易被材料误导,忽视主干知识的把握,丢掉儒家为主流思想这一基本史实。
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答案】D
【考点】宋明理学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学科系统的综合及认知迁移能力。
【解析】“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朱熹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本善),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习远),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可知D项正确。(参见历史必修三第13页)
【考生误区分析】忽视对思想哲学知识的深刻内化和形象表述,还忽视教材基础的启示作用。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及政策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综合运用,把握历史时代的宏观特征。
【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外贸易频繁,外商广泛采购中国商品,表明中国商品对世界的吸引力。以此证明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主干知识。B、C材料无体现,D项不符史实。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忽视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这一时代特征。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答案】D
【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查能力】对材料的分析及比较能力。
【解析】鸦片战争后,受外国商品输出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仅是趋势。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固性,中国消费外国的工业品相对有限。D正确。
【考生误区分析】本题设置简单,易于分辨。
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考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
【考查能力】基础知识的把握,时代特征的理解。
【解析】联系百日维新内容,可知,废除的只是科举制度中以八股文“取士”的传统选官方法,改试“策论”,并未废除科举制度本身,简言之,废除八股取士≠废除科举。因此A 项中的“断送”明显错误,B项正确。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教材不熟悉,该部分在选修一中有专门表达。
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C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查能力】知识迁移及推理、判断能力。
【解析】近代上海号称“东方的巴黎”,其近代化发展与开放程度在当时的中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不可能比上海人更具热情,B项错误。按理说,国产影片
主要描绘中国风土人情,更贴近中国民众生活,发展与开放程度与上海相比相对落后的京津民众观看国产片更多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这种现象最可能的就是:国产片存在制作成本较高、流通税费重等问题,总之,国产片流通价格较高。C项正确。上海人看国产片多不能说明上海人比内地人开放,D项错误。A项所述现象非最佳,排除。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缺乏对材料的把握理解不足,必修二与必修三知识混搭。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B
【考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
【考查能力】基础知识的把握与辨析。
【解析】中国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时,面临着粮食产量增长落后于需求量增长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了把粮食供应放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除努力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外,对商品粮食进行统一调拨、分配和管理,以保证人民生活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C项的“灾害”,D项的“恢复”,均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缺乏对历史时代特征的把握。
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C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考查能力】基本概念的理解与主干知识的把握、迁移能力。
【解析】如果B正确,雅典法律规定应该是禁止与防范所有的自杀行为,但事实上不是,排除B;连自杀都管着,恰恰说明C正确。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的相关主干知识把握不准。
33.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一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A.主权在民原则B.天赋人权原则C.各州自治原则D.各州平等原则【答案】B
【考点】启蒙思想与美国1787年宪法
【考查能力】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及综合判断能力。
【解析】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院在计算各州人口时,印第安人人口不在计算之列(借口是印第安人不纳税),黑奴只按“五分之三”比例折算,这就深深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违背了《独立宣言》中天赋人权精神。B正确。
【考生误区分析】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材料把握不准。
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