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己心清本源,和平演变何足惧
文海新解道德经第七十五章德之无以生为
75 德之无以生为风萧萧书接上回,老聃告诉关尹子,为人主者如果一味以杀伐治天下,便犹如常人代大匠斫物,不只器物难成,还会反受伤害。
只有正本清源,从源头上解决社会动乱的祸根,天下才能够拨乱反正,得以安定平和。
关尹子顺着老师所言,问道,那么,天下动乱的根源又在哪里?老聃回道,事物的表象能够掩盖着事物的本质,但言必有宗、事必有君,事物的本质不会因为表象的掩盖而消失。
从事物的表象开始,反观内照,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就一定能够找到事物发生的本源,用老百姓的话讲,这叫透过现象看本质,打破沙锅问到底。
事物发生的本源搞清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用能够以正本清源的方法,去看待百姓敢于犯上作乱这件事,就很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能不能解决,就主要取决于在上者是不是真正愿意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
如果在上者不去主动解决,而只知道以杀伐来威胁镇压,那么老百姓犯上作乱,只会愈演愈烈,星火燎原。
社会动乱的本身,也就成为了解决社会动乱的必要方式和解决过程。
只不过,最终的结果,不是老百姓畏死而不再反抗,恰恰相反的是,他们会砸碎在上者套在他们身上的枷锁和镣铐,把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王公将相推翻在地。
社会秩序得以重新建立,百姓放下手中的兵器,愿种田的种田、会做工的做工,各谋营生去了。
有活儿干、有饭吃、有衣穿,天下如是而已,复归于安定!何以见得?天下众生,以食为命,老百姓“为腹不为目”,并不象当政者那样嗜好五声五色五味这些“余食赘行”。
他们惟愿能够遵循天命,自由作息,填饱肚子而已。
如果这个最起码的愿望都被在上者剥夺,他们一定起而抗之。
在当政者看来,这是老百姓犯上作乱,而以大道利生万物的德性来看,老百姓拼“死”反抗,只是求“生”的本能使然。
那么我们顺着这个藤,慢慢往下摸,就必然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百姓每天从早到晚,辛苦劳作,所得物产,一部分被当政者强行征缴,一部分留作自用,以充其饥,以养其生。
地之所产,相对固定,如果征缴的租税少一些,留以自用的就多一些;如果征缴的租税多一些,留以自用的就少一些。
高三历史选修2_《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历史材料与解析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历史材料与解析“中体西用”1.冯桂芬论“原本”与“辅”术夫学问者,经济①所从出也。
太史公②论治曰“法后王③(本《荀子》),为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④。
诸国同时并域,独能自致富强,岂非相类而易行之尤大彰明较著⑤者?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⑥二十年来,彼酋⑦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⑧以下之于彼国则瞢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于是乎不得不寄耳目于蠢愚谬妄之通事⑨,词气轻重缓急,转辗传述,失其本旨,几何不以小嫌酿大衅。
──冯桂芬著《校邠庐抗议》【解读】这是冯桂芬在其名著《校邠庐抗议》的《采西学议》篇中所说的一段话。
冯桂芬是对西方国家情形较早有所了解,并主张在一定范围“采西学”的人物,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显得比较通达。
他这段话中的“原本”与“辅”术论,一般被视为晚清“中体西用”论的滥觞,我们在本课课文中亦予引录,从这段材料中,可见其语言场合,有助于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
由此段材料中应注意体察:①论者是从“法后王”引申到“鉴诸国”,阐述学习西方富强国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②所谓“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在论者看来是最“善”之策,并且这也是其论旨所在。
③论者将西洋人能学中国语言文字乃至经史的情况,与中国人对外域的“瞢然无所知”相比较,评其优劣,为“采西学”张本。
④将有关人员自己不懂外国语言而依赖翻译的弊端乃至严重危害揭示出来,颇有其现实警示性。
【注释】①经济:这里是“经国济民”之义。
②太史公: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③法后王:与“法先王”相对,有取法于古远还是近世的区别。
《荀子》中涉及到相关问题,其主张为“法后王”。
后王:继承前辈王位的君主。
④“鉴诸国”:参照、借鉴其他各国。
⑤彰明较著:形容极其明显。
⑥通市:即通商。
⑦彼酋:指外国人。
重整儒家十六字
仁:“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
义:“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谓“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情谊;有义德之美。
义是正直的行为,应尽的责任。
礼:“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不学礼,无以立”“礼,体也。
言得事之体也”“礼之於人也,犹酒之有糵也。
君子以厚,小人以薄”“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的本义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孔子要求人的言行符合礼,这“礼”既指周礼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是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是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
智:“然后智生于忧患”“少年智则国智”“四时能变谓之智”“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
知有所合谓之智”“智”同‘知’,即智慧、聪明,有才能,有智谋。
智的本义:聪明一世、一生聪慧。
达到智有五个步骤,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智的广义为明万物阴阳之本,知万物阴阳之变化,对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对答如流,胸有成竹。
信:“信,言合于意也。
”“信者,诚也。
专一不移也。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期果言当谓之信。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诸已之谓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所谓“信”,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老子》四章(精品课件)
文本探究
问:第十一章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一个什么道理?
车子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举 三十辐共一毂
“无”让“有”发挥作用。正
例 器皿
“有”和“无” 的相对性 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
论
证
埏埴以为器
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文本理解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我夸耀
自我夸耀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明,形作动,显明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
名作动,建立功勋
长久。一说读zhǎng, 意思是得到敬重
老子其书
据文献记载,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这 段经历,使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 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 ,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 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 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 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 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文本理解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为, 做,这里是妄为的意思。
指顺应自然, 不求有所作为。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
《玄秘塔碑》原文及翻译【原文】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方袍、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
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
于戏!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天水赵氏,世为秦人。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祥奇表欤!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
具威仪于西明寺照律师,禀持犯于崇福寺升律师,传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通涅盘大旨于福林寺素法师。
复梦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会,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辩欤!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征之,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
赐紫方袍,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若宾友,常承顾问,注纳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
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为人请福,亲奉香灯。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浪。
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欤!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
金代契丹人的佛学思想
送侄 了真行》 中有 “ 吾兄继 佛 家 思想 的传 播 和佛 法的研 究作 出了贡 余。这说 明耶律履对佛教及僧人的认同和 佛教徒 。楚材在《
敬重 , 可见他对佛教的笃信。
世禄 , 袭封食东平 。幼子死王事 , 长安 闺门 献 , 同时他们也用佛家的行善避恶 、 普度众
金代后期 ,另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 英。 孀居二 十年 , 礼佛读传灯 。 一旦遇宗匠 , 生 、 世 安 民 的 思 想 影 响 统 治者 , 诫 他 们 济 劝
契 丹 人 受 暑 , 日不 参 。 焚 膏继 晷 , 寝 忘 餐 者 几 三 嵩。 [5 无 废 ”1 可见 , 2 2 9 她也是潜心禅法之人 。 从其不 佛 家 思 想 影 响 年 ”l。最 后 对 禅法 “ 【 2 j 精究 入 神 …… 尽 得其 食 荤 腥 并 欲 为 嵩 山 尼来 看 ,她是 笃 信 佛 教 较 深 , 辽 入 金 道 ” 。楚材 “ 由 禅理穷 毕竟 , 方年二 十七 ”1 的 。 [ 2 后 继 续 发 扬 辽
而 且还 认 为这 些 僧 人 匝必 作 礼 , 必 尽 敬 , 与 楚 材 至少 相 识 五 年 之 久 。 礼
金代契丹人信奉佛法者很多 ,而且很 多人在禅学方 面造诣很深 ,但 由于史料缺
并普度众生 , 把斋饭 分给宾客 , 自己只食其
耶律楚材的侄女了真也 是一位虔诚 的 乏 , 我们 无法
可见 , 从宣宗南渡到西去拜见成吉思汗
金代 笃信佛教 的契丹人还有很多 。石
朝 笃 信 佛 教 的 之 前 的 这 段 时 问 ,耶 律 楚 材 在 金 朝 一 直潜 抹世 勤之子石 抹嵩信奉佛教 。《 归潜志》 卷 传统 , 契丹人 对 心学习佛法 , 万松秀行为其起法号从 源。 楚 九记载石抹 嵩因学佛 与赵秉 文等交游 , 深 佛 家 思 想 的 参 材归附蒙古后 ,以万事皆空的佛 家思想重 得赵秉文赏识 。石抹嵩曾经 与赵秉文 到慧
老子“抱朴守真”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启示!
老子“抱朴守真”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启示!“抱朴守真”作为老子天道自然观中的一种思维取向,亦可视其为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从老子之“道”的原理上说起。
老子之“道”在根本上是一种自然之道。
这个自然之道,既是万物之起源,又是万物形成规律及其所依凭之途径。
它自然而自发,没有外在力量强加于其之上,此即后人所言“天道自然”之意。
回归真实,也就是要回归天道自然。
这一根本的思维取向实质上也就是一种价值取向。
所以在老子看来,人所要做的一切(德的领域),不过是顺应自然而符合天道自然,可是人类历史所显现的人为事物,是远离自然之道,所以人为事物的根本取向是理所当然地回归真实。
看看“道”与“德”相连所涵括的内在意向就可明白老子此层意思。
“道”与“德”相连,意谓“道”可为个别事物所拥有,而个别事物一旦拥有“道”时,即成为了它的“德”,此即“德”之古义为“得”的深意所在。
“德”在《老子》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道创造了万物,万物各自体现出的本性就是“德”,它是“道”所赋予的,是“道”的体现。
没有道,就没有万物;没有德,万物就失去了本性。
德者所得于天,能全天理即为有德。
具体到人,顺之于性、得之于心即为人之德;具体到物,顺之于理、自足其性即为物之德。
综观之,中华文明中儒、道共遵的“中和”之道,其实亦源于老子抱一而守中的自性和谐原则,并建基于“道”之“德”上,因而老子的自然之道的原理中,又无疑深涵着一种可贵而永恒的和谐精神。
一、“莫之命而常自然”涵括的回归真实思想天道自然,人道岂可违反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
老子强调“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旨在让万物顺任自然而不要加以干涉。
因而政治的最高境界即“无为”,连孔子也接受了这一理念。
这是儒道二家的共同之处。
《老子》五十一章的全文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2025届高考二元关系作文评讲:关于沉默与争辩课件
不同的时代总有不同的想法、理念,但“慢”在今天是否已经时?“快 ”在今天又是否真的必要?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快与慢”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 与思考。
二元关系作文评讲
——关于避免纷争,有人选择沉默,有人极力争辩
真题再现
二元思辨(对峙)类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常言道,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明末清初朱柏庐的
《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材料二:近年来,网络上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
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 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 贫贱者的“嘴替”。
➢环绕“避免纷争”的目的,可以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灵活 采用“沉默”和“争辩”的手段方式。
➢诸如:面对鸡毛蒜皮、蝇头小利的纠纷,面对非原则性的矛盾、差异、 纠葛等,不必恼羞成怒、大动干戈、锱铢必较,极力争辩反而失了风度, 丢了境域,坏了修养;而面对是非曲直、善恶美丑、道德良知、民族大 义之类原则性问题,主张据理力争,批评看客、“路人甲”的心态。
之良药。
• 沉默有时是化解纷争的一剂良药,明哲保身,谨言微语,不将浑水卷诸 于己身。
•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争辩才是在纷争中卫己的矛,言辞 才是冲突中防备的盾,持争辩之矛,驾言辞之盾,于冲突之保护自我, 不受外侮。
• 沉默息纷争,是双方的留有余地,更是明哲保身之智慧。 • 力辩绝纷争,口齿之争,双方诚心悦服,方绝永世之争。
爱国心与自觉心
爱国心与自觉心范围天下人心者,情与智二者而已。
伊古大人,胥循此辙。
殉乎情者,孤臣烈士,游侠淫奔,杀身守志,不计利害者之所为。
昵于智者,辨理析疑,权衡名实,若理学哲家是矣。
情之用百事之贞,而其蔽也愚,智之用万物之理,而其蔽也靡。
古之人情之盛,莫如厕平,愤世忧国,至于自沈。
智之盛者,莫如老聃,了迭世谛,骑牛而逝。
斯于二者各用其极臭。
今之中国,人心散乱,感情智识,两无可盲。
惟其无情,故视公共之安危,不关己身之喜戚,是谓之无爱国心。
惟其无智,既不知被,复不知此,是谓之无自觉心。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
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亦殆。
二者俱无,国必不国。
呜呼!国人其已陷此境界否耶?爱国心为立国之要素,此欧人之常谈,由日本传之中国者也。
中国语言,亦有所谓忠君爱国之说。
惟巾国人之视国家也,与社稷齐观,斯其释爱国也,与忠君同义。
盖以此国家,此社稷,乃吾君祖若宗艰难缔造之大业,传之子孙,所谓得天下是也。
若夫人,惟为缔造者供其牺牲,无丝毫自由权利与幸福焉,此欧洲各国宪政未兴以前之政体,而吾华自古讫今,未之或改者也。
近世欧美人之视国家也,为国人共谋安宁幸福之团体。
人民权利,载在宪章,犬马民众,以奉一人,虽有健者,莫敢出此。
欧人之视国家,既与邦人大异,则其所谓爱国心者,与华语名同而实不同。
欲以爱国诏国人者,不可不首明此义也。
国家之义既明,则谓吾华人无爱国心也可,谓吾华人未尝有爱国者亦可,即谓吾华人未尝建设国家亦无不可。
何以云然?吾华未尝有共谋福利之团体,若近世欧美人之所谓国家也。
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
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
吾国伊古以来,号为建设国家者,凡数十次,皆未尝为吾人谋福利,且为戕害吾人福利之蟊贼。
吾人数千年以来所积贮之财产,所造作之事物,悉为此数十次建设国家者破坏无馀。
凡百施政,皆以谋一姓之兴亡,非计及目民之忧乐,即有圣君贤相,发政施仁,亦为其福柞攸长之计,决非以国民之幸福与权利为准的也。
内家拳|惟以信为门以诚为匙以清为本以静为根
内家拳|惟以信为门以诚为匙以清为本以静为根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武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华,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文化的载体。
习武可以入道,练功可以明心,真功夫包含着真学问,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有着上下求索的精神,才能理解古圣先贤的真实本意;再投入足够的时间来实修,才能让功夫上身,体悟大道之妙用。
大凡内家拳修行者,不知入手处,既然要入门,就应当识的那门,当寻的那门!有门不得其入,当求那钥匙!譬如远行,当辩南北一般。
此为远足根本。
无论想以武悟道还是修行做人也好,惟以信为门以诚为匙以清为本以静为根!而现代,有很多人学拳,都是冲着套路去的,以为功夫就套路。
认为学的套路多学就是功夫好,为此乐此不疲。
因此,很多人都忽略了桩功,很少人重视站桩也很少人心甘情愿直接去学习桩功。
大都是以为开始练桩功枯燥无味,没有耐心的人也只是看了一下桩功的外形就以为已经掌握了!•如今在武术圈子中无论太极、形意还是八卦,内家拳基本功(内功)的完整教学体系十分罕见,濒临失传,单纯练套路是临渊羡鱼,徒劳无功,没有内气的导引,没有脏腑的健康,就一定不会筋强骨壮,绵里裹铁,哪里会有内劲?参悟:有人看树只喜看枝繁叶茂,只爱惜那树叶、树枝,不晓得那根却是养它的本源!树,粗可十抱,高可千仞,树冠覆盖百亩,靠的是树根吸收养分。
如无那根,其本不存,任你雄伟,终会毁顺损。
明师授徒,莫不以根本入手,从古至今,你见哪个圣人一上来就动辄什么口诀,秘法?纵然真有仍需要你根去供应营养!武学大道至尊至贵:•人却不知珍爱、敬重,说是信徒,实则什么也不信,势如散沙,试问!不管你学哪门哪派,根本不立,信念不纯,不言正道,又可是修行?•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其实不必过于纠结。
人生中遇见的人与事,都是注定,很多事都要看缘分。
但是否能上正道呢?•——“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其实内家拳本不复杂,入门无非诚信,根本不外清静!此不二法门:心一曰:良心,要想以武悟道来修行,就应先把那门找到。
2024高考作文押题预测二元思辨----家国一体,荣辱与共;无限风光在险峰…
2024高考作文押题预测二元思辨----家国一体,荣辱与共;无限风光在险峰…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意思是说能成就大事业的,不拘泥于生活上的细枝末节。
而《尚书》中则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
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小节和大德”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条岸边享有自由,在另一条岸边就会受到约束。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由与约束总是相伴相生。
我们该如何平衡自由与约束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
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放纵,指解开绑缚,任其自适;攒捉,意为“约束收敛”,就是常说的“收得住”。
董其昌的这段话予人深思,你对“收”与“放”的关系又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说说你的想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这是欧阳修关于《易经》学习方法的见解。
欧阳修认为易学有“大、小”之别,强调学习《易经》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卦的小道理,学会了《易经》的大道理,才可以通达《易经》各卦的小道理。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在这种“大”与“小”的关系中,是否带给你其他思考或启发?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经历写一篇在班级交流会上的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清官村”一树百获的清廉文化启示
廉政建设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第1期“清官村”一树百获的清廉文化启示盘福东1 王清荣2(1.桂林市博物馆,广西 桂林 541100;2.中共桂林市委政策研究室,广西 桂林 541100)[摘 要]桂林市灵川县“清官村”流传至今的清廉美德——“立身行道”“终于立身”的例证,是一种文化自信。
有这种文化自信:在家孝,在社会上忠,孝与忠两全。
“清官村”一代代的入仕者们,视清廉美德为留给子孙最宝贵的财富,“事亲”为国家做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子女自觉地像父母那样塑造美好的自我形象,慎重言行,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 为人行事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
肯定“清官村”的清廉美德,是一种清廉文化自信。
有这种清廉文化自信,才能自觉对国家忠、对人民诚。
[关键词] 清官村;清廉文化;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750(2021)01-0030-04[收稿日期] 2021-01-03[作者简介] 1.盘福东(1950-),男(瑶族),广西全州人,桂林市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桂林历史文化; 2.王清荣(1956-),男,广西全州人,中共桂林市委政策研究室原调研员,桂林市经济学学会会长,研究方向:桂林经济社会发展。
之所以肯定桂林市灵川县江头洲“清官村”爱莲理学文化,是因为爱莲理学文化有益于做公仆、服务人民、忠于国家的理性认识。
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敌对势力仇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视其为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因而加大了对中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战略图谋,利用网络优势以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等为掩护,唱衰中国经济、虚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消解民族文化自信、放大负面信息,加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和平演变力度。
而江头洲村——“清官村” 一树百获,震古铄今,究其真谛,是爱莲理学文化教育启发人们志清行纯、服务社会、忠于国家。
笔者究其一树百获的真谛。
“中正思维”与屈原对生命与道德统一关系的绝对化
指 出这 “ 于 中庸 ” 者 究 竟 为 何 物 ,也 没 有 进 一 过
步 追 问屈 原 何 以会 “ ” 这 就 使 他 “ 于 忠 ” 过 。 过
之 说 缺 乏 说 服 力 ,反 而 给 后 人 留 下 了 批 评 他 的话 柄 。如 明 代 的 叶 向 高 就 说 : “ 子 之 分 无 穷 ,其 臣
日 : “ 民 ,必 知 义 然 后 中正 。 中 正 然 后 和 调 。 夫 ”
此 处 “中 正 ” 乃 指 合 “ ” 的 道 德 行 为 。 《札 义
记・ 中庸 》 日 : “ 庄 中 正 。足 以 有 敬 -,” 此 处 齐 t。 g _ “ 正 ”则 义 同作 为 道德 准 则 的 中庸 。仅 此数 例 中 足 以 表 明 ,不 同 典 籍 所 言 之 “ 中正 ” 的 实 际 内涵
口 田耕滋 ( 陕西理工学院文化传播 系副教授 汉 中 7 3 0 ) 2 0 1
摘 要 : “中 正 ” 是 屈 原 建 构 其 政 治 思 想 体 系 的 指 导 思 想 。 名 为 “ 正 ”, 意 味 着 其 政 治 中
思 想合 乎 政 治规律 , 同时 ,也体 现 了屈原 追 求唯 一合 理 性 的 思想 方 法。 这 种 绝对 化 的 “ 形
结 ,他 说 : “ 尝 论 之 :原 之 为 人 ,其 志 行 虽 或 窃 过 于 中庸 而 不 可 以 为 法 ,然 皆 出 于 忠 君 爱 国 之 诚 心 。 这 一 方 面 从 其 人 格 的 道 德 本 体 上 肯 定 了 屈 ” 原 与 儒 家 的共 同之 处 ,同 D -, 思 想 方 法 上 指 出 -g ,t 从 J_ 了 屈 原 异 于 儒 家 之 处 。 可 以 说 , “ 于 中庸 ” 就 过 是 屈 原 与 儒 家 人 格 精 神 的 根 本 区 别 。 如 果 能 以 此 为 突 破 口进 一 步 究 明 屈 原 的 思 想 方 法 和 思 维 方 式 ,则 对 于 揭 示 屈 原 精 神 的 奥 秘 ,包 括 理 解 屈 原 自杀 的原 因 等 问 题 ,都 将 有 直 接 的 帮 助 。 可惜 的 是 ,朱 熹 只 从 儒 家 中庸 立 场 上 看 到 了 屈 原 “ 生 捐 以 赴 死 ” 的 行 为 之 “ ”,说 : “ 屈 原 之 忠 , 过 夫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下良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下良镇中学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凡厥衣冠(冠族华胄),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
”(《宋书?恩幸传序》)材料中反映的选官制度A.是汉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原C.门第出身决定官品大小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参考答案:C2. 甘地在《印度自治》中说:“正是由于机器使印度赤贫遍野。
曼彻斯特给我们造成的伤害难以估量。
由于曼彻斯特,印度的手工业差不多消亡了。
”材料反映出A.甘地具有反工业化倾向B.印度手工业即将消亡C.甘地倡导“回到纺车去” D.甘地致力予解决民生问题参考答案:A3. 如图为1941年12月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B.西方国家认可中国大国地位C.美国利用中国进行反苏反共D.中国抗战国际影响力扩大参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政府宣传画表达了美国政府对中国抗战的认可,可见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选项D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美国宣传画体现的是美国认为中国抗战于美国有利,因此提出要帮助中国,而非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认可,选项B排除;二战期间美苏合作对抗法西斯,选项C排除。
4. 在1988年6月22日会见埃塞俄比亚总统门格斯图时,邓小平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
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回答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1992年南方谈话 D.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参考答案:C5. 《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 老农答道: “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
天人合一和自强不息、忧患意识、达观自信
自强不息
地位:
被看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及辩证法思想在中 国人的生存态度上积极的价值渗透与塑造最集中的反映与 结晶,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人格状态的准确的历史概括与 写照。
基本内涵:
自强不息,必须是自觉进行的。 《易经》中说到,‚君子以反身修德‛。所谓‚反身‛, 既是‚修己‛、‚修身‛。因此,这就是说,君子反过来 首先要求自己的则是如何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非常 推崇‚仁‛德,并明确主张修养认得不能依靠别人,只能 依靠自己。他把道德修养最为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进行的 根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被称为天人关系。东
方民族习惯于或者说更擅长于将‚天‛与‚人‛臵于一个彼此 相连的大系统中,来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史上 的‚天人合一‛、‚道‛、‚气‛等哲学命题,都体现了东方 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想有三种表现形式: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天人合一 论‛;以庄子为代表的‚天人交融论‛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天 人相分论‛。 孔子维护‚天‛的至上尊严,主张以‚天意‛建立人间尊 卑秩序,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天人思想, 他首先论证了天赋道德论,进而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的命题,这种‚天‛与人性、内心的统一, 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以求接近人与天的和谐。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将社会道 德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心道德要求,使人们致力于向内修身养性, 而不是向外探索自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虽希冀 建立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但却成为阻碍自然科学发展的因素 之一。
天人合一
儒家:
儒家的‚天人合一‛从一开始‚便是讨论的人在宇宙 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中庸》首句讲‘天 命之谓性’,人性的根源在于天。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 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 孟子认为天人同性,在价值上取法于天,从而在价值 上与天合二为一。至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强调的荀子的 ‚人定胜天‛思想,也恰恰是建立在不违天时,顺应自然 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识基础以上的。荀子认为,只有 顺其自然,才能掌握天时,利用万物,强调只有尽人 物得自然之性,方能参与天地之化育。 而大禹治水的智慧更是被儒家学者看做是因物性、顺 自然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看到了周小平的几篇文章《少年,你真的了解这个国家吗?》,《上甘岭己危,十五军安在?》等,文章内容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给了我们很多同志当头一棒。
曾几何时,我也曾相信过那些诋毁中国人,宣扬中华民族劣根性的言论;也曾看到网上那些号称发掘真相的帖子有多么信誓旦旦;也曾看到身边的朋友对我们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产生的怀疑。
现在想想,当时是有多么愚蠢,仅仅就因为几篇莫虚有的帖子,就能对我们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就能对勤劳质朴的中国人,就能对党几十年历经苦难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产生怀疑吗?
那些谣言中,有说中国人不阅读的,有说中国人素质在世界上是最低的,更有人说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是捏造的。
而传播这些谣言的,却恰恰是中国的本土媒体,可以说我们的喉舌正在诅咒我们民族的脊梁。
回顾前苏联的历史,一个大国轰然倒塌,不是因为强敌入侵,却是因为内部瓦解,当一个国家的人们都不相信本国的历史,都不相信自己的英雄的时候,那这个国家已经面临灭亡的境地。
西方推行的“和平演变”政策可以说在前苏联实行得非常成功。
所幸,我们国家还有一大批如罗阳似的民族脊梁,有着无数为了国家振兴而奋斗的工人,农民,科学家……
那么,对我们个人、国家而言,如何去抵制和平演变的危害呢?
我认为关键在于正己心,清本源。
一个人思想的源头是什么,是他的价值观。
当今社会上很多人的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已经产生了扭曲,一心向往着西方文明的生活。
西方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已经在他们心里扎了根,对中国国内的体制各种抱怨,诋毁。
我国虽然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它还是不完善,相信有一天它会发展完善,普及全中国甚至走向世界,成为真正促进人类发展的价值观,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即“合作,统一,和谐”。
我们的喉舌——媒体人,更应该努力宣扬的是正确的价值观,而不尽是宣扬负面的东西博人眼球。
当一个人内心的价值观正了,遇到类似情况,便不会人云亦云,而是会独立思考对与错,是与非,在思考中发现真理和真相,那么“和平演变”又何足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