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

合集下载

试析一战期间英国在中近东地区的双轨外交

试析一战期间英国在中近东地区的双轨外交
的 利 益 是 建 立 一 个 在 英 国 扶 植 下 的 阿 拉 伯 王 国 。 他还 具体 描 绘 了王 国的地 理 范 围 : 北 部边 ” “
下, 将其 分割 为列强 的势力 范围 , 以保障各 大 国的 经济权 益 。这 种 安排 有 利 于争 取 土 耳其 , 使其 促
早 日退 出战争 。但势 力范 围的划分 同样 涉及列强


《 德邦森报告书》 与英 国在
中近 东 的 战略 设 想
11 9 5年 3月 ,为使 俄 国坚 守 在 东 线 对 德 作
战 , 国政 府 准备 满 足 俄 国长 久 以来 对 土 耳其 海 英
峡 的渴望 , 并两 次 召开会 议讨 论英 国 的补偿要 求 。
土 做 出了互为 矛盾 的承 诺 。分析 英 国政策 的矛盾
求, 也体 现英 国 寻求 新 目标 取代 土耳 其 的战 略 考
虑 。《 克 斯一 皮 科 协 定 》 列 强 划 分 了各 自在 赛 为
土耳其 亚洲 的利 益 范 围 , 对 奥斯 曼 帝 国 的瓜 分 把 推 向高 潮 。在 这 个 体 系 中 , 国几 乎 在 同一 时 间 英 与阿拉 伯王公 和 法 国代表 谈 判 , 土 耳 其 亚 洲领 对
杂背 景下 产生 的 , 者 都 是英 国政 府 协 调 各方 面 两
关 系 , 以实 现 自己战 略 意 图 的尝 试 。本 文力 图 借 分析 和 阐释英 国双 轨 外交 的矛 盾 性 , 讨 其政 策 探 不 断变化 和调 整 的根源 及实 质 。
通信 , 既反 映英 国 打败 土 耳 其 及 同盟 国 的战 时要
P54 .2 )他认 为 , 关 重要 的是在 中近东 建 立 一个 至 由英 国扶 植 的阿拉伯 王国替代 已经投 向同盟 国的

试析20世纪英国移民身份和移民政策演变

试析20世纪英国移民身份和移民政策演变

引言引 言20世纪英国移民问题的出现与其早期殖民扩张不无关系。

近代欧洲在世界上建立了一个几乎囊括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殖民体系,这个体系之得以建立,也离不开欧洲移民的“开拓”。

可以说,正是欧洲向外移民的历史,塑造了后世国际政治的重要面貌。

由于殖民时代所遗留的传统上的经济联系,欧洲国家的移民大多来自于这些前殖民地,如英国的印度、巴基斯坦移民和肯尼亚移民,法国的北非马格里布诸国移民和越南移民,意大利的摩洛哥和阿尔巴尼亚移民,西班牙的拉丁美洲移民等等。

德国有30%的移民来自土耳其,虽然土耳其不是德国的前殖民地,但传统的经济联系和地缘政治因素使得德国从土耳其输入最多的移民。

没有几千万移民的贡献,欧洲战后的“30年繁荣”必然大打折扣。

欧洲的移民从来源上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来自欧盟内部的移民;二是欧盟之外的欧洲国家移民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移民;三是来自以前殖民地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移民。

欧洲所谓的移民问题,不指向前两类,是针对第三类而言,其中又以来自中东的穆斯林移民最具代表性。

除了“种族歧视”这样的敏感字眼常被提及外,这类移民因信奉伊斯兰教而与所在国存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冲突”,带来了国际政治的联想。

当今的欧洲移民问题,根源于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差和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平衡,是导致移民“自然”流动的最基本动力。

而与种族、宗教、殖民历史和南北关系相联系的国际政治秩序的不平衡,则是出现移民“歧视”和“融合”问题的持久政策与文化缘由。

在这不平衡的国际政治秩序中,欧洲发达国家在权力上处于强势,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存留难以消解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优越论”,前殖民地国移民的种族和肤色也就成了或明或暗的政策性歧视的缘由。

而所谓的“融合”,不过是要求移民通过接受欧洲移居国文化来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由此必然带来移民们的反弹,不时表现为移民与移居国间的紧张。

试析20世纪英国移民身份和移民政策演变英国是欧洲吸纳移民最多的国家之一。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卜婷(兰州大学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兰州730000)摘要:英国是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奉行“均势外交”的典型国家,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步放弃了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光荣孤立”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引起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调整。

本文旨在论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与法国、德国和苏俄的外交政策上的一系列变化和调整。

关键词: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变化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产物,随着国际环境和一个国家自身利益、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这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目标、原则、重点以及实施的方法与手段都需要不断的调整与变革,以此来适应国内外现实情况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西方近代外交是与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同步发展的,或者可以说是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相伴而行的。

英国早在17 世纪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又是产业革命的发祥地,是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之一。

英国外交历史久远,经验丰富,被认为是一个奉行“均势外交”政策的典型国家。

三十年战争以及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因此进入了威斯特伐利亚时代。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人们一般认为英国现代均势外交发端于15 世纪末16 世纪初都铎王朝早期的对欧关系,经过300多年的征战和外交实践,英国逐步形成了均势外交传统。

1914 年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蕾里》等歌曲开始的。

1918 年11 月11 日,一战西线战场实现了停火。

土耳其凯末尔改革成功原因管窥

土耳其凯末尔改革成功原因管窥

土耳其凯末尔改革成功原因管窥刘 伟 闫 伟摘要:一战结束之后,面对协约国对土耳其进行领土瓜分和希腊的武装入侵,凯末尔领导人民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在其执政期间,土耳其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习俗等方面。

凯末尔改革之所以成功,在于其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本国国情,把握恰当的时机,而且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同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凯末尔及其领导的共和人民党的巨大贡献等,也是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

凯末尔改革是现代土耳其的起点,在土耳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当代亚非民族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对亚非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土耳其;凯末尔改革;成功原因中图分类号:K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5-0037-05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凯末尔领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为土耳其赢得了独立与主权。

在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军事胜利仅是凯末尔一生事业的序幕,他推动一系列重大政治与社会经济改革,成为后人所敬仰、推崇的一代伟人。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土耳其能够在重重阻力下成功地推进世俗化、现代化改革,充分说明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凯末尔改革的成功,对试图通过改革向现代化转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凯末尔改革概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追随德国加入同盟国集团,大量征兵造成土耳其劳动力严重短缺,粮食产量锐减,因战争和长期饥荒又夺走了200万民众的生命,土耳其濒临崩溃。

随着土耳其在一战中惨败,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协约国胁迫土耳其签订《摩得洛斯停战协定》,肆意侵犯土耳其国家主权。

之后协约国又强迫素丹签订《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土耳其将沦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遭受英、法等国的奴役压迫,土耳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奋起保卫国家,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

试析一战期间英国在中近东地区的双轨外交

试析一战期间英国在中近东地区的双轨外交

试析一战期间英国在中近东地区的双轨外交
赵军秀;王伟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在中近东地区实施双轨外交,对土耳其亚洲领土做出了互为矛盾的承诺,试图将法国和阿拉伯王公都纳入自己的战略体系.本文着重分析英国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探讨英国不断调整政策的根源和实质,阐释英国对阿拉伯人的食言和背叛在阿拉伯世界造成的恶劣影响.
【总页数】9页(P23-31)
【作者】赵军秀;王伟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56.19
【相关文献】
1.试析中国近代外交失败的原因--以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外交为例 [J], 陈亚威
2.试析1895年"东方危机"后英国的中近东政策 [J], 赵军秀
3.一战期间围绕北京政府对德宣战条件的外交交涉 [J], 侯中军
4.英国通过网站公布一战期间英国军队服务文件 [J],
5.试论1875──1878年近东危机期间英国对土政策的调整──关于英国对弱国外交的一项研究 [J], 徐奉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战后初期大英帝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的衍变

一战后初期大英帝国对伊拉克库尔德人政策的衍变
关键词 :第一次克库尔德问题 ,通常也被称为“南库尔德斯坦问题”, 是 中东四国库尔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来说 ,它主要是指伊拉克库尔德人的独立或者 自治 问题。2017年 9月 25日,伊拉克 库尔德 地区举 行 的独立公投使 得库尔德人 的建 国问题 一度成 为国际社会与舆 论关注 的焦 点话题 。需要指 出的是 ,伊 拉克 库尔德问题 的衍生并不是一蹴而就 的 ,而是有着复 杂的历史 与社 会根源 。从 国际政治 的角度来 看 ,其 与 一 战后初期西方列强对 中东秩序的不合理安 排有着密切关 系 。由于南库 尔德斯坦在一 战后初期 凸显 了重 大 的政治 、经济与战略地位 ,英 国、法 国与土耳其都 曾为此展开 了激烈的地缘政 治博弈 。其 中 ,大英 帝 国对南库尔德 斯坦 的外交政策直接影响 了伊 拉克库尔德 人建 国的成效 ,对一战后 的中东地缘政 治局势与 库尔德人的未来命运都产生 了深刻 的影 响。 当前 ,学术界对 伊拉克库尔 德问题 的研究成 果绝大 多数都 注 重对库尔德 问题现状 的考察 ,很少有学者去深入探讨伊拉克库尔德 问题产生 的历史根源 。 国 内一 些相 关
55 ;2第o148期 月 英国史研究
一 战后 初 期 大英 帝 国对 伊 拉 克 库 尔 德 人 政 策 的衍 变
肖 文 超
(郑州大学 历 史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 :一 战末 期 伊 拉 克 库 尔德 人 向 英 国提 出 了 自 治诉 求 并 被 接 受 。 一 战 结 束 后 , 英 国政 府 便 派 遣 爱德 华 ·诺 尔在南库 尔德斯坦 支持马哈茂德建 立 自治政府 ,推行 间接 统治。 阿诺德 ·威 尔逊主政 巴格达 后 ,寻求在 南库 尔德斯 坦建立直接统治。从 间接统 治到 直接 统 治,战后初期 英 国对伊拉 克库 尔德人 的政 策经历 了根本性 的转折 ,除 了与马哈 茂德 自身的政 治野 心 以及权 力欲 的膨胀存在 一定 关联之 外, 中东地 缘 政 治环 境 的剧 变 、 南 库 尔德 斯 坦 极 端 重 要 的 政 治 、 经 济 与 战 略 地 位 、 高级 专 员 公 署 对 库 尔德 人 的 态度 变化 、伊拉克库 尔德人 的独立倾 向与英 国的战略规 划存 在冲 突等 因素都 加剧 了英 国政 策调整 的步伐。从 本质上 来说 ,英国对伊拉 克库 尔德人 政策的 变化是其战 时不成 熟 中东政 策的延 续 ,同时也 是英 国在 印度 西北 曾经实施 的部 落政 策在 中东的再现与翻版 ,最终 旨在服务 于战后英 国在 中东的国家战略利益 需求。

一战后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土耳其

一战后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土耳其

一战后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土耳其自日本战胜俄国那天起,亚洲各国人民就抱有摆脱欧洲压迫的希望;这一希望在埃及、波斯、土耳其、阿富汗、最终在印度引起了一系列独立运动。

……如果我们要恢复自己的权利,就必须诉诸武力。

孙中山,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地地区出现了革命的浪潮。

虽然这些革命的根源可追溯到1914年以前的那些年里,但正是战争本身直接促进了革命。

最终的结果各不相同:一端的土耳其人达到了他们提出的大多数目标,另一端的里夫部落成员却遭到了惨败,而位于两者之间的埃及人、伊拉克人、印度人和其他种族则获得了宪法上的适度让步。

回顾历史,这些起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年中最终摧毁欧洲诸帝国的大动乱的序幕。

土耳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所有反对欧洲人统治的殖民地起义中,土耳其人的起义最为惊人、最为成功。

大战期间,他们遭到了惨败,接着,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停战协定与和平条约。

然而,他们很快挽回了败局,在武装冲突中击败了他们的敌人,赢得了一个有着较为有利的条款的新条约。

因此,在所有的同盟国中,只有原始的、受人轻视的土耳其有能力反抗获胜的协约国,迫使它们接受对媾和条约所作的修改。

要理解这一异乎寻常的结果,就必须回顾一下战时有关奥斯曼帝国的复杂的外交活动。

战时的外交英国是大战几年中有关中东的大部分外交活动的主要幕后发起者。

它应对三组时常相冲突的协约——与其盟国的协约、与阿拉伯代理人的协约以及与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协约负责。

协约国之间的协约共有四个,全是为瓜分奥斯曼帝国作准备的秘密条约。

第一个条约是《君士坦丁堡协定》,它包含了1915年3月至4月的五个星期中俄、英、法三国在外交上所作的交易。

西方强国勉强同意,如果获胜,俄国就可以并吞君士坦丁堡、土耳其海峡及其两岸的大片内地。

作为交换,英法规定,它们以后将明确各自对波斯、阿拉伯半岛以及奥斯曼帝国的要求。

几个星期后,即1915年4月26日,为了使意大利成为协约国,英、法、俄三个协约国同意大利签订了秘密的《伦敦条约》。

论意土战争中英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_孙爱国

论意土战争中英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_孙爱国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10年增刊(Social Sciences Edition )世界历史研究论意土战争中英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孙爱国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爆发的意土战争中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在意土战争中英国实行严格的中立政策,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英国面临自身实力的持续衰弱;另一方面,英国在此时正面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的棘手问题。

关键词:意土战争;英国;中立政策中图分类号:K56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0)增刊-0099-04收稿日期:2009-11-15作者简介:孙爱国,男,内蒙古通辽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089)意土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帝国主义强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在欧洲南翼,即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沿岸地区所进行的几场局部战争中的一场(这几场局部战争主要有:1905﹑1911年的两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1909年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1912﹑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南岸地区一时间成为矛盾紧张的焦点,各种势力在这一有限的狭小空间内剑拔弩张。

意土战争就是这期间在这一地区所爆发的几场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

在意土战争中,英国实行了一种严格的中立政策。

英国中立政策的含义包括既不使意土双方投向德国,又要抵制俄国对土耳其海峡的要求,还要防止战争扩大。

那么英国为什么要在此时选择这样的政策,本文想就这一问题做初步探讨。

只有将意土战争置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大背景下,对意土战争前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行长时段的历史考察,综合分析出英国实力的变化,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英国当时所面临的外交困境等因素,才能更好地理解意土战争中英国中立政策出现的原因。

一战后初期伊拉克库尔德问题与英国的中东政策研究

一战后初期伊拉克库尔德问题与英国的中东政策研究

于业与科技云2019年第18卷第11期一战后初期伊拉克库尔德问题与英国的中东政策研究□王艺儒【内容摘要】一战后伊拉克库尔德人提出了自治的诉求并为英国人所满足。

英国支持马哈茂德在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建殳自治政府,后因双边矛盾冲突严重又将其推翻。

英国在伊拉克库尔德问题上政策牙盾性体现了其中东政策的不成熟。

【关键词】第一次世界大战;伊拉克;库尔德问题;中东政策【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一战后伊拉克库尔德问题与英国的中东政策研究”(编号:2018-ZDJH-281)成果。

【作者简介】王艺儒,女,河北张家口人;信阳师范学院讲师一战后初期英国推行代理人政策,支持伊拉克库尔德人建立了自治政府,满足了以马哈茂德为首的库尔德人自治诉求。

但是,时隔半年之后,英国政府为何又将其推翻?这其中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马哈茂德自治政府与库尔德人武装起义早在一战期间,库尔德人就向英国人提出自治的诉求,这是英国最早关注伊拉克库尔德问题的开始。

一战前,英国的政策主要致力于维护其奥斯曼土耳其的利益,不支持库尔德人独立的要求。

一战爆发后,英国对库尔德人的政策出现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

康区地处高原,大部分县的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有的甚至在4,000米以上。

“兀立亚洲中部,宛如砥石在地,四围悬绝。

”“断崖促壁,鸟道湍流。

”⑹加上气候变化无常,行走十分困难,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新式交通工具难以施展,行旅运输,只能借助牲畜。

(二)封建农奴制度的阻滞和土司制度在康区的长期存在。

乌拉作为封建劳役地租的一种形式,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奴与领主之间有很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为领主承担种种无偿劳役被视为一种必然。

在康区,乌拉更多的是为当地的土司,头人和寺庙支差。

清末的改土归流,虽给一些较大的土司以严重的打击,但对小土司,土千户和土百户的触动并不多,他们在“改流”后摇身成为世俗新贵族,享有特权。

民国以来,康区土司纷纷复辟,与这些新贵、头人相互勾结,形成了对康区的联合统治,势力十分强大。

一战与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_王俊芳

一战与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_王俊芳

一战与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王俊芳摘 要:一战对英国殖民政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战是英国经济优劣势的分水岭,它使英国海上霸主地位旁落;一战造就的新国际格局使英国沦为世界舞台的边缘,并且促成了英国国民的帝国心态的变更。

一战使英国对自治领地区的殖民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直接统治转为间接统治。

关键词:一战;殖民政策;自治领中图分类号:K56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1-242-03作 者: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93一场大规模战争有时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殖民政策的转变就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对自治领地区的殖民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直接统治转变为间接统治。

英国殖民政策的这一转变,纵然是多种因素交织的产物。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一战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遗憾的是,当今学术界对一战在英国殖民政策调整中的作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或者蜻蜓点水,或者忽略不谈。

鉴于这种状况,本文试图运用时段理论的思维方法,探讨一战对英国殖民政策转变的影响,弥补学术界的不足,并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 一战与经济1914年前,英国总体说来仍是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并维持着最大的殖民帝国。

然而,一战的发生和发展,却使以英国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系走向终结,英国的经济优势随之逐步失去。

一战成了英国经济优劣势的分水岭,这是英国殖民政策调整的深层原因。

首先,一战破坏了英国传统产品的出口市场:由于美国战时供应协约国物资,致使英国丧失了中欧、拉美等商业市场;远东市场则落入日本之手。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自治领区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母国传统产品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其次,战争引起了船运和初级产品的饱和,与美国相比较,英国在隐性贸易和金融实力方面更是相形见绌。

战争爆发后英国虽能保持经济运行,但以惊人的速度耗光了自己的黄金储备。

国家债务激增,伦敦虽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向协约国提供了17.50亿英镑的贷款,但不得不变卖了10亿英镑的国外投资,还欠了美国9亿英镑的债务。

土耳其凯末尔改革成功原因管窥

土耳其凯末尔改革成功原因管窥

土耳其凯末尔改革成功原因管窥作者:刘伟闫伟来源:《西部学刊》2019年第05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凯末尔领导的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为土耳其赢得了独立与主权。

在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军事胜利仅是凯末尔一生事业的序幕,他推动一系列重大政治与社会经济改革,成为后人所敬仰、推崇的一代伟人。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土耳其能够在重重阻力下成功地推进世俗化、现代化改革,充分说明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凯末尔改革的成功,对试图通过改革向现代化转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凯末尔改革概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斯曼帝国追随德国加入同盟国集团,大量征兵造成土耳其劳动力严重短缺,粮食产量锐减,因战争和长期饥荒又夺走了200万民众的生命,土耳其濒临崩溃。

随着土耳其在一战中惨败,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协约国胁迫土耳其签订《摩得洛斯停战协定》,肆意侵犯土耳其国家主权。

之后协约国又强迫素丹签订《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一条约,土耳其将沦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附庸,遭受英、法等国的奴役压迫,土耳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奋起保卫国家,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

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迅速发展,国民议会通过了凯末尔起草的《国民公约》,该公约表明了土耳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成为号召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旗帜。

1920年4月,安卡拉国民政府成立,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素丹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从此他成为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土耳其民族解放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

凯末尔充分动员全国人民,努力改善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积极争取苏联的支持,并利用英、法等国的矛盾,分化帝国主义阵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1920年春,凯末尔写信给苏俄政府,称土耳其将与苏俄同心协力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并希望苏俄人民能够帮助土耳其进行反帝斗争。

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 53 -英国从十六世纪就开始了海外殖民活动,到十八世纪,随着以北美移民殖民地为主要标志的第一大英帝国的结束,英国开始大肆向亚洲、大洋洲等地进行殖民扩张,建立了庞大的第二大英帝国。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九一四年)前夕,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总面积达三千三百二十八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它本土的一百一十倍;人口为三亿九千三百万(也有一说为四亿三千一百万),相当于它本国人口的八倍多。

一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它的削弱,再加上战后美国、日本等新兴强国的出现,老牌强国德国、法国的抗衡,以及自己殖民地的不断反抗这都对英国的大国地位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虽然表面上英国是一战的主要战胜国,其世界霸权地位好像得到了加强,如同当时任英国外交大臣的寇松()曾在上议院演讲时得意地说:Curzon “目前,不列颠的旗帜,已飘扬在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帝国领土之上!我们的意见对于各国人民的意志,或是对于决定人类的命运,有着极大的影响,这都是前所未有的。

”二但实际上其实力和势力不可避免地削弱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大战中,英国本土死亡了七十五万人,英帝国其它地区死亡约二十万人。

英国的商船在战争中损失了百分之七十,同时丧失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

由于战争,英国的对外贸易减少了一半,出口退居世界第二位,而进口却增加了几乎一倍,造成了对外贸易的巨额逆差。

战争使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

战前英国的海外投资总额为四十亿英镑,可是战时英国政府不得不变卖其中的四分之一来抵偿债务。

英国还欠下美国八亿四千万英镑。

随着英国经济实力的下降,世界金融中心也从英国的伦敦移至美国的纽约。

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在无奈和种种压力之下,英国开始了外交政策的调整,这些调整也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现分述如下:第一,与殖民地的关系开始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的反抗运动不断加强,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高潮,这就使得英国不得不调整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

战后英国大陆政策分析

战后英国大陆政策分析

战后英国大陆政策分析(1945—1973)——兼从均势角度分析英国与欧盟关系“英吉利以一水之隔,游离与大陆之外,像一只巨帆悬在空阔的海洋上”。

英国是欧洲国家,但不是欧洲大陆国家,被一条海峡所阻隔。

但从由岛国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国家利益出发来考量,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又决非“一水之隔”那么简单,“英国与欧陆关系一直是英国伤脑筋的事——既要加入欧洲共同体,又不想让它束缚手脚。

”英国也从来就没有理顺过它与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关系。

“英国外交始终存在着三个稳定的领域,即英联邦政治、英美特殊关系、对欧洲大陆的政策。

”本文的写作重点就是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以下简称“大陆政策”),而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在实践中具体落实下来就集中体现在了它对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的政策上,并且涉及到英美特殊关系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或者具体说英国对欧共体的政策,大致上可以1973年作为分界线,分为英国加入欧共体之前的政策和加入之后的政策两个大时期。

这两个大时期之间又有着紧密联系,特别是1973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之前的政策又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一方面它与英国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体现了英国历史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基本上决定了英国加入欧共体之后大陆政策的大致走向。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选择了1945—1973年这段时期作为分析材料,刚好从二战结束初期到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为止。

笔者又根据这个大时期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大陆政策,具体又分为五十年代和六七十年代两个阶段来分析,探索这两个阶段英国大陆政策的形成、演变及其原因,并从英美特殊关系的角度看待这一问题。

但是本文并未到此结束,笔者还试图通过这段历史时期英国大陆政策的分析,结合目前英国外交中的一大困境——英国与欧盟关系——从英国传统的“均势政策”的角度作了新的诠释,从另一种视角分析了两者之间若即若离、龃龉不断关系的原因所在。

一、五十年代的大陆政策:超然的孤立主义我们考察英国五十年代的大陆政策,离不开两个基本点:历史上英国对欧洲大陆政策的传统和左右英国战后近20年对外政策的“三环外交”。

土耳其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演变

土耳其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演变

土耳其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到国家主义的演变作者:姜明新来源:《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4年第6期姜明新摘要:凯末尔政府曾长期在国内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努力培养和扶植本国民族资本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但进展缓慢。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改变了土耳其政府的经济政策走向,土耳其的经济政策从古典自由主义转向国家主义。

在苏联的影响和帮助下,土耳其国家主义从临时性的经济自保措施转向国家主导的中央计划经济,从而造成了与传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断裂。

关键词:土耳其;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凯末尔时期作者简介:姜明新,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 00007)。

文章编号:1673-5161 (2014) 06-0029-12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码:A在土耳其共和国的历史上,其经济政策长期在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之间调整,即使是在2002年正发党上台之后,埃尔多安政府也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建议,对长期停滞不前的国民经济实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结构调整。

本文就土耳其共和国早期的经济政策变化试作分析与探讨,这对分析和预测当今的土耳其经济及其政策走向也许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建国初期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1923~1929)一战战败后的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在3个基础之上,其一是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其二是凯末尔领导下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其三是《洛桑和约》的规定。

其一,一战战败后国家分崩离析,昔日幅员辽阔、横贯欧亚非、资源丰饶、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多信仰的超级大帝国仅余安纳托利亚一隅。

其二,国民经济基本上仍是落后的封建土地国有制农业经济,并被打上了深深的半殖民地烙印,不多的近代工业悉数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传统手工业基本上归少数民族经营所有。

直至奥斯曼帝国终结,土耳其人始终没能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工业,新生的土耳其共和国当然不拥有可资倚重的民族工业基础,特别是在西方列强长期欺凌下,又连续遭受长达10年的战争重创,从而使本就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沉陷危机之中。

.浅析土耳其独立运动的革命的问题分析

.浅析土耳其独立运动的革命的问题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奥斯曼帝国的残余领土上到处弥漫着失败的情绪。

①英、法、意等协约国纷纷派兵进驻阿拉伯和安纳托利亚地区,土耳其面临被瓜分、灭亡的境地。

在这时局维艰的情况下,以“联合党人”(Unionists)②为代表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和忠于奥斯曼王朝的安纳托利亚地方精英,最终在凯末尔(Mustafa Kemal Atatürk)领导下,依靠穆斯林群众,结成团结御敌的统一战线,最终战胜协约国支持的希腊人,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历史往往是由那些以胜利者自居的后人书写的。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言:“那些大革命总是倾向于将其之前的历史也革命化。

”③在土耳其的历史教科书中,1919~1923年的革命史被称为“独立战争史”(Kurtulu Sava1 Tarihi)或“土耳其共和国革命史”(Türkiye Cumhuriyeti nk1lap Tarihi)。

尽管学术界在土耳其革命史的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④但长期以来,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仍未摆脱凯末尔在1927年发表的“伟大演说”(Büyük Nutuk)⑤所框定的“革命史”范畴:将凯末尔描述为唯一正确的领导者(舵手)和伟大救星(Halskar),其他人要么就是完全拥护凯末尔的主张,要么就是反革命的反动分子;革命的目标只有一个,即建立共和制的土耳其民族国家。

小许理和⑥与德米雷尔⑦的研究打破了土耳其官方史学的话语霸权,并揭示了革命阵营中“第二集团”(ikinci grup)的存在。

但他们的研究关注更多的是权力结构问题,相对忽视了去考察不同集团的意识形态主张。

卡尔帕特⑧和托普拉克⑨曾注意到伊斯兰认同在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作用,认为革命领导人只是利用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政治动员工具。

国内也有学者持相似论点。

⑩问题是,他们都没有对不同的革命话语作深入探讨。

与以往的政治史研究不同,本文不再以政治、军事过程为研究重点,而是探讨在土耳其独立运动期间的革命意识形态问题。

英国土地保有关系的流变与反思

英国土地保有关系的流变与反思

英国土地保有关系的流变与反思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既独特又复杂。

从封建时代的土地封赐,到资本主义时期的土地私有化,再到现代社会对土地关系的调整与反思,英国的土地保有关系经历了漫长而深刻的流变。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流变过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反思。

一、封建时代的土地封赐在封建时代,英国的土地主要掌握在贵族和教会手中。

国王通过封赐土地的方式,将土地赐予贵族,形成了一种基于封建义务的土地保有关系。

这种关系下,贵族需要向国王提供军事支持、税收等封建义务,同时享有在土地上收取租税、行使司法权等权利。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发展,但也为后来的土地问题埋下了伏笔。

二、资本主义时期的土地私有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贵族和教会通过买卖、继承等方式,逐渐将土地转化为私有财产。

这一过程加速了土地的集中和资本的形成,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然而,土地私有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土地的集中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导致了农民阶级的贫困和破产;另一方面,土地私有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公正和腐败的现象,如土地投机、权力寻租等。

三、现代社会对土地关系的调整与反思进入现代社会后,英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土地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土地关系进行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是1980年代的《大宪章》改革,该改革限制了贵族和教会对土地的控制权,加强了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和监管。

此外,英国政府还通过立法、政策等手段,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即使在现代社会,英国的土地问题仍然存在。

一方面,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高价值使得土地投机和权力寻租现象依然难以杜绝;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对英国的土地保有关系进行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珍贵性。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其价值和意义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试析1918-1920年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兼论《色佛尔条约》的艰难出台

试析1918-1920年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兼论《色佛尔条约》的艰难出台

作者: 赵军秀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037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59-69页
主题词: 劳舍·乔治;寇松;土耳其;色佛尔条约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1918-1920年间英国对土耳其采取的激进政策,集中分析了英国政府试图主导战后中近东局势,以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解决土耳其问题的意图;深入阐释和论述了英国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矛盾,如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的奋起抵抗,战时盟友法国和意大利在关键时刻的釜底抽薪,英国内阁的意见分歧等;进而揭示和论证了英国调整对土耳其政策的原因,论证了《色佛尔条约》成为战后最难产和约的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对库尔德斯坦政策的嬗变_1914_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英国对库尔德斯坦政策的嬗变_1914_1918
〔 4〕 且设立了宗教开放日 , 也不用向素丹纳税 。
但是民 尽管库尔德 部 落 享 受 到 一 些 自 治 的 权 利 , 族独立却一直没有实现 。 从 1 一些酋长 8 世 纪 末 开 始, 们开始 为 实 现 库 尔 德 民 族 独 立 与 统 一 进 行 抗 争 。 其 ) ) 和索兰 ( 部落与奥斯曼政 府 的 中, 以博坦 ( o t a n o r a n B S 索兰部落的穆罕默德与埃及 对抗最为激烈 。1 8 1 4 年, 的易卜拉欣 帕 夏 秘 密 联 系 , 并鼓励易卜拉欣进军西库 尔德斯坦 , 这 直 接 威 胁 到 奥 斯 曼 帝 国 的 国 家 安 全。 为 了维护奥斯 曼 帝 国 的 统 治 , 英国倡议欧洲大国采取共 索兰部 同立场反对来 自 奥 斯 曼 内 部 的 威 胁 。1 8 3 7 年, 落的暴动被镇压 , 不久其酋长国地位被废除 。 博坦部落也在为实现 独 立 建 国 而 不 断 与 奥 斯 曼 政 贝迪尔汗( 成为博坦 府进行斗争 。1 8 2 1年, e d i r k h a n) B
〔 1 0〕 时被逮捕 , 导致暴动失败 。
遏制德国扩张 的 意 图 。1 9 0 8 年 青 年 土 耳 其 革 命 之 后, 德国在中东的势力扩张 迅 速 。 巴 格 达 铁 路 的 修 建 更 是 危及到了英国在波斯湾 和 印 度 的 战 略 利 益 。 英 国 处 理 中东事务的核心就是确 保 印 度 的 安 全 。 寇 松 曾 将 苏 伊 士运河 、 美索 不 达 米 亚 和 波 斯 湾 视 为 印 度 海 洋 边 界 的
DOI:10.13549/11-3959/d.2015.02.007
中东的库尔德问题是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热点 问题 。 从历史 上 来 讲 , 中东库尔德问题产生的根源与 一战前后大 国 的 政 策 导 向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是欧洲大 国在一战前后分割奥斯曼 帝 国 后 遗 留 的 重 大 历 史 问 题 之一 。 其中 , 英国在中东库尔德问题产生的过程中扮 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 色 。 它 不 但 深 刻 地 影 响 了 中 东 地缘政治格 局 的 变 当 前 , 国内外对库尔德问题的 历史研究尽管有所涉及 , 但 总 体 来 说 并 不 充 分, 绝大多

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

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的原因

英国为何采取绥靖政策20世纪30年代,欧洲局势的氛围显得异常紧张,显得火药味十足。

德国的对外动作似乎有些过了火,但其他欧洲大国对此却没有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干预行动。

反而,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尤其是英国在对德问题上更是寄希望于绥靖政策。

让人遗憾的是,这个政策连同宣传它的人一起都落下了臭名昭著的下场。

但是英国为何采取绥靖政策呢?这和英国传统及当时的具体现实又有些什么联系呢?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实力已不复当年,虽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仍是“大哥大”,但经济力量已经明显衰败下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景气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首要动因。

“一战”后英国的经济大为削弱,“物质损失按凯恩斯的估计为5.7亿英镑,海外投资损失1/4。

战争不仅是使英国国债成倍增长……还使英国从美国的主要债权国变成了美国的债务国,欠债达8.42亿英镑”[1](p.117)。

英镑在国际金融界的主导地位亦发生动摇,伦敦也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给英国的经济雪上添霜。

英国国内工农业严重下降,与之相伴的是失业人数和失业率的攀升,“1923年第三季度情况最严重时,失业人数接近300万人,失业率高达23%”,[2](p.249)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在对外贸易方面,英国再也无力领跑于世界之巅,与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的上升态势相反,英国的对外贸易比重则是不断下降。

失去了强大经济力量的保证,英国在对外政策方面也就相应的收敛了不少,很明显,英国已经不能在这种经济疲软的状态下再依靠军事实力来保证其既得利益的安全了。

因此,在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气焰时,英国考虑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来寻求保障自身安全的做法便很自然的被推上了合理的层面。

其次,英国的外交传统是促成绥靖政策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17 世纪以来,从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保持制海权,一是维持大陆的均势”。

[3]海上霸权的维护靠的是自身实打实的海军力量,决定权在于自身的武装实力,属于客观因素,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原因探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德国一方作战,结果战败,1920年素丹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但由于遭到土耳其民族主义者的反对,该条约于1923年被《洛桑条约》取代,英国对土耳其做出了很大的让步。

这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英国作为协约国中毫无疑问的领导者和最大获利者,其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在这些原因中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英国对土耳其政策嬗变的原因,以期使人们能部分地了解这个“土耳其奇迹”的历史原委。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一战后英国对土耳其政策的嬗变:首先介绍了一战爆发前的国际关系和“东方问题”,为本文的具体分析提供背景支持;接着叙述了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与土耳其签署两个和约的过程及土耳其的民族解放运动,指明英国对土耳其的政策由将其逐出欧洲并瓜分其广大的领土到使土耳其保留君士坦丁堡和安纳托利亚本土的嬗变过程,为文章提供了史实依据;第二章为英国国内因素的制约:分别从英国战后实力下降、国内舆论的分歧和压力及印度和爱尔兰问题的牵制三方面分析英国对土政策嬗变的原因;第三章为凯末尔领导下土耳其的崛起:土耳其先后获得了军事、外交和舆论上的胜利,实力大增,迫使英国改变政策;第四章是国际因素的影响:英国与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在多方面有矛盾,希腊失败之后,英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加之防范苏联的需要,英国被迫对土耳其做出让步。

经过以上的分析,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英国的衰落是其对土政策嬗变的根本原因,土耳其的崛起是主要原因,而协约国间的外交斗争是它的重要原因。

国际关系对一国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影响,协约国在土耳其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中各国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而在当今社会,各国只
有通过更加紧密的合作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