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以修身
读史 治国 修身
治 国 修 身
■ 文侗 崇年
明都先在金陵( 今南京 ) 、 后在北京 , 清都
读
史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先在 沈 阳 、 在 北 京 。从 上 述可 以看 出 后
我 觉得 , 个 公 务 员特 别 是领 导 干 每
部 都应 当读一 点历 史 。历史 是 先人 的足 迹, 是亿 万人 经验 与教训 的记 录 。 历史 科 学 的重 要性在 于 : 有助于 提高 资治 能 力 , 有 助 于陶 冶人 文素 质 , 有 助于 个 人修 也
在后 1 0 0 0年 以北 京 为政治 中心 的
以史 为鉴 , 到至 治 。 达
治
国
历史 中 , 个重 要 的历史 关节 点 : 有三 第一
个是 元 末 明初 , 二个是 明末清初 , 第 第三
明朝 为 什 么 灭 亡 ? 清 朝 为什 起 ? 明亡清兴 的历史给 人们 的 启示
至治 。” 就是人 们 常说 的 , 也 以史 为鉴可
个有意思的历史现象 :中国 2 0 0 0年
皇 朝 历史 政 治 中心 的摆 动 , 先是 东 西摆 动 , 是南 北摆 动 , 后 从而 呈现 出大 “ ” 十 字
形 变动 的特 点 。
就 其后 10 0 0年 来 说 , 、 、 、 辽 金 元
身 养性 。
既然 读 史 重要 ,那么 怎 样读 史 呢? 在“ 二十 四史 ” , 确 切 文字 记 载 的 历 中 有
前 世 之 兴衰 , 当今 之 得 失 , 善 矜 恶 , 考 嘉
摆 动— —i上 京 在 临潢 ( 内蒙 古 巴林 _ 工 今 左旗 菠 萝城 ) 都 先在 上 京 ( 黑 龙 江 , 金 今
曾国藩修身12句箴言
曾国藩修身12句箴言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陽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婬邪的念头。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
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
”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
说话谨慎:对此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培养自己的真气:能够做到内外统一、光明正大之行,没有奸诈计谋、行险侥幸之念,任何所作所想都能够说得出口,只有这样,才能将真气存蓄于丹田之中。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节劳,节欲,节饮食。
”时时当作养病。
保持身体健康。
十二月接到的家父手书上说:“(要)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
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认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人则人悦,思诚则神钦”。
曾国藩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人生有穷达,知命而无忧。
”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
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
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
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认为:“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贫,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前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养病须知调卫之道。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
【历史名人】榜样篇--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
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
《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
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
“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
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
曾国藩修身12条
曾国藩修身12条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
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
《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
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
“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
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
读史使人明智,常读二十四史受益终生
读史使人明智,常读二十四史受益终生一、《史记》1、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释义: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释义: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劳累奔波乐此不彼。
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释义:聪明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二、《汉书》1、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
释义: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2、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释义: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释义: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4、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释义: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5、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
释义: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民生之所倚持。
三、《后汉书》1、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释义: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2、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释义: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3、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释义: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4、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释义: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四、《三国志》1、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释义: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2、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达人——曾国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达人——曾国藩作者:邱秀珍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1年第09期一、曾国藩修身之道曾国藩总结了修身十二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
曾国藩守笃诚,戒机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贵。
而从其衣食住行方面更能看出曾国藩的修身之道。
(一)衣。
曾国藩在穿着方面认为衣能蔽体、朴素净洁即可。
一件衣服他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这对一个享受高官厚禄的人来说,确属不易。
(二)食。
曾国藩作为农家子弟出身,对于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理解得非常深刻。
传说他吃饭的时候,若碰到饭里面有带壳的谷物,并不把它扔掉,而是把壳磕开,把里面的谷物吃掉,这就是他修身的功夫。
(三)住。
曾国藩的府第富厚堂只不过比一般的农户的院落大一些而已,没有雕梁没有画柱,只是一种非常拙朴的木结构建筑,体现着湖南人的耕读之风,与弟弟曾国荃的豪宅相比,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四)行。
曾国藩官居一品,在那个时代出门坐轿应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他出门能步行去办的事,绝不使唤轿子。
这种低调而内敛的修身也是他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的一个原因吧。
二、曾国藩齐家之术曾国藩是能使父母宽心、体贴入微的好儿子,是能教导和照顾弟妹的好哥哥,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10事:1.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2.尽孝悌,除骄逸。
3.“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4.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5.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6.家事忌奢华,尚俭。
7.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8.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9.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10.择良师以求教。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我们还看到,他对孩子们的要求超出人们的预料:不许使唤奴婢添茶倒水,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去做,让子女去干些在常人眼中只有下人才做的拾柴捡粪之类的事情。
读史·治国·修身
以灵 , 得 一 以盈 , 物得 一 以生 , 谷 万 侯
这段历 史称作 中国皇朝历史 。 中国皇朝 是清末民初。前一个元 末明初关节点 , 离 得一 为天下正 。” 我借 用《 老子》 “ ” 的 一 ,
历史 , 总计 为2 3 年 。 12 我们 今 天 较 远 ,后 ~ 个 清 末 民 初 关 节 点 从 一 个 角 度 、 个 侧 面 、 个 切 入 点 分 析 一 一
管, 我们重在思考这2 3 年皇朝 的历史。 12 中国2 0 年皇朝历史 , 00 大体 可以分作
前 后 两段 , 一 段 10 年 , 治 中 心主 要是 前 00 政 在 西 安 。其 间政 治 中 心经 常东 西 摆动 — — 最 关 键 、 最 激 烈 的 矛 盾 和 斗 争 是 明亡 清
读 史 ・ 国 治
阎崇年
这 2 3 年 的皇 朝 历 史 , 有 多 少 皇 帝 12 呢 ? 有 人 统 计 其 4 2 ,有 人 统 计 是 3 9 9位 4 位 , 熙 帝 让 他 的 大 臣统 计 说 是 2 1 皇 康 1位 帝 ( 上 尔后 8 , 2 9 。 其 统计 数 字 之 加 位 共 1) 差 异 ,主 要 是 取 样 标 ; 同 。 这 可 以 不 隹不
文素质 , 也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
动 , 是 南北 摆 动 , 后 从而 呈 现 出 大 “ ” 十 字形
治
国
既 然读 史 重 要 , 么怎 样 读 史 呢 ?俗 变 动 的特 点 。 那 话 说 : 部 “ 十 四 史 ” 何 读 起 呢 ? 在 一 二 从
“ 十 四 史 ” , 确 切 文 字 记 载 的 历 史 二 中 有
学重 要 。 历 史 是 先人 的 足迹 , 亿 万 人 经 北 京 , 都 先在 沈 阳 、 是 清 后在 北 京 。从 上 述 可 以知 兴 替 。总 之 , 史 要 考 盛 衰 、 兴 替 , 读 知
曾国藩修身12条
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
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
《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
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
“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
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
学史明理读史明智演讲稿
学史明理读史明智演讲稿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学史明理,读史明智》。
学史明理,读史明智,这是一句非常经典的话。
它告诉我们,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更明智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首先,学史明理。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和本质。
比如,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战争的残酷和破坏性,从而更加珍惜和维护和平;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民主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珍惜和捍卫民主权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科学的力量,从而更加重视科学研究和创新。
总之,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而更明智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其次,读史明智。
读史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读史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读史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通过读史,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的真相,避免被误导和误解,从而更明智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学史明理,读史明智,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
一个有良好历史素养的人,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也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
一个有良好历史素养的社会,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也能够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因此,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历史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文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为人们学习历史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学史以修身 鉴史以律行
学史以修身鉴史以律行学史以修身鉴史以律行■吴宝然2015-11-05中华民族历来善鉴历史弘扬美德。
《尚书》上讲:“克明峻德。
”就是称赞三皇五帝之一的尧帝“能够彰显崇高的德性”。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也告诉世人,立国先立人,立人先立德。
修身立德不仅对一个人很重要,而且也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学史明理,立德之基”。
从历代盛衰兴替规律来看,道德沦丧,国之将亡;美德彰显,国泰民安。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到评价使用人才的标准时,把德放在第一位。
他认为,德才兼备的人是圣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德才皆无是愚蠢的人。
在没有圣人、君子的情况下,宁可用愚蠢的人,也不能用小人。
小人有才无德,作起恶来如同老虎长了翅膀,必定会坏大事;愚蠢的人无才无德,作起恶来就像小狗扑人,坏不了什么大事。
纵观青史留名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具备美德善行的人;留给子孙财富,不如传给子孙美德。
毛泽东同志曾讲,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
他认为,中国有这些人,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顺利解决。
这充分说明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
“思史修心,忠诚之根”。
儒家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把忠诚放在第一位。
《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就是做人要忠诚。
自古以来,一身忠肝义胆、一腔赤子之心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人。
那些国难当头时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那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那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真理赴汤蹈火的人;那些坚贞不渝、穷不移志的人,都是忠诚的人。
在平常的日子里,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日复一日地做繁杂琐细的工作,做吃亏而无闻的小事,却从不计较,没有牢骚怨言的品质,也是忠诚。
忠诚就是要做无愧于心的事,做光明磊落的事。
反之,做损人利己的事,做偷偷摸摸的事,做落井下石的事,做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事,都是不忠诚。
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影响的中国人,就要对国家民族忠诚,重大节、守大德;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对组织忠诚,讲党性、讲原则;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要对事业忠诚,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
修养是指人们在思想道德、品质品格和精神境界等方面经过锻炼和培养而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气质的综合体现。
自古以来,大凡有作为的士大夫就讲求“修身治国平天下。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过:“夫君之行,静以修身,俭以修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作为市委办公厅一名党员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一、加强政治修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政治修养是衡量一个干部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没有政治意识,就没有方向,也就没有大局,难当大任,难受重托。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贯穿讲政治的要求,增强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这既是做好工作的需要,也是讲政治的表现。
一方面要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思考和处理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提高驾驭复杂情况的能力。
二、加强理论修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推动工作。
理论修养是党员干部修养的根本,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成熟自觉。
党员干部一定要克服心浮气躁,潜下心来学习读几本好书,钻研理论,提高悟性。
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理论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适应发展。
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学用相长,转化运用学习成果统领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协调发展。
三、加强知识修养,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也是体现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元素。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些富有哲理的论断,精辟地阐述了知识修养的重要性。
加强知识修养,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加强学习,勤奋学习,终身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动力,自觉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博览群书,才能增长知识,丰富生活,提高能力,胜任工作。
《以史为鉴,正己修身》
《以史为鉴,正己修身》《以史为鉴,正己修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古训告诉我们,要以历史为借鉴,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个时代的兴衰荣辱,从中吸取教训。
例如,秦朝的暴政导致了它的快速灭亡,而汉朝的“文景之治”则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这些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中学习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不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强加给别人。
以史为鉴,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通过了解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断努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我们也要从历史中看到那些因贪婪、自私而导致失败的人,以此为戒,避免重蹈覆辙。
正己修身,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像水一样,具有谦逊、包容的品质,利物而不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以这些历史名言为指导,努力做到诚实守信、仁爱友善、敬业奉献,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总之,以史为鉴,正己修身,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人生准则。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汲取智慧,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史为鉴,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
关于读书的文言文《关于读书》夫读书者,乃人生之要事也。
古往今来,贤能之士皆重读书,以其能增智、修身、明理也。
读书可增智。
世间知识无穷无尽,一人之力所能亲历者有限。
而书籍乃前人智慧之结晶,汇聚万千经验与学识。
读史,可知朝代兴衰,明古今之变;读理,可通自然之妙,解天地之理;读文,可赏诗词歌赋,感人文之情。
如读《论语》,能悟孔子之仁德智慧;读《本草纲目》,可晓药物之性味功效。
书籍如知识之宝库,待吾等开启探索,取其精华,以充实自身之头脑,增长见闻,开阔视野,使吾等能于纷繁世界中,洞察事理,应对自如。
读书能修身。
人心浮躁,常为外物所扰,迷失于名利之中。
而读书则如清风拂面,能涤荡心灵之尘埃,使人内心宁静。
沉浸于书海,与先贤对话,受其品德之熏陶,能培养吾等之高尚情操。
读陶渊明之诗,感其不为五斗米折腰之高洁;读文天祥之词,叹其舍生取义之忠贞。
书籍如明镜,照出吾等之不足,促吾等反思改过,修身养性,成为品德端正、行为有范之人。
读书以明理。
人生在世,常有困惑迷茫之时。
读书可使吾等明辨是非善恶,知晓世间之真理。
书中所言之道理,历经岁月考验,乃智慧之总结。
读哲学之著,思考人生之意义,探究宇宙之本质;读法律之书,知晓规则之重要,明白行为之界限。
通过读书,吾等能树立正确之价值观,以理性之思维看待世界,不为表象所迷惑,不为谬论所误导,从而在人生之道路上,做出明智之抉择。
然读书亦有法。
不可盲目求多,而应精挑细选,择有益之书而读。
亦不可死读硬记,而需用心领悟,融会贯通。
读书之时,应保持专注,心无旁骛,方能领略书中之真谛。
且需学以致用,将书中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方能使知识发挥其最大之价值。
今之世,科技发达,信息繁杂。
虽有电子书籍之便,然吾等亦不可忘却传统纸质书籍之韵味。
于宁静之所,捧一卷书,闻墨香阵阵,沉浸其中,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愿吾等皆能爱读书,善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师,在读书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成就美好之人生。
读史修身是领导干部从政的现实选择
作者: 孙秀玲
作者机构: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页码: 62-6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领导干部;历史学习;从政;修身;读史;国家形成;未来学家;远见卓识
摘要: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说过:“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
”历史对个人、对民族、对人类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帮助。
当一个民族能够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力量、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时,将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且强大的民族;。
读书以明智,读史以明理原文
读书以明智,读史以明理原文
爱不爱国,不在穷富,而在于本心、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谦和恭谨,敬天爱人。
古时读书人以读圣贤之书为途径,做圣贤之人为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读书在于明智,读史在于明理。
首重德行,次重术数。
当今社会,重术数而轻道德,重利益而轻道义。
很多人都以物质财富地位论英雄,以投机取巧精于算计为能事。
大多数百万年薪者,无论从受教育的程度,还是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地位,都处于社会的顶层,即所谓的社会精英。
这一部分人当中不乏真正的爱国者,也不乏所谓的爱国者。
也有一部分百万年薪者,属于精于算计,投机取巧为能事者,这一类人,极善于规避风险,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至于爱不爱国,好像和他们没什么关系。
因为他们早就成为拥有东方面孔的外国人了,在他们内心深处,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同胞,还是兄弟,只有利益,没有爱。
更谈不上爱国了,他们只爱自己。
月薪三千,在国内,属于大多数群体,他们是社会的基础,也是国家的脊梁。
因为他们绝大多数一生都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热土,也是他们兄弟姐妹、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地方,虽然没有钱,但是他们有爱,懂得爱父母、爱兄弟、爱国家。
因为感性多于理性,付出多于索取,奉献多于回报,不懂得或者不善于算计,不计较得与失,才造就了朴实无华,乐于奉献优秀品质。
尔等读书需求文言文翻译
吾闻古之圣贤,皆以读书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
是以,读书之道,实为人生之至宝。
然今日之世,尔等少年,多沉迷于浮华,疏于读书,岂非遗珠于掌上,弃金于炉中乎?是以,余今日特为尔等译解读书之需求,以望尔等有所感悟,勤于学问。
夫读书之需,首在于明理。
吾辈生于斯世,若不明理,则如盲人摸象,不知其真面目。
故读书之要,在于求理。
理者,天地万物之根本,人心世道之准则。
读书明理,则可洞察世间万象,明白人生真谛。
次之,读书需以修身。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非徒增学识,亦以修身养性。
读书之际,当以谦逊之心,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读书使人知礼义,识廉耻,养浩然之气。
如此,方能立足于世,不染尘埃。
再者,读书需以增识。
世间万物,浩如烟海。
读书可以使人广博见识,增长智慧。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
读书增识,方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洞察秋毫,把握机遇。
读书之需,亦在于以德服人。
古之君子,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
读书可以使人品德高尚,言行举止,皆合乎礼仪。
读书之德,在于谦恭、诚信、宽容、勤奋。
有德之人,方能得人心,受人尊敬。
读书之需,更在于以文会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之人,当以文会友,广结善缘。
友者,吾辈之良师益友,可以共商学问,切磋技艺,共同进步。
读书之需,亦在于以知报国。
读书之人,当以国家民族为重,关心时事,忧国忧民。
读书可以使人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读书报国,乃吾辈之使命。
总之,读书之需,犹如人之五谷。
一日不读书,则腹中空虚;一月不读书,则面目可憎;一年不读书,则愚昧无知。
故尔等少年,宜珍惜光阴,勤于读书,以不负此生。
译解如下:吾闻古之圣贤,皆以读书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
是以,读书之道,实为人生之至宝。
然今日之世,尔等少年,多沉迷于浮华,疏于读书,岂非遗珠于掌上,弃金于炉中乎?是以,余今日特为尔等译解读书之需求,以望尔等有所感悟,勤于学问。
夫读书之需,首在于明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史以修身
历史是对过去的记载。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的每一页都储蓄着极为丰富的经验教训,它于个人有教化之功效,于国家则有资政之作用,所以人们常说:学习历史可以汲取智慧,借鉴历史能够获取力量。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甚至断言:“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
”的确,教化个人是修身,资政治国是更高层次上的修身,唯有读史以修身才是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抛开历史,我们便无法掌握未来的命运。
读史励志,在坚定人生信仰中修身。
历史就像一条沙尘飞扬的征途,又像一条奔腾激涌的河流,纵观历史,能够名垂青史者莫不博古通今、胸怀大志。
毛泽东同志自小通读史籍,观古思今,才有了后来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与“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气慨;红岩烈士沿着党史的足迹,以诗明志,才有了革命胜利之际“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的高唱和“用鲜血染红旗帜”的信仰。
历史昭示未来,他们透过历史看到未来,不断修正自身航向,发出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铮铮呐喊。
我们身在当代,更应重温历史,读史励志,因为有了历史这道底气,我们的内心才会变得坚强,才能培育出鲲鹏之心、鸿浩之志,不断坚定人生信仰,将个人修身置于前人未竟的事业之中,明确努力的方向,并以生生不息的活的历史,作为矢志向前的动力源泉,担负起历史与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读史增智,在丰富知识阅历中修身。
诸如《百家讲坛》一类,向历史取经是一种智慧,只要我们将读懂历史当作掌握人生的一把“金钥匙”,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便可以少走弯路,更好地掌控未来。
所以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遂招贤纳谏、励精图治,缔造了一个鼎盛繁荣的黄金时代,被后世称道为“贞观之治”。
晚了唐太宗一千年的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并身体力行,首次总结出基于历史实验数据的科学实验的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头脑里装满历史的人,必然具有让人敬畏的睿智的历史眼光,我们读史,便是要通过了解朝代的兴亡盛衰和前人的成败得失,将取自历史的思想、知识、经验乃至教训,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明辨是非的素养、察人观事的眼光、鉴往知来的思维、知行合一的能力,从而增长自身的聪明才智,积累人生的阅历见闻,通过不断修身实现经世致用。
读史自治,在提升道德品行中修身。
立德、立言、立功被古人称颂为“三不朽”,其中最能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当属立德,“感动中国”或者“最美系列”的那些人物正是这样典型的立德者。
道德品行往往可以直通人的心灵,折射人的本性,而本性的好与坏、高贵与庸俗又往往与一个人的史学涵养有关,毕竟历史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个德的磁场,跑到哪个磁场里修行多取决于自治的愿望。
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官员往往通过立言为箴的方法规劝约束自己,譬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担任大清王朝两广总督期间,就曾在自己的府衙里写下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更多的人们则在家中悬挂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修德是修身的重要内容,需靠自治自修,将历史的长度折叠成自身的厚度,将历史的重量转化为自身的力量,使自身道德品行于潜移默化中提升。
过去的一切已化作历史,现在和将来同样会日渐沉降为新的历史。
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读史以修身,通过挖掘历史、学习历史、解读历史,我们便可以借古鉴今,问道于盲,在独善己身的同时,学会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脉络,沉着应对“四个考险、四个危验”的挑战,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找回能够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的支点,推动历史的车轮驶向新的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