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旅游规划及开发理论及方法

合集下载

旅游规划及开发重点梳理

旅游规划及开发重点梳理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1. 旅游系统是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持与保障子系统4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2. 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行,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

3. 旅游开发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客源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原材料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其实质是以旅游资源为"原材料",通过一定形式的挖掘、加工,达到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序曲,实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的目的。

4. 旅游业的系统优化特征⑴旅游产业在要素构成上容广泛⑵旅游系统要素间关联性密切⑶旅游系统具有动态性的特征5. 旅游系统的结构⑴组织结构:客源市场子系统、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持和保障子系统⑵经济结构: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市场⑶空间结构:三要素包括客源地、目的地、旅游通道(其中包括交通通道和信息通道)⑷层次结构:宏观、中观、微观6.旅游规划的功能⑴在市场中合理配置旅游资源⑵制定区域旅游的发展战略目标⑶落实区域相关部门的协作⑷保障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7. 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⑴相关者分析:包括旅游投资方、区域旅游管理方、开发区所在社区、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规划的审批部门。

⑵各主体间利益平衡与协调的途径:召开座谈会、聘请专业顾问小组、聘请规划领导小组、实行区域公投制度、进行市场统计调查。

8. 旅游规划的容规划围、规划依据和原则、当地的自然社会状况、区域旅游竞争合作的状况、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旅游资源状况分析和评价、客源市场分析、旅游项目创意、旅游环境保护、交通规则、绿化规划、服务项目规划、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规划、效益分析、规划图件。

9. 旅游规划的编制步骤⑴旅游规划的可行性研究⑵编制旅游规划项目任务书⑶签订规划合同书⑷组建规划编制专家组⑸制定工作计划⑹进行室资料准备与分析⑺室外实地考察调研⑻编制旅游规划初稿、中稿和终稿⑼组织专家评审和鉴定规划⑽组织规划的实习与修订10. 旅游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包括管理协同、技术推动、政策引导和经济调控机制等。

自学考试旅游规划和开发笔记

自学考试旅游规划和开发笔记

《旅游规划与开发》复习笔记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第一节旅游系统一、旅游业的系统化特征二、旅游系统的概念三、旅游系统的结构(一)旅游系统的组织结构1.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2.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3.旅游企业子系统4.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二)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1.旅游需求2.旅游供给3.旅游市场(三)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1.旅游客源地2.旅游目的地3.旅游通道(四)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1.宏观层次旅游系统2.中观层次旅游系统3.微观层次旅游系统第二节旅游规划概述一、旅游规划的概念二、旅游规划的功能(一)在市场中合理配置旅游资源(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三)落实区域相关部门的协作(四)保障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三、旅游规划的分类(一)按旅游规划的时空二维尺度分类1.空间适度分类P9(1)国际协调规划(2)国家全面规划(3)区域综合规划(4)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综合规划2.时间尺度分类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多为10~20年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二)按旅游规划的内容分类(重要)1.旅游综合规划:内容相对丰富的规划类型,是对合理利用区域内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内容。

从全局的角度=》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安排。

2.旅游专题规划:又被称为部门规划、专项规划,是指在旅游综合规划的指导下,针对旅游开发过程中重要部门和环节的发展而制定的正对性较强的规划。

专项规划构成了综合规划报告的重要补充。

常见的类型有基础设施建设专题规划、旅游市场营销专题规划、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专题规划等。

(三)按规划的深度要求分类(重要)1.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一般期限较长,为10~20年,主要目的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目标和制定发展战略。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所需规划图件较少,一般仅约5~10张比例尺小于1:50 000的规划图纸。

2.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规划一般是针对规模适中的区域编制的规划。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第十二页,共40页。
(2)第二个里程碑 1983年12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
委员会(World Commiss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1987年,以挪威 首相布伦特兰夫人(Brundtland)为首的世界环境 与发展委员会正式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 (Our Common Future)的研究报告。同年12月, 该报告经过联合国第42届大会通过(tōngguò),在 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由法国(fǎ ɡuó)的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 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
第九页,共40页。
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不平衡的,其发展中存在着极 化作用(zuòyòng),即经济空间中会存在一些中心(或 极),这些中心(或极)的作用(zuòyòng)就类似于磁 铁的磁极。这些中心(或极)在对外部因素起吸引作 用(zuòyòng)时,还在相互之间起到吸引和排斥的作 用(zuòyòng)并产生向心力和离心力,这些向心力与 离心力相互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场”,“场”的中心 就被佩鲁定义为增长极。
第三页,共40页。
一、地域分异规律 (一)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jīběn)内容
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 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整个景观)在地 表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确定(quèdìng) 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第四页,共40页。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 (1)纬度地带性分异
系统(xìtǒng)的特征:
➢ 整体性:按一定的必然性将其各部分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使系统(xìtǒng)本身产生特定功能,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 各自功能之和。
➢ 功能性:系统(xìtǒng)行为的过程与结果的有用性。 ➢ 层次性:纵向结构,即具有不同层次的子系统(xìtǒng)。 ➢ 协调性:系统(xìtǒng)具有随着内外部条件变化而自动调

旅游经济学部分书目目录

旅游经济学部分书目目录

作者:刘晓鹰主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4-1 字数:367000 页数: 236 开本: 16开I S B N : 9787030213709 包装:平装定价:36.00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旅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论和方法。

现代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是本书的重要特点。

全书共11章,包括四大部分:旅游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市场及其供给关系;旅游经济的管理与决策;旅游经济学的展望。

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与实证分析两大块,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旅游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证部分则以大量具体详实的案例,针对当前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书系四川省旅游类系列精品教材,由四川省教育厅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众多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及中青年学者合作编著。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或专科教材,也可作为中专、高等职业教育或自学考试教材,还可作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使用。

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第三章旅游产品与开发第四章旅游需求与供给第五章旅游市场第六章旅游消费及价格第七章旅游收入与分配第八章旅游投资及效益研究第九章旅游企业的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第十章旅游经济效益与评价第十一章旅游产业及其增长与发展后记书名:旅游经济学ISBN:730007229 作者:Adrian Bull(亚德里恩﹒布尔) 出版社: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定价:24 页数:336 出版日期:2006-5-1 版次: 1 开本:特16开包装:平装简介在世界范围内,旅游正在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众化的旅游保持着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继石油、汽车和房地产业之后的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我国旅游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短短20多年间,我国已从一个世界排名第41位的旅游小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排名第6位的旅游大国,并正逐渐向世界旅游一流强国迈进。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概要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概要
36
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地
(旅游经济发达)
周围旅游地
(旅游经济发展较快)
郊区旅游地
(旅游经济不发达)
旅游发展递减
37
3、点—轴系统模式
1995年陆大道提出。 居民点或城镇——交通线——两点聚集各种设
施——交通延伸——形成产业带——交通支线 成为次一级的发展轴。(马路经济)
旅游增长极出现
交通形成旅游带
社会集聚使企业共同使用专门的设备、公共设施和市场,降低成本,实现 集聚效益。(二、三产业)
旅游业中表现为: (1)提供不同服务的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宾馆、旅行社、 交通) (2)提供不同服务的各种企业组成一个地区的总体旅游形象。增 加吸引力,扩大共同的市场,带来整体效益(桂林) (3)地区内各个旅游企业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同一市场,产生集 聚效益(旅游超市、生态美食街、大湘西旅游圈)
9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旅游地居民
经济

相 旅游开发者

互动关系

互 旅游地社会团体 系
文化
旅游者
互动融合
旅游人类学
10
(一)经济互动关系
第二节
旅游地居民

济 依




经济交换 关系
旅游者
食、 住、 行
旅游开发者









旅游地社会团体
11
(二)文化互动融合
第二节
抵触态度 谅解态度
第二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 技术方法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exploiting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基础

旅游规划与开发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1、地貌部位和小气候引起的分异。 区域自然条件差异造成内外动力过程不同,进而形成不同
的自然景物。不同的自然景物在旅游规划中就是不同的旅游资 源。 2、 岩性、土质和排水条件的影响。
在同一地貌部位,由于岩石性质、土质状况和排水形成的 不同,又会造成空间进一步分异。坚硬的岩石受节理、断层和 风化作用会形成陡壁或象形石柱,这些独特的陡壁、石柱又是 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3、 人类生产、生活会使空间差异更为复杂。
旅游市场营销学 经济学新理论:增长极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竞争力理论
游憩与旅游理论研究 旅游心理学的相关应用研究 旅游文化学的相关应用研究 旅游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主要涉及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环境学、 风景园林学、建筑学、旅游工程学等。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组织优化 的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空间组织及空间布局的学说。区位 理论研究的实质是生产的最佳布局问题,即如何通过科学合 理的布局使得生产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收益。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环境理论板块
(二)区位理论
1、旅游产品的生产与供给 2、旅游产品的价格 3、旅游产品的消费 4、旅游收入、分配与效益 5、旅游投资与决策 6、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7、政府对旅游经济的管理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经济理论板块
二、旅游市场营销学相关的应用研究 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以市场营销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应用于
旅游市场的一门新兴应用型学科。
巴特勒用一条近似S形的曲线变化,来说明不同发展阶段 旅游地的发展状况,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变分为六个阶段: 探索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稳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 或复兴阶段。

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手册(目录)

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手册(目录)

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手册--风景名胜区规划、开发、管理、保护利用及常见违法行为查处处罚指南详细介绍(目录)详细目录:《风景名胜区条例》及其释义第一篇风景名胜区概论第一章风景名胜区概述第二章世界遗产概述第三章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章外国风景名胜区的产生与发展第五章风景名胜区与旅游业第六章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重心第二篇风景名胜区分类、特色分布及机构管理第一章风景名胜区事业第二章风景名胜区概念第三章风景名胜区及其分类评价第四章风景名胜区地域特色与分布第五章风景名胜区管理目标与任务第六章风景名胜区管理法律依据第七章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第三篇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598-2006第一章风景名胜区规划地位与作用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规划原则第三章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组织和任务第四章风景名胜区规划程序第五章风景名胜区规划审批第六章风景名胜区规划法律效应与管理第四篇风景名胜区建设控制第一章坚持规划、严格控制第二章控制驻景单位与个人建设项目第三章控制与风景浏览无关建设项目第四章控制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项目第五篇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及趋势第四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职能第五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构建体系第六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分析与营销对策第七章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与评价第八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和功能分区第九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项目创意设计第十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导向模式第十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可行性分析第十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效益评估第十三章旅游规划与开发保障体系第六篇风景名胜区综合组织管理第一章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第二章风景名胜区文明管理第三章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第四章风景名胜区卫生管理第五章风景名胜区财务管理第六章风景名胜区档案管理第七章风景名胜区其他管理第七篇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第一章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基本概念第二章风景名胜区经营项目与经营方式第三章风景名胜区事业性经营管理第四章风景名胜区企业性经营管理第五章风景名胜区营业性结构与旅游经营管理询控指标体系第八篇风景名胜区旅游接待管理第一章风景名胜区游览接待优质服务第二章风景名胜区游客投诉管理第九篇风景名胜区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素质要求第二章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配备第三章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选聘第四章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考评第五章风景名胜区管理人员培训第十篇自然保护区开发与管理第一章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第二章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运行第三章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第四章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工作的保障措施第五章外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经验借鉴第十一篇主题公园的经营与管理第一章主题公园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第二章区位选择第三章主题确定和产品创新管理第四章市场营销第五章经营策略的发展趋势第十二篇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管理第一章旅游度假区的分类第二章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旅游度假区的遗址第四章旅游度假区开发与管理第五章我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第十三篇世界遗产开发与管理第一章世界遗产概述第二章世界遗产管理理念第三章世界遗产管理模式和经营体制第四章世界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第五章案例-世界遗产武夷山的管理第十四篇森林公园开发与管理第一章森林公园性质与功能第二章森林公园开发规划管理第三章森林公园的组织管理第四章森林公园产品开发与资源保护第十五篇历史文物景区开发管理第一章历史文物景区概况第二章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与管理第三章博物馆的管理第四章历史文化名域的开发与管理第十六篇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第一章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第二章动植物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利用第三章山岳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利用第四章人文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利用第五章自然历史风貌保护利用第六章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规划第十七篇风景名胜区常见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与处罚第一章环境保护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与处罚第二章建设管理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与处罚第三章规划管理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与处罚第四章文物保护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与处罚第五章危险物品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与处罚第六章安全管理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与处罚第七章广告管理违法行为表现形式与处罚第十八篇相关法律法规。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一、旅游规划的概念旅游是人们出于主观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等非就业性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目的地作短暂停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旅游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旅游涉及地理、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旅游产生的动机——需求和供给·旅游不是一个行业,它是由许许多多的机构组织和企业组成的规划是一个多角度的综合工作,并力求实现一体化。

规划涵盖社会、经济、政治、心理、人类学和技术等因素,并涉及规划对象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旅游规划是区域总体开展规划的一种部门规划,是旅游未来状态的设想,或是开展旅游事业的长远的、全面的方案。

指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根底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开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开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

二、旅游规划的开展〔1〕开展历程我国国家级旅游开展规划编制始于1979年,其后每隔五年〔对应国民经济开展五年方案〕相应制定了各阶段的开展方案。

1985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旅游业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方案,确定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

2001年4月,国家旅游局编制完成了?中国旅游业开展“十五〞方案和2021年、2021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先后正式出版了中、英文版。

〔2〕研究进展前期探索阶段〔1979~1986年〕197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由郭来喜先生主持旅游地理研究。

80年代初有关旅游资源评价和开发思想逐步形成,为与吉林省旅游局汇编论文?旅游资源与规划?,对我国旅游资其后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奠定了根底。

其中郭来喜的?旅游规划问题初探?、?中国旅游业开展的十个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是我国对旅游规划理论根底研究的最早成果。

1986年,东北师大源开发与规划初期实践进行总结,并初步说明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旅游规划和开发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方法

旅游规划和开发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方法

旅游规划和开发理论基础以及技术方法旅游规划和开发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它不仅关乎旅游业的发展,也影响着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

要实现成功的旅游规划和开发,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

一、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理论基础1、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的传承。

例如,在开发自然景区时,应制定合理的游客承载量,避免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在建设旅游设施时,应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旅游地的发展如同产品一样,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探索期、参与期、发展期、巩固期、停滞期和衰退期。

了解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有助于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开发策略。

在探索期和参与期,重点应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推广上;在发展期和巩固期,要注重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停滞期和衰退期,则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和重新定位,以恢复旅游地的吸引力。

3、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关注的是旅游目的地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和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良好的区位条件能够为旅游地带来更多的客源和发展机会。

例如,靠近大城市或交通枢纽的旅游地,更容易吸引游客;而与其他旅游地形成互补或集聚效应的区位,也有利于提升旅游地的竞争力。

在旅游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地的区位优势和劣势,合理布局旅游项目和设施。

4、消费者行为理论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是旅游规划和开发的重要依据。

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游客的旅游动机、决策过程、满意度等方面。

通过分析游客的需求和偏好,可以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例如,针对追求休闲度假的游客,可以开发温泉度假、海滨度假等产品;针对喜欢文化体验的游客,可以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民俗村等项目。

5、系统理论旅游系统是一个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和旅游产业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探索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探索

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管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探索张玉玲1,2 方玉婷1(1.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旅游系,广东佛山 528225;2.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070)摘 要:高质量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本文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探索专业课高质量发展路径。

通过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剖析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提出练好内功,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研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德智双育,建设课程内容体系三条路径,以期促进“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吸收了世界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还要对标国家战略需求、扎根祖国大地,彰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特色。

因此,思政课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育时代新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1-3]。

旅游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

旅游人才为消费者提供具有幸福感的旅游产品,既需要专业规划理论指导,也需要心怀家国的价值观。

因此,高校将知识、技能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度整合,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高度责任心、良好职业道德的创新型规划人才势在必行。

如何让思政元素合理融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中是当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4-5]。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质量发展孕育于经济领域,后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在教育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等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

旅游开发与规划

旅游开发与规划

旅游开发与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一旅游与旅游业的发展古代旅行特权阶层、文人墨客宗教、巡游、游学近代旅游工业革命、生产力、交通工具、旅游饭店、旅行社现代旅游(二战后)收入增加、工作时间短、受教育程度高、交通、商务旅行二旅游规划的发展:发展状况;发展阶段:1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形象导向型:以形象为核心进行的定位规划,围绕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进行规划;注重地脉、文脉和市场感应的分析,促进旅游地的自身建设和对外宣传促销。

生态导向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兼顾综合效益,注重旅游供需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 ⑴起步期特点:内容不一致、表述不一致、缺乏对市场研究⑵发展阶段特点:1在技术上形成了“三三工程”三个标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替代性产品三个布局:空间布局和产品设计建立支持系统确定旅游形象2内容更加规范3旅游规划理论进一步完善。

⑶工作成熟阶段特点:内容体系完善有效区分了各类旅游规划规范了经常涉及的术语。

旅游规划发展的背景:宏观上:旅游业的环境依赖性、脆弱性、开放性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波动、社会风气恶化等问题。

中观上:开发不当会引起景区水源枯竭,森林地区病虫害肆虐,区域经济畸形发展和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

微观上: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出游的季节性等可能导致旅游旺季的安全隐患,交通瓶颈,供水不足等问题,以及游客的破坏会使原有的旅游景观处于消失的边缘。

旅游规划的原因:1 经济方面:就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2 社会方面:跨文化交流,刺激新态度的产生3发展方面:发展基础设施,游憩设施的需要4 环境方面: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文化保护。

三中国旅游规划发展概述:两种观点第二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体系一基本概念旅游: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长期定居,也不会从任何赚钱活动。

旅游——愉悦身心——生产力的回复——社会的发展游憩:人们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户外活动。

旅游开发与规划复习资料

旅游开发与规划复习资料

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1.旅游系统的概念及其空间三要素。

P2、P5概念: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四个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空间三要素:(1)旅游客源地(2)旅游目的地(3)旅游通道。

2.旅游规划的概念及其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P11概念:以调查评价为基础、以预测和管理为手段、以优化和持续发展为目的,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旅游系统与社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主要利益相关者:(1)旅游投资方(2)区域旅游的管理运营方(3)旅游区域开发所在社区(4)旅游者(5)旅游资源(6)旅游规划的审批部门3.旅游开发的概念、内容、原则。

P26概念: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内容:(1)、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2)、旅游地的交通安排(3)、旅游辅助设施的建设(4)、旅游市场的开拓原则:个性化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综合效益原则、注重保护原则、系统开发原则。

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1.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义P39(1)、确定旅游地的市场范围:由旅游地的资源吸引力、社会容量、经济容量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共同决定,上限值不成超过四个变量的最小值。

(2)、确定旅游地的等级。

(3)、制定旅游地的均衡布局模式。

2.消费者行为理论及其在旅游开发规划中应用P41(1)旅游产品及线路设计:根据当前旅游者的消费特点以及今后旅游消费者可能的消费行为趋势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和路线。

(2)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在市场推广策略的设计方面,针对目标市场中旅游者的心理特征设计可能有效引导消费需求的市场营销策略。

3.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P43概念:经济主体通过占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并以其为基础创造更具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境,向市场提供高效用度和满意度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较高收益的能力。

《旅游规划与开发》PPT课件

《旅游规划与开发》PPT课件

h
2
第一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 第二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
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 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四大构成要素组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体
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饭店 旅游娱乐、旅游景点、旅游商业
旅游企业子系统
旅游吸引物 旅游设施 旅游服务
旅游目的地 吸引力子系统
3、旅游规划与开发观念转变阶 • 3、提升发展阶段( 20世纪 段(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90年代后期至今)
4、旅游规划与开发快速发展阶 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
5、旅游规划与开发深入发展阶 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h
1
第二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趋势
• 1、全球化趋势 • 2、市场化趋势 • 3、产业化趋势 • 4、生态化趋势 • 5、战略化趋势 • 6、创新化趋势 • 7、多元化趋势 • 8、系统化趋势
二、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重点旅游景点的建设 2、旅游地的交通安排 3、旅游地旅游辅助设施的建设 4、旅游市场的开拓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个性原则 2、市场原则 3、效益原则 4、保护原则 5、综合原则
h
11
第一章 旅游规划与开发概念体系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步骤
一、旅游规划的特征:
• 二、特征
• 组团规模大;消费档次 高;停留时间长;季节 性弱;利润丰厚
• 三、功能
• 整合功能;效益功能; 纽带功能;展示功能; 连带功能
h
17
• 四会展旅游发展的规划体系
资金
技术
人才
基础 设施
专业 会馆
经贸活动
人员 流动

全日制-辽宁大学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全日制-辽宁大学2019年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辽宁大学2019年全日制旅游管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复试科目考试大

笔试《旅游规划与开发》
第一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
目标和要求:
掌握旅游系统的概念与结构、掌握旅游规划的分类与内容、掌握旅游开发的概念,了解旅游规划中的利益相关者,了解旅游规划的功能。

重点与难点:
旅游规划的分类与内容,旅游系统,旅游开发
主要内容:
1.1旅游系统
1.1.1旅游系统的概念
1.1.2旅游系统的结构:旅游系统的组织结构、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
1.2旅游规划概述
1.2.1旅游规划的概念
1.2.2旅游规划的功能
1.2.3旅游规划的分类:按旅游规划时空尺度分类、按旅游规划的内容分类、按旅游规划的深度分类、按旅游规划的权威等级分类
1.2.4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
1.2.5旅游规划的内容和成果形式
1.2.6旅游规划的编制步骤
1.3 旅游开发概述:旅游开发的概念、理念、内容
第二章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
目标和要求:
掌握旅游规划支持学科的代表理论,掌握旅游规划的方法,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源起与内涵,了解旅游规划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中
1。

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 (2)

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 (2)

旅游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旅游业是当今经济社会中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旅游规划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旅游体验的品质、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甚至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为了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规划和管理能力,本课程特别针对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开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旅游规划和管理能力,具体目标包括:1.熟悉旅游规划的概念、理论和方法;2.掌握旅游规划的实践技能,能够针对具体的旅游项目进行规划;3.熟悉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4.增强学生对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课程大纲第一章旅游规划概述1.旅游规划的概念、特点和发展简史;2.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目的;3.旅游规划的分类及其适用范围;4.旅游规划中的主要参与者和决策过程。

第二章旅游规划的理论1.旅游地理学基础;2.旅游市场与旅游需求研究;3.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承载力;4.旅游节约理论和环境影响评价;5.旅游开发的理论和技术。

第三章旅游规划的方法1.旅游规划的方法和步骤;2.SWOT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3.旅游规划中的规划设计原理和技术;4.旅游规划中的绩效和评估方法。

第四章旅游管理1.旅游管理的概念、特点和任务;2.旅游管理的职能和组织结构;3.旅游市场的营销;4.旅游生产与运营管理。

第五章旅游业发展趋势1.旅游业今后的发展方向;2.旅游业国际化趋势;3.旅游业与全球化的关系;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其中理论课程占比不少于70%,实践课程占比不少于30%。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案例教学法;2.典型解析法;3.小组研究法;4.讨论教学法;5.虚拟仿真法;6.互动游戏法。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其中理论考核占比不少于50%,实践占比不少于50%。

第二章--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第二章--旅游规划和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四)规划理论板块
主要理论:系统科学、管理学、规划学等
规划理论板块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体系 的核心部分。该理论板块以以上三大板块为基 础,以现代相关的规划科学理论为支撑,从旅 游系统的角度出发对上述三大理论板块予以整 合。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二、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
关于旅游规划实施的理论 关于旅游规划的理论 关于旅游系统及其发展的理论 关于旅游规划研究方法的理论
应用层面 基础层面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一、区位理论 二、空间结构理论 三、消费者行为理论 四、竞争力理论 五、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六、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七、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划与开发理论 的体系结构概括为横向的四大板块和纵 向的四大科学层面。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
人文理论板块
规划 理论版块
经济理论板块
环境理论板块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一)经济理论板块
主要理论:指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 学、旅游管理学等。

创造
要素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 结构评价方法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定性评价方法 市 场 开 拓 能 力
竞争力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主要研究对象:在旅游资源分配、旅游生 产、旅游加工、旅游服务的生产过程中,相关 群体之间的效益和效用关系。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二)环境理论板块
主要理论:旅游地理学、旅游生态环境学 、风景园林学、旅游工程学等。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是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八门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集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同时介绍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体系、基础理论、基本模式、主题定位、项目创意、可行性分析等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有关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把握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最新趋势,学会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涉及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市场分析、主题定位、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等具体的方式方法,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保障体系,并对统筹规划与部署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体系、基础理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旅游市场调查研究方法、旅游主题定位、功能分区、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旅游开发的保障体系规划、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历史、趋势及研究热点等内容。

由于课时有限和设备条件尚不具备,需指导学生自学完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旅游规划图件及其制作两方面内容。

(四)教学时数1.时数:3课时/周,总计:54课时2.进度:(五)教学方式以“研究型学习”课程教学法为主,采用研究、讨论、讲座等互动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按要求事先查阅相关的研究文献、课堂上经常交换、交流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六)考核内容期末研究论文(20%)、闭卷考试(40%)与平时成绩(含讨论、作业等成绩,共占40%)结合。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二、本文导论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和旅游规划的相关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教学大纲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教学大纲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为旅游目的地的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方案和策略。

本课程将系统地介绍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流程,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核心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掌握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熟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撰写调查报告。

具备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能力,能够制定市场调研方案和撰写市场分析报告。

能够设计和开发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制定旅游项目策划方案和进行项目管理。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概念、原理和发展历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定义、特点和类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基础,如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区位理论等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历程和趋势2、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资源的分类、特征和价值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和程序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旅游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3、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旅游市场的构成、特点和分类旅游市场调研的方法和内容旅游市场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旅游市场预测的模型和方法旅游市场分析报告的撰写4、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和形象设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题定位原则和方法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成要素和设计方法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传播策略5、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旅游产品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旅游产品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和流程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更新换代6、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旅游项目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旅游项目策划的原则和方法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旅游项目的实施与管理7、旅游设施规划与布局旅游交通设施规划与布局旅游住宿设施规划与布局旅游餐饮设施规划与布局旅游购物设施规划与布局旅游娱乐设施规划与布局8、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的内容和特点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旅游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旅游投诉处理的程序和方法9、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效益评估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经济效益评估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社会效益评估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环境效益评估10、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分析国内外成功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失败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案例分析及教训总结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旅游规划及开发理论及方法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技术方法
2
第一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层面
3
四大板块
经济
规 划
第一节
环 境
人文
4
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的四大板块(横向)
56
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3、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规划与 开发中的应用
50
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第二节
旅游社会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社会机构和社会关系的科学。旅游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科学, 主要研究旅游的动机、角色、制度和人际关系,以及上述因素对旅游者和被访地的影响。 真正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盛起来。
51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发展
Development stage,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旅游市场初具规 模。资金投入量增大,基础设施条件得以优化,旅游接待成 为重要职业。
第二节 案例
? ?
45
接上表:
第二节
阶段 名称
特点
稳固
Consolidation stage,游客增长速度减缓,但旅游者人数仍然巨大。旅游者对当 地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居民对旅游者产生仇视情绪。
停滞
Stagnation stage,旅游者人数已大大超过了旅游地的环境容量,产生了一系列 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阻力。
衰落或 复苏
Decline or rejuvenation stage,进入衰落阶段,旅游者受到其他新兴旅游吸引 物的影响,旅游频率减少,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 但若积极旅游开发创新,可掀起新的旅游发展浪潮。
空间结构理论是研究如何使得社会经济主体保持最佳的相互关系和形态的理论,是促 进区域合理发展的理论依据。
24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内涵 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模式的理论。
旅游者行为的研究内 容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
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
第二节
25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二节 企业微观研究
“农业生产圈层模型” 德国 杜能(von Thunen) “韦伯工业区位论” 德国 韦伯(Weber)
12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近代区位理论时期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第二节 市场均衡研究
成本最小化
市场最大化
“中心地理论” 德国 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 “市场区位论” 德国 廖什(Losch)
46
2.普罗格(Plog)模型
第二节
1973年,普洛格从旅游者心理特征出发,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心理图式假说 (psychographic),即认为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与旅游者的行为有关。
旅游者按心理类型划分为多中心型、近多中心型、中间型、近自我中心型和自我 中间型五类。
47
3.双周期(double-cycle)模型
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
22
空间结构理论与应用
所谓空间结构:指社会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 系的主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微观空间结构(企业与企业间的结构) 中观空间结构(城乡间结构) 宏观空间结构(国家间结构)
23
空间结构理论
第二节
空间结构理论源于区位论,它是指社会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 及反映这种关系的主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29
第二节 竞争力的概念 竞争是力指经济主体通过占有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并以其为基础创造更具竞争优势的生 产要素和生产环境,向市场提供高效用度和满意度的产品及服务,并获得较高收益的能 力
31
竞争力的“箭行”概念模型
创造
环境
优势 资源
占有
经济 主体
创造
要素
第二节
提供有效的产品和服务获得自 身利益
市场
第二节
10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区位理论萌芽时期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期)
第二节 影响因素研究
《政治经济因素》 英国 斯秋阿特 (J Steuart) 1767年
“地租和水陆运费对区位的影响” 英国 亚当斯密(A Smith) 1776年
11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古典区位理论时期 (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期)
32
宏观 层面
竞争力的层次 国家竞争力
第二节
中观 层面
产业竞争力
微观 层面
企业竞争力
33
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方法 结构评价方法
第二节
34
定性评价方法
市 场 开 拓 能 力
竞争力
第二节
35
定量评价方法
层 次 分 析 法
德 尔 非 法
第二节
选取指标 确立指标权重
建立竞争力 评价体系
第一节 应用层面
基础层面
6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理论 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消费者行为理论 竞争力理论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
7
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1.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内涵 2.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意义
第二节
8
区位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四者共同组 旅




























18
中心地理论 2. 旅游地的市场范围
旅游地的市场范围上限 旅游地的市场范围下限
旅游地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所必 须达到的最低需求“门槛”
“门槛值”指的是生产一定产品或提供一定服务所必需的最小的需求量。
19
中心地理论
3. 旅游地的等级划分
13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现代区位理论时期 (20世纪40年代至今)
第二节 多因素综合研究
经济成本要素 非经济成本要素
计量学 方法等
以美国库兹涅茨(S.Kuznets) 的预测性分析模型为代表
14
区位理论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 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中心地理论
杜 能(von Thunen) 农业布局圈层理论
54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田野工作参与考察(ethnography)
方法 流程:
初入 旅游目的地
中断期
集中 调研阶段
文化抵触期
文化适应期
第二次中断
收 尾
55
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第二节
为旅游规划的编制者提供了一个人本主义的规划哲学。旅游规划的侧重点一直以来都是放在旅游的硬件设 施建设和软件服务质量和环境的改善上。旅游人类学则向旅游规划者展示了更为广阔的旅游规划思路,即旅 游规划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环境的规划设计,人才是旅游活动中的真正主体。旅游规划者要从关心旅游地 的各利益相关者入手,对旅游地的相关者的特性、活动以及社会环境加以关注。在规划时首先要充分考虑、 协调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地相关社会团体的相互关系和利益,然后再着手提升旅游地 的硬件质量。
工业化大生产之前 工业化大生产之后
区位理论
生产 力低
就地生产就地消费
市场 竞争
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
区位选择的关键性
9
区位理论的发展过程
理论萌芽时期(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期) 古典理论时期(19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期) 近代理论时期(20世纪20年代-40年代) 现代理论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第二节
旅游地居民

旅游开发者
对 象

旅游地社会团体
旅游者
经济

互动关系

文化 互动融合
旅游人类学
52
(一)经济互动关系
第二节
旅游地居民
经济 依赖 关系

经济交换 关系
旅游者 食、 住、 行
旅游开发者

经济

合作

关系
旅游地社会团体
53
(二)文化互动融合 抵触态度 谅解态度 配合态度
第二节
文化冲突 文化认同 文化整合
1. 巴特勒(Butler)模型 2. 普罗格(Plog)模型 3. 双周期(double-cycle)模型
第二节
42
1. 巴特勒(Butler)模型 1. 巴特勒(Butler)模型
第二节
1980年巴特勒借用营销学里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式,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tourist life cycle)演变的六个阶段。
学科 课程
研究 方向
旅游 规划 与开 发经 济板 块理

旅游 规划 与开 发环 境板 块的 理论
人文 板块
规划 板块
旅游经济学 旅游市场营销学
旅游管理学等
旅游地理学 旅游生态环境学
风景园林学 旅游工程学等
游憩学、旅游政策学 旅游法学、旅游社会学 旅游心理学、历史学 考古学等
主要研究旅游资源 分配、旅游生产、 旅游加工、旅游 服务的生产过程, 人与人相互作用的 效益和效用关系
2、消费者行为理论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产品及线路设计 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