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三上第六单元《蚂蚁做操》公开课教案 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蚂蚁做操》教学反思《蚂蚁做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的第一节课,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在教学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深刻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导入:我通过播放一段蚂蚁搬家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蚂蚁做操。
探索算法:我让学生观察蚂蚁做操的情境图,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蚂蚁在做操?”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们想出了很多方法,如加法、乘法等。
我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方法,并引导他们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最后,我总结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们进行练习。
巩固练习: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些练习题包括口算、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等。
我让学生们独立完成这些练习题,然后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我让学生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
我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然后进行总结。
三、教学反思成功之处:我通过播放视频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让学生们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让学生们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
不足之处: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方法,导致有些学生没有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我没有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练习,导致有些学生觉得练习题太难,有些学生觉得练习题太简单。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蚂蚁做操》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蚂蚁做操的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规律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移和旋转的规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观察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具和模型,如小蚂蚁的图片、几何图形等。
2.学具准备:准备相关的学具,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3.教学环境准备: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一个蚂蚁做操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平移和旋转的规律。
数学蚂蚁做操讲解教案及反思
数学蚂蚁做操讲解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数学蚂蚁做操讲解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数学蚂蚁做操的概念和规则。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蚂蚁做操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数学蚂蚁做操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数学蚂蚁做操的相关资料和示例题目。
2. 黑板/白板和相应的书写工具。
3. 学生用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数学蚂蚁做操的概念和规则,以确保学生对该活动有基本的了解。
2. 提出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例如:如果数学蚂蚁的起点是数字1,它按照规则走两步,每步都加2,那么它最后会停在哪个数字上?解释与示范:1. 通过示范解答上述问题,解释数学蚂蚁做操的步骤和计算方法。
2. 强调数学蚂蚁做操的规则,即每次移动都根据特定的规律进行计算。
练习与巩固: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他们通过数学蚂蚁做操的方法解决问题。
2. 监督学生的解题过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解题思路,以促进他们的合作和思维发展。
拓展与应用:1. 提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数学蚂蚁做操的方法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数学蚂蚁做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计算机编程、数学建模等领域的应用。
总结与反思:1. 总结数学蚂蚁做操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2.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解题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
3. 提供反思问题,例如:你觉得数学蚂蚁做操对你的数学学习有何帮助?你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教学反思: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数学蚂蚁做操的讲解和练习,不仅巩固了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他们也更好地理解了数学蚂蚁做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而,有些学生可能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提供个别辅导和支持。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近年来,"蚂蚁做操"在学校课堂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了一种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注意力的活动。
然而,教育工作者们对于这一活动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却存在不同看法。
本文将对"蚂蚁做操"这种课堂活动进行反思,探讨其优势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首先,"蚂蚁做操"有其独特的优势。
这一活动通过模仿蚂蚁的动作,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促进他们的全身运动。
与传统的坐姿学习相比,"蚂蚁做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长时间坐姿的疲劳和紧张感,提高他们的持续关注力。
此外,由于活动的简单和易操作性,学生对于"蚂蚁做操"往往能够迅速上手,并在操练中提高了集体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然而,"蚂蚁做操"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这一活动通常需要集中的场地,因此很难在课堂中广泛开展。
学校设施的限制导致只能有限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无法覆盖所有学生。
其次,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蚂蚁做操"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有些学生可能由于身体上的原因无法做完整的操练动作,从而影响了活动的引导和总结。
为了改进"蚂蚁做操"在教学中的不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可以将"蚂蚁做操"与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在多学科的背景下开展操练活动。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上,可以引入有关昆虫生态的知识,然后通过"蚂蚁做操"来加深学生对昆虫的了解。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增加他们对学科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其次,可以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级别,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蚂蚁做操"中。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灵活调整操练动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
最后,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和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蚂蚁做操",例如在体育课或晨间活动中进行。
《蚂蚁做操》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1.对于计算难点,可以设计更多有趣的
1.教学重点
(1)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蚂蚁做操”情景,使学生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边界线段的累加,掌握周长的定义。
举例:以正方形、长方形为例,引导学生观察蚂蚁沿着图形边缘爬行一周的路径,明确路径总长度即为图形的周长。
(2)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如直尺)测量图形周长,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出结果。
举例: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学会运用边长乘以数量或边长和乘以2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将周长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举例:设置实际情境,如测量课桌、黑板的周长,让学生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2.教学难点
(1)周长概念的抽象:三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蚂蚁做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理解程度有所不同。有些学生能够迅速抓住周长的定义,而有的学生在计算周长时还是感到有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测量周长的情况。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说明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蚂蚁做操》教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一、教学内容
《蚂蚁做操》教案,选自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图形的周长》第2课时。主要内容涉及: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能够通过实践操作理解周长的概念;运用工具(如直尺)测量并计算出简单图形的周长;通过“蚂蚁做操”这一趣味性情景,激发学生对周长概念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周长的求解过程。具体内容包括:1.周长概念的引入与理解;2.利用蚂蚁爬行路径探讨周长的计算方法;3.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测量并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
6.1《蚂蚁做操》(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6.1《蚂蚁做操》(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6.1《蚂蚁做操》。
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学生们将能够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以及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使用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学习第6章的第1节《蚂蚁做操》。
这一节主要介绍了一种有趣的方式来描述和理解逻辑关系,并通过蚂蚁做操的例子,让学生们学会用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2. 能够理解并运用简单的逻辑关系来描述事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这一节课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们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逻辑关系来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其中包括蚂蚁做操的动画和逻辑推理的例子。
2.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逻辑推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展示蚂蚁做操的情景,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
2. 新课讲解:我会根据教材的内容,讲解蚂蚁做操的逻辑推理过程,并通过例题来解释和展示逻辑推理的方法。
3. 课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们运用逻辑推理来解决,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板书来展示蚂蚁做操的逻辑推理过程,包括逻辑关系的表示和方法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答案:小明和小华一共有8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逻辑推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学生的反馈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以及如何通过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逻辑推理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也是我需要重点考虑的,如何通过板书清晰地展示蚂蚁做操的逻辑推理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蚂蚁做操》是一种风靡全国的健身操,其充满活力的舞蹈动作和简单易学的特点使其成为人们喜爱的健身方式之一。
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员正确掌握动作要点,以避免运动伤害和加深运动效果。
正文内容:一、解释蚂蚁做操的重要性1.健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蚂蚁做操能够提供全身性的运动,增强肌肉力量、灵活性和耐力。
2.蚂蚁做操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舞蹈动作需要与他人配合完成,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3.蚂蚁做操还具有放松身心的作用,提高心情、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二、教学反思之教学目标的明确1.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让学员知道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
例如,提高某项技能的熟练程度、增强耐力等。
2.这样可以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根据学员的具体需求和水平制定教学计划。
三、教学反思之教学方法的选择1.蚂蚁做操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
2.集体教学可以帮助学员学习和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个别指导则可以更好地纠正学员的动作错误和改进技巧。
四、教学反思之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1.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等,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蚂蚁做操的动作要领。
2.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直观。
五、教学反思之评估与反馈1.针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学员反馈。
2.鼓励学员进行自我评估,帮助他们发现和改正错误。
3.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调整,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总结:通过对《蚂蚁做操》教学反思,我们可以看到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选择合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以及评估与反馈等方面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使学员在健身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效果。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本次教学的主题是《蚂蚁做操》,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精神和动作协调能力。
教学反思如下:一、教学过程回顾1.引入环节:通过播放蚂蚁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蚂蚁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和猜测。
2.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蚂蚁的特征、生活习性和群居行为,让他们了解蚂蚁的社会结构和协作能力。
3.动作示范:向学生展示蚂蚁做操的动作,逐步教授每个动作的要领和节奏,并引导学生跟随动作进行练习。
4.合作训练: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蚂蚁做操的合作训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成果展示:学生展示他们的蚂蚁做操表演,通过舞台展示或录制视频等形式展示所学成果。
6.反思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现,评价教学效果,并鼓励学生继续保持锻炼的习惯。
二、教学反思1.兴趣引导在引入环节时,可以选择更加生动有趣的视频或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动作示范在动作示范环节,要注重示范者的动作规范和节奏感,确保学生能够清晰理解每个动作的要领,并进行适当的反复练习。
3.合作训练合作训练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设计更多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4.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增强学习的深度和记忆效果。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蚂蚁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动作协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互动性和参与性,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蚂蚁做操》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表格法10 240 8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主张,应把学牛视为教育的小心,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所需要的一切。
教学重点: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容,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
展示交流,激发主体参与本环节将由三个小活动组成:展示成果、归纳整理、质疑问难。
展ZF成果课一开始,我为学牛搭建交流的平台,“昨天的预习里有这样一道题12X4=,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接下来,我让学牛充当小老师,把自己的方法贴在黑板上,并说出他的想法,我则退到角落里,把课堂交给学牛°竖式方法里可能还会有错例,我赞扬这位同学认真的同吋让他把方法贴旁边,待会再来研究下他的错误原因。
归纳整理展示成果学牛充当小老师回报交流各自的方法:%1口算,10X4=40, 2X4二& 40+8=48;%1转化成加法12 + 12 + 12 + 12=4 8;%1圈一圈④40+8=48%1排竖式归纳整理根据小组活动要求开展小组讨论,完成后请一个小组代表上黑板分类,并说出理由,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习先行,了解认知水平课前,我精心设置了2道预习问题:1、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12 X4的计算过程,并提醒还可以尝试创作一个乘法竖式;2、明确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牛自学教材内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牛在课前独立思考并选择口己熟悉的喜欢的方法表示出12X4的计算过程教师通过对不同层次学牛的预习诊断,了解学牛的认知水平(如前面学情所述),确定教学内容。
让学牛明白竖式是可以简写的,并在讨论交流屮明白“为什么可以把4直接写在十位上。
”3.明确竖式的排法把简写竖式归为第三类,再一次的观察与交流,我和学牛一起明确竖式的排法: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所得的积就写在那一位上,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接着我们回头诊断出前面两位学牛的错误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提醒。
为了及时强化所学知识,我再出示一题:43X2,让学牛尝试用竖式算一算。
三上数学第六单元《乘法》第1课《蚂蚁做操》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第1课《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实际意义,感受乘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乘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竖式的简缩形式)
跟踪练习: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4.学生尝试用乘法竖式计算。
说一说,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8.独立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师:你敢接受新的挑战吗?
出示题目:
213×3=
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11.小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
法。
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蚂蚁做操》(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蚂蚁做操》(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教案:《蚂蚁做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81页的“蚂蚁做操”一节。
这一节主要讲述了两组蚂蚁做操的问题,第一组有4只蚂蚁,每只蚂蚁每分钟走5米,第二组有3只蚂蚁,每只蚂蚁每分钟走7米。
问题是:两组蚂蚁一共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分钟?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列式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蚂蚁做操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有两组蚂蚁,每组蚂蚁的速度不同,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分钟?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刚才的问题。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3. 合作交流4. 讲解示范教师以第一组蚂蚁为例,讲解如何列式计算两组蚂蚁一共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分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1页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速度× 时间 = 路程七、作业设计1. 请计算:两组蚂蚁一共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分钟?答案:两组蚂蚁一共走了49米,用了7分钟。
2. 请思考:如果第三组蚂蚁的速度是每分钟走6米,他们一共走了多少米,用了多少分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蚂蚁做操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在作业设计上,我采用了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拓展延伸:如果有一片苹果树,第一组蚂蚁每分钟可以摘2个苹果,第二组蚂蚁每分钟可以摘3个苹果,他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用了多少分钟?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我选择了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蚂蚁做操”一节作为教学内容。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蚂蚁做操》教学反思一、引言《蚂蚁做操》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结合“蚂蚁做操”的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 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
3. 练习法:通过学生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蚂蚁做操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蚂蚁做操时,每行有多少只蚂蚁?一共有多少行蚂蚁?”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12 × 4。
2. 讲授讲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以12 × 4为例,先将12拆分成10和2,然后分别乘以4,最后将结果相加。
即:10 × 4 = 40,2 × 4 = 8,40 + 8 = 48。
3. 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过程。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算理。
4. 练习让学生做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5. 总结总结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强调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6. 作业布置课本上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计算准确。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蚂蚁做操》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描写了一群小蚂蚁在草地上做操的场景。
通过教学,我反思如下:一、借助拼音,自主认读,扫清生字障碍。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是他们学习语文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蚂蚁做操》这一课中,要求学生能够认识14个生字。
因此,在识字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认读生字。
通过圈画生字,自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不断巩固生字。
同时,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并及时纠正读音。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培养语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蚂蚁做操》这一课中,我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韵律和语言的美感。
同时,在朗读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想象小蚂蚁做操的情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激发想象,拓展思维,促进语言积累。
在《蚂蚁做操》这一课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小蚂蚁做操的情景,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模仿小蚂蚁做操的动作,拓展他们的思维。
此外,我还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小蚂蚁做操的情景,促进他们的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
四、生活实际,渗透环保教育。
在《蚂蚁做操》这一课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环境,生活实际,让他们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我适时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五、需要改进的地方:1、在识字环节中,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生字,如“蚁”和“讶”,我未能进行重点区分和讲解。
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在识记过程中出现混淆的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这些易混淆的字形和字音,加强对比和辨析。
2、在朗读环节中,虽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方面还需加强。
例如在描述小蚂蚁做操的动作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朗读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和体验性学习。
《蚂蚁做操》的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的教学反思《蚂蚁做操》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主要涉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许多深刻的反思。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以蚂蚁做操的情境引入,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蚂蚁做操的情境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他们在后续的计算过程中,无法将情境与数学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让我意识到,在设计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趣味性,更要注重情境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以及学生对情境的理解程度。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法与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
在讲授乘法的计算方法时,我尽量做到清晰明了,通过举例和演示让学生理解计算的步骤。
然而,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积极,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可能是因为我在小组分工和任务布置上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在合作时缺乏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小组活动,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和任务,让小组合作能够真正发挥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乘法的算理讲解,我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直观的图示和多次的重复,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但在练习环节,仍有部分学生出现计算错误,这反映出他们虽然理解了算理,但在实际计算时还不够熟练。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算理的讲解,还要加强计算的练习,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
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教学中虽然有所关注,但还不够充分。
在课堂提问和练习反馈中,我发现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而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分层教学,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学生小组讨论和自主练习时,课堂秩序有时会比较混乱,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和效果。
我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纪律,营造一个有序、高效的学习环境。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学《蚂蚁做操》这个活动时,我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我希望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跟随音乐做简单的操练动作,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同时,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我选择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包括音乐播放、操练动作示范和学生跟随练习等方面。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节奏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采用了音乐播放、操练动作示范和学生跟随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音乐播放,我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动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通过操练动作示范,我展示给学生正确的动作和节奏,引导他们跟随练习。
通过学生跟随练习,我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同时,我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反馈的重要性教学反馈对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的学习提高非常重要。
我及时观察学生的表现,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
同时,我也指出他们在操练动作和节奏感方面的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我还鼓励学生互相欣赏和赞扬,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学策略的调整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意识到需要调整一些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会设计更多的操练动作示范和学生跟随练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我还会加强学生对操练动作和节奏感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
同时,我会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总结通过对《蚂蚁做操》教学的反思,我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和教学策略的调整都是我需要关注和加强的方面。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让学生学会跟随音乐做简单的操练动作,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和节奏感,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引言:蚂蚁做操,即通过模仿蚂蚁的动作进行身体活动,是一种独特而受欢迎的健身操。
然而,蚂蚁做操的教学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本文将对蚂蚁做操的教学进行反思并探讨优化方法。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在蚂蚁做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没有清晰的目标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动作动作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地完成。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开始之前明确目标并将其传达给学生。
这样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做这些动作,如何准确地执行它们,并最终达到健身的效果。
二、动作解释不清楚在蚂蚁做操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解释动作时存在问题。
时长过短的解释会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动作的关键点,而过长的解释则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分散。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中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结合示范动作和逐步解释,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正确执行每个动作。
三、缺乏个性化指导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灵活性都存在差异,然而在蚂蚁做操的教学中,往往缺乏个性化的指导。
这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执行过程中感到不适,造成运动伤害。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灵活性,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在参与蚂蚁做操时都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
四、缺乏反馈和修正在蚂蚁做操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及时的反馈和修正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动作执行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修正,帮助他们纠正错误。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作准确性,还能增加他们对蚂蚁做操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缺乏趣味性和创意蚂蚁做操作为一种健身操,其教学过程应该充满趣味性和创意。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只注重动作本身,忽略了教学。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蚂蚁做操》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以蚂蚁做操的情境导入,希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情境创设确实在一开始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在情境的运用上,我没有做到充分挖掘,只是简单地引出了乘法算式,没有让学生深入地去思考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点子图来理解乘法的算理。
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将抽象的乘法计算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乘法的理解。
然而,在学生展示和交流的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没有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导致有些学生可能对算理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在算法的教学上,我先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然后进行了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乘法的竖式计算掌握得不够熟练,出现了数位不对齐、进位错误等问题。
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通过更多的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计算准确性和速度。
对于课堂提问,我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但有些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偏差或者不知道如何回答。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问题,让问题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方面,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个别小组出现了讨论不积极或者讨论偏离主题的情况,我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纠正。
这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全面和及时。
对于学生的表现,我只是简单地给予了肯定或者否定,没有具体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也没有给予针对性的建议。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蚂蚁做操》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第六单元乘法第1课时蚂蚁做操教学内容:教材第52、53页。
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与方法方法:课件、讲授法。
教学过程:一、出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图。
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情境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讲一个数学故事。
二、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
即:每排有12只小蚂蚁,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三、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与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法:四、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1)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
)A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
B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电子图中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第二步,4个10是40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5篇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5篇蚂蚁做操教学反思1《蚂蚁做操》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的起始课,本节课之所以创设“蚂蚁做操”童话情境,不仅仅因为有趣,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童话情境可以很自然的抽象出点子图,并用点子图回顾乘法直观运算的'各种算法(借助点子图、表格)及算理,为引入乘法的竖式笔算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是数学课堂如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算理,更好地掌握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时,我把新旧知识密切联系起来,把抽象的语言与直观的点子图结合起来,在数的问题与形的问题之间相互转换,使数的问题图形化,形的问题数字化。
数形结合的过程,使学生看到算式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联想到算式,这样能更加有效地理解算理,进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把本节课算理的渗透和算法的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来实施。
第一个层次是根据点子图和列表法,让学生展示出自已的计算过程,通过这个步骤,沟通竖式计算与点子图和列表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第二个层次就是算法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乘法竖式简写形式的简便,从而掌握乘法竖式的简写形式;第三个层次,是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一共设计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结合点子图来理解乘法竖式,强化深入理解。
第二个练习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因为本节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肯定了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所以本节课师生配合相当好,课堂气氛活跃。
但是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之后,没有进一步总结乘法竖式、点子图和列表法三者的区别和共通之处,使得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蚂蚁做操教学反思2《蚂蚁做操》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的起始课,本节课之所以创设“蚂蚁做操”童话情境,不仅仅因为有趣,更重要的是从这个童话情境可以很自然的抽象出点子图,并用点子图回顾乘法直观运算的各种算法及算理,为引入乘法的竖式笔算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第52—53页“蚂蚁做操”。
设计背景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并学会了整十、整百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
教科书结合“蚂蚁做操”的童话故事情境,在解决“一共有多少只蚂蚁”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模型点子图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巩固口算方法,同时进一步探索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科书将点子图与竖式计算中的每一步相互对应起来,清晰地呈现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紧式的计算过程,同时还把列表的方法与两者建立了对应关系,沟通数据列表、抽象竖式、直观点子图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来说更加直观生动、易于理解、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步的具体含义,经历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思考的数学化的过程。
学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3.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点子图练习纸、练习本、课件
过程预设
活动(一):圈一圈,算一算——结合点子图回顾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1.出示“蚂蚁做操”的情境图。
学生独立观察画面,说一说情境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讲一个数学故事。
2.结合数学信息尝试提出乘法问题。
即:每行有12只小蚂蚁,有4行,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3.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并与同伴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你是怎么圈的?结合圈的结果说一说,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一些圈法和口算方法。
方法一:分成两部分,先算10×4=40,再算2×4=8,最后算40+8=48;
方法二:把蚂蚁从中间平均分成两份,先算6×4=24,再算24+24=48或24×2=48;
方法三:平均分成6份,先算4×2=8,再算8×6=48。
】
活动(二):试一试,说一说——探索竖式计算方法,理解竖式每一步的算理
1.你能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12×4吗?
鼓励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各自的算法,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及书写格式。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
方法一:加法竖式;方法二:完整呈现计算过程的竖式;方法三:简写后的一般竖式。
】
(1)交流方法一,对用加法竖式计算的,要引导学生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尝试写出乘法竖式。
(2)交流方法二,在黑板上呈现出竖式的计算过程。
结合点子图说一说竖式计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实际意思,即每一步求出的是点子图的哪个部分。
回顾列表计算的方法,表格中的每一步与竖式中的哪一步是对应的?
(体会乘法竖式与点子图、列表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8,40,48的含义。
)
第一步,4乘2结果是8个点,所以8写在个位;
第二步,4个10是40个点,写在第二层,相同数位对齐;
第三步,再把8和40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得48。
(3)交流方法三,学习乘法竖式规范的简写形式。
与方法二的竖式进行比较,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结合前面的过程说一说:为什么8写在个位,表示什么?4写在十位,表示什么?合起来是什么?
3.练一练,巩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第53页练一练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
):
(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算一算,交流方法,巩固口算。
(2)用竖式算一算,并与同伴说一说计算过程和每一步表示的含义,巩固竖式方法。
活动(三):算一算,说一说——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出示“213×3=”,你会算吗?试试看!
1.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各自的算法。
【学习成果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计算方法。
口算方法:200×3=600 10×3=30 3×3=9 600+30+9=639
列表方法:
600+30+9=639
竖式计算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①具体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②说一说竖式计算每一步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③比较一下列表的方法和竖式计算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
(都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它们的算理相同。
)
3.练一练,巩固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第53页“练一练”第2题: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
活动(四):想一想,说一说——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
今天这节数学课,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待我们用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就请同学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乘法问题吧!
实施要求
1.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学生第一次接触乘法竖式,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对他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尤其是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实际含义不容易理解,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和计算道理,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点子图。
对于教科书中出现的多种点子图的圈法和算法,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是方法三,先圈出4个10、再圈出4个2的这种方法应该引导每个学生都来试一试。
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考虑通过二次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为理解竖式计算过程打好基础。
2.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注意打通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采用了口算、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列表、用竖式计算等多种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比较这些方法,说一说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这些方法看起来好像不同,但仔细思考其中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这样就沟通了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这些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