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七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分册)》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2.培养儿童的音乐表达能力;3.开发儿童的音乐创造能力;4.提高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乐器的认识与演奏2.音乐节奏的感受与表达3.声音的辨别与模仿4.音乐的欣赏与评价三、教学准备1.乐器:小手鼓、钢琴、小木琴等;2.音乐录音;3.图片、卡片等。
四、教学步骤1.热身活动通过唱歌、舞蹈等活动,让孩子们投入到音乐氛围中。
2.乐器的认识与演奏让孩子们认识不同的乐器,并通过示范和指导,教孩子们演奏简单的乐曲。
3.音乐节奏的感受与表达给孩子们播放不同的节奏乐曲,让他们跟随节奏拍手、跳舞。
然后,教孩子们口头模仿节奏,并进行音乐节奏合唱。
4.声音的辨别与模仿播放不同的声音,让孩子们辨别出声音的来源,同时模仿各种声音。
5.音乐的欣赏与评价播放一段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孩子们欣赏音乐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五、教学方法1.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孩子们理解并学会演奏乐器、模仿声音等。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激发孩子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孩子们互相学习、交流和合作。
六、教学评价1.观察法:教师观察孩子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情况、表达能力、创造力等。
2.问答法:针对教学内容进行问答,测试孩子们的学习成果。
3.表演评价:让孩子们进行小型音乐表演,评价他们的表演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总结,查找不足之处,并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第七章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图文模板
这个游戏可以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 或四个人一起来玩。
2、根据游戏的形式分类,音乐游戏分为歌舞游戏、表 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
(1)听辨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 判断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 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
(2)表演游戏: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 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
(3)歌舞游戏: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 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
玛丽拍拍小膝盖
5
1 1 . 1|7
2
2|5
2 .2 | 1
3
3|
·
¯·
·
¯¯
玛 丽 拍 拍 小 膝 盖,我 也 拍 拍 小 膝 盖
1
3 3 .3 | 4
66
6 6|
54
2|1
0
||
¯ 玩法:类似“¯跟¯¯着¯¯玛丽拍”。注意在唱到
1
1 |3. 3| 2 3 |1 -|
大
拇指呀 往
上
翘,
1
1
|1 - :||
1 1|3.
3| 2 2 2 3
我的
大 拇 指 呀 它 要 往 上 翘。 游戏玩法:一只手翘起大拇指,并用它 来握住另一只手的大拇指,两只手一上 一下成一条竖线。在强拍的时候,下面 的手抽出大拇指翻上去,握住上面的手 的大拇指,不断重复。
第七章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
学习目标: 1.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分类。 2.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选择要点。 3.掌握幼儿园音乐游戏的设计与组织方法。 4.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开展音乐游戏。
第一节 音乐游戏及其分类
• 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一种有规则的、 以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为目标的游戏活动。它把 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儿 童在听听、唱唱、动动、玩玩中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 识和技能,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同时,在愉快而自由的游戏活动中,儿童还获得积极 愉快的情绪体验和享受。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引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对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是提升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教案旨在通过创意活动和互动体验的方式,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创造力、协作精神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音高辨别能力。
3. 调动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
4. 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提升团体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音乐欣赏通过播放多种音乐,让幼儿聆听、感受不同曲风和音乐元素,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感知能力。
可以利用故事情节、图画或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2. 音乐游戏选择适合幼儿年龄和兴趣的音乐游戏,如“打节拍”、“捉音符”等,通过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音高辨别能力。
游戏中可以引入简单的乐器,让幼儿亲自参与,加强他们的互动体验。
3. 创意音乐制作通过提供简易乐器材料,让幼儿自由组合、创作属于自己的小乐曲。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乐谱,指导幼儿进行音乐创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 合作演出将幼儿分成小组,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演出,比如合唱、舞蹈等。
通过合作演出,培养幼儿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前期准备布置音乐教室,清理教学器材,准备音乐播放设备和乐器等教具。
2. 欢迎活动通过简单的问候和互动,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3. 音乐欣赏选择一首简短而富有节奏感的音乐,播放给幼儿聆听。
引导幼儿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4. 音乐游戏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如打节拍或捉音符等。
通过游戏的方式锻炼幼儿的音乐感知和反应能力。
5. 创意音乐制作提供简易乐器材料,让幼儿自由创作小乐曲。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6. 合作演出将幼儿分成小组,组织他们进行合作演出。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第一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学前教育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的音乐学习特点、学前儿童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与实践特性,理解音乐经验的类型、学前儿童获得音乐经验的机制、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编制原理,从而掌握引导学前儿童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分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的有机结合,是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学科。
操作一件乐器、学习一定的发声技能、鉴赏一定量的音乐作品与开设《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音乐方面的要求;《学前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等课程是学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这门课程在教育学方面的前置课程。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思考如何将以上各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具体化与行动化的问题。
3.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教学中应全面具体地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结合幼儿园的教育实践进行教育问题的研究与设计,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4.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讲述、讨论、案例分析与现场教育见习与实践等方式。
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理论问题以讨论的方式为主,教育实践问题以案例分析的为主,教育教学能力的训练以教育见习和实习为主。
5.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本课程基本内容的要求按“识记、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具体要求在第三部分中规定。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1.学时分配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为72学时。
根据电视大学的学习特点,建议安排20学时的讲授,20学时的网络课程、音像教材自学或集中辅导学习,其余学时多数为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的时间。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音乐世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目标:1. 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
3. 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和音乐表达能力。
2. 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和音高感。
3. 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 音乐教具:乐器、音乐CD、音乐游戏卡片等。
2. 音乐教材:适合学前儿童的音乐故事书、儿歌集等。
3. 教学环境:音乐教室或教学区域,保持安静、整洁、温馨的氛围。
教学步骤:步骤一:音乐感知与音乐表达(约15分钟)1. 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听觉感知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调,并跟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
2. 利用乐器或音乐游戏卡片,让学前儿童模仿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调,并进行表演。
步骤二:节奏感与音高感的培养(约15分钟)1. 利用简单的打击乐器,教授基本的节奏概念,让学前儿童跟随敲击乐器,感受节奏的变化。
2. 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唱歌和模仿音高的升降,培养他们的音高感。
步骤三:音乐欣赏与创造(约20分钟)1. 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前儿童欣赏音乐的美妙和多样性,并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
2. 鼓励学前儿童创造自己的简单音乐片段,可以使用简单的乐器或身体动作来表达。
步骤四:音乐合作与沟通(约10分钟)1. 分组让学前儿童合作演奏简单的乐曲,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引导学前儿童通过音乐交流,分享自己的音乐创作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延伸(约10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让学前儿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带领学前儿童唱一首他们喜欢的儿歌,以结束本节课。
教学评估:1. 观察学前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表达和欣赏能力的发展情况。
2. 收集学前儿童的音乐创作作品和交流记录,评估他们的音乐创造和沟通能力的发展情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前儿童参加音乐活动,如合唱团、舞蹈班等,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才能。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分册)》全套教案
单元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理论知识〗模块一一、音乐的本质与基本特征(一)音乐的本质音乐是一种有特定思想内容的音响形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审美性的主观反映。
这就是音乐的本质。
(二)音乐的基本特征1材料的特殊性2流动性3情感性4表现性二、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特征及类型(一)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特征1愉悦性儿童在倾听乐曲时,往往会身不由己地陶醉在乐曲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往往不像语言的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雨点一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
3个体性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是不相同的,表达自己情绪和情感的方式也各有差异,这就是儿童独特个性的表现。
(二)学前儿童音乐的审美特性1 形式美:音色、节奏、旋律、力度2 内涵美:直观、稚拙、幻想(三)学前儿童音乐的类型1 按体裁分类:儿童歌曲、儿童器乐曲、儿童歌舞剧、交响童话2 按照题材分类:游戏题材、生活题材、童话题材、大自然题材模块二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发展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含义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有两种价值取向,即教育价值取向和音乐价值取向。
以教育为价值取向的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前儿童这一主体,以音乐为价值取向的音乐教育旨在传递和发展音乐艺术文化本身,而两者实际上可以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达成统一。
对于学前音乐教育而言,应以教育价值取向为主,以音乐价值取向为辅。
二、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一)促进大脑发展1促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发展2促进大脑皮层重要中枢的发展(二)增进身体健康通过音乐调整情绪进而调节生理状态以达到促进或维护身体健康是完全可能的。
三、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作用(1)歌曲中歌词具有一定的韵律感,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2)音乐与口头语言同样具有高低、强弱、快慢、音色变化等表情因素。
(3)歌唱过程与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引言:学前儿童时期是儿童个性、情感和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
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促进儿童的感知与表达、社交与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系统而富有趣味性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帮助儿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与理解,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包括音乐的基本要素如节奏、旋律和音高等的理解。
2. 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表达能力,包括声音的模仿、节奏的演奏等。
3. 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通过合作音乐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情感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音乐要素的认知和理解:a. 节奏:学前儿童通过打拍子、鼓掌等活动,感知和模仿简单的节奏。
b. 旋律:通过儿童歌曲的演唱,让学前儿童感知和模仿简单的旋律。
c. 音高:通过儿童乐器的演奏,让学前儿童感知和模仿不同的音高。
2. 音乐表达能力的培养:a. 声音模仿:通过模仿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培养学前儿童的声音表达能力。
b. 节奏演奏:通过使用简单乐器如手拍板、铃铛等,让学前儿童进行简单的节奏演奏,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3. 社交能力的培养:a. 合作演出:安排学前儿童合作演唱儿童歌曲,并鼓励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b. 情感交流:通过音乐活动让学前儿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培养他们的情感交流能力。
三、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打拍子游戏a. 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知能力。
b. 活动过程:老师带领学前儿童进行打拍子的游戏,通过模仿老师的节奏进行简单的打拍子活动。
2. 活动二:儿童乐器合奏a. 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音高感知和合作能力。
b. 活动过程:老师为学前儿童分配不同的乐器,指导他们演奏不同的音高,通过合奏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和听觉能力。
3. 活动三:声音模仿a. 目标:培养学前儿童的声音表达能力。
b. 活动过程:老师播放各种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让学前儿童模仿并表达出来,通过游戏方式培养他们的声音模仿能力。
单元三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分册)》教案
音准是幼儿园歌唱教学的难点。
造成学前儿童歌唱音不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点:(1)由于儿童的听觉分化能力比较差,还难以分辨歌曲中音的高低。
(2)儿童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能力还比较差。
(3)儿童歌唱时的呼吸支持能力、歌唱的注意力及过分紧张情绪都可能是造成儿童音准困难的主客观原因。
因此,要培养和训练儿童的音准,必须注意要让儿童获得音准的印象,而教师的演唱和琴声正是儿童获得听觉印象的主要来源和依据。
此外,还要注意儿童发声器官的协调能力,在听和唱两方面的互相配合中来加强儿童音准感的培养。
(六)协调一致协调一致是指在集体歌唱活动中,儿童能够掌握一些正确的与他人合作的技能。
具体表现为歌唱时不使自己的声音突出,在不同歌唱表演形式中,能够做到准确地与他人、其他声部相衔接,保持在音量、音色、节奏等方面的协调,以及声音表情、脸部表情和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和谐一致。
(七)保护嗓音关于嗓音保护的一些基本和简单的知识,也是可以让学前儿童掌握和理解的。
它包括不大声喊叫着歌唱;不在剧烈运动时(或剧烈运动后)大声地歌唱;不长时间地连续歌唱;不在空气污浊的环境中歌唱;不在感冒、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时歌唱;等等。
(八)表情儿童有表情地歌唱,主要体现在儿童的歌声、自然的面部表情,以及随音乐而产生的轻微的身体动作中,而不是做作或外加的“假笑”,以及过分的身体摇晃。
组织儿童歌唱的主要目的是使他们能在歌唱活动中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能有良好的歌唱习惯,能掌握最简单的表达感情的方法;绝不能离开幼儿的实际水平,单纯追求技能技巧的提高,进行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
模块二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内容与选择歌唱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要选择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歌曲;而歌曲是由歌词与曲调组合而成的,所以为学前儿童选择歌唱教材时应该注意歌词与曲调两个方面。
一、歌词方面的内容与选择为儿童选择的歌曲,其歌词应是有趣、易记且能为儿童所理解的,这样的歌词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如动物、植物、交通工具、自然现象、儿童自己的身体部位、一些押韵的句子、象声词、语气词等。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同伴互动
鼓励孩子们互相学习,分享音乐经验和技巧。小组合作,共 同完成音乐作品或表演,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家庭参与
家长可以参与到孩子的音乐学习中,共同欣赏音乐,创作音 乐,鼓励孩子在家中练习和表演。
师生交流
教师应鼓励孩子们积极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和想法,并耐心 倾听他们的意见,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常见问题解答
本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家长和老师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疑问,例如:如何培养 孩子的音乐兴趣?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音乐创作?如何选择适合孩子的乐器?
针对这些问题,课程将提供详细的解答和建议,帮助家长和老师们更好地理 解和实施音乐教育。
总结与展望
未来展望
音乐教育发展前景广阔,应不断探索创新 教学模式,培养更具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 儿童。
合唱训练
合唱训练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学 习与他人协调配合,并增强他们的音乐表 现力。
儿童律动训练
协调与节奏
律动训练帮助儿童发展协调性,增强对音 乐节奏的感知。
创造力和表现力
律动训练鼓励儿童发挥创造力,并通过身 体动作表达情感。
身体素质和健康
律动训练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增强体能 和协调能力。
儿童乐器演奏
准备各种类型的乐器,包括打 击乐、键盘乐器、弦乐器等, 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需 求。
3 3. 多媒体设备
4 4. 教学辅助材料
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视 频等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提 高教学效率。
准备教学所需的图片、卡片、 模型等辅助材料,帮助儿童理 解音乐概念和知识。
教学环境要求
空间布局
教室应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可方便学生自由活动。 应设置专 门的音乐区域,配备钢琴、打击乐器等音乐教学设备。
NO3学前儿童歌唱活动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分册)》教学课件
(2) 儿童发声器官的协调、控制能力还比较差。 (3) 儿童歌唱时的呼吸支持能力、歌唱的注意力及过 分紧张情绪都可能是造成儿童音准困难的主客观原因。
模块一
学前儿童歌唱力的培养
因此,要培养和训练儿童的音准,必须注 意要让儿童获得音准的印象,而教师的演唱和 琴声正是儿童获得听觉印象的主要来源和依据。 此外,还要注意儿童发声器官的协调能力,在 听和唱两方面的互相配合中来加强儿童音准感 的培养。
这一阶段的儿童因为对歌词 的听辨、理解、记忆的能力已有 了较大的提高,能记住更长、更 复杂的歌词,对词义的理解能力 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所以在歌词 的发音、咬字、吐字方面表现得 更趋完善。
模块一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培养
(二)音域方面的发展
1. 0~3岁儿童音域方面的发展
音域的概念使用在儿童身上, 基本要从他们两岁以后才开始。两 岁以后的儿童一般可以唱出3~4个 音域,是在小字一组c到小字一组g 范围之内的音,以后又逐渐发展到 能唱音域稍宽的歌曲。
模块一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培养
2. 小班幼儿歌词方面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儿童语言的发展已经有了 一些进步,他们已经能够完整地掌握比较简 短的句子,或者较长歌曲中相对比较完整的 片段,但对歌词含义的理解仍然没有那么顺 利。例如,他们会在唱歌的时候把记不清楚 或不熟悉的字或词省略掉,会将发音错误或 不熟悉的歌词用他们熟悉的词语来代替。
模块一
学前儿童歌唱能力的培养
(四)咬字吐字
唱歌和说话一样需要咬字吐字清楚, 才能表情达意。由于学前儿童对歌词的 听辨、理解、记忆的能力有限,常常会 唱错字、发错音或咬字不准确,因此应 教会儿童正确的发声方法,唱准歌词、 节奏和旋律。
NO7学前儿童音乐游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分册)》教学课件
模块一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概述
在音乐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学前儿童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 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音乐游戏本身是一种 创造性的游戏形式。只要我们为学前儿童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 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音乐材料与活动,让学前儿童情不自禁地投 入到音乐游戏的角色中,在音乐的熏陶下随心所欲地、自由自在 地、无拘无束地进行音乐欣赏、音乐理解,创编歌曲和动作。例 如,在活动“悄悄话”中,在学会歌曲后,教师提问:“除了青 蛙能够说话以外,还有谁会跟好朋友说悄悄话?在哪里说?怎么 说?”让学前儿童充分想象,创编歌曲。又如,在音乐游戏“逛 公园”中,教师收集了许多人物形象动作投放到音乐区中,为学
模块一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概述
在音乐游戏中,通过活泼愉快的音乐,让学前儿童 感受音乐的情趣。也就是说,在音乐游戏中,应选择美 感强的音乐,充分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和美的力量,从 而感染学前儿童,吸引学前儿童。例如,音乐游戏“过 新年”,学前儿童用放鞭炮等动作表现过新年的场面, 从音乐中感受到喜庆的气氛,表现富有情节性和可欣赏 性。又如,播放乐曲《赛马》,同时让学前儿童从视频
模块一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概述
附《熊和石头人》曲谱:
模块一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概述
3. 听辨反应游戏
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 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 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 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例如,音乐 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要求分辨的是小乐器的音色; 游戏“奇怪的声音”要求分辨声音的强和弱,并用身体 动作(如跺脚表示强,拍手表示弱;伸展双臂表示强,双 臂屈肘抱肩表示弱等)加以反应。
模块一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分册)》教学案例
第1单元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述音乐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中外一些相关理论研究与实验证明音乐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从小接受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儿童,其创造性能力得到了培养,精神专注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提出——“音乐使人聪敏”。
21世纪的人类处于世界性竞争和激变的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激增……对人的素质不断提出新的挑战。
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日益凸显。
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更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变革和走向。
人们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智力无疑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
而音乐在智力开发、陶冶情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幼儿音乐教育,努力探索和改进有助于提高幼儿智力的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积极开发幼儿智力潜能。
(1)关于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学习成绩的关系等问题,国外的研究与实验比较多。
例如:德国的汉斯·昆特·巴斯蒂安博士以《音乐和它的作用》为题的一项长期科研项目的研究报告来说明“音乐使人聪敏,音乐可以增强人的社交能力,音乐使人具有创造性,音乐使人更自信”等;(2)日本的铃木先生通过长期音乐教学得出的结论——“超常才能儿童是能够在7岁之前显示出来的”。
(3)国内在这方面的探讨,除借鉴和引用国外有关的理论观点外,还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
例如:我国的李晋媛教授从五十年代至今一直研究音乐技术理论和幼儿教育理论,长期深入幼儿园从而找出儿童音乐教育与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实验证明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促进音乐艺术素质发展的最佳期,是音乐启蒙教育的最佳期。
童年时期形成的“童子功”,无论是技能技巧方面的,还是艺术素养方面的都将使人终身受益。
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曹理教授通过问卷的调查与测试得出——“音乐是怡情悦性的艺术,儿童学习音乐,不论是学习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欣赏还是音乐表演和创作,对孩子的浅能、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等都有帮助”。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设计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设计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
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1.2 教学对象:学前儿童(4-6岁)1.3 教学内容:音乐的基本概念:音高、节奏、音符和音阶。
音乐表现手法:唱歌、跳舞、打击乐演奏。
音乐欣赏和分析:欣赏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作品。
1.4 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游戏来引导学生参与。
体验式学习:通过唱歌、跳舞和打击乐演奏来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思考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二、第一章节:音乐的基本概念介绍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音高、节奏、音符和音阶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的感知能力。
2.2 教学内容:音高的概念和区分:高、中、低音的感知和表达。
节奏的概念和感知:拍子、节奏型的学习。
音符和音阶的介绍:全音符、半音符、四分之一音符等音符的认知;C大调音阶的学习。
2.3 教学活动:音乐游戏: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感知音高和节奏。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音高和节奏的概念,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音高和节奏的练习,如唱音阶、拍手节奏等。
三、第二章节:音乐表现手法之唱歌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听力和歌唱技巧。
帮助学生通过唱歌表达情感和故事。
3.2 教学内容:唱歌的基本技巧:呼吸控制、声音投射、音准把握。
歌曲的选择和学唱: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水平的歌曲,进行学唱和表演。
情感表达:通过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引导学生表达情感和故事。
3.3 教学活动:听力练习:学生听唱歌曲,感知音高和节奏。
学唱练习: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呼吸控制和音准。
表演活动:学生分组表演歌曲,注重情感表达和合作。
四、第三章节:音乐表现手法之跳舞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舞蹈技巧。
帮助学生通过舞蹈表达音乐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舞蹈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步伐、手势、身体动作的学习。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教案音乐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交技能。
音乐游戏作为一种互动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教案旨在设计一系列音乐游戏活动,既能满足学前儿童的认知特点,又能帮助他们发展音乐才能和社交技能。
一、活动目标1. 培养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乐感2. 提高学前儿童的音乐表达和创造能力3. 培养学前儿童的合作和社交技能4. 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二、教学内容1. 音乐表演游戏2. 音乐绘画游戏3. 音乐游戏中的合作与沟通4. 音乐材料的探索和创造三、教学步骤步骤一: 音乐表演游戏(时长:15分钟)1. 引导学生坐成一个大圈,教师带领学生打拍子,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准备几首简单的儿童歌曲,每首歌曲分为两段,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一部分学生唱歌,另一部分学生进行动作表演。
3. 指导学生观察和倾听其他同学的表演,并交流自己的观感和感受。
步骤二: 音乐绘画游戏(时长:20分钟)1. 给每个学生发放纸和颜料,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速度和情感进行自由绘画。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描述他们是如何用颜色和线条来表达音乐的感受。
3.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和绘画之间的联系,帮助他们理解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
步骤三: 音乐游戏中的合作与沟通(时长:20分钟)1. 指导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歌曲。
每个小组的成员分别负责演唱、舞蹈、器乐演奏等不同的角色。
2. 引导学生合作完成音乐表演,鼓励他们相互合作,沟通协调,共同创作一个完整的音乐节目。
3. 让学生观察其他小组的表演,分享自己对不同表演形式和风格的观察和反思。
步骤四: 音乐材料的探索和创造(时长:30分钟)1. 提供各类乐器和敲击物品,让学生自由探索音乐材料,发现不同材料的声音特点。
2.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利用音乐材料进行即兴创作,可以是简单的节奏或是简短的旋律。
[精华版]7学前班音乐教案
[精华版]7学前班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材第三章节,详细内容为《认识音乐节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基本的音乐节奏,学会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音乐节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音乐节奏的概念,能够识别简单的节奏符号。
2. 培养学生用肢体动作表达音乐节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本音乐节奏的认识与运用。
2. 教学重点:肢体动作与音乐节奏的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乐卡片、节奏棒、铃鼓。
2. 学具:学生自备一张白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钢琴演奏一首简单的儿歌,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拍手,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节奏。
2. 讲解基本音乐节奏(10分钟)介绍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基本节奏,并通过钢琴演示,让学生感受不同节奏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音乐卡片,分析卡片上的节奏,引导学生学会识别节奏符号。
4. 肢体动作教学(10分钟)教授学生用肢体动作表达音乐节奏,如拍手、跺脚、摇摆等。
5.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节奏练习,学生互相监督,纠正动作,提高音乐节奏表达能力。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认识音乐节奏》2. 板书内容:(1)基本音乐节奏:四分音符、八分音符(2)肢体动作:拍手、跺脚、摇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一画:用彩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音乐节奏符号。
(2)写一写:用文字描述自己学会的肢体动作。
2. 答案:(1)画出的音乐节奏符号需正确,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
(2)描述的肢体动作要准确,如拍手、跺脚、摇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里练习音乐节奏,提高音乐素养。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案
上课时间:7月24日上午(四课时)上课内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第二章: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学目标】1、了解音乐起源的四种学说及音乐的四个发展阶段特点。
2、理解音乐的本质、特征和教育功能。
3、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和类型特征。
4、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5、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两种价值观。
6、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掌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儿童音乐的特点、审美特性、类型特征,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及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1、点名。
2、向学生说明教材的总体内容。
3、提一些学习的要求。
二、讲授新课第一章:音乐与儿童音乐第一节:音乐一、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一)音乐的起源1、模仿说,即认为音乐来源于对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2、游戏说,认为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起源于为估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3、巫术说,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
4、表现说,认为音乐艺术起源于音乐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这种理论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总体上说,音乐产生的原因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二)音乐的发展音乐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社会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1、原始社会的音乐:是集音乐、诗歌、舞蹈三位一体的“乐舞”的艺术形式。
2、古代的音乐:产生了歌曲、器乐音乐、舞蹈及最初的戏剧和诗歌。
经历了雅乐音乐时期、清乐音乐时期、燕乐音乐时期和俗乐音乐时期。
3、近代的音乐:诞生了歌剧、芭蕾舞剧、音乐剧等综合音乐、戏剧、美术、舞蹈的新的艺术形式。
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流派。
4、现代的音乐:音乐流派更加复杂。
二、音乐的本质音乐是对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是一种社会审美生活的主观反映。
第六章 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分册)》教案
的敏感性。
能让孩子幼小心灵接受且喜欢的音乐作品有: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普罗克菲斯基的《彼得和狼》(三)多种手段理解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幼儿对音乐主题的理解,可以利用表演、绘画、故事等方式,启发幼儿一步一步地抓住音乐形象,理解乐曲的主题。
1在表演中理解音乐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向幼儿讲解音乐作品和让幼儿单纯地运用倾听的方式感知音乐。
其实,让幼儿在伴随音乐表演过程中直接感知体验,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师应当将音乐欣赏和表演的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
2在绘画或挂图的帮助下理解音乐运用色彩鲜明的绘画或美术挂图,加上教师通俗易懂、生动浅显的语言描述,对幼儿加深理解音乐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3在故事中理解音乐(1)配上优美的诗歌、美丽的童话故事,帮助幼儿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2)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倾听音乐。
在幼儿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进行引导性谈话,向幼儿介绍作品的名称、内容,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让幼儿知道听什么,同时向幼儿提出欣赏的要求。
4在交流中理解音乐感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认识具体事物的时候,开放感知通道越多,对事物认识得越全面、越丰富、越深刻。
音乐认识也不例外。
所以,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不仅要让幼儿有机会倾听音乐、表演音乐,还要让幼儿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感觉和体验。
模块二学前儿童音乐欣赏活动的教学内容在世界文化交流开放的时代,各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幼儿园也应该与时俱进,改变教育理念,用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让他们感受各种音乐表演形式的体验。
从艺术的分类上看,适合欣赏的音乐作品有优秀的中外儿童歌曲、音乐童话片段、中外著名音乐作品、舞蹈、戏曲、影视动画音乐、音乐剧、哑剧、曲艺等。
一、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一)音乐欣赏作品的内容要求为儿童选择的音乐欣赏作品,无论是歌曲还是器乐曲,都要注意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形象或情感应是儿童熟悉、理解且能唤起他们的兴趣的。
学前儿童音乐活动教案
学前儿童音乐活动教案教案标题:学前儿童音乐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前儿童培养音乐兴趣和感受力。
2. 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协作和社交能力。
教学内容:1. 音乐游戏:通过有趣的音乐游戏,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和参与度。
2. 声音探索: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声音探索不同的乐器和音乐元素。
3. 舞蹈和动作:通过舞蹈和动作与音乐互动,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
4. 创作和表演:鼓励学前儿童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与学前儿童打招呼,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 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学前儿童跟随节奏拍手或跳舞。
2. 音乐游戏(15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如“找音符”或“音乐椅子”,以增加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声音探索(15分钟):- 展示一些不同的乐器,并向学前儿童解释它们的声音来源和特点。
- 让学前儿童亲自尝试弹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如手鼓、铃铛或木琴。
4. 舞蹈和动作(15分钟):- 教授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前儿童跟随音乐节奏进行舞蹈。
- 引导学前儿童进行一些身体动作游戏,如“模仿动物”或“跳绳歌”。
5. 创作和表演(15分钟):- 鼓励学前儿童创作简单的音乐,可以是口头表达、打击乐器演奏或简单的歌曲创作。
- 鼓励学前儿童在小组或全班面前表演他们的创作作品。
6. 总结(5分钟):- 回顾今天学到的音乐活动和经验。
- 鼓励学前儿童分享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和喜爱。
教学资源:1. 音乐播放设备和音乐选集。
2. 不同种类的乐器,如手鼓、铃铛、木琴等。
3. 舞蹈音乐和动作指导视频。
4. 创作和表演用的纸笔、打击乐器等。
评估方法:1. 观察学前儿童在音乐游戏、声音探索、舞蹈和动作、创作和表演等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收集学前儿童的创作作品,如口头表达、乐器演奏或歌曲创作。
教学延伸:1. 鼓励学前儿童参加音乐课外活动,如合唱团、乐器学习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目标: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理解
能力目标:能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的幼儿选择合适的音乐游戏以及对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素质目标:
教学重点
0-6岁幼儿个阶段音乐游戏设计与组织
教学难点
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手段
理实一体
小组讨论、协作
教学学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
注释
单元七学前儿童音乐游戏
模块一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概述
(一)培养学前儿童在音乐游戏中的表现能力
学前儿童在音乐游戏中能主动大胆地去想、去唱、去表演,并将这一能力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根据学前儿童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年龄特点,通过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及动作,可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前儿童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学前期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时期,是决定人的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3岁儿童已开始有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他们已经有意识地要去探索世界,并且会毫无保留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学前儿童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如果采取简单呆板的教学模式,他们会难以接受,因此应当采取富有浓厚的趣味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例如,音乐游戏“小老鼠与大花猫”,教师请儿童佩戴头饰扮演小老鼠和大花猫,表现小老鼠和大花猫的不同形态,不仅增加了学前儿童的兴趣,同时也赋予了游戏真实感。在活动中,儿童心情愉悦,同时也培养了躲闪能力。又如,在音乐游戏“蝴蝶找花”中,每当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可爱的蝴蝶,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再如,歌曲《小小蚂蚁》,儿童用动作表现小蚂蚁在搬运,同时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因此,无论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看,学前儿童都可以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学前儿童的表现能力。同时,在音乐游戏中,还可以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学前儿童对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如使用手势、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学前儿童理解。
三、学前儿童音乐游戏与音乐能力的发展
音乐游戏是音乐活动中最能吸引学前儿童的一种方式,以发展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为主要目的。学前儿童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等自由愉快的游戏中,培养音乐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音乐游戏是音乐教育中最易为学前儿童所接受、喜爱、理解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是培养学前儿童乐感和美感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融音乐与游戏为一体的艺术教育形式。在音乐游戏中,学前儿童能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抒发情绪、发挥想象力。因此,音乐游戏能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学前儿童音乐游戏概述
1.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概念
2.学前儿童音乐游戏的种类
(一)按游戏的内容和主题分类
按游戏的内容和主题来分,音乐游戏可以分为有主题的音乐游戏和无主题的音乐游戏两类。
1有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类音乐游戏一般有一定的内容或情节的构思,有一定的角色。儿童在音乐游戏中根据游戏中的角色模仿一定的形象,完成一定的动作。例如,音乐游戏“小猫敲门”,可以由教师和儿童分别扮演“小猫”和“老鼠”的角色,然后根据游戏中的情节内容,分别模仿小猫轻轻地走路和躲藏、学猫叫,以及老鼠机灵、害怕等动作,按照游戏中的情节提示进行游戏。
第一部分,由儿童边唱歌曲边按词意用动作自由表演。
第二部分,由扮演“熊”这一角色的儿童或教师按音乐节奏走出来,而扮演“小朋友”的儿童则自由摆放造型,但不能动,一“动”就被“熊”发现(“吃掉”),必须退出游戏。
第三部分,舞曲音乐响起,未被“熊”发现的小朋友自由地随音乐跳舞。
游戏依次反复进行。在这种表演游戏的进行过程中,有时教师为了突出儿童的表演动作与音乐性质、节奏和结构的一致,可以灵活随机地改变音乐的顺序,如在小朋友正在跳舞的时候,突然插入“熊走来”的音乐等,以增加儿童的音乐与动作表演的一致性,增强游戏的情趣性。附《熊和石头人》曲谱:
(1)游戏玩法。
①第一遍音乐:前奏,老鼠到处窜来窜去偷东西吃。
第1~2小节:小猫做敲门状。
第3~4小节:老鼠右手放在耳边倾听敲门声。
第5~6小节:小猫用力敲门。
第7~8小节:小猫很神气地用手拍胸脯。
第9~12小节:老鼠轻声地问,猫司令很神气地回答。
第13~20小节:老鼠东窜西窜,边跑边喊“救命”,猫司令大叫一声“喵呜”,向老鼠猛扑过去(2)游戏规则。
①猫司令在喊出最后一句“喵呜”后才能向老鼠扑去,老鼠才能逃走。
②被捉住的老鼠停止一次游戏。附《小猫敲门》曲谱:
2无主题的音乐游戏
这类音乐游戏一般没有一定的情节构思,只是随音乐做动作,相当于律动或律动组合,但这种动作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即含有游戏的规则。例如,游戏“抢位置”,儿童只是随着乐曲声自由地做各种动作,但是当音乐一停,必须抢坐一个位子,这便是游戏的规则。
2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是按专门设计、组织的不同音乐来做动作或变化动作而进行的游戏。从游戏内容上看,一般有一定的情节和角色;从游戏形式上看,带有较强的表演性。例如,音乐游戏“熊和石头人”,整个音乐由三部分组成:主题歌曲、“熊走来”的音乐和“小朋友跳舞”的音乐。
在玩此游戏时,儿童根据音乐所展示的情节和内容进行表演。
(二)按游戏的形式分类
按游戏的形式来分,音乐游戏可以分为歌舞游戏、表演游戏和听辨反应游戏。
1歌舞游戏
歌舞游戏一般是在歌曲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按照歌词、节奏、乐句和乐段的结构做动作并进行游戏。游戏的规则通常定在歌曲的结束处。这类游戏与有主题的游戏有所不同,它可以有较明显的游戏主题、内容,也可以没有专门表现情节和角色的音乐,相对比较侧重儿童的创造性动作表现。例如,歌曲《袋鼠妈妈》设计成音乐游戏,主要侧重于引导儿童表现袋鼠妈妈和小袋鼠怎样相亲相爱,可以启发儿童做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又如,游戏“猫捉老鼠”,儿童在熟悉并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歌词的词意自由做表演动作,分别扮演大猫和老鼠;当唱完歌曲的最后一个音后,扮演大猫的儿童才可去抓“老鼠”。附《袋鼠妈妈》曲谱:
3听辨反应游戏
听辨反应游戏比较侧重于对音乐和声音的分辨、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培养儿童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音色、乐句等的分辨能力。它一般没有固定的游戏情节或内容,以对音乐要素的反应和理解为主。例如,音乐游戏“什么乐器在唱歌”,要求分辨的是小乐器的音色;游戏“奇怪的声音”要求分辨声音的强和弱,并用身体动作(如跺脚表示强,拍手表示弱;伸展双臂表示强,双臂屈肘抱肩表示弱等)加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