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7.1.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二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

《我与社会》教案第一章:认识社会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的概念、特点和构成要素,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1.2.1 社会的概念:人类共同生活在一起,形成一定的组织、制度和规范,以实现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1.2.2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发展性、互动性。

1.2.3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口、物质、文化、制度。

1.3 教学活动:1.3.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社会?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1.3.2 小组讨论: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责任。

1.3.3 案例分析: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规律。

第二章:家庭与社会2.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家庭和谐对社会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2.2.1 家庭的概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爱的小型社会单位。

2.2.2 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

2.2.3 家庭的作用:情感支持、生活照顾、教育培养、社会化过程。

2.3 教学活动:2.3.1 家庭照片分享:让学生带来家庭照片,分享家庭故事,感受家庭温暖。

2.3.2 小组讨论: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家庭和谐对社会的影响。

2.3.3 角色扮演:模拟家庭场景,让学生体验家庭关系和责任。

第三章:学校与社会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个人在校园文化中的责任。

3.2 教学内容:3.2.1学校的概念:教育机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

3.2.2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学校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3.2.3学校的作用:教育培养、文化交流、社会化过程。

3.3 教学活动:3.3.1 校园参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学校设施和组织结构。

3.3.2 小组讨论: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个人在校园文化中的责任。

3.3.3 主题演讲:邀请校友或社会人士分享学校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四章:朋友与社会4.2 教学内容:4.2.1 朋友的概念:朋友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

7.1.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7.1.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制造和使用工具

古猿
劳动

形 成 语 言 、 劳动关系(生产关系) 思 维 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返回
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生存
生产物质资料
协作关系
交换关系 分配关系 消费关系
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
返回
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返回
3、为什么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1)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 特殊本质。
(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和 现实。
假如自私是人的本质的话,那么,就应该 是人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贵贱,所有人、所有 人的所有举动,该都是出自自私,都是在私欲 的驱使之下的,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性是人的本 质属性这一基本观点时,要注意:
①这里讲的人的本质,指的是人类的本质, 不是某个人的本质; ②这里讲的人的本质,是与动物相比较而 言的本质; ③本质属性不等于惟一属性,人类还有其 他属性。
本课主要内容:
1、人的自然属性
2、人的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4、“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练习
课堂练习
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 ) A.上层建筑 B.精神表现 C.基础 D .本质特征 2、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在于 人的( )
(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讨论: “狼孩”是不是人?
3、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 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 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1)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 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 属性。 (2)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 性。

高二哲学树形目录(旧人教版)

高二哲学树形目录(旧人教版)

事物发展 4.3 的趋势
4.3.1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3.2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让我们 共同努力!
(必修)二年级(下册)
制作:扶绥二中政治教研组


第五课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下 册 目 录
第六课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要重视 5.1 发挥主观 能动性
事物发展 4.3 的趋势
4.3.1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3.2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正 确 状 态 和 趋 势 认 识 事 物 发 展 的 原 因
事物发展 4.1 的原因
4.1.1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4.1.2 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事物发展 4.2 的状态
4.2.1 量变与质变 4.2.2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善于把握 3.3 重点和主流
2.3.1 办事情要关于抓住重点 2.3.3 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 持 矛 盾 分 析 的 方 法
事物都是 3.1 一分为二的
3.1.1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3.1.2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对具体问题 3.2 进行 具体分析
3.2.1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3.2.2 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3.2.3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7.3.1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7.3.2 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7.3.3 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坚 持 正 确 的 价 值 取 向
8.1 实践及其 作用
8.1.1 实践的特征 8.1.2 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8.1.3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在实践中 8.2 锻炼成才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生活中的品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掌握分享与合作的技巧;–学习如何关心他人和爱护环境;–认识家庭的重要性和积极参与家庭活动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讲、观察、讨论和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利用情景模拟、小组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分享和合作的品德;–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爱护环境的意识;–提升学生对家庭重要性和积极参与家庭活动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享与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环境的关心和爱护意识;–培养学生对家庭重要性和积极参与家庭活动的认知。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享与合作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环境的关心和爱护意识;–培养学生对家庭重要性和积极参与家庭活动的认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品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并进行简单的复习。

2. 引入新知识•通过教师举例或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了解分享的意义并提出相关问题。

3. 讲授新知识•教师向学生讲解分享的定义、分享的方式以及分享可以给他人带来的快乐和收获。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体验分享的感受。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分享的经验和体会,并向全班分享。

6. 合作练习•配对活动:让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7. 观察与讨论•显示一些图片或情境,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对他人和环境的关心和爱护。

8. 家庭活动•布置家庭任务:让学生回家与家人一起进行家庭活动,并在第二天上课时向同学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9. 总结归纳•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并强调分享、合作、关心他人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完成家庭任务并准备分享;2.完成课后习题。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计划及教案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计划及教案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计划及教案介绍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的小学二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计划及教案,以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并提高学生的品德和生活素养。

计划安排1. 第一单元:友谊与合作- 目标:培养学生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

- 教学内容:- 学生间的相互帮助与支持- 合作游戏和团队活动- 教学重点:团队合作与友谊的重要性2. 第二单元:尊重与公平- 目标:让学生了解尊重他人和公平竞争的意义。

- 教学内容:- 同学间的平等相待- 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背景- 教学重点:学会尊重和平等的处事方式3. 第三单元:责任与奉献- 目标:激发学生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教学内容:- 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责任与奉献- 小组项目和志愿者活动的参与-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积极承担责任并乐于助人教案设计示例第一单元:友谊与合作课时1 - 团队合作游戏教学目标:通过团队合作游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认识合作的重要性。

2. 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游戏,如传球、拔河等。

3. 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反思合作过程,总结合作的优势与困难。

课时2 - 学生间的相互帮助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相互帮助的意义,并促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步骤:1. 分发小卡片给每个学生,上面写有一个任务。

2. 学生间互相帮助,完成自己的任务,并帮助其他同学完成他们的任务。

3. 学生分享完成任务的感受,讨论相互帮助的重要性。

第二单元:尊重与公平课时1 - 同学间的平等相待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同学平等相待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步骤:1.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平等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分发小卡片,上面写有一些情境,学生讨论在这些情境下如何平等相待。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平等相待的行为。

课时2 - 理解并尊重不同的观点和背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观点和背景的能力。

教学步骤:1. 结合绘本或故事情节,让学生认识不同观点和背景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1.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发展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的概念和特点。

讨论法:让学生分享对不同社会发展观点的理解和看法。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理解。

第二章: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

让学生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变革。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变革。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对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特点和影响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的理解。

第三章:社会发展的经济因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性来评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经济因素的理解。

第四章:社会发展的政治因素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政治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政治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政治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政治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政治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4.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与生活全册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与生活全册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与生活全册优
秀教案
一、教案概述
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与生活课程编写的优秀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与生活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
- 熟练掌握社会与生活课程中的基本知识
-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本教案包括以下单元的内容:
1. 单元一:生活中的交通规则
2. 单元二:衣食住行与环境保护
3. 单元三:休闲活动和节日文化
4. 单元四:社区生活与公共设施
四、教学方法
1. 通过故事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运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真实的生活场景,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 组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与生活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 课堂练:通过布置课堂练,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评定: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评定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表现。

3.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掌握程度。

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与生活全册优秀教案》的基本概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倾听他人意见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文化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统编版必修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使学生掌握文化的定义,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等。
2.掌握文化的主要功能:让学生了解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教育、引导、娱乐、交流等功能,并学会分析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哲学与文化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还需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文化现象日益丰富,他们对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也日益增强,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份文化知识测试卷,涵盖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知识点。要求学生互相交换试卷进行测试,以检验自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一个自己不太熟悉的文化领域,如外国文学、传统戏曲等,并撰写一份简短的学习笔记,内容包括该文化领域的基本特点、代表人物、作品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第一章: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修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1.2 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与内涵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培养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思想道德修养的定义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

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发言。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

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第二章:法律基础知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让学生掌握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能力。

2.2 教学内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法律的基本原则和法律法规法律的权利和义务遵守法律的重要性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法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

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发言。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

课后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

3.2 教学内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尊重他人权利和履行义务的重要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重要性。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经验。

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发言。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和合作。

《个人、集体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备课教案

《个人、集体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备课教案

《个人、集体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备课教案第一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关心他人的品质。

1.2 教学内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概述。

个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个人对社会的发展贡献。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讲解知识点:讲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概述,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章:集体与个人的关系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的品质。

2.2 教学内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概述。

个人在集体的角色与责任。

集体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讲解知识点:讲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概述,强调个人在集体的角色与责任。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个人在集体中的经历。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总结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第三章:社会道德规范与个人品德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社会道德规范对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塑造良好个人品德的品质。

3.2 教学内容社会道德规范的概述。

社会道德规范对个人品德的影响。

培养良好个人品德的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会道德规范的概述及其对个人品德的影响。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培养良好个人品德。

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讨论社会道德规范与个人品德的关系。

讲解知识点:讲解社会道德规范的概述及其对个人品德的影响。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培养良好个人品德,分享个人的经验和方法。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全册教案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研究和掌握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本教案包括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家庭和学校2. 第二单元:社会组织和公共设施3. 第三单元:节日与传统文化4. 第四单元:人们的生活与工作5. 第五单元:生活环境与社会问题教学方法1. 知识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观察与讨论:让学生观察图片、物体等实例,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3. 课堂讲解:以简单易懂的语言讲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些小组活动,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和情境。

6.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能力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测验或考试: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小测验或考试,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1.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教材》2.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3. 课堂活动设计、小组活动任务等辅助材料教学计划请根据具体教学进度和时间安排,制定每个单元的详细教学计划。

对于每个单元,可包括以下内容:1. 教学目标2. 教学步骤3. 活动设计4. 评价方式总结本教案通过针对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科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案也提供了教学资源、评价方式和具体教学计划等参考,以便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工作。

社会二年级第一节课优质课了解社会的组织与发展

社会二年级第一节课优质课了解社会的组织与发展

社会二年级第一节课优质课了解社会的组织与发展社会二年级第一节课优质课:了解社会的组织与发展社会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组织体系,它由各种各样的组织和机构构成。

对于社会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了解社会的组织与发展是他们接触和认知社会的第一步。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互动活动以及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方式,以培养他们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组织结构的理解和认知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社会组织的概念。

社会组织是指在特定目标或利益下,一定数量的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成的团体或机构。

它包括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组织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组织结构,我将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

实例一: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之一。

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不同的责任和角色。

父母负责养育子女、照顾家庭事务,子女则需要尊重父母并履行学习和家务的责任。

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努力使家庭和谐稳定。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是由不同的角色组成,在共同的目标下进行协作。

这也是社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和特点社会组织可以根据其性质和功能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等。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些组织的特点。

1.政府组织:政府组织是由政府设立和管理的,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社会秩序。

政府组织的特点是权威性和强制性,它可以制定法律法规,对公民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2.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由公民自愿组成的,其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非政府组织的特点是独立性和灵活性,它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展各种活动,并对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

3.企业组织:企业组织是为了经济利益而组成的,它们以盈利为目标,在市场经济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企业组织的特点是私有性和竞争性,它们通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来获得经济利益。

三、社会发展的方式和影响因素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年级个人发展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二年级个人发展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二年级个人发展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班会主题:培养良好习惯,助力个人发展班会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到良好习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学会制定和遵循个人发展计划。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

班会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 目标设定- 分享与反馈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吗?你们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呢?-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案例分析(10分钟)- 提供两个案例:一个是有良好习惯的学生,另一个是没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个案例中学生的行为和结果。

- 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习惯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三、制定个人发展计划(10分钟)- 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 引导学生设定具体、可衡量的个人发展目标。

- 学生填写《个人发展计划表》。

四、分享与反馈(10分钟)- 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个人发展计划。

- 让学生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让学生回顾本次课的内容,总结良好习惯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个人发展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时的参与度和认真程度。

- 评估学生在分享与反馈环节的积极性和合作程度。

- 搜集学生对个人发展计划的反馈和实施情况,以评估教学效果。

备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

-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计划的实施情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新课标高二《哲学》下全册教材_04年2月_

新课标高二《哲学》下全册教材_04年2月_

新课标高二哲学下全册(2004.2)目录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第一节§5.1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P2§5.1-1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P2§5.1-2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P6第二节§5.2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5.2-1认识的根本任务……………………P11§5.2-2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P16§5.2-3深化认识发展认识……………………P21第三节§5.3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5.3-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P26§5.3-2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P30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第一节§6.1社会意识与价值观§6.1-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40§6.1-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44§6.1-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P48第二节§6.2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6.2-1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P52§6.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P57§6.2-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P61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第一节§7.1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7.1-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P72§7.1-2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P76§7.1-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第二节§7.2人生价值的实现§7.2-1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P84§7.2-2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P89第三节§7.3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7.3-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P94§7.3-2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P98§7.3-3在奋斗中实现理想……………………P102第八课自觉投入社会实践第一节§8.1实践及其作用§8.1-1实践的特征……………………P112§8.1-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P116§8.1-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120第二节§8.2在实践中锻炼成才§8.2-1群众是实践的主体……………………P125§8.2-2同群众实践相结合……………………P130§8.2-3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P134P1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仅应当了解客观世界的本质、状况和发展规律,而且应当了解人自身的属性、能力和需求。

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教案 全册

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教案 全册

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教案全册
本教案根据人音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课程标准编写,共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单元再认识家乡
课时一:家乡的名称
通过寻找家乡在地图上的位置,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家乡所在的省份和城市。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名称,了解家乡的特色和文化。

课时二:家乡的俗
介绍家乡的传统俗,例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庆祝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课时三:我的家乡
通过展示家乡的美景、名胜古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礼仪
课时一:打招呼
介绍打招呼的方式和礼仪,培养学生健康友好的交往能力,教
育学生尊重每一个人。

课时二:吃饭礼仪
让学生认识到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就餐惯和健康的
饮食规律。

课时三:文明出行
引导学生在出行时注意文明礼仪和安全,养成良好的交通意识
和安全意识。

第三单元家庭之间的爱
课时一:孝敬父母
讲述孝顺父母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用爱心和耐心对待父母,帮助父母分担家庭中的责任和压力。

课时二:互相帮助
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和团结协作的意识,教育学生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支持和理解。

课时三:感恩父母
引导学生认识到父母辛苦劳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感恩之心,让学生珍惜父母之爱。

总结
通过本册社会教材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养成良好的礼仪和家庭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2.认知水平: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文化概念已有一定了解,但文化内涵与功能的认识较为肤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3.学科背景: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程的过程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文化、哲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本章节教学应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文化内涵与功能的理解,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接着,阐述文化的基本特征,如传承性、创新性、多样性等,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然后,详细讲解文化的基本功能,如传承、创新、交流、教育等,以及这些功能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注重启发式教学,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给予解答。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直观感受。
要求记录讨论过程、观点碰撞和最终共识,字数不少于500字。
4.观察日记:学生需要在一周内,观察并记录身边的文化现象,如人们的言行举止、网络用语、广告等,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日记不少于5篇,每篇不少于200字。
5.文化知识问答:学生结合课本内容,编写10道关于文化内涵与功能的选择题或简答题,并附上答案。题目要求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能够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概括文化内涵与功能的关键点。同时,强调文化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
此外,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如查找一种文化现象,分析其内涵和功能,并撰写分析报告,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下一节课开始时,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和讨论,实现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道德与法治》教案大全

《道德与法治》教案大全

《道德与法治》教案大全第一章:道德与法治的关系1.1 道德与法治的定义与内涵1.2 道德与法治的联系与区别1.3 道德与法治在个人与国家中的作用1.4 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意义第二章:道德教育的重要性2.1 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目标2.2 道德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2.3 道德教育在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价值2.4 道德教育的实践方法与策略第三章:法治观念的培养3.1 法治观念的内涵与重要性3.2 法治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3.3 法治观念的培养方法与途径3.4 法治教育的实践案例与启示第四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4.1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与原则4.2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4.3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案例与经验总结4.4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价与反思第五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5.1 道德与法治教育面临的挑战5.2 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方法5.3 教育工作者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角色与责任5.4 未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第六章: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6.1 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6.2 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6.3 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6.4 家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成功案例分享第七章: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7.1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7.2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方法与策略7.3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案例7.4 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价与反馈第八章: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8.1 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8.2 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8.3 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策略8.4 社会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启示第九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估与反馈9.1 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估的重要性9.2 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估的方法与工具9.3 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估的实施步骤与注意事项9.4 道德与法治教育评估的结果分析与改进策略第十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未来发展10.1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趋势10.2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前沿理论探讨10.3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实践与探索10.4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政策建议与展望第十一章:道德与法治教育在特定领域的应用11.1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1.2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社会领域的应用11.3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政治领域的应用11.4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第十二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跨文化比较12.1 道德与法治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12.2 跨文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12.3 跨文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践案例与启示12.4 跨文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未来发展第十三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国际经验13.1 国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与特点13.2 国外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成功案例与经验13.3 国外道德与法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13.4 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国际接轨的策略与路径第十四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心理健康促进14.1 道德与法治教育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14.2 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14.3 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促进的实践案例14.4 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促进的评价与反思第十五章: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创新发展15.1 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要性15.2 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与方法15.3 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实践案例与启示15.4 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未来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1. 道德与法治关系的理解:道德与法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在个人和国家中的作用。

部编版二年级(下)社会与法治全册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社会与法治全册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社会与法治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本册教材所涉及的社会与法治知识点;2. 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3. 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涵盖了《部编版二年级(下)社会与法治全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章节:1. 第一章:生活中的规则2. 第二章:宪法和法律3. 第三章:我的权利和义务4. 第四章:责任和安全5. 第五章:公共服务6. 第六章:共同生活的法律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教案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治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点;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3. 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4. 组织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法律规则的认识;5. 制作小组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际情境的法治实践。

四、教学评估为了有效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效果,本教案设计了以下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或口头提问,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 答题练和作业,检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3. 观察学生在小组项目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与沟通能力;4. 采用peer assessment方式,让学生互相评估和反馈,提高自我研究和研究能力。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过程,本教案提供了以下教学资源:1. 《部编版二年级(下)社会与法治全册》电子教材;2. 教学课件和投影设备;3. 案例分析和讨论材料;4. 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素材;5. 评估表和反馈工具。

以上是《部编版二年级(下)社会与法治全册教案》的基本内容和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与法治知识,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法治基础。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与健康教案(全册)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与健康教案(全册)

最新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与健康教案(全册)介绍:本文档是关于小学二年级下册社会与健康的教案,涵盖全册内容,共计800字以上。

单元一:家庭与我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家庭与我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能够描述家庭成员的身份角色,并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教学内容:- 家庭的定义和重要性- 家庭成员的身份角色- 家庭中的责任分工教学活动:1. 观看家庭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照片中的家庭成员。

2.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家庭中不同成员的责任。

3. 配对活动,学生互相扮演家庭成员,表演他们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

单元二:校园与我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校园与我这一主题,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能够描述学校的各个部分,并培养学生的校园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 学校的各个部分- 学校的规章制度- 校园安全知识教学活动:1. 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各个部分,让他们用中文描述所见所闻。

2. 讨论学校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制定校园行为守则。

3. 进行室内安全知识的讲解,提醒学生在校园中如何保持安全。

单元三:健康与我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健康与我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能够识别各种有益健康的行为,并培养学生的健康惯。

教学内容:- 健康的定义和重要性- 有益健康的行为- 培养健康惯教学活动:1. 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强调身体活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2. 学生小组展示有益健康的行为,互相研究。

3. 制定健康惯表,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健康行为。

单元四:社区与我教学目标:通过研究社区与我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的重要性,能够描述社区的各种设施,并培养学生的社区责任感。

教学内容:- 社区的定义和重要性- 社区的各种设施- 社区的环境保护教学活动:1. 制作社区地图模型,让学生标注各种设施的位置。

2. 观察社区环境,让学生提出改进建议,鼓励他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3. 进行社区清洁活动,提醒学生保持社区整洁。

单元五:我与世界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我与世界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社会与人际关系教案(2023新教材)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社会与人际关系教案(2023新教材)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社会与人际关系教案(2023新教材)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在培养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倾听他人、友善待人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概念1. 讲解社会与人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分析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人际关系的不同形式。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社交场合中的行为和态度。

第二课:家庭与人际关系1. 研究家庭在培养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 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家庭内的矛盾。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课:学校与人际关系1. 探讨学校在培养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 分析同学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学校生活中的困难。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校中建立友善和互助的人际关系。

第四课:社区与人际关系1. 了解社区在培养良好人际关系中的作用。

2. 分析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解决社区问题。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社区建设作出贡献,维护社区的和谐人际关系。

第五课:积极参与集体活动1. 强调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差异,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六课:友善待人1. 培养学生友善待人的意识和惯。

2. 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关心他人,培养同理心。

3.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的友善交往技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直观明了地介绍社会与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互动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相关内容。

3.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人际关系场景,培养应对和沟通能力。

4. 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理解: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应用:结合事例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但不能夸大个人的作用。

个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才条件,努力完善自我,以便将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条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多媒体课件《钱学森》)通过钱学森回国后为祖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引出: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板书)[讲授新课]师:要了解二者关系,首先要区分“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

粗看起来“人”与“个人”似乎是一回事,我们日常用语也没有处处把二者区别开来,严格地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是表现人类一般特征(即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概念,概括了所有人的共性,我们在上节课讲授的就是这个共性,但不能说明人们自身之间的差别,只有“个人”这个概念才可能表现出人们之间的差别,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差别的“单个的人”,故“人”和“个人”的关系就是我们在哲学常识上册中讲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人”是只有在思维中才能把握的概念,我们感官接触到的都是“个人”,“个人”中包含了“人”的特征,“人”又概括了所有的“个人”。

综上所述“个人”是指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单个的人”。

其次,要区分“社会”与“社会发展”,“社会”我们在前面作了解释,这个概念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静态。

那么“社会发展”这个概念可以说指的是这个共同体的动态。

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之中。

如近代历史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态并没有改变,但社会内部已发生了几次大的技术革命,使同一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内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生了不少变化和进步。

师:我们区分了“人”与“个人”,“社会”与“社会发展”后,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看书、阅读、思考、举例。

(略)师:让一个同学概括二者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我们先来看关系的第一方面内容。

1.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师:为什么个人活动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生:个人活动,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作为社会的人,具有能动作用,即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人和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人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还能够能动地改造人类社会。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推动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则起阻碍作用?生: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之所以性质不一样,这是因为有的人的活动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活动就能对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例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之所以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正是因为其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又如: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之所以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阻碍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是因为其法西斯战争的性质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师:同样是个人活动,为什么有的人的活动起着重大作用,而有的人的活动作用又小得多呢?生:个人活动对社会的作用之所以有大有小,这是因为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其作用大小也就不一样。

具体地说,杰出人物由于他们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为当时的社会需要服务,比普通人站得高,看得远,能掌握时代的脉搏,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提出历史任务并组织群众为之奋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起着较大作用。

但必须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没有一个个的普通人,就无所谓人民群众,因此不要小瞧普通个人的作用,一个人再伟大,离开人民群众也难以发挥作用。

师总结归纳:任何个人的活动都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对社会生活、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在性质上是不同的,有的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推动作用,有的人则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在程度上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起的作用大,有的人起的作用小,一句话,人人都对社会发展有影响,但人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却不尽相同。

师:我们分析了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但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看来社会发展对个人的活动也是有影响的,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社会发展对个人活动有什么影响。

2.社会发展制约着个人的活动(板书)第一,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

这里的社会环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条件,也包括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精神条件。

历史上有成就的人,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也是因为符合当时社会条件、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要求。

例如秦始皇,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顺应了实现社会统一的要求;封建社会中,适应农民革命战争的需要,出现了黄巢、李自成、洪秀全……南宋,适应抗金的需要,产生了岳飞;清末,适应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产生了孙中山;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因此,并非任何个人的主观努力都能有所收获,并非任何个人的奋斗都会有成绩;只有那些个人努力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主观努力才会有所成就。

认识到这一点,启发我们的个人活动也需要顺应社会的具体条件。

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哪些条件呢?学生讨论。

(略)教师归纳:归纳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认识个人成长的条件:(多媒体显示)有利条件:①经济条件: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有了普遍提高,为青年的成长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基础。

②政治条件: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的不断健全,为青年学生的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政治条件。

③思想文化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文化制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精神条件。

④政策和社会风气等条件: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也在逐步形成。

这都是青年学生成才,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条件。

不利条件:①经济上生产力还比较落后。

②政治上民主法制建设的程度还不高。

③思想文化上剥削阶级思想道德残余的影响和腐朽生活方式的存在,党风、民风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对青年学生的成长产生阻碍作用。

面对这些客观现实条件,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呢?教师归纳:归纳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应:①充分利用有利条件;②在不利条件面前,不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而要奋发图强,借此来磨炼自己的意志,变不利为有利。

第二,个人活动还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个人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之,就会受到规律惩罚。

我们历史上的“大跃进”时期,人们有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希望一下子摆脱贫穷和落后,希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但没有“跃进”,反而因此而延误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多媒体显示)①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不是希特勒个人随心所欲的结果?②希特勒为什么没有实现称霸世界的目的?③毛泽为什么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学生讨论。

(略)教师归纳:希特勒所以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希特勒个人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客观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①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严重政治危机,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十分恐惧,将希特勒推上了台。

②社会生产关系决定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决定对外政策。

希特勒发动二战是为了适应垄断资产阶级对内镇压,对外争夺殖民地的需要。

③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有密切关系,如坦克、飞机、大炮等物质条件。

当然,也不可否认希特勒个人的好战因素。

希特勒曾经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煊赫一时,但他不可能达到目的。

是因为法西斯战争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非正义的战争,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失道寡助,必定灭亡。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能指引中国人民战胜国民党军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也是由中国的客观的社会条件决定的。

①帝国主义侵略和腐朽的封建统治使中国贫穷落后,民不聊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努力均告失败,于是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身上,毛泽东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已经腐朽,无产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农民阶级与中国工人阶级是天然的同盟者。

因此毛泽东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③蒋家王朝的腐朽统治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和全国人民利益,遭到人民的普遍反对,势必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毛泽东同志个人的丰功伟绩也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每个人的个人活动都要受到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教师归纳小结:(围绕讨论题目,评价学生发言,结合实际和存在的问题讲述,把学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

下面是供参考的几点看法)(l)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个人发展条件?①要全面看条件。

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这里说的“条件”主要指社会客观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与体制、政治制度与体制、法律制度、科学教育文化的水平,社会道德风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不能只看到某方面的条件,要看到多方面的条件及其总和。

②个人发展条件的比较。

横向比较,与一些发达国家比,在财力、个人经济待遇、设备等方面我国确实有差距,这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但这只是一方面的情况。

在其他方面(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社会道德风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我国又有许多优越之处。

纵向比较,与旧中国相比,现在的个人发展条件好得不可比拟,这一点不用说了;与“文革”时相比,现在为个人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也好得多了,这也是必须看到的。

如受教育条件,“文革”期间大学停止招生,许多“老三届”中学生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现在虽然还不能使所有想升大学的都升入大学,但究竟已能使相当一部分青年上大学深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