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虚假信息的生成与防范

合集下载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传播和应对方法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传播和应对方法

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传播和应对方法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然而,随着其普及和演变,虚假信息的传播也在逐渐加剧,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认知困扰和安全风险。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虚假信息的传播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一、虚假信息传播原因1.1 匿名性巨大社交媒体平台提供了匿名账号的注册功能,这使得发布虚假信息的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同时,因为不需要面对面接触,发布者也不用担心负面后果,这进一步鼓励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1.2 内容监管薄弱由于社交媒体平台庞大的用户规模,内容监管成本巨大。

虽然平台方通常会建立机制来监测不良信息,但仍然有许多虚假信息通过审核系统,被传播给用户。

这是由于审核算法的局限性和绕过审核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导致了监管薄弱。

1.3 用户识别能力不足虚假信息往往以吸引眼球、挑战常识的方式出现,一些用户缺乏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容易被误导。

此外,因为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涌入过多、碎片化,用户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从而增加了虚假信息的传播。

二、应对方法2.1 提高用户教育意识用户应当加强对虚假信息的识别能力和鉴别技巧的培养。

平台方可以通过推送警示信息、提供受教育资源等方式来加强用户的教育意识。

此外,还可以鼓励用户主动参与真实信息的传播,提高真实信息的曝光度,从而削弱虚假信息的传播。

2.2 强化平台监管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加大对虚假信息的审核力度,并对发布虚假信息的用户进行封号处理,严惩不法行为。

此外,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审核算法的准确性和效率,及时过滤虚假信息,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2.3 增加信息来源可信度社交媒体平台应该与正规媒体、权威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增加可参考的来源信息,提供与真实性有关的参考证据。

这样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

2.4 引导用户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应当主动引导用户形成健康的使用习惯,鼓励用户关注多样化的内容,避免信息过于集中。

微信诈骗信息内容范本

微信诈骗信息内容范本

微信诈骗信息内容范本尊敬的用户您好,感谢您对微信的支持与使用。

为了保障您的账号安全,我们向您发送此提醒,请您务必保持警惕,防范微信诈骗。

近期,我们发现有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诈骗活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微信诈骗手段,请您注意防范:1. 【微信验证】:不法分子会添加您为好友,声称为了保护您的账号安全,需要您提供微信账号验证信息。

请注意,微信官方绝不会以此方式询问您的账号信息,请勿泄露相关信息,以防被骗。

2. 【中奖骗局】:不法分子会以中奖为名义以及各种优惠活动,通过微信发送链接或二维码,诱导您点击并参与活动。

请注意,这很可能是一个骗局。

请勿随意点击链接,避免财产损失。

3. 【求助骗局】:不法分子会伪装成您的亲戚、好友或其他熟人,向您发送微信消息,声称遇到了紧急情况,需要您付钱帮助解决。

请务必与亲戚、好友通过其他渠道核实消息的真实性,以避免被骗。

4. 【二维码付款】:不法分子以二维码付款的方式进行诈骗,给您发送微信消息或者通过其他社交媒体渠道展示二维码,要求您扫码付款。

请注意,确认付款对象的身份、交易合法性,避免财产损失。

5. 【假冒官方客服】:不法分子伪装成微信客服工作人员,向您发送微信消息,声称您的账号存在异常情况,需要您进行相关操作或提供个人信息。

请注意,微信客服绝不会要求您提供账号密码或个人信息,请勿相信此类消息。

如果您遇到以上提到的情况或怀疑收到的消息可能是诈骗行为,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 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要扫描不明二维码。

2. 充分确认收款人身份,尽量通过其他渠道核实信息真实性。

3. 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表面友好。

4. 及时与亲戚、好友确认,避免被冒充紧急求助或突发情况。

5. 如果确认遇到骗局,请及时向有关部门报警,并向微信举报该账号。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于诈骗行为的打击和防范力度,以保障您的账号和资金安全。

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帮助,请随时联系微信客服。

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理解,祝您使用微信愉快!。

如何识别和避免网络假新闻和谣言

如何识别和避免网络假新闻和谣言

如何识别和避免网络假新闻和谣言网络假新闻和谣言的不断传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些虚假信息不仅会误导公众,还可能导致恐慌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保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益,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和避免网络假新闻和谣言。

本文将介绍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个问题。

一、认识网络假新闻和谣言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假新闻和谣言的一些特点。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特点:1. 缺乏可信的消息来源:网络假新闻和谣言常常缺乏可信的消息来源,信息往往来自匿名或不可考证的个人或组织。

2. 情绪化和夸张: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网络假新闻和谣言通常会使用大量的情绪化和夸张的词语,以增加信息的吸引力。

3. 缺乏证据支撑:网络假新闻和谣言通常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他们所声称的信息,往往只是简单地断言或猜测。

二、如何识别网络假新闻和谣言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识别网络假新闻和谣言:1. 核实消息来源:在阅读或分享一条新闻时,我们应该首先核实消息的来源。

我们可以通过查证新闻机构或组织的信誉和专业性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

2. 检查新闻的客观性:网络假新闻和谣言通常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能会有个人或组织的利益倾向。

我们需要注意是否有偏见和片面性的陈述。

3. 查找证据支持:真实的新闻报道通常会提供相应的证据来支持其观点。

在面对一条信息时,我们应该寻找是否有可信的证据来支持其真实性。

4. 谨慎对待情绪化和夸张的信息:网络假新闻和谣言通常喜欢使用情绪化和夸张的词语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理性地对待这些信息,并且多角度、全面地了解事实。

三、如何避免网络假新闻和谣言了解如何识别网络假新闻和谣言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采取行动来避免它们的影响。

以下是几种避免网络假新闻和谣言的方法:1. 多元化信息来源:我们应该获取来自不同渠道和多个可靠的新闻来源的信息,从而避免过度依赖某一个特定的源头。

2. 培养批判性思维:我们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质疑和分析信息。

青少年如何正确应对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

青少年如何正确应对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

青少年如何正确应对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然而,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也随之增多。

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来说,正确应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如何正确辨别和应对网络上的谣言和虚假信息。

一、提高谨慎意识青少年首先要提高自己对网络上信息的谨慎意识。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网络上的信息往往包含着别有用心的目的。

因此,青少年要保持警惕,不轻信网络上的一切信息,尤其是那些缺乏来源和证据支持的信息。

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也要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例如,在微博或微信朋友圈上看到的某个新闻是否真实,就可以通过搜索相关新闻报道、查阅权威网站等方式来核实。

此外,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比如通过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或者看看其他用户的评论和观点,从而更好地评估信息的可信度。

二、提高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对信息的获取、选择、评估和使用的能力。

提高媒介素养对青少年正确应对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至关重要。

首先,青少年要学会辨别信息的来源。

在浏览新闻报道或文章时,要看一下作者是谁,所属机构是什么,这样可以初步判断信息的可信度。

优质的媒体通常会提供清晰的作者信息和新闻机构官方网站等背景资料,可以通过搜索了解更多信息。

其次,要学会评估信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了解一些权威媒体和专业机构的信息发布渠道,并经常浏览这些网站,可以获取真实和权威的信息。

此外,要学会辨别新闻报道中的情绪化和夸张表述,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另外,青少年要学会自主获取信息。

不要只依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要主动去搜索和了解更多的信息来源,比如通过查阅书籍、问询专家或者参与相关活动。

这样能够拓宽信息渠道,减少受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影响。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青少年应该培养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问题,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首先,青少年要培养质疑的意识。

当看到一条信息时,要主动质疑其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查找证据和权威观点来支持或否定该信息。

网络诈骗小心虚假社交媒体账号的欺诈陷阱

网络诈骗小心虚假社交媒体账号的欺诈陷阱

网络诈骗小心虚假社交媒体账号的欺诈陷阱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社交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与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各种形式的网络诈骗。

其中,虚假社交媒体账号的欺诈陷阱成为了一种常见的骗局。

本文旨在提醒人们保持警惕,小心网络诈骗,特别是虚假社交媒体账号所构成的欺诈陷阱。

一、虚假社交媒体账号的伪装虚假社交媒体账号通常以假冒已存在的个人或机构账号的方式出现。

这些账号可能冒充名人、政府部门、知名品牌等,以获取用户的信任。

虚假账号的头像和个人信息常常经过精心设计,使其看起来与真实账号几乎一模一样。

因此,用户很难分辨真正的账号和虚假的账号。

二、虚假社交媒体账号的欺诈行为一旦用户被虚假社交媒体账号的伪装所迷惑,他们很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

虚假账号一般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欺诈行为:1. 信息钓鱼:虚假社交媒体账号可能会向用户发送电子邮件、私信或评论,声称用户已经中奖、获得奖品或机会。

然后,他们会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银行账号或支付一定金额的“手续费”等。

一旦用户泄露个人信息或付款,他们的财务安全将受到威胁。

2. 舞弊行为:虚假社交媒体账号可能会发起虚假的慈善募捐活动,吸引用户捐款。

这些捐款通常不会被用于慈善事业,而是落入骗子个人的口袋。

虚假账号还可能以低价销售名牌商品的名义进行欺诈,用户支付后却无法收到商品或者收到质量不合格的商品。

3. 恶意软件传播:虚假社交媒体账号可能通过发送恶意链接或附件的方式,感染用户的设备或系统。

一旦用户打开这些链接或附件,恶意软件将被植入设备中,导致数据泄露、账号被盗等问题。

三、如何防范虚假社交媒体账号的欺诈陷阱为了保护自己不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范虚假社交媒体账号的欺诈陷阱:1. 谨慎判断:当收到来自陌生账号的信息或者奖励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不要盲目相信可疑的优惠活动或奖品,更不要泄露个人信息,特别是银行账号和密码。

2. 核实身份:当遇到可疑的社交媒体账号时,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核实该账号的真实性。

如何识别微信诈骗的常见手法

如何识别微信诈骗的常见手法

如何识别微信诈骗的常见手法微信诈骗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互联网安全的一大隐患,不断有人因为不慎上当受骗而遭受重大损失。

为了帮助大家识别微信诈骗的常见手法,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微信诈骗手法及防范方法。

一、冒充亲友求借款在微信中,有些骗子会冒充我们的亲友,打着紧急求助的旗号向我们借款。

他们通常会先通过聊天记录获得基本信息,然后伪造一条“紧急求助”的信息发送给我们。

为了防范这类诈骗,我们要经常与亲友保持联系,确认对方的身份。

如果收到可疑消息,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与亲友确认其真实情况。

二、假冒公务员或工作人员有些骗子会冒充公务员或其他相关工作人员,以解决问题或提供帮助的名义进行诈骗。

他们可能会以“违法停车罚款”,“税务问题”等为借口,要求我们通过微信进行转账或提供银行账户信息。

要警惕这类行为,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可以要求对方出示相关证件,或通过正规渠道核实其所称的身份。

三、假冒在线购物平台有些骗子会通过微信假冒在线购物平台,发送诱人的购物链结,引导我们点击链接。

一旦点击,可能会出现虚假页面要求我们输入个人账户信息或支付密码。

为了预防此类诈骗,我们应该保持对购物平台的警惕,避免点击可疑链接,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访问购物网站,同时及时更新手机软件以提高安全性。

四、虚假中奖通知经常会有人收到微信中奖的通知,这通常是骗子利用我们的贪婪心理制造的陷阱。

他们会要求我们提供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以便后续处理所谓的中奖事宜。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对未经验证的中奖信息保持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五、二维码转账欺诈有些骗子通过微信的转账功能诱导我们扫描二维码进行转账,以快速获取我们的财产。

他们通常会通过朋友圈、群聊等方式将虚假二维码发布出来。

为了避免此类欺诈,我们要谨慎扫描二维码,尤其是来源不明的二维码,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核实转账信息的真实性。

六、诱导点击恶意链接有些骗子会通过微信发送恶意链接,一旦我们点击链接,可能会导致手机系统感染病毒或被黑客入侵,从而获取我们的个人信息。

虚假信息的甄别以及对策

虚假信息的甄别以及对策

虚假信息的甄别以及对策虚假信息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的影响,甄别虚假信息以及制定相应的对策成为了当前社会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虚假信息的特点、甄别虚假信息的方法以及制定对策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虚假信息的特点虚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1.虚假性。

虚假信息通常是无法核实其真实性的,它可能是编造出来的、夸大其词的或者歪曲事实的。

2.快速传播。

虚假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容易迅速传播,因为在网络上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

3.容易引起恐慌。

虚假信息往往能够引起人们的恐慌情绪,进而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4.难以甄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难以区分真假信息,很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二、甄别虚假信息的方法为了减少虚假信息的传播,我们需要学会甄别虚假信息,以下是几种甄别虚假信息的方法:1.多方核实。

在接收到信息后,尽可能地从多个来源核实其真实性,尤其是在涉及到重大事件或者热点话题的情况下。

2.关注传播途径。

虚假信息通常是通过一些不太正规的渠道传播出去的,如果我们能够关注信息的传播途径,就可以更容易地判断其真伪。

3.辨别信息来源。

对于一些信息来源较为模糊或者可疑的信息,我们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并且可以通过查询相关的权威机构或者专业人士来确认其真实性。

4.关注媒体报道。

在现代社会,媒体通常是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的机构,我们可以关注媒体的报道,以确定信息的真实性。

三、对策虚假信息对社会和个人都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防范虚假信息:1.加强教育宣传。

对于虚假信息的危害性,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虚假信息的警惕性,让大家养成甄别虚假信息的良好习惯。

2.建立相应法律法规。

针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规范信息传播秩序。

3.加强监管。

虚假信息的甄别以及对策

虚假信息的甄别以及对策

虚假信息的甄别以及对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交流沟通,进行商业活动的重要途径。

但是,与此同时,虚假信息也在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虚假信息不仅会误导人们的判断,导致财产损失,还会对个人、团体、国家等方面造成极大的伤害。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虚假信息,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甄别和对抗虚假信息。

1. 关注信息来源。

虚假信息的来源通常不可靠且无具体背景信息。

因此,我们需要对信息来源进行核实,以确认其可信度和可靠性。

2. 评估信息的真实性。

判断信息是否真实需要关注内容中的细节和具体信息。

更多的关注细节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清醒的辨别信息是否真实。

3. 查看信息发布时间。

与新闻相同,信息发布时间也非常重要。

虚假信息通常发布时间不确定,且发布时间较早的信息可能被其他网站转用,因此我们需要对于信息的发布时间进行检查。

1. 发布者责任。

网络信息的发布者需要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负责,必须考虑信息的真实性。

这意味着发布者必须经过核实,确保信息无误,以免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2. 政府监管。

政府是保护公民利益与维护公正信息的最终那杆保护伞。

政府往往会针对虚假信息发出警告或惩罚,让人们了解到信息的严肃性和危害性。

3. 教育信息消费者。

信息消费者需要学习如何甄别虚假信息,分辨广告和信息,并学习如何发现虚假信息的发生。

只有公众普遍了解如何甄别虚假信息的方法,才能有效的保护自己不受虚假信息所伤害。

总之,虚假信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需要意识到其严重性,并逐步采取相应的甄别和对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正。

社交网络中虚假信息判断与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社交网络中虚假信息判断与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社交网络中虚假信息判断与风险防控策略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

然而,社交网络中也涌现出了大量的虚假信息,给用户带来了严重的风险和困扰。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对社交网络中的虚假信息判断与风险防控策略展开研究。

一、虚假信息判断的挑战1.信息泛滥社交网络提供了广泛的信息来源,用户在其中发布大量的信息。

这使得虚假信息很容易混淆在真实信息中,给用户带来判断困难。

2.技术手段日益先进制造虚假信息的技术手段不断进步,包括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使得虚假信息的制造越来越真实可信,难以通过传统手段识别。

二、虚假信息判断的方法与技术1.文本分析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矛盾、不合理之处。

例如,对于一篇新闻报道,可以通过事实核实、逻辑推理等方法,判断其真实性。

2.网络数据挖掘通过对网络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发现虚假信息背后的真相。

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信息发布频率等,发现其是否存在虚假行为。

3.社交网络演化模型通过研究社交网络的演化规律,发现虚假信息的传播路径与模式。

例如,虚假信息往往通过快速传播、引起用户情绪反应等方式扩散,可以通过模型预测其传播趋势。

4.网络安全技术运用网络安全技术,对社交网络进行实时监测与干预,及时发现并阻止虚假信息的传播。

例如,通过识别虚假账号、恶意链接等,提前拦截虚假信息的扩散。

三、社交网络中虚假信息的风险防控策略1.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用户对于虚假信息的辨识能力,加强其信息素养。

通过开展公益宣传、网络安全培训等活动,增加用户对虚假信息的警觉性。

2.加强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社交网络行业的规范和监管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和制止。

加大力度打击虚假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形成有效的威慑机制。

3.加强技术手段拓展虚假信息识别技术,提升识别的准确性和速度。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完善信息过滤和鉴别的算法,以提供更安全可靠的社交网络环境。

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参与社交、获取信息、交流心得的重要场所。

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虚假信息的泛滥,渐渐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本文旨在探讨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虚假信息的定义和特点虚假信息是指故意或者不故意传播不真实信息的活动。

这种不真实信息可能伪造或夸张现实,也可能是无据、胡闹或存有恶意的语言。

虚假信息的特点是具有欺骗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它往往故意误导公众,制造社会混乱,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还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社会问题。

在网络上,虚假信息更是泛滥,已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二、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1. 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利益的分歧在一些敏感的政治或社会群体事件中,不同的利益集团和意识形态冲突导致虚假信息泛滥。

这些信息通常经过加工和编造,旨在操纵主流媒体或舆论,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

2. 获取激励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已成为营销平台,发布虚假信息的个人或组织为了获取获取流量和金钱,故意编造虚假信息来吸引公众关注。

经济利益是他们维护虚假信息并继续进行的主要动力。

3. 缺少门槛和监管网络本身的开放和去中心化特点,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自由发布信息,而缺乏媒体机构和领导的审查与管理。

在这种情况下,真假信息的界限很容易变得模糊不清,使得虚假信息大量存在并获得广泛传播。

4. 消费者缺乏判断力在信息时代,人们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挖掘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人缺乏思考能力和判断力,往往只看到信息的表面而无法更好地辨别虚假的信息。

他们也是虚假信息制造者的首席忠实拥护者,帮助虚假信息的传播。

三、虚假信息的治理1. 强化查处力度领导应该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并设立专门平台整合信息,完善信息监管体系。

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加强对虚假信息源头的打击和追查,将发布虚假信息的个人或团队依法制裁。

2. 提高公众意识领导和社会应加强消费者和公众的信息教育,提高他们判断真伪消息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虚假信息。

网络诈骗新手法微信诈骗横行

网络诈骗新手法微信诈骗横行

网络诈骗新手法微信诈骗横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诈骗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问题。

其中,微信诈骗是近年来迅速增长的一种网络诈骗手法。

本文将深入的探讨微信诈骗的新手法,揭示其运作方式,并提供防范措施,以帮助读者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

一、微信诈骗的新手法1. 钓鱼网站诈骗:诈骗者通过微信发送诱人的链接,引导受害者进入专门伪造的钓鱼网站。

一旦受害者在该网站上输入个人敏感信息,如账号密码等,诈骗者就能轻易获取这些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的财产。

2. 冒充亲友诈骗:诈骗者通过篡改微信头像和昵称等信息,假冒受害者的亲友,向受害者发送求助信息。

通常,这些信息都涉及到紧急资金需求或假冒购买项目。

受害者如果被欺骗相信,往往会通过转账等方式将资金汇出。

3. 虚假投资诈骗:诈骗者通过微信群,发送虚假的投资信息,宣称能够获得高额回报。

他们以专业的言辞和吸引人的投资方案,欺骗受害者进行投资。

一旦受害者转账投资,他们的资金便很快消失。

二、微信诈骗的运作方式1. 利用社交工程学:微信诈骗者经常利用社交工程学的方法,与受害者建立信任关系。

他们会针对受害者的个人兴趣和日常生活进行了解,以提供更加真实的交流环境,使受害者更容易上当受骗。

2. 使用高度伪装的微信账号:微信诈骗者通常选择虚假的微信账号来进行诈骗活动。

这些账号往往通过伪造真实个人的信息、头像和资料,使其看起来非常可信。

3. 借助技术手段:微信诈骗者也常利用技术手段进行诈骗,如使用特殊的软件修改微信聊天记录,以骗取受害者的信任。

他们还会使用语音合成技术,模仿受害者或其他人的声音,进一步欺骗受害者。

三、防范微信诈骗的措施1.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网络安全的了解和学习,遵循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时刻保持警惕,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或下载可疑文件。

2. 谨慎添加陌生人:微信是一个社交工具,但我们应该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特别是不知名的公众账号。

避免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以免给诈骗者提供可乘之机。

社交网络中虚假账号的检测与防护研究

社交网络中虚假账号的检测与防护研究

社交网络中虚假账号的检测与防护研究随着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虚假账号的泛滥问题也日益严重。

虚假账号不仅扰乱了用户的社交经验,也给网络环境带来了安全隐患。

因此,对虚假账号的检测与防护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虚假账号的检测方法以及防护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虚假账号的检测方法是防护的基础。

针对虚假账号检测的需求,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策略与技术。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机器学习的虚假账号辨别。

通过对大量的真实账号和虚假账号进行特征提取与训练分类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账号真假。

特征提取包括文本特征、行为特征和社交特征等。

文本特征主要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错误以及文本连贯性等。

行为特征则是指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活动模式,例如发布频率、评论行为等。

社交特征则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连接情况,包括好友关系、社交圈子等。

通过综合考量这些特征,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账号进行分类,从而实现虚假账号的检测。

另外,人工智能的进步也给虚假账号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情感分析等技术,可以更加精确地判断账号真伪。

自然语言处理可以分析账号的文字内容,识别出使用的俚语、谐音字等,从而判断账号是否为虚假。

而图像识别可以识别账号使用的头像、发布的图片等,以此判断账号的真实性。

情感分析可以检测账号发布内容的情感倾向,进而判断账号真伪。

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虚假账号的检测带来了新的突破口。

虚假账号的防护措施也非常重要。

一方面,社交网络平台需要加强对用户注册的验证机制。

采取多种验证手段,如短信验证码、邮箱验证、人脸识别等,加强对用户真实身份的确认,从源头上杜绝虚假账号的产生。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平台需要引入用户举报机制。

鼓励用户主动监督平台上的虚假账号,及时举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社交网络平台也需要建立起高效的账号审核机制,对用户注册信息进行审核,筛查虚假用户。

此外,社交网络平台还可以采用网络行为分析技术,对账号的行为模式进行监测。

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及应对策略

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及应对策略

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及应对策略在信息化时代,网络虚假信息愈演愈烈,悄然间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虚假信息不仅扰乱了公共秩序,也影响了社会稳定,甚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网络虚假信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一、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原因1. 利益驱动。

不法分子为了获取不义之财,常常通过网络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诈骗、非法拍卖、传销等活动来达到其非法目的。

2. 盲从心理。

很多人在网络上没有找到可信的信息来源或专业人士的支持,就轻信一些假消息,造成这些谣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3. 商业竞争。

一些企业或机构出于利益考虑,在网络上恶意抹黑竞争对手,发布虚假信息,以便损害其声誉和影响力。

二、网络虚假信息的应对策略1. 加强立法。

在网络时代,需要制定具有权威性、可操作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惩治虚假言论,减少网络虚假信息的产生。

2. 提高舆论监管能力。

不仅需要舆情的速度、质量、广度等方面更上一层楼,还要建立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监测机制,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反制、处置和正面宣传。

3. 弘扬诚信文化。

在全社会中强化诚信意识,增强人们的诚信文化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

4. 提高网络人才培养。

建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整套教育体系,让人们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他们辨识虚假信息的能力。

5. 加强技术手段的研发。

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开发一些先进、全面的技术手段,对网络虚假信息进行精准查找和清除,有助于缓解社会与网络欺诈问题。

三、网络虚假信息修复的方法减轻网络谣言造成的损失,需要对虚假信息及时纠错,排除影响,恢复受损的个人权益和公共利益。

以下是虚假信息修复的方法:1. 精准定位信息源头。

通过现有技术手段能够定位信息造假的来源,从源头上打击虚假信息。

2. 根据情况对虚假信息进行公开澄清和辟谣。

公开澄清、实事求是,利用受众关注的信息来反击虚假言论,恢复受损的信誉。

应对网络谣言问题的个辨别真假信息的方法

应对网络谣言问题的个辨别真假信息的方法

应对网络谣言问题的个辨别真假信息的方法应对网络谣言问题的个人辨别真假信息的方法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谣言问题也日益突出。

网络谣言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还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利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因此,个人应该学会辨别真假信息,切实应对网络谣言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方法来应对网络谣言。

一、核实信息来源网络谣言往往来自于不可信的信息来源。

在接收到一条信息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信息传播的渠道和来源。

信任知名的媒体机构、官方发布渠道或专业机构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经过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公信力较高。

而来自个人微博、微信群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需要慎重对待,可能存在夸大事实或虚假内容。

二、辨别文字语言网络谣言往往会使用夸张、情感化的文字语言来吸引读者眼球。

虚假信息通常会采用过度渲染的手法,使用一些极端、激烈的措辞来制造恐慌氛围。

因此,我们在阅读信息时要冷静客观,不轻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如果一篇文章或新闻报道过于夸张或情绪化,应该多方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三、查证相关证据辨别网络谣言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查证相关证据。

在接收到一条信息后,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官方发布渠道等途径查找相关证据来验证信息的真实性。

如果信息源于官方发布的通知或公告,我们可以在相关官方网站上查证该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查证相关证据,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信息的可信度。

四、关注信息发布时间网络谣言往往会故意隐瞒或篡改信息发布的时间,制造出一种虚假的时效性。

因此,在辨别网络谣言时,我们要关注信息发布的时间节点。

如果一条信息早已过时,而仍然在网络上疯传,那么很可能是谣言。

我们应该及时了解信息的发布时间,以便更好地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五、多方求证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可以通过多方求证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判断信息的准确性。

可以尝试通过寻找多个独立来源的信息或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不同观点和信息来源的信息,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问题,减少对网络谣言的误信。

社交媒体中虚假账号检测与防范研究

社交媒体中虚假账号检测与防范研究

社交媒体中虚假账号检测与防范研究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交流和信息获取带来了便利。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虚假账号的出现率也在不断增加,给用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风险。

因此,虚假账号检测与防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研究社交媒体中虚假账号的检测与防范方法,旨在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保护用户免受虚假账号的欺骗和操纵。

一、虚假账号的定义和特征虚假账号,又称为机器人账号或僵尸账号,是指由自动化脚本或人工操作控制的账号,其目的是误导、操纵或欺骗其他用户。

虚假账号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活跃度异常:虚假账号通常在短时间内投入大量的活动,如发布大量推文、点赞、评论,但缺乏真实有效的交互。

2. 内容一致性缺失:虚假账号的内容通常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可能在不同主题下发布截然不同的观点。

3. 无关联网络:虚假账号常常缺乏与其他真实用户的互动,只是单向传播信息,缺乏社交网络的存在。

二、虚假账号检测方法1. 文本分析:通过对社交媒体账号发布的文本进行语义分析和情感分析,检测文本是否存在机器生成的特征。

例如,虚假账号的语言模式可能偏离真实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停用词、语法错误等。

2. 社交网络分析:通过分析虚假账号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交互关系和网络结构,识别虚假节点。

虚假账号通常缺乏与其他用户的联结,社交网络分析可以揭示这种缺失。

3. 用户行为分析:通过对用户的活动模式、时间分布、关注列表等进行分析,识别虚假账号。

虚假账号的行为可能规律性地重复出现,例如在固定时间点发布大量内容。

4. 机器学习方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通过训练模型来检测虚假账号。

构建特征向量,如用户的活动频率、发布内容的一致性等,通过训练数据集来判断新账号是否为虚假账号。

三、虚假账号防范措施1. 加强用户教育:社交媒体平台应当提供相关教育和指导,帮助用户正确识别虚假账号,并提醒用户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2. 强化账号验证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强化账号验证机制,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并限制未验证账号的功能。

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传播与防范策略

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传播与防范策略

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传播与防范策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社交媒体中的虚假信息越来越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传播的现状和影响,并提出一些防范策略。

一、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的现状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为许多“谣言制造者”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人通过虚假账号、无据谣言、造假图片等手段,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恐慌和混乱。

虚假信息的传播方式更是愈加普及,常见的包括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形式。

虚假信息往往依托威信和口碑传播,一旦传播开来,就很难停止。

虚假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很广,有政治、经济、科技等各领域、各种类型的虚假信息。

其中,感情类谣言、健康类谣言、自然灾害类谣言和诈骗信息是最容易被广大网民信以为真的虚假信息类型。

二、虚假信息传播的影响虚假信息的传播对社会和个人都有不小的影响。

一方面,虚假信息传播会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破坏公共信任和社会基础,严重时甚至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比如,在疫情期间,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虚假疫情信息,导致公众恐慌,增加疫情防控的难度和风险。

另一方面,虚假信息传播对个人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消费者,如果被虚假广告蒙骗,就会购买到有问题的产品,浪费了金钱,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而对某些个人而言,他们的名誉或形象可能受到虚假信息的损害,从而产生无法弥补的后果。

三、防范虚假信息传播的策略针对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的传播,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策略进行防范,以下是其中几种常见的防范措施:1. 注重自身的信息素养提升。

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学习如何识别和判断虚假信息。

一些常见的识别方法包括查看信息来源、查证信息真伪、多角度对比等方式。

2. 通过“反谣言平台”等渠道进行辟谣。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有专门的“反谣言平台”可以发布辟谣信息。

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问题与防范方法

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问题与防范方法

社交媒体的虚假信息问题与防范方法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获取和分享信息,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不仅扰乱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判断,还可能对个人、机构甚至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防范方法。

一、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存在的问题1.1 不负责任用户发布由于社交媒体平台普遍具有开放性,在没有审核机制或审核不严格的情况下,用户可以自由发布内容。

某些不负责任的用户出于恶意或无知,在没有经过核实和辨别真伪的情况下散布虚假信息,给其他用户造成误导。

1.2 利益驱动下虚假信息生产在商业化进程推动下,社交媒体上常见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发布虚假信息以赚取流量和广告收益。

这些利益驱动者往往更加倾向于强调标题党、夸大事实以及篡改数据等手法,从而吸引点击率。

1.3 快速传播与无法追溯社交媒体具有信息传播迅速、覆盖范围广等特点,虚假信息可以在瞬间迅速扩散,并在短时间内影响大量人群。

一旦虚假信息传遍网络,由于缺乏可靠的源头和过程追溯,很难将其真伪得到确认。

二、防范方法2.1 增强用户媒体素养提高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素养是防范虚假信息的基础。

用户应培养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从多个来源获取信息以增加判断准确性。

同时,关注权威机构或专家账号可以获得更可靠的资讯。

2.2 引入审核机制社交媒体平台应建立完善的审核机制来过滤虚假信息。

这包括对用户发布内容进行审核和核实,提高对恶意操作和报道失实行为的打击力度。

必要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监管。

2.3 提升算法准确性社交媒体平台可通过不断优化算法来筛选推送内容,在排除虚假信息的同时确保用户获取合适的内容。

这需要投入技术和人力资源,加强系统数据分析和人工审核能力,以提高算法的准确性。

2.4 加强社区监督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虚假信息举报和舆论监测。

通过多样化的用户参与方式,例如集体维权、集思广益等形式,共同合作查证并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网络谣言的检测与防范

网络谣言的检测与防范

网络谣言的检测与防范(一)引言网络谣言指的是一些虚假信息在网络中散布并被一些人误信,其主要特点是虚假性、迅速性和广泛性。

在当前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公共问题,严重影响了公众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从网络谣言的成因、检测和防范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公众的谣言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

(二)网络谣言的成因网络谣言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的筛选机制不健全。

当前互联网花样翻新,社交软件、微信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大量信息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由于个体的认知、判断和价值观的不同,很多人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2.发布者与传播者的利益驱动。

有些人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是为了博取眼球,或是为了追逐个人或组织的利益;而传播者则因为近年来信息传播相当快速,很多人缺乏深入思考或找不到真相,就容易一味转发。

3.刻意炒作事件。

有些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意图,有意制造虚假事件或夸大事实来炒作事件,导致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

(三)网络谣言的检测方法网络谣言的数量之多,让公众难以分辨真伪。

但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检测出虚假信息:1.搜寻主流媒体的报道。

如果一则消息在主流媒体都没有报道的话,就很可能是谣言。

因为主流媒体通常拥有更权威的来源和核实机制。

2. 对比多家媒体的报道。

不同的媒体可能会有不同的报道角度和侧重点。

通过比较多家媒体的报道,可以更好地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3. 自身判断和实证。

通过理智判断、开展调查和查证真伪,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一则信息的真实性。

4. 使用专门的虚假信息检测工具。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虚假信息检测工具,如“谣言粉碎机”、“如常”等平台,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一则信息的可靠性。

(四)网络谣言的防范方法除了以上检测方法以外,我们还需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预防虚假信息的传播:1.教育公众的防范意识。

网络谣言的危害,需要更多的人来认识、防范和打击。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普及互联网安全知识和防范技巧,增强大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如何防范虚假微信好友的骗局

如何防范虚假微信好友的骗局

如何防范虚假微信好友的骗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微信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虚假微信好友的骗局也日益猖獗。

如何防范虚假微信好友的骗局,成为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保持警惕。

在接受陌生人的好友请求时,我们应该对对方的身份进行核实。

可以通过查看对方的个人资料,了解对方的工作、学校、家庭等信息,以确保对方的真实性。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共同的好友进行核实,或者通过其他社交媒体平台进行验证。

只有确保对方的真实身份后,才能够接受好友请求。

其次,我们需要保护个人信息。

在与好友聊天时,我们应该避免透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尤其是银行卡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更不能轻易泄露。

虚假微信好友往往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置隐私权限来保护自己的微信账号。

微信提供了一系列的隐私设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

比如,我们可以设置只允许好友查看我们的朋友圈,或者设置只允许好友给我们发送消息。

这样一来,就能够减少虚假微信好友的骚扰和诈骗。

除了以上措施,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来防范虚假微信好友的骗局。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

如果对方提出了一些奇怪的要求,比如借钱、转账等,我们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相信。

可以通过与亲友商讨,或者向警方举报,以确保自身的财产安全。

总之,防范虚假微信好友的骗局是一项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的事业。

我们应该保持警惕,核实对方的身份,保护个人信息,设置隐私权限,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防范虚假微信好友的骗局,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

社交网络中的网络虚假账号识别与防御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网络虚假账号识别与防御研究

社交网络中的网络虚假账号识别与防御研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社交网络中虚假账号的泛滥现象,给用户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

针对社交网络中的网络虚假账号,识别与防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网络虚假账号是指在社交网络中创建的用来散布虚假信息、误导他人或推广某种观点或产品的账号。

这些虚假账号可能采用各种手段隐藏其真实身份,让普通用户很难识别。

因此,重要的任务是开发能够准确识别网络虚假账号的算法和技术,并制定相应的防御策略。

首先,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可以建立一个虚假账号识别模型。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社交网络数据,可以构建相关特征集合,并利用这些特征进行模型训练。

一些常用的特征包括:账号的注册时间、发布的内容主题、发文频率、与其他用户的互动情况等等。

此外,网络虚假账号可能会采用相似的注册信息,因此还可以应用文本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来挖掘账号间的相似性和模式。

其次,社交网络平台可以采用监测和过滤技术来防御网络虚假账号。

通过建立一个实时监测系统,对用户行为和账号交互进行实时分析,可以识别出异常行为的账号,从而进行排查和处理。

此外,社交网络平台还可以引入用户反馈机制,鼓励用户主动举报可疑账号,加强对账号的监管和审核力度。

最后,社交网络平台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用户注册政策和验证机制,提高账号注册的门槛,降低虚假账号的产生率。

此外,联合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力量也是解决网络虚假账号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社交网络平台的管理和操作,并加大对虚假账号的打击力度。

学术界可以致力于网络虚假账号的研究,开发更加高效的虚假账号识别算法和技术,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社会大众应加强对虚假账号的识别和防范意识,学会辨别和筛选信息,避免受到虚假账号的误导。

然而,网络虚假账号识别与防御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网络虚假账号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使得识别算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虚假信息的生成与防范作者:丁丽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08期摘要:微信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但也为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本文从微信的传播特征谈起,归纳了微信中虚假信息的表现:即信息内容易存在失实性和虚假性;分析了微信虚假信息生成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虚假信息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微信;虚假信息;生成;防范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046-02随着新媒体的日益普及,以微信为代表的新的媒介平台迅速兴起。

微信的崛起和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也加速了人人成为信息传播者的进程。

其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微信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征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也考验着媒体人和大众的道德伦理与媒介素养。

一、微信的传播特征微信作为继微博之后新的“微”媒介平台,改变着受众接受信息、传播信息的方式。

微信主要以点对点传播为主,通过好友之间的传播和朋友圈传播,加速了信息传递的进程,增强了朋友关系的亲密性。

同时,它也改变了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使信息接收更加快速、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微信作为日渐普及的一种传播方式,有其特有的传播特征。

第一,用户推广功能强大。

微信的用户推广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通过其自有的社交软件来推广。

微信作为腾讯开发的新的社交软件,最开始就是利用现有的QQ 好友资源来获得用户,其次再通过读取用户的手机通讯录来增添新的好友。

这种方式在微信最初的应用阶段使其获得了大量的用户。

因这种用户是建立在“熟人”的基础上的,所以双方在原有的感情基础上,用户黏性进一步增强;二是通过位置定位来添加附近的好友。

微信有“雷达加朋友”,通过雷达扫描附近的人来加好友,这其中有熟人,也有生人,这种做法无形中就扩大了用户范围,达到了很好的推广效果;三是微信的群聊功能,这种方式将熟人和陌生人放在一个群组里,大家通过交流增加感情,感兴趣的还可以通过群聊私下加好友,而且群聊除聊天外,还可以办公、在线授课、现场直播等,其利用率越来越高,用户大有离不开微信之势。

第二,信息交互跟随性强。

手机不离身是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而微信则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随手拍一些图片并附上当时的感想就可以发布,而其他人就可以即时看到他的状态,这即是人人皆媒的生动体现。

与电话不同的是,微信可以记录图像、声音等,并实现即时传输。

微信的这种优势更新了传播形式,丰富了传播内容,提高了传播速度,而这些又反作用于微信的发展[2]。

第三,使用方便快捷。

随着微信的发展,其在社交功能基础上开发了支付功能,更加快捷方便,支付功能有转账、手机充值、理财、借贷、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AA收款、红包等,还有卡包功能,这些支付功能大大方便了用户,也使得用户群更加稳定,加之后期的微店功能,使其受众群越来越广,用户黏性越来越强。

二、微信虚假信息的表现微信使用便捷的同时也为虚假信息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先天的土壤。

微信虚假信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容存在失实性。

微信方便快捷的特点决定了它的自由性极强,用户发言不受限制,也没有审查关卡,所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布和接收信息,且信息一经发布,其他用户可以立即看到。

这些特点导致了微信信息非常容易出现失实性,且传播扩散非常快。

失实性信息的发布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某些发布者没有核对信息,以偏概全,致使信息失实。

如轰动一时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去世的事件。

当社交软件“推特”一出现该信息,国外的CNN,国内的各大媒体都第一时间进行了转发,而不是先去核实信息的真假,导致一时之间,微信圈、微博圈“蜡烛一片”。

不久,当新加坡官方辟谣消息传来,又是“致歉”声一片;二是一些转发者无意间“助纣为虐”。

他们可能是朋友圈的好友,也可能是某些公众号,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名人的身上,或者一些“好心提醒”类,或者请大家“热心帮忙”类等。

比如,名人的“被死亡”事件最先往往是从微信开始的。

有人盘点过近年来“被死亡”的名人,如金庸就已“去世”了20多次,还有于文华误发的著名剧作家阎肃去世的消息,还有成龙、六小龄童、余秋雨、琼瑶等都被死亡过。

这些消息经过微信的转发持续发酵,一时传遍了各个媒体,大家纷纷表达哀悼,令人啼笑皆非。

“好心提醒”类主要是和身体健康有关的,比如什么不能吃,吃什么可以使身体更健康,某个时间转发某信息可以保父母、亲人平安等。

这些子虚乌有的信息也在微信中迅速传播,有人就信以为真,结果误人误己。

热心帮忙类就更多了,比如每到高考时就会出现某某丢了准考证,大家帮忙转发帮助寻找等,这些利用人们的热心和善良来误导大众的失实信息大大降低了微信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是信息存在欺骗性。

微信传播的虚假信息使不少人上过当。

比如有的微信公众号为了博取用户的眼球,故意篡改、虚构一些信息来吸引用户关注,增加点击率。

如,2015年3月16日,一则告白信在微信朋友圈疯传,里面讲述了一个让很多人感动的爱情故事。

标题是《那个叫小丽的女孩,十年了,我回来找你了》,这条告白被疯狂转发,阅读量激增,很多人一边转发,一边真心诚意地祝他们幸福。

可是有网友发现,这则告白在网上居然有几十个版本,情节一致,只是换了地名、校名和人名而已。

杭州的版本是寻找李丽,成都的版本是寻找胡秀,辉县的是李莹,大田的是陈婉晴。

这个案例利用了年轻人猎奇、窥探隐私、同情、对感情类敏感等的心理,制造了这样一出闹剧,其动机就是为了赢得点击率,吸引用户关注,博取眼球。

类似的案例还有,2015年7月18日,陕西榆林子洲县突降大暴雨导致山洪,一名90后女护士遇难。

微信里相关视频和报道密集传播。

但有人却利用此事制造假消息。

7月22日,ID为“陕北资讯”和“靖边在线”的微信公众号先后发出了《陕西府谷遇23年来最大暴雨17人失踪》和《昨日下午绥德城区突发大雨,两人被洪水冲走》两条微信,随后相关网安部门锁定该信息为虚假消息,责令发布者删除并致歉。

还有一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会使牵涉其中的人员产生巨大损失。

比如,在柑橘有虫事件之后,每当应季水果上市的季节就会有各种负面信息传播,比如,樱桃有虫、荔枝有毒,香蕉有催熟剂对身体有害,草莓有农药洗不干净等,这些欺骗性的信息给果农和商贩造成巨大损失。

三、微信虚假信息生成原因微信虚假信息的生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微信平台自身的缺陷导致的。

微信平台具有快捷、开放、分享、参与等天然优势,但是作为传播媒体的一种,也有着与传统媒体相比致命的缺陷。

一方面,微信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人”。

所以,尽管它能实现人人参与,快速传播,但同时其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含量也非常高;另一方面,微信由于其用户众多,容易产生强烈的群体极化。

某些具有煽动性、宣泄不良情绪的负面信息会使微信沦为某些群体事件的舆论工具。

二是由虚假信息的发布者蓄意造成的。

主要表现在:1.一味追求快捷而丧失对信息真实性的把握。

比如误报李光耀去世的新闻,记者为了追求快捷,忽视了去核实信息的真实性这一原则,导致出现了大面积的不良影响;2.为了吸引用户关注而违背职业道德。

某些微信公众号为了吸引“粉丝”关注,用欺骗的手段来发布一些所谓的独家信息、劲爆信息,有的甚至发布一些低俗信息来误导大众,造成恶劣的影响;3.故意制造一些言过其实或耸人听闻的标题来获得点击率。

一些微信发布者故意玩文字游戏,利用用户的猎奇心理,用一些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文字作标题来欺骗用户点击。

用户点击之后所看到的往往并不是标题所述那样,有的甚至是病毒网站或暗含吸费软件等,给用户造成巨大损失。

这些“标题党”已经成为微信圈的“公害”,它直接推动了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其背后都反映了价值观判断的失误[3]。

三是微信虚假信息的监管难度大。

由于微信自身的开放性、共享性、传播迅速性等特点,使得它的监管难度非常大。

每天在微信平台上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虽然有关键词过滤的审查,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微信的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都具有盲目性和不可控的特点,使得其监管难度与传统媒体相比大大增强[4]。

四、微信虚假信息防范措施微信虚假信息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所以,对微信虚假信息的防范势在必行。

第一,用法律来监管。

治理虚假信息,监管部门行动要快。

监管部门应尽快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在执行时应快速做出反应,出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要等到乱象丛生时,才被迫应对[5]。

第二,微信平台维护者和各地网安应担负起“把关人”的作用。

由于微信进入的门槛较低,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申请,但是,申请人的素质良莠不齐,致使微信传播的内容不乏虚假成分。

所以,微信平台的维护者和各地网络安全部门应担负起“把关人”的作用,加强信息审查,对制造假信息、传播假信息者应给予警告、封号等惩罚措施,严重者应让其承担法律后果。

第三,微信用户应自觉提高媒介素养,要自律。

不能不计后果的发布虚假信息,广大用户在转发时也应自觉辨别真伪,对虚假信息进行自觉抵制,不能以讹传讹,“助纣为虐”。

第四,传统媒体应发挥其谨慎、权威的信息发布优势。

一般的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都是代表官方的立场,有多年来形成的新闻采编和发布程序,经过层层审核、把关,给受众提供真实的信息。

所以,传统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之前,一定不能图快,应努力鉴别事件真伪、遵守新闻选择的规律,绝不能被微信的热点事件牵着走,更不能加以炒作。

参考文献:[1] 方兴东,石现升,张笑容等.微信传播机制与治理问题研究[J].现代传播,2013(6).[2] 李家声.“微时代”的传播负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3] 于洋,张音.内容同质化求快不求真新媒体需治“七种病”[N].人民日报,2015-04-02(23).[4] 崔颖敏.自媒体时代下对微信中虚假信息泛滥的一点思考[J].科技风,2014(12).[5] 刘兴民.网络虚假新闻的影响与治理[J].青年记者,2013(12).[责任编辑:思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