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雕塑作品赏析
加莱义民赏析

加莱义民赏析
《加莱义民》是罗丹的代表性群雕之一,它取材于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14世纪中叶英军入侵法国,加莱城无法抵抗,只好忍辱接受了投降条件:让六个有威望的城民拿着加莱城的钥匙去英军处受降并被处死,这些人必须光着头,穿囚犯的衣服,脖子上套着绳子。
为了保全加莱城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六个义民光荣地献出了生命。
罗丹以真实的手法表现了这六位义民走向死亡时的悲壮情境。
他打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雕塑常用的象征手法,没有把英雄人物放在高高的基座上,也没有赋予他们以神圣的光环,而是选取六位义民从加莱城走向英军军营时的那一重要历史时刻,把他们放在一个平凡、普通的街巷中。
六位义民各有各的特点,分别表现了义民的年龄、性格、经历以及他们的职业特点。
罗丹准确地刻画了这六位英雄在赴难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悲壮而又复杂的心理状态。
作品艺术的再现了英法百年战争中加莱城所发生的那一页悲壮的历史。
罗丹是振兴和发展雕塑艺术的一代宗师,在当时的西方,没人可以与他比肩。
他成为继米开朗基罗之后西方雕塑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罗丹 作品 《吻》及赏析

罗丹作品《吻》及赏析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罗丹的雕塑作品如下:思想者(The Thinker)吻(The Kiss)沉思(Thought)手(The Hand) (上帝的手罗丹的手魔鬼的手伸出坟墓的手握手浮雕奥秘擎)丑之美(Heaulmiere)虹(Iris)夏娃(Eve)亚当(Adam)地狱之门(The Gates of Hell)青铜时代加莱的义民(The Burghers of Calais)巴尔扎克(Balzac)伤鼻的男人(The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行走的人(The Walking Man)脚手架下的三个影子(The Three Shades on ascaffolding)永恒的春天永恒罗密欧与朱丽叶斯芬克斯叶里舍耶娃步行者我是美丽的达娜哀罗丹用生命的吻注入了青铜不朽的魅力,罗丹流泻着生命不朽的活力的《吻》,依然感染着世上成千上万的人,但留在罗丹作品《吻》中的身影,卡米尔.克洛贷尔,却因罗丹致命的一吻,在精神病院度过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三十年。
艺术世家的天才少女,十九岁的卡米尔.克洛贷尔,遭遇四十三岁的罗丹,雕塑家从此把生命的吻痕刻在少女的一生中。
卡米尔.克洛贷尔做了雕塑家整整十五年的情人,燃尽了一个女人最好的岁月,最后要求给一个女人尊严的承诺——婚姻,罗丹回答只愿意维持现状。
二人关系决裂,卡米尔最终没有回去。
卡米尔因为曾经是女人,而是情人;最后因为还是人,不再是情人。
罗丹之于卡米尔是天才的女人遭遇灵魂,卡米尔之于罗丹是艺术家遭遇美的洗礼。
女人被灵魂击中,艺术家被美丽冲昏,击中是毕生的,冲昏是暂时的,所以女情人一生只有一次劫难,艺术家却有不断的冲昏,为下一轮生命的激情铺垫。
沉思者雕塑作品鉴赏800字

沉思者雕塑作品鉴赏800字
沉思者,原名《思考者》,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于1880年
至1882年期间创作的一件大理石雕塑作品。
此作品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雕塑的代表之一,被誉为雕塑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正值19世纪末,当时欧洲正处于经历空前的文
化和思想启蒙浪潮,社会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丹通过这件雕塑作品表现了人类内心的苦闷和思考的境况,表达了自己
对人类生命的理解和价值观。
这个雕塑作品的主要特点是雕像的造型尺寸比平常人稍小,表情沉静
而严肃,身体也不是很完美,不过正是这些缺点让这件作品显得生动而有
血有肉。
雕像无衣饰,身体倚靠在一个平坦的岩石上,双手托着下巴,双
眼深思熟虑地注视着前方,似乎在思考着什么问题。
整个雕像充满了思考
和深度的气息,人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种感受:他(她)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存在,思考这个世界的本质。
在雕塑风格上,罗丹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例如,从远
处看,雕像显得很瘦弱,不过当你走近一些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各个部
位都有深刻的雕刻痕迹。
这种技巧使得整个雕像具有了特别的艺术魅力。
总之,沉思者是一件充满哲理和思想的雕塑玻璃,它超越了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一直以来都引人深思和思考。
这个雕塑作品不仅具有巨大的艺
术价值,还彰显了哲学和人文思想的精髓,成为现代文明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对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写一篇鉴赏文章 600字以上

对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写一篇鉴赏文章600字以上在参观罗丹一生的作品时,我们也就能欣赏了人的生命的全景。
从幼小的婴童到青春的少年,从成熟的中年到衰弱的老年,在这些人类的躯体上,我们品味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爱和欲,哭和笑,奋起和疲惫,信念的苏醒,绝望的控诉。
这些作品,倾注了罗丹一生的心力,几乎都带有宗教的内省和悲悯的基调。
他的人物既有着悲剧的悲惨气氛,也有着悲剧撼人心魄的力度。
今天我要着重探讨的就是罗丹在1885年所作《欧米哀尔》,这座雕像实在是包涵了太多我们不为人知的东西,而那些东西恰恰又是我们内心不愿意或者说是不敢于去承认的事物。
时过境迁,历史的车轮终究还是会碾压在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能做的就是正视我们的内心需求与惭愧现实之间的矛盾,我们有时甚至需求一种正常的对话沟通平台,但是我们却显得那么的无助和迷茫,唯有在罗丹的艺术世界当中我们能够很好的看到我们现在真正的自我以及我们童真失去的自我、年老时无赖的自我,由此我们就带着这份惊喜而又胆颤的情怀去走进罗丹艺术的内心世界和《欧米哀尔》背后的故事。
罗丹是唯塑史上最为推崇自然的艺术家,他对自然有种欣喜若狂般的冲动和一往直前的激情。
罗丹曾说过:“单凭灵感的工作,即使再聪明灵巧,总是力有未逮的。
一个人无法脱离自然而创作。
艺术家是自然造就的——当他理解了自然,并把它表现出来时——与其说艺术家是创造者,不如说是具有效仿自然才情的人。
”在罗丹艺术创作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更多的是从自然当中截取的画面和事物,我们看到的事物是那么的一尘不染、那么的质朴无华、那么的生动活泼。
罗丹在创作作品时首先是“搜尽奇峰打草稿”,观照大自然中一切事物,捕捉住大自然最为动情的瞬息变化。
罗丹的雕刻是倾注其毕生的情感的,他把对大自然的爱都刻在了石头、大理石或者是青铜上,罗丹在他艺术生涯的每一笔雕刻中都包涵着他对大自然最为纯洁敬仰和热爱之情,每一笔雕刻都是罗丹自己在与大自然进行艺术形式上的对话,每一笔雕刻都是罗丹在“物我两忘、心驰神往”的体现。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拉奥孔》是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80年至1884年间。
这座雕塑作品高6.10米,描绘的是地狱之门上的三个人物形象,包括一个鬼魂、一个亡灵和一个囚徒。
这一主题源自但丁的《神曲》中的地狱篇章,通过雕塑的形式表现出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真相的探寻。
雕塑中的人物造型独特,充满力量和动感。
作者以强烈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死亡的恐惧、绝望以及人类面临种种困境时的挣扎。
鬼魂的身体扭曲呈现出剧烈的痛苦,亡灵高举双臂,表现了对上帝的抗拒和无助,囚徒则展示出渴望自由的内心。
这些形象不仅具有个体的特征,还以象征性的方式展现了普遍的人性。
雕塑中的线条和质感营造出了一种压抑的氛围。
《拉奥孔》的构图十分紧凑,用富于张力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动态,但这些线条又在某种程度上给人感觉阻碍了人物的自由。
雕塑的表面纹理粗糙,让观者联想到地狱的严酷和残酷,加深了作品的表达效果。
雕塑所传达的主题是对人生与死亡的思辨。
作者通过这一作品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困境。
鬼魂象征着死亡的恐惧和虚无,亡灵象征着被宗教束缚和命运的束缚,囚徒则表现了对自由的渴望。
这些形象都呈现出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度洞察。
尽管主题属于宗教题材,但《拉奥孔》并不是一座宗教雕塑作品。
罗丹通过雕塑的形式表达对生命、死亡和人类命运的独立思考,同时也向观者传达了一种普世的情感,激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
作品展现出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雕塑作品《拉奥孔》通过生动、形象和有力的表现形式,探讨了人生的委曲与矛盾,以及人类对生死和命运的思考。
它不仅在形式上充满力量和动感,更在主题上体现出对人类命运和生命的尊重、思考和关怀。
这使其成为了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雕塑作品,也赋予了观者无限的思考空间。
罗丹雕塑作品欣赏

罗丹雕塑作品欣赏罗丹雕塑作品欣赏《圣徒约翰》罗丹(1840-1917年),在1879年创作了《圣徒约翰》的雕像。
雕刻家用格外坚实有力的手法,塑造了在沙漠中徒步跋涉、不畏艰险、随时随地传播“福音”的使徒形象。
此雕塑深入人物的内在情感,表现了使徒约翰的坚强意志与性格。
通过面部表情,可以看出约翰具有坚定安详的眼神,他仰起头来,微张着口,右臂伸出,手指着上天,似乎正在一边步行一边宣讲教义。
那迈开的阔步,不是刹那间的凝固动作,却是在静止的雕刻中表现出连续的步伐。
他采用了全裸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这一题材;更重要的是,雕刻家不仅追求“外在的真实”,而且极力探索和表达“内在的真实”。
这虽然是宗教人物的形象,但丝毫没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据说罗丹使用一位具有村野气的意大利人做模特,力求在一个普通劳动人民的形象中,表现那长途跋涉者的坚强毅力。
在构思中可以使我们体会到作者本人的情感,即在混乱的现实生活中,渴望真理与光明。
《地狱之门》和《思想者》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年)罗丹在1880年接受了制作《地狱之门》的艰巨任务。
雕刻家为此耗费了近20年的时光。
他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雕塑了186个分别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斗、折磨自己的形象。
这当中,有雄健的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后来成为独立的作品。
《思想者》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关于《思想者》同《地狱之门》的关系,罗丹在1904年发表过声明:“关于《思想者》有一段故事,在以往的日子里,我整天酝酿着《地狱之门》的构思。
在一扇门前,但丁坐在岩石上,正在思考着他的诗句。
在他的背后有《神曲》中所有的角色。
消瘦的苦行者但丁同一切脱离,无任何目的。
而我由于最初灵感的启发,联想到另一个思想者,一个裸体的男人也坐在岩石上,脚蜷缩在下面,拳头托着他的下颚,他正在梦想。
”《思想者》可以说是艺术家自己的化身,他的深奥思想由于他创造的杰作而显示出来。
罗丹雕塑《青铜时代》赏析

罗丹雕塑《青铜时代》赏析法国杰出雕塑家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丁浩雕塑《罗丹》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是继菲狄亚斯,米开郎基罗之后欧洲雕塑史上第三座高峰。
雕塑对罗丹而言,是抒发个人情感,表现思想的工具,罗丹善于用雕像的动态和姿势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内涵,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
罗丹《巴尔扎克像》罗丹从个人的认识出发,赋予雕塑作品以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他的雕塑以真实的情感感染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导我们,他把人的情感与理性都熔铸于他的雕塑中,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索,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罗丹《老娼妇》法国诗人里尔说:“罗丹是一切。
”意思是说;罗丹用那么多千变万化的雕塑作品在人们面前展现人世间可喜、可悲、可爱、可恶的众生相,并且让人们窥见生命的真实和艺术创造的意义。
的确,罗丹的雕塑真诚地把人类生活中最深刻的爱与美揭示出来奉献给了人们。
罗丹《青铜时代》青铜,高1.74米,创作于1876-1877年,现位于法国卢森堡公园。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罗丹来到比利时,又做了一段时间的建筑装饰雕刻。
之后他依靠积蓄来到意大利。
意大利之行使罗丹领略了米开朗琪罗艺术的风采。
米开朗琪罗的创造精神激发了罗丹蓄积已久的创作冲动。
他回到比利时后用了18个月的时间雕塑了一个男人体。
他请一个身材优美的年轻士兵给他作模特儿。
他把这个雕像做成:左手拿着棍子,正在走动中,突然被眼前的什么事怔住了,收住脚步,抬头呆望着,右手揪着自己的头发,那样子非常天真而自然。
罗丹《青铜时代》《青铜时代》原题为《爱的战士》,雕像手中原来拿着棍子,后罗丹接受别人的建议,将雕像手中的棍子去掉,并将雕塑易名为《青铜时代》,罗丹的裸体男人被赋予普通的人性,它表现出人的忧虑、羞怯和敬畏感。
罗丹《青铜时代》罗丹塑造:裸体男青年佛刚刚从睡梦中醒来,他的头微微后仰,睁大眼睛望着天空,具有一种天真的神态。
雕:罗丹《地狱之门》鉴赏

雕:罗丹《地狱之门》鉴赏展开全文雕:罗丹《地狱之门》鉴赏罗丹选中了文艺复兴时期大诗人但丁的长诗《神曲》中的“地狱篇”,塑造了著名的、规模浩繁的《地狱之门》群雕门饰。
这件纪念碑式的艺术品,共塑造186个痛苦群体,其中有几尊形象后来发展成独立的雕像,如《思想者》、《三个幽灵》、《接吻》等。
作品的中心主题是通过“地狱篇”中“从我这里走进苦恼之城,从我这里走进罪恶之渊,你们走进来的,把一切的希望抛在后面。
”的含义,用多结构形式,和象征性构图,及真实人物走型,综合表达罗丹的哲学观点,把近代文明罪恶都集中表现在“大门”之上,刻画出为情欲、恐惧、痛苦、理想而争斗、并折磨着自己的形象,贯穿着希望、幻灭、死亡和痛苦等种种感情。
最顶上的是《三个幽灵》,他们站着,头部互相接近,三只手臂都指向下面的地狱,《思想者》的两旁是一些轻罪人,渐下罪孽越来越大。
下边分两扇门,一边是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在走入地狱,一边是想吃人肉的饿鬼,其余部分包括地狱各色各样的恶人、奸贼、暴君、淫妓等等。
《地狱之门》以变幻的新奇雕塑手法曲折地反映着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这些悲惨离奇和扭作一团的形象是罗丹所注目的那个时代灰暗层面的抽象写照。
罗丹自已说:“当我没有强烈的感情时,是不会动手塑造的。
”他虽然按照但丁的诗篇,但所有被他捏成的形象都具有能够识别的现实典型意义,罗丹通过地狱之门“揭示了法国现实生活的悲剧,正如米开朗基罗以”最后的审判“来对现实生活作出最后判决一样。
《地狱之门》是罗丹一生中最有雄心,最为非凡的事业。
历时37年,至死没有完成。
其规模之大,难度之深,技巧上的成熟程度,更大大超过数百年前的艺术家。
罗丹在这件宏伟的作品上不断工作达37年之久。
为完成此作,他画了无数草图,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这座《地狱之门》上的雕像。
《地狱之门》体积为635×400×85厘米,原计划它应安装在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后因政府战后财政紧缩,也没催他作完,直至他死后,也无法把原作翻铸成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