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饮酒

合集下载

第26课《唐诗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第26课《唐诗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中体会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审美情趣。
3.增强文化自信:了解王维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提高思维品质:通过比较分析《饮酒(其五)》与其他唐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王维的生平为例,介绍唐诗的繁荣时期,强调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教学难点
(1)诗歌的意象分析: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抽象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表现手法的理解: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难以理解。
(3)文化背景的融入:如何让学生将诗歌内容与当时的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举例解释:
-对于意象分析,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意境。
-在讲解表现手法时,可结合具体的诗句,如“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解释其抒情意义,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王维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饮酒(其五)》的诗歌内容,熟读并背诵。
(2)分析诗歌的韵律、意象、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了解王维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认识唐诗的艺术价值。
举例说明:
-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理解《饮酒(其五)》的每一句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韵律美,如平仄、对仗等,分析其艺术效果。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韵律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其次,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部分学生仍然感到困惑,我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例如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或者采用图解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必背古诗词34篇《饮酒》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人教版初中全册语文试题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必背古诗词34篇《饮酒》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人教版初中全册语文试题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

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饮酒(其五)》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饮酒(其五)》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 名潜,
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 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
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 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 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 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
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
“陶谢”。主要作品《归去
来兮辞》、《桃花源记》
陶渊明:
他的一生经历可分为三个阶段。
2、平易朴素的语言中富于情趣与理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
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 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 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 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
归纳:
• 结合我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评评陶渊 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 明的思想精神?
•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 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 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 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加此有其积极意义。
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 “采菊”这
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中何 死宁 。曾 ,可
吹枝 落头 北抱 风香
枝菊 盖荷 。残 ,尽
犹已 有无 傲擎 霜雨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 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 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 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 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 归自然的志趣。
飞鸟相与还的“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句羁有鸟两恋意:旧林,池鱼思故渊
1、在己,鸟知回,我知回,已回。 2、在人,鸟知回,你们为什么不肯 接受这美好的归宿,投身宁静优美的自 然怀抱中呢?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 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 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

七年级语文下册 《饮酒》教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饮酒》教案 语文版

《饮酒》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

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

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五首-饮酒

语文版七年级诗词五首-饮酒

饮酒诗的主题思想也受到道家思想的 影响,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 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古代社会,文人常常因为政治、社 会等原因而受到限制和压迫,因此他 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由、自然 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主题的影响
饮酒诗的主题思想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 主题之一。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和书法,年仅13 岁便能写文章。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但因不满
官场黑暗,辞官归隐。
陶渊明的诗歌、散文、辞赋等作品,以其自然、清新、质朴的风格,表 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不满。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 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动形象
诗人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刻画出事物的细腻特征和情感色彩,如“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采菊”和“见南山”的描绘。
04
饮酒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01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 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02
当时社会盛行饮酒之风,文人墨 客常常借酒抒发情感。
个人背景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生活清贫,但仍 保持着高尚的志趣和节操。
表达技巧。
意象与意境
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和意境,理解作者所表
达的情感和思想。
文化内涵
挖掘诗词所蕴含的文化 内涵,理解作者所处的 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艺术手法
从诗词的艺术手法、结 构等方面进行鉴赏,感 受作者的创作特点和艺价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是否深刻、真挚,是否具有时
作者的创作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本篇是其中的第五首,约作于公元416年(晋孝武帝太元十一 年),时值东晋末期,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陶渊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也在加剧。他感慨晋朝的覆灭,战乱不 断,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写下了这首诗。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

初中语文《饮酒》教案范例教学目标:1.了解《饮酒》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借代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1.讲授法;2.讨论法;3.阅读与理解相结合。

教学资源:1.课文《饮酒》;2.教学PPT;3.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引入课题,并和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发学生对饮酒这一话题的思考。

二、学习新课(2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饮酒》,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3)文中的“浊酒”,“倒立杯中的浊酒”,“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这些词语的意义是什么?三、导读中心(15分钟)1.教师解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借代和隐喻的意义。

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学生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提供指导和补充说明。

四、深化学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阅读理解题目的练习,并与组员共同讨论答案。

2.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文中的“满瓶的酒缸”、“江河、山川都被酒浸透了”等句子中的借代和隐喻是什么意思?(3)你对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有何理解?3.学生展示答案,教师提供指导和讲解。

五、总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复习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以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反思:。

七年级下册语文《饮酒》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饮酒》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饮酒》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饮酒》教案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在人境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王建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八课《饮酒》课件

王建新-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八课《饮酒》课件


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Hale Waihona Puke 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气:气象,景致。日夕:傍晚。相与还:结 伴而归。 暮色中山中的景象更加美丽,飞翔的鸟 儿结伴归巢。 这两句写南山美妙的晚景,但景中蕴含着作 者的感情。
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 “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 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 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 与大自然同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修建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可从没 有车马喧闹烦神应酬。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首句就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 “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 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 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
4、“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 改为“望”?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 无所求的心境。将“见”改为“望”不好。“见” 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之时 之抬头际,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5、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两个字上? “心远”。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 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饮酒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诗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饮酒》一组诗中,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在语文版实验教材中,《饮酒》被编排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七年级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大都是15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21世纪,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不长,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3.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四、设计思路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下解读。

然后在上课时师生再对提出的问题共同探讨,解惑答疑。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饮酒》陶渊明生平简介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饮酒》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生平简介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浔阳柴桑人,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

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

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52年)。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有《陶渊明集》。

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父名史不载,存疑。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的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陶渊明《饮酒》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赏析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2.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基本技巧,如平仄、对仗等,掌握程度不一。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适时调整了讲解节奏,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技巧在诗歌中的应用。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作诗句,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同学在运用古诗词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在指导过程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反馈。
4.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5.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本节课将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着重培养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语言特点,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与创作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饮酒》其五的基本概念。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以归隐田园著称。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饮酒》其五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陶渊明如何运用诗歌表达归隐情怀,以及这种情感如何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
-通过对比现代生活,探讨古代文人归隐思想的现实意义。
(2)古诗词技巧的运用与辨析。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仄、对仗等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设计实践活动,如创作简单的诗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3)陶渊明文学成就的深度认识。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陶渊明的文学价值。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饮酒历史背景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饮酒历史背景

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饮酒历史背景导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作者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但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

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

第二年又攻克长安。

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

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

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

他想当皇帝,当今的皇上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

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

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

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

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

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

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

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总结: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

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

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在冬日的微光里,似流水一般划过。几场细盐似的白雪过后,青绿的冬小麦在如纱的雪粉下微微蛰伏下来,它们静静等待着春光的唤醒,伺机把生命之光撒满养育无数儿女的黄土高原。
篮球论坛
过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过年是家人团圆的象征,是亲戚之间血缘关系的纽带。年货顾名思义就是过年要用的货物。国人的年货不仅在美食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而且在繁文缛节上也为世界 惊叹。过年档隙是礼尚往来的绝佳时间,也是一场美食文化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食做的好不好,还得看你年货备得怎么样。大年三十晚上,天南地北的游子尽数回家,尽情享受家人团 圆赐予的温馨,女人们鼓足了劲在厨房里忙乎,欢快的刀切火烹声不绝于耳,只为给牵肠挂肚的亲人满口的幸福。
一进入腊月,庄稼人就开始扳着指头盼年了,磨面ຫໍສະໝຸດ ,备干菜,粉调料,拾掇柴火······
庄稼人辛苦了一年,只有腊月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个清闲的人了,这个时候不用操心田里的农活,只一门心思度过一年里最后一个月。庄稼人把腊月的最后一天才叫过年。过年时,家里会准备许许多 多的好吃的,给家里人买新衣服,还会在正月里祭祖,走亲戚。远方的亲人也会不约而同回家,一家人三十晚上,吃一顿年夜饭,听家里人讲讲家乡的变化,听归来的人说说外面的世界。这是对生活的 年终总结,让看似平淡的生活燃起激情的火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