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常见动点问题(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动点题试卷及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题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 下列关于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 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定沿着直线运动B. 动点的运动轨迹可以是曲线C. 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不变的D. 动点的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 设动点P的坐标为(x,y),则下列关于P点的运动轨迹方程正确的是()A. x+y=0B. x-y=0C. x^2+y^2=1D. x^2-y^2=13. 一个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从原点出发,先向x轴正方向运动2个单位,然后向y轴负方向运动3个单位,最后向x轴负方向运动4个单位。

则该动点的运动轨迹是()A. 直线B. 抛物线C. 圆D. 双曲线4. 设动点P的坐标为(x,y),则下列关于P点的运动轨迹方程正确的是()A. x^2+y^2=1B. x^2+y^2=4C. x^2-y^2=1D. x^2-y^2=4然后向y轴负方向运动3个单位,最后向x轴负方向运动4个单位。

则该动点的运动轨迹是()A. 直线B. 抛物线C. 圆D. 双曲线6. 设动点P的坐标为(x,y),则下列关于P点的运动轨迹方程正确的是()A. x^2+y^2=1B. x^2+y^2=4C. x^2-y^2=1D. x^2-y^2=47. 一个动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从原点出发,先向x轴正方向运动2个单位,然后向y轴负方向运动3个单位,最后向x轴负方向运动4个单位。

则该动点的运动轨迹是()A. 直线B. 抛物线C. 圆D. 双曲线8. 设动点P的坐标为(x,y),则下列关于P点的运动轨迹方程正确的是()A. x^2+y^2=1B. x^2+y^2=4C. x^2-y^2=1D. x^2-y^2=4然后向y轴负方向运动3个单位,最后向x轴负方向运动4个单位。

则该动点的运动轨迹是()A. 直线B. 抛物线C. 圆D. 双曲线10. 设动点P的坐标为(x,y),则下列关于P点的运动轨迹方程正确的是()A. x^2+y^2=1B. x^2+y^2=4C. x^2-y^2=1D. x^2-y^2=4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50分)1. 动点的运动轨迹可以是()、()、()等。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

初二数学经典动点问题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

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 以3cm/s的速度运动。

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2、在△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点E。

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XXX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

点M从点A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

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4、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

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

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 cm。

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问题一已知点A(-2, 5)和点B(4, -1),求线段AB的中点的坐标。

解答一根据坐标的定义,线段的中点坐标可以通过求两个端点的坐标的平均值得到。

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线段AB的中点的坐标如下:中点坐标x = (x<sub>A</sub> + x<sub>B</sub>)/2 = (-2 + 4)/2 = 1中点坐标y = (y<sub>A</sub> + y<sub>B</sub>)/2 = (5 - 1)/2 = 2 所以线段AB的中点的坐标是(1, 2)。

问题二已知点C(3, -2)和点D(-5, 6),求线段CD的长度。

解答二根据坐标的定义,计算线段的长度可以使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对于两点(x<sub>1</sub>, y<sub>1</sub>)和(x<sub>2</sub>,y<sub>2</sub>),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距离= √((x<sub>2</sub> - x<sub>1</sub>)^2 + (y<sub>2</sub> - y<sub>1</sub>)^2)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线段CD的长度如下:距离= √((-5 - 3)^2 + (6 - (-2))^2) = √(64 + 64) = √128 = 8√2所以线段CD的长度为8√2。

问题三已知点E(2, -3)和线段DE的长度为10,求点D的坐标。

解答三根据坐标的定义,求点D的坐标可以通过已知点E的坐标和线段DE的长度进行计算。

首先,我们将点D的坐标记为(x, y)。

然后,根据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10 = √((x - 2)^2 + (y - (-3))^2)对上述方程进行化简,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100 = (x - 2)^2 + (y + 3)^2这是一个关于x和y的二次方程。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

初二数学动点练习题1. 直线上的动点问题- 题目:在直线AB上,点C是动点,当点C沿着直线AB移动时,求证∠ACB是一个恒定的角度。

2. 圆上的动点问题- 题目:圆O的半径为5,点P是圆上的动点。

求证:无论点P在圆上如何移动,OP的长度始终为5。

3. 动点与线段的关系- 题目:线段AB的长度为10,点C是线段AB上的动点。

当点C从A向B移动时,求线段AC的长度与线段BC的长度之和是否恒定。

4. 动点与三角形的面积- 题目:三角形ABC的面积为30平方单位,点D是边AB上的动点。

求证:无论点D在AB上如何移动,三角形ACD的面积始终是三角形ABC面积的一半。

5. 动点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题目: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是边AB上的动点,点F是边CD 上的动点,且EF始终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

求证:无论点E和点F如何移动,EF的长度始终等于AB和CD的长度之和。

6. 动点与圆的切线- 题目:圆O的半径为6,点P是圆O外的一点,点Q是圆O上的动点。

当点Q沿着圆O移动时,求证:点P到圆O的切线长度始终等于点P到点Q的距离。

7. 动点与相似三角形- 题目: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相似,点G是三角形ABC的动点,点H是三角形DEF的动点,且GH始终是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的对应边的平行线。

求证:无论点G和点H如何移动,三角形AGH与三角形DEF始终相似。

8. 动点与坐标系- 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3),点B的坐标为(5,6)。

点C是线段AB上的动点,其坐标为(x,y)。

求证:无论点C如何移动,x和y的和始终等于点A和点B坐标的和。

练习题答案提示:- 对于直线上的动点问题,可以利用角度的恒定性,结合直线的性质来证明。

- 对于圆上的动点问题,可以利用圆的半径性质来证明。

- 对于动点与线段的关系问题,可以利用线段长度的加法性质来证明。

- 对于动点与三角形的面积问题,可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证明。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动点题型归纳一、动点与三角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三角形边上运动求线段长度或周长题目:在等腰三角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求公式的长度。

解析: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

因为公式,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所以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当公式时,公式,则公式。

在公式中,根据勾股定理公式。

2. 动点运动过程中三角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同时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公式,求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已知公式,则公式,公式。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公式,对于公式,底为公式,高为公式。

所以公式。

二、动点与四边形相关题型1. 动点在四边形边上运动判断四边形形状题目:在矩形公式中,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当公式时,四边形公式是什么四边形?解析:当公式时,公式,公式。

因为四边形公式是矩形,所以公式,公式。

则公式,公式。

在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因为公式),公式,公式(此时公式运动到公式点),公式。

因为公式且公式,所以四边形公式是梯形。

2. 动点运动过程中四边形面积的变化题目:在平行四边形公式中,公式,公式,公式,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点公式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向点公式运动,速度为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设运动时间为公式秒。

求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与公式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四边形公式的面积公式。

过点公式作公式于点公式,在公式中,公式,公式,则公式,公式。

所以公式。

因为公式,则公式。

公式。

所以公式。

三、动点与函数图象相关题型1. 根据动点运动情况确定函数图象题目:如图,在边长为公式的正方形公式中,点公式以每秒公式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公式出发,沿公式的路径运动,到点公式停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动点问题压轴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动点问题压轴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 动点压轴题1. 如图, 在四边形ABCD中, ∠A=∠B=∠BCD=90°, AB=DC=3, AD=BC=7. 延长BC 到E, 使CE=4, 连接DE, 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知DE=5. 动点P从点B出发, 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 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 (t>0)(1)当时, 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2)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ABP△的面积S;(不包括点P与点A重合的情况)(3)当点在BC边上时, 直接写出点到四边形ABED任意相邻两边距离相等时的值.2. 如图, 在正方形ABCD中, E是边AB上的一动点(不与点A, B重合), 连接DE, 点A关于直线DE的对称点为F, 连接EF并延长交BC于点G, 且∠CGD=∠DGE, 连接DG, 过点E作EH⊥DE交DG的延长线于点H, 连接BH.(1)猜想: △DEH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2)猜想BH与AE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3. 如图, 在中, , , AB=8cm, 动点从点开始以的速度向点运动, 动点从点开始以的速度向点运动, 两点同时运动, 同时停止, 运动时间为.(1)当为何值时, 是等边三角形?(2)当为何值时, 是直角三角形?(3)过点作交于点, 连接, 求证: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 已知正方形, 点F是射线上一动点(不与C, D重合), 连接并延长交直线于点E, 交于点H, 连接, 过点C作交于点G.(1)若点F在边上, 如图1.①证明:⑤猜想线段CG与EF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取中点M, 连结, 若, 正方形边长为6, 求的长5. 已知: 如图, 在菱形ABCD中, ∠B=60°, 点E、F分别是AB.AD上的动点, 且BE=AF.(1)求证: △ECF是等边三角形(2)已知M为CD的中点, 仅用无刻度的直尺作出最短的EF(不写作法, 保留作图痕迹)6. 如图, 在矩形ABCD中, AB=9, 点E在边AB上, 且AE=5. 动点P从点A出发,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 沿折线AD—DC运动, 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 连接PE, 作点A关于直线PE的对称点F, 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t>0).(1)如图1, 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 当F与点C重合时, 求BC的长;(2)如图2, 如果BC=4, 当点F落在矩形ABCD的边上时, 求t的值.7. 如图, 已知长方形的边AD=8, AB=4, 动点M从点A出发,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D→A的路径匀速运动, 同时, 动点N从点C出发, 沿C→B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匀速运动, 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 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秒.(1)如(图一), 当运动时间为1秒时, 求MN的长度;(2)当0≤t≤4时, 直接写出AMN为直角三角形时的运动时间t的值;(3)如(图二), 当4<t<8时, 判断AMN的形状, 并说明理由.8. 如图1, 是正方形边上一点, 过点作, 交的延长线于点.(1)求证: ;(2)如图2, 若正方形边长为6, 线段上有一动点从点出发, 以1个单位长度每秒沿向运动. 同时线段上另一动点从点出发, 以2个单位长度每秒沿向运动, 当点到达点后点也停止运动. 连接, 点的运动时间为, 的面积为, 求关于的函数关系式;(3)如图3, 连接, 连接交于点, 连接并延长, 交于点, 已知, , 求的长.9. 在菱形中, , , 点E是边的中点, 点M是边上一动点(不与点A重合), 连接并延长交射线于点N, 连接、,(1)求证: 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当_______时, 四边形是矩形;(3)四边形能否成为菱形?若能, 求出的值, 若不能, 请说明理由.10. 已知正方形ABCD, 点F是射线DC上一动点(不与C.D重合), 连接AF并延长交直线BC于点E, 交BD于H, 连接CH, 过点C作CG⊥HC交AE于点G.(1)若点F在边CD上, 如图1.①证明: ∠DAH=∠DCH;②猜想GF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取DF中点M, 连结MG.若MG=5, 正方形边长为8, 求BE的长.11. 如图, 在△ABC中, ∠BAC=90°, AB=AC, 点D是直线BC上一动点(不与端点重合), 以AD为边在AD右侧作正方形ADEF, 连接CF.(1)如图1, 当点D在线段BC上时, 求证: CF⊥BC;(2)如图2, 当点D在线段BC延长线上时, CF⊥BC还成立吗?如成立请证明, 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在图1、图2中, 选择一个图形证明:BD2+CD2=2AD2.12. 如图, 在直角梯形中, , , , , , 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速度运动, 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点B以的速度运动. 点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 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 另一点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秒. 求:(1)t为何值时, 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t为何值时, 四边形ABQP为矩形?(3)是否存在, 使梯形ABQP的面积为?若存在请求出,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 在中, 为锐角, 点D为射线BC上一动点, 连接AD, 以AD为一边且在AD的右侧作正方形ADEF. 解答下列问题:(1)如果,①如图1, 当点D在线段BC上时(与点B不重合), 线段CF、BD之间的位置关系为;数量关系为;②如图2, 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 ①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并说明理由;(2)如图3, 如果, 点D在线段BC上运动(与点B不重合).试探究:当时, (1)中的CF, BD之间的位置关系是否仍然成立, 并说明理由.14. 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点O是坐标原点, 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 点A的坐标为(14, 0), 点B的坐标为.(1)填空: 点C的坐标为;平行四边形OABC的对称中心的点的坐标为;(2)动点P从点O出发, 沿OA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A匀速运动, 动点Q 从点A出发, 沿AB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B匀速运动, 一点到达终点时, 另一点停止运动. 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 求当t为何值时, △PQC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OABC面积的一半?(3)当△PQC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OABC面积的一半时,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到一点M, 使以M、P、Q、C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请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15. 如图, 已知O是坐标原点, 点A的坐标是(5, 0), 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 以OB, OA为边作矩形OBCA, 点E, H分别在边BC和边OA上, 将△BOE沿着OE对折, 使点B落在OC上的F点处, 将△ACH沿着CH对折, 使点A落在OC上的G点处.(1)求证: 四边形OECH是平行四边形;(2)当点B运动到使得点F, G重合时, 求点B的坐标, 并判断四边形OECH是什么四边形?说明理由;(3)当点B运动到使得点F, G将对角线OC三等分时, 直接写出点B的坐标.16. 如图, 把矩形OABC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 使分别落在x, y轴的正半轴上, 其中, 对角线AC所在直线解析式为, 将矩形OABC沿着BE折叠, 使点A落在边OC 上的D处.(1)求点B的坐标;(2)求EA的长度;(3)点P是y轴上一动点, 是否存在点P使得△PBE的周长最小, 若存在, 请求出点P的坐标, 如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17. 【情境】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尝试自制数学学具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图①是一块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学具, 是边上一个动点, 由点向点运动, 速度为, 是边延长线上一动点, 与点同时以相同的速度由点向延长线方向运动, 连接, 交于点, 设点运动的时间为.(1)【问题】填空: _____;(2)【问题】当时, 求的值;(3)【探究】如图②, 过点作, 垂足为, 在点, 点运动过程中, 线段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 请求出的长度;若变化, 请说明理由.18. 在长方形ABCD中, AB=4, BC=8, 点P、Q为BC边上的两个动点(点P位于点Q的左侧, P、Q均不与顶点重合), PQ=2(1)如图①, 若点E为CD边上的中点, 当Q移动到BC边上的中点时, 求证: AP=QE;(2)如图②, 若点E为CD边上的中点, 在PQ的移动过程中, 若四边形APQE的周长最小时, 求BP的长;(3)如图③, 若M、N分别为AD边和CD边上的两个动点(M、N均不与顶点重合), 当BP=3, 且四边形PQNM的周长最小时, 求此时四边形PQNM的面积.19. 如图, 长方形ABCD中, AB=4cm, BC=6cm, 现有一动点P从A出发以2cm/秒的速度, 沿矩形的边A—B—C—D—A返回到点A停止, 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1)当t=3秒时, BP=cm;(2)当t为何值时, 连结CP, DP, △CDP为等腰三角形;(3)Q为AD边上的点, 且DQ=5, 当t为何值时, 以长方形的两个顶点及点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DCQ全等.20. 在矩形ABCD中, AB=6, BC=8, 点E是射线BC上一个动点, 连接AE并延长交射线DC于点F, 将△ABE沿直线AE翻折到△AB'E, 延长AB'与直线CD交于点M.(1)求证: AM=MF;(2)当点E是边BC的中点时, 求CM的长;(3)当CF=4时, 求CM的长.参考答案:1. (1)2t−7;(2)S=;(3)点到四边形ABED任意相邻两边距离相等时的值为1.5秒或3秒.2. (1)等腰直角三角形,(2), 证明见解析3. (1)(2)4t=或8 5(3)见解析4. (1)①证明见解析;②结论,(2)BE的长为6+6-6. (1)BC的长为3;(2)t的值为6秒或12秒或14秒.7. (1)(2)83或4(3)⑤AMN是锐角三角形8. (2)(3)2.49. (2)1;(3)210. (1)②GFC是等腰三角形;(2)BE的长为14或2.11. (2)成立12. (1)6(2)13 2(3)不存在13. (1)①, ;②成立(2)成立14. (1), ;(2)当t为0或4时, △PQC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OABC面积的一半(3)或(10, -4)或或(18, 0)或或15. (2)B(0, );四边形OECH是菱形(3)点B的坐标是(0, )或(0, )16.(1)B(6, 10)(2)103 AE=(3)400,13 P⎛⎫ ⎪⎝⎭17. (1)24(2)4(3)线段DE的长度不改变, DE=618. (2)4(3)419. (1)2;(2)或或;(3)2.5或4.5或7.5或9.5 20.(2)8 3(3)215或21。

(完整版)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完整版)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态问题一、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类型:1。

利用图形想到三角形全等,相似及三角函数2.分析题目,了解有几个动点,动点的路程,速度(动点怎么动)3.结合图形和题目,得出已知或能间接求出的数据4。

分情况讨论,把每种可能情况列出来,不要漏5.动点一般在中考都是压轴题,步骤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6。

动点类题目一般都有好几问,前一问大都是后一问的提示,就像几何探究类题一样,如果后面的题难了,可以反过去看看前面问题的结论二、例题:1、如图1,梯形ABCD中,AD∥ 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的长为 ;的长为 ;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EFCF于点F,求证:AE=EF.AB的中点M,连接ME,则AM=EC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是边BC的中点"改为“点E是边BC上(除B,C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是BC的延长线上(除C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ACBAED图1NMA BCDEMN图2ACBEDNM图36、如图, 射线MB上,MB=9,A是射线MB外一点,AB=5且A到射线MB的距离为3,动点P从M沿射线MB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的运动时间为t.求(1)△ PAB为等腰三角形的t值;(2)△ 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为直角三角形的t值(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点向C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哪条边上相遇?A DFC GEB图1A DFC GEB图3A DFC GEB图2。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 中,AD ∥ BC ,∠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 从A 开始沿AD 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 从C 开始沿CB 向点B 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 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 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M 在边DC 上,且DM=1,N 为对角线AC 上任意一点,则DN+MN 的最小值为 53、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②当α=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 ; (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 是菱形.∵∠α=∠ACB=900,∴BC //ED . ∵CE //AB , ∴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 在Rt △ABC 中,∠ACB =900,∠B =600,BC =2, ∴∠A =300.∴AB =4,AC =23. ∴AO =12AC=3 .在Rt △AOD 中,∠A =300,∴AD =2.∴BD =2. ∴BD =BC . 又∵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 是菱形4、在△ABC 中,∠ACB=90°,AC=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O E CDA α lOCA (备用图) CB AE D 图1 N M A B C D EM N 图2A CB E D N M 图3(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AD +BE ;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解:(1)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 ∴∠ACD=∠CBE , 又∵AC=BC ,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解:(1)正确.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BM BE ∴=.45BME ∴∠=°,135AME ∴∠=°.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 AME ECF ∴∠=∠.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AE EF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 求(1)△ 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D FC G E B 图1 AD FG B 图3A D FC GE B 图2A D F C GB M A D FC G E B N7、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为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 ∠B=60°。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常见动点问题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常见动点问题

完整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常见动点问题1、在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

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以1厘米/秒的速度向点D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以3厘米/秒的速度向B点运动。

已知P、Q两点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求:1)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平行四边形?2)在某个时刻,四边形PQCD可能是菱形吗?为什么?3)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直角梯形?4)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是等腰梯形?2、在矩形ABCD中,AB=20cm,BC=4cm,点P从A开始沿折线A—B—C—D以4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C开始沿CD边1cm/s的速度移动。

如果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点D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设运动时间为t(s),求t为何值时,四边形APQD也为矩形?3、在等腰梯形ABCD中,AB∥DC,AD=BC=5cm,AB=12cm,CD=6cm,点P从A开始沿AB边向B以每秒3cm 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D边向D以每秒1cm的速度移动。

如果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

设运动时间为t秒,求:1)证明当t=3时,四边形APQD是平行四边形;2)是否存在t使得PQ平分对角线BD?若存在,求出此时的t;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若△DPQ是以PQ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t的值。

4、在四边形ABCD中,AD∥BC,且AD>BC,BC=6cm,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P以1cm/s的速度由A向D运动,Q以2cm/s的速度由C向B运动。

几秒后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5、已知:△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停止运动。

初二动点问题(含标准答案)

初二动点问题(含标准答案)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作者:日期: 2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 中,AD // BC,/ B=90 ° , AB=14cm,AD=18cm,BC=21cm,点P 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 Q分别从A , 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_____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_____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 , 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53、如图,在只也ABC中,ACB 90°, B 60°, BC 2•点°是AC的中点,过点°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 •过点C作2CE // AB 交直线I 于点E ,设直线I 的旋转角为(1)①当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②当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 AD 的长为(2)当 90°时,判断四边形 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 [① 30, 1 :② 60, 1.5;(2)当/% =900时,四边形 EDBC 是菱形•v/a =/ACB=90°,「. BC//ED. T CE//AB,二四边形 EDBC 是平行四边形 在 Rt △ABC 中,/ ACB=900,/ B=60°,BC=2, /./ A=30°.137AC3••• AB=4,AC=2 '3. ••• A°= 2 = 3 •在 Rt △ AOD 中,/ A=30,二 AD=2.B• BD=2. • BD=BC. 又•••四边形 EDBC 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EDBC 是菱形 4、C ,A(1) 当直线 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 ADC ◎△ CEB •,②DE=AD + BE ;⑵当直线 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 DE=AD-BE ;⑶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 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 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 [① •••/ ACD= / ACB=90 •••/ CAD+ / ACD=90 /-Z BCE+ / ACD=90•••/ CAD= Z BCE •/ AC=BCADC ◎△ CEB② •/△ ADC ◎△ CEB • CE=AD , CD=BE • DE=CE+CD=AD+BE(2) T Z ADC= Z CEB= Z ACB=90°ACD= Z CBE又 ■: AC=BCACD ◎△ CBE • CE=AD , CD=BE • DE=CE-CD=AD-BE(3) 当 MN 旋转至U 图 3 的位置时,DE=BE-AD(或 AD=BE-DE , BE=AD+DE 等)•/Z ADC= Z CEB= Z ACB=90° /Z ACD= Z CBE , 又 ■: AC=BC ,ACD ◎△ CBE ,• AD=CE ,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 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 AEF 90°,且EF 交正方形外角 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EF.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 M 连接 ME 则 AM =EC,易证△ AME ECF ,所以 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 )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 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 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 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 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3) 若AB=5且Z 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 解:(1)正确. 证明:在 AB 上取一点M ,使AM45°DCFBM BE . BME QCF 是外角平分线,AMEQ AEBBAE(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NBN BE . N PCEQ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AE BEA . NAE △ ANEECF (ASA ). AE EF .ECF . BAE 90°, CEF . AEB△6、如图,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 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 求(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 P 的运动时间为t.(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 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图沿射线2 >过P 作PG 丄IVIN 于G VMN/7AB^NM=NP过N 作NR 丄MP^R 则有:RM=0.5FM= V宀 忑 J :Rt ANMRM^RM- y MN=」CMV3 再A — {5・X j ■亍:、x=43。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动点问题及压轴题带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动点问题及压轴题带答案

1.(12分)已知: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0,4),B(0,2),点C是x轴上一点,点D为OC的中点.(1)求证:BD∥AC;(2)若点C在x轴正半轴上,且BD与AC的距离等于1,求点C的坐标;(3)如果OE⊥AC于点E,当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时,求直线AC的解析式.2.(12分)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BC=26cm.一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 边向点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和点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则(1)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AB边的长是否存在一数值,使四边形PQCD为菱形.如果存在,请求出AB 边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出理由.3.(本题10分)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AB =6,P 为边CD 上一点,过P 点作PE ⊥BD 于点E ,连接BP(1) O 为BP 的中点,连接CO 并延长交BD 于点F① 如图1,连接OE ,求证:OE ⊥OC② 如图2,若53=EF BF ,求DP 的长 (2) CP EP 22+=___________4.(本题12分)如图1,直线333+-=x y 分别与y 轴、x 轴交于点A 、点B ,点C 的坐标为(-3,0),D 为直线AB 上一动点,连接CD 交y 轴于点E(1) 点B 的坐标为__________,不等式0333>+-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2) 若S △COE =S △ADE ,求点D 的坐标(3) 如图2,以CD 为边作菱形CDFG ,且∠CDF =60°.当点D 运动时,点G 在一条定直线上运动,请求出这条定直线的解析式.5.(11分)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 是菱形,点A 的坐标为(﹣3,4),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 交y 轴于点M ,AB 边交y 轴于点H ,连接BM .(1)菱形ABCO的边长是 ;(2)求直线AC 的解析式;(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BC 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匀速运动,设△PMB 的面积为S (S≠0),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①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在点P 运动过程中,当S =3,请直接写出t 的值.6.(11分)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90°,且AD=12cm ,AB=8cm ,DC=10cm ,若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cm 的速度沿线段AD 向点D 运动;动点Q 从C 点出发以每秒3cm 的速度沿CB 向B 点运动,当P 点到达D 点时,动点P 、Q 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 、Q 同时出发,并运动了t 秒,回答下列问题:(1)BC= cm ;(2)当t 为多少时,四边形PQCD 成为平行四边形?(3)当t 为多少时,四边形PQCD 为等腰梯形?(4)是否存在t ,使得△DQC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7、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A关于直线BP的对称点是点Q,连接PQ、D Q、CQ、BQ,设AP=x.(1)BQ+DQ的最小值是_______,此时x的值是_______;(2)如图②,若PQ的延长线交CD边于点E,并且∠CQD=90°.①求证:点E是CD的中点;②求x的值.(3)若点P是射线AD上的一个动点,请直接写出当△CDQ为等腰三角形时x 的值.8、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y=﹣x+b交x轴于点A(8,0),交y轴正半轴于点B.(1)求点B的坐标;(2)如图2,直线AC交y轴负半轴于点C,AB=BC,P为线段AB上一点,过点P 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AC于点Q,设点P的横坐标为t,线段PQ的长为d,求d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M为CA延长线上一点,且AM=CQ,在直线AC上方的直线AB上是否存在点N,使△QMN是以QM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N的坐标及PN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解答】解:(1)∵A(0,4),B(0,2),∴OA=4,OB=2,点B为线段OA的中点,又点D为OC的中点,即BD为△AOC的中位线,∴BD∥AC;(2)如图1,作BF⊥AC于点F,取AB的中点G,则G(0,3),∵BD∥AC,BD与AC的距离等于1,∴BF=1,∵在Rt△ABF中,∠AFB=90°,AB=2,点G为AB的中点,∴FG=BG=AB=1,∴△BFG是等边三角形,∠ABF=60°.∴∠BAC=30°,设OC=x,则AC=2x,根据勾股定理得:OA==x,∵OA=4,∴x=∵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的坐标为(,0);(3)如图2,当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时,AB∥DE,∴DE⊥OC,∵点D为OC的中点,∴OE=EC,∵OE⊥AC,∴∠OCA=45°,∴OC=OA=4,∵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的坐标为(4,0),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k≠0).将A(0,4),C(4,0)代入AC的解析式得:解得:∴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4.2.【解答】解:(1)由运动知,AP=t,CQ=3t,∴DP=AD﹣AP=24﹣t,∵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DP=CQ,∴24﹣t=3t,∴t=6;(2)如图2,过点D作DE⊥BC于E,过点P作PF⊥BC于F,∴四边形EFPD是矩形,∴DE=PF,[来源:Z|xx|]∵四边形PQCD是等腰梯形,∴∠PQC=∠DCQ,∵∠PFQ=∠DEC=90°,∴△PFQ≌△DEC,∴FQ=CE,∴BE=AD=24,∴CE=BC﹣BE=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CQ=DP+2CE,由运动知,AP=t,CQ=3t,∴DP=AD﹣AP=24﹣t,∴24﹣t+2×2=3t,∴t=7,(3)AB边的长是8时,四边形PQCD为菱形,理由:由(1)知,t=6时,四边形PQCD是平行四边形,∴DP=24﹣6=18,∵平行四边形PQCD是菱形,∴CD=DP=18,如图2,过点D作DE⊥BC于E,∴四边形ABED是矩形,∴AB=DE,在Rt△CDE中,CE=2,CD=18,∴DE==8.3.证明:(1) ① ∵∠PEB =∠PCB =90°,O 为BP 的中点∴OE =OB =OP =OC∴∠POE =2∠DBP ,∠POC =2∠CBP∴∠COE =∠POE +∠POC =2(∠DBP +∠CBP )=90°∴OE ⊥OC② 连接OE 、CE∵△CO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CF =45°在等腰Rt △BCD 中,BF 2+DE 2=EF 2设BF =3x ,EF =5x ,则DE =4x∴3x +4x +5x =26,解得x =22 ∴DP =2DE =424=x(2) ∵62==-+=+CD C DP CP EP ∴2322=+CP EP4.解:(1) (3,0)、x <3(2) ∵S △COE =S △ADE∴S △AOB =S △CBD 即33321621⨯⨯=⨯⨯D y ,y D =233 当y =233时,23233333==+-x x ,∴D (23323,) (3) 连接CF∵∠CDF =60°∴△CDF 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C∵AB =AC =BC =6∴△ABC 为等边三角形∴△CAF ≌△CBD (SAS )∴∠CAF =∠ACB =60°∴AF ∥x 轴设D (m ,333+-m )过点D 作DH ⊥x 轴于H∴BH =3-m ,DB =6-2m =AF∴F (2m -6,33)由平移可知:G (m -9,m 3-) 令⎪⎩⎪⎨⎧-=-=m y m x 39∴点G 在直线393--=x y 上6.解:根据题意得:PA=2t ,CQ=3t ,则PD=AD-PA=12-2t .(1)如图,过D 点作DE ⊥BC 于E ,则四边形ABED 为长方形,DE=AB=8cm ,AD=BE=12cm ,在直角△CDE 中,∵∠CED=90°,DC=10cm ,DE=8cm ,∴22DC DE -,∴BC=BE+EC=18cm .…………………………………………………………………2分(直接写出最后结果18cm 即可)(2)∵AD ∥BC ,即PD ∥CQ ,∴当PD=CQ 时,四边形PQCD 为平行四边形,即12-2t=3t ,解得t=125秒, 故当t=125秒时四边形PQCD 为平行四边形;………………………………………4分(3)如图,过D 点作DE ⊥BC 于E ,则四边形ABED 为长方形,DE=AB=8cm ,AD=BE=12cm ,当PQ=CD 时,四边形PQCD 为等腰梯形.过点P 作PF ⊥BC 于点F ,过点D 作DE ⊥BC 于点E ,则四边形PDEF 是长方形,EF=PD=12-2t ,PF=DE .在Rt △PQF 和Rt △CDE 中,PQ CD PF DE ==⎧⎨⎩, ∴Rt △PQF ≌Rt △CDE (HL ),∴QF=CE ,∴QC-PD=QC-EF=QF+EC=2CE ,即3t-(12-2t )=12,解得:t=245, 即当t=245时,四边形PQCD 为等腰梯形;……………………………………………8分(4)△DQC 是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QC=DC 时,即3t=10,∴t=103;②当DQ=DC时,36 2t=∴t=4;③当QD=QC时,3t×65 10=∴t=259.故存在t,使得△DQC是等腰三角形,此时t的值为103秒或4秒或259秒.………11分③在Rt△DMQ中,DQ2=DM2+QM2222 (3)8(38) t t=+-36t=100t=25 97.解:(1);-1;(2)①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BC,∠A=∠BCD=90°∵Q点为A点关于BP的对称点∴AB=QB,∠A=∠PQB=90°∴QB=BC,∠BQE=∠BCE∴∠BQC=∠BCQ∴∠EQC=∠EQB-∠CQB=∠ECB-∠QCB=∠ECQ∴EQ=EC在Rt△ABC中∵∠QDE=90°-∠QCE,∠DQE=90°-∠EQC∴∠QDE=∠DQE∴EQ+ED∴CE=EQ=ED即E是CD的中点②(3)或或8.解:(1)∵y=﹣x+b交x轴于点A(8,0),∴0=﹣×8+b,b=6,∴直线AB解析式为y=﹣x+6,令x=0,y=6,B(0,6);(2)∵A(8,0),B(0,6),∴OA=8,OB=6,∵∠AOB=90°,∴AB=10=BC,∴OC=4,∴点C(0,﹣4),设直线AC解析式为y=kx+b’,∴,∴∴直线AC解析式为y=x﹣4,∵P在直线y=﹣x+6上,∴可设点P(t,﹣t+6),∵PQ∥y轴,且点Q在y=x﹣4 上,∴Q(t, t﹣4),∴d=(﹣t+6)﹣(t ﹣4)=﹣t+10;(3)过点M作MG⊥PQ于G,∴∠QGM=90°=∠COA,∵PQ∥y轴,∴∠OCA=∠GQM,∵CQ=AM,∴AC=QM,在△OAC与△GMQ中,,∴△OAC≌△GMQ,∴QG=OC=4,GM=OA=8,过点N作NH⊥PQ于H,过点M作MR⊥NH于点R,∴∠MGH=∠RHG=∠MRH=90°,∴四边形GHRM是矩形,∴HR=GM=8,可设GH=RM=k,∵△MN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QMN=90°,NQ=NM,∴∠HNQ+∠HQN=90°,∴∠HNQ+∠RNM=90°,∴∠RNM=∠HQN,∴△HNQ≌△RMN,∴HN=RM=k,NR=QH=4+k,∵HR=HN+NR,∴k+4+k=8,∴k=2,∴GH=NH=RM=2,∴HQ=6,∵Q(t,t﹣4),∴N(t+2,t﹣4+6)即 N(t+2,t+2)∵N在直线AB:y=﹣x+6上,∴t+2=﹣(t+2)+6,∴t=2,∴P(2,),N(4,3),∴PH=,NH=2,∴PN==.。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动点问题压轴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动点问题压轴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复习:动点问题压轴题1.如图,已知O是坐标原点,点A的坐标是(5,0),点B是y轴正半轴上一动点,以OB,OA为边作矩形OBCA,点E,H分别在边BC和边OA上,将△BOE沿着OE 对折,使点B落在OC上的F点处,将△ACH沿着CH对折,使点A落在OC上的G 点处.(1)求证:四边形OECH是平行四边形;(2)当点B运动到使得点F,G重合时,求点B的坐标,并判断四边形OECH是什么四边形?说明理由;(3)当点B运动到使得点F,G将对角线OC三等分时,直接..写出点B的坐标.2.如图1,正方形ABCD边长为4,点P是直线BC上的一动点,连接DP,以DP为边在直线DP右侧作等边三角形DPE.(1)请直接写出正方形ABCD的面积;(2)当BP为何值时,点C落在DPE的边上;(3)如图2,若点P在线段BC上从B向C运动,当BP为何值时,线段CE的长度最小?请求出CE的最小值,并直接写出点E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度.3.如图,已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面积为4.点D 是BC 的中点,点F 是直线AB 上一动点,连结DF .(1)求线段BC 的长;(2)当点E 在射线BC 上,且2CE BC =时,连结FE ,若3AF AB =,试判断DEF 是否为等腰三角形,并说明理由;(3)直线AB 上是否存在点F (F 不与AB 重合),使ACF 的其中两边之比为存在,求出BF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5,0),点B 在第一象限内,且AB =4,OB =3.(1)试判断△AOB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点P 是线段OA 上一点,且PB -P A =1,求点P 的坐标;(3)如图2,点C 、点D 分别为线段OB 、BA 上的动点,且OC =BD ,求AC +OD 的最小值.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为y=﹣34x+b交y轴于点A(0,3),交x轴于点B,直线x=1交AB于点D,交x轴于点E,P是直线x=1上一动点,且在点D的上方,设P(1,n).(1)求点B的坐标及点O到直线AB的距离;(2)求△ABP的面积(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3)当S△ABP=72时,在第一象限找点C,使△P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6.如图,直线y kx b=+经过点75,04A⎛⎫⎪⎝⎭,点()0,25B,与直线34y x=交于点C,点D为直线AB上一动点,过D点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OC于点E.(1)求点C的坐标;(2)当23DE OA=时,求△CDE的面积;(3)当OAD△沿着OD折叠,当点A落在直线OC上时,直接写出点D的坐标.7.点P为等边ABC的边AB延长线上的动点,点B关于直线PC的对称点为D,连接AD.(1)如图1,若2BP AB ==,依题意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AD 的长度; (2)如图2,线段AD 交PC 于点E , △设BCP α∠=,求AEC ∠的度数; △求证:AE CE DE =+.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l 1:y =﹣x +5与y 轴交于点A ,直线l 2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B (﹣4,0)和点C ,且与直线l 1交于点D (2,m ).(1)求直线l 2的解析式;(2)若点E 为线段BC 上一个动点,过点E 作EF △x 轴,垂足为F ,且与直线l 1交于点G ,当EG =6时,求点G 的坐标;(3)若在平面上存在点H ,使得以点A ,C ,D ,H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直接写出点H 的坐标.9.如图1,直线AB :y x b =-+分别与x ,y 轴交于()6,0A ,B 两点,过点B 的直线交x 轴负半轴于C ,且:3:1OB OC =.()1求直线BC的函数表达式;()2在x轴是否存在一点M,使得BCM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M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P为x轴上A点右侧的一动点,以P为直角顶点,BP为一腰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PQ,连接QA并延长交y轴于点K.当P点运动时,K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请求出它的坐标;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10.如图,直线1与直线m交于点Q89,55⎛⎫⎪⎝⎭,直线m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直线l与y轴交与点C,已知B、C两点关于x轴对称且BC=6.(1)求直线l和直线m的解析式;(2)若P为直线l上一动点,S△P AB=32S△OAB,求点P的坐标;(3)M为直线l上一动点,N为平面内一点,直接写出所有使得以A、B、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的点N的坐标,并把求其中一个点N的坐标的过程写出来.1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B =90°,△C =60°,AD =24cm ,CD =8cm .点P 从点D 出发,以1cm /s 的速度向点A 运动;点Q 从点B 同时出发,以3cm /s 的速度向点C 运动.规定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Q 的运动时间为x (s ). (1)BC = cm ,AB = cm ; (2)当PQ =CD 时,x = ;(3)当四边形ABQP 为矩形时,求x 的值.12.如图,正比例函数34y x =与一次函数7y ax =+的图像相交于点()4,P n ,过点(),0A t 作x 轴的垂线l ,且04t <<,交一次函数的图像于点B ,交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于点C ,连接OB . (1)求a 值;(2)设OBP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2t =时,在正比例函数34y x =与一次函数7y ax =+的图像上分别有一动点M 、N ,是否存在点M 、N ,使C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90CNM ∠=︒,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M 、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BC,将点C绕点B顺时针旋转105°得到点D,连接BD,过点D作DE△BC交CB延长线于点E,点F为线段DE上的一点,且△DBF=45°,作△BFD的角平分线FG交AB于点G.(1)求△BFD的度数;(2)求BF,DF,GF三条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式;(3)如图2,设H是直线DE上的一个动点,连接HG,HC,若AB,求线段HG+HC的最小值(结果保留根号).14.如图所示,点A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一点坐标为(1,AB是过点A的一条直线,B是直线与x轴的交点,以OA、OB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AOBC.若OD是△AOB的平分线,且D是AC的中点.(1)求B、D两点的坐标;(2)求直线AB的解析式;S平行四边形AOBC,请直接写出满足条件(3)若P是直线AB上一动点,且S△POD 12的点P的坐标.15.如图,矩形OABC的顶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上,点B的坐标为(3,4),一次函数y=23x b-+的图象与边OC,AB分别交于点D,E,并且满足OD=BE,点M是线段DE上的一个动点.(1)求b的值;(2)当DM:ME=1:2时,求点M的坐标;(3)设点N是x轴上方的平面内的一点,当以点O,M,D,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时,直接写出点N的坐标.16.在矩形ABCD中,BC,点E、F分别是边AD、BC上的动点,且AE=CF,连接EF,将矩形ABCD沿EF折叠,点C落在点G处,点D落在点H处.(1)如图1,当EH与线段BC交于点P时,求证:PE=PF;(2)如图2,当点P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时,交AB于点M,求证:点M在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上;(3)当AB=5时,在点E由点A移动到AD中点的过程中,直接写出点G运动路线长.交△BCA的平分线于点E,交△BCA的外角平分线于点F.(1)探究OE与O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四边形BCFE会是菱形吗?若是,请加以证明;若不是,则说明理由;(3)当点O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请说明理由;(4)在(3)问的基础上,△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为什么?1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23y x=-+与x轴交于点C,与y轴交于点A.(1)求AOC△的面积;(2)点P是直线AC上的动点,过P作x轴,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F,E,若2PF PE=,请求出点P的坐标;(3)点117,39B⎛⎫⎪⎝⎭在直线AC上,坐标轴上存在动点M,使ABM是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点M的坐标.把△COB沿BC翻折,点O恰好落在AB边的点D处,BC为折痕.(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BC的解析式;(3)若M是射线BC上的一个动点,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P,使以A、B、M、P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矩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12x+2与y轴、x轴分别交于点A,B,点M在线段AB上运动(不与点A,B重合),连接OM.(1)求线段OB的长;(2)设点M的横坐标为m,△BOM的面积为S,求S关于m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3)若点M为线段AB的中点,点P为射线BO上的动点,将△APM沿直线PM折叠得到△A1PM,若以点A1、B、P、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直接写出点A1的横坐标.参考答案:1. (2)B (0);四边形OECH 是菱形(3)点B 的坐标是(00, 2.(1)16(2)4或4343或4(3)4-;2;E 所经过的路线的长度是43.(1)线段BC 的长为4;(2)△DEF 是等腰三角形(3)存在,BF 的长为或或-2.4.(1)△AOB 是直角三角形,(2)P (4514,0)5.(1)B (4,0),125(2)922n -(3)(5,7)或(8,3)或(92,72) 6.(1)点C 的坐标为(12,9);(2)△CDE 的面积为752;(3)点D 的坐标为(15,5)或(-15,45). 7.(1)AD =(2)△60AEC ∠=︒;△证明见解析.8.(1)122y x =+;(2)(﹣2,7);(3)(2,0)或(2,6)或(﹣2,4).9.()136y x =+; ()2 存在,M 的坐标为()12M --,()22M -+,()38,0M ,()42,0M ; ()3不变化,()0,6K -.10.(1)直线l 的解析式为33y x =-,直线m 的解析式为334y x =-+;(2)P (25,95-)或P (145,275);(3)N 1(2910,2710)或N 2(295+,35-N 3(295-,35-)或N 4(4-,0)或N 5(75-,395) 11.(1)28,(2)5或7;(3)6.12.(1)1a =-;(2)7142s t =-+;(3)存在,1133,28M ⎛⎫ ⎪⎝⎭,3973,1616N ⎛⎫ ⎪⎝⎭或2053M ⎛⎫ ⎪⎝⎭,,7311,1212N ⎛⎫ ⎪⎝⎭.13.(1)120°;(2)BF +DF =GF ;(314.(1)B 点的坐标是(4,0),D 点的坐标是(3.(2)y (3)(4,0)或(0. 15.(1)3;(2)M (1,73);(3)N (3613,5413)或N (﹣94,32). 16.(1)见解析;(2)见解析;(3)103π 17.(1)OE =OF ,证明见解析;(2)不是;(3)点O 运动到AC 的中点;(4)△ACB 为直角18.(1)6;(2)612,77P ⎛⎫ ⎪⎝⎭或612,55P ⎛⎫- ⎪⎝⎭;(3)点M 的坐标为2,03⎛⎫- ⎪⎝⎭或92,027⎛⎫ ⎪⎝⎭或920,9⎛⎫- ⎪⎝⎭ 19.(1)AB =10;(2)y =2x +6;(3)存在,满足条件的P 点的坐标为(3,2)或(-4,8).20.(1)4;(2)S =m +4;(3)-1或-3。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解析)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解析)

动态问题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关键::动中求静动中求静. .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学思想:分类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 转化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 中,AD ∥ BC ,∠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 从A 开始沿AD 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秒的速度移动,点点Q 从C 开始沿CB 向点B 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 ,Q 分别从A ,C 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 秒。

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 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 2、如图2,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M 在边DC 上,且DM=1,N 为对角线AC 上任意一点,则DN+MN 的最小值为的最小值为 5 3、如图,在Rt ABC △中,9060ACB B Ð=Ð=°,°,2BC =.点O 是AC 的中点,过点O 的直线l 从与AC 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 作逆时针旋转,交AB 边于点D .过点C 作CE AB ∥交直线l 于点E ,设直线l 的旋转角为a .(1)①当a =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的长为 ;②当a = 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AD 的长为的长为 ; (2)当90a =°时,判断四边形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 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 是菱形. ∵∠α=∠ACB=900,∴BC //ED . ∵CE //AB , ∴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在Rt △ABC 中,∠ACB =900,∠B =600,BC =2, ∴∠A =300.∴AB =4,AC =23. ∴AO =12AC=3 .在Rt △AOD 中,∠A =300,∴AD =2. ∴BD =2. ∴BD =BC . 又∵四边形EDBC 是平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EDBC 是菱形是菱形4、在△ABC 中,∠ACB=90°,AC=BC ,直线MN 经过点C ,且AD ⊥MN 于D ,BE ⊥MN 于E. O E CB DAal OCB A(备用图)(备用图) C B AE D N M A B C D E M A C B E D M(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AD +BE ;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解:(1)①)① ∵∠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 ② ∵△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 (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 ∴∠ACD=∠CBE , 又∵AC=BC ,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 5、数学课上,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是正方形,点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Ð=,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Ð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解:(1)正确.)正确.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BM BE \=.45BME \Ð=°,135AME \Ð=°.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Ð=°,135ECF \Ð=°. AME ECF \Ð=Ð. 90AEB BAE Ð+Ð=°,90AEB CEF Ð+Ð=°, \BAE CEF Ð=Ð. AME BCF \△≌△(ASA ASA)). AE EF \=. (2)正确.)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Ð=Ð=°.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是正方形, AD BE \∥. DAE BEA \Ð=Ð. NAE CEF \Ð=Ð.ANE ECF \△≌△(ASA ASA)). AE EF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 求(1)△)△ P 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 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值; (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 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 D F C G E B 图1 A D F C G E B 图3 A D F C G E B 图2 A D F C G E B M A D F C G E B N 7、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为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 ∠B=60°。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解析)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解析)

初⼆动点问题(含答案解析)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类开放性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时,四边形是平⾏四边形;6当t=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线AC上任意⼀点,则DN+MN的最⼩值为 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四边形EDBC是平⾏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备⽤图)CBED图1NMA BCDEMACBEDNM图3(1)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 ≌△CEB ;②DE=AD +BE ; (2)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 ;(3)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①∵∠ACD=∠ACB=90° ∴∠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 ∴∠ACD=∠CBE ⼜∵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 ∴∠ACD=∠CBE ,⼜∵AC=BC ,∴△ACD ≌△CBE ,∴AD=CE ,CD=BE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师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形外⾓DCG ∠的平⾏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明展⽰了⼀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步的研究:(1)⼩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你认为⼩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2)⼩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你认为⼩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证明:在AB 上取⼀点M ,使AM EC =,连接ME . BM BE ∴=.45BME ∴∠=°,135AME ∴∠=°. CF 是外⾓平分线,45DCF ∴∠=°,135ECF ∴∠=°. AME ECF ∴∠=∠. 90AEB BAE ∠+∠=°,90AEB CEF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四边形ABCD 是正⽅形, AD BE ∴∥.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AE EF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 求(1)△ PAB 为等腰三⾓形的t 值;(2)△ PAB 为直⾓三⾓形的t 值;(3)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三⾓形的t 值AD FC G E B 图1 AD FG B 图3A D FC GE B 图2A D F C GB M A D FC G B N7、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E为AB的中点,过点E作EF‖BC交CD于点F.AB=4,BC=6, ∠B=60°。

初二数学动点题型及解题方法

初二数学动点题型及解题方法

初二数学动点题型及解题方法我折腾了好久初二数学的动点题型,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初二刚接触动点题型的时候,我是真懵。

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感觉就像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找东西,完全没有方向。

比如说那种在几何图形里,一个点在动,然后让求面积或者线段长度关系之类的题。

我试过一种方法,就是先假设动点静止在某个特殊位置。

比如说一个三角形里有个动点在一条边上动,我就先把它当成在中点的位置去计算,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有用的规律或者关系。

但是很多时候,这样做只能得到这个特殊位置的情况,离得出一般的结论还差得远呢。

这就好比在大海里捞鱼,在一个小角落捞到一两条,可这根本不是全部。

后来我发现,用设未知数的方法特别重要。

就像给这个动点安个名字一样,设这个动点的坐标或者它移动的某个长度为x。

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用含x的式子去表示其他相关的线段长度或者角度。

比如说,一个动点从A点向B点移动,AB长度为10,设移动了x的长度,那剩下的长度就是10 - x嘛。

这样就能把变化中的东西用式子固定下来,再去寻找各种几何关系就容易多了。

关于解题步骤,我觉得就像搭积木一样。

首先找出和动点相关的已知条件,这是基础的积木块。

然后根据几何图形的性质,比如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之类的,把这些积木块按照规则搭起来,最后就能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但是这里面有坑啊。

我就犯过错,有时候太急于求成,式子列错了。

有次把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关系搞错了,算出来的结果就完全不对。

所以啊,做这种题一定要细心,每一步都要认真想想依据是什么。

要是实在不确定,就再重新仔细读题,看看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条件。

再比如说求动点产生的面积问题。

我有个心得,就是一定要去找不变的量和变化的量。

有些图形虽然动点在动,但是它可以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加减。

像一个四边形ABCD,里面有个动点P,连接AP、BP、CP、DP把四边形分成了好几个三角形,要求总的面积,就可以看其中某些三角形的面积之和或者差是不变的,先算出来,然后再加上或减去变化部分的面积。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附答案
本文档为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动点问题试题及其答案附录。

以下为试题内容:
试题一
1.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已知一条道路上两个小车相距120千米,两车同时从两端开始开过。

在2小时后两车相遇,求另一辆小车时速是多少?
答案:另一辆小车的时速是40千米/小时。

试题二
2. 一架直升机从A地出发,向东飞行100千米后转向南飞行,飞行速度为60千米/小时。

飞行2小时后,在B地降落。

求直升机从A地到B地的飞行距离及飞行时间。

答案:直升机从A地到B地的飞行距离为140千米,飞行时间为3小时。

试题三
3. 一列火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一辆汽
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同时从B地向A地开。

若两车从相距
200千米的时候开始计时,火车到达B地后返回A地的时候,两车
相距250千米。

求两地的距离。

答案:A地和B地的距离为450千米。

试题四
4. 一条有笔直通道,两边都是田地。

东边的直边上有一棵高度
为2米的树,西边的直边上有一棵高度为3米的树。

直道的宽度为
4米,人从田地一头走到另一头的时间为2分钟。

求人的步行速度。

答案:人的步行速度为60米/分钟。

希望上述试题及答案能帮助到您。

如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知。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动点问题及压轴题带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动点问题及压轴题带答案

1.(12分)已知: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0,4),B(0,2),点C是x轴上一点,点D为OC的中点.(1)求证:BD∥AC;(2)若点C在x轴正半轴上,且BD与AC的距离等于1,求点C的坐标;(3)如果OE⊥AC于点E,当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时,求直线AC的解析式.2.(12分)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BC=26cm.一动点P从点A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 边向点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和点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则(1)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AB边的长是否存在一数值,使四边形PQCD为菱形.如果存在,请求出AB 边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出理由.3.(本题10分)已知:在正方形ABCD 中,AB =6,P 为边CD 上一点,过P 点作PE ⊥BD 于点E ,连接BP(1) O 为BP 的中点,连接CO 并延长交BD 于点F① 如图1,连接OE ,求证:OE ⊥OC② 如图2,若53=EF BF ,求DP 的长 (2) CP EP 22+=___________4.(本题12分)如图1,直线333+-=x y 分别与y 轴、x 轴交于点A 、点B ,点C 的坐标为(-3,0),D 为直线AB 上一动点,连接CD 交y 轴于点E(1) 点B 的坐标为__________,不等式0333>+-x 的解集为___________(2) 若S △COE =S △ADE ,求点D 的坐标(3) 如图2,以CD 为边作菱形CDFG ,且∠CDF =60°.当点D 运动时,点G 在一条定直线上运动,请求出这条定直线的解析式.5.(11分)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 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BCO 是菱形,点A 的坐标为(﹣3,4),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直线AC 交y 轴于点M ,AB 边交y 轴于点H ,连接BM .(1)菱形ABCO的边长是 ;(2)求直线AC 的解析式;(3)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BC 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C 匀速运动,设△PMB 的面积为S (S≠0),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①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②在点P 运动过程中,当S =3,请直接写出t 的值.6.(11分)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90°,且AD=12cm ,AB=8cm ,DC=10cm ,若动点P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cm 的速度沿线段AD 向点D 运动;动点Q 从C 点出发以每秒3cm 的速度沿CB 向B 点运动,当P 点到达D 点时,动点P 、Q 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 、Q 同时出发,并运动了t 秒,回答下列问题:(1)BC= cm ;(2)当t 为多少时,四边形PQCD 成为平行四边形?(3)当t 为多少时,四边形PQCD 为等腰梯形?(4)是否存在t ,使得△DQC 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7、如图①,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P是AD边上的一个动点,点A关于直线BP的对称点是点Q,连接PQ、D Q、CQ、BQ,设AP=x.(1)BQ+DQ的最小值是_______,此时x的值是_______;(2)如图②,若PQ的延长线交CD边于点E,并且∠CQD=90°.①求证:点E是CD的中点;②求x的值.(3)若点P是射线AD上的一个动点,请直接写出当△CDQ为等腰三角形时x 的值.8、如图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AB:y=﹣x+b交x轴于点A(8,0),交y轴正半轴于点B.(1)求点B的坐标;(2)如图2,直线AC交y轴负半轴于点C,AB=BC,P为线段AB上一点,过点P 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AC于点Q,设点P的横坐标为t,线段PQ的长为d,求d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M为CA延长线上一点,且AM=CQ,在直线AC上方的直线AB上是否存在点N,使△QMN是以QM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N的坐标及PN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解答】解:(1)∵A(0,4),B(0,2),∴OA=4,OB=2,点B为线段OA的中点,又点D为OC的中点,即BD为△AOC的中位线,∴BD∥AC;(2)如图1,作BF⊥AC于点F,取AB的中点G,则G(0,3),∵BD∥AC,BD与AC的距离等于1,∴BF=1,∵在Rt△ABF中,∠AFB=90°,AB=2,点G为AB的中点,∴FG=BG=AB=1,∴△BFG是等边三角形,∠ABF=60°.∴∠BAC=30°,设OC=x,则AC=2x,根据勾股定理得:OA==x,∵OA=4,∴x=∵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的坐标为(,0);(3)如图2,当四边形ABDE为平行四边形时,AB∥DE,∴DE⊥OC,∵点D为OC的中点,∴OE=EC,∵OE⊥AC,∴∠OCA=45°,∴OC=OA=4,∵点C在x轴的正半轴上,∴点C的坐标为(4,0),设直线AC的解析式为y=kx+b(k≠0).将A(0,4),C(4,0)代入AC的解析式得:解得:∴直线AC的解析式为y=﹣x+4.2.【解答】解:(1)由运动知,AP=t,CQ=3t,∴DP=AD﹣AP=24﹣t,∵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DP=CQ,∴24﹣t=3t,∴t=6;(2)如图2,过点D作DE⊥BC于E,过点P作PF⊥BC于F,∴四边形EFPD是矩形,∴DE=PF,[来源:Z|xx|]∵四边形PQCD是等腰梯形,∴∠PQC=∠DCQ,∵∠PFQ=∠DEC=90°,∴△PFQ≌△DEC,∴FQ=CE,∴BE=AD=24,∴CE=BC﹣BE=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CQ=DP+2CE,由运动知,AP=t,CQ=3t,∴DP=AD﹣AP=24﹣t,∴24﹣t+2×2=3t,∴t=7,(3)AB边的长是8时,四边形PQCD为菱形,理由:由(1)知,t=6时,四边形PQCD是平行四边形,∴DP=24﹣6=18,∵平行四边形PQCD是菱形,∴CD=DP=18,如图2,过点D作DE⊥BC于E,∴四边形ABED是矩形,∴AB=DE,在Rt△CDE中,CE=2,CD=18,∴DE==8.3.证明:(1) ① ∵∠PEB =∠PCB =90°,O 为BP 的中点∴OE =OB =OP =OC∴∠POE =2∠DBP ,∠POC =2∠CBP∴∠COE =∠POE +∠POC =2(∠DBP +∠CBP )=90°∴OE ⊥OC② 连接OE 、CE∵△CO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CF =45°在等腰Rt △BCD 中,BF 2+DE 2=EF 2设BF =3x ,EF =5x ,则DE =4x∴3x +4x +5x =26,解得x =22 ∴DP =2DE =424=x(2) ∵62==-+=+CD C DP CP EP ∴2322=+CP EP4.解:(1) (3,0)、x <3(2) ∵S △COE =S △ADE∴S △AOB =S △CBD 即33321621⨯⨯=⨯⨯D y ,y D =233 当y =233时,23233333==+-x x ,∴D (23323,) (3) 连接CF∵∠CDF =60°∴△CDF 为等边三角形连接AC∵AB =AC =BC =6∴△ABC 为等边三角形∴△CAF ≌△CBD (SAS )∴∠CAF =∠ACB =60°∴AF ∥x 轴设D (m ,333+-m )过点D 作DH ⊥x 轴于H∴BH =3-m ,DB =6-2m =AF∴F (2m -6,33)由平移可知:G (m -9,m 3-) 令⎪⎩⎪⎨⎧-=-=m y m x 39∴点G 在直线393--=x y 上6.解:根据题意得:PA=2t ,CQ=3t ,则PD=AD-PA=12-2t .(1)如图,过D 点作DE ⊥BC 于E ,则四边形ABED 为长方形,DE=AB=8cm ,AD=BE=12cm ,在直角△CDE 中,∵∠CED=90°,DC=10cm ,DE=8cm ,∴22DC DE -,∴BC=BE+EC=18cm .…………………………………………………………………2分(直接写出最后结果18cm 即可)(2)∵AD ∥BC ,即PD ∥CQ ,∴当PD=CQ 时,四边形PQCD 为平行四边形,即12-2t=3t ,解得t=125秒, 故当t=125秒时四边形PQCD 为平行四边形;………………………………………4分(3)如图,过D 点作DE ⊥BC 于E ,则四边形ABED 为长方形,DE=AB=8cm ,AD=BE=12cm ,当PQ=CD 时,四边形PQCD 为等腰梯形.过点P 作PF ⊥BC 于点F ,过点D 作DE ⊥BC 于点E ,则四边形PDEF 是长方形,EF=PD=12-2t ,PF=DE .在Rt △PQF 和Rt △CDE 中,PQ CD PF DE ==⎧⎨⎩, ∴Rt △PQF ≌Rt △CDE (HL ),∴QF=CE ,∴QC-PD=QC-EF=QF+EC=2CE ,即3t-(12-2t )=12,解得:t=245, 即当t=245时,四边形PQCD 为等腰梯形;……………………………………………8分(4)△DQC 是等腰三角形时,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QC=DC 时,即3t=10,∴t=103;②当DQ=DC时,36 2t=∴t=4;③当QD=QC时,3t×65 10=∴t=259.故存在t,使得△DQC是等腰三角形,此时t的值为103秒或4秒或259秒.………11分③在Rt△DMQ中,DQ2=DM2+QM2222 (3)8(38) t t=+-36t=100t=25 97.解:(1);-1;(2)①证明:在正方形ABCD中,AB=BC,∠A=∠BCD=90°∵Q点为A点关于BP的对称点∴AB=QB,∠A=∠PQB=90°∴QB=BC,∠BQE=∠BCE∴∠BQC=∠BCQ∴∠EQC=∠EQB-∠CQB=∠ECB-∠QCB=∠ECQ∴EQ=EC在Rt△ABC中∵∠QDE=90°-∠QCE,∠DQE=90°-∠EQC∴∠QDE=∠DQE∴EQ+ED∴CE=EQ=ED即E是CD的中点②(3)或或8.解:(1)∵y=﹣x+b交x轴于点A(8,0),∴0=﹣×8+b,b=6,∴直线AB解析式为y=﹣x+6,令x=0,y=6,B(0,6);(2)∵A(8,0),B(0,6),∴OA=8,OB=6,∵∠AOB=90°,∴AB=10=BC,∴OC=4,∴点C(0,﹣4),设直线AC解析式为y=kx+b’,∴,∴∴直线AC解析式为y=x﹣4,∵P在直线y=﹣x+6上,∴可设点P(t,﹣t+6),∵PQ∥y轴,且点Q在y=x﹣4 上,∴Q(t, t﹣4),∴d=(﹣t+6)﹣(t ﹣4)=﹣t+10;(3)过点M作MG⊥PQ于G,∴∠QGM=90°=∠COA,∵PQ∥y轴,∴∠OCA=∠GQM,∵CQ=AM,∴AC=QM,在△OAC与△GMQ中,,∴△OAC≌△GMQ,∴QG=OC=4,GM=OA=8,过点N作NH⊥PQ于H,过点M作MR⊥NH于点R,∴∠MGH=∠RHG=∠MRH=90°,∴四边形GHRM是矩形,∴HR=GM=8,可设GH=RM=k,∵△MN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QMN=90°,NQ=NM,∴∠HNQ+∠HQN=90°,∴∠HNQ+∠RNM=90°,∴∠RNM=∠HQN,∴△HNQ≌△RMN,∴HN=RM=k,NR=QH=4+k,∵HR=HN+NR,∴k+4+k=8,∴k=2,∴GH=NH=RM=2,∴HQ=6,∵Q(t,t﹣4),∴N(t+2,t﹣4+6)即 N(t+2,t+2)∵N在直线AB:y=﹣x+6上,∴t+2=﹣(t+2)+6,∴t=2,∴P(2,),N(4,3),∴PH=,NH=2,∴PN==.。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总结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总结初二动点问题 1.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分析:(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 解答: 解:(1)?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PD=CQ?24-t=3t解得:t=6即当t=6时,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2)过D作DE?BC于E则四边形ABED为矩形?BE=AD=24cm1?EC=BC-BE=2cm?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QC-PD=2CE即3t-(24-t)=4解得:t=7(s)即当t=7(s)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由题意知:QC-PD=EC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即3t-(24-t)=2解得:t=6.5(s)即当t=6.5(s)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2.BC,设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分析:(1)根据CE平分?ACB,MN?BC,找到相等的角,即?OEC=?ECB,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OE=OC,同理OC=OF,可得EO=FO( (2)利用矩形的判定解答,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3)利用已知条件及正方形的性质解答( 解答:解:(1)?CE平分?ACB,??ACE=?BCE,?MN?BC,??OEC=?ECB,2??OEC=?OCE,?OE=OC,同理,OC=OF,?OE=OF((2)当点O运动到AC中点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如图AO=CO,EO=FO,?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CE平分?ACB,??ACE= ?ACB,同理,?ACF= ?ACG,??ECF=?ACE+?ACF= (?ACB+?ACG)= ×180?=90?, ?四边形AECF是矩形((3)?ABC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AC?EN,故?AOM=90?,BC, ?MN???BCA=?AOM,??BCA=90?,??ABC是直角三角形(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证明出结论(1),再利用结论(1)和矩形的判定证明结论(2),再对(3)进行判断(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用到前一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前一问题为下一问题提供思路,有相似的思考方法(是矩形的判定和正方形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3.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3分析:(1)依据题意易知四边形ABNQ是矩形?NC=BC-BN=BC-AQ=BC-AD+DQ,BC、AD已知,DQ就是t,即解;?AB?QN,??CMN??CAB,?CM:CA=CN:CB,(2)CB、CN已知,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A=5,即可表示CM; 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就是PC=DQ,列方程4-t=t即解; (3)可先根据QN平分?ABC的周长,得出MN+NC=AM+BN+AB,据此来求出t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t的值,求出?MNC的面积,即可判断出?MNC的面积是否为?ABC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 (4)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不确定,因此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当MP=MC时,那么PC=2NC,据此可求出t的值(?当CM=CP时,可根据CM和CP的表达式以及题设的等量关系来求出t的值( ?当MP=PC时,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先用t表示出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出符合条件的t的值(解答:解:(1)?AQ=3-t?CN=4-(3-t)=1+t在Rt?ABC中,AC2=AB2+BC2=32+42?AC=5在Rt?MNC中,cos?NCM= = ,CM= ((2)由于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PC=QD,即4-t=t解得t=2((3)如果射线QN将?ABC的周长平分,则有:MN+NC=AM+BN+AB即: (1+t)+1+t= (3+4+5)解得:t= (5分)而MN= NC= (1+t)4?S?MNC= (1+t)2= (1+t)2 当t= 时,S?MNC=(1+t)2= ? ×4×3 ?不存在某一时刻t,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4)?当MP=MC时(如图1)则有:NP=NC1+t) 即PC=2NC?4-t=2(解得:t=?当CM=CP时(如图2)则有:(1+t)=4-t解得:t=?当PM=PC时(如图3)则有:在Rt?MNP中,PM2=MN2+PN2 而MN= NC= (1+t)PN=NC-PC=(1+t)-(4-t)=2t-3 ?[ (1+t)]2+(2t-3)2=(4-t)2解得:t1= ,t2=-1(舍去)?当t= ,t= ,t= 时,?PMC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5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4.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分析: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必须条件是点P、N重合且点Q、M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或者点Q、M重合且点P、N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所以可以根据这两种情况来求解x的值( 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话,因为由第一问可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AP=MC,BQ=ND;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AN=MC,BQ=PD(所以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列出方程关系式( 如果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等腰梯形,则必须使得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AP=ND即2x=x2,BQ=MC即x=3x,x?0(这些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所以不能成为等腰梯形(解答:解:(1)当点P与点N重合或点Q与点M重合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当点P与点N重合时,由x2+2x=20,得x1= -1,x2=- -1(舍去)( 因为BQ+CM=x+3x=4( -1),20,此时点Q与点M不重合( 所以x= -1符合题意(?当点Q与点M重合时,由x+3x=20,得x=5(此时DN=x2=25,20,不符合题意(故点Q与点M不能重合(6所以所求x的值为 -1((2)由(1)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由20-(x+3x)=20-(2x+x2),解得x1=0(舍去),x2=2(当x=2时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由20-(x+3x)=(2x+x2)-20,解得x1=-10(舍去),x2=4(当x=4时四边形NQM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x=2或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过点Q,M分别作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 由于2x,x,所以点E一定在点P的左侧(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则点F一定在点N的右侧,且PE=NF,即2x-x=x2-3x(舍去),x2=4( 解得x1=0(由于当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 点评:本题考查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 5.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点A开始,沿边AD向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 运动,速度为2cm/s、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分析:7(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求得t值;(2)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下底减去上底等于12,求解即可( 解答:解:(1)?MD?NC,当MD=NC,即15-t=2t,t=5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作DE?BC,垂足为E,则CE=21-15=6,当CN-MD=12时,即2t-(15-t)=12,t=9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点评:考查了等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动点问题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分析:(1)若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得出PM=DC=12,由QB=16-t,可知:s= PM×QB=96-6t;(2)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若PQ=BQ,在Rt?PQM中,由8PQ2=PM2+MQ2,PQ=QB,将各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 ?若BP=BQ,在Rt?PMB中,由PB2=BM2+PM2,BP=B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若PB=PQ,PB2=PM2+BM2,PB=P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 解答: 解:(1)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 ?PM=DC=12,?QB=16-t,?s= •QB•PM= (16-t)×12=96-6t(0?t? )((2)由图可知,CM=PD=2t,CQ=t,若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若PQ=BQ,在Rt?PMQ中,PQ2=t2+122,由PQ2=BQ2得t2+122=(16-t)2,解得 ;?若BP=BQ,在Rt?PMB中,PB2=(16-2t)2+122,由PB2=BQ2得(16-2t)2+122=(16-t)2,此方程无解,?BP?PQ(?若PB=PQ,由PB2=PQ2得t2+122=(16-2t)2+122得,t2=16(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或时,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点评:9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7.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Q为顶点的平(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分析:(1)分别令y=0,x=0,即可求出A、B的坐标;(2))因为OA=8,OB=6,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10,进而可求出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秒,点P的速度是2,从而可求出,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作PD?OA于点D,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 PD=48-6t5,利用S= 12OQ×PD,即可求出答案; (3)令S= 485,求出t的值,进而求出OD、PD,即可求出P的坐标,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简单的计算即可写出M的坐标( 解答:解:(1)y=0,x=0,求得A(8,0)B(0,6),(2)?OA=8,OB=6,?AB=10(?点Q由O到A的时间是 81=8(秒),?点P的速度是 6+108=2(单位长度/秒)(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O?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如图,做PD?OA于点D,由 PDBO=APAB,得PD= 48-6t5(10?S= 12OQ•PD=- 35t2+245t((3)当S= 485时,? 485,12×3×6?点P在AB上当S= 485时,- 35t2+245t= 485 ?t=4?PD= 48-6×45= 245,AD=16-2×4=8 AD= 82-(245)2= 325?OD=8- 325= 85?P( 85, 245)M1( 285, 245),M2(- 125, 245),M3( 125,- 24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11欢迎您阅读该资料,希望该资料能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如果您还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也欢迎您分享出来,让我们大家能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
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且AD>BC,BC=6cm,P、Q分
别从A,C同时出发,P以1cm/s的速度由A向D运动,Q以2cm/s的
速度由C向B运动,几秒后四边形ABQP是平行四边形?
5、已知:如图,△ABC是边长3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PBQ是直角三角形?
(2)设四边形APQC的面积为y(cm2),求y与t的
关系式;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APQC的面积是△ABC面积的三分之二?如果存在,求出相应的t值;不存在,说明理由;
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90°,DC//AB,BC=3,DC=4,AD=5.动点P 从B点出发,由B→C→D→A沿边运动,则△ABP的最大面积为()A.10 B.12 C.14 D.16
7、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边上的动点,且AE=AF.
(1)在运动过程中,△CEF始终是等腰三角形吗?
(2) △CEF能否运动成等边三角形?若能,请说明理由。

若不能,还需对四边形ABCD添加怎样的限定条件?
8、如图,O为△ABC的边AC上一动点,过点O的直线MN∥BC,
(1)求证:OE=OF
设MN分别交∠ACB的内、外角平分线于点E、F。

(2)当点O在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
(3)请在ABC中添加条件,使四边形AECF变为正方形,
并说明你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