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读后感800字
《谈美》读后感800字7篇
《谈美》读后感800字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述职报告、演讲发言、汇报材料、对照材料、心得体会、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job reports, speeches, presentation materials, reference material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谈美》读后感800字7篇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和主题,增进对作品的理解,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重表达自己对作品所传递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的理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谈美》读后感800字7篇,供大家参考。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谈美》读后感篇1这真是一本独特的书,讲“美”。
“美”,我们常常用到的形容词,但到底什么才是美,我想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我也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一关乎哲学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潜,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写到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
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想着如何把它做成精美的家具;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想着它是一棵叶为针状的植物,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如画师,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以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朱先生说:“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所以生活中其实从不缺少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总是会有坎坷和挫折,当我们感到挫败抑郁时,和不把自己从这种落寞的情境中隔离开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说不定能够发现一个全新的视界,让你豁然开朗,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之,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学会试着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周围的一切。
《谈美》读后感篇2这几天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大体回顾一下,有不少收获。
这些收获,不是在自己的认识领域开疆拓土,更像是考前老师拿着一幅思维导图,把自己之前接触过、学习过的一些东西梳理一下,升华一下。
甚至让人有一种“嗨,这不都是一个题嘛!"的那种感觉。
《谈美书简》这本书应该是初中、高中阶段的“必读”书目中的一员,现在才读,有种补课的感觉。
《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精选5篇)
《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精选5篇)《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精选5篇)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1932年4月的伦敦。
在《谈美》中,朱光潜先生将一件事物从多方面进行了论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范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心得800字(篇1)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中这样写到”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
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这是朱老先生对联想中的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的一个好例,在本章中,对美感和联想的关系论述可以说十分精彩,下面我们就跟着朱光潜先生的思路,细细品味这其中奥妙。
介绍了联想的含义后,作者写到”联想有时可以意志控制,但大多数情境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这是在写联想的性质。
我认为是非常真实且贴近生活的,比如我们晚上休息时,本应是一个意识渐去,身心放松的过程,但白天所见所看的一切就是在你脑海中不受控制的浮现,你越想摆脱他们,联想就越活跃的进行,由此可知意识在活动时就是联想在进行。
而且这个联想线索前后相承,虽有关系可寻但它们都是偶然的。
于是作者写到”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接下来作者在颜色,有历史性的作品和音乐方面论述了联想势力,然后提出了本章的关键”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朱先生介绍了对这个问题的两个学派,肯定的是内容派而否定的是形式派。
而作者赞成形式派的主张,即反对杂联想于美感中。
作者认为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联想最多只能增加对一个作品的好感,但并不能增加美感。
这就是本章中作者传授给我们的道理,看起来很平淡,但运用到生活中,却可以反应出很多事实。
比如你在街上听到一首曲子,而那首歌正是你喜爱拿手的,脑中就不免有许多回忆联想,想到某年某月的演出,抑或是这首歌的歌手,心中可能会充满甜美快乐,但这这是联想所带来的快感,并不是真正的美感经历。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1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比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2「谈美」乃一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作者朱光潜先生以一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引领读者,如何在扰攘纷紜的新时代裡。
突破迷障,向文学艺术之路放胆迈进。
他坚信社会风气之衰败,来自人心之堕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沦,釜底抽薪之计,即须从「怡情养性」做起,亦即要於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更高层次的企求。
《谈美》读后感(12篇)
《谈美》读后感(12篇)《谈美》读后感篇1美是什么?常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
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适,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
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化的熟悉和思索!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是最令我诧异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讨论如何“免俗”。
假如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深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阅历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看法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到达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对一颗古松的三种看法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
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颜色。
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改变。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索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
美感阅历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始终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由于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特别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
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也许就能体会到了。
《谈美》读后感6篇
《谈美》读后感6篇篇一: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作《谈美》。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
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
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
谈美的读后感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美的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美的读后感1这真是一本独特的书,讲“美”。
“美”,我们常常用到的形容词,但到底什么才是美,我想没人能够说得清楚,我也从来没有去思考过这一关乎哲学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朱光潜,全书从“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抒发了这位美学大师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即“人生的艺术化”。
此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写到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树的三种态度。
园里的一棵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想着如何把它做成精美的家具;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想着它是一棵叶为针状的植物,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如画师,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以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朱先生说:“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所以生活中其实从不缺少美,只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把这种美学经验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总是会有坎坷和挫折,当我们感到挫败抑郁时,和不把自己从这种落寞的情境中隔离开来,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问题,说不定能够发现一个全新的视界,让你豁然开朗,拥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之,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让我学会试着用一种新的思维去看周围的一切。
谈美的读后感2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
《谈美》的读后感
《谈美》的读后感《谈美》的读后感(通用10篇)《谈美》的读后感1近日读朱先生的《谈美》,颇为喜爱,感觉收获颇多。
对于《谈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谈美》全书共有15个话题,也就是15封信。
首先他先提出了“美感修养”的问题,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免俗”。
这是对“利害圈”和物欲要有一些超越,有一些精神的寄托,有一些理想与情趣,其中艺术活动就可以起到这种超越利害关系的作用,在“无所为而为”中净化心灵,得到人格精神的提升。
纵观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和第十三章,第五章谈得是美感与联想,提出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
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而第十三章则阐述了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
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
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
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在《谈美》中,朱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
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的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
”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人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老人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谈美》读后感800字
《谈美》读后感800字《谈美》读后感1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肯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肯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净的企求。
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
这不仅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非常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
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
宏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此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
《谈美》首先告知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好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看法。
唯美感的看法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须要保持肯定的距离才可。
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谓美感阅历,其实不过是在全神贯注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之后,文章又说明白美感与快感、与联想,与考证、指责与观赏,与自然的联系与差别;说明白写实主义和志向主义对美的差别与一样;说明白艺术与嬉戏,创建与情感,格律、仿照对于艺术的意义;说明白天才与灵感、汗水与努力对于艺术的作用。
最终,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分了三种对事物的看法,但其实“完备的人生见于这(好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休戚相关。
他警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
‘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
——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
“情趣逾丰富,生活也逾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很多事物是否能观赏。
在观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借用阿尔卑斯山谷间路上的一个标语牌“渐渐走,观赏啊”劝说游人莫错过眼前美景,朱光潜提示“赢得了职场,却输了人生”的我们,不要成为“这丰富华丽世界中一个了无生趣的囚徒”。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自古以来,人们就自然而然的在不断的追求美,无论是外表的美,还是心灵的美,只要能被认可为美的东西,就是值得追逐的。
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在不断的加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解读也在变化。
但无论怎么变,美的核心却是始终如一的。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就有一本叫做《谈美》的书,以自己的认识来谈对美的理解。
而这里的美,当然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了。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这是作者朱光潜为人的准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本观点,我认为本书<谈美>的一个落脚点就在于如何来“出世”。
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在谈论美学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将“美”推及到人生万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便是“独立之美”。
在作者第一封信中所举的古松的例子,就是如此。
庭院中的一颗古松,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即以一种实用者的角度,如木匠;以科学家的客观角度,如植物学家,另一种则是以美学家的角度去观察。
在三种不同的角度中,实用家想的是如何才能把这颗古松做成精美的家具,或者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而科学家所想的则是这颗孤松的年龄,属类等,这两者都在无意间把外在的意向同自己的行业,学识等联系起来,都把古松当作一块踏脚石,由它跳到和它有联系的各种事物上去,但是美学家则是把古松独立于自我之外,从第三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以直觉去体味。
独立性体现在人格的独立、思想的独立,只有用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才能在世间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否则就如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一般,多么的可悲。
但在如今的社会里,能真正“独立”却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2最近养成了拖拉的坏习惯,作业往往到了最后一天才写,每月必读书籍往往日期过半才读,朱光潜先生的这本书也是。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最新5篇《谈美》开篇举例了三种人对一颗古松的不同态度。
一位木材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三人同时来看一颗古松。
三人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但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朱光潜谈美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
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
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
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
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
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
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
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
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
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
《谈美》读后感五篇
《谈美》读后感五篇导语:读了朱光潜的文章《谈美》,大家有怎样的感想?以下是的《谈美》五篇,供各位阅读与参考。
本文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奉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
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屡次的畅销书。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历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
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根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
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那么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谈美》的读后感10篇
《谈美》的读后感10篇《谈美》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120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美》读后感(一):诗性中谈艺术书的封面颜色排版有简洁的美,只是翻开后看到的绘图多少让人失望和不舒服。
作者的内容和写作风格不论怎么都不和绘图相搭,一下让人有些挫败。
虽说部分是理论的东西,但还是保留一种诗人的气质在文字间。
恰好读此书时在穿插《人间词话》看,相信作者也是在此书里找到一些灵感和寻思。
通篇谈美最终落脚点还是对人生和人心的修养。
用一种更纯粹的眼光和角度来发现和赞叹美。
《谈美》读后感(二):拜读4个小时看完这本书,做了目前为止最长的读书笔记,翻到最后一页1932年,顿时石化,真是经典文字的影响力超越时间。
发现居然是一本对艺术和设计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类图书后半部分操作性极强十分具体前半部分根据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证的驳斥也是对进入美学相关行业的人员的提醒与纠正适合反复翻来思考通篇总结比之前看过的某些日本设计师翻译后的设计方法类的图书相比那些真是弱爆了这本参考性很强而且更贴近国情有些部分像我这种仅有中学古文基础的人看来也仍旧感到受益匪浅不禁赞叹当年的语文课本里面节选的内容真是太有水准了文字平实对一些问题态度还是很小心的所以容易被人接受在临走前两个月时间翻到这本书真是冥冥之中的万幸。
《谈美》读后感(三):对美的欣赏是一种智慧期末上自习劳逸结合的看完的一本书,民国大师的小品文果然不错,不到十万字把美啊艺术啊谈的很是透彻。
慢慢走,欣赏啊。
生命中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欣赏可能是用心去感悟,而不是单纯的用知识去考据与批评,对艺术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智慧吧。
看完感觉自己对美的认识又提高了许多,觉得自己更好看了呢,哈哈。
朱老说人生应该严肃与豁达兼具,看来自己还是豁达有余,严肃不足啊。
读书摘抄:一言以蔽之,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
读《谈美》有感800字5篇
读《谈美》有感800字5篇《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谈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谈美读后感1很久之前我就对朱先生的这本《谈美》有所耳闻,因为种.种缘故,一直无缘拜读.直至近来,耐不住友人的强烈推荐,将早以束之高阁的此书翻找出来,拂去封皮上的尘埃,细细品读.读罢,带给我深深的震撼和回味悠长的思索.谈美,究竟何为美?美是一种主观意向,是一种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进行欣赏.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讲的,谈美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如何免俗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作为在凡尘俗世中沉浮的我们,没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地做到免俗 ,但我们却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研究美,追求美的过程中,领略到些许免俗的乐趣.这也正是我一直苦苦所追求的:在玩味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时能够领略到一种乐趣,知晓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的,然后再把美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把人生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让人生美感化.艺术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美,是经过人情化的,个人的情趣不同,所以个人所得于松.山.水的也不一致.美景于心,是经过艺术化的自然,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和载体相互融合,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美,就在这情感的综合中迸发出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艺术家们透过他的所看,将他的所想转化成意象,融合于他的作品之中.观赏者则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透过其物象,将其感受的意象翻译出来,从而感受到艺术家通过他的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再结合观赏者自身的情感与经历,进而引发出强烈的共鸣,达到一种与艺术创造者在精神上相互交流的境界.艺术家所要传达的融入作品中的情感就是作品的神韵风骨.这也是一个艺术作品的灵魂.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在风骨神韵.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有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往往又不能从心所欲 .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遵循艺术的形式而能脱化艺术的形式,行云流水,自成一派,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却依然能使观赏者感受到舞的灵动和洒脱.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讲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之第一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每天在俗世中生活,目之所见,迷于五光十色;耳之所闻,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想法都被世间的繁杂,世间的奢华,世间的迷乱所诱惑.有出世精神的人会把遮蔽在自己眼前的这些俗世的诱惑都超越过去,抱着这种出世的精神,才能看到更高远的理想,才能够望尽天涯路 .这种出世的, 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使他们把所作的学问和事业当成一件艺术品来看待,只求满足于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自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便无所谓人生.完美的生活,大到进退取与,小到声音笑貌,都是美好人格的体现,如水行山谷之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不得不止般的恰到好处,完整.自然而又和谐.人生之路,犹如灵魂在一段段艺术作品中冒险的旅途.你读过的每一本书,走过的每一里路,经历过的每一件事都会在你的身上形成印记,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不经意的流露出来,默默地展现出你人生中的每一段冒险.人生之路亦是寻美之路,慢慢走,欣赏啊!谈美读后感2美是什么?经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是最令我惊奇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一直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因为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非常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大概就能体会到了.〝鲜美〞呈现的是多么美的意象呀!生活的美还需要一颗能够感知美的心呀!感知美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在〝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一篇中写道:〝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的点.〞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若生活没有〝觉得有趣味〞的欣赏,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美是欣赏,美是生活的趣味!朱光潜《谈美》让我认识到生活之美!人生之美!谈美读后感3开场白中写道〝我坚信情感比理智更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这不仅于当时那个〝危机存亡的年头〞十分必要,于经济高速疯长.心灵雾迷津渡的现代也迫切而有益.唯有〝无所为而为〞才有可能成就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朱光潜也正是用此情怀才成就了这样一本虽薄.却厚重,娓娓道来.耐人寻味的美文.《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其中,美感中常有移情的作用,〝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之后,文章又说明了美感与快感.与联想,与考证.批评与欣赏,与自然的联系与差别;说明了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对美的差别与一致;说明了艺术与游戏,创造与情感,格律.模仿对于艺术的意义;说明了天才与灵感.汗水与努力对于艺术的作用.最后,朱光潜强调,尽管处于正名析理期间,开篇便区别了三种对事物的态度,但其实〝完美的人生见于这(实用.科学.美感)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每一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让我们知道,艺术人生其实也可以很近.很亲切,与你我息息相关.他警醒我们,〝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掩盖本色.——他们都是‘生命的机械化’〞.〝情趣逾丰富,生活也逾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是否能欣赏.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借用阿尔卑斯山谷间路上的一个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劝告游人莫错过眼前美景,朱光潜提醒〝赢得了职场,却输了人生〞的我们,不要成为〝这丰富华丽世界中一个了无生趣的囚徒〞.我以为,美首先是一种态度,一种心情,一种选择,其次才是一种原理和方法.谈美读后感4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书中,老先生〝对自己漫长美学生涯和美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整理〞,也算是〝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在《谈人》里,老先生指出〝原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所从事的艺术活动,如人体装饰.歌唱.音乐.舞蹈等,都直接源于原始民族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美学,原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身边.其实,冥思细想,美无处不在.中国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就有不少美的传承,比如唯美典雅的国画.笔酣墨饱的书法.国之精髓的京剧.名扬四海的瓷器工艺……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文学美,就是人类先进思想的结晶,中间许多个性鲜明饱满的人物更是成为了美的代表.《巴黎圣母院》中年轻貌美的吉卜赛女郎在危急时刻为卡西莫多挺身而出,给他救命之水.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之后屡救吉卜赛女郎,为她报仇雪恨.你能说卡西莫多不美么?《老人与海》中穷困交加的圣地亚哥终日与海为伴,与比船还大的枪鱼奋战两昼夜,并击退啦鲨鱼无数次的攻击,虽然最后只拖回了一截白骨,但是我们能说他不是美的代表吗?还有《弱种子也要发芽》里的老农,得知〝我〞的孩子听力受损,看到他把弱种子抛弃很难过后,〝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让它们〝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此刻的老农在震撼人心的感动中能说不美吗?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谈美读后感5一天的光阴转瞬即逝,而就在今天,我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时光.我读完了第_封信.然而通过这第_封信,我对美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朱光潜先生在83岁那年写给青年的美学认识读物《谈美》.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这第_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读《谈美》有感800字。
《谈美》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
《谈美》读后感800字《谈美》读后感800字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美》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谈美》读后感800字1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
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5篇
谈美读书心得800字5篇《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谈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谈美读后感1全书可以说非常薄,没有太多的铺陈啰嗦,全文阅读下来,就好像跟一个亲切的老朋友在聊天,听他讲述他对真善美的经历和见解.真诚.坦率.质朴.亲切,严谨.这里提到严谨,是因为全书语言透着朋友的真诚亲切,却没有一丁点啰嗦和故弄玄虚,这是做文章极为难得的.现在流行的网文要么以篇幅弘大引人注目,要么以情节离奇引人眼球,这是写于上个世纪的文章,经典之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文章从多个角度,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向我们一层一层的揭开什么是美的面纱,不同场景下美的层次,以及真善美的关系.把美放在关系里去看,又抽离出关系来观察.以非常生活化的视角娓娓道来.如观察古松的三种态度,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等,信手拈来的古诗拆解出美的特性,以及主观上容易产生的理解误区.对美与游戏,美与创造.美与格律.美与自然.美与模仿等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利用诗词.生活经验.哲人故事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说理解读.美是关于于个人体验的存在,是主观的.是自然的更是创造的意向.是来自于关系之中又脱离了关系的主观创造,美也分个体美和群体美,群体美是一种更为纯粹和高阶的美.认识和理解美是对灵魂的净化之旅,美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通向文明的道路之一.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观点如下:(1)美是基于现实基础之上脱离了一切关系的共鸣.主观态度不同,观察到的意向世界就不同.同样是一段音乐或者一幅画作,不同经历的人,品味出的体验是完全不同.带着实用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有什么用,带着功利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能带来多少利益,只有抛弃了所有的主观的念头,理智的思考,打开心灵用直觉去感悟作品,与作品建立意念上的连接,才能体会到美.所以作者告诉我们,美是直观体验,脱离理性思考的感受.(2)美的创造是理性与直观的统合.源于模仿.精于练习.成于创造.表达传递这种美需要借助工具,语言为载体戏剧.电影.诗歌.散文等等文体为包装的体裁外壳,通过直观创造把意向传递出来.这是汇聚了意识.技巧.潜意识于一体,手.脑.心于一体的创作行为.大家之作必然是知行合一的呈现,真善美浑然一体的表达.(3)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这是创造美的至高境界.我们于文学作品中呈现美创造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也是谱写生命之美的一生.如果说艺术工作者是由于职业需要而专门进行语言或者工具技巧的训练,以作品的方式来创造美,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具体个人的生命活动,这是一段由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及个人自我关系三者谱写的成长史,是人类总体活动的组成部分.在生活历练中不断刷新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及平衡,不断进行着选择和创造,每时每刻都是对人性善恶的考量,从时间角度回顾一生,那些总有闪光的片段,熠熠生辉的一瞬印刻在心上,那一定是人性之美闪耀的时刻.认识美.创造美.提升美学修养就是在修炼人性,净化心灵,自律言行,提升素质.谈美读后感2《谈美》全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她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又像一个亲切的朋友在与你交谈.读罢此书恍然大悟:美学也是一个很好玩很有意思的东西.以下概括《谈美》各个章节的大意——《开场话》开门见山地表述了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何在.医治社会腐浊.人心俗不可耐的良药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作者用明白晓畅的话语使读者体验〝美感〞,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广到人生世相的方面去.《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推而广之,美的事物和实际人生之中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它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把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叫作〝移情作用〞,也叫〝宇宙的人情化〞.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复回流而已.人不但移情于物,而且极易模仿物的形象.《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作者把弗洛伊德派心理学也纳入享乐主义.〝美感〞过后伴随着〝快感〞.《五〝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六〝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考证.批评都不是欣赏(美感),但欣赏却要有考据学.批评学作基础.《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与自然》美是外物.人心婚媾后所产的婴儿,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形象是心灵从混乱的自然中所创造成的整体,但是事物也要本来就有可综合为整体的可能性.《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错误地承认自然中本来有〝美〞,它们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通常所谓〝自然美〞指事物的常态,〝艺术美〞是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创造和欣赏都是要见出一种意境,造出一种形象,都要根据想象与情感,但是创造却须再进一步,把这种意境外射出来,成为具体的作品.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但是因为艺术带有社会性,须留有作品传达情思于观者,不能不顾到媒介的选择和技巧的锻炼.《十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想象多半是再现的,即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想象也有创造的,创造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创造的想象又可分为两种心理作用: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有选择时就已经是创造.联想可分接近联想和类似联想,类似联想又有〝拟人〞〝托物〞两种结果.《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情感的阴驱潜率使诗人对于出于己者跳出来视察,对于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读后感《关于名著的读后感》.旧经验的新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协调,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原来似散漫.重复的意象也可以变成不散漫.不重复.《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创造与格律》借用写诗词必须受格律约束的道理,说明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而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而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后来都做到脱化规律的境界.《十三〝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因袭格律的技巧可以分为两项说,一项是关于传达的方法,一项是关于媒介的知识.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关于媒介的知识的学习就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十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遗传和环境对于天才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这只是一种本钱,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灵感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十五〝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为广义的艺术.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的,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纵观全书,先生博学多才的本事已经领教过了,无论是古典诗词.传说典故,还是艺术流派都信手拈来.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为先生系统地阐述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的关系时竟然把王昌龄的小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优带昭阳日影来.〞分析得令人叹为观止:王昌龄使用接近联想写到〝团扇〞,〝寒鸦〞是拟人的手法隐喻赵飞燕,〝昭阳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宠,长信宫四周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长信怨》前两句拆开来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两句,但是如果没有前两句所描写的荣华冷落的情境,便显不出后两句的精彩.《长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龄的独创,但是〝七绝〞这种格律却不是他的特创,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许多诗人用它.这忽然给我一个启示,通过心理学和美学的分析,原来唐诗如此值得玩味啊,原来文章也可以这样写出来的.谈美读后感3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当美学发展到了_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谈美读后感4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心有感触.对于先生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最为欣赏.期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带带流传供人享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作者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进行阐述.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谈美读后感5最近几天,我爸推荐朱光潜的《谈美》给我,我随意地翻了翻,发现除了书信没有其他的东西,觉得无趣就放了下来.过了几天,当我翻到傅雷写的《傅雷家书》时,我突然想到,会不会《谈美书简》也是本很好看的书呢?我便带着怀疑的态度读了起来,读完后才感到,这本书实在是太棒了!这本书中,写的都是朱先生自己的亲身经验以及他所总结的很多人生道理和观点.我觉得虽然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真的是把人生上许多不起眼的.重要的地方都勾勒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东西的重要性.我想如果只是单纯的把人生大道理写下来,我想不会有太多的人接受的.聪明的朱先生便用书信的形式,再加上用形象的语言解释抽象的美学感念,让我们很容易接受.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看,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除此以外,这本书也诠释了很多的人生道理,让人百看不厌.难怪我父亲在我看这本书之前就告诉我,如果你看了这本书,精神领域基本上就上了一个层次.现在一感觉,真的是这样啊!小小的《谈美》,总共可能不到7.8万字,但是其中每行每列都渗透着朱先生亲身实践了一辈子的认真态度,不得不感动你我.我想他的这些文字会促使我一点点的成长,让我看到一个深层次人的所作所为.朱先生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到了这里,难道我们不应该敬佩他嘛?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800字
《谈美》首先告诉我们对于同样一件事物,存在实用的、科学的和美感的三种态度。
唯美感的态度是物我两忘、非功利的目的,且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可。
一起来看看朱光潜《谈美》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
《谈美》读后感1
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心有感触。
对于先生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最为欣赏。
期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带带流传供人享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作者对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进行阐述。
作者在此段中谈及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其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
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为而为”的欣赏眼
光去看,欣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画家内心世界对古松的完美概念。
美的东西需要人们用审美的眼光和欣赏的心态去看去想,如只讲实用,那么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
“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如果说人类历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触动你我心灵深处的唯有那些给予美好情感的艺术作品,无处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闪着光,指引人们的灵魂、净化人们的思想。
俗语讲:“距离产生美”。
其实朱先生在此明确的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所谓:艺术****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艺术是主观的情趣、感觉,而又有些客观的控制和设计在其中,太过接近真实容易使人产生功利心,太过主观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毕竟艺术是给人们欣赏的。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这也如同《围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无非是因为有距离,有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使人向往。
如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谈美》读后感2
全书可以说非常薄,没有太多的铺陈啰嗦,全文阅读下来,就好像跟一个亲切的老朋友在聊天,听他讲述他对真善美的经历和见解。
真诚、坦率、质朴、亲切,严谨。
这里提到严谨,是因为全书语言透着朋友的真诚亲切,却没有一丁点啰嗦和故弄玄虚,这是做*极为难得的。
现在流行的网文要么以篇幅弘大引人注目,要么以情节离奇引人眼球,这是写于上个世纪的*,经典之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从多个角度,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向我们一层一层的揭开什么是美的面纱,不同场景下美的层次,以及真善美的关系。
把美放在关系里去看,又抽离出关系来观察。
以非常生活化的视角娓娓道来。
如观察古松的三种态度,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等,信手拈来的古诗拆解出美的特性,以及主观上容易产生的理解误区。
对美与游戏,美与创造、美与格律、美与自然、美与模仿等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利用诗词、生活经验、哲人故事以及历史事件进行说理解读。
美是关于于个人体验的存在,是主观的。
是自然的更是创造的意向。
是来自于关系之中又脱离了关系的主观创造,美也分个体美和群体美,群体美是一种更为纯粹和高阶的美。
认识和理解美是对灵魂的净化之旅,美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通向文明的道路之一。
我印象最深的几个观点如下:
(1)美是基于现实基础之上脱离了一切关系的共鸣。
主观态度不同,观察到的意向世界就不同。
同样是一段音乐或者一幅画作,不同经历的人,品味出的体验是完全不同。
带着实用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有什么用,带着功利思维的人会思考这个作品能带来多少利益,只有抛弃了所有的主观的念头,理智的思考,打开心灵用直觉去感悟作品,与作品建立意念上的连接,才能体会到美。
所以作者告诉我们,美是直观体验,脱离理性思考的感受。
(2)美的创造是理性与直观的统合。
源于模仿、精于练习、成于创造。
表达传递这种美需要借助工具,语言为载体戏剧、电影、诗歌、散文等等文体为包装的体裁外壳,通过直观创造把意向传递出来。
这是汇聚了意识、技巧、潜意识于一体,手、脑、心于一体的创作行为。
大家之作必然是知行合一的呈现,真善美浑然一体的表达。
(3)每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这是创造美的至高境界。
我们于文学作品中呈现美创造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也是谱写生命之美的一生。
如果说艺术工作者是由于职业需要而专门进行语言或者工具技巧的训练,以作品的方式来创造美,那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具体个人的生命活动,这是一段由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及个人自我关系三者谱写的成长史,是人类总体活动的组成部分。
在生活历练中不断刷新对三者关系的认识及平衡,不断进行着选择和创造,每时每刻都是对人性善恶的考
量,从时间角度回顾一生,那些总有闪光的片段,熠熠生辉的一瞬印刻在心上,那一定是人性之美闪耀的时刻。
认识美、创造美、提升美学修养就是在修炼人性,净化心灵,自律言行,提升素质。
《谈美》读后感3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
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
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
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
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
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