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课文研讨鉴赏一、主旨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
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
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
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
‘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
”(《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
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
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
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
新人教版咬文嚼字课文分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2、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 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 示?
明确: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 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 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 。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 马虎不得。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3、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 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 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 ,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者在不知 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同时 ,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 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 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 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基础 上。
言的精练与吻合。 3、咬文嚼字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
,刻苦自励,精心玩索,推陈出新。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新 人 教 版 咬 文嚼字 课文分 析
1、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 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明确: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 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 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 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 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 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 地使用语言文字。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精讲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精讲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朱光潜及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1897年 9 月 19 日生。
1916 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
1922 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1925 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 1929 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1933 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 1933 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
1/ 121933 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
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2)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2)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①王若虚:1174-1243,蒿城人,金代文学家。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以为虎”是错觉,误以为“草中石”是“虎”;“见草中有虎”是实实在在看见了“草中”有“虎”。
这便很好地说明了“咬文嚼字”在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几句进一步说明“咬文嚼字”在实际上是“调整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情感还没有凝炼”。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这种分别”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
此段文字,通过对李广射虎一段原文和改文的对比分析,有力地证明了“咬文嚼字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
举例精当,分析透辟,有很强的说明力。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这里作者采取先破后立的方法,先批评有些人的错误观点,进一步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并且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理论高度进行证明。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①,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①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咬文嚼字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对作者及其创作要有所了解。
2.能够把握议论性文章阅读的基本步骤并应用于实践。
3.引导学生懂得“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的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4.引导学生参照文章的写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做一点分析和论说,增强艺术评论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这是一篇论说性的文章,在阅读方法上,可以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阅读。
2.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写一些文艺评论和随笔。
4.积极引导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2.逐渐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初次接触文艺评论,需要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有所准备,思维转变上可能存在难度。
2.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实例,多谈谈自己的观点。
3.“套板反应”是人们的通病,应该作为教读重点,启发学生改变那种不动脑筋、好用陈词滥调的不良习惯。
三、课型新授课。
四、课时1课时。
五、课文概述《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三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
这是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安排这个单元的。
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这个单元的。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美学大师朱光潜,文章是一篇文艺评论,文章的写作特色是值得借鉴的,同时文章的内容包含一些知识性的东西,一些重要的观点可以让学生理解并应用于实践;此文贯穿着作者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作者对每个实例的咀嚼,都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感情,从而告诉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梁军一、教学分析设计1.教材分析:《咬文嚼字》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单元一篇课文,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
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还要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
2.学生分析:高三学生基于三种情形需要学并探究这篇文章的妙处:一方面是对作文写作的焦虑,希望能有作文的万能公式,而本文谈到的“套版效应”对此有较科学的分析;二是感知典型议论文写作特点,学会准确严密地论证,三是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体验性目标:探究感知课文议论的特点,特别是“咬文嚼字”与平时写作的关联,纠正不良写作习惯4、媒体分析投影仪,PPT5:核心问题分析核心问题: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习得并学会运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分析: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可选择从列举的事例及分析入手,进而探究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观点,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习得“咬文嚼字”的方法,并能运用之。
二、教学实施设计(一)提出问题;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2、请同学说说“咬文嚼字”的含义——不注重实质,过分推敲词句。
是一个贬义词。
大学问家、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在名为《咬文嚼字》的文章中赋予了它一种新的意义,我们来学习一番,看看从中能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
咬文嚼字解析
普遍的观点:
(一)“敲”字将环境衬托得更为幽静,把诗人 的心境表现得更为透明。试想:月光融融,一 片寂静,走过草径荒园,来到友人门前举手敲 门,耳闻一两声“咚……咚……”的敲门声音, 却久久不闻友人应门,只见树上被惊起的宿 鸟……幽然之境顿出,孤寂之心情也不言而喻。
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
例一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水:清澈、和缓、流动 姑娘:纯洁、温柔、机灵
山:雄壮 、高大、包容 少年:有力、健壮、胸怀宽广
(二)误用联想:“套板反应”
• 弊端:套语滥
调,全无新奇。
Ø美人:“柳腰桃
Ø面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Ø离别:“柳岸灞桥” Ø印书:“付梓”“杀青”
字意 数味 不不 同同
思想感情
意字 境眼 不不 同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行文思路:
以实例说明咬文嚼 字的效果(1-5)
郭沫若改字 (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 (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 (意境改变)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 重要性(6-7)
创新实例:
1、 乐府民歌《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 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 罗敷。”
帩(qiào)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比较阅读 ①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 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 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 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共48张PPT)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并与下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表感情/谈作用)。
任蕃改诗的故事:任蕃是浙江会昌人,年青时 举进士落第,从此游历江湖。有次来到天台山巾子 峰,在寺壁上题诗一首: “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峰月照( )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 题完后任蕃便离去,走了一百多里路后,突然 想起用“一江水”不如用“()江水”。
调 整 思 想 和 情 感
文字与意境有关
为 什 么
怎 么 样
达 到 艺 术 的 完 美
牛刀小试
相传,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 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 说出:
“轻风 “淡月
细柳” 梅花”后,
要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后句加“映”,即成为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规范答题演示
(步骤一)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步骤二)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大雁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大山衔 来了团圆美好之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描景象)。
引”在文中有“带走”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 (步骤三) 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 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 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 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 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咬文嚼字
朱光潜(1897— —1986),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 安徽桐城人。代 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 简》等。《西方美学
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分析课件
本文是朱光潜文艺批评和美学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 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重用简洁明了的语 言阐述问题,不做过多的修辞和华丽 的表现。
结构安排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咬文 ”“嚼字”和“在文字上‘推敲’”, 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主题和论述重点。
要点三
客观中立
朱光潜的写作风格非常客观中立,他 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以中立的立场 分析问题。在《咬文嚼字》中,他既 不盲目崇拜传统,也不完全否定传统, 而是通过分析指出其优点和缺点,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语言特点
用词精准
句式多变
引用丰富
朱光潜的用词非常精准,他能够准确 地使用每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使文 章更加清晰明了。在《咬文嚼字》中, 他运用大量的例子来解释词语的含义 和用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朱光潜的句式也非常多变,他能够根 据不同的表达需要使用不同的句式, 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在《咬文嚼字 》中,他运用长句和短句、陈述句和 疑问句等多种句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建议。
朱光潜的写作中经常引用一些经典著 作或名人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 些引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也 展示了他的广博知识和文化底蕴。在 《咬文嚼字》中,他引用了许多古代 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例子来阐述文 字的微妙差别和含义。
CHAPTER 05
作品价值与社会影响
作品价 值
文化价值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具有深厚 的文化底蕴,它体现了中国语言 文字的韵味和艺术,对于传承和 弘扬中华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美学价值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 深入的思考,把语言文字的美学 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
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主题与意义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3)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3)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这个句子引出本文的第三个分论点。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①” “杨柳万条烟②” “烟光凝而暮山紫③” “蓝田日暖玉生烟④”……种种境界。
(①一川烟草:这是南宋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词句,原文是:“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一川,一片平川。
②杨柳万条烟:语出唐朝诗人岑参《送杨子》:“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文中“柳”字可能是“叶”字之误。
③烟光凝而暮山紫:语出王勃《滕王阁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④蓝田日暖玉生烟:语出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个不同,变化莫测。
[这里是对分论点的涵义进行具体的阐述,作者以“烟”字为例,具体说明“字”有直指的意义,还有联想的意义,“用字的难处”不在直指的意义,而在联想的意义,因为联想的意义“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
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这几个句子进一步说明直指的意义和联想的意义的不同特征和不同作用,科学的文字要用直指的意义,而“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既有正面的效应,“可以使意蕴丰富”,也有负面的效应,“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收录了《咬文嚼字》这篇随笔,这篇课文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如何在写作文时运用咬文嚼字。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咬文嚼字》《说“木叶”》《谈中国诗》知识归纳讲解学习目的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停止剖析评价,自创吸收其中精髓。
2.留意了解诗歌意象在诗歌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用诗句的优美意蕴来感动先生,创设美的情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味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先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沉的文明沉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明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决计和自豪感。
3.使先生掌握经过运用精到的比拟,剖析效果,阐发观念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讨其他文学现象;使先生掌握化笼统的实际效果为笼统的实感的方法。
4.知识积聚文学知识1.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实际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讨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朱光潜信仰〝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位置、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可以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位置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如今、兢兢业业的治学肉体的表达。
他的座右铭:〝以出生的肉体,做出生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思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2. 林庚,客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在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在诗体的古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讨主要触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征。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重点难点解析
《咬文嚼字》——《咬文嚼字》重点难点解析(一)学习方法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和著作家。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他的许多著述内容丰厚,语言精当、风趣,读来兴味盎然,这与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坚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我们阅读《咬》文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
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
”“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一指,过分地斟酌或强调字句;一是讽刺死抠字眼儿。
《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平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其次,学习《咬》一文要注意精读,抓住主线,扼要归纳段意。
第三,要注意把握《咬》文以“理”驭“事”,理充词沛的特点,文章达到了理至事随,说理充分的水平。
最后,要注意积累词汇,结合语感,体会文章行文的妙处。
(二)学习要点提示1.理清脉络,掌握重点句。
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第二段,指出郭沫若修改婵娟台词“是炼字的好例”。
同时分析了修改的原因及作用,强调了文字修改和表达情感的密切关系。
第三段,突出对文学作品语言的特殊要求,强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第四段,通过李广射虎一段原文或改文的对比,强调“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原文看似繁冗,但“有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意味”一词十分重要。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难点剖析
咬文嚼字-难点剖析内容感知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选取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
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
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
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本文虽然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难点剖析一、疑难妙句1.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剖析:演员改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为“你这没有骨气的人”,郭沫若先生认为改得恰当并且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作者认为:改得好,但不完全赞同(“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并表明自己的观点:这是炼字的好例。
不同语法(句式),表达的感情不同。
这个观点是根据“‘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和“‘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归纳而来的。
2.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剖析:作者觉得这里改得不好,远不如原文。
从而说明了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这里是举例说理,议论文中的事例一般都有与之配合的直接表达作者观点或者间接暗含作者观点的句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八课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共22张PPT)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卢梅坡《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酒桌上,同学们高谈阔论,相互交流,个个兴 致蛮高。
我一直很矜持,很礼貌。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当然能不回答的也不回答。因为我清楚我是坏同 学,我不能破坏他们的雅兴。
四、梳理文脉
一、斟酌语言,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二、要努力使用避免俗滥的语言和思想情感。 三、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力争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五、把握主旨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力争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运用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要善于“咬文嚼字”)
六、借鉴写法
一、独抒己见,推陈出新 二、选材典型,说服力强 三、娓娓道来,深入浅出
3、韩、贾“推敲” 用词不同,情感不同
斟酌文字的 分量,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情 感。
四、梳理文脉
二、(第6、7段)
1、苏轼写《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义,意蕴丰富
2、用‘柳腰桃面”等套 语
误用联想意义,易生流弊
用好词语的联 想意义,避免俗 滥的语言和思想 情感。
四、梳理文脉
三、(第8段)
运用文字应有严谨的态度,要刻苦自 励,推陈翻新,力争思想情感和语言的 精炼与吻合,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一个女同学说,阿成变了,变得文雅了。 我听了,用脸笑了一下。
(阿城《周同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课文笔记
咬文嚼字课文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咬文嚼字的含义与重要性
2.课文的内容概述
3.课文的结构分析
4.课文的主旨与启示
正文
咬文嚼字,顾名思义,就是指对文字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文字的研究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追求。
这一观念在《咬文嚼字》这篇课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课文以“咬文嚼字”为主题,通过对文字的探究,向我们展示了文字的奥秘和魅力。
文章首先解释了咬文嚼字的含义,即通过深入研究文字,了解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接着,课文详细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字的深入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化,进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对《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读,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咬文嚼字的实践。
作者通过对“学”、“习”、“说”三个字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
这样的解读让我们对《论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们对咬文嚼字的方法有了直观的认识。
课文的第三部分,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咬文嚼字的主旨,即通过对文字的深入研究,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这一部分,作者列举了许多通过咬文嚼字而获得启示的例子,这些例子让我们看到了咬文嚼字的巨大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收录了《咬文嚼字》这篇随笔,这篇课文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如何在写作文时运用咬文嚼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引用《水浒》中的事例说明郭沫若对你这句式分析有误。
关于石秀骂梁中书,见于《水浒传》第六十二回。
有关故事情节是:梁山好汉石秀劫法场救卢俊义被梁中书捉住。
梁中书是北京大名府留守司的留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最有权势,是当朝太师蔡京的女婿,由于他是朝廷奸臣的忠实走狗,所以石秀骂他是替奴才做奴才的奴才,话中的你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蔑视。
关于杨雄醉骂潘巧云,见于《水浒传》第四十五回。
故事说的是杨雄上梁山之前的一段情节,杨雄的妻子潘巧云跟和尚裴如海通奸被石秀发现,石秀把此事告诉了杨雄,杨雄在酒醉之后痛骂潘巧云,一连说了六个你这,发泄了对这种侮辱难以忍受的怒气。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引用《红楼梦》里的事例,运用对比说明的方法,指出郭沫若对你是句式分析有误。
关于茗烟骂金荣,见于《红楼梦》第九回。
茗烟是贾宝玉的书僮,陪侍宝玉在家塾中读书。
金荣是与贾府沾亲的一个孩子,也在这个家塾中读书。
金荣依仗贾瑞等人做靠山,欺负了宝玉的好友秦钟。
茗烟仗着主子在贾府的地位,大闹学堂,骂了金荣,公然叫阵: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话中的你是有假设语气,意为你若是假若你是,还带着你不是好小子的讽刺意味。
]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
[在上逑分析的基础上作出结论,否定了郭沫若的判断。
]其次,郭先生援例①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①援例:引用现成的事例。
援,引用。
)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进一步分析郭沫若援例修改的错误,一是弄错了句式表达的情感,二是造成了句子结构的残缺。
连郭沫若这样的大文人在炼字上尚且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便雄辩地说明了炼字的必要和艰辛。
]第1、2自然段,作者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说明炼字的重要性,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郭沫若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结果弄巧反拙。
朱光潜纠正了郭沫若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
由于作者持论公允,深入浅出,例举详赡,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经验,涵盖面极广,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品味分析,注意展示思索过程,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心灵深处打动读者。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①不可。
(①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极少的事,都十分计较。
锱铢,zīzh ū,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这几个句子是1、2自然段的归结。
第一句紧承上文,得出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的结论,很自然地照应了题目。
锱铢必较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咬文嚼字所要达到的极细微的程度。
非不可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不容置疑的坚定语气。
第二、三句则是具体阐明咬文嚼字的含义。
第二句指明咬文嚼字这一成语的本来意义,第三句用但是一转,赋予咬文嚼字以全新的含义: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从而自然地归结出本文的第一个分论点。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文学二字很重要,为第6、7段的议论埋下伏笔。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①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①斟酌:原意是斟酒以供饮用,也用来喻指商讨或考虑以决定取舍。
本文中指考虑文字运用得是否恰当。
)[这里用在表面上,在实际上的句式揭示咬文嚼字的本质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下面的文字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议论。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这是用概括说明的方法从反面证明上句的观点;下面引用具体的事例,来坐实上句的说法。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①,视之,石也。
(①镞:z,箭头。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心理学告诉我们,李广的这种千钧之力,是人的潜能在特定情境(这里是万分危急)之中猛然爆发出来的结果,不是想做就可以做成,因此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①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①王若虚:1174-1243,蒿城人,金代文学家。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
[以为虎是错觉,误以为草中石是虎;见草中有虎是实实在在看见了草中有虎。
这便很好地说明了咬文嚼字在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几句进一步说明咬文嚼字在实际上是调整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情感还没有凝炼。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这种分别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
此段文字,通过对李广射虎一段原文和改文的对比分析,有力地证明了咬文嚼字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观点。
举例精当,分析透辟,有很强的说明力。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在这里作者采取先破后立的方法,先批评有些人的错误观点,进一步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并且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个理论高度进行证明。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
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①,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①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如果说上一段引用王若虚错改《史记》的例子是从一句话换一个说法的角度来证明观点,这一段引用韩愈和贾岛推敲的故事证明更改一两个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则是从更小的范围说明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
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作者特地叙述从古到今人们对敲字加以肯定,与下面自己的分析形成对比,借以说明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①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②,也似乎平添了搅扰。
(①剥啄:拟声词,模拟轻轻敲门的声音。
②岑寂:寂静、寂寞。
岑,cn。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作者细致地分析推字和敲字所表现的不同境界和不同思想感情,生动地证明了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它启示我们,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作者透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锤炼文字,要捕捉、把握自己要表达的感情。
令人遗憾的是,朱光潜先生对推敲的推敲,似乎还可以再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