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血液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17).doc
心脏外科手术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降解性。这种止血剂依赖于正常的凝血系统发挥作 用,对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效果较差。
止血明胶类常由动物胶和人凝血酶混合而成,
际工作中有直接回收CPB管道血、离心和超滤回收 3种血液回收技术,对残存的体外循环血液进行离
心产生的是去除血浆蛋白的浓缩红细胞,而超滤产
通过局部压迫和凝血作用共同封闭出血点,临床应
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是CPB后最常见 的非外科出血原因之一,尤其当使用深低温停循环 技术时。CPB前的血小板分离可减少外源血小板
输注,也可减少出血和异体血的输入。
对于术中及术后的难治性出血应使用血栓弹力 图实验指导输注成分血。
中,如患者存在脑缺血风险(如卒中、糖尿病、脑血
管疾病和颈动脉狭窄病史)时,血红蛋白<60
凝血障碍的心脏手术患者预防性输注血浆并不能减
少失血量,反而使患者暴露于同种异体血输注带来
1.树立牢固的节约用血意识。从切皮到缝皮,
节约每一滴血。
的风险和并发症中,因此不建议在该类患者中预防 性输注血浆。1。。在无失血的情况下不应使用血浆 逆转华法林作用或治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较高
的患者¨o。对严重出血伴有多种或一种凝血因子 缺乏的患者,在无成分血制品可用时可考虑输注血
2.血液保护的首要意义在于减少输血对人体的 损害,是手术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之一。 3.术前对患者的出血和输血风险进行评估是围
手术期血液保护的重要措施。
modilution,ANH)是根据人体对Hct生理耐受能力
1)Ol:10.3760/cma.i issn.100l 4497.2015.12.002
人为产生术中贫血,以达到减少红细胞破坏、丢失的 目的:麻醉诱导后行ANH对于术前血红蛋白正常 的心脏手术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13页
术前危险原因 评定及预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14页
术中危险原因 评定及预防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15页
术后危险原因评定
1.既往有血栓形成病史,术后卧床过久,活动受限 2.一些特殊部位手术 3.术中使用骨水泥不妥,或长时间使用止血带 4.术后体液不足,利尿脱水治疗不妥 5.术后止血药品或脂肪乳剂使用不妥 6术后DIC救治不妥
术后危险原因 评定及预防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术后预防办法: 1.基本预防办法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1页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症是围术期患者常 见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多见于骨科、妇产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术病人, 以骨科最为常见。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2页
我国每年接收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 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数百万病例中,有 近50%患者形成DVT,其中20%出现有症状肺栓塞。
美国 1988 17%孕妇死亡
大面积烧伤也是诱因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3页
所以,对手术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栓塞症及早诊 疗,并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不但能够降低发生PE风
险,降低患者死亡率,还能够有效降低医疗费用。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4页
围术期VTE专家共识专家讲座
第5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妇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指南建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在2019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提供规范化和可行的妇科围手术期患者PBM的实施方案。
一、术前患者血液管理(一)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1、采集病史主要针对患者的血液状况采集相关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活动性出血或贫血,是急性还是慢性贫血,患者输血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史、血液疾病及血液疾病家族史、有无肾脏疾病、有无服用影响凝血的药物。
2、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②肝肾功能、出凝血功能筛查;③铁代谢检查;④C反应蛋白(CRP)。
3、多学科协作实施PBM,需要麻醉科、输血科、血液科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尽早评估手术患者,充分术前准备,对复杂恶性肿瘤手术患者更应该做好计划和预案。
本共识推荐:应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血液状态的评估及管理,必要时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患者血液管理计划和预案。
(二)贫血管理贫血是围手术期患者中最常见的问题。
妇科患者术前贫血患病率为24%~45%,其中,缺铁性贫血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81.4%。
术前贫血是手术患者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死亡率更高、并发症更多、住院时间更长、术后恢复更差,以及异体输血量显著增加。
PBM的理念是推荐以非输血的方式纠正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贫血,对急诊和限期手术的贫血患者,术前需要积极治疗贫血。
1、贫血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1)妇科常见贫血病因:主要为失血性贫血和骨髓造血不足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常见原因是异常子宫出血(AUB)。
骨髓造血不足性贫血除患者患有血液病外,主要病因为妇科恶性肿瘤、放化疗等。
(2)贫血诊断及分级:建议采用WHO(2011)的贫血诊断标准,以便更早识别潜在的贫血状态,积极纠正贫血。
我国也制定了贫血诊断标准(表1)。
推荐对于妇科良性疾病手术前,贫血在1级以上(Hb≤90 g/L)的患者,应纠正贫血达正常后再手术。
ERAS专家共识
风险, 包括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避免使用挥发性麻醉药、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最
小化及避免液体过负荷等。
术后饮食 有研究显示, 择期腹部手术术后尽早恢复经口进食、饮水及早期口服辅助营养可
三
促进肠道运动功能恢复, 有助于维护肠黏膜功能, 防止菌群失调和异位, 还可以降低术后感染发
生率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一旦病人恢复通气可由流质饮食转为半流饮食, 摄入量根据胃肠耐
三
仔细询问病人病史, 进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气道及脊柱解剖的基本评估。以改良心脏风
险指数(RCRI)评价围手术期严重心脏并发症的风险, 采用代谢当量(MET)评级可预测术后心血管事
件发生率, 当代谢当量<4MET 时提示心功能差, 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
四
术前麻醉用药
术前不应常规给予长效镇静和阿片类药物, 老年病人术前应慎用抗胆碱药物及苯二氮卓
太尼等, 肌松药可考虑罗库溴胺、顺式阿曲库铵等。肌松监测有助于精确的肌松管理。
开放手术 基于其创伤强度, 全麻联合中胸段硬膜外阻滞技术及术后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可提供与
创伤强度相匹配的抗应激效应, 同时有助于术后疼痛控制及肠功能恢复。最新证据表明, 全麻复合连续输
注右美托咪定===全麻复合中胸段硬膜外阻滞具有同等的抗应激效果, 可作为替代使用。
人及其家属的理解、配合, 包括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等。
二
术前戒烟、戒酒 吸烟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具有相关性, 一项Meta 分析发现, 戒烟至
少2周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戒酒2 周即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功能, 缩短出血时间, 一般推荐术前戒
酒4 周。
术前访视与评估 术前将病人调整至最佳状态, 以降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麻醉科医生应
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34页】
前言
▪ 终末期肝病是各种慢性或急性肝脏疾病发展的失代偿阶段,主要病因有 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胆汁淤积、药物化学毒物、免疫疾病等。
▪ 全世界每年有100余万患者死于肝病,大约1/3发生在中国,并且主要为 乙肝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
▪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重要手段,手术的复杂性以及终末期肝病 患者特殊的病理生理改变常常会引起术中大量的出血与输血,影响患者 的预后及远期生存率,因此我们需不断优化肝移植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 策略。
血液管理策略
▪ 内源性凝血酶生成能力试验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促凝血因子的 减少通过抗凝因子的减少而代偿,因此凝血平衡没有改变。
▪ 肝硬化患者的高凝状态主要由于Ⅷ因子水平升高和蛋白C的下降, 这是肝硬化患者的典型改变。
▪ 因此,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特点是动态不稳定的平衡,但当发 生感染、肾功能损伤、肝癌等临床事件时,这种脆弱的平衡可被 打破继而出现血栓或出血。
2.术中合理用血 (1)纠正贫血:肝移植围手术期一般输血指征包括: ① 肝移植受者围术期血红蛋白≥100g/L时,不需要输注红细胞; ② 血红蛋白<70g/L时,建议输注红细胞; ③ 血红蛋白在70-100g/L时,应根据受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活动性出血及代谢
率增高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 ④ 目前国际上输血率极低的移植中心,已成功地采用血红蛋白60g/L的输血标准。
肝移植术简介
肝移植术简介
▪ 肝移植术的分期包括病 肝切除期(无肝前期)、 无肝期、新肝再灌注期 三个阶段,其特点如下:
肝移植术中出血危险因素
(一)病史及病情 1.患者自身疾病种类、既往史、手术方式、受体和供体年龄、手术操作以及术中麻醉管理。 2.大量出血的McKlusky风险指数包括: • 年龄>40岁,血红蛋白<100 g/L; •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 • 血小板计数< 70 x 109 /L; • 肌酐> 120μmol/L(女性,肌酐>100μmol理策略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
围术期失血量平均1000~2000 ml, 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 )下降30~46 g/L ,术后异体输血率高达45% ~ 80%。
同时,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 45%,围术期失血和未纠正的术前贫血增加了术后急性贫血的发生率,髋、膝关节置换术及脊柱手术术后贫血发生率为51%,髋部骨折术后的贫血发生率高达87%。
围术期贫血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
美国外科学会NSQIP数据库227,425例非心脏手术患者随访数据显示,术前轻度贫血依然是术后30日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较高异体输血率不仅增加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血液资源紧张局面及患者医疗负担。
随着《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一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和《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一围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的发布及推广,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认识到加强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ement, PBM )是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以达到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术前术后优化造血;②术中减少出血;③ 提高患者贫血耐受性;④合理异体输血。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广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做好术前和术后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优化造血,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术中坚持微创化理念,优化手术操作技术,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合理输注异体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委会共同邀请骨科、血液科、麻醉科、输血科共85位专家参与,复习国内外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参考和应用。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
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
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
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
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
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
*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
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图1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指南摘要:患者体能状态(functional capacity,FC)评估ESC/ESA新指南明确提出评估患者FC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重要一步,常借助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s)进行FC的评估。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血栓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血栓管理专家共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冠心病、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等心脏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节段闭塞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周围血管疾病患者在接受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同时如需行髋、膝关节置换术,如何平衡围术期的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北美每年约有25万长期服用维生素K拮抗剂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需接受外科手术。
因心房颤动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中约1/6因为手术或侵入性操作需要中断抗凝药物治疗。
在美国和欧洲,每年约100万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在PCI治疗后1年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者约占全部PCI患者的4%。
PCI术后停用氯吡格雷是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最强预测因素之一。
我国每年已经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或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200万,心房颤动患者>800万,且每年新增病例约300万。
每年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中约10%接受外科或其他侵入性操作,需短期停用抗凝治疗。
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应进行凝血功能评估或采用短期更换抗凝药物,改为桥接抗凝,以平衡血栓栓塞和出血风险,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桥接抗凝是指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长期应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由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出血风险较高,术前需调整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 ratio,INR)接近正常水平(INR≤1.5)以降低围术期出血风险,同时又不增加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
因此,应在术前5天左右停用华法林或抗血小板药物,给予短效抗凝剂,包括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或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进行替代治疗,并在术前12~24小时内停止低分子肝素以便于手术。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疾病结构的转变,冠心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冠心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比例也不断增加。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麻醉学会制定了《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旨在指导冠心病患者在非心脏手术中的麻醉处理和围术期管理。
麻醉前评估冠心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前,应进行全面的麻醉前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检查等。
评估的重点是判断患者的冠心病风险评估,并筛查出高风险患者。
麻醉技术选择对于冠心病患者,尽量选择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等非全身麻醉技术。
若必须进行全身麻醉,应选择靶控输注麻醉(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和传统麻醉。
而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尽可能选择无创、非侵入性的手段如内镜检查,避免外科手术等有创操作或仅进行 PD 线、皮下移植口等最小化侵入手术。
输液管理冠心病患者术中应维持有效的血容量与水电解质平衡。
麻醉时,应尽可能维持正常的血压和心率,在需要加速心率时应优先考虑使用β 受体激动药,而不是使用其它药物。
在对病情不确定的冠心病患者使用高容量静脉输液时应注意血容量过度负荷导致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也应避免使用甘露醇。
还应注意应用与HD管抗凝一血的一致性,以防出现回路内凝血现象。
术后镇痛术后镇痛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恢复更快,但同样也存在风险,如呼吸抑制。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例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提高非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对于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镇痛。
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肝和肾功能状态,以避免不良反应。
围术期护理冠心病患者在围术期护理上也需要格外注意。
随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血氧饱和度的正常维持。
在恢复期间,监测心电图和麻醉后的血压和心率,防止出现心肌缺血等意外。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
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5. 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6.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 ABO 血型和 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 HIV 抗体等;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 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
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 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7.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 /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9. 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3)凝血功能监测 包括标准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 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 旁实时凝血功能监测,如血栓弹力图(TEG)、Sonoclot 等; (4)监测原则 A. 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 白水平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 B. 围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要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 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心排血量的 监测,不应将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判断血容量的唯 一标准; C. 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 血清乳酸水平及酸碱平衡情况,以了解组织灌注、组织氧合 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 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 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 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 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 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 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 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 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 铁剂治疗; 7.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 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 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 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围手术期医学
估,必要时请专科
会诊。
中国麻醉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
预测评分>40,术后呼衰发生率>25%
手术前 p re op e rat ive p hase
2. 肺功能及 呼吸系统疾 病评估
三 二
如患者处于急性 呼吸系统感染期 间,如感冒、咽 炎、扁桃体炎、 气管支气管炎或 肺炎,建议择期 手术推迟到完全 治愈1周~2周后, 正常老年人氧分 压: PaO2=104.2- 0.27×年龄 (mmHg),故 应正确认识老年 患者的PaO2、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水平
中国麻醉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
手 术 前 p re op e rat ive p hase
一
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应当注意评估其血糖控制是否 稳定、对降糖药物的敏感性、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 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以及认知功能状态等情况。老年人 糖耐量均降低,应引起重视,有的还合并有隐性糖尿 病,术前应常规检查血糖水平 肾上腺功能抑制与使用皮质激素有关。对经常使用皮质 激素治疗的患者,应询问其用药剂量和最后一次用药时 间。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不能预测,取决于激素的用药 剂量、药效和频度,以及激素治疗时间的长短。 甲状腺疾病有甲状腺素补充型(甲状腺机能低下)或 抗甲状腺素型(甲状腺机能亢进)两类。近年资料表 明,对稳定型的甲状腺机能低下患者,允许施行择期 麻醉和手术;大型及高风险手术需推迟择期手术,并 给予甲状腺素补充治疗。 糖尿病为常见病和多发病,术前病人均应常规检查血 糖和尿酮体,评估是否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一旦确 诊糖尿病痛症酸中毒,立即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纠 正酸中毒,补充胰岛素促进葡萄糖利用,并寻找和去 除诱发酮症酸中毒的应激因素。
手 术 前 p re op e rat ive p hase
ERAS专家共识
得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配合, 包括术后早期进食、早期下床活动等。
二
术前戒烟、戒酒
前戒酒4 周。
吸烟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具有相关性,一项Meta 分析发现,戒烟
至少2周方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戒酒2 周即可明显改善血小板功能, 缩短出血时间,一般推荐术
术前访视与评估
术前将病人调整至最佳状态,以降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麻醉科医生应
六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创伤是病人最为重要的应激因素,而术后并发症直接影响到术后康复的进程,提
倡在精准、微创及损伤控制理念下完成手术,术者尤应注意保障手术质量并通过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 术时间、避免术后并发症等环节促进术后康复。
术中输液及循环系统管理
提倡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理念及措施指导液体治疗。ERAS 液体管理目
最小化及避免液体过负荷等。
三
术后饮食
有研究显示,择期腹部手术术后尽早恢复经口进食、饮水及早期口服辅助营养可
促进肠道运动功能恢复,有助于维护肠黏膜功能,防止菌群失调和异位,还可以降低术后感 染发生率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一旦病人恢复通气可由流质饮食转为半流饮食,摄入量根据 胃肠耐受量逐渐增加。当经口能量摄入少于正常量的60% 时,应鼓励添加口服肠内营养辅助 制剂,出院后可继续口服辅助营养物。
物引起肠麻痹及术后恶心、呕吐相对较少,同时可有效减轻手术导致的内脏痛。对于 肠功能不全的病人,需优化阿片类药物的选择,以确保有效镇痛,并促进术后肠功能 的快速康复、早期经口进食和下地活动。
二
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与治疗 少PONV。
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50 岁)、
女性、非吸烟者、晕动病或PONV 病史以及术后给予阿片类药物。提倡使用两种止吐药以减 5-HT3 受体拮抗剂为一线用药,可以复合小剂量地塞米松(4~8 mg); 二线用药包括 抗组胺药、丁酰苯和吩噻嗪类药物等,也可依据病人的高危因素使用其他措施降低PONV 的 风险,包括使用丙泊酚麻醉诱导和维持、避免使用挥发性麻醉药、术中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
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
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
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
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
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
*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
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图1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麻醉学会(ESA)指南摘要:患者体能状态(functional capacity,FC)评估ESC/ESA新指南明确提出评估患者FC是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重要一步,常借助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s)进行FC的评估。
围术期血液管理系统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
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5. 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6.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 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
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 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7. 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8. 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9. 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骨科手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骨科手术出血量大,异体输血率高。
围术期失血量平均1000~2000 ml,术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下降30~46 g/L,术后异体输血率高达45% ~ 80%。
同时,骨科手术患者术前贫血发生率为24%~ 45%,围术期失血和未纠正的术前贫血增加了术后急性贫血的发生率,髋、膝关节置换术及脊柱手术术后贫血发生率为51%,髋部骨折术后的贫血发生率高达87%。
围术期贫血增加术后感染及死亡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术后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
美国外科学会NSQIP数据库227,425 例非心脏手术患者随访数据显示,术前轻度贫血依然是术后30日内并发症和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较高异体输血率不仅增加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血液资源紧张局面及患者医疗负担。
随着《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管理策略专家共识》和《中国髋、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围术期贫血诊治专家共识》的发布及推广,越来越多的骨科医师认识到加强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perioperative blood management, PBM)是实施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在围术期的各个阶段采取多种技术进行血液质和量的保护,以达到减少失血、降低贫血及输血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增加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术前术后优化造血;②术中减少出血;③提高患者贫血耐受性;④合理异体输血。
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广骨科手术围术期血液管理,做好术前和术后贫血的诊断与治疗,优化造血,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术中坚持微创化理念,优化手术操作技术,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出血、降低输血率,合理输注异体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关节置换术安全性与效果评价》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和《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关节外科学专委会共同邀请骨科、血液科、麻醉科、输血科共85位专家参与,复习国内外文献,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编辑整理完成本共识,供广大骨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参考和应用。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017版)
精心整理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2017-12-1311:56??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点击:467??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1.???2.???3.???4.、其???5.???6.???7.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 血型和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HIV 抗体等;???9.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4.???5.???6.???7.???8.???9.Rh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1.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1)失血量监测???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3??????(4???A.???B.???C.2.???(1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全血中的红细胞含量;???(2)输注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100g/L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注红细胞;患者血红蛋白<70g/L建议注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g/L~100g/L 时,应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以下情况也需要输注红细胞:???A.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无效者;???B.血红蛋白<80g/L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治疗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C.???D.???(3??????)?????????100分则算为100分,评分值对应启动输注RBCs且需维持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文案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
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
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
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1.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2.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3.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4.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7.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 ABO血型和 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 HIV 抗体等;9.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10.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11.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1.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2.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
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4.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5.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7.血液病患者术前应进行病因治疗和 / 或全身支持治疗,包括少量输血或成分输血、补铁、加强营养等;8.如患者选择自体输血且条件许可时,可在术前采集自体血;9.Rh 阴性和其他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应备好预估的需要血量。
三、围术期输血及辅助治疗1.围术期输血相关监测(1)失血量监测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3)凝血功能监测包括标准实验室诊断项目,如血小板计数、PT、APTT、INR、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应进行床旁实时凝血功能监测,如血栓弹力图(TEG)、Sonoclot等;(4)监测原则A.除常规监测外,术中出血患者应在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和凝血功能的监测下指导成分输血;B. 围术期应维持患者前负荷,但要避免全身血容量过高。
严重出血时,应考虑动态评估液体反应性和无创心排血量的监测,不应将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作为判断血容量的唯一标准;C.出现急性出血时,建议反复测量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乳酸水平及酸碱平衡情况,以了解组织灌注、组织氧合及出血的动态变化。
2.红细胞(1)红细胞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少白红细胞、辐照红细胞等,每单位红细胞制品中红细胞含量相当于200ml 全血中的红细胞含量;(2)输注指征:建议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血红蛋白≥ 100g/L 的患者围术期不需要输注红细胞;患者血红蛋白<70g/L 建议注红细胞;血红蛋白在70g/L~100g/L 时,应根据患者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有无活动性出血等因素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以下情况也需要输注红细胞:A. 术前有症状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心功能Ⅲ ~Ⅳ级、心脏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对铁剂、叶酸和维生素 B12治疗无效者;B. 血红蛋白< 80g/L 并伴有症状(胸痛、体位性低血压、对液体治疗反应迟钝的心动过速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该考虑输注红细胞;C.术前心肺功能不全、严重低血压或代谢率增高的患者,应保持相对较高的血红蛋白水平( 80g/L~100g/L )以保证足够的氧输送;D.对围术期严重出血的患儿,建议血红蛋白浓度维持水平应>80g/L 。
(3)临床工作可按下述公式大约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成人: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Hct 预计值 -Hct 实测值)×55×体重 /0.60 小儿:红细胞补充量 =(Hb 预计值 -Hb 实测值)×体重× 5(Hb 单位为mg/dl )大多数患者维持血红蛋白 70g/L ~80g/L (Hct 21%~24%),存在心肌缺血、冠心病的患者维持血红蛋白 100g/L (Hct 30%)以上。
输注红细胞时,也可参考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 POTTS)决定开始输注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及输注后的目标血红蛋白浓度。
围术期输血指征评分(peri-operative transfusion trigger score ,POTTS)上述四项总计分再加 60 分为 POTTS总分。
最高分为 100 分,即如果总分≥ 100 分则算为 100 分,评分值对应启动输注 RBCs且需维持的最低血红蛋白浓度。
POTTS评分 <实测血红蛋白浓度,不需输注 RBCs;POTTS评分≥实测血红蛋白浓度,需输注 RBCs。
每一次准备输入同种异体红细胞前均需评分。
(4)注意事项:A.不能依赖输注红细胞来替代容量治疗;B.少白红细胞适用于产生白细胞抗体患者;C.洗涤红细胞适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和对血浆蛋白有过敏反应的患者;D.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建议输注少白红细胞;E.高原地区酌情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放宽输血指征;F.急性大失血无同型血源时,建议参考“特殊情况紧急输血专家共识” ,可适量输入 O型血浓缩红细胞,并密切监测溶血反应。
3.浓缩血小板(1)血小板制品:包括手工分离血小板、机器单采血小板。
(2)输注指征:用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异常渗血的患者。
A. 血小板计数≥ 100× 109/L ,不需要输注血小板;B. 术前血小板计数< 50×109/L ,应考虑输注血小板(产妇血小板可能低于 50×109/L 而不一定输注血小板);C.血小板计数在( 50~100)× 109/L ,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D.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性渗血,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有血小板功能低下,输注血小板不受上述指征的限制;E.血小板功能低下(如继发于术前阿斯匹林治疗)对出血的影响比血小板计数更重要。
手术类型和范围、出血速率、控制出血的能力、出血所致的潜在后果以及影响血小板功能的相关因素(如低体温、体外循环、肾功能衰竭、严重肝病等),都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指征。
(3)注意事项A. 手工分离血小板含量约为 2.4 ×1010/L ,保存期为 24h;机器单采血小板含含量约为 2.5 ×1011/L ,保存期为 5d;B. 每份机采浓缩血小板可使成人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增加约(7~10)×109/L ;C.小儿输注 5ml/kg 血小板,可使外周血血小板数量增加约(20 ~50) ×109/L ;D. 血小板常规输注不应超过一个治疗量(国内 10U全血制备的血小板相当于 1 个治疗量,一个治疗量就是血浆中血小板数量达到 2.5 ×109 血小板),仅在伴有严重血小板数量减少或重要部位(如中枢神经系统、眼)出血时,才考虑给予一个治疗量以上的血小板;F.每个治疗量血小板输注后应重新进行临床评估,检测血小板水平,在需要的情况下才继续输注。
4.血浆用于围术期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研究表明北美洲、欧洲的白种人维持正常凝血因子浓度的 30%或不稳定凝血因子仅需维持 5%~20%,就可以达到正常凝血状况。
(1)血浆制品:包括新鲜冰冻血浆( FFP)、冰冻血浆和新鲜血浆。
(2)使用 FFP的指征:A. PT 或 APTT>正常 1.5 倍或 INR>2.0,创面弥漫性渗血;B.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C.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为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D.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FFP,5ml/kg ~8ml/kg);E.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进行高出血风险的有创操作或手术前,考虑预防性使用新鲜冰冻血浆;F.新鲜冰冻血浆输注后,应重新进行临床评估和凝血检查,若需要再继续输注。
(3)使用说明A. 新鲜冰冻血浆内含全部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规格常为 200ml、100ml;B. 每单位(相当于 200ml 新鲜全血中血浆含量)新鲜冰冻血浆可使成人增加约 2%~3%的凝血因子,应用时需根据临床症状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剂量;C.通常,新鲜冰冻血浆的首次剂量为10ml/kg ~15ml/kg ,维持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决定,一般为 5ml/kg ~10ml/kg 。
倘若50ml/kg ~60ml/kg ;D.普通冰冻血浆用于Ⅲ和Ⅷ因子以外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替代治疗;E.不应该将血浆作为容量补充剂;F.小儿使用 FFP有致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
5.冷沉淀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4±2)℃下融化后获得的血浆沉淀蛋白部分,含有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纤维结合蛋白(纤维粘连蛋白)以及因子XIII 。
200 ml 全血分离制备的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冷沉淀为 1 个单位。
(1)输注目的:补充纤维蛋白原和(或)Ⅷ因子。
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 时,一般不输注冷沉淀。
若条件许可,对出血患者应先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再决定是否输注冷沉淀。
(2)以下情况应考虑输注冷沉淀:A. 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纤维蛋白原浓度<150mg/dl ;B.存在严重伤口渗血且已大量输血,无法及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时,将输注冷沉淀作为辅助治疗措施;C.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D.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F. 纤维蛋白原水平< 100mg/dl 的患者,当进行高出血风险的有创操作或手术前,考虑预防性使用冷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