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交流研讨更有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交流研讨更有效-科学论文

让交流研讨更有效

吴旭聪

章鼎儿老师在不同场合明确指出: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三个重要观察标志,其中第三个重要观察标志就是“交流研讨”。交流研讨指的是活动后的信息处理加工,是一个共享与分析、整理主要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包括整理各种发现、想法、问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前面的主要活动是为交流研讨做准备的。许多课所谓的交流研讨中,只要符合老师想法的数据(或说法)一出来就完事了,这并不是真正的交流研讨。真正的交流研讨,应当能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把一堂课推向高潮,使科学探究扎扎实实地走向深入。下面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交流,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谈一点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巧用照片,再现观察情境

现在的学生对有些生活现象接触的不多,有些课呈现的现象见得较少,在观察实验时,学生对一些现象的描述很难用文字表达清楚,汇报时往往只能用短短的几个词语来描述,难以准确反映他们的理解。

如《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重点在于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现象,我设计本课时试图让学生经历这样几个过程:从大自然→小的模拟装置→大的模拟装置→回归到大自然。学生分组模拟时有些细节看不到,比如河流的形成,于是我又用大的模拟实验装置进行演示,这个大的装置相对于小的装置更接近自然,学生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土地上的切沟。实验之后学生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生:土地被水冲走了。

1

生:有岩石露出来了。

生:有坑坑洼洼出现了。

3个学生的交流非常简单,交流的内容限于表面现象,这个演示实验的价值完全没有体现出来,交流是低效的。深入反思后,我决定拍下演示实验中几个重要观察点的照片,供学生汇报时作为思考的依据。我拍了四张照片:下雨前一张、开始时一张(打散溅起)、形成径流时一张、下雨停止时一张。这样,再次把现象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方便了学生的思考和汇报。

改进教学后,学生的汇报精彩多了。

师:谁来说说观察到的现象?

生:刚开始下雨时,土地从干的慢慢变湿了,然后一些土壤被水冲走了。

生:下雨过程中,土地变得坑坑洼洼,有岩石露出来了,一些小的岩石也被冲走了。

生:下雨时,悬崖倒塌了。

生:有些雨水聚集在槽的一端,像湖泊一样。

生:接水的水槽中的水很浑浊,而且有很多泥土被冲到这里了。

生:刚才同学说的岩石被冲走了,这让我想到了河中的鹅卵石为什么那么光

滑了。

生:雨后的土地和下雨前完全不一样了。

学生的语言变得丰富多了,能把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与生活实际联系起

来,他们所说的现象就是雨水侵蚀土地的证据,也是发展学生对于侵蚀这个概念的垫脚石。这样的方法相当于用分析法去读题,用总结法去解题,当解不出来的时候再次从题目中去寻找解题的证据。我所提供的照片就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使交流变得有效。

二、巧用统计图,让抽象变形象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第17条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教学中,许多老师经常问学生“有什么发现”,这样的提问比较开放,一定程度上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过于宽泛。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帮助学生,用统计图的方式来分析数据,这样能够让他们发现数据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而不仅仅是关注表象。

如《抵抗弯曲》一课,研究纸梁的宽度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纸梁的厚度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时,有一个小组获得了如下两组实验数据。

根据数据,学生很快得出“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但是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关心宽度与厚度到底谁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更大。如果我们让学生把这两张表格中的实测数据转化

3

成折线统计图,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参照表格,对照曲线图,学生可以轻松地认识到:增加宽度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比较小,而增加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三、巧用示意图,让思维显性化

示意图是指学生将看到、想到的一些现象和认识用简笔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它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绘。示意图比较直观形象,富于儿童情趣,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思维加工提供形象化的支持。因此,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时,合理运用示意图,不仅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外化显现出来,而且交流时更加让人信服。

参加一次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时,我听了一位老师执教《土壤中有什么》一课。在学生寻找到的土壤成分越来越多时,他要求学生观察静置后土壤颗粒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在记录单上画下来,并思考:大约分了几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下面是学生汇报时所展现的示意图:

你看,如果只是要求学生用语言或文字汇报,学生汇报的结果肯定是一样的:

颗粒最大的在最底下,颗粒较小的在中间,颗粒最小最轻的在上面。

这样的汇报比较笼统,不能体现真实性。而用示意图的方式汇报交流,比较形象直观,更能说明问题。但是,由于课堂上实验时间有限,土壤颗粒沉积的时间并不长,颗粒分层不是非常明显,下半部分比较浑浊,上半部分比较清晰,个别学生画的示意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画的第5张图,是在沉淀时间很长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的,没有体现真实性。

在上《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全过程,更好地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我采用分步观察、分步描述的方法,将实验分成了三步,学生在每一步观察之后就进行描述。

我使用温馨提示和记录表作为观察的导向,形象直观的记录表对学生的观察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在实验前,对要进行的实验起了一个导向作用;在实验中,起了促进、督促的作用;在实验后,起到了引导思维,促进学生表达的作用。同时,为后面的研讨做好了铺垫,为学生建构溶解概念打下了基础。

四、巧用追问、质疑,促进深入思考

提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质疑有助于引发学生对自己的观察、交流进行反思。在不断的追问质疑中,学生会思考得更加深入,在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学生想表达和能表达得更多,参与交流研讨的面会更广。如《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