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广州中医药大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中 药 学
中药学教研室 吴依娜


一、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含义
中药学总论
2
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在中医 理论或经验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包括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 和生物制品 。
草药
中药学总论
3
中药学: 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 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学总论
21
第三节
中药质变 贮藏养护方法
中药的贮藏
中药学总论
22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 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 的加工处理过程。 古称“炮炙”、“修治”、“修事”。 炮制前后药物成份质和量会有所变化、药 理作用及临床疗效可因之而不同。故炮制是 传统中药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中药学总论 23
中药学总论 19
道地药材:
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 等的药材。(与产地、品种、质量等有关)
产地与质量、产量关系。 药材的引种栽培、动物驯养。
中药学总论
20
第二节
中药的采收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 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1.植物类药物采收; 年分、月分、时辰可能有影响到药材的 质量。 2.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3.矿物的采收。
中药学总论
13
5.明朝时期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1518-1593), 载药1892味,分16部,60类。 学术价值: (1)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2)被国外学者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 书。(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 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 也有突出贡献)。
中药学总论 14
1.修治(修制):纯净,粉碎,切制; 2.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3.火制:炒,炙,煅,煨,烘焙;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中药学总论课件
亦即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
药性理论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第一节 四 气
一、四气的含义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是从性质上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第一节 四 气
二、四气的作用(功效)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浙八味
白术、白芍、白菊花、玄参、(玄)延胡索、浙贝、郁金、麦冬
第二节 采 集
原则
应用
配伍
剂型
同类药味多非主、汤剂煎煮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矿物类、贝壳类
质坚不易出汁
有毒的药
久煎能减毒
芳香类
有效成分易挥发
性 属性 作用 适应证
寒、凉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温、热

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寒证、阴证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含义
辛、甘、酸、苦、咸
淡、涩
二、五味的作用
升浮 温热 辛甘 轻(花、叶) 酒升、姜散
沉降 寒凉 酸苦 重 金石 盐下行 咸 贝壳 醋酸敛 果、子
治疗气逆证

喘咳、呕吐
燥湿
治疗湿证

坚阴
泻火存阴
治疗阴虚内热证



渗湿
利水
治疗水湿内停之证


软坚散结

治疗瘰疬、瘿瘤、痰核、癥瘕
泻下
治疗便秘
3、性同味异,作用不同
麻黄 辛温、发散风寒
淫羊藿 甘温、补肾壮阳
乌梅 酸温、敛肺涩肠
厚朴 苦温、燥湿,治寒湿证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PPT课件
17
《证类本草》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 •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宋,唐慎微 • 载药数1558种。 • 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1、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 大成。 2、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 、实用文献价值。 • 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学 习 方 法
• • • •
紧密联系中医学知识。 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
• 多看目录、弄懂中药术语、联系(中 医理论,药物间的区别)记忆。
PPT课件
5


• 概 念:
1、中药
2、中药学
P 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 12807种。
8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 根本的区别在于: •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 用药。 • 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 。
PPT课件
9



•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 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PPT课件
21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PPT课件
22
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 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 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神农本草经》指出:“阴干、暴 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 伪陈新,并各有法。”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情的需要; 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
味、矫臭,便于服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一页,共五十五页。
例证
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 2、归经:蜜炙——补益,润肺
酒炒——上行,活血通络 盐水炒——下行,归肾 姜汁炙——加强止呕 醋炒——加强止痛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二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四、归经理论的优点 1. 便于选择用药 2. 便于记忆和理解 3. 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第五节 毒 性
一、含义
1. “毒”即药,古代对一切药物总称
2. 指药物的偏性
广义的毒性
3. 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狭义的毒(指现在)
二、中药引起中毒的原因
储存、炮制、配伍、用量、剂型、给药途径,用药时间的长短,病 人体质、年龄。
三、解救措施
催吐、洗胃,输液,对症处理
四、食用有毒药物的使用注意
*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合理;
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三页,共五十五页。
第四章 中药的应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四十四页,共五十五页。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
一、七情的含义
有目的地按病情的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的将两味 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一页,共五十五页。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当前您浏览的位置是第十二页,共五十五页。
《证类本草》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PPT课件

2014-9-26
医学课件
4
1593),成书于明代(于1552~1578年 间 ),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 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 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 突出贡献。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
2014-9-26
医学课件
5
•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
发酵 发芽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日晒夜露制霜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生产新药

2014-9-26
医学课件
24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 一、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 • 正气不足 • 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 病—阴阳 • 外邪内侵 偏盛偏衰 •
2014-9-26
医学课件
25

治病——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 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之恢复平衡。
2014-9-26 医学课件 2
• •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
者托名神农,成书于约公元二世纪,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首创上中 下三品分类法。
2014-9-26 医学课件 3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 年(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2014-9-26
医学课件
34

第一节


• 一、含义 • 寒(甚于凉,大寒) • 性质基本一致 • 凉(次于寒,微寒) (属阴) • 四气 热(甚于温,大热) • 性质基本一致 • 温(次于热,微温) (属阳) • 平 ——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 • 理,实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 • 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

中药学总论(广州中医药大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广州中医药大学)PPT课件

煮——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
清蒸——软化药材,便于切

制或干燥保存。
水火共制 辅料蒸——改变药性。
潬——除去非药用部分,便于
干燥。
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药
效。
10.05.2020
-
34
制霜 榨油取霜以减毒
风化取霜
其他制法
日晒夜露制霜
发酵 改变药性,生产新药
发芽 生产新药
“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 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量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10.05.2020
-
18
一般药材的采收时间及方法
植物类:
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
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
10.05.2020
-
6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 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 制方法。
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 仅供参考。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
时摘取花蕾。
果实和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10.05.2020
亦有未成熟时采收的。
-
19
根和根茎类:多以农历二、八月采收。
少数夏季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剥取皮。
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2024版中药学PPT幻灯片课件
8
中药的分类方法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分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 等。
2024/1/28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含生物碱类、含挥发油类、含苷类 等。
按自然属性和亲缘关系分类
先把中草药分成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动植物药材再根据其原植物的 原生形态进行分类。
9
各类中药的代表药物
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通过波谱分析、质谱等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活性筛选确定其药理活性。
3
成分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探讨中药中多种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拮 抗等,以揭示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
2024/1/28
26
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
整体动物实验
通过观察中药对实验动 物的药理作用,如抗炎、 抗氧化、抗肿瘤等,评 价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显微鉴定
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中药中 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 性或定量分析,以评价中药的真伪、 优劣。
22
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有效性
安全性
中药必须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 治疗或辅助治疗疾病。
中药必须无毒无害,使用安全。
均一性
同一批次的中药,其质量应该是 一致的,不得存在明显的质量差 异。
真实性
明清时期
中药学逐渐成熟,形成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5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药性理论
研究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性理论。
中药功效与主治
研究中药的功效和主治病症,是 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2024/1/28
中药配伍与禁忌
研究中药的配伍规律和禁忌,指 导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

二、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
引产外禁忌或慎重使用的药物。 1.禁用药
剧毒药或药性峻猛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 的药物。 2.慎用药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和温里药中 的部分药物。
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
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用药剂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 内服一日用量。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一、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
能”。
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 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 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 药反应,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 出来的。
三、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
(3)包煎:易漂浮水面或易粘锅糊化以及含绒毛 类的药物。
(4)另煎:如贵重药。 (5)烊化:如胶类药。 (6)冲服:一般为入水即化的药或汁液性的药。 (7)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三、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四、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 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 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 非所有方面。 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3.政府先后数次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 进行了大规模调查。
4.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 得了瞩目成就 。
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中药学中药学总论精品PPT教学课件

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护
传》.
2020/12/8
11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神农本草经集注》 ⑴作者:陶弘景 ⑵年代:南朝梁代 ⑶记载药物数730种,分为七类 ⑷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 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又各分为上、中、下品) ⑸首创诸病通用药
17
八.清代 1.《本草纲目拾遗》 ⑴作者:赵学敏 ⑵成书年代:清代(完稿于19世纪初叶) ⑶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许多是各地草药 ⑷特点:为清代新增内容最多的本草著作。
附:①《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编,为学术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 学著作。
②《本草备要》—汪昂编,为近代有影响的本草学普及及入门性著 作。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托名神农 ,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 毒) 、 配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 用药的度等.
本草:本词首见于记述西汉历史的《汉书》,共3处,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 阿拉伯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2020/12/8
16
七.明代 《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 分16纲(部) 60(类) 附药图1160幅 附方11000余首 ⑷价值 1.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总结,是部伟大的药学巨著 2.批判纠正了以前药物学中的一些错误论述 3.分类法的伟大进步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⑴ 采集天然动植物以供食用——“药食同源”
⑵ 以动物为师

中药学总论(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总论(广州中医药大学)

(《神农本草经》)
05.08.2020
3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指
导下使用的药物。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
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
制品和生物制品)
草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
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 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05.08.2020
10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 年(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有人将 其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先于欧洲
的纽伦堡药典(1542年)800余年 )
05.08.2020
11
《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 成书于开元年间 (公元713年~741 年),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即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湿十种,为后世中药按临 床功效分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二 .学习《中药学》的重要性
1.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论治:理、法、方、药
2. 药是治病的武器,是方剂学和临床 各学科的基础。
⑴ 与中医基础学的关系: 中基:脏腑 寒热 表里 虚实 痰 中药:归经 四气 升降 补泻 化痰 五色五味入五脏 浮沉
05.08.2020
5
⑵ 与方剂学和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4
韩国白参
3
中国生晒参
3
中国大力参(红参类)
6
应按地道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 术、产品质量去发展药材生产,总以确 保疗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含义。
05.08.2020
18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41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气:温、热、寒、凉 寒或凉性药物:例如大黄对于热解便秘、燥屎坚
结,有清热泻下软坚的作用。 寒>凉
大黄
42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四个大苦大寒的中药:大黄、黄连、黄柏、栀子 黄连
黄柏
栀子
43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四气的临床指导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44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趣味中医药养生
主讲:黄伟剑
1
中药学总论
2
以下哪些为中药,哪些不是中药?
3
4
总论内容:
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
5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 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品。包括 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 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 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30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对一些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后,可以 明显降低药物毒性及其副作用,使之广泛用于临床, 并确保安全用药。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 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35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 加工贮存、调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采用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 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 如:牡蛎、龙骨捣碎便于煎煮。

2024版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2024版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演示课件•中药学概述•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药基础理论体系目录•常见方剂与治法解析•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未来发展与挑战中药学概述中药学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中药学历史渊源及发展历史渊源发展历程中药学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推动中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中药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地位作用学习中药学意义与方法意义方法中草药资源及分类中草药资源概述中草药资源的定义01中草药资源的特点02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03常见中草药种类及功效如麻黄、桂枝、紫苏等,具有发汗解表、散寒止痛等功效。

如杜仲、黄柏、厚朴等,具有补肾强腰、清热燥湿等功效。

如钩藤、络石藤、忍冬藤等,具有息风止痉、通络止痛等功效。

如石膏、滑石、芒硝等,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等功效。

草药木本植物药藤本植物药矿物药中草药采集、加工与贮藏方法采集方法根据药用部位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工具进行采集。

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切片、晒干、炒制等步骤,以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提高药效。

贮藏方法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防止受潮、霉变和虫蛀。

中草药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保护措施可持续利用策略中药基础理论体系阴阳平衡中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如寒凉药治热证、温热药治寒证等。

五行养生法根据五行养生法,调和阴阳平衡。

金木水火土,代表不同的体质、脏腑和中药属性。

药物分类中药按阴阳属性分类,如阳性药物多具有发散、上升、温热等作用,阴性药物多具有收敛、下降、寒凉等作用。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药学中应用经络系统中药归经原理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药物归经根据药物归经原理,将中药分为不同的归经类别,如肝经药、心经药、脾经药等。

脏腑功能可治疗肺虚证、清心药可治疗心火亢盛等。

脏腑经络理论与药物归经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药物功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药性理论中药的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如升阳药可提升阳气、降火药可降火下行等。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PPT演示课件
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冰片
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 石菖蒲
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 蟾蜍
6
5
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 菟丝子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 牛蒡子 、 升麻 、 紫草
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 牛黄
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远志
15.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14.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丹参——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
人参——大补元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 庶虫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 骨碎补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 自然铜
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 断续
03
特殊疗效
特殊疗效
1.
01
诸骨鲠喉——威灵仙
02
吐泻转筋——木瓜
03
黄疸——茵陈蒿
04
3.刺蒺藜(白蒺藜)——平肝疏肝、祛风明目
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4.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6.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ANNUAL
REPORT
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敛固涩
04
苦楝皮——杀虫疗癣(川楝树的根皮或树皮)
03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姜的干燥根茎)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茱萸
8.胸痹
通阳散结——薤白、枳实
宽胸散结(结胸)——瓜蒌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中药学》总论ppt课件
43
第三节 升 降 浮 沉
44
一、升降浮沉: 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上、下、内、
外) 一般分为升浮和沉降两个方面。
45
二、升降浮沉的作用:

上行向外——解表、升阳、祛风、散寒、

涌吐、开窍等。


清热、泻下、利水、重
下行向内——镇安神、潜阳、降逆、

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


确定味的依据

药物滋味 药物作用
42
四、气与味的综合效应: 性和味是辨识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显
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 物的共性——有内在联系。 1、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同一类药中) 如:黄芩、黄连、黄柏——苦寒——清 热燥湿、泻火解毒。 2、气同味异,味同气异——作用有同中 之异,异中有同。
20
三、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是历代逐渐发展和充实起来的, 参酌前人的记载,根据现代实际炮制经 验,常分为五类:

纯净药材
1、修治 粉碎药材

切制药材
21

漂洗:海藻、紫河车

浸泡:半夏(白矾水)
2、水制 闷润:荆芥、当归

喷洒:

水飞:朱砂、滑石

(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分类;(16纲、60类)
12
(3)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前 人对药物功用的论述,特别对本草史和 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和发挥;
(4)通过实践积累资料订正谬误,充实 书本
(5)对国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对 我国医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 世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 别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 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二 .学习《中药学》的重要性
1.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论治:理、法、方、药
2. 药是治病的武器,是方剂学和临床 各学科的基础。
⑴ 与中医基础学的关系:
中基:脏腑 寒热 表里 虚实 痰
中药:归经 四气 升降 补泻 化痰
五色五味入五脏 浮沉
10.05.2020
-
4
⑵ 与方剂学和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10.05.2020
-
2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经验指
导下使用的药物。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
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
制品和生物制品)
草药?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
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 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10.05.2020
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
时摘取花蕾。
果实和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10.05.2020
亦有未成熟时采收的。
-
19
根和根茎类:多以农历二、八月采收。
少数夏季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剥取皮。
亦有秋后或早春采者。
动物: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7.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10.05.2020
-
7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
者托名神农,成书于约公元二世纪,是我 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 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首创上中 下三品分类法。
10.05.2020
-
8
辨证、立法
组方
临床实践
中药理论
俗语云:“识医不识药,
十医九不着”
⑶ 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⑷ 在现代医药学中的地位
10.05.2020
-
5
三.学习《中药学》的要求
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
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
系、 用药禁忌等)。
2.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 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 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 (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 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 用注意。
10.05.2020
-
6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 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 制方法。
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 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 仅供参考。
量最高时进行。
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 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
10.05.2020
-
18
一般药材的采收时间及方法
植物类:
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
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
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时。
10.05.2020
-
11
《证类本草》又名《经史证类备急本
草》,作者唐慎微,载药1500多种,药后 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 价值。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
1593),成书于明代(于1552~1578年 间 ),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 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 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 突出贡献。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药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为中药,
二部为西药,每5年出版1次。
解放后,中药发展的概况
10.05.2020
-
14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阴干暴干,采治时月,生 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 有法。”
《本经》
10.05.2020
-
15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把那种一地所产、其
4
韩国白参
3
中国生晒参
3
中国大力参(红参类)
6
应按地道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 术、产品质量去发展药材生产,总以确
保疗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含义。
10.05.2020
-
17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 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
10.05.2020
-
9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 年(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 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有人将 其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先于欧洲
的纽伦堡药典(1542年)800余年 )
10.05.2020
-
10
《本草拾遗》,作者陈藏器, 成书于开元年间 (公元713年~741 年),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 即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湿十种,为后世中药按临 床功效分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成书
于约公元500年左右,载药730种,首创 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炮炙论》,
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 效,减轻毒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 的炮制方法,并提出在炮制药品前,应 注意区别混淆品。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 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 产生。
总论
一、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药 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普遍。 物 动物 的 矿物 来 化学制品 源 生物制品
10.05.2020
-
1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
源的特点。
中药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药物以草为本”,“药之众者,莫
过于草,故举多者,言之本草。”
(《神农本草经》)
10.05.2020
-
12
《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
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成书于1935年,药物辞典类大型工具书。
10.05.2020
-
13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
成书于1977年
《中华药海》载药约8000种,成书
于1984年
《中华临床中药学》、《中华本 草》等成书于1998年
品种、质量、疗效均优的药材,称为“道
地药材”(地道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 而效异。”
陈嘉谟说:“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 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地产南 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
10.05.2020
-
16
水提取物(人参皂甙)的量%
日本长野县红参
13
韩国红参
14
日本长野县白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