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内容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正文一.国内背景1.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众所周知,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首先,在政治上,北洋政府实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大力扩充军队,建立特务,警察系统。
他们制定《暂行新刑律》,《戒严法》等一系列反动法令,剥夺《临时约法》赋予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种政治权利,任意逮捕,杀害革命党人和无辜民众。
1913年3月,袁世凯指使心腹收买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7月至9月,又以武力镇压了南方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
同年10月,在总统选举中,袁世凯指使军警,流氓包围国会,强迫议员投票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接着,他又撕下“拥护共和”的假面具。
攻击国会是“暴民专制”,妨碍国家统一。
1914年1月,他又停止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的职务,遣散议员。
5月,袁世凯公然撕毁《临时约法》,炮制了一个《中华民国约法》,用总统制取代内阁制。
不久他又通过修改《总统选举法》,使大总统不仅可以无限期连任,而且可以推荐继承人。
至此,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块空招牌了。
2. 随着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的力量壮大19世纪中叶,中国最早的一批工人首先产生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开办的企业里。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清政府开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也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70年代以后,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于新式工业,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提纲: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将中国从落后,腐朽中彻底解放出来,这是历史的必然关键词:中国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历史的必然近代中国是一部屈辱史,国家危难时刻,各种革命不断涌现,而真正将中国成功解救的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总的来说所谓“新”主要含义指: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革命理想(社会主义)。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为主的人民民主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并不是因为某个政党的领导才出现,他有着他的历史必然性,而必然性的出现是因为近代中国各种因素的促使才得以产生。
一.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条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些发展,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软弱。
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是中国处于长期不统发展不均衡,导致中国人民平困与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这也为中国后续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爆发与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由于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因而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这就决定了它具有革命性的一面。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试论近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011-11-25 11:03:50(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中国遭到世界上几乎所有资本—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
这些国家通过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各种手段,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完整的独立和主权,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帝国主义势力的人侵,既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又由于同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竭力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不仅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使封建主义制度在已经有了一些资本主义成分的中国仍然占居统治地位。
中国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国家。
帝国主义国家还在对中国的长期侵略中造成一个为它们服务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这个阶级和原有的封建地主阶级一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两个主要的社会基础。
代表这两个阶级利益的各派军阀、官僚势力,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代表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利益的,1927年以前主要是北洋军阀,1927年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这些反动统治势力依附于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代表不同的帝国主义利益在中国互相争夺,因而不可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统一。
它们拒绝和反对任何按照人民的意愿促进中国民主化、现代化的改良方案,因而也不可能使中国的社会政治有什么进步。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虽然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是它的内部始终是四分五裂、争斗频繁的。
国民党虽然在一个时期的特定条件下进行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着美、英等帝国主义的指使。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集团无视中国人民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坚持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把全国各族人民推向了饥饿和死亡的深渊。
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的联合统治,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是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和民族灾难、人民痛苦的根源。
这样,中华民族在近代就一直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1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引言: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内容摘要: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如下:第一、国际环境: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世界已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这就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国际环境。
这是转变的时代条件。
第二、经济条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互相厮杀无暇顾及中国,且欧战各国需从中国进口原材料和农产品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第三、政治条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及欧战结束后的外资企业的增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同时,广大农民阶级受压迫最重,生活最为悲惨。
中国农民阶级反抗精神强烈,成为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
第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主主义思想的深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爆发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深入传播。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这个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正文:一.国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国际条件。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广大工农群众当家做主的新国家的诞生,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道路。
正在探索中国出路的中国的先进分子,把学习目光从西方资本主义转向东方社会主义俄国。
他们认识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已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十月革命的经验中寻找他们正在苦思焦虑地探索中的种种问题新的合理的解释。
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必然性和可能性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必然性和可能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今天全世界人民萌生的希望所在,它如今已经成
为许多国家脱离落后阶段和走向发展的希望之路。
首先,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
新民主主义是一种
建立在可持续发展、自由和公正的全新政治框架之上的民主政治,这种政治
框架和社会模式不但可以更好地指引人们在发展中取得成功,还可以促进社
会文化的进步。
将民主政体的基本理念贯穿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以其新颖
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政治运动概念,让社会在未来发展中实现共同体美好
未来,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必然选择。
此外,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也具有可能性。
通过在更好的民主法治的基
础上,支持政府的公平正义、统一立法及公共法。
以有效的经济和技术改革
形式来支持贫困人口,以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支持新民主主义道路。
同时也要
深化司法改革,确保社会公正和司法公正。
最后,积极发挥媒体文化的力量,在形成社会共识基础上制定科学安全的政策,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可
能性。
最后,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当今各国发展的必然之路,它具有丰富的
落实可能性。
然而,它的实现还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所以,只有各国团结
一致、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实现新民主主义理想才是有希望的。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摘要:本文从近代中国为什么要革命,有过哪些革命的尝试,以及分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所有运动失败的原因或其不足,再者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解析社会对新革命的需要以及为新革命做出的准备,从而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出现的,也就说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出现的必然性。
关键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中国化为什么要革命。
帝国主义入侵封建国家后,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得到一定发展,国家形式上保持独立和主权,而实际上政治、经济都被帝国主义所控制的社会形态。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社会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再来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的以下特点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存在,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同买办资本、官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着优势地位。
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同盟者及其统治的基础。
②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但它的大部分同外国资本主义和该国封建主义或多或少都有联系,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软弱,不可能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③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不仅强大,而且根深蒂固。
他们和中国的反动势力相互勾结,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中枢和军事要地。
④中国历届政府具有极强的反动性。
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到国民政府,不仅是压迫人民、阻止社会进步的专制政府,而且是对外投降的卖国政府。
⑤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极端不平衡的状态。
这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同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分散的地主经济,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⑥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世界少见。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开端。
在之前,发生了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它们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是五四运动呢?由于五四运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
主要是:第一,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是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这表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它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第三,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正因为五四运动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它也就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即论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背景:一,日美加紧侵略,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此时侵略中国的最主要的国家是日本帝国主义。
二,十月革命胜利,为中国指出了解放新道路。
这新的解放道路就是十月革命所指引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国内背景:一,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肆出卖国家利权;对内大量掠夺搜刮,人民负担更加沉重;军阀之间不断混战,社会动荡人民苦痛。
这一切说明,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它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依然存在并十分尖锐。
这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社会发展的光明之处,使历史就此改换方向。
政治方面,资产阶级的屡次斗争,深化了民主共和观念。
经济方面,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此时,工人阶级罢工的次数增加,性质也发生变化。
工人阶级正日益走向成熟。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背景近代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因此,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在寻找国家未来的道路上,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领导了以洋务运动为主的自强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发动了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但受制于内部封建末期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外部帝国主义的强大阻力和自身脆弱的根基和生命力,企图自上而下的变革都仅产生了有限的影响。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旧式农民战争,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均以失败告终。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无产阶级开始在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实践和总结的过程中,毛泽东成功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主义,以及由国民党领导的依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
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民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总结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路线,通过有别于国民党的,直接触动封建根基的革命方式,创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由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并最终在与国民党的较量中取胜,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完成了中国革命。
二、有利的经济形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加剧,各经济形式鱼龙混杂,使得中国社会出现地主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五类阶级。
其中地主和买办阶级为受帝国主义操控的代表封建主义的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是束缚生产力,造成中国社会两半性质的根源。
1、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创了地主制经济。
地主制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中国历史上,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维系封建统治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出现,地主制经济无法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因而必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 “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 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 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 成。” 中国仍然需要进行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但革命的领导权不能再由软 弱的资产阶级掌握,而必须掌握无产 阶级手中。
2010-12-14
新民主主义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 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 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经历 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 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 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 历史阶段。
2010-12-14
•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 命胜利的基础。 •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 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 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 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 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 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 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010-12-1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
•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 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正确方向。 •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 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 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 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 把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 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
2010-12-1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 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 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的新课题;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
是中国的近代史,此时的中国积贫积弱。
内忧外患。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民族的屈辱感笼罩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大地上,掀起了一股股席卷全国反抗侵略的民族风。
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困境,赢得了胜利。
关键字: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革命必然性1.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不甘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挺身而出,救国卫国。
用鲜血书写了中国近代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其中两次影响较大的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两次革命都是民主政治的革命。
所谓“民主政治”起源于古希腊公元前五世纪西罗多德《历史》中,把希腊语“人民”和“权力”联系起来,形成“民主”或“主权在民”这一新词,含义是“人民的权力”、“人民的统治”。
民主首先是一种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属于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简而言之就是人民当家作主。
2.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80年的革命斗争,一方面是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想要在中国建立一种带有某些空想色彩的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大同社会;另一方面,是由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社会为目的的革命。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诞生时就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控制之下,对于外国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有强烈的依赖性,并且与国内的封建势力也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他们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面性原因之一,因此,自始至终,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依赖西方列强,规模也非常弱小。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提出的必然性及意义。
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提出的必然性及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的一道里程碑。
它的出现,为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成功发展道路,从而推动了全球多元化进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提出了许多实践和理论创新,它把革命既要摆脱帝国主义的重压又要实现民族解放的两重任务安排在了一起,以自强不息的理念引导国家的发展。
此外,它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主促进发展,主张充分做到民有民治、民享民法,倡导民主与自由、平等与联合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真正的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否定了帝国主义统治下多元文化无法开放发展的错误观念,而且让当今世界得以更加平衡、合理地开放发展,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实现更多的进步和繁荣。
另外,它也推动了政治制度改革,加强了公民社会建设,激励全体人民拥抱认同与和平,追求民族复兴。
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必然性和意义十分重要。
它的出现,不仅为更多发展中国家在民主和自由的道路上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
完成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接力探索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两者之间虽有区别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都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思想基础。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中,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创性和基础性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它们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不同之处,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要论证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首先要关注它们各自的产生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经历了曲折的产生过程。
党在经历了造成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之后,才逐渐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继而来探讨两大理论成果的相互关系。
根据查阅教科书,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就是作为中国革命理论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正文: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主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
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农民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深入农村研究。
可能性:我国革命之所以能有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的时代特点和特殊国情所决定。
一,在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存在的基本原因。
二,大革命的继续向前发展也成为红色政权存在的客观条件。
三,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及其政党的集体性,成为红色政权的主观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摘要: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起了一个新的变化。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的。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正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谓"新",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曾经经历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每一次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起了一个新的变化。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9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是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的。
鸦片战争前期,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危机四伏。
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压榨。
财政上是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
军队也是装备陈旧、纪律败坏。
这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他们为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用鸦片和大炮强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惊醒了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中国人。
列强侵略战争的频繁,中国又无力抵抗,让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的屈辱。
面对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现实,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之路。
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军事和科技的强大,才能侵略中国,中国因为没有这,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认识、走向世界的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xxxx系 xxxx班刘婧
摘要: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在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上面临抉择,中国共
产党所提出的方案以其科学的理论指导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本身适应于中国国情也深得人民群众和各党派的拥护,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以及其代言人的脱离群众,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虽然是进步的,却不具有现实性,都很有力证明了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所提才是最为正确最符合实际最有利于中国今后发展的。
关键词建国方案人民科学性
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在复兴之路上走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随之而来的是国共两党及其他党派对于新中国成立及其体制和领导权的激烈较量,也是面对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抉择。
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三种基本方案: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哪一种方案最中国今后发展最为有利,实质上是由三种方案本身可行性、适应性,科学性所决定的,对于三种方案的探讨,归根究底,是对哪一个党派更适合中国国情更有权威的探讨。
一、国民党没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上
自北洋军阀篡夺了全国政权以来,孙中山所带来的一丝曙光再一次被乌云所遮掩,而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十年“剿共”内战又葬送掉期间使中国腾飞的机遇,1945年8月15日,中华民族取得了鸦片战争以来最彻底的胜利,而国民党反动派企图用飞机和大炮建立“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统治,完全背离了人民。
不论是从北伐还是到内战,近一个世纪的民国始终未能落实土改,更没有针对始终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有任何实质性动作,.同时它代表了大地主及反动阶级利益,这与人民的利益是不相和的,不得人心,这也是他最终内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以及其代言人的脱离群众,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虽然是进步的,却不具有现实性,中国人民现实的选择只是另外两个,其前途,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二、共产党的领导符合人民和其他党派的需要
“能否放弃武装斗争,走议会道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正是这条道路带领中国人民走上胜利之路,让人民看到中国共产党是可以信任的,是脚踏实地的,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上的,也获得了其他党派的敬重。
中国共产党不光在抗战期间内路线正确而取得成绩受人信任,同时也给予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人民大众带来了政治民主和经济利益。
抗战时期,晋察冀等边区先后建立了“三三制”政权,即共产党不足三分之一,民主人士占三分之二。
有一位参加过民国国会和其他地方议会选举的老议员曾说:这是数十年来阅历人间,第一次见到真正意义上的选举。
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共产党主动让出两个名额给民主同盟会,维护了民主党派的合法权益,也让民主党派看到了共产党的高风亮节。
同时,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工商业得到发展,土地改革的推行,也是农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生产力得到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民主党派的期望得以实现。
不论是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和不作为,还是民主党派及人民群众对于共产党的信任拥护,又或是共产党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做出的卓越贡献,都直接或间接的证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政权的领导是必然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也是中国社会必然的历史趋势。
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科学性
早在1899年,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一文中便对多党合作的思想有所阐释:“无产阶级绝不应该把其他阶级和政党看做“反动的一类”恰恰相反,他们应该参加整个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应该支持进步阶级和进步政党去反对反动阶级和反动政党。
”“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利益同盟。
”中国共产党遵从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成功进行了创新。
1924年,国共合作,北伐胜利,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通过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56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科学的指导以及实践的证明都很好的阐释了第三种方案的科学性及其可行性。
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不是空想产生的,而是脚踏实地、有其依据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有力证明。
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方案以其科学的理论指导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本身适应于中国国情也深得人民群众和各党派的拥护,因而,只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理论创造者和实践者所创造出来的理论方案,才是对今后的中国发展最为有利的,是值得我们一直所拥护的。
参考文献:
《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著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汪朝光著
《列宁选集》第一卷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赵书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