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3)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动词,到
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这、此。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2.解释下列 “之”的用法 ① 又试之鸡 ②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⑤ 顷之,烟炎张天
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助词
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1. “之”可以作助词用呀,就像那蜡烛,默默照亮周围,没啥特别显眼的作用,但又缺它不可。
比如“小大之狱”,这里的“之”就是助词,没它句子可就别扭啦!2. 嘿,“之”还能当“的”来用呢,就好像给事物贴上了一个标签。
像“三里之城”,“之”不就是“的”的意思嘛!3. 哇塞,“之”能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哟,这可神奇啦!就好比给句子加了一道锁。
“吾妻之美我者”,这里的“之”就是起到这样独特的作用呀!4. 你知道吗,“之”还可以表示去、到的意思呢,就如同踏上一段旅程。
“辍耕之垄上”,不就是到田垄上去嘛!5. 哎呀呀,“之”在宾语前置的时候也会出现呢,像个小魔术一样。
“何陋之有”,这里的“之”就是帮助把宾语前置啦!6. 哈哈,“之”有时候就像个连接符,连接着不同的部分呢。
“马之千里者”,这“之”把前后连接得恰到好处呀!7. 想不到吧,“之”还能表示代词呢,就像一个小替身。
“呼尔而与之”,这里的“之”就是代指人呀!8. 哇哦,“之”在凑足音节上也有它的用处呢,就像给句子加了个小装饰。
“久之”,这里的“之”就是让读起来更顺溜呀!9. 咦,“之”在递进关系中也能露个脸呢,如同一步步往上爬。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里的“其”和“所”与“之”是不是有点像呀!10. 嘿哟,“之”的用法和意义可真多呀,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呢!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好多知识的大门。
大家可得好好掌握它哟!我的观点结论就是:“之”这个虚词虽然小,但作用可不小,大家一定要认真去理解和运用它呀!。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和意义在文言文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含义,但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等作用的词语。
其中,虚词“的”是使用频率最高、功能最多样化的一个虚词之一。
它既可以作为形容词或动词后缀,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结果;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副词,表示程度或语气;同时,在疑问句中还具有加强语气的功能。
二、作为形容词后缀1. 表示所属关系“的”作为形容词后缀时,常用于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吾国”的意思是指自己的国家,“美人”的意思是指美丽的女子。
通过这种方式,使用者可以清楚地表达出事物之间的所有权和归属关系。
2. 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除了表示所属关系外,“的”还可用于表达某种性质或状态。
比如,“寒冷”的意思就是寒冷的状态,“红色”的意思就是红色这种颜色。
通过使用“的”,作者能够更准确地描述事物,并丰富文章内容。
三、作为动词后缀1. 表示程度“的”也可以作为动词后缀,表示某个动作或变化到达的程度。
比如,“疾走”的意思就是快速地走,“高兴”的意思是达到一种喜悦的状态。
在文章中,使用“的”可以增强描述动作或变化的程度,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
2. 表示结果除了表示程度外,“的”还可以表示一个动作或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例如,“写好”的意思是指已经完成了写作,“吟咏”的意思是进行吟唱。
“的”在这里用于表达动作成功完成并带来某种效果。
四、副词“的”1. 表示程度除了作为形容词和动词后缀之外,“的”还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副词,用来修饰其他词语,表示程度或语气。
比如,“非常”的意思就是非常地、极其地,“有时”的意思是某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几次。
“的”能够帮助作者更精确地描述事物,并增强文章的感召力和说服力。
五、疑问句中的加强语气值得注意的是,在疑问句中“的”的用法又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的”并不是用来表示所属关系或程度,而是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例如,“你是谁的?”这个疑问句中的“的”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带有明确询问对方所有权或归属关系的意思。
成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成考高起点语文常用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代词可指代人、事、物等,通常充当句中的宾语。
例如:(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之:指代所行之事,可译作“这样做”,分别充当“欲”和“为”的宾语)(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国也》之:提到动词“有”之前的宾语,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
)(3)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之:指代“野语”的内容,可译为“这样的话”,充当“有”的宾语。
)(4)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冯谖客孟尝君》之:指代冯谖,充当“见”的宾语)(5)公赐之食,食舍肉。
(《郑伯克段于鄢》之:指代颍考叔,充当“赐”的近宾语。
)用于宾语前置的结构中,复指提到动词之前的宾语。
此时原有的代词词汇意义消隐,只起提宾的语法作用。
例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我之谓:谓我。
)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其是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其李将军之谓乎?(《李将军列传》其李将军之谓乎:也许说的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
) 惟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陈言之务去:务去陈言。
)连词(结构助词)1、置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定中结构)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多种修饰关系,通常可译为“的”。
例如:(1)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代为?(《季氏将伐颛臾》)(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
(《寡人之於国也》)(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谏逐客书》)2、置于主谓短句的主语后、谓语前,取消原有的句子独立性,使之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在更复杂的句式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等。
此时根据上下文,通常可译作“的”、“……的时候”、“……的样子”、“……的情况(条件)下”等,也可不译出。
例如:(1)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於国也》寡人之於国也:寡人对于国家的治理。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一、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虚词,其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就是虚词“之”。
本文将重点探讨“之”的用法及例句翻译。
一、作为介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可以作为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它可以连接两个名词或代词,表明前者是后者的所属或指向。
例句1:夫君子不以小善而取之,不以小恶而舍之。
翻译:君子不因小好而取得它,也不因小恶而放弃它。
(《论语·子罕》)例句2:勇士常思刘备之成功。
翻译:勇士们经常思念着刘备的成功。
(《三国演义》)二、作为连词使用除了作为介词使用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常常用作连词。
它可以连接两个表示并列意义的成分,并起到衔接和承接的作用。
例句3:既进长安而帝视之,而后荣拜皇帝之位。
翻译:刚一进入长安城,就被皇帝召见,并且随后封印了皇帝的位置。
(《三国演义》)例句4: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王莽中兴乐观者以为永久之势也。
翻译:在东汉末年,天下陷入了混乱,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一些人认为王莽的中兴功夫是持久性的。
(《后汉书·王莽传》)三、作为代词使用此外,“之”在文言文中还可用作代词。
它常可以替代前面提到的事物或概念,并起到指代作用。
例句5:民力不足以与敌国对抗,聚合同盟各国之力量,则有可能取胜。
翻译:单凭民族力量无法与敌国对抗,在联合同盟各国的力量之时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战国策·韩策一》)例句6:子非我难留也!嗣后有明堂执政、光武纲常哺育、重承先王之志者乎?翻译:不是我的愿望难以实现!后代会有领袖在明堂上理政,肩负起维护光武纲常,继承先王志楼的使命吗?(《史记·太史公自序》)四、作为助词使用在文言文中,“之”还可用作助词。
它常与动词搭配使用,表示将动作加强或变成被发出的意思。
例句7:周瑜之于孔明,于身荣厚。
翻译:周瑜对孔明非常尊敬,看在眼里供起来非常丰富。
语文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1、动词,到、往格式:人名或人称代词+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字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1)代词,可以代人、物、事,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她(们)、他(们)、它例句:具答之《桃花源记》(2)指示代词,这(样)、那(样)例句: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助词(1)结构助词,的例句:予厅事之东北角《口技》(2)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独立性:一句话只能有一个谓语,之前后的主语谓语当成一个单位来看待,例句:虽我之死(我之死成一个单位),有子存焉。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之乱耳成一个单位)(3)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意义,可省去例句:怅很久之《陈涉世家》陈涉惆怅了很久(4)宾语前置的标志(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不译)格式:宾语(名词)+之+谓语(动词)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何陋之(5)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句子结构:(定)主+[状]谓+(定)宾)(定语: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可以做定语,在句子中,定语用于修饰主语和宾语。
)格式:中心词(名词)+之+定语+者例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之”的常用用法归纳:(一)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到”、“往”。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二)代词。
有两种情况,一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它”“他”等,例如: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狼》一种大体相当于“这件事”。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三)助词A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的”。
例如: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醉翁亭记》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C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翻译。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D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四)下面用法比较特殊,用在具体事物和它的类属之间,大体可解成“这种”。
文言文中关于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关于之的用法一、"之"在文言文中的基本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多种多样。
本文将详细介绍"之"在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应用。
1. "之"作为代词使用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代词,表示特定人或事物。
例如,在《左传》中有句话:“陈桓子以齐侯伐郑,郑城守之。
”这里的“守之”就是指特定人执行特定动作。
2. "之"作为介词使用除了可以作为代词使用外,"之"还可以用作介词,表示所属关系或目标。
比如,《孟子·离娄下》中有句话:“故山不离水而恃者、是恃其石也;船不离水而济者、是济于其能也。
”这里的“恃者”和“济者”,分别表示依赖或借助某种事物来实现目标。
3. "之"作为连词使用此外,"之"还可以被用作连词,连接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内容,并起到衔接句子节奏和逻辑关系的作用。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句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这里的"以"和"为"之间的"之"就是一个连词。
二、"之"在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除了以上基本用法外,"之"还常常被驾驭成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给文章增色添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列举相应例句进行解析。
1. 用于名词前加强修饰在文言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名词前加上“之”来突出其程度或含义。
例如,《白虎通义·本病篇》中有句话:“淄川、阳平、罗阙间冀蓄郁气而先病者不胜黄帝之类邪也。
”这里的黄帝即指代各种治疗方法的总称,通过“黄帝之类”来强调这些治疗方法具有相关特征。
2. 用于谓语动词前加重语气在一些情况下,“之”也可以加在谓语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使表达更加强烈。
之的虚词文言文翻译
夫文言者,古人之言也,其文简奥,其义深奥,然其中之虚词,亦不可不察。
虚词者,无实义,依存于实词,以维系文意者也。
之,虚词也,其用法繁多,翻译亦各异。
今试浅析之。
一、代词之翻译之,代词也,可代名词、代动词、代形容词。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替换。
1. 代名词之翻译例:子路之勇,孔子之贤。
(子路之勇,孔子之贤。
)翻译:子路之勇,译为“子路的勇敢”;孔子之贤,译为“孔子的贤能”。
2. 代动词之翻译例:吾之将至。
(我之将至。
)翻译:吾之将至,译为“我将要来”。
3. 代形容词之翻译例:是乃天下之至美也。
(这是天下之至美也。
)翻译:是乃天下之至美也,译为“这是天下最美的”。
二、结构助词之翻译之,结构助词也,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
翻译时,可省略不译或译为“的”、“地”、“得”等。
1. 连接主语和谓语例:吾之志,必报国也。
(我的志向,一定要报国。
)翻译:吾之志,译为“我的志向”,省略不译。
2. 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例:夫君子之德,风也。
(君子的品德,像风一样。
)翻译:夫君子之德,译为“君子的品德”,可译为“的”。
3.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例:子路之死,吾为之哭。
(子路之死,我为之一哭。
)翻译:子路之死,译为“子路的死”,可译为“地”。
三、介词之翻译之,介词也,表示方向、处所、时间、原因等。
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替换。
1. 表示方向例:吾之游于江海也。
(我之游于江海也。
)翻译:吾之游于江海也,译为“我在江海中游”。
2. 表示处所例:吾之居也,近市。
(我之居也,近市。
)翻译:吾之居也,译为“我的住所”,可译为“的”。
3. 表示时间例:吾之生于斯世也。
(我之生于斯世也。
)翻译:吾之生于斯世也,译为“我生于这个世界”。
4. 表示原因例:吾之所以为之者,以其有功于我也。
(我之所以为之者,以其有功于我也。
)翻译:吾之所以为之者,译为“我之所以做这件事的原因”,可译为“的”。
文言词语“之”的用法
页眉内容引用文言词语“之”的用法口诀及例释一“诀”在口,百“试”无忧巧记口诀学语文之——文言词语“之”的用法口诀及例释“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词,用法也较为复杂,它可以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
“之”的用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口诀:可以指代人、事、物,可以释为“去、往、到”,可以译作助词“的”,不用翻译“取”、“凑”、“标”。
下面对口诀作具体解说。
一、可以指代人、事、物。
“之”在古汉语中可以作为代词,用来指代人,也可以用来指代事或物。
1、人称代词,用来指代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他(她)”、“他(她)们”,有时也可用来指代第一人称“我”。
例如:①具答之(《桃花源记》)之:他,代指桃花源中人。
②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他,代指失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之:他们,代指齐国军队。
④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之:他,代指不确定的某个人。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我,代指蒋氏本人。
2、指示代词,用来指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它们”。
例如:①又数刀毙之(《狼》)之:它,代指狼。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核舟记》)之:它,代指窗户。
③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鱼我所欲也》)之:它,代指万钟。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之:它,代指先帝之殊遇。
⑤名之者谁(《醉翁亭记》)之:它,代指醉翁亭。
3、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事,相当于现代汉语“••…这(那)件事”。
例如: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桃花源记》)之:代指渔人偶遇桃花源这件事。
②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指捕蛇这件事。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④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之(后一个):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之:代指鲁国迎战齐军这件事。
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
例如:①故为之说(《捕蛇者说》)之:这。
之 用法 只能作宾语
之用法只能作宾语
摘要:
一、介绍“之”的用法
二、解释“之”只能作宾语的原因
三、总结“之”在中文语法中的作用和地位
正文:
【一】介绍“之”的用法
在中文语法中,“之”是一个有着特殊用法的字。
它常常出现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
然而,它的用法比较特殊,只能作为宾语出现,不能作为主语或谓语。
【二】解释“之”只能作宾语的原因
“之”字在中文语法中的特殊性,源于古代汉语的发展演变。
在古代汉语中,“之”字用作代词,代替前面的名词,起到连接作用。
随着语言的发展,它逐渐失去了实义,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虚词,主要用来表示所属关系。
因此,它只能作为宾语出现,不能作为主语或谓语。
【三】总结“之”在中文语法中的作用和地位
尽管“之”字在中文语法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但它仍然是中文语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起着连接作用,帮助句子更加通顺、连贯。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虚词“之”的常见用法,希望能帮到您!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在文言文中,“之”是一种常用的虚词,其用法非常灵活多样。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之”的用法,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1. “之”作介词在句子中,“之”可以作介词使用,表示所属关系或指向关系。
例如:“吾友之书”表示“我朋友的书”,“东方之国”表示“东方的国家”。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突出所指关系。
2. “之”作代词“之”还可以作为代词使用,代替前面已经提到的名词或整个句子,起连接上下文的作用。
例如:“既往之事,知已无益”表示“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济于事”,其中的“之”代替了“既往之事”。
这种用法使句子紧凑,避免重复。
3. “之”作状语“之”还可以作为状语使用,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方式、程度或方向。
例如:“以智慧之光照耀大地”表示“用智慧的光芒照耀大地”,其中的“之”修饰动词“照耀”。
这种用法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4. “之”作结果补语在某些动词和形容词后面,加上“之”作为结果补语,表示结果或程度。
例如:“鸟之歌美,花之香浓”表示“鸟儿的歌声美,花的香气浓郁”,其中的“之”起到强调结果或程度的作用。
这种用法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5. “之”作连词最后,“之”还可以作为连词使用,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
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表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中的“之”连接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
这种用法使句子结构紧凑,逻辑清晰。
总之,“之”作为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多样,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可以灵活使用。
掌握“之”的用法,可以丰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句子更加精炼、生动。
对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掌握虚词“之”的用法非常重要,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文能够对“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一、“之”字的主要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A、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B、揉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C、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或补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或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的”或“得”,有的可不译。
例如: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3、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4、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宋何罪之有。
(《公输》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二、“以”字的主要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A、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B、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C、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D、请以舞剑。
(《鸿门宴》)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之”用法
请问:划线的短语是什 么短语?
主谓短语
在主谓短语间, “之”字用于取消 短语在句中的独立 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 节的作用,无义
例子: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 顷之,烟炎张天。
作为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句: 姜氏何厌之有? 宋何罪之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课堂小结:
“之”字的用法:
1、作代词: 代第三人称,作宾语 2、作动词: 意思相当于“去”或“前 3、作结构助词往:”在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
在主谓短语中,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作音节助词:补足音节用
5、作为宾语前置 和定语后置的标志:
请说出下列句中“之”的用 法
1. 顷之,烟炎张天。 补足音节 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 作《师说》以贻之。 作代词
定语前置的 标志
4.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在偏正短语
间作“的”
5. 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
6.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 在主谓短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作结构助词的情况
1.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2.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3.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4.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在偏正短 语中,“之” 字相当于 “的”字
请问:划线的短语是什么 短语?
偏正短语
作为结构助词的另一种情况: 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 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主谓间
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宾语前置的标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字的用法
一、“之”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如: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3、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4、渔人甚异之。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如: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五种)1、“之”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译:各种草木的花。
④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放在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的具体介绍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的具体介绍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之的用途非常的广泛,学生需要掌握它,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文言文之字的用法介绍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
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③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勾践灭吴》)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古汉语文言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十八:之.《说文》:“之,出也。
”本义为动词,义为“出”“往”“到”。
“之”的虚词用法是其假借义,可作代词、连词和助词。
代词“之”用法灵活,可代人、事物、处所等,现代汉语仍保留了部分用法;连词“之”多见于先秦典籍中;助词“之”主要用于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
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也保留了结构助词“之”的一些用法。
代词“之”既可作人称代词,亦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
“之”指代第三人称,不仅可指代人,而且可以指代事、物、时、地等。
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
在句中主要用作宾语,少数充当定语。
(一)“之”作动词宾语。
1.“之”所指代的对象或事物出现在上文中。
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或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勾践灭吴》)2.“之”所指代的对象、事物出现在下文中,内容多为引述前人的名言或古书的记载。
动词主要以“闻”“有”“识”“歌”等为常见。
“之”可根据文义灵活译出。
例: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勾践灭吴》)3.“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说话者自己,即指第一人称。
可译为“我”。
例: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4.“之”字指人,形式上是指第三人称,实际上是指听话人,即指第二人称。
可译为“我”。
例: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
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左传·宣公二年》)按:“之”指代听话人(赵盾),可译为“您”。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
“之”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及意义一、导入用成语“之乎者也”导入(意义,“之”字开头)二、今古联系现代汉语是有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在现代汉语里遗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词语、语法等,“之”字的用法也一样,在现代汉语里,我们也经常会用到,请同学们举几个例子。
(请学生举出现代汉语里见到的或听到的“之”)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取而代之,为之欢呼,范围之大,影响之广等等。
根据其用法及意义进行分类:(举例讲解,边讲边板书)1倾之,烟炎张天总之,总而言之,久而久之2、作《师说》以贻之; 代词,第三人称人非生而知之取而代之,为之欢呼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取消句子独立性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这部电影影响之大,是我意料之外的。
)(补充讲解“取消句子独立性”)三、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或不常见的用法及意义4、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吾欲之南海,何如;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6、醉翁之意不在酒;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助词,的7、之二虫又何如代词(指示代词),这,那8、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讲解“盗泉”的故事,以活跃课堂气氛)四、总结回顾(以板书为基础,再进行一次分类,加深印象)“之”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作助词,包括音节助词一种、结构助词四种等2、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3、作动词,翻译为“到……去”(在诗歌中也见这种用法:《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五、练习反馈(教师出示练习)为“之”的每种用法再各举几例(一)之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 属予作文以记之3.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7.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10. 技经肯綮之未尝11. 宋何罪之有12.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3. 公将鼓之14.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5.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6.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二)其1.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2.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5.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6. 毁其盆,悉埋于地7.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8. 先生其此类乎?9.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0.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2.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
”(《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
”(《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
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
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
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参考答案]
B。
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②动词,“到”的意思。
③代词,代曾妻。
④代词,代彘。
⑤代词,代曾子。
⑦代词,代曾子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