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4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丝绸之路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和社会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
2.设计好学习任务和问题,准备好教学课件。
3.安排好课堂讨论的时间和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丝绸之路的走向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丝绸之路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丝绸之路的起源、经过和影响。
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以及它对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扮演一个角色,如商人、使者、工匠等,模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情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多动手、动脑的习惯及能力。
1.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2.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能力,发散思维。
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总结本节 课重要内容
此资源为word格式,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让智慧点亮人生,用爱心播种未来。感谢您的选用。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题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三
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西 域的地理位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以及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丝绸之路的概念、路线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
3.掌握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措施,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
学
重
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
学
难
1.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以及张骞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2.掌握丝绸之路的概念、路线以及丝绸之路的意义。
3.掌握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管辖措施,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三、自主学习(22分钟)
自主学习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那些地方?
2.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3.张骞的简介
4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 时间、出发点、经过、结果及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经过 ?
点
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
解决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设计教源自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3分钟)
古代的罗马人把中国称为“丝国”。中国的丝绸在当时的欧洲是珍稀之物,穿丝绸服装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中国丝绸怎么运送到哪里的?运送丝绸的商路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辟的?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名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今后中外交流史的学习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而且瑰丽的史实更是有力的证明了: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利用本课的教学资源更可以挖掘出:交流才能进步,开放才会发展的深刻内涵。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课本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围绕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铁骨铮铮英雄史——通西域、古道漫漫梦驼铃——丝绸路、长江后浪推前浪——班超记。
通过基于史实的合理想象,感悟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水平和认知能力,我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配以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以历史想象力的思维培养为核心,启迪学生进行合理想象,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和课堂讨论,使学生较容易理解汉朝对外交往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学情分析】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就是兴趣为主,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
他们有参与学习的热情和活跃的思维,对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也略有耳闻。
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引导教学的开发性资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开辟道路。
而且初一学生是一个热情奔放的群体,他们愿意展示自我;也是一个自信、有思想的群体,他们敢于发表见解。
基于以上的考虑,教师可以选择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在对话交流中获得心灵的沟通和感悟,实现知识体系的建构。
【整体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立、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实。
2.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团结合作、沟通交流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一是张骞出使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中西方的首次直接交往正是通过它实现的,而张骞开通西域促成了这条中西方贸易要道的形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所面临的不同境遇的分析,明确汉朝与西域关系的发展决定于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这一道理。
识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线路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在看图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今天的改革开放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通。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学情分析】本课地理概念较多,在学生时间、空间概念不明确的情况下,要注意历史地图的运用,要让学生观察地图、比较地图,并由此获得体验和认识。
同时,我们已经学习了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为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基础。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视频学习法、识图分析法、阅读讲解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短片及背景音乐)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歌曲及欣赏到的美景与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是来自什么地方的?(学生回答:新疆)新疆的古地名是什么?(学生回答:西域)由此导入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难点:丝绸之路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历史再现(见课件)“丝绸之路”是中国首次进行跨国联合申遗。
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道路呢?【讲授新课】第一篇章凿通丝路1.揭秘西域西域是指哪里?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大体的位置,记住玉门关和阳关的位置。
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诗句当中,哪些与阳关、玉门关有关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再加以总结补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意图:联系语文以及地理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以及整合的能力,形成大的网络式知识体系。
【提出问题】(1)“西出阳关无故人”说明阳关以西的西域地区和阳关以东的西汉地区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出“无故人”的关系,隔阂的关系等。
(2)中原人为什么不到西域去呢?让学生想象一下西域是怎样的情景?2.凿空西域【提出问题】(1)观看视频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路线、意义。
讨论:(1)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2)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是一个冒险家、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你是如何理解的?3.管理西域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后,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哪个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1)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引出本课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文化交流和贸易等内容。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
- 解答疑问:及时解答学生关于丝绸之路的疑问。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丝绸之路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测试: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测试,了解学生对丝绸之路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改和点评。
2. 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作业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读、图片观察、史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以及对文化交流和互鉴的认同,提高国际视野和全球观念。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已经了解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一些古代的文明有所了解,例如秦汉时期的历史、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等。同时,学生也可能已经学习过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对历史地图有一定的认识。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路线、贸易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丝绸之路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像、地图、资料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学会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判断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中西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的路线、重要城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讨论交流等方法解决问题。
3.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成果,认识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课文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和教学地图。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丝绸之路的初步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引言1.1 引言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重要的交通线,连接了东西方的文明。
通过丝绸之路,中外文化得以交流和传播,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
本节课将从丝绸之路展开讲解,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和影响。
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中外文明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被传到了西方国家,西方的商品也通过此路传到了中国。
丝绸之路也是文化、宗教、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对中外文明交流的影响等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讨论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外文化的美好之处,增进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000字】2. 正文2.1 课程背景《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通过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对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拓展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本课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和交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对世界文明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总字数:238】2.2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起源和发展历程,明白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间的交流和沟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理解其中所带来的文化、经济和科技的交流与创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为线索,介绍了汉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以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结合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同时对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有所了解。
此外,学生应能够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从而深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掌握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丝绸之路对促进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路线及主要商品;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丝绸之路路线的识记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素材,生动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2.呈现(10分钟)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精品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葡萄原产亚洲西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世界各地的葡萄约95%集中分布在北半球。
那么,这种水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习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你就会得到答案了。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张骞通西域1.教师讲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几十万,最少的不到200人。
许多国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教师补充:经过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国力强盛起来,汉匈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成熟。
3.材料展示:汉武帝颁布《招贤令》:“我大汉王朝,历经几代先皇的休养生息,现民殷国富,兵强马壮。
吾皇雄才大略,志在四方。
为保境安民,彻底根除匈奴之患,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现招募有胆有识、果敢忠义之人,代表大汉王朝出使大月氏。
事成之后,赏良田美宅、黄金百两。
如有勇者,速来报名,钦此!”4.教师过渡: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5.图片展示:观察教材图片《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做一个比较。
提示:7.教师提问:想象张骞在出使西域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挫折?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提示:挫折:自然环境恶劣;被匈奴俘虏;食物匮乏等。
精神: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目标导学二:丝绸之路1.教师提问:(1)名字的由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
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课程标准: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本课分为三个部分:X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
既有历史人物、故事的趣味性,又蕴含着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性,因此,对历史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与《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有相互照应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有了基础性了解,但是对于历史事件其中的内在逻辑关系尚停留在表面,因此,老师通过史料的铺设,采取步步为营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们认识历史,感知历史人物等方法,去推开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交流的大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X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识读《X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识图能力,通过地图去解读文字之外的历史;分析史料,感悟丝绸之路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史料分析,感悟X骞为完成历史使命的坚毅精神;通过西域都护的设置,感悟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点:X骞出使西域与西域都护的设置。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如何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教学过程:一、新课预习1、汉代人们将阳关、玉门关以西,即今天的某某、中亚地权称作西域。
2、前138年,汉武帝派遣 X骞出使西域,其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前126年,X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风俗人情。
3、前60年,汉宣帝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X骞通西域后,形成的亚欧交通线被称为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开渠、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入西域,而西域的良种马、核桃、石榴、葡萄传入中国。
5、汉朝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同东南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穿越马六甲海峡,抵达孟加拉湾、印度。
二、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欣赏敦煌壁画《X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思考汉武帝为什么要派遣X骞出使西域?学什们阅读课文并思考:X骞拜别汉武帝,跪着的是X骞,骑在马上的是汉武帝。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以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示了丝绸之路的历史风貌,旨在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丝绸之路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对本课内容感兴趣,但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历史意义。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网络资源:相关视频、文章等。
3.教学道具:丝绸之路模型、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丝绸之路的壮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其路线。
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终点。
同时,强调丝绸之路在古代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案新人教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多数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认真做好笔记。对于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地位有一定的了解,但在讨论具体的经济文化交流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细节的理解不够深入。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各小组能够就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成果表明,学生能够理解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完成任务。
-推荐阅读材料:《丝绸之路的故事》、《中西文化交流史》、《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与文化影响》等。
-视频资源:《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遗址考察》、《丝绸之路上的故事》等。
2.拓展要求:
-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拓展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学生可以结合拓展内容,进行小组讨论或个人研究报告的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资源准备
教学流程
知识点梳理
1.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是谁,他的背景和重要性。
-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目的。
-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和经历。
-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2.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的定义和起点终点。
-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商品。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原因: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成果:开辟丝绸之路
②丝绸之路的开通
-定义:起点终点、贸易商品
-影响:经济文化交流、全球化
③丝绸之路沿途的经济文化交流
-城市地区:长安、洛阳、河西走廊、西域、安息、罗马等
-商品:丝绸、瓷器、茶叶、铁器、金银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历史事实,也有文化内涵,对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丝绸之路这一课题较为复杂,涉及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学生对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学生能够分析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2.难点: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等素材,创设丝绸之路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课件:包含图片、地图、文字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或教学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
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我们应学习他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最终完成使命的坚强意志等。
知识模块二丝绸之路
自主阅读课本P64~65内容,完成第3题。
3.依照课本地图和相关知识,写出陆上丝绸之路的简单图示。
这条要道对当时和后来产生
了什么影响?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的大秦。
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对当时汉朝的兴盛也产生积极作用。
知识模块三对西域的管理
自主阅读课本P65~66内容,完成第4题。
4.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管理权限,意义。
(1)公元前60年;
(2)西汉王朝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3)今新疆地区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张骞通西域概况,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2.话说丝绸之路。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 B ) A.大秦B.西域
C.安息 D.新疆
2.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C )
A.文景之治 B.昭君出塞
C.张骞出使西域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博物志》记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经归,故名安石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张骞最初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D )
A.引进果树品种 B.推动经济交流
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
4.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和纽带。
“丝绸之路”的路线是( C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
B.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5.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历史可追溯到我国古代( B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6.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凯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
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B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7.西汉以前,新疆地区不知道开凿水井,后来学会了凿井技术,并出现了独特的既用于灌溉又能解决生活用水的坎儿井,这种“坎儿井”最有可能出现于( A )
A.张骞出使西域之后
B.班超经营西域之后
C.西域都护设立之后
D.昭君出塞之后
8.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C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族
C.促进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立西域都护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本节课的收获: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时间影响西域都护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